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动态正方形搜索的TIN构建算法研究
3表面建模
算法过程如下: 在数据集中任取一点,查找距离此点最近的点,相连后作为初始基线; 在初始基线右边应用Delaunay法则搜索第三点; 生成Delaunay三角形,并以该三角形的两条新边作为新的基线; 重复前面过程直至所有基线处理完毕; 这种算法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符合要求的邻域点的搜索方面,为了减少搜索时间,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将数据分块并排列,以外接圆的方式限定其搜索范围。
上面提到的算法都没有考虑当外围约束边界加入到三角网中时对三角网进行边界裁剪,因此这些算法对带约束边界的TIN构建来说是不完整的。边界裁剪或多边形裁剪对那种在限定区域内应避免等高线内插的应用是必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给出一个同时处理平面点和限制条件,既能进行三角网构建也能进行边界剪切的完整算法。
五次曲面
6
通用多项式中单独项的表面形状
Planar Z = a0
Linear Z = a1x
Linear Z = a2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uadratic Z = a3 x2
二、 DEM表面建模方法
根据建模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几何单元,数字地形表面建模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基于点的建模方法 基于三角形的建模方法 基于格网的建模方法 基于两种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
用多少点来描述一个表面? 这些点是规则的分布,还是随机分布? 采样点位于局部最大、最小值?
采样的核心问题
表面建模的核心问题
根据有限的离散采样点,如何才能得到地形表面任意位置处的高程? 通过表面模拟建立对象的计算机表示,这种表示通常为多边形面片的集合 通过内插实现从离散点到连续表面的表示 内插的基本依据是空间的自相关性,即所谓的地理学第一规律: 空间上越靠近的事物就越相似,相互之间的影响也越大
TIN
不规则三角网数字模型(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是用一组连续而不重复的三角形逼近地形表面,是数字地面模型中的一种主要表示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是地表二维地理空间位置和其相关的地表属性信息的数字化表现,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国内外的不规则三角网生成算法,通过理论和实验选择了Tsung-pao fang和Les.piegl提出的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作为数字地面模型的核心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从地球化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适用于地球化学的不规则三角网数字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地球化学数据的处理分析应用。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1 对不规则三角网生成算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对Delauny三角网生成算法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快速不规则三角网生成方法【摘要】:本发明快速不规则三角网生成方法属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的一项支柱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探等多种领域。
具体包括数据点自动分块方法、局部三角网生成方法、局部三角网融合方法、考虑相邻点最大距离阈值的最小角最大化原则优化方法四个部分以及利用本方法的软件。
本方法避免了其他不规则三角网生成方法中交点测试等耗时操作,缩短不规则三角网的构建时间,提高不规则三角网的构建速度,还可以通过相邻点最大距离阈值参数控制最终生成的三角网形态。
【主权项】:1、一种由任意数据点生成不规则三角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具体如下:首先将数据点根据输入的参数划分成数据块;其次,对于各个数据块中数据按照行扫描方式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后的顺序生成局部三角网;然后,先对同行的数据块中的相邻局部三角网进行融合,形成行局部三角网,在对相邻行三角网进行融合,形成整体初始三角网;最后,对于整体三角网采用考虑相邻点最大距离阈值的最小角最大化原则进行优化,形成最终的符合Delaunay法则的不规则三角网(TIN)。
基于搜索范围动态确定TIN的一种构建算法
题, 诸多专家和学者 提出 了相应 的改进算 法 。 , 虽然
算法速度 比较快 , 但其 实现方法相对较难 。针对这种情 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正方形 的方式来 限定 目标点
收稿 日期 :0 6— 9— 4 20 0 0
基金项 目: 北省 高等 学校 优秀 中青 年 团队计 划项 目基 金 (20 0 ) 江西省 数 字 国土重 点实验 室 开发研 究基 金 ( L 06 1 ; 江 湖 T06 2 ; D  ̄200 ) 长
中图分 类号 :2 8 P 0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6 2— 87 2 0 )3— 0 9— 2 17 56 (0 7 0 0 1 0
An Al o ih fCo sr tng TI Ba e n g rt m o n tuci N s d o
Dy a i e r h n c p n m cS a c i g S o e
D l ny 角 网 由对应 V rni 边 形共 边 的 点 连 接 而 e ua 三 a o o多 o
( E 的方法 , D M) 它通过不规则 分布 的数据 点生成 的连
续三角面来逼近地形表面 , 既减少规则格 网方法带来 的
成 。D l ny e u a 三角形 由 3个相邻 点连接而成 , 3个相 a 这
LU Sa I h o—h a P N i HE Z e u , E G L , h n—mig U io—ln ,L u j n n ,L O X a o g U X e— a
( oc n eIsi t, n teUnvri ,ig h u4 4 2 , hn ) Gesi c tueYa gz ies y Jn Z o 3 0 3 C ia e n t t
数字高程模型试题集
《数字高程模型》第1讲概论一、名词解释1、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或者说,地形表面的数字化表示。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
二、填空(选择、判断)1、地形表达的历史演进过程,经历了象形绘图法、写景法、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晕渲图、航空摄影图像、遥感图像、数字地形表达等7个阶段。
2、DEM按结构分类包括:基于面元的DEM、基于线单元的DEM、基于点的DEM;按连续性分类,包括:不连续DEM、连续但不光滑DEM(逐点内插的格网DEM、TIN)、光滑DEM(样条函数内差的格网DEM);按范围分类,局部DEM、区域DEM、全局DEM。
三、问答题1、DEM的特点。
(1)容易用多种形式显示地形信息。
地形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能产生不同比例尺的纵横断面图与立体图,而常规地图一旦制作形成,比例尺不容易改变,绘制其他的地形图需要人工处理;(2)精度不会损失,没有载体变形的问题;(3)容易实现自动化、实时化。
将修改信息直接输入计算机,软件处理后生成各种地形图。
(4)快速计算、获取DEM分辨率范围内的高程数据。
2、在ArcGIS中,如何通过纸质等高线地形图生成不同形式的DEM。
(1)纸质等高线地形图扫描;(2)在ArcMap中配准(选取投影和坐标系);(3)等高线地形图矢量化并给每条等高线赋以属性值(高程);(4)运用Arctoolbox—Convertiontools—features to raster工具将矢量线转化为栅格线(每个栅格的值为高程);(5)在ArcScence中,运用convert—raster to feature将栅格线转化为矢量点数据文件;(6)在ArcScence中,运用3Danalyst—inpolate to raster—Idw进行差值;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m分辨率IKONO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激光扫描仪等新型传感器数据,是高精度、高分辨率DEM最有希望的数据,但价格昂贵。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
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
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略介绍发展趋势。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
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
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
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
tin模型名词解释
tin模型名词解释
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模型是一种地形表面建模方法,它使用由不规则三角形组成的网络来描述地形表面。
这
种模型通常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形分析和地球科学领域。
TIN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地形表面上的离散点连接成不规
则三角形网格来近似地描述地形。
每个三角形都由三个不同的点组成,这些点通常是地形表面上的采样点或测量点。
通过连接这些点,可以创建一个近似地形表面的三角形网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
灵活地适应地形的复杂性,因为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
地形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TIN模型在地形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地形剖面分析、
坡度和坡向计算、水流方向分析等。
它还可以用于创建地形模型、
三维可视化和地形表面的插值。
与其他地形建模方法相比,TIN模
型在处理不规则地形和不规则分布的采样点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总的来说,TIN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地形表面的灵活且有效的
方法,它通过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近似地形,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
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基于改进的最近距离法建立TIN的算法研究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2期
黄 河 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 l9 N . o_ o 1 2
Ju 1 f el i r osrac oma 0 l w Rv nevny Y o eC
旦
旦 堕坠
:Q Q
基于改进的最近距离法建立 TN的算法研究 I
摘 要 : 研 究传 统 最近 距 离法建 立 T N 的算 法基 础上 , 出 了一种 新 的 、 在 I 提 改进 的最 近 距 离构 网算
法, 通过 实 验, 该 算 法进 行 了测 试 , 对 结果 表 明 , 与传 统 的算 法相 比 , 高 了建 立 不规 则 三 角形格 网 提 ( I 的速度 , 大 了容 量 , T N) 扩 为用 海量 数据 建 立 D M 创造 了有 利条 件。 E 关键词 :I D M; 离最近 法 ; 法 T N; E 距 算
直线方 程判 别式 为 , :, — y , ) B 其 中
的离散 点 都成 为 三角 形 的顶 点 , 且 尽 量使 三 角形 并
师军 良 , 范玉茹 , 王战举
f. 河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开 封 1 黄 河 4 50 ;2解 放 军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测绘 学 院 , 南 郑 州 704 . 河 405 ; 5 0 2
3英 塔 信 息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 南 郑 州 . 河
滚动球变换支持下的TIN-DDM地形特征线自动提取方法
滚动球变换支持下的TIN-DDM地形特征线自动提取方法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世界中,地形特征线的提取就像是一位细心的画家在画布上勾勒出山川的轮廓。
这些线条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记,它们是地形的骨架,是理解地貌的关键。
然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了挑战,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条隐秘的航道。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工具——滚动球变换支持下的TIN-DDM方法,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航道。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滚动球变换。
想象一下,你手中有一个透明的球体,当你将它放在崎岖的地形上时,球体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区域。
这个区域就像是球体在地面上“滚动”过的痕迹,它能够捕捉到地形的细微变化。
同样地,在数字高程模型中,滚动球变换就像是用一个虚拟的球体在数据表面上滚动,从而捕捉到地形的特征点。
而TIN-DDM则是另一种技术。
TIN代表三角网,它是通过连接地形上的关键点来形成的一个网络,每一个三角形都代表了一个小区域的地形特征。
DDM则是一种差异度量方法,它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的高程差异来识别地形的变化。
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就像是给地形穿上了一件量身定做的西装,既精确又合身。
那么,滚动球变换和TIN-DDM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当我们将滚动球变换应用到DEM上时,它能够像一位熟练的侦探一样,发现那些隐藏在数据中的地形特征点。
然后,TIN-DDM就像是侦探的助手,将这些特征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幅清晰的地形图。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一片混沌中找到了秩序,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地形变得清晰可见。
但是,这种方法并非没有缺点。
就像所有的技术一样,它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例如,当遇到极端复杂的地形时,滚动球变换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特征点。
而TIN-DDM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也可能会因为计算量过大而变得缓慢。
这些问题就像是在航道上的暗礁,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
尽管如此,滚动球变换支持下的TIN-DDM方法仍然是一项令人兴奋的进步。
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构建与应用-(5313)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地球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承载体。
多年以来,我们为了更充分的认识自然客体和改造自然,总在不懈的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描述、表达人所处的环境,其中地形图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测绘表述变迁的缩影。
从最开始的象形符号抽象的雏形到后来的在二维介质上对三维表面进行地形写景图,地貌写景图等描述是一个进步,但写景方式不具备可量测性,所以还是很局限的。
随着测绘技术发展,地形的表达也由写景式的定性表达过渡到了以等高线为主的矢量化表达。
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提供的影响都在对三维现实世界的模拟。
但是有一个矛盾体,那就是对于地形表面形态而言,一方面我们尽可能的从几何角度去理解和描述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可量测性;另外一个方面它本身是一种三维景观现象,对于其表述要考虑生理视觉感受,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直观形象逼真。
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制图等相关学科和理论的发展,使得在测绘领域,在图形表达表述方面发生了从模拟表达时代走向了数字表达时代,有了质的飞跃。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 )及数字高程模型(DEM )学科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加拿大测量学家Tomlinson 的“把地图变成数字形式的地图,以便计算机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观点,但是在技术工具处理中,则是利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地理信息,并且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资源信息和环境参数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的格式或者分类输入、处理、存贮、输出,用以满足其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系统。
因此GIS 的本质是在二维地理空间基础上实现对地下、地表和空中诸地理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和管理。
当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到当前,功能不再是当初的局限于查询、检索和制图,而是丰富到空间分析、建模、决策等诸多方面,在数据管理上则从简单的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管理转向多元数据融合,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很活跃,也很充分。
第2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
镶嵌数据模型
规则格网数据模型的两个理解
适用于什么地形?
格网栅格的观点:格网单元的数值即其中所有点的值,对 应实地单元区域内高程为均一高程。 点栅格观点:格网单元的数值是格网中心点的数值,其它 任意点高程通过内插方式确定
镶嵌数据模型
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概念:是指用来进行镶嵌的小面块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和边界, 如图。
不规则三角网DEM的优点是: • 能充分利用地貌的特征点和特征线,较好地表示
复杂地形; • 可根据不同的地形,选取合适的采样点数; • 进行地形分析和绘制立体图也很方便。
其缺点是:由于数据结构复杂,因而不便于规 范化管理,难以与矢量和栅格数据进行联合分析。
规则格网DEM和TIN的对比
规则格网DEM
拓扑关系
5
TIN 文件组成
4 3
C
B
D
6
A
E
2
坐标表
节点 1 2 3 4 5 6
坐标
X1,Y1,Z1 X2,Y2,Z2 X3,Y3,Z3 X4,Y4,,Z4 X5,Y5,Z5 X6,Y6,Z6
1 三角形/节点关系表
三角形
拓扑关系隐含
A
B
C
D
E
TIN 模型基本链表结构
节点 1,5,6 4,5,6 3,4,6 2,3,6 1,2,6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2章 DEM数据组织与管理
主要内容
概述 DEM数据模型 DEM数据结构 DEM数据库管理
2.0 概述
空间对象建立过程
DEM建立的一般过程
• 数字高程模型是地形曲面的数字化表达,也就是说,DEM是 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科学、真实地描述、表达和模拟地形曲 面实体,因此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地形数据的建模过程。
构建TIN及TIN的编辑(四)
构建TIN及TIN的编辑一、根据等高线构建TIN1、调入数据。
右键“图层”—添加数据,将“规则格网DEM、散点DEM、TIN、等高线”中的等高线“contour”添加进来。
并查看下该图层属性表中的高程字段(右击图层—打开属性表)。
并查看下改等高线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简单的修改。
创建TIN。
工具箱中,创建TIN。
(硬隔断线:硬隔断线用于表示表面上突然变化的特征线。
河流和道路断面可作为硬隔断线包括在 TIN 中。
硬隔断线限制了插值计算,它使得计算只能在线的两侧各自进行,而落在中断线上的点同时参与线两侧的计算,从而改变TIN表面的形状。
软隔断线:软隔断线是不会改变表面局形状的线,它不参与创建TIN,例如表示研究区范围边界的线等。
)2、3、编辑图层[tin]的属性,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点击[符号系统] 选项卡,将[ 边类型] 和[ 高程] 前面检查框中的勾去掉; 点击[ 添加] 按钮在[添加渲染] 对话框中,将[具有相同符号的边] 和[ 具有相同符号的结点] 这两项添加进TIN的显示列表中,4、将TIN图层局部放大,理解三角网的生成方法。
对TIN进行编辑。
自定义—工具条—TIN编辑和3D Analyst 工具条添加进来。
首先3D Analyst 工具条中的图层要选中待编辑的TIN。
然后 TIN编辑—开始编辑,根据TIN编辑提供的工具条对TIN进行编辑修改(如删除一些平三角形等),修改完成后点击停止编辑—是,保存编辑内容。
(替换多边形:用于将边界及所有内部高度设置为相同的值。
可用于对湖泊或者坡度挖掘到水平面以下的区域进行建模。
擦除多边形:位于擦除多边形之内的输入数据,将从插值和分析操作(例如,等值线或体积计算)中排除。
裁剪多边形:用于定义 TIN 表面的边界。
位于裁剪多边形之外的输入数据将从插值和分析操作(例如,等值线或体积计算)中排除。
简单:用于向TIN中添加新多边形。
以上多边形也有软硬之分,类似于软硬隔断线用法)5、修改完成后可以通过“”下的“表面等值线”生成等高线来对比分析修改前后等高线的变化情况。
TIN数据结构
TIN的应用(3)
【空间数据库原理】
TIN的应用(4)
【空间数据库原理】
∮
∮
P3
P2
V3
P1
V1
V2
V4
P8
P7
V5
V6
V8
V7 P5
P6 ∮
∮
∮ P4
∮
三、TIN的局部优化 (LOP)
局部优化过程LOP
Lawson [1977]提出了一个局部优 化过程LOP(Local Optimization Procedure)方法。先求出包含新 插入点p的外接圆的三角形,这种 三角形称为影响三角形(Influence Triangulation)。删除影响三角形 的公共边(图b中粗线),将p与 全部影响三角形的顶点连接,完 成p点在原Delaunay三角形中的插 入。
TIN数据组织
存储每个点的高程,还要存储其平面坐标、节点连接的拓扑关系,三角形及 邻接三角形等关系。
TIN模型在概念上类似于多边形网络的矢量拓扑结构,只是TIN模型不需要定
义“岛”和“洞”的拓扑关系。
(X1,Y1,Z1)
x21 x2 x1; y21 y2 y1;
x31 x3 x1 y31 y3 y1
规则格网 等高线
不规则三角网
规则格网的缺陷:
在地形平坦的地方,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 在不改变格网大小的情况下,难以表达复杂地形的突变现象; 在某些计算,如通视问题,过分强调网格的轴方向。
【空间数据库原理】
一、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
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是另外一种表示数字 高程模型的方法[Peuker等,1978],它既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
三维地质建模中的构建TIN优化算法及实现
a“平 角形 ”形 成原 闪
好但算 法实现较 为 复杂 ,效率偏低 ;陈仁喜 ” 等提 出 区域分割构 网的思想 以建立 高质量 TIN,先使用约束条 件 构 网分离 “平 三角 形 ”区 ,再通 过距 离加 权插 值法 生 成新 的高程 数据点 ,最后 加入 重新 构 网解 决 “平 三 角形 ”问题 ;邸元 、陈学 工 ”州等按 照 山脊 、鞍部等 不 同地形 ,分情况插值 出新高程点 以处理 “平三 角形” 区域 。本 文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针对三维地质 建模 , 提 出并实现 了基 于递归 的优化算法 。
文 敏 。’ ,谭永 杰 ,唐新 明 ,吏绍雨 。,张怀东 ,王想红 。
(1.巾 同地 质 {J占I台局 发展研 究 I心 ,北京 100037;2.同土 资源 部地质信 息技 术重 点实验 室 ,北京 100037; 3.闰家 测绘地 理信 息局 卫星测 绘应 用 叶1心 ,北 京 100830)
录与 动 态 更新 、通过 对算 法的 解释 并通过 VC” 实现 ,从理 论 与 实际上证 明 了该算 法 能够提 高 TIN 质量 , 实现 对 三维地 质 体更
精 细 的模拟 ;并 对拓 扑信 息进行 了有 效的动 态更新 和保存 基 于递归 的解决 方案使 算法 易懂 易实现 ,达到 了效 率与效 果的平 衡?
2t)18年 1月 第 16卷第 1期
doi:I().3969/j.issn.1 672—4623.20 l 8.f)I.1)!(
地 理 空 间 信 息
基于四叉树索引构建TIN的高效合成算法(可编辑)
基于四叉树索引构建TIN 的高效合成算法第卷第期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82Vol.28No.2年月20123GeorahandGeo-InformationScienceMarch2012gpy基于四叉树索引构建TIN的高效合成算法*郑美霞王彦兵马翔旭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摘要不规则三角网TIN可以逼真的模拟地形表面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Delauna三角剖分算法是构建yTIN网的最优算法该文对传统Delauna三角网构建算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大规模离散数据点生成TINy的高效合成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离散点的分布位置和密度对其进行四叉树区域划分然后以每个叶子节点的边界四边形为凸包采用逐点插入法构建三角网最后采用顶点合并法自底向上合并具有相同父节点的个子节点4生成Delauna三角网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时间复杂度较低有效提高了TIN网的构建效率y关键词Delauna三角网四叉树逐点插入法顶点合并法y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P208A1672-0504201202-0020-04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叉树和凸壳技术的构TIN算法0引言证明了采用四叉树分块比采用平均分块算法执行效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是数字地形建模的重率更高要数据结构之一基于不规则分布的数据点生成连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叉树结构续三角面逼近地形表面并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描索引和逐点插入法的高效合成算法采用四叉树索述地形表面与格网数据模型相比TIN模型在某引对数据分块可有效提高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降一特定分辨率下能用更少的空间和时间更准确地表低空间复杂度而逐点插入法是在数据量较少时效示更加复杂的表面并且能顾及各种地形特征线因率较高的一种构TIN算法因此将两种算法合成可〔〕1此TIN模型是实现地形建模的最优选择在所以完成大规模离散数据的快速构TIN有三角网中三角网在地形拟合方面TINDelaunay1合成算法基本思想最接近真实地形关于Delauna三角网的构建国内外学者已提基于四叉树结构索引和逐点插入法的高效合成y〔〕2出不少成熟的算法主要有逐点插入法分治算算法基本思想为首先用四叉树索引结构将离散点〔〕〔〕34法和三角网生长法前两种算法当前应用比较按照其分布位置和密度进行逐层划分然后以每个广泛子区域的边界四边形为凸包但随着数据量增加分治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和构建初始三角网利用逐点插入法的时间复杂度会大幅提高贾瑞生负方向搜索法确定点所在的三角形进行逐点插入〔〕5-9等分别采用二叉树和四叉树的存储结构改进分完成子区域内Delauna三角网的构建最后采用顶y〔〕10治算法贾晓林等利用动态包围三角形改进逐点点合并法自底向上递归地将具有相同父节点的个4插入法但其在点定位时从链首开始搜索所有三角子节点归并并且进行全局LOP优化从而生成〔〕1112形计算效率较低宋占峰等对插入法中点的定三角网该合成算法的流程如图所示Delauna1y位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了点定位速度上述算法都其中为四叉树分割阈值m是针对时间或空间的某一方面进行的改进未能兼2合成算法实现过程〔〕13顾时间和空间上的低消耗武晓波等将逐点插入算法植入到分治算法中提高了算法的时空性能但2.1数据的四叉树分割没有很好地解决子区域构建中的一些问题郭兆胜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四叉树分割便于数据的分〔〕14等在点定位和优化方面对该算法进行了改块处理和快速检索操作步骤为对采样点集做LOP1进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但由于采用的是平均分预处理删除无关点和冗余点遍历所有的采样2〔〕15块算法时间效率相对较低石松等基于上述方法点搜索XY坐标的最大和最小值得到采样点集的收稿日期修订日期2011-08-302011-10-21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2015作者简介郑美霞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三维GIS建模与理论研究通讯作者E-mailwbcnusina.com*y@第期郑美霞等基于四叉树索引构建TIN的高效合成算法第页2211查找点所在的三角形该步骤是影响构网时间复杂度的关键步骤其计算效率取决于三角网的数据结构和采用的搜索方法建立三角网的拓扑关系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坐标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16系快速查找点所在的三角形2三角网的局部更新三角网的局部更新算〔〕17法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插入点在三角形内部连1接插入点与三角形的个顶点形成个新的三角33形和条新边将新生成的三角形和边插入链表中3并修改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图3a2插入点在三角形的某条边上连接插入点与所在边相对的两个三角形的顶点形成个新三角形和条新边将新43生成的三角形和边插入链表中并修改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图3b图合成算法流程1Fi.1Theflowchartofsnthesisalorithmgyg最小外包矩形作为四叉树的根节点将采样点按3照其地理坐标进行插入当数量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对区域进行四叉树分割生成的个子区域为当前4区域的个子节点当前区域变为根节点将当前44区域内的采样点按照它们的坐标分散到各个子区域内并添加到子块的点链表中重复步骤直到图三角形的局部更新3所有采样点都处理完毕结果如图所示2Fi.3Localudatinoftrianlesgpgg3三角网的局部优化局部优化过程是构建Delauna三角网的关键步骤可利用四点共圆坐标y条件式式1判断新形成的三角形是否满足Delauna三角网的空圆特性若不满足则运用y提出的局部优化方法LawsonLOPLocalOtimizap-〔〕1进行优化tionProcedure图采样点集的四叉树分割2Fi.2Thesementationofointsdividedbuadtree22-xx+1ggpyQ0000yy子区域内三角网的构建222.2Delaunaxx+11111yyyHvvv=1012p22本文采用逐点插入算法实现子区域内xx+12222Delaunayyy22xyx+y1三角网的构建并运用负方向搜索法提高点的定位pppp2.3子节点的合并速度步骤如下2.2.1初始三角网的构建以各子区域的边界四子节点的合并采用递归方法从叶子节点开始自底向上进行合并具体操作为从根节点开始搜边形作为凸包生成初始三角网从四叉树链表中查索如果其个子节点的属性均为叶子节点调用合4找该区域所对应叶子节点的个边界点依次连接4并函数合并个子节点如果其子节点的属性为根4这个点形成一个边界四边形连接其中任意一条4继续向下搜索该节点的子节点直到个节点全是4对角线形成两个初始三角形即为该区域的初始三叶子节点为止调用合并函数合并个子节点并将4角网2.2.2离散点内插从子区域的点链表中依次读这4个子节点的父节点属性修改为叶子节点继续取数据点向上合并直到全部合并完为止合并函数由算法1并进行逐点内插操作步骤如下第页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卷2228得出以图为例先将合并为的边并将三角形的另一条边保存在多边形的边链2020021022023然后将合并为把表中删除该三角形以图中点为例删除以0200010203020212223L4aO点为顶点的边后形成一个简单多边形图合并为最后将合并O4b20123将新生成的简单多边形进行三角算法顶点合并法3Delauna1y剖分运用算法并按照空圆法则进行三角网的优查找个子节点的公共边界点如图所2144a化结果如图所示示公共边界点为OABCD4c将点按相同的方法合并结果2分别查找以每个公共边界点为顶点的三角4ABCD4如图所示形从边链表中删除以公共边界点为顶点的三角形4d图个子节点的合并过程44Fi.4Theroressofcombininfourleafnodesgpgg算法简单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数据结构设计2Delauna3.1y按逆时针方向计算出边链表中每个节点算法的执行效率与数据结构密切相关合理的1L对应的夹角的角度并保存在链表中L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本文以点边在链表中找出所有夹角的最小值及所对2L三角形和四叉树为基本数据结构详细设计如下应的节点将由节点及其前驱后继pppp点链表主要存储采样点的坐标iii-1i+11构成的三角形存储在三角形链表中由节点ptedefstructnodei-1yp{p构成的边添加到边链表中并对三角形做LOPi+1//节点的号优化由于节点在以后的计算中不参与计算故intIDIDpi//节点的坐标doublexzxzyy将节点从链表中删除重新计算链表中与pLLpii//nodere指向前一个节点指针pp相关的点对应的夹角ppi-1i+1//nodenext指向后一个节点指针p重复步骤判断双链表中的节点数节32L}nodep点数小于则结束32边链表记录该边的起始和终止顶点以及该3运行实例边的左右邻接三角形信息tedefstructede本文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VisualCypg{平台实现该算法根据其数据特点设计一种合6.0//边的号intIDID理的数据结构并在OenGL环境下进行了三维显p〔〕//nodenode2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指针p示图5//edere指向前一条边的指针pgp//ede指向后一条边的指针nextpg〔〕//trianle左右三角形指针AdTrianle2pgjg}edepg3三角形链表按逆时针方向存储构成该三角形的个顶点和条边而且边与顶点相对应33structtrianleypg{//三角形的号intIDID图地形的显示〔〕//5三角形的个顶点指针vertex33pFi.5Thevisualizationoftheterraing〔〕//ede三角形的条边的指针ede33pgg第期郑美霞等基于四叉树索引构建TIN的高效合成算法第页223//trianlere指向前一个三角形的指针束关系如地表的山谷线山脊线地形断裂线等构pgp//trianlenext指向后一个三角形的指针pg建的三角网中如果没有约束数据则生成的DTM}trianlepg不能正确表达地表的复杂关系难以满足实际应用4四叉树结构存储四叉树中节点的属性节的需要因此如何实现约束Delauna三角网的快速y点的块号和节点的个边界点信息节点的子节点4构建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父节点用于四叉树的分割和合并此外还定义了块中的点链表边链表和三角形链表参考文献tedefstructuadtreeypq〔〕〔〕李志林朱庆数字高程模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M.{2003.64-65.//intte节点的属性即根节点或叶子节点yp〔〕〔〕2LAWSONCL.SoftwareforC1surfaceinterolationA.Mathep-//intID节点的块号〔〕maticalSoftwareC.NewYorkAcademicPress1977.161Ⅲ//intarentnodeID节点的父节点号p-194.〔〕//节点的个边界点〔〕〔〕nodeboundaroint44pyp3SHAMOSMHOEYD.ClosetointroblemA.Processin-。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研究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研究邵为真;赵富燕;梁周雁【摘要】在基于点云的地面变形分析中,往往会获取与地面变形监测无关的点云数据,如植被、建筑物和电力线等.为了更好的分析地面变形的程度,需要对非地面点进行剔除.本文应用了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并在TerraScan中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算法非常适用于地表变形监测中滤波处理.【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点云;变形分析;TIN;滤波;算法【作者】邵为真;赵富燕;梁周雁【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浙江省第一测绘院,浙江杭州310012;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1+.1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快速、高精度、密集地获取研究对象表面的原始点云数据,但是在扫描过程中,对于点的获取却是盲目的,凡是激光脉冲扫到的点都会被获取。
所以扫描仪在扫描变形监测区的数据时,不仅扫描了变形区表面的地面点云数据,还扫描了与地面变形监测无关的地物点数据,如植被、建筑物和电力线等[1]。
想要对地表进行变形监测就需要把地物点剔除,而且地物点剔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这个将地物点去除只保留地面点的过程称为滤波。
所以点云滤波是地面变形监测中点云处理的一项关键工作。
目前滤波算法比较多,经典的有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移动窗口滤波算法、基于坡度变化的滤波算法、移动曲面滤波算法、迭代最小二乘滤波算法等。
本文使用的是由Axelsson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渐进加密滤波算法[2]。
2.1 基本原理该算法的基本思路是:(1)首先选择种子点,将区域内的点划分成单位间距较大的规则格网,该格网的大小基于该区域的最大结构类型,比如60米×60米为一个单元;(2)然后寻找每个格网中的最低点作为初始的种子点,使用这些初始的种子点生成一个稀疏的TIN;(3)之后将满足条件的点不断的加入对TIN加密;(4)最初,TIN位于这些点的下方,并且TIN的曲率受到参数的限制。
TIN的生成算法
利用TIN生成等高线【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是在TIN的生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实验要利用TIN的生成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通过本次实验既能对TIN的生成实验的复习巩固和再提高,也能够明白利用TIN生成等高线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步骤,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对课本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在TIN的生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三角形顶点的高程值和等高线高程的关系,判断等高线是否与三角形相交。
TIN在追踪等高线时,首先寻找追踪起点寻找到等高线的一个起点所在的三角形就可以开始追踪。
在TIN中,追踪等高线的过程从起点三角形开始,依次处理邻接的三角形,根据邻接三角形具有共同边的性质,逐一确定等高线延伸方向上的三角形。
追踪时,等高线每经过的一个三角形都被加注标记,以避免重复检索。
【实验过程】1.打开Cass7.0软件,将TIn生成实验的数据加载到当前窗口。
2.在主菜单上点击“等高线”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绘制等高线”选项。
3.接下来会弹出“绘制等值线”窗口,在该窗口中选择等高距为1米,拟合方式为“三次B样条拟合”,窗口图如下:4.等高线由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生成后对等高线图进行分析,确定等高线的高程值。
5.等高线内插功能:当等高线过疏时,通过此功能在其中内插等高线(合适时跳过此步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主菜单的“等高线”按钮下拉框中有“等高线内插”选项,点击此选项然后根据命令区提示进行。
6. 等值线过滤功能:当等高线或等深线过密时,通过此功能删除部分等高线或等深线(合适时跳过此步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主菜单的“等高线”按钮下拉框中有“等高线过滤”选项,点击此选项然后根据命令区提示进行。
7. 删全部等高线功能:删除屏幕上的全部等高线(当绘制的等高线不合适或者不想要时执行此操作,此操作慎用)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主菜单的“等高线”按钮下拉框中有“删除全部等高线”选项,点击此选项然后根据命令区提示进行。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范本)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
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
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略介绍发展趋势。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
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把握。
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
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
3D NAND闪存中TiN与氧化表面F吸附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D NAND闪存中TiN与氧化表面F吸附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方语萱;杨益;夏志良;霍宗亮【期刊名称】《物理学报》【年(卷),期】2024(73)12【摘要】随着3D NAND技术的发展,存储阵列工艺的堆叠层数越来越高,后栅工艺中金属钨(W)栅字线(WL)层填充的工艺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钨栅沉积工艺中的主要挑战在于氟攻击问题,钨栅填充时产生的空洞导致了含氟(F)副产物的积聚,并在后续高温制程的激发下,扩散侵蚀其周边氧化物层,致使字线漏电,严重影响器件的良率及可靠性.为改善氟攻击问题,通常在钨栅沉积之前再沉积一层薄的氮化钛作为阻挡层.然而在对栅极叠层组分分析中发现,F元素聚集在TiN薄膜表面,并且难以通过退火排出.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TiN薄膜表面吸附含F物种的情况,提出TiN的表面氧化能加剧对含F物种的吸附作用,仿真结果指导了栅极工艺过程的优化方向.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提出氨气吹扫表面处理方法,有效改善了3D NAND中的氟攻击问题,将字线漏电率降低25%,晶圆翘曲度降低43%.【总页数】8页(P385-392)【作者】方语萱;杨益;夏志良;霍宗亮【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相关文献】1.三氧化钨表面氢吸附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2.Ni与钇稳定的氧化锆(111)表面相互作用以及界面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3.沸腾氯化过程中C和CO分别与Cl2在TiO2(100)表面的吸附结构及电荷属性分析:第一性原理研究4.阳离子空位和吸附氧的协同作用对Na0.5Bi0.5TiO3(100)表面磁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形金字塔tin解释
地形金字塔tin解释为什么使用金字塔?如果只想使用全分辨率、相对固定且显示比例较大的地形测量值,则可能不需要生成多级金字塔。
例如,如果地形的使用仅限于从激光雷达或声纳数据生成大规模栅格,并且要存储和更新用于存档的源测量值,则不应产生处理成本。
但是,如果您想要使用细化的数据通过比例范围来提高性能,多级金字塔将非常有用。
该向导有一个计算金字塔属性按钮,可以估计默认值。
以此为起点,然后根据对数据的了解进行优化和修正。
Z 值容差金字塔类型Z 值容差金字塔类型控制相对于全分辨率数据的每个金字塔等级的垂直精度。
金字塔等级的垂直精度始终与全分辨率源数据的精度相关。
例如,如果源数据具有已知的 0.5 英尺的垂直精度,并且第一个金字塔的 Z 值容差为 1 英尺,则第一个金字塔的绝对精度为 1.5 英尺。
除了必须确定需要多少个金字塔等级外,还要确定每个金字塔等级的 Z 值容差。
影响这些决策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数据集使用的比例尺范围、z 范围和地形中高度的变化性。
定义金字塔等级的其中一种可行方法是通过等高线地图模型进行定义。
定义 Z 值容差金字塔等级使用等高线地图模型定义金字塔等级1.考虑用于根据地形构建的一组等高线地图的标准地图的比例。
2.从大到小排列刻度。
垂直间隔应该适合每个音阶。
然后让地形数据集的金字塔按照这个集合进行模拟。
3.为每个地图比例尺定义金字塔等级,将每个级别的比例尺阈值设为相应的地图比例尺。
Z 值容差应被设为要在该比例尺下使用的等高距的一半。
给定下面的金字塔定义,全分辨率数据将用于大于 1:5,000 的显示比例尺。
基于 0.5 单位 Z 值容差的金字塔等级将在1:5,000 和 1:12,000 之间使用,1.0 单位 Z 值容差的等级将在 1:12,000 和 1:24,000 之间使用,2.5 单位 Z 值容差的等级将在 1:24,000 和 1:100,000 之间使用,5.0 单位 Z 值容差的等级将在小于 1:100,000 的比例尺范围内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 ( 一 ) , ,"分 别 为 扩 展 边 两 端 点 的坐 2/ , Y, 7 2
的三角形的集合 , 每一个三角形的外接 圆内不包 含其
他点 。D lu a 角 网 由对 应 V rn i e n > F ,) 0表示离散数据点位于直线的左边 , ( F ,
前 , E 模 型 的 建 立 和 应 用 已 经 成 为 G S领 域 的 核 DM I
三 角 网生长算 法 的基 本 步骤 : 先从 所 采 集 的离 首 散 点集 V 中选 择任 意点 P 作为起 始点 , 找距离 此点 查 最 近 的点 P , 然后 连 接 PP 作 为 基 线 ; 基线 的右 边 在 应 用 D l ny法则搜 寻第 3点 生 成 D lua 角 形 , ea a u e ny三 a 以三角 形 的两条 新 边 ( 基 线 起 始 点 到 第 3点及 第 3 从 点 到基 线终 止点 ) 作为 新 的基线 ; 重复该 过 程直至 所有
彭李 , 刘少 华 罗小龙 聂 运菊 , ,
( . 江大学地球科学学 院 , 1长 湖北 荆州 44 2 ; 2 3 03 .东华理工大学 , 江西 抚州 34 0 ) 4 00
摘
要 : 了提 高不规则三角 网的构 网效率 , 出了一种 改进 算法, 为 提 该算法执行效率 高, 构网速 度快, 实现较简单 , 并用
成 , 3个相 邻顶 点对 应 的 V rn i 这 oo o 多边 形有 一个 公共
的顶点 , 此顶 点 同时 也 是 D l ny三 角 形 外接 圆 的 圆 eua a 心 。Dlua 则就 是在使 用所 采集 的离散 点 组 成三 e ny法 a 角 网时 , 确保 每个 三 角 形 的 内角都 是 锐 角 或 者三 边 的 长度 近似相 等 , 免 出现过 大的钝 角 和过小 的锐 角 J 避 。
{ 收稿 日期 :o 6 9 7 2 o —0 —0
2bo0 acs 可确定, 其中 角是 目标点与扩展基边两顶点
组成的夹角 , 为了减少计算量 , 没必 要计算 出 0角 , 只要
算出余弦值即可。同时在 E g 边数据结构中加入了边 de 的使用次数 , 就没有必要 对每个 新生成 的三 角形 的 这样
Y 0表 示 离散 数 据 点 位 于直 线 的 右 边 , , )=0 )< F( Y 表示 离散 数据 点位 于直线 上 。 ( ) 最 大 原 则 。根 据 余 弦定 理 c 2 角 =a +b 一
点连 接 而 成 。D l ny三 角 形 由 3个 相 邻 点 连 接 而 eua a
则格 网方 法带来 的数 据冗 余 , 同时 在 计算 ( 如坡 度 ) 效 率方 面 又优 于纯粹基 于 等高线 的方 法 。因此 它是 一 种 有 效表示 数字 高程模 型 的方 法 。TN 的构 建算 法 已经 I 成 为 GS研 究 的 一个 热 点 问题 , 多 专 家 和学 者 提 出 I 诸 了相 应 的改进算 法 , 虽然算 法速 度 比较快 , 其实 现 方 但 法相 对较 难 , 对这种 情况 , 文提 出一 种基 于动 态 正 针 本 方形 的方 式来 限定 目标 点 的搜索 范 围 , 算 法 思 想 简 该
2 1 构建 算法 .
D l ny三角 网是 目前 公 认 的 最 优 三 角 网 , eua a 它满 足如 下法则 : e ua 角 网为 相 互 邻 接 且互 不 重 叠 D l ny三 a
其 中 A=( 2一 1/ 一 ) B=( Y Y ) ( 2 1 , 2・ 1 1・ Y一
V C一6 0编程语 言对算法进行 实现 , . 最后用 实验数据对算法进行 了测试 。 关键词 : 不规则三角网 ; e u a 角网; D l ny三 a 算法; 态正方形 动
1 引 言
数 字高程 模 型 ( E 主要 用 于 描 述 地 面 起 伏 的 D M) 状况, 可用 于提取各 种地 形参 数 , 如坡度 、 向 、 坡 粗糙 度 等, 并进 行通 视分 析 、 域结 构生 成等应 用分 析 … 。 目 流
维普资讯
城
市
勘
测
2 0 芷 07
文章 编 号 :6 2—86 (0 7 0 4 0 17 2 2 2 0 )5— 6— 2
中图 分 类 号 :P 1 T31
文 献 标识 码 : A
一
种 基 于 动 态 正 方 形 搜 索 的 TN构 建 算 法 研 究 I
寻给定基线符合要求的邻域点, 而且每次找点都要遍历 整个离散数据点, 极大地降低 了构 网的速度。为了减少
搜索时间 , 提 出一种 以动态 正方形 的方 式 限定 目标 本文 点 的搜索范 围。首先 计算 扩展 基边 的 中点 坐标 , 以该点 为 中心作一个 正方形 ( 如图 1a )该正方形 的大小 根据 (), 参与构网的点数 及点 的密度 动态确 定 , 使得 落在正 方形
的基线 处理 完毕 。
心 , 到 了广 泛 使 用 。不 规 则 三 角 网 ( I 是 一 种 表 得 TN) 示数字 高程模 型 ( E 的方 法 , 通过 不 规则 分 布 的 D M) 它
数 据点生 成 的连续 三角 面 来 逼 近地 形 表 面 , 减 少 规 既
22 算 法 改进 . 以上算法大部分 的时间都是在大量 离散数据点 中搜
单, 实现容易 , 构网效率也 比较高。
区域内的点数为5 个( 0 经验值 )将搜索范围定位在该正 , 方形 内, 在搜寻第 3点时 , 它应满足如下要求 :
( ) 直线 的右 边 。判 别 点在 直 线 右边 的 直线 方 1在
程 为 : ( Y Y—A F ,)= x—B 。
2 I TN的构建算法及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