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原理及染色

合集下载

染色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染色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百欧博伟⽣物涂⽚及染⾊是微⽣物学的基本技术,也是观察细菌最简单且⾏之有效的⽅法。

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菌个体较⼩,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经染⾊往往不易观察识别。

因此借助于染⾊法可使细菌着⾊,与视野背景形成鲜明对⽐,从⽽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观察。

简单染⾊法即只⽤⼀种染料对涂⽚进⾏染⾊,该法简便易⾏,适⽤于菌体的⼀般形态观察。

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被染⾊,因此常⽤碱性染料进⾏简单染⾊,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孔雀绿、番红等。

所有的苯胺染料,均可⽤来做简单染⾊法的染⾊剂。

在进⾏染⾊之前的制⽚过程是影响染⾊结果好坏的关键性步骤。

制备细菌染⾊⽚⼀般要经过涂⽚、固定、染⾊、⽔洗、⼲燥等步骤(见下图),然后⽤显微镜,甚⾄油镜观察。

(⼀)涂⽚取⼀⼲净的载玻⽚,滴加⼀⼩滴蒸馏⽔于载玻⽚中央。

按⽆菌操作要求,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接种环从菌种试管斜⾯上(培养⽫表⾯)挑取少量培养物(不要挑破培养基),置于载玻⽚上的⽔滴中,与⽔混合并轻轻涂布成直径约1cm左右的均匀薄层。

操作完成后,接种环要再经灼烧灭菌,放归原处。

(⼆)⼲燥将涂⽚于室温中⾃然⼲燥或者置于酒精灯⽕焰⾼处,微热烘⼲。

切记不能直接在⽕焰上烘烤,以免菌体烤焦变形,影响对菌体的观察。

(三) 固定涂⽚标本⾯向上,快速通过酒精灯⽕焰外焰2次~3次,进⾏标本固定。

固定的⽬的在于杀死细菌以固定其细胞结构;保证菌体牢固地粘附在载玻⽚上,染⾊或⽔洗时不⾄于脱落;同时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有利于着⾊,增强染⾊效果。

固定时,以载玻⽚背⾯加热处触及⽪肤⽽不觉过烫为宜(⼀般不超过60 )。

(四)染⾊标本玻⽚⽔平放置,滴加1滴~2滴染⾊液,使染⾊液完全覆盖涂⽚区域,染⾊时间视不同标本和染料的性质⽽定。

(五)⽔洗染⾊到⼀定时间后,倾去染液,斜置玻⽚,⾃玻⽚上端⽤⾃来⽔冲洗⾄流下的⽔⽆⾊为⽌;或将玻⽚置于玻⽚架上,⽤洗瓶倾注⽔流进⾏⽔洗。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得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得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与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得各种成分。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得过程与物理与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得物理现象1、溶解性:这种染色最典型得例子就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得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得溶解度这一特性。

因此,当苏丹类得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得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得特性。

有些染色则就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与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得小孔中去而着色得。

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与微生物等较大得颗粒一样。

二、染色得化学反应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得染色作用常就是对立得,而不就是一致得。

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

酸性染料中得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得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与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得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与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得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得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

染料得颜色基不就是在阳离子,就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得普鲁士兰反应就是最典型得例子。

但就是,大量染色得化学反应并不像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这就是因为蛋白质分子就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得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与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得两性离子,如: P为蛋白质,就是具有两性得胶体物质。

它呈酸性或碱性与环境得PH值有关,如溶液得PH值小于该蛋白质得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种蛋白质即为酸性,蛋白质就带正电,将被酸性染色剂所着色。

染色基本原理

染色基本原理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第一节 概述一、何谓染色?染色是指染料舍染液而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举例说明:二.衡量染色品质量的指标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结合用化学方法使染料在纤维上生成沉淀着色机理染料溶液第二节 染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一、染料的电离 阴离子染料DM D -(染料母体)+M +(伴随的阳离子) 阳离子染料DX D +(染料母体)+ X -(伴随的阴离子) 非离子染料染料在水中不电离的称为非离子染料,如分散染料。

二、染料的溶解染料的溶解性与染料的分子结构、温度、所加助剂有关。

(1)染料结构及所含水溶性基团的数目染料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亲水性基团含量高的溶解性好。

(2)染液的温度温度高有利于染料的溶解。

(3)与染液中所加助剂有关尿素及表面活性剂 溶解度增加 中性电解质 溶解度降低用量多时,染料发生沉淀(4)与染液的pH 值有关色泽均匀性染料在纤维上均匀分布的程度色泽坚牢度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的大小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的大小 又称匀染性即染色牢度饱和度,纯度例如:冰染料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还原染料在碱性条件下易溶解等。

三、染料的聚集1.染料在溶液中的三种形态●离子型染料可以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形式:(1)染料完全离解成正或负离子,如D+或D-;(2)染料离子聚集成离子胶束,如(nD)n-或(nD)n+;(3)染料分子聚集成胶核,然后再吸附一部分染料离子形成胶粒,在胶粒外再吸附电荷相反的离子形成胶团,如[m(DA)·nD] n-或[m(DM)·nD] n+。

以D-为例,三种形式呈下列关系。

•非离子型染料三种不同存在形式:2.影响聚集的因素:(1)染料分子结构分子结构较大,分子成线形结构的,染料在溶液中的聚集倾向较大,聚集度较高。

(2)染色温度提高染色温度,染料聚集度降低。

(3)染料的浓度一般浓度大的聚集度高。

(4)所加助剂与电解质►加入过量食盐,染料聚集度增高,甚至还会发生沉淀。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的过程与物理和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的物理现象1.溶解性:这种染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

因此,当苏丹类的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的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的特性。

有些染色则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

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和微生物等较大的颗粒一样。

二、染色的化学反应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的染色作用常是对立的,而不是一致的。

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

酸性染料中的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的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的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和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的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

染料的颜色基不是在阳离子,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兰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像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的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和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的两性离子,如: P为蛋白质,是具有两性的胶体物质。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指利用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染色的方法。

染色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包括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

结构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结构染色,使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常用的结构染色方法有简单染色和复杂染色两种。

简单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直接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甲基蓝、溴苯蓝等。

复杂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再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革兰氏染色和折射染色等。

生理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染色,如酸碱性染色、颗粒染色等。

生理染色可以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来进行选择染色剂,从而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染色剂可以与微生物细胞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结合,从而使细胞染色。

不同的染色剂对不同的微生物细胞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实现对不同微生物细胞的染色。

在进行微生物染色时,需要注意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可以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特征,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的控制可以使染色效果更加理想。

总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通过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于微生物学研究人员来说,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原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染色基本原理

染色基本原理


1、盐效应作用原理 概念

盐效应是指在染色过程中加入中性电解质 后对染料上染(上染速率、上染百分率等) 的影响
促染效应:加速染料上染 缓染效应:延缓染料上染

分类

(四)染色体系中的盐效应
常用:元明粉(硫酸钠)或食盐(氯化钠) 促染效应:染料与纤维带有同号电荷,提高上染速率, 提高上染率。如:直接染料染棉。

染料从染液中转移到纤维表面的过程 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转移, 直至染色平衡或基本平衡 染料在纤维内固着

2、染料的扩散


3、染料的固色

一、染料的吸附

染料的吸附:染料从染液中转移到纤
维表面的过程。

当纤维投入染液中后,由于染料与纤
维间存在着亲合力,所以染料便很快
地被吸附到纤维的表面,从而使纤维 表面的染料浓度提高。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染料的电离 染料的溶解 染料的分散 染料的聚集
概述

染色是以水为介质的染液中进行的,所 以染色前必须先将染料配制成染液。 配制染液的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结构的 染料发生不同的变化,包括:


染料的电离
染料的溶解 染料的分散 染料的聚集
一、染料的电离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染色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 染色牢度及其测定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染色的概念 2、双电层的概念 3、亲和力的概念 4、染色速率的概念 5、上染速率曲线 6、中性电解质对染色的作用 7、匀染的概念

染色工艺原理精品

染色工艺原理精品

染色工艺原理精品
1.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染色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原理。

染色分子与纤
维之间的非共价力,如范德华力、静电力、氢键等,使得染料与纤维之间
相互吸附。

这种吸附是可逆的,染料可以在水洗、摩擦等条件下从纤维上
脱落。

物理吸附主要适用于染色过程中对染色效果要求不高的纤维。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染色工艺中的另一种主要原理。

染料分子与
纤维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稳定的共价结构。

这种结合是牢固的,不
易被水洗脱落。

化学反应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如吸附、渗透、化学
反应、固定等。

具体而言,化学反应可分为亲合染色和化学还原染色两种。

-亲合染色:亲合染料是指染料与纤维之间通过亲和力或共价键结合
的染料。

这种染料在染色过程中与纤维表面的功能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
成牢固结合。

亲合染色在棉、丝、毛等纤维的染色中广泛应用。

-化学还原染色:化学还原染料是指染料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
反应,形成固定的色基。

这种染料通常用于染色棉纤维。

还原染料首先通
过物理吸附与纤维结合,然后通过还原剂的作用与纤维上的功能基团发生
化学反应,固定在纤维上。

除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染色工艺中还涉及一些辅助剂,如助染剂、媒染剂、酸碱调节剂等。

助染剂的作用是提高染料的抗水洗牢度和耐摩擦性,媒染剂的作用是促进染料吸附和反应,酸碱调节剂用于调节染料与纤
维之间的反应环境。

总之,染色工艺原理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使染料固定在纤维上。

不同类型的纤维和染料使用不同的染色工艺,以达到所需的染色效果。

不同成分面料的染色原理及常见染色质量问题

不同成分面料的染色原理及常见染色质量问题

不同成分面料的染色原理及常见染色质量问题一、引言在纺织工业中,染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面料的外观和品质。

不同的面料成分,如棉、麻、丝、合成纤维等,具有不同的染色特性。

了解这些特性以及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染色质量和效率。

二、染色原理(一)天然纤维的染色原理及影响因素1.1天然纤维的分类与特点天然纤维主要分为纤维素纤维和非纤维素纤维两大类。

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和舒适的手感。

非纤维素纤维如丝,来源于动物纤维,具有光泽好、强度高、弹性优良等特点。

1.2染色原理天然纤维的染色主要通过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的结合实现。

染料分子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纤维素结合,使纤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种结合力较强,能使染色效果更加持久。

1.3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1)温度:温度对染料分子的扩散和纤维素分子的吸附能力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染料分子的扩散速度越快,染色效果越好。

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纤维损伤,因此需要在适当范围内控制温度。

(2)pH值:pH值对染料分子的稳定性和纤维素分子的吸附能力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染料对pH值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中性或微酸性的环境下染色效果较好。

(二)合成纤维的染色原理及影响因素2.1合成纤维的分类与特点合成纤维主要由高分子聚合物组成,如聚酯、尼龙等。

它们具有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特点,但吸湿性和透气性较差。

2.2染色原理合成纤维的染色主要通过染料分子渗透进入纤维内部,与高分子链结合实现。

染料分子通过与高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使纤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3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1)温度:温度对染料分子的扩散速度和纤维的高分子链运动有很大影响。

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内部,提高染色效果。

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纤维损伤,因此需要在适当范围内控制温度。

(2)染料选择:不同的合成纤维对染料的要求不同。

简述染色的原理

简述染色的原理

简述染色的原理
染色是一种将颜色染入材料或物体表面的过程。

其原理基于颜料或染料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颜料和染料是常用的染色剂。

颜料是不溶于水的颜色颗粒,可以在某种介质中分散形成颜料悬浊液,例如油漆、彩墨等。

染料是可以溶解于溶剂的有机色素,可以直接被吸附到物体表面或渗透进入其内部,例如织物染料、墨水等。

染色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温度调节:为使染料或颜料更好地与物体接触和相互作用,染色过程中通常会对温度进行调节。

高温可以帮助染料渗透进物体内部,低温则有助于固定颜料在物体表面。

2. 进料:将待染色的物体放入染液中,染液可以是颜料悬浊液或染料溶液。

3. 渗透或吸附:染料或颜料分子通过物体表面的微孔或纤维间隙渗透或吸附到物体内部或表面。

染料通常通过溶液中的色素分子与物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实现染色,而颜料则是通过悬浊液中的微小颗粒与物体表面的物质相间隙的大面积接触实现染色。

4. 固定:染料或颜料分子与物体表面或内部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染料或颜料稳定地固定在物体上。

染料的固定通常是通过化学键、离子键或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实现的,而颜料的固定则是通过颜料颗粒之间和颗粒与物体表面间的物质结合实现的。

5. 清洗:染料或颜料固定后,物体通常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未被固定的染料或颜料分子,使染色效果更加均匀和稳定。

染色可以在很多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应用,例如纺织品染色、画家调色、墨水制作等。

染色的原理及方法各不相同,但核心的染色原理都是基于染料或颜料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使颜色得以转移到物体表面或内部,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识别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简单染色、差异染色和特殊染色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利用一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可见。

常用的简单染色剂包括甘露醛、墨汁、甲基蓝等。

这些染色剂能够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

简单染色的原理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中。

差异染色是一种利用多种染色剂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染色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差异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中的不同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于微生物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染色是一种针对微生物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进行染色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或功能。

比如格拉姆染色可以区分细菌的壁,内毒素和外毒素。

通过特殊染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不同的染色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通过对微生物染色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头发的染色的原理

头发的染色的原理

头发的染色的原理
染发的原理是利用化学染料分子渗透到头发的表皮层和皮质层内部,将头发的颜色改变。

染发剂中包含的化学成分通常包括氨基酸和中性染料。

其中氨基酸能够打开头发的鳞状层,使染料分子能够渗透到内部。

中性染料会与毛鳞片中的色素结合,形成新的颜色。

首先,染发剂中的氨基酸成分会打开头发的鳞状层,使得染料分子能够顺利渗透到头发内部。

这种渗透过程是通过氨基酸与头发中的蛋白质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氨基酸可以拉开头发的鳞状层,使其变得更加亲水,从而有效地帮助染料分子进入内部。

然后,中性染料会与头发中的天然色素结合,形成新的颜色。

中性染料一般包括一种或多种碱性染料,它们的分子结构能够与头发中的色素分子结合。

这种结合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在头发中,氧化还原反应会改变色素分子的结构,从而产生新的颜色。

最后,通过头发内部的新色素分子与头发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新的染色会得到固定,从而保持染发效果持久。

总之,染发的原理是通过染发剂中的氨基酸打开头发的鳞状层,使染料分子能够渗透到头发内部,然后中性染料与头发中的色素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的颜色,最后通过头发蛋白质分子与新色素的作用力固定染发效果。

头发染色原理

头发染色原理

头发染色原理
头发染色的原理是通过使用染发剂将颜色分子渗透到头发的鳞片层和皮质层中,从而改变头发的颜色。

染发剂含有氧化剂和可显色染料。

氧化剂主要是过氧化氢或其他氧化剂,它的作用是打开头发的鳞片层,使得染料能够进入到头发的内部。

当染发剂中的氧化剂与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相遇时,氧化剂氧化天然色素,使其变为较小的无色分子,以便染料分子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进去。

可显色染料是与头发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有许多种类,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颜色选择。

这些染料分子在氧化剂的作用下与头发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新的化学键,实现了头发颜色的变化。

在染发过程中,染料分子渗透到头发内部后,鳞片层会重新关闭,并且染料分子与头发蛋白质结合得更牢固。

这就是为什么染发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褪色的原因。

总的来说,头发染色的原理是通过染发剂中的氧化剂打开鳞片层,使染料分子进入头发内部并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头发颜色。

简单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简单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简单染色法的名词解释简单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染色和可视化细胞、组织或生物分子的研究。

这种方法利用染色剂与特定的生物分子或细胞结构发生反应,使其在显微镜下可见。

本文将对简单染色法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进行解释。

一、基本原理简单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以改变目标物质的颜色或形态,并使其能够被光学设备观察到。

常见的染色剂包括染料、荧光探针和金属离子等。

通常,染色剂会选择性地与目标物质结合,使其产生明显的颜色反应。

例如,生物组织常用的染色剂溴化乙锭会与DNA结合形成蓝色颗粒,从而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定位细胞核。

此外,脂质染色剂类似尼罗红和苏丹红可以染色细胞膜和脂滴,从而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细胞膜的形态和构成。

二、常见应用1. 细胞标记简单染色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标记,以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研究者可以染色和区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不同细胞结构,并可视化细胞中的特定分子或蛋白质,以便研究其相互作用和功能。

2. 组织切片染色在研究组织学时,简单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成分。

经过适当的处理和染色,可以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间质等区分开来,有助于对组织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研究。

3. 分子探针染色剂也可以用于特定分子或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荧光染料羟吡啶绿和丙烯香豆素可以与DNA结合,形成特定的荧光信号,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定位基因或染色体。

此外,还有许多专门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酶活性或细胞信号通路的染色剂和化学荧光探针。

4. 分子定位和定量通过简单染色法,可以确定分子或细胞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

例如,在免疫组织化学中,通过与特定抗体结合,可以标记和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组织切片或细胞中的定位,从而揭示与该蛋白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5. 疾病诊断和研究简单染色法在病理学和临床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肿瘤组织切片常用的染色法可以帮助病理学家识别和分类肿瘤细胞,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染色基本原理

染色基本原理

染色基本原理
纤维织物的染色过程,基本上要经过表面吸附、内部扩散、染料固着三个阶段。

1、表面吸附
当把纤维织物浸入染液中后,染料很快被吸附到纤维外表上,这是染色过程中
的最初阶段。

如果染料的亲和力大、浓度高,再加适量的电解质,将会提高染料被纤维吸附的速度,有利于染色过程向正方向进行。

2、内部扩散
当染料被吸附在纤维表面之后,便开始向纤维内部扩散。

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是整个染色过程中占用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染液中,纤维表面上的染料向浓度低的纤维内部扩散,使染液中的染料不断地补充到纤维外表,直到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染液中染料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当完成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的同时,也完成了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吸附。

因此说吸附与扩散也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的过程。

3、染料固着
当染料经过吸附和扩散附着和渗透在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各种链以键的形
式固着在纤维上。

由于染料和纤维都各不相同,它们彼此间的固着形式也有所不同。

又因固着形式的不同,而使染色的牢固也各有相同。

染色体染色原理

染色体染色原理

染色体染色原理
染色体染色原理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进行可视化染色的机制。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以拷贝的形式复制出来,形成两个相互连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姐妹染色体。

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会进一步缩短和凝缩。

这种凝缩机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和酶的作用来实现的。

在染色体凝缩的过程中,染色体会出现明显的压缩和扭曲,形成紧密的结构。

这种凝缩可以使染色体更容易被观察和研究。

为了使染色体可视化,通常会使用染色剂来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剂是用于核酸染色的荧光染料,如DAPI和Hoechst染料。

染色剂可以与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结合,从而实现染色体的染色。

染色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使染色体能够被观察和分析。

染色剂的选择通常会受到研究目的和需求的影响。

总的来说,染色体染色原理是通过某种染色剂与染色体上的DNA结合,从而使染色体可视化。

这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和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一、染色的原理染色是将染料与物质结合,使物质表面或内部发生颜色变化的过程。

染料的选择取决于要染色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目标颜色。

染色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等作用。

以下是染色的主要原理:1.吸附(Adsorp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通过物理吸附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

吸附的类型包括吸附在物质表面的分子层和渗透到物质内部形成分子间吸附。

吸附染料的选择通常基于物质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纳米结构等因素。

2.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永久性的染色效果。

化学反应染料的选择主要考虑染料与物质作用产生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的速度和条件等方面。

3.离子交换(Ion exchange):染料分子中的离子与物质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染色复合物。

离子交换染料的选择基于染料分子中的离子组成以及物质表面的离子环境。

4.助剂作用(Auxiliary 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的助剂相互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助剂的选择取决于染料与物质的相溶性、黏附性以及其他相互作用。

二、染色的应用染色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染色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纺织品染色:染色是纺织品加工的重要环节。

通过染色,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多彩的颜色,增加其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染色技术在纺织品工业中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现代染料的应用使得染色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

2.生物医学染色:在生物医学领域,染色技术被广泛用于组织切片的染色以及细胞结构的观察。

各种染色剂可以标记目标细胞或分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3.食品染色:染色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食品染色,可以使食品更加吸引人的视觉效果,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食品染色也需要注意染料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4.印刷染色:染色技术在印刷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染色,可以将颜料或油墨沉浸到纸张或其他印刷材料中,形成图案和文字。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一、染色剂选择原则:1.选择合适的染色剂: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染色剂。

例如,要染色细胞核,可以选择染色剂伊红或甲基绿染色;若要染色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可以选择适合的染色剂。

2.染色剂的稳定性:染色剂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分解,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染色剂的渗透性:染色剂要能够渗透到细胞内,使其与目标结构发生作用。

4.染色剂的特异性:染色剂应具有选择性作用,即只与目标结构发生特异性作用,而不与其他结构发生作用。

二、染色原理:染色剂的染色原理主要有两种类型: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

1.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带有酸性基团的染料,其分子带有正电荷。

这些染料能够与细胞内的带有负电荷的成分结合,如DNA、RNA、细胞核蛋白等。

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伊红B、甲基绿等。

以伊红染色为例,其染色原理为:伊红分子中带有阳离子基团,能够与细胞内的DNA带负电的磷酸基团结合。

伊红染料进入细胞后,与细胞核中的DNA结合,使细胞核染成红色,从而使细胞核更加清晰可见。

2.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属于带有碱性基团的染料,其分子带有负电荷。

这类染料能够与细胞内带有正电荷的成分结合,如细胞质中的酸性蛋白、线粒体等。

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甲苯黑、苏木素、溴酚蓝等。

以甲苯黑染色为例,其染色原理为:甲苯黑分子中带有阴离子基团,能够与细胞质中带正电的成分结合,如蛋白质等。

甲苯黑染料进入细胞后,与蛋白质结合,使细胞质染成黑色,从而使细胞质更加清晰可见。

三、染色剂染色过程:染色剂的染色过程通常包括几个步骤:固定、染色、洗涤和封片。

1.固定:细胞固定是为了使细胞结构保持原貌,并防止细胞溶解或变形。

常用的固定剂有甲醛、福尔马林等。

2.染色:将染色剂溶液滴在细胞上,使其充分与细胞结构发生作用。

一般情况下,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染色剂过多或过深,影响观察结果。

3.洗涤:染色剂作用完毕后,需要用适量的缓冲液或蒸馏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色:即比较两块布的色差,如果两块布
颜色接近,在色差允许范围以内,小样的 话,可以放大样了,大样的话,则染色成 功,可以降温出布。
• 一般对色在标准灯箱下进行,最好在暗室
里,无其他光干扰。常用光源D65。
• 还原清洗(中深色)
• 纯碱
2g/L
• 保险粉
1g/L
• 洗涤剂
0.1~0.3g/L
工艺条件
• T=130度, t=15—45min • 浴比: 1:20 • 浴比:浸染时,织物的质量与染液体积之

• 例如:现织物质量为:300Kg, 则根据浴比,
染液的体积为:300*20=6000L
染小样到放大样
• 分散染料与涤纶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即上
染能力强
• 玻璃化温度为80度, 染色升温时,80度以前
可以全速升温(10度/分),80度以后,应该缓慢 升温(1-2度/分)。这是由于80度以前涤纶处 于玻璃态,80度后涤纶处于高弹态(分子 链运动加剧,分子结构变疏松,分散染料 分子容易进入)最后升到130度,保温。
• 1.纯粹化学性固色 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
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牢度强)
• 例如: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共价键
结合。阳离子染料与改性涤纶形成离子键
• 2.物理化学性固着 由于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相互吸
引及氢键的形成,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许多 染棉的染料,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 等都是依赖这种引力而固着在纤维上的。
染色设备
• • 1—织物 2—导辊 3—溢流口 4—输布管道 • 5—循环境污染泵 6—热交换器 7—浸渍槽
染色工艺
• 工艺流程:
• 坯布缝头→前处理→染色→还原清洗→热水洗→水洗→脱
水→定形。
• 染色处方:
• 分散染料
X%
• 高温匀染剂
0.2~1.2g/L
• 醋酸(HAC)
0.3~0.6ml/L
• 平平加O的作用:使染料均匀的上染到织物
上。
热溶染色法(轧染T/C)
• 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 (二浸二轧,轧余率65%,室温)→预烘(8O~
120℃)→热溶(180~210℃,2~1min)→套染棉。
• 工艺处方
• 分散蓝2BLN
1.5g/L.
• 润湿剂JFC
lml/L
• 扩散剂
1g/L
• 3%海藻酸钠浆
• t=30-40分(固色),浴比:1:20
• 浴比1 :6(气流缸)
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
• 写出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工艺
• 工艺流程
• 浸轧悬体染液→烘干→浸轧还原液→汽蒸→水洗→氧化→
皂煮→水洗→烘干
• 轧染液配方: 染料 x g/L

扩散剂 0.5—1.5 g/L
• 还原液配方:保险粉 15—40 g/L
载体染色法(T/W)浸染
• 载体染色法是在常压下加热进行。它是利用一些对染料和
纤维都有直接性的化学品,在染色时当这类化学品进入涤 纶内部时,把染料分子也同时携入,这种化学药品称为载 体
• 由于载体与涤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涤纶分子结构松弛,
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 能与纤维及染料分子产生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 把染料单分子带到纤维表面,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 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运动着的染料分子迅速进 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 纤维结合,从而完成染色步骤。染色结束后,利用碱洗, 使载体完全去除。常用载体有邻苯基苯酚、联苯、水杨酸 甲酯等,由于大都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目前已很少应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
间:2分钟
活性染料二浴法轧染
• (1)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
→烘干
• 2)轧染液配方:染料 x g/L

润湿剂 1—3 g/L

5%海浆 30—40 g/L

尿素 0—100 g/L

防染盐S 0—10 g/L
• 固色液配方
5~1Og/L
热溶染色法注意点
• 在高温热熔染色中要注意防止染料在预烘
和焙烘中产生泳移,热熔焙烘阶段是棉上 的分散染料向涤纶转移的重要阶段,要根 据染料的耐热性能,即染料的升华牢度 (高温型),选择适当的热溶温度和时间。 在实际染色时,染料的转移不可能是完全 的,在棉上总残留有一部分染料,造成棉 的沾色,可采用还原清洗或皂洗进行染后 处理。若在热熔法染色后还要进行棉部分 的套染,则可在套染后选行后处理。 )
活性染料一浴法轧染
• 工艺流程: 浸轧染液→烘干→固色→水洗→皂
洗→水洗→烘干
• 工艺处方: 染料 x g/L

润湿剂 1—3 g/L

5%海浆 30—40 g/L

小苏打 5—20 g/L

尿素 0—100 g/L

防染盐S 0—10 g/L
• 工艺条件:一浸一轧,浸轧温度:室温,轧液
率:70%—80%
直到纤维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 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纤维内部的染料浓度, 促使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
• 3.固着 是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纤维
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共价键,离子键
染料与纤维的固着方式
• (二)染料在纤维内的固着方式 染料在纤维内固
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纤维上的过程。不同的 染料与不同的纤维,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 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纤维上存在着两种类型。
染色原理及工艺
• 在弱酸性条件下,酸性染料与锦纶反应形成离子
键。
•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
• 工艺配方:酸性染料:x%

醋酸:0.5ml/L

平平加O:0.5g/L
染色操作:染料用热水溶解备用,平平加O用60度热水 溶化, 加入平平加O溶液,醋酸,加温至40度, 运转 10分钟后,加入染料溶液, 在30—40分钟内升温至 沸,染40—60分钟,染后水洗,固色。

烧碱 15—40 g/L
• 氧化液配方: 双氧水 0.5—1.5 g/L
• 5)工艺条件:一浸一轧 ,浸轧温度:室温,轧液率65-
75%
• 红外线与热风结合烘干
•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间:2分钟
阳离子染料染腈纶和改性涤纶
• 腈纶采用阳离子染料在较高温度(100度)下
进行染色,可得深浓鲜艳的色泽,腈纶的 染色一般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同时应尽 量避免过高温度染色。
• 由于染色速度过快,一般要加元明粉缓染,或
加缓染剂.
• 阳离子染料与腈纶或改性涤纶固着后形成
离子键.
浸染染色工艺及操作
• 染色处方(纯腈纶织物浸染艳红色):
• 阳离子嫩黄7GL(500%)
0.12%
• 阳离子艳红5GN(250%)
2.40%
• 醋酸(98%)
2.50%
• 醋酸钠
1.0%
• 无水硫酸钠
8.0%
• 匀染剂TAN
0.5%
• 染色浴比
1:40
• 75℃始染,1℃/min升温至85℃,保温染色15min,然后
以1℃/2min升温至95℃,保温染色20min,再以1℃/4min
升温至100℃,沸染45~60min,最后在20~30min内缓慢
降至50℃出机。上述染色方法也称为控制升温法,是浸染
• 染色温度100度
酸性染料染锦纶
• 酸性类染料包括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
和酸性含媒染料三种类型,能在酸性或中 性介质中直接上染丝、毛等蛋白质纤维和 锦纶。 。
• 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结构比较复杂,
染料分子结构中磺酸基所占比例较小,所以染料 的溶解度较低,这类染料染色时,除能和纤维发 生离子键结合外,分子间力和氢键起着重要作用。 染色时,在弱酸性染裕中就能上染,故称为弱酸 性酸性染料。
• 方法不同分为:浸染与轧染
染色基本过程
• 1.吸附 当纤维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纤维
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纤维表面,这个 过程称为吸附。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 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
• 2.扩散 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纯碱 8—20 g/L

食盐 20—30 g/L
• 4)工艺条件:一浸一轧,浸轧温度:室温,轧液率:
70%—80%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间:2分钟
活性染料一浴法浸染
•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
• 工艺配方:活性染料 x%

元明粉 10—50g/L

纯碱 5—25g/L
• 工艺条件:T=60度, t =20-30分(上染)
3-7 7-15
混纺织物染色(T/R为例)
• 染色方法:分散/直接(浸染),分散/还原
(轧染),分散/活性(浸染),分散/活性 (轧染)
• 一般先染涤纶后染粘,染涤纶130度,染粘
的话,直接染料95度,活性60度
• 沾色与套色:分散染料对棉都有一定的沾
污, 涤纶染色后,对棉也染成一样的颜色
对色与标准灯箱
染色原理
染色的定义
• 染色是把纤维材料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它是借
助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合,或者 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染料而使整个纺织品成 为有色物体。染色产品不但要求色泽均匀,而且 必须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 根据染色加工的对象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