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108.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海月儿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相思边塞羁旅【诗词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精华赏析】这首词牌名很像描写爱情的《长相思》,实际上主要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很可能,纳兰这首《长相思》的上片写的是出巡塞外夜晚扎营时的景象,下片则是描写暴风骤雪来临、气候骤变时的情形。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两句词极言征途遥远,路途跋涉;从北京到山海关外,一路跋山涉水,路途当然是十分艰辛的。
不过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写了山遥水远的路程之后,接下来是不是该直接写边塞的风光了呢?我们读过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的笔下呈现过非常壮观又极其荒凉的塞外风景,因此在纳兰写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只等着他接下来如何写塞外的苍茫壮阔了。
可是纳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紧接着一句“夜深千帐灯”,这就完全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啊。
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呢?因为“夜深千帐灯”不是自然的边塞风光,而是那个特殊日子里“人造”的边塞风光。
这句词其实是在突出康熙御驾出巡的宏大气势,大队人马扎营之后已经是深夜,无数营帐中透出的万点灯火,远远望去恍若繁星满天,照亮了苍茫漆黑的塞外。
这就是纳兰眼中豪迈的大国气度吧?所以啊,这首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保护御驾出巡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大国豪情与思乡柔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特别的美感。
“夜深千帐灯”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金句,也是整首词描写塞外风光最有特点的一句。
王国维说这句词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
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实写自然风景,而“夜深千帐灯”却只是把自然风景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壮美风景,而且,这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的风景,而是皇帝的边塞生活无意中营造出来、与自然完全和谐融为一体的风景。
纳兰性德《长相思》高考诗歌精读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教学参考0529 1808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一: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
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
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
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
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
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
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
“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长相思_纳兰性德_赏析
0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 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以词 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 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 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 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 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 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 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 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侧帽》,后 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辑有《全唐诗 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 赏。
词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请赏 析。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 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身”字给人印象极深刻,请简 要赏析这个字。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 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 故园。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诗词: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夜未停,在耳边呼啸, 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家乡,家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诗歌赏析】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 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 乡之远。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诗词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精华赏析】这首词牌名很像描写爱情的《长相思》,实际上主要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很可能,纳兰这首《长相思》的上片写的是出巡塞外夜晚扎营时的景象,下片则是描写暴风骤雪来临、气候骤变时的情形。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两句词极言征途遥远,路途跋涉;从北京到山海关外,一路跋山涉水,路途当然是十分艰辛的。
不过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写了山遥水远的路程之后,接下来是不是该直接写边塞的风光了呢?我们读过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的笔下呈现过非常壮观又极其荒凉的塞外风景,因此在纳兰写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只等着他接下来如何写塞外的苍茫壮阔了。
可是纳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紧接着一句“夜深千帐灯”,这就完全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啊。
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呢?因为“夜深千帐灯”不是自然的边塞风光,而是那个特殊日子里“人造”的边塞风光。
这句词其实是在突出康熙御驾出巡的宏大气势,大队人马扎营之后已经是深夜,无数营帐中透出的万点灯火,远远望去恍若繁星满天,照亮了苍茫漆黑的塞外。
这就是纳兰眼中豪迈的大国气度吧?所以啊,这首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保护御驾出巡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大国豪情与思乡柔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特别的美感。
“夜深千帐灯”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金句,也是整首词描写塞外风光最有特点的一句。
王国维说这句词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
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实写自然风景,而“夜深千帐灯”却只是把自然风景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壮美风景,而且,这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的风景,而是皇帝的边塞生活无意中营造出来、与自然完全和谐融为一体的风景。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寥寥几句,纳兰就让这首词的气势达到了最高潮。
长相思纳兰性德诗意思是什么
长相思纳兰性德诗意思是什么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这首词写男女之情。
上片开头两句“山一程,水一程”,实写眼前景色,表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抒写了诗人出关后孤独寂寞的心境;下片起首两句点明这次出关的时间与心绪,结尾三句进一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关内家人消息的急切心情。
全词把离愁别恨的种种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缠绵婉转,哀感顽艳,颇具艺术感染力。
此外,本篇还有另一个版本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山路又远又长,我们走啊走啊,走过了一道山岭又一道山岭,可总也走不完,看着身边潺潺流淌的小溪,听着耳旁呼啸而过的寒风,想要回去却怎么都睡不着觉,只能在梦中才能见到你呀!夜里大雪纷飞,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坐起来,披衣起床,推窗观赏雪花飘落的美丽姿态。
就算天气再冷,也阻挡不住我对亲人的思念。
每当这样的日子,我就会吟诵这首词,希望它能带给我温暖、慰藉和快乐。
- 1 -。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②。
夜深千帐灯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④,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本篇选自纳兰性德《饮水词》。
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巡行途中。
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北。
那畔,犹“那边”。
③千帐,极言军营帐幕之多。
④聒(guo锅),声音喧扰嘈杂。
〔解析〕唐人边塞诗中有《从军行》一类绝句,多以简短的篇幅描绘同中原内地绝异的边塞风光,展现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写出征戍边将士复杂变幻的思想情感。
由于诗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写此类题材的较为少见。
而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长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与唐人《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侍卫以后,多次伴驾下江南、出边塞,巡察全国各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兴大发,于是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巡视满族的发祥地。
纳兰性德在随行途中,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写下这首记叙军旅生活与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全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上阕描写白天行军以及晚上驻宿的盛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作者以重叠复沓的笔法,极其简约地勾勒出千里行军的漫长旅程。
读着这几句词,我们仿佛见到了那伴随御驾的万千人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个方向进发。
“夜深千帐灯”一句,异峰突起,落墨非凡。
它摄取了夜阑更深,千帐灯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大军夜晚驻宿的情状。
被无边夜色笼罩着的广袤的原野上,数以千计的营帐一座紧连着一座,帐外的马灯火光闪烁,彻夜不熄。
远望过去,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规模又是何等的壮阔!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要极力赞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纳兰性德诗词《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诗词《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赏析《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长相思》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译文及注释二《长相思》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拼音版注音+注释+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拼音版注音+注释+译文+赏析长相思cháng xiāng sī【清】·纳兰性德山一程,shān yīchéng水一程,shuǐyīchéng ,身向榆关那畔行,shēn xiàng yúguān nàpàn xíng夜深千帐灯。
yèshēn qiān zhàng dēng风一更,fēng yīgēng雪一更,Xuěyīgēng聒碎乡心梦不成,guōsuìxiāng xīn mèng bùchéng故园无此声。
gùyuán wú cǐshēng【注释】:①程:道程,路程。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
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
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并不是我们的大榆树!“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
纳兰性德《长相思》解析
思考
本课当中的诗词的主旨诗句是什么?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 相》 “行到穷水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吸取三山去。” 《渔家傲》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2019/2/17 10
段意
本阙描写了千里之行中所见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 出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2019/2/17
理解句子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 作者再叠用“一更”来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 象。“ “过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聒碎乡心”呼应“千帐灯”并交代深夜不寐的原 因。最后一句话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
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
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2019/2/17
关于作者(附加)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
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
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
中心思想
这首词描写了戍 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 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①
2019/2/17
①区分:戍 桂林话:“雾数”与“戊戍”音相近 shù 戊wù 戌xū 戎róng
11
后人对该词的评价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 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 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 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 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 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
纳兰性德词《长相思》赏析
洛
榆 帐
畔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故园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心系故园)
故园无此声
还是她的浅笑低语?引逗读者展开丰富 的联想……)
(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
菩萨蛮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 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 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朝 啼鹃恨未消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及团圆月
聒 碎 乡 心 梦 不 成 故 园 无 此 声
风 一 更 雪 一 更
对仗
身 向 山榆 海 关关 那 畔 行 夜 皇 帝 深 远 千 征 的 帐 浩 荡 灯
山 一 程
俗 语 如 那 厮 那 处
水 一 程
长 相 思
词 牌 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他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 了军营的帐篷,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 归一句话: 身在征途。)
他的他的儿子问: 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及团圆月 他的父亲问: 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及团圆月
长相思 山一程,水 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 帐灯。 风一更,雪 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艺术特色
一、通过多层对比,造成强烈的时空差异感。
空间对比:榆关—故园 景物对比:塞外风雪—故园无此声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梦中故园 (眼前景) (心中情) 二、选取极平常的景物,营造凄婉气氛。 三、语言浅近,情感深挚,回味无穷。
纳 兰 性 德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4— 1685),字容若,大 学士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康熙十五年进 士,不久晋升一等侍 卫,文武双全,尤长 于词,为清初词坛巨 擘。论词主情致,反 雕饰。词风接近李煜, 清新自然,隽永超逸。 有《通志堂集》、 《饮水集》。
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词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词赏析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⑴以景写情是该词最大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富含的意蕴。
⑴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⑴ ⑴出征将士野外扎营场面壮观,透着灯光的营帐漫山遍野;⑴夜深了,出征将士丝毫没有睡意,他们在思乡怀亲。
⑴ “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运用反复手法(或:巧妙地将数量词叠用),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怀亲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意思的理解。
“深夜千帐灯”意思是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说明了军帐之多。
由此看出是写将士们夜晚宿营于旷野。
正因为是“宿营于旷野”,所以才有了下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感受,此处写景是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关键词。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
长相思纳兰性德注释与译文
译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 音。
1 程: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 榆关: 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3 那畔: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 帐: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 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5 聒: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6 此声: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纳兰性德赏析
长相思纳兰性德赏析 长相思是著名的情诗,下⾯店铺整理了长相思纳兰性德赏析,欢迎⼤家阅读欣赏! 长相思纳兰性德赏析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程,⽔⼀程,⾝向榆关那畔⾏,夜深千帐灯。
风⼀更,雪⼀更,聒碎乡⼼梦不成,故园⽆此声。
<韵译> ⾛过⼀条⼭路,⾛过⼀条⽔路,正向榆关那边⾛去。
夜深了,⼈们在帐篷⾥点灯。
晚上⼜刮风⼜下雪,声⾳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
<赏析> “⼭⼀程,⽔⼀程”仿佛是亲⼈送了我⼀程⼜⼀程,⼭上⽔边都有亲⼈送别的⾝影。
“⾝向榆关(这⾥借指⼭海关)那畔⾏”是使命在⾝⾏⾊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程,⽔⼀程”寄托的是亲⼈送⾏的依依惜别情;“⾝向榆关那畔⾏”激荡的是“万⾥赴戎机,关⼭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的是“⼤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业的雄⼼壮志。
⼆⼗⼏岁的年轻⼈,风华正茂,出⾝于书⾹豪门世家,⼜有皇帝贴⾝侍卫的优越地位,⾃然是眼界开阔、见解⾮凡,建功⽴业的雄⼼壮志定会⽐别⼈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份反⽽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情长的⼿法曲折隐晦地反映⾃⼰复杂的内⼼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然转换。
夜深⼈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更,雪⼀更”。
风雪交加夜,⼀家⼈在⼀起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静,风雪弥漫,⼼情就⼤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梦不成”的慧⼼妙语可谓是⽔到渠成。
“⼭⼀程,⽔⼀程”与“风⼀更,雪⼀更”的两相映照,⼜暗⽰出词⼈对风兼程⼈⽣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关爱之情的⿎舞。
纳兰性德诗词《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以⽩描⼿法,朴素⾃然的语⾔,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称道的。
词⼈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然雅致,直抒胸臆,毫⽆雕琢痕迹。
《长相思·⼭⼀程》 清代:纳兰性德 ⼭⼀程,⽔⼀程,⾝向榆关那畔⾏,夜深千帐灯。
风⼀更,雪⼀更,聒碎乡⼼梦不成,故园⽆此声。
【译⽂】 将⼠们不辞⾟苦地跋⼭涉⽔,马不停蹄地向着⼭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都点起了灯。
外⾯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 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令。
⼜名《双红⾖》。
程:道路、路程,⼭⼀程、⽔⼀程,即⼭长⽔远。
榆关:即今⼭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海关的另⼀边,指⾝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帐的灯⽕。
千帐⾔军营之多。
更:旧时⼀夜分五更,每更⼤约两⼩时。
风⼀更、雪⼀更 【赏析】 上⽚“⼭⼀程,⽔⼀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翻⼭越岭,登⾈涉⽔,⼀程⼜⼀程,愈⾛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反复的修辞⽅法,将“⼀程”⼆字重复使⽤,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向榆关那畔⾏”,点明了⾏旅的⽅向。
词⼈在这⾥强调的是“⾝”向榆关,那也就暗⽰出“⼼”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留恋家园,频频回⾸,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词颇含疏远的感情⾊彩,表现了词⼈这次奉命出⾏“榆关”是⽆可奈何的。
这⾥借描述周围的情况⽽写⼼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岁的年轻⼈,风华正茂,出⾝于书⾹豪门世家,⼜有皇帝贴⾝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份,以及本⾝⼼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征战似的⽣活,他往往思及家⼈,眷恋故⼟。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眠的万颗乡⼼,⼜是怎样情味?⼀暖⼀寒,两相对照,写尽了⾃⼰厌于扈从的情怀。
【古诗词】长相思古诗翻译和赏析
【古诗词】长相思古诗翻译和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整理了这首词的翻译和赏析,供参考。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
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
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
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
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
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
信手
拈来,不显雕琢。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
的慷慨报国之志。
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及赏析《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这首词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读来格外真切感人。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长相思》赏析和习题
《长相思》作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评价】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
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
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
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
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
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
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
末一句
“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
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
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
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
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
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
不像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
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
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
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