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一、判断题尽管国家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判断国家利益却存在主观性。
[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研]【答案】√【解析】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但判断国家利益却存在主观性。
影响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国际环境、自身实力、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
其中前三种是客观的,最后一种是主观的。
国家利益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二、概念题1.国家安全答:国家安全是指属于国家的基本利益的范畴,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2.安全困境答:“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
“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
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
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
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
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
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
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3.非传统安全答: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是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
具体说,非传统安全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4.新安全观答:“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指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笔记整理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
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外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研重点,知识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Page 210)二战之后,有关国家之所以要创立联合国,直接原因是要解决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盟国发表共同宣言,一致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原则。
根据罗斯福的建议,共同宣言定名为《联合国家宣言》。
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解决争端联合国安理会有和平解决争端的职能。
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联合国的首要选择。
联合国的和平机制要发挥作用,只能适逢其时,即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同时客观上亦存在着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若和平的方式不起作用,而安理会又确定存在对和平的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联合国即可提议或决定采取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包括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以及除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诸如断绝外交关系等。
如果这样的措施还解决不了问题,它可以决定使用武力,诸如实行军事封锁及其他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是一次最为典型的以集体安全机制制止侵略的事例。
3.维和行动。
有时被称为“预防性外交”。
(1)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一种界于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行动之间的一种实现和平的方式,填补了调节性机制和强制性机制之间的空白。
从形式上讲,维和不能算是一种纯外交方式,到也算不上一种武力强制方式。
它与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实行和平都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作为建立在自愿和非强制基础上行动,它的实施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赞同和配合。
另一方面,它毕竟也是一种军事行动。
在这一点上,又与强制行动以实现和平类似。
在实际运作中,维和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制止和遏制战争行动,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二是监督落实已经达成的协议。
从这两点来看,维和行动本身并不是争端的解决,它只是在促成问题的解决,维和只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本身并不做是非判断。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维和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当事方是否合作,如果当事方根本没有合作的诚意,则维和就根本进行不了。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详解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详解第四章国际体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详解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详解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详解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九章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详解第十章恐怖主义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民族主义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一、概念题1.安全答:安全是指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产生于西方。
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
在汉语里,“安全”的习惯用法是指一种状态,它有三个含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在英语中,安全的词义较汉语更宽泛些。
按照《韦伯词典》的解释,“security”一方面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指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
比较中英文的安全词义,尽管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安全就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
2.安全研究答: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
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一一战争一一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
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不开;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不开。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3.国家安全答:国家安全是指属于国家的基本利益的范畴,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4.安全困境答:“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
“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
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
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
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5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三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国际体系 主要角色
主要动机
新现实主义 结构无政府状态 单位(民族国家)
国家利益、安全
新自由主义
全球社会复合相互依存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 为体
经济、社会与生态问题 上的合作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 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评价: • 在传统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根基上生长出来,反映了国际社会的
• 第二,在经济方面,中美开始形成结构性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中美 很难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业、美国在华投资和对华 贸易企业都成为各自国内经济的支柱之一。
• 第三,国际制度对中美关系起了有效的制约作用。国际制度具有缓解两国矛 盾的作用。比如当中美遇到经贸摩擦问题时,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 机制来和平解决两国的矛盾。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 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系统的结构,但忽视了 国际系统中的进程(process)。
• 约瑟夫·奈指出,国际系统应该有两个并存的方面,一是系统的结构, 二是系统中的进程。进程指系统中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 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
• 主要观点:①民主国家绝对不会或者极少与其他民主国家打仗; ②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极少威胁要是用暴力,因 为这样做是非法的。
民主和平论
• 民主和平论的基点是国内因素决定论。 • 民主和平论的两个难题:①民主的标准问题,什么样的国家是民
主国家,达到何种标准才是民国家之间不存在武力威胁,但是却可 能轻易对非民主国家这样做。 • 所以,战争的发生与民主还是非民主是否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见表2-1)★★★★★表2-1 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考点二: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权力界定利益。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客观概念。
(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考点三: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2)★★★★★表2-2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四: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3)★★★★★表2-3 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五:现实主义各个分支的异同点总结(见表2-4)★★★★★表2-4 现实主义各分支的异同点总结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
(1)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证明。
正如制度主义者所指出的,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批评意见认为,这些新的“现实主义者”的概念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这些对现实主义的扩展已越来越多地混同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和制度主义理论,而失掉了现实主义的特有属性。
(3)有关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争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一种理论发展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才是一种理论有生命力的体现。
考点六:自由主义(见表2-5)★★★★表2-5 自由主义考点七: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见表2-6)★★★★★表2-6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9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一、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1.“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1)由来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
(2)界定①界定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a.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b.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3)安全威胁的分类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①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②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2.安全研究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安全研究与安全概念的产生大体同步。
政治学基础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政治学基础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相通。
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可以互换的。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2)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4)与政治学所研究的一般政治现象特别是国内政治现象相比,国际政治学所研究的现象要复杂得多,因为这些现象的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他共同体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
国际关系的复杂特性使得国际政治学一产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跨学科特点。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见表1-1)★★表1-1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考点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1关于知识的学习(见表1-2)表1-2 关于知识的学习2关于方法的学习学习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人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对于研究者来说,无论是进行国别研究、地区研究还是进行理论研究,都需要解决事实与观察、理论与解释、途径与范式等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 复习笔记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1.含义(1)冲突冲突包含战斗和战争,是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
它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
(2)战争战争是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学术界一般界定战争为死亡1000人以上的冲突。
2.冲突与战争的分类关于冲突与战争,学术界有不同的分类:(1)张继良划分法①最高层次是国际战争;②第二层次是国际危机,是国际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是从国际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阶段;③第三层次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美苏冲突;④第四层次是非对抗性矛盾导致的冲突,如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⑤第五层次是语言象征性冲突。
(2)皮尔逊·罗彻斯特划分法①国家战争;②非战争的暴力模式;③内战。
(3)阿姆斯特茨划分法①古典战争古典战争是指自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体系确立之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在政府指导下运用武装力量的战争。
这种传统的战争通常被认为是克劳塞维茨式的战争。
其主要特点包括:a.参与军事冲突的是国家;b.采取军事行动具有政治目的;c.军事行动遵从得到广泛接受的国际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②总体战争总体战争是指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冲突模式。
作为一种国际战争,其特点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目的在于彻底击败对手,同样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
③后现代战争后现代战争是指为现存政治体制合法性而进行的国际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国家行为体影响的上升以及全球性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
二、战争的起因国际学术界常用层次分析法,即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分析战争的起因。
1.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可能导致战争的因素有:(1)人的本性,例如传统观点认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敌意与侵略本性;(2)领导者个人的好恶和对形势的判断;(3)决策者的预期所得;(4)个人道德,即卷入战争的人认为战争是合法和可以接受的暴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1.关于安全的概念和安全威胁的分类(见表5-1)★★表5-1 关于安全的概念和安全威胁的分类2.安全研究的发展(见表5-2)★★表5-2 安全研究的发展历程3.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多数学者认为,安全研究的对象是综合的与多层面的。
它的框架与结构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体系。
(1)纵向的分层①国际体系,这是最高的层次,包含整个星球;②国际子系统,指国际体系中单元的组合,即国际组织,包括地区性组织,如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也包括其他性质的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③单元,指由各种不同的子群体、组织、共同体以及个人所构成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民族、跨国公司等;④子单元,单元之内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它们能够影响单元的行为,如官僚机构、院外集团等;⑤个人,这是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底线。
(2)横向的划分布赞等人主张划分横向的扇区,即把安全研究划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等五个方面。
其涉及的是安全的内容。
布赞等人指出,军事扇区涉及的是强制性关系;政治扇区关系到权力、统治地位与承认;经济扇区涉及贸易、生产与金融关系;社会扇区涉及集体的认同关系;环境扇区涉及的是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
考点二:各大理论流派的安全观(见表5-3)★★★★表5-3 各大理论流派的安全观考点三:安全战略分析★★从安全研究的范畴来讲,战略所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指主权国家,而所涉及的内容则包括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等要素。
1.国家利益的定义及相关流派的论述(见表5-4)表5-4 国家利益的定义及相关流派的论述2.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1)安全问题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际形势中出现的变化,国家面对的威胁和维护安全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①先是东西方关系中出现了缓和的气氛,随后则发生了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剧变。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一、概念题1.冲突答:冲突是指在词义上,“冲突”包含有“战斗”与“战争”的意思。
作为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诸如新闻媒体方面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如军事冲突;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诸如边境摩擦,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诸如大规模的战争。
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
就广义的“冲突”概念而言,发生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国际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战争则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2.战争答:战争是指使用暴力的冲突。
格洛索普认为,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之间的暴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有三个特点:①战争的根本属性是使用暴力,它应该是“热战”而不是“冷战”;②战争的参与者都是有组织的集团的成员而不是个人,个人即使在冲突中使用暴力,也不能算战争;③战争涉及的是政府,或者至少一方是政府,如果另一方是非政府行为体,其根本目的也在于建立政府。
就这个特点而言,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之间的战争,即国际战争;另一类是一个社会之内为了争夺政府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即内战。
实际上,就国家内战而言还可以分出另一类,即为了民族分离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得到国际支持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国际战争。
3.集体安全答: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
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4.第三方介入答:第三方介入这种模式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社会的价值选择决定着冲突的程度。
价值分为增加型价值和减少型价值。
增加型价值在为一方创造附加值的同时,亦会为另一个创造附加值;减少型价值使一方有所得,就会使另一方有所失。
前者类似“变量和游戏”,其冲突是讨价还价的;后者类似“零和游戏”,其冲突是你死我活的。
当然这两种冲突可以相互转化。
冷战中的美苏冲突同时包含这两种情况。
增进均衡、对话、和平、合作对各方都有利;而增加一国的领土、权力、影响则不可避免损害他国之利益。
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Page194)战争是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学术界一般界定战争为死亡1000人以上的冲突。
关于冲突与战争,学术界有不同的分类:1、张继良划分法最高层次是国际战争;第二层次是国际危机,是国际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是从国际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阶段;第三层次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美苏冲突;第四层次是非对抗性矛盾导致的冲突,如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第五层次是语言象征性冲突。
2、皮尔逊,罗彻斯特划分法第一类是国家战争;第二类是非战争的暴力模式;第三类是内战。
3、阿姆斯特茨划分法古典战争,是指自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体系确立之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在政府指导下运用武装力量的战争。
这种传统的战争通常被认为是克劳塞维茨式的战争。
其主要特点是(1)参与军事冲突的是国家;(2)采取军事行动具有政治目的;(3)军事行动遵从得到广泛接受的国际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总体战争,是指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冲突模式。
作为一种国际战争,其特点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目的在于彻底击败对手,同样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
后现代战争,是指为现存政治体制合法性而进行的国际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国家行为体影响的上升以及全球性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Page198)在各种不同的冲突中,对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大国之间的战争。
这种战争往往构成了时代变迁的标志。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详解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详解第四章国际体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详解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详解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详解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九章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详解第十章恐怖主义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民族主义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李少军第三版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完整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Page 202)一.世界联邦主义世界联邦主义是理想主义学派的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是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
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幸福。
1815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强国组成的“神圣同盟”,是建立国际政府的最早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国际联盟,与“神圣同盟”相比,有了比较完善的组织。
它的政治结构包括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
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与国联相比,无论是组织形式、成员国数量、管理领域的广度,还是存在的时间和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三个组织都只是国际组织,并未把成员国组成为世界联邦,其职能之类似于世界政府,并非真正的世界政府。
换言之,世界联邦主义只是理想而非现实。
二.集体安全1.概念集体安全作为一种模式,始于17实际欧洲三十年战争。
为了解决冲突结束战争,参战各国召开了威斯特法里亚大会。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
对一国的攻击就是对所有国家的攻击。
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单个的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2.集体安全运作的必需条件:(1)权力应当有相当的分布,这样才能对任何可能的侵略国家构成威慑。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见表6-1)★★★
表6-1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考点二:冲突与战争的分类(见表6-2)★★★
表6-2 冲突与战争的分类
考点三: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看战争的起因★★
讨论冲突的起因,国际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
运用这种方法,人们的着眼点是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具体见表6-3。
表6-3 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看战争的起因
考点四: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世界联邦主义的起源、观点和评价(见表6-4)
表6-4 世界联邦主义的起源、观点和评价
2.集体安全的含义和运作条件(见表6-5)
表6-5 集体安全的起源、含义和运作条件
3.第三方介入(见表6-6)
表6-6 第三方介入
4.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相关概念(见表6-7)
表6-7 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相关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
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
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
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
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
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
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
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
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
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间还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
对于合作的结果和影响,新现实主义最关心的就是相对收益问题。
国家在合作中最担心的是合作者进行欺骗,以及通过欺骗获得更大的相对收益。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新现实主义向合作迈出了一小步,但仍然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缺乏信任感,并且充满了误解。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
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强别国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
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巴特〃菲尔德将其称为“霍布斯式恐惧”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
尽管制度不可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有助于减少对欺骗的恐惧,并且能减轻因合作中所得不平等而产生的恐惧。
在安全观上,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一是更强调秩序对于调节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行为的作用。
二是更强调国家在安全合作中的绝对收益。
与现实主义强调自助的国家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多强调的是跨国的联系。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
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在安全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因素是体系中的行为体数量,另一个因素是国家在军事事务上的取向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
为了解决在相对收益问题上的不和,国际制度可以提供一个合作的框架。
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化的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
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1.在安全关系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
2.后现代主义主义者在考虑国际安全问题时强调的是观念与话语——人们怎样谈论国际政治与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东西是构成国家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
实现安全就要用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社群主义话语”来替代现实主义的话语。
3.女性主义者在思考安全问题时,一方面从性别的角度关注女性受压迫和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从更一般意义上思考有关安全研究的问题。
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问题应当涉及结构性暴力问题,因为这种暴力对于妇女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有特别的影响。
如果人们忽视这一事实,就是忽视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安全。
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以往的安全研究完全忽视了妇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出新的安全观念。
以上各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非物质的因素。
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Page 175)战略就是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所谓科学,就是决策要正确;所谓艺术,就是行动要高明。
一.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与不安全的主要标准。
国家维护安全利益,在本质上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
由于国家维护利益意味着谋求对自己的好处,因为利益也被解释为需求和欲求。
以需求和欲求来界定国家利益,讲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一些必要的条件。
必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生存;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
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安全问题。
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认为,国际政治行为都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
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国家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
现实主义的利益观,说明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基本属性,即不相容性和冲突性。
这种属性使得利益与安全息息相关,即利益通常表现为受威胁的东西,或是需要经过竞争去获取的东西。
跨国主义者认为,国家间固然存在大量的冲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合作现象。
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互动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国际利益的另一种属性,即相互性、共同性与合作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
在当代,任何国家的利益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利的利益,另一部分是分享的利益。
自利的利益只对一方有利,而共享利益对相关各方都有利。
追求自利,所导致的就是排斥与冲突;追求共享利益所导致的就是合作与和谐。
皮尔逊和罗彻斯特认为,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一般来说至少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第一,确保自身的生存,包括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维护领土完整;第二,促进其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第三,保持其政府体系的自决和自主。
这些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最基本的对外政策目标。
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划分,最重要的是确定第一档次的利益,即生死攸关的利益。
在安全互动中,无论是一个国家界定自己的利益,还是评估别国的利益,最重要的都是判定何为生死攸关的利益。
国家利益产生的解释:整体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Page 178)整体方法假定,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它的命运和使命是不能选择、改变、拒绝的。
因为这些东西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地缘政治地位之中。
政治领导的目标就是揭示使命。
整体方法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上而下产生的。
这种利益作为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超然于群体利益之上的东西。
它所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需求,因为具有宏观和神圣的特点。
实证方法是基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比较理性的基础。
认为国家利益只不过是社会中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排斥的集团利益的最小公分母。
政治领导人并不能揭示或发明这种利益,只能理解并平衡之。
实证主义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下而上产生的。
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国家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它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中各个局部利益互动的结果。
国家不是利益的发明者,而是利益的调和者。
二.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任何一种不安全状态,都是一种互动关系的产物。
人与人之间安全关系的初始状态,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是“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要消除这种状态,就要建立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和国家主导下的安全局面。
国际安全问题源于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
由于国家都是自利的,都只能通过自助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以牺牲别国利益的方式来谋得自己的安全,因此国家间关系是一种蕴含着冲突与战争危险的状态。
1.传统的安全观通常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早传统的安全观看来,实现安全所要保卫的东西,最根本的就是国家的主权地位。
冷战中的东西方对峙,把这一模式发展至顶点。
2.一体化与碎裂化。
一体化是指全球化过程,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事务的跨越国家边界的扩展。
碎裂化是指现存主权国家的分裂。
这种分裂源自民族和宗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