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理论与行为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群体性事件。

那么,群体性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来探讨。

一、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下,多个人集结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群体,因受到相同的刺激受到刺激的影响而同步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集体行动性、情绪化、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的:1. 群体中的动机因素:人们在参与群体行为时,动机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包括自我保护、获得利益、表达意见等。

2. 群体中的情感因素:群体中的情感因素是指群体中人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们认知到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采取一些具有合群性的行为。

3. 群体中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情境、信息的认知、理解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认同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分。

当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求助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来寻求支持和理解。

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社会认同的增强往往能够为自我认同的建立提供帮助。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因为只有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们的诉求得到支持和尊重,他们才会持续地进行集体行动。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归属感等。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看法、价值观和决策产生影响,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本质都是由于人们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主要由以下理论构成:(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卡特·卢因,受其同事的完形心理学的观点的启发而发展出一种独创的并富于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团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944年,卡特·卢因首先用“团体动力学”的名称来指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程序。

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认为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

(二)团体规范和压力的理论规范就是团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

但团体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是规定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和不能容忍的范围。

由于团体规范大都是不成文的,团体的新成员是逐渐学会这些规范的。

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对规范的形成有影响。

(三)团体的内聚力和士气的理论团体的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既包括团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程度。

当这些吸引程度达到一定强度,而且团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价值时,这个团体就是内聚力强的团体。

卢因认为,团体内聚力的强弱,主要受团体的领导方式、团体与外界的关系、团体的规模、团体成员的稳定性、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五种因素的影响。

生产率不仅受团体内聚力的影响,而且受团体成员相互之间诱导的性质(正诱导或负诱导)的影响。

一般讲来,受正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内聚力越强的,提高的幅度越大;受负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降低,而且内聚力强的团体,降低的幅度更大。

内聚力强的团体,士气也高,劳动生产率也高。

(四)信息交流的理论信息交流是行为科学中关于团体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信息交流存在着一些障碍,包括语言上的局限性、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知觉和判断上的错误等。

因此,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和接受信息,造成误解。

按不同的标准,信息交流可做不同的分类。

如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D.资源分配方面 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类型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面 资源分配方面
21
21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惰性作用
22
22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 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 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2
2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3
3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4
4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5
5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8
18
小资料:V字群型体的动雁力群的三种模式
19
19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 守的。
❖小资料:群体规范的形成
20
20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 范
B.形象方面的规 范
C.社会交往方面 的规范
个人的责任 随机的或不同的
工作团队 分享领导角色
依存型 积极
个人或共同的责任 相互补充的
34
34
团队类型
1. 问题解决型团队 小资料:美国Transtech公司的团队活动
2. 自我管理型团队 小资料:哈尼威尔的自我管理团队
3. 多功能型 4. 虚拟团队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

这些群体行为的出现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心理因素与群体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群体行为常常具有情绪性和冲动性。

在群体内,个体的情绪和冲动可以相互传递和加强,导致集体行动的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足球比赛或政治集会等群体活动中,个体往往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往往会出现群体偏见和集体思维的现象。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随大流,容易受到他人观点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的同质化。

这种现象在集体决策和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会在网上跟随热门话题或跟风某种观点。

最后,群体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合作和竞争的双重性。

在合作的一面,群体成员会相互协作、交流和支持,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而在竞争的一面,群体中个体也会互相竞争,争夺资源和地位,导致群体内部的紧张和分裂,并在特定情境下出现集体动荡。

二、社会身份理论与群体行为社会身份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的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

首先是内群体认同。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支持和服从群体的决策,不论这是否符合他们个人的利益。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其次是外群体对立。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视为“我们”,而将其他群体视为“他们”。

这种对立心理可以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进一步加深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三、群体思维与决策群体思维是指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追随主流观点和意见,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思考。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集体智慧”的现象。

群体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5)群体互动分析
1、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 “心理地图学”,对组织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直观分析的学科。 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 通过面谈或问卷, 发现组织成员喜欢谁或不喜欢谁, 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 不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 社会关系图(Sociogram),利用面谈或问卷得来的信息,用图示的形式表示组织成员的社交偏好的图 形。 2、群体互动分析的主要概念 小集团(cliques)是指更为长久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明星(stars) 指社交网 络,关系网最密的人。 联络人(1iaisons) 联系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但自己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簇的人。 桥梁(bridges) 指属于两个或者更多个簇,从而起到联结点作用的个人。 狐立者(isolates) 指与社交网络没有联系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运用管理手段于不同的因素上,效果是不同的。比如,运用在保健因素上最多只能减 少员工的不满,不能带来满意,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如果管理者想激励员工,则需要强调成就、认可、 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激励因素。 在工商机构中,要避免或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必须常常补充“保健因素”。例如员工本身有定期调 整薪酬的需求,即使他们的工作成果没有增加,这一期望 亦不会降低。但是,如果要真正达到激励他们的 目的,必须用“激励因素”,给予员工富挑战、有创意和有事业发展机会的工作。只有增强员工的工作意 义和责任 感,使员工感到自已的重要性,自我激励便得以发挥。 3、X 理论和 Y 理论(善恶论) 这套理论由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他认为许多管理工具的实现都是基于对人性两种不 同的假设(即 X 理论和 Y 理论)。简单来说,X 理论主张人性本“恶”,员工需要施压才肯工作;Y 认为人 性本“善”,员工不需要施压也会主动工作。所以,管理阶层倾向于不同的理论便会实施不同的管理系统 及政策。 X 理论假设员工有以下的特点: 一般人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避免工作。 一般人缺乏责任尽,很少有抱负,把寻求安全与保障放在首位。 绝大多数人一定要在强权、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下才会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管理阶层会采用专制的管理方式,对员工施以强权与控制。

社会学理论的群体行为模型

社会学理论的群体行为模型

社会学理论的群体行为模型引言社会学理论是研究群体行为的一门学科,旨在探索和解释人们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态关系。

群体行为模型是一种描述和预测群体行为的概念工具,旨在帮助理解群体的组织和互动方式。

本文将探讨几种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中的群体行为模型,并讨论其对于解释现实世界中群体行为的启示。

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秩序性,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的。

在功能主义理论中,群体行为被视为一种团队合作的结果,每个人在群体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以实现群体整体的功能目标。

群体行为模型在功能主义理论中强调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以及群体的集体目标的重要性。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成的。

在冲突理论中,群体行为被视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权力和资源的争夺。

群体行为模型在冲突理论中强调了群体内部的不平等和竞争,以及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利益的冲突。

通过分析群体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冲突理论揭示了群体行为背后的动力和动机。

3. 交换理论交换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和相互交换的基础上的。

在交换理论中,群体行为被视为一种互相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群体行为模型在交换理论中强调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惠和利益交换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通过分析群体内部的资源互换和互助关系,交换理论揭示了群体行为中的动态平衡和合作模式。

4.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社会行为是基于人们对符号和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

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中,群体行为被视为一种基于共识和协商的结果。

群体行为模型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中强调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符号交流和共享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群体中不断构建和重构自我和身份的过程。

通过分析群体内部的符号交互和共识形成,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揭示了群体行为中的意义构建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5. 结论社会学理论的群体行为模型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预测群体行为的模式和动态。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在社会学中,群体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就是说,研究的是群众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探讨群体行为理论的基础概念、文献回顾以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一、群体行为理论的基础概念群体行为理论有许多分支,其中最重要的是群体心理学、集体行动理论、群体生态学三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来突出一下群体心理学的概念。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倾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它试图解答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有非常特别的感受和行为方式。

群体行为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麦克道尔(Richard McDougall)用“群体心理学”一词概括了在社会心理学中处理群体行为与心理的范畴。

麦克道尔的群体心理学以倾向性行为为核心,即群体中人们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观念模式。

他认为,这种行为方式与群体行为者所在的环境、历史、个人素质以及传统等方面有关。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群体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深化,使得群体行为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中得以迅速发展。

二、文献回顾早期的群体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个人群体行为的研究上,比如说了解什么样的个人会参与什么样的群体活动,以及不同个体在不同群体行动中的变化等等。

然而,经典文献揭示了更深刻的群体行为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群体行为者的决策。

费舍尔(Fisher)和纽曼(Newman)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实验中,发现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

后来,利普顿(Lippit)和怀特(White)的实验证明了决策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而琼斯(Jones)的"社会认同理论"则能解答什么样的个人会加入某些看法相同的群体,加入哪些群体将会形成哪些社会认同。

文献回顾表明发展了许多群体行为理论,其中的一些是群体心理学的延伸,而另一些则是新的群体行为理论的产生。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研究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是重点领域之一。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集体行动得以实现给出了大量的理论解释。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譬如,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在这本杰作里,主要通过对美国工会的分析,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

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吃”。

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想搭便车。

“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的增大。

由此可以推论,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勒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思想家,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政局动荡时期。

法国革命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革命后却政局动荡、专制横行、杀人如麻。

这些破坏性的大众行为给勒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理性的,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但随着聚众的密度增大,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逐渐趋向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的控制。

这些人同时具有双重道德,既能做出英雄版的献身之举,同时也会残暴无情。

他们拜倒在英雄和权威的脚下,同时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

因此,在勒庞的眼中,聚集起来的大众往往成为乌合之众,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和革命)值得肯定的少,因为他们都是非理性的产物。

他的思想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后来布鲁默等人所接受。

早期的美国学者一般都把法国的思想家勒庞看作集体行动研究的鼻祖。

探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

探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

探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群体行为一般指的是人们在集体中表现出的某种相似的行为,如暴力事件、闹市集、战争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群体行为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群体行为的类型群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类:非正式群体行为和正式群体行为。

非正式群体行为是指自发组成的群体,其目的是进行某些共同活动,如闹市集和音乐会等。

而正式群体行为则一般是由社会机构或政府组织并控制的,如军队和政府部门等。

群体行为的性质比较复杂,有时候会出现暴力或破坏事件。

特别是非正式群体行为,一旦发生纷争,就可能导致骚乱和暴力事件的爆发。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的形成和演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可以影响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很好斗,很可能在群体中发挥暴力行为。

如果一个人比较谦虚,就很可能不参与暴力事件。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影响群体行为的形成。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和谐,很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

同样,经济不景气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的情绪不稳定,增加了群体行为的可能性。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群体行为。

例如,大规模的政治示威活动可能会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样,天气也会影响群体行为,例如在酷热的天气下,人们的情绪容易变得烦躁,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群体行为的理论许多学者对群体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群体行为理论。

一、新兴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行为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因素包括群体成员的特质和情感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和环境因素。

该理论认为,要想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

二、相互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行为是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爆发性事件的引发、信息交流和对手势和非语言信号的识别。

群体的行为特征名词解释

群体的行为特征名词解释

群体的行为特征名词解释一、引言群体是由一群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单位。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群体的影响和约束,从而形成了群体的行为特征。

本文将解释群体的一些主要行为特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群体智慧群体智慧是指群体通过合作和集体性思维,能够产生比单个个体更好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智慧的出现源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从而在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汇集多样的观点和经验,进而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群体智慧的发挥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和决策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升整个群体的效能。

三、群体思维惯性群体思维惯性是指群体在决策和行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

群体思维惯性的表现形式包括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重复过去的决策和缺乏创新等。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群体的成员往往具有类似的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对问题和决策的认知有限。

此外,群体成员可能受到社会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与其他成员产生冲突。

四、群体决策失误群体决策失误是指群体在做出决策时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群体决策失误的原因包括信息过载、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过载使得群体无法有效筛选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导致决策的不准确和缺乏全面性。

信息不对称则可能导致少数个体的观点和信息被忽视,降低了决策的多样性和质量。

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群体成员出于从众心理或权威压力而放弃个人观点和判断,从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五、群体决策风险倾向群体决策风险倾向是指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冒更大风险的行为。

这种倾向可能源于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激励和勉励,或因为个体对群体决策结果承担的风险感知较为模糊。

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可能更容易维持和扩大已有的决策方向,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共识也可能削弱对决策风险的感知。

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团队精神也可能导致群体决策偏好高风险决策。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次课:群体行为理论——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次课:群体行为理论——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物质利益的影响; 2、思想情感的影响; 3、心理特征的影响; 4、亲缘血统、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总体系统。 2、非正式群体能够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 3、非正式群体能够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稳定 运行的工作团体。 4、非正式群体具有为管理人员拾遗补缺、取 长补短的作用,从而使其制定出合适的计划来 。 5、非正式群体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维护团体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的功能,使非正式群体具有一种使团体过分 维护现有生活方式和在变革面前采取僵化态 度的倾向。 2、非正式群体容易引发角色冲突问题。 3、非正式群体沟通功能往往造成谣言的流 传。
(三)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正确态度
1、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群体。 2、采取行动时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 用。 3、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利益发生分歧时, 要适当考虑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利益。 4、注重培育合作的非正式群体,但不应当使其居 支配地位。 5、正确影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规范,使其规范符 合正式群体管理工作的需要。 6、重视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 • • • 成为代表非正式群体对外交流的发言人; 成为社交的中心人物或者信息枢纽; 成为其他成员所依赖的对象; 经常接受其他成员的求助或者主动提供技 术支持。
(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 按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划分为:利益型、 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亲缘型。 • 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性质划分为:积 极型、消极型、中立型、破坏型。 • 按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构成情况划分:平 行型、垂直型、混合型。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相关理论

群体行为相关理论

关于群体行为的一些理论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

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

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窜,把整槽鱼扰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管理心理学:第十九次课: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群体规范形成的心理因素
•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榜样 )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 与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 服从 。是指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 行为。
群体规范的功能
—行为矫正 —维系群体
四、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一)群体压力 1、定义。指已经形成的规范,对其成员 的行为所具有的一种无形的压力。特点:
(1)内在性 (2)公议性 (3)与群体规范有关 (4)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2、来源
• 任务压力 • 群体中的角色 • 职业生涯规划 • 群体人际关系 • 群体内部特征
(二)从众行为
1、定义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 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 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 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 致,组织行为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 ”或“从众”(comformity)。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概述 群体行为基础 非正式群体及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一)定义 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
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 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含义: 1、具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 2、相互依赖; 3、具有相对独立性; 4、形成结构规范。
(二)特征
2、领导者、角色、规范与地位等维度
• 领导者 • 角色
——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期望和表现出来的 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结构-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规范类型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交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群体规范案例

群体协同行为的理论与应用

群体协同行为的理论与应用

群体协同行为的理论与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群体协同行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还是社会管理中,群体协同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群体协同行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群体协同行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在社会学中,群体协同行为被定义为群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下相互合作,通过信息交流和协调来达到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心理学将重点放在个体行为的内部机制上,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扮演、认同感以及行为合作的动机等因素。

计算机科学则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促进群体协同行为,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和算法来实现群体的协同工作。

群体协同行为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研究网络和协作平台,共同分享数据和研究结果,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群体协同行为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的理解。

在商业决策方面,群体协同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商业目标。

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助外部的群体协同平台,开展众包和创新活动,吸收更多的智慧和创意,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改进。

另外,群体协同行为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群体协同平台,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合作,了解社会需求和民意,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同时,群体协同行为也可以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管理,通过协调和合作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群体协同行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群体协同行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领导,以确保群体能够达成共同目标。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可能导致决策的混乱和目标的无法达成。

其次,个体之间的利益和意见差异也可能影响到群体的协同效果。

群体学习理论

群体学习理论

群体学习理论群体学习理论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群体对个人的教育、学习、以及认知发展方面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集体行为。

下面我们将会对群体学习理论做更深入、更详细的介绍。

一、群体学习理论的起源和背景群体学习理论被认为是20 世纪50 年代出现的。

毕博士和Lewin 教授是集体学习技术的开拓者。

后来,这个领域的发展被誉为“集体学习理论”,是由一个由Bruce Tuckman 建立的小组研究所推动的。

在60 年代,Lewin 和他的团队继续探索集体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致力于研究影响小组学习的因素。

在群体学习理论建立时,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对这个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独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群体学习方式可以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效率,为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更好的体验。

二、群体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根据群体学习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定义是: “学习的过程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并且是经过集体行为和相互合作来实现的”。

这意味着单独学习和群体学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个人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地探索知识,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一组人必须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分享知识和经验。

群体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1. 协同合作:群体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协同合作。

当一个真正的群体出现时,它应该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好地完成任务。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增加整个团队的工作动力,这对于学生和工作者来说都是有益的。

2. 相互交流:群体学习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对话、讨论和互动交流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不断增加全体成员的知识储备。

3. 文化和社会因素:个体所属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群体学习行为,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学习效果。

这些因素需要考虑到群体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期待 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 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心理契约 在雇主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不 成文的协定,包括管理层对员工的期 待,以及员工对管理层的期待。 角色冲突 当一个个体同时扮演多个角色或者扮演一个角色 时,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群体结构-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参照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们行动的 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又叫标准群体 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三、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就是要确定群体的下限、上限和奇数与偶数的问 题。 1、关于下限和上限: ——詹姆斯的研究:2—9人 5—9人最好 ——歇因的研究:有效规模:2〈 n 〈 15 2、关于奇数与偶数的问题。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任务的性质 以及沟通满足的程度确定。
认同
– 把自己同规范的支持者联系起来,因为 这些人顺从规范而顺从。 – 相信规范指定的行为确实是正确、正当 的行为方式。
内化
规范如何形成?



群体成员或领导所做的明确宣告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先入为主效应(最初的行为模式常被保留) 源自成员过去的群体经验
群体结构- 地位
地位: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
规范类型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交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群体规范的功能
—行为评价 —行为导向 —维系群体
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


群体构成 物理环境 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
群体的规范

规范是大多数群体成员认为重要的行为法则。 遵从群体规范的基础: 顺从 – 赞同某规范,以便获得奖赏或者规避惩 罚。
行为上互相影响 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成员都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群体的功能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满足兴趣的需要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决策的有利性 群体的发展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二、群体的类型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2、大群体与小群体——规模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结构和功能 4、松散群体与联合群体——群体层次测定理论 5、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群体开放程度 6、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群体作用性质 7、固定群体和临时群体——群体存在时间 8、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群体成员身心归属方式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群体结构” 观音菩萨组建的取经“班子”,其成员都是具有“专 业化人力资本”的角色:唐僧是和尚科班出身,具有坚定 的思想信念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是“当家人”;孙悟 空是“自学成才”,虽凶泼刁顽,曾大闹天宫犯下弥天大 罪,但经教育培训、高手指点,疾恶如仇,武艺高强,筋 斗一翻就是十万八千里,还炼就了火眼金睛,精通七十二 变;猪八戒原身天蓬元帅,因生活作风问题被逐出天宫, 到了人间仍不思改悔,贪吃好色,但他吃苦能干,毕竟天 将下凡自然有独到手段;沙僧曾是天界卷帘大将,因犯天 条被发配人间“劳改”,但他为人厚道,擒妖捉怪身手不 凡。就连白龙马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现形,与妖怪对阵。 观音将这样一伙人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培训,形成各有所 长、优势互补的专业化群体,终使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取回真经。
2、领导者、角色、规范与地位等维度

领导者 角色 ——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期望和表现出来的一 系列特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 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 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认同 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 保持一致。 角色知觉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 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一)定义
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 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含义: 1、具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 2、相互依赖; 3、具有相对独立性; 4、形成结构规范。
(二)特征
歇因(E.H.Schein):
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二节
群体行为基础
一、群体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其个人特征和群体环境因 素共同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简单说,就是个体成 员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 群体行为既不是每个成员的个体行为效果,也 不是群体内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反映群 体成员在群体中的行为活动。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 群体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 点。 震荡阶段 群体发展的第二阶段,以突显内部冲突为特点。 规范阶段
群体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密切 的群内关系和内聚力为特点。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执行阶段 群体发展的第四阶段,此时群体的结构发挥着最大作 用。
解体阶段
群体发展的最后一阶段,高工 作业绩不再是群体关注的头等 大事,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关 注如何做好善后工作。
驾驭他人的权力 规范&群体互动
对组织目标的贡 献能力
群体成员地位
其他影响地位或受地位影响 的因素
个人特征
地位不公平
民族文化
四、群体的有效性
(一)内涵 群体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绩效; (2)群体成员满意度; (3)群体学习; (4)外部满意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有效群体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 3、相互的信任; 4、一致的承诺; 5、良好的沟通; 6、人际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9、成员的工作自主性和精神状态。
群体结构- 规模
群体绩效
其他结论:
•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 数群体更有利
• 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 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 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群体规模
(二)群体的结构 ——就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它是影响群体活 动并使其具有某种明显特征的原因。包括二个纬度: 1、年龄、性别、知识、专业和个性等纬度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