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化数下高速反舰鱼雷锥形空化器锥角研究
空泡鱼雷推进系统相关问题设计初探
巩 = . 二 。。 0 7尺 L 6 Z
阻力 式中
() 2
:sc 述 公
R :
=争。‘p ‘ ・ 兰・ : “ △ 3 ,
段面积; 尸 几一 △二 P c 二 。 为空泡中 诫2
为压力差, ,为空化数, 为流体速度, V p
流体密度;= . k 0%。 将式()式( 3 代人式( 得到比功率Py 2、 ) ) 1
摘 要: 总结了超空泡鱼雷对推进系统的3 个设计要求, 通过超空泡鱼雷推进系统与传统推进系统比功率的对比, 确 定超空泡鱼雷推进装置的 类型宜选喷射推进装置; 计算确定了 鱼雷航程与 燃料比冲量及密度的关系, 选择水反应金属 作为主要燃料。 对采用金属水反应发动机的超空泡鱼雷推进系统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 提出使用启动 药柱和涡流旋转燃烧室解决金属水反应发动机启动和持续反应的问题, 通过改变超空泡鱼雷尾部喷嘴喷出气体的方向 来控制鱼雷的航行姿态。 研究表明, 采用铝水反应发动机的喷射推进系统可以满足超空泡鱼雷推进系统的 设计要求。 关键词: 超空泡鱼雷; 金属水反应燃料; 水反应发动机;推进系统
0 26 61稿 日期 : 0习 一 ;
作者简介 : 周 杰 (99 ) 男, 博士, 要从事鱼雷动力技术研究. 1 一 , 在读 7 主
鱼雷技术
超空泡鱼雷的原理就是利用启动发动机将鱼 雷在水中的航速提高到空化临界速度( 通常为5 0 而 5或者更高)这时在鱼雷的头部安放空泡发 , , 生器的边缘开始出现空泡, 为了使空泡进一步扩 展成为超空泡, 必须向发生空泡的部位注人气体, 通过合适的气体填充, 空泡逐渐扩大, 最后将整条 鱼雷裹在气泡中。除鱼雷头部空泡发生器处与水 有着直接的接触, 鱼雷四周形成一个长度超过雷 体本身的超空泡, 这样超空泡鱼雷表面的绝大部 分接触的不是水而是低密度气泡, 使鱼雷航行基 本上不受水的粘性阻力的影响, 使鱼雷航速有质 的提高。俄罗斯海军装备的“ 咫风” 超空泡鱼雷 水下航速已达到Z k。该雷速度之快, on 堪称当
超高速水下航行体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
式中: 一空化器攻角 ;一 空化数 ; 。 空化器在零度攻角和空 口 D 一 化数为零 晴况下 的阻力系数 , 当空化器形状 为圆盘形时 , 其 值大小约为 08 7 . 。 2
航行体定常直线超高速航行阶段攻角为零 , 假设空化数为
零, 则 : . 7 08 。 2
中图分 类号 :H1 ,3 1 文 献标 识码 : T 60 5. 3 A
1 引言
超高速水下航行体依靠超空泡技术在结构表面形成气体包层 , 使航,涔与 亍 水介质接触面积大幅度减小, 较大程度降低结构表面与
水之间摩擦阻力, 从而获得较高速度m 。超空泡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和重要的军事价值,目前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均已开展大量理 论与实验研究 , 并取得丰硕成果, 但对于超高速水下航行体结构设计 研究较少。杨传武等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超高速水下航行体的固 有振动特胜, 并采用近似方法对航行体的结构响应进行计算。 不同于导弹和常规鱼雷 ,超高速水下航行体在超空泡包裹航
_ 外压作用 。因此在定常直线超高速巡航阶段 , 不考虑尾部沾湿影 22有限元模 型
参 考国外某型号超空泡鱼雷模型 , 超高速水下航行体壳体
26 3
麻震宇等 : 超高速水下航行体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
第3 期
采用环 向肋骨加强的薄壳结构 , 由前锥段和 圆柱段组成 , 锥段长 进水管路连接处 , 应力值大小分别为 9 M a 14 p 。 1 p 和 1M a
麻震宇 胡 凡 张 为华 ( 国防科学 技术大 学 航天 与材料 工程 学院 , 长沙 4 07 ) 10 3 Stu t a t t n y a i a ay i f u e c vtt g u d r t r e ils rc u l a i a dd n m c n lsso p ra i i n ewae hce s c s an v
中国鱼雷发展简史
中国鱼雷发展简史空化的一般水动力学特性空化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是从发现螺旋桨的推力在高速下出现严重下降开始的。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水力系统设计在单一液体中运转,由于空泡附加的蒸汽结构首先可解释为机械间隙(通过机械系统分析),它增加了自由度数目。
蒸汽结构经常是不稳定的,至少被流动携带:当他们到达升压区域会剧烈地溃灭。
溃灭类似于机械系统中零件之间的间隙受撞击后消失,可以预料空泡导致如下效果:(1)系统的性能改变,例如减小升力、增加阻力、发动机效率下降,减少溢流道的排泄能力、能量消耗增加等等;(2)固体结构上出现不希望的力与力的分布,造成系统失稳与结构损坏;(3)产生噪声与振动;(4)如果液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相对速度很高,壁面会剥蚀。
一、空化研究分类空化应用研究涉及很多领域与方面,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空化的影响效果可分为:减振降噪的研究、剥蚀的研究、提高推进效率的研究、减阻技术的研究等;按空化载体可分为:水下航行器空化研究、水力机械空化研究、水利设施空化研究等;还有如管道内部流动空化研究与外部流动空化研究等等。
这里我们把空化的应用研究课题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防止与延缓空化现象的发生,避免或降低空化现象产生的不良后果的研究;第二类是利用空化的某些特性,或制造空化,或改造与控制不可避免的空化,或直接利用既定的空化,获得有利效果的研究。
二、防止与延缓空化发生的研究空化现象的后果第一眼看去都是有害的,必须避免。
事实上,长期以来防止与延缓空化发生的研究一直是空化现象研究的主题。
在很多情况下,无空化条件是设计者所面对的所有条件中最严峻的条件。
就实际应用中的大多数情况来说,防止与延缓空化发生的基本原理或途径是,控制工作状态下物体沾湿表面的最低压力,使其大于液体的蒸汽压力。
运用的基本手段是,通过物体沾湿表面的几何形状设计,以减小扰动、降低局部流速,达到减小压力峰值的目的。
例如,无空化雷头线型设计与无空化翼型设计。
锥角对锥形空化器空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第8卷第10期 黑龙江科学V o l.8 2017 年 5 月HEILONGJIANG SCIENCE May 2017锥角对锥形空化器空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赵孟石\王悦1>2,裴禹\李大尉\姚鸿宾\姚立明\丁锐1(1.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哈尔滨150020; 2.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摘要:圆锥型水下空化器由于其优异的空化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锥角大小对其空化性能的影响却鲜有研究,本文旨在阐释 锥角对空化性能的影响大小。
选取锥角分别为60°、90°、120°的空化器,在来流速度为60 m/S时条件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 了其压力场分布以及绕流钝体前后流场的水蒸气体积分数分布。
结果表明:随着锥角的增加,空化区域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 势,表明存在一个最佳的锥角值。
关键词:水下空化器;数值模拟;水蒸气体积分数;锥角;空化性能中图分类号:TH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17)10 -0038 -03Study on the effect of taper angle on cavitation performanceof conical cavitation cleanerZHAO Meng-shi1,WANG Yue1'2,PEI Yu1,LI Da-wei1,YAO Hong-bin1,YAO Li-ming1,DING Rui1(1.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Harbin 150020, China;2.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 China)Abstract ;The conical underwater vacuolar cleaner is widely used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cavit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the effect of cone angle on its cavitation performance is rarely studie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cone angle on cavitation performance.We selected the cavitators with taper angles of60 degrees, 90 degrees and 120 degrees respectively.At the flow velocity of60 m/ s,the pressure field distribution at the flow front and back flow we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volume fraction of water vapor in the fiel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aper angle,the cavitation region has the tendency of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n optimal cone angle.Key words :Underwater airfoil cleaner;Numerical simulation;Water vapor volume fraction;Taper angle; Cavitation performance空化现象自从首次发现于英国一艘驱逐舰的螺旋 桨上,就通常和负面效应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流体机 械中,空化现象的出现会带来噪声、振动和过流部件的 空蚀破坏等负面影响[1]。
SUPERCAV——一种高速超空泡反潜战导弹
导弹大观图1空射SUPERCAV超空泡反潜作战概念系统结合在一起,为舰队提供近期技术验证能力(见图1)。
2SUPERCAV验证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洛马公司、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和海军水下作战中心(以下简称SUPERCAV团队)采用了一种渐近式/螺旋开发方法。
他们采用成熟的技术降低研制风险和成本,具体做法是,基于有翼锥形空化器阵列和改进的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目前正在美国舰队服役)的推力矢量固体火箭发动机建立一种新颖的验证器方案(见图2)。
根据洛马公司进行的初步子系统试验,海军水下作战中心模拟了这种航行器的构型,拟定了一个高速(超过200kn)制导与控制先期技术验证(ATC)计划。
通过采用由现有硬件(目前存放于海军武库中)改造的部件,并且针对终端用户提出的最苛刻的验证要求——水下高速制导的工作性能——suPERcAV团队希望达到以下目的:尽可能降低研制成本,缩短使这种新的高速制导能力过渡到使用所需的时间。
SUPERCAV团队提出利用现有硬件和现成的基础设施(通过改进垂直发射阿斯洛克武器系统)满足试验航行器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的要求。
洛马公司在其子承包商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的帮助下,评估了现用燃气发生器对空泡通气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备选推进剂对延长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的可能性。
由于采用现成的推进系统和通气系统(包括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导弹的装备架和飞行试验设施),因而只需要利用新开发的硬件制造SUPER-CAV验证器的前体,即前部三分之一,因此,大大简化了SUPERCAV验证器的设计工作。
同样,超空泡基础研究的过渡工作也进展顺利,从而可以确定最佳阵列空化器构型和制导算法。
海军水下作战中心设计并制造了一个锥形阵列空化器样机,有可能成为SUPERCAV验证器新前体的关键部件。
这个锥形阵列空化器样机采用新型3-1复合材料,用于增强结构整体性和阵列的元件密度。
该部件在海军水下作战中心的声学水槽设备中进行了静态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建模假设和制造方法对于具有飞行能力的系统是可行的。
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时变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
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时变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是一种高速、远程、精确攻击目标的武器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超空泡尾部设计,使其在水下能够高速巡航。
同时,该鱼雷采用涡轮发动机和鱼雷尾流自控系统,可以实现高速自动化控制和精确打击目标。
为了更好地研究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方式,需要进行建模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就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的建模与控制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1.动力学模型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的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力学方程、流体力学方程和尾流模型等。
其中,力学方程包括质心动态平衡方程和角动量动态平衡方程,用来描述鱼雷的平衡状态和运动规律。
尾流模型则是利用纵向运动方程、横向运动方程和角度运动方程等,来描述鱼雷尾流的运动规律和作用力。
2.建立运动仿真模型为了更好地研究鱼雷的动力学特性,需要建立适当的运动仿真模型。
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贝塞尔法等。
其中,有限差分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求解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仿真结果。
通过建立运动仿真模型,可以更好地了解鱼雷的运动特性和水下环境的影响。
并且,还可以对控制算法进行测试和优化,提高鱼雷的控制精度和打击效果。
1.控制系统设计鱼雷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制导系统、自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等。
制导系统是指鱼雷的目标获取、引导和跟踪系统,主要通过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等来实现。
自控系统是指鱼雷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方式来实现鱼雷的自动化控制。
通信系统是指鱼雷的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激光通信、声波通信和无线通信等方式来实现鱼雷与指挥中心的信息交流。
2.控制算法研究针对水下高速超空泡鱼雷的特点,需要研究适合的控制算法来实现高精度打击目标。
其中,PID控制是一种传统的控制算法,可以根据鱼雷的运动特征进行参数优化,实现较为稳定的控制效果。
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新型控制算法,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预测能力,实现高精度、高鲁棒性的控制效果。
鱼雷全弹道设计
再搜索时的制导方式和再搜索形式,与鱼雷 丢失目标时的制导方式及状态有关。在主动自导 时丢失目标,则进行主动自导再搜索;在被动自 导时丢失目标,则进行被动自导再搜索。
主动自导时的再搜索弹道形式与丢失目标时 目标是否核实及丢失时的距离有关,一般分为3种 形式。
1.目标未经过核实就丢失目标的再搜索
2.远距离丢失目标的再搜索
四、 捕获和攻击段弹道设计
1. 声自导
对于大多数鱼雷来说,其对目标的探测主要是 目标在航行过程中所发出的噪声(被动方式下)或声 反射,并通过海水的传播而到达鱼雷的自导装置, 从而测定目标的有关运动参数。
常见的导引规律有尾追法固定提前角导引法、 自动调整提前角法和比例导引法等。
2.尾流自导
尾流自导是利用敌舰的尾流来导引鱼雷攻击目 标,以其不受敌水声对抗器材的诱骗和干扰的独特 优点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攻击水面舰艇的鱼雷上。
1
1 (
p sinV
sin
q0
cos q0
1 p sinV sin q cos q
1 p2 sin2 V 1 p2 sin2 V
)
p cosV 1 p2 sin2V
]
2)当 p sinV 1 时,可以导出:
r
r0
(1 sin q0 1 sin q
)e p
cosV
[tan(
2
q0 2
)tan( q )] 22
的导引过程中,鱼雷的速度矢量与视线保持一定
的角度的导引规律。其导引方程为
V 0
V =常数≠0
弹道方程
固定提前角导引时,若取基准线平行于目标的 运动轨迹,目标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导引的 几何关系如图3所示。
其相对运动方程组为:
空化及应用
空化空化是液体内局部压力降低时,液体内部或液固交界面上蒸气或气体的空穴(空泡)的形成、发展和溃灭的过程。
1873年O.雷诺从理论上预言,船桨和水之间的高速相对运动会产生影响船桨性能的真空腔。
1897年S.W.巴纳比和C.A.帕森斯在“果敢号”鱼雷艇和几艘蒸汽机船相继发生推进器效率严重下降事件以后,提出了“空化”的概念,并指出在液体和物体间存在高速相对运动的场合就可能出现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空化研究的国际学术活动相当频繁。
国际船模试验池协会(ITTC)、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IAHR)和船舶水动力学协会都把空化研究列为重要议题;此外,还经常举办空化专题讨论会。
船用螺旋桨、舵、水翼、水中兵器、水泵、水轮机、高速涵洞、闸门槽、液体火箭泵、柴油机气缸套等都会遇到空化问题,造成效率降低,材料剥蚀,并产生振动和噪声。
但是,在进行流态显示、水力钻孔和工业清洗作业中,空化并不完全是有害的,而在化学工程、医药工程、空间工程和核工程方面还是有应用价值的。
研究空化的主要实验设备是空化水洞,除此以外还有减压箱、真空拖曳水池、文丘里空化发生器、磁致伸缩仪、转盘空蚀装置、空化射流枪、单气泡空化发生器等。
有关空化的基础研究包括空化机理、空蚀、空泡流理论、空化噪声和不定常空化等课题。
应用光、声也能使液体发生空泡,近年来有人用这种方法研究气泡的运动。
空化状态液体中的固体同液体作相对运动时,固体周围的液体内部或液固交界面上的空化状态按照运动的速度,可分成亚空化、临界空化、局部空化和超空化四种。
亚空化状态是在液体内部或液固交界面上没有空泡的状态;临界空化状态是在液固交界面上开始出现空泡的状态;局部空化状态是在固体局部边界面上和邻近液体内部出现空泡的状态;超空化状态是在固体整个边界面上和靠近固体尾端的液体中都出现空泡的状态。
空化机理指空泡形成、发展和溃灭过程的物理本质。
影响上述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液体本身的特性(表面张力、抗拉强度、温度、总空气含量、自由气体浓度、核谱即空化核的大小和尺度分布、粘性、压缩性、密度、饱和蒸气压等),液体的流体动力特性(湍流度、流场中的压力梯度、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热传导、气体扩散效应等)和沉浸物体表面的物化特性(表面浸润性、多孔性、粗糙度等)。
空化水射流的理论、实验及应用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空化水射流的理论、实验及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指导教师:***19991001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绪论1绪论1.1空化与空化水射流空化(Cavitation)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流体动力现象,是液体所特有的。
图1.1表示文德利型空化管中所产生的空化现象,图1—2是空化水射流的高速摄影照片。
空化现象引起人们重视是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蒸汽机船的发展,人们发现螺旋桨转数提高到一定程度反而会使航行速度下降的现象。
1897年s.W.Barnaby和c.A.Parsons在英国“果敢号”鱼雷艇和几艘蒸汽机船相继发生螺旋桨效率严重下降事件以后,首次提出了“空化”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空化现象已涉及到高速螺旋桨、高速鱼雷雷体、高速潜艇、水翼、水泵、水轮机、水工泄水建筑物、原子能、宇航、生物学和医学等众多领域。
图1.1空化现象【21Figure1-!Cavitationphenomena田图卜2空化水射流高速摄影照片【41Figure1.2High-speedphotographsof"cavitatingjet[41当流场中某处的局部压力低于该处饱和蒸汽压力时,不仅溶在水中的空气(通常为2%)会逸出,而且水也开始汽化,在水中形成许多由空气和蒸汽组成的空泡(空穴、空化泡),这些空泡被水流挟带着到达高压区时溃灭(Collapse)。
空泡初生、长大和溃灭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空化。
研究表明(1~1:空泡溃灭时将产生瞬时的局部高温(约5200K)、高压(50MPa以上),并能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和速度高达100m/s以上的微射流(Micn町et),。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鱼雷作为军事武器,一直是各国海军军备竞赛的焦点之一。
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其动力系统,而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鱼雷的性能和使用效果,也反过来推动了鱼雷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
以下是对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的一些研究和思考。
1.热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一般采用内燃机或蒸汽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或水蒸气推动涡轮或直接喷流推进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在早期的鱼雷中较为常见,但由于燃料消耗量大、热量释放难以控制等问题,逐渐被淘汰。
电动力鱼雷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螺旋桨或喷流推进。
这种动力方式的优点是无污染、噪音小、反应迅速等,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力鱼雷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化学动力鱼雷一般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器或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的特点是动力密度高,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推力,适合于快速攻击和逃逸。
但由于燃料消耗量大,生产和储运成本高,使用有一定限制。
气动力鱼雷采用气压作为动力源,通过将高压气体喷向喷嘴推动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可靠、噪音小、速度快等,适合用于近海和河流等浅水区域的作战。
但由于气体储存和推进装置的体积较大,对鱼雷造型和尺寸有较大限制。
1.多能源复合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很可能采用多种能源结合的复合动力方式,既能发挥各种动力的优势,又能避免单一动力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可以将电动力和化学动力结合,利用电池作为短时高功率输出的辅助动力源,化学燃料作为长效持续推进的主动力源,以保证鱼雷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都能够拥有最优的性能。
2.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和自适应控制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以提高鱼雷的作战效果和生存能力。
智能控制能够使鱼雷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推进功率、速度、航向等参数,实现更加精准的作战;自适应控制则能够根据鱼雷的反馈信息,自主调整控制策略和行动方案,提高生存能力和逃逸能力。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为了克服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升鱼雷的性能和作战效果,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着手研究新型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如电推进、声纳推进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鱼雷的性能提升和作战灵活性带来新的可能,也将对未来鱼雷的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历程、传统技术分析、新型技术探讨以及未来趋势展望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关键技术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传统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优劣势,探讨新型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创新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研究,为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本文将聚焦于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关键技术挑战,探讨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提升鱼雷的性能和作战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鱼雷技术的提升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从技术角度出发,为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鱼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3 文献回顾本文在撰写初期,对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进行文献回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有关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的文献主要围绕着传统动力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新型动力系统的研究展开。
在传统动力系统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探讨了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减小噪音和提高潜望性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
而在新型动力系统的研究方面,一些文献则涉及到了电动动力系统、生物动力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了解到了当前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些文献中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讨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挑战。
高速鱼雷攻击水面舰艇突防概率仿真计算
摘 要:鱼雷武器可对敌方水面舰艇形成巨大威慑,能否有效突破其防御系统是研究问题的关键,基于蒙特卡洛法,
分别仿真计算了鱼雷对两种反鱼雷鱼雷( ATT) 直接拦截弹道和提前角拦截弹道的突防概率。 模拟了高速 / 超高速
鱼雷在两种不同作战模式及不同敌我态势下的突防概率。 结果表明,对抗条件下,攻击鱼雷速度提高至 200 kn,敌
我鱼雷速度比为 0 25 时,突防概率达到 100%,超高速鱼雷具有绝对的突防优势和极高的突防概率。 该研究可为水
下兵器打击水面舰艇作战效能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速鱼雷; 反鱼雷鱼雷拦截; 突防概率; 数学建模; 仿真计算
中图分类号:TJ63;E9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 / j.issn.1673⁃3819.2021.05.008
第 43 卷 第 5 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1 年 10 月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Vol 43 No 5
Oct 2021
文章编号:1673⁃3819(2021)05⁃0046⁃05
高速鱼雷攻击水面舰艇突防概率仿真计算 ∗
王金云
( 双介质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北 邯郸 056017)
Abstract: Torpedo weapon can form a huge deterrent to enemy surface ships, and whether it can effectively penetrate its de⁃
fense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research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penetration probability of torpedo against two kinds of ATT
带锥形空化器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与力学特性
带锥形空化器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与力学特性栗夫园;党建军;张宇文【摘要】为了研究带锥形空化器的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形态与流体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锥形空化器与尾裙结构对航行体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方式,对航行体模型在常用空泡流型下进行了仿真,研究了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的空泡形态与攻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应的流体动力的特性,论证了超空泡航行体空泡形态变化过程的普遍性,分析了大攻角时空化器的空泡与航行体空泡之间的差异,从流体动力方面对超空泡航行体的锥形空化器和尾裙之间的配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与沾湿状态随攻角变化有特定的变化规律,锥形空化器与尾裙配合的结构在自导超空泡航行体上能够提高航行体的机动性能.%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vity shape and hydrodynamic of supercavitating vehicle with conical cavitator and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onical cavitator and tail skirt on vehicle perform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vitation shape and attack angle was analyzed.The fluid dynamic with corresponding cavity shape was also discussed.The universality of cavity shape during changing process was demonstrated,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vitator cavity and vehicle cavity at high attack angle was analyzed.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conical cavitator and tail skirt of supercavitating vehicl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hydrodynamic for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drodynamic has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cavity shape, and it shows certain variation law with attack angle.The structure of conical cavitator with tail skirt can improve the mobility of self-guide vehicle.【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7页(P161-167)【关键词】超空泡航行体;锥形空化器;流体动力;自导;数值仿真【作者】栗夫园;党建军;张宇文【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52水下机器一直是各国的研究重点之一[1].在“暴风雪”鱼雷之后,各国都争相开展了自己的超空泡航行体研究,而可自导的超空泡鱼雷是超空泡技术的重要方面.德国的“梭鱼”鱼雷的问世,是超空泡鱼雷自导技术的一个突破[2].“梭鱼”鱼雷头部采用锥形空化器,尾部采用尾裙结构,头部空化器内安装声呐装置,并通过空化器的偏转来控制航行体的运动方向.可见,锥形空化器由于有较大的容纳空间来安装声呐,对航行体自导有重要意义.对于锥形空化器,国外的研究较多,但公开发表的内容比较有限.L.G.GUZEVSKY [3]提出了锥形空化器阻力系数的近似公式.Y.N.SAVCHENKO[4]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外推法给出了空化数趋近于0时的阻力系数,并与近似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R.KUKLINSKI等[5]在实验中涉及到全锥空化器的阻力和升力,但对其特性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AMIN等[6]对锥形空化器的升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锥形空化器的升力随锥角渐变,且有锥形空化器和圆盘空化器的升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对于带锥形空化器自导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与力学特性,目前还少见公开内容.国内对于锥形空化器的流体动力特性研究相对较少,仅在研究超空泡形态的实验中少量涉及到锥形空化器.周景军等[7]对锥形空化器不同倾斜角时的空泡形态进行了仿真.黄小腾[8]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锥形空化器的阻力和升力.张马骏等[9]对锥头航行体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了航行体出水时的空泡形态.文献[10-11]在水洞对锥形空化器和尾裙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其各自的流体动力特性.文中对带锥形空化器的航行体进行仿真,研究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形态与单独空化器的空泡形态的差异,以及空泡形态与航行体流体动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带尾裙的航行体的流体动力在自导方面的优势.对超空泡航行体进行试验时,往往由于试验条件所限,不可能对航行体进行一比一模型试验,而采用变则试验.变则试验在某些方面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但是对于航行体空泡来说,可能会造成沾湿状态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而利用仿真软件对超空泡航行体进行仿真已经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对文中研究内容来说已经能满足要求.因此以数值仿真的方式,对超空泡航行体的空泡形态进行仿真.1.1 标准k-ε湍流模型在Fluent中模拟空化问题时,标准k-ε是最简单的湍流封闭模型,对大范围的湍流运动模拟最为适合.标准k-ε方程基本形式如下:式中:k和ε分别为湍动能和耗散率;μt为湍流涡黏性系数;Cμ,Cε1,Cε2,δk和δε均为模型常数,在Fluent中已经给出默认值.湍流动能产生项的表达式为1.2 空化模型Fluent仿真空泡流基于 Rayleigh-Plesset方程Singhal空泡模型.Rayleigh-Plesset方程是 Rayleigh提出的一种针对球形空泡生成和溃灭过程的数学分析方法,它是气泡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半径为R的球形空泡,忽略了黏性和表面张力影响的Rayleigh-Plesset方程形式如下:式中:pv为液体的饱和蒸汽压;ρl为液体密度.气泡体积含气率为式中η是单位流体容积内的气泡数量.混合物密度ρ和黏度μ可以当成是液体与气体各自的对应值,按其相应的百分比组合得到的值:式中:ρv为蒸汽的密度;μv为蒸汽的黏度;μl为液体的黏度.1.3 数值方法与计算模型利用上述模型方程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均匀多相流空泡流动数学模型,根据均匀多相流假设,混合物满足雷诺平均N-S方程,利用体积分数来描述混合物中液体相和气体相所占的比例,按式(6)-(8)确定混合物的密度和黏性,求解体积分数传输方程(6)来确定液相的体积分数,将液相和气相各占50%网格单元视为空泡壁面.文中仿真对象以某航行体变形而来,利用空化器的空泡形态经验公式,选取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空泡流型[11],设计空泡与航行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航行体工作环境为速度105 m·s-1,深度5 m.航行体模型圆柱段直径为324mm,圆锥段锥角为8°,总长度4 600mm,空化器锥角为60°,底径135mm.由图1中空泡形态可以看出,仿真得到的空泡流型与设计空泡流型基本相同,考虑到设计空泡形态是基于空化器空泡,而没有加入航行体的影响,在航行体尾部沾湿时,两者产生少量的差异是正常的,可认为仿真得到的航行体空泡能够满足对空泡形态研究的需要.以锥形空化器的底面为特征面积,仿真得到的航行体中空化器的阻力系数为0.362,由文献[12]中的空化器阻力系数经验公式,在相应空化数下阻力系数为0.352,两者误差约为2.8%.因此,仿真得到的空泡和流体动力均满足精度要求.2.1 航行体空泡随攻角变化的过程图2为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在攻角从0°过渡到4.00°时,航行体上空泡的变化状态,图中空泡攻角依次为0°,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50°,3.00°,3.50°和4.00°.随着航行体攻角从0°开始增大,航行体的柱段的沾湿面积也增大,同时,航行体的尾部沾湿使航行体尾部空泡变长.在超过1.00°攻角时,航行体除了柱段沾湿外,航行体的柱段与锥段连接的“肩部”也开始沾湿,最终在1.75°时,航行体的柱段与肩部的沾湿面连在一起.此时,由于肩部自身的空化,在肩部之后柱面的沾湿表面之间有小片空泡.肩部形成的片状空泡随着攻角的增大迅速扩大,如图2中攻角为2.00°时所示,肩部的空泡与空化器的空泡连在一起,航行体柱段的沾湿面迅速减小.随着攻角继续增大,航行体柱段上沾湿面积也重新开始增大,但此时沾湿面积增加较慢.这是因为锥段沾湿面积的增加使空泡有增大的趋势,抑制了柱段沾湿面的增大;此外,航行体肩部与闭合点距离较近,增加攻角时空泡的偏移较小.这就是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的空泡形态随攻角变化的过程.仔细观察航行体锥段沾湿后的空泡形态,可以发现空化器产生的空泡和航行体锥段产生的空泡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是因为空泡截面独立扩张原理[13],空化器产生的空泡在与锥段产生的空泡大小不同,但两者的大小不因此改变,从而在两者的空泡接触表面产生分界线.图2中所示的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的空泡形态是在特定空泡形态下形成的.为了研究相同空泡流型下,不同的空泡形状对航行体沾湿状态的影响,选取一个对照组来证实这种航行体沾湿状态变化的普遍性.首先分析空泡流型不变时,空泡尺寸改变的方法.依据超空泡形态经验公式,航行体的长细比为式中:Lc,Dc分别为空泡的长度和最大直径;A,k为经验常数,当σ不是很小时,通常可接受A≈2.0,k=0.9~1.0;σ为空化数,定义为式中:p∞为无穷远出来流压力;pv为水的饱和蒸汽压;ρ为水的密度;V∞为来流速度. 可见,空泡的长细比在压力不变时仅与速度有关.要保持空泡流型不变,一般只需要保持空泡长度不变.通过降低速度,增大空化器半径,就可以使空泡长细比减小而空泡流型基本不变.增大空化器直径,通过降低速度保持零攻角时空泡流型与前文中的空泡相同.得到的航行体空泡形态随攻角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攻角从0°变化到4.00°,每一空泡形态的攻角间隔0.50°.从图3中可见,当攻角为0°时,增大空化器的航行体与原航行体的空泡流型相同,但是空泡的直径明显大于原航行体上的空泡.航行体上空泡随攻角变化的过程与原航行体的空泡变化过程在整体上是相同的,先从尾部柱段沾湿开始,并逐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航行体的锥段开始沾湿并产生空化,同时柱段的沾湿减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航行体锥段产生沾湿时,航行体所处的攻角不同.空泡直径较大的航行体,锥段沾湿时的攻角也较大.由此说明在同一空泡流型下,航行体的空泡形态随攻角变化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产生相应形态的变化时,所处的攻角不同.2.2 空化器空泡与航行体空泡由于空泡截面独立扩张原理,空化器产生的空泡形态理论上不因为空化器后航行体的变化而变化,当分析航行体做回转运动时[14],往往也不考虑航行体沾湿对空泡形态的影响.因此,在估算航行体沾湿状态时,往往直接利用空化器空泡形态经验公式得到空泡外形,并与航行体外形耦合得到航行体被空泡包裹的情况.如果按照空化器的空泡形态与航行体外形的耦合结果,那么当攻角达到一定值时,空泡会在航行体尾段形成一段周边完全沾湿的部分,但是实际上,由于航行体自身在沾湿后产生的空泡将在背流面产生空化,航行体的背流面可能仍然被空泡包裹.在6.00°攻角时,空化器空泡与航行体耦合,以及仿真的空泡形态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航行体的空泡形态由于航行体自身的沾湿,不再是空化器空泡外形与航行体简单的耦合.在柱段的前端,由于锥段的沾湿而产生空泡,柱段有一部分被空泡包裹.柱段后端,由于航行体的迎流面沾湿后在背流面产生空化,背流面处的空泡与空化器的空泡、锥段的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与单独的空化器空泡形态不同的空泡.分析图4中空化器空泡与航行体耦合的情况,假设空泡发展中存在这样一个空泡形态,由于此时航行体锥段产生了空泡,尾部沾湿处也产生了相应的空泡,3处空泡将连接到一起,形成了新的空泡形态,从而最终达到了图4仿真结果所示的情况.在航行体的沾湿状态计算中,直接使用空化器产生的空泡与航行体外形耦合,这对于航行体尾部沾湿是可行的,但是当航行体锥段沾湿时,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的空泡产生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存在航行体时整体的空泡形态为依据.2.3 带尾裙的航行体空泡超空泡航行体选择尾裙结构有主要有2个优点:使航行体空泡闭合位置稳定在尾裙处;在有攻角时,航行体产生的力矩为恢复力矩,且能增大力矩,保持航行体稳定.其中第2个优点在航行体采用锥形空化器进行自导航行时,具有重要意义.将原航行体模型尾部改成尾裙结构,尾裙锥角为8.00°,尾裙底径365mm.仿真条件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的仿真条件相同,得到的航行体空泡随攻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其中每一空泡形态对应的攻角与图2相同.将图5与图2对比,可以发现,尾裙对空泡形态的影响主要在尾裙附近及尾裙后部,在航行体前段,尾裙对空泡形态没有影响.因为空泡形态的独立扩张原理,后部的航行体形状对其前面的空泡没有影响,空泡形态只与空化器的形状有关.在0°攻角时,带尾裙的航行体空泡闭合在尾裙与柱段连接处,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空泡闭合位置比较,空泡有一定的回缩.可以判断,当仿真速度做小量变化时,空泡的闭合位置能够稳定在航行体的尾裙根部,这说明尾裙能够有效地固定航行体的空泡闭合点.带尾裙的航行体尾部的空泡长度明显大于没有尾裙的航行体尾部的空泡长度.由空泡形态的大小与流体动力的关系,可以推断,航行体尾部产生的流体动力将大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的流体动力.3.1 航行体阻力变化规律在仿真中提取航行体受到的阻力,以航行体的圆柱段的横截面积为特征面积,得到航行体各部分阻力系数随攻角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出,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的流体动力系数与攻角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流体动力特性.对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攻角在1.75°范围内时,航行体的阻力系数随着攻角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的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攻角超过1.75°后,航行体的阻力出现下降,在2.50°之后又开始上升.对照图2的空泡形态,可以发现,在1.75°后,航行体柱段的被锥段产生的空泡包裹,沾湿面积减小,这是航行体阻力在攻角达到1.75°之后迅速减小的原因.在2.50°之后,航行体上沾湿处由锥段和柱段2部分组成,并且都达到了各自的稳定变化状态,此时的航行体流体动力变化也变得稳定.从航行体各个部分的阻力系数来看,航行体锥面和柱面的阻力系数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当航行体锥面的阻力系数从0°开始增加时,航行体柱面阻力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降低.在攻角较小时,航行体的锥面完全被空泡包裹,此时锥面受到的流体动力可以忽略不计.航行体的柱段随着攻角的增大,沾湿面积增大,阻力系数也随之增大,阻力系数与攻角之间接近于线性关系.在航行体的锥面开始沾湿时,锥面的阻力从零开始增加,而柱面上的阻力则由于沾湿面的改变而迅速变化;在超过2.50°之后,两部分的阻力系数都随攻角增大而增大.正是由于锥面和柱面的沾湿面随攻角的变化,使两者的流体动力产生相应的变化,并最终反映到航行体的流体动力变化.空化器的阻力占航行体阻力的绝大部分,说明空化器对航行体阻力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空化器和锥面的阻力系数与尾裙的存在与否无关,尾裙是2种航行体差异最大的地方.整体上,航行体的阻力系数要大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的阻力系数.在攻角从0°开始变化时,带尾裙的航行体的阻力系数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在达到1.00°后,航行体的阻力系数达到最低值.航行体在1.00°攻角之后的变化趋势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阻力系数相同.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尾裙在小攻角时的阻力较大且随攻角增大而迅速减小引起.阻力的改变则是因为空泡形态的变化使航行体尾裙的迎流角和沾湿面发生了变化.3.2 航行体升力变化规律不带尾裙和带有尾裙的航行体升力变化与攻角的关系如图7所示.航行体整体的升力系数随着攻角的增加而增加,在攻角较小时,升力迅速增加,而后,升力变化相对变缓.空化器的升力相对于锥段和柱段来说是小量,这与其阻力在航行体阻力中的占比不同.对航行体整体升力系数变化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锥段与柱段受到的流体动力变化.锥段与柱段升力系数的变化趋势与阻力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在攻角小于1.75°时,柱段的升力系数增加,锥段的升力系数接近于零;在攻角超过1.75°时,柱段的升力系数产生降低而锥段的升力系数开始增加.虽然航行体的锥段和柱段的升力系数变化趋势与阻力系数变化趋势非常相像,但是,最终反映在航行体上,两者的流体动力却有很大差异.航行体的阻力系数在整体上升过程中,有一个下降的阶段,而升力系数自始至终处于上升阶段.从这里可以看出,锥面阻力系数的增加小于柱面阻力系数的减小,锥面升力系数的增加大于柱面升力系数的增加.航行体在1.75°攻角之后锥段的沾湿面积随攻角增大而增大,但是航行体的锥段沾湿面积增大变慢,反映到流体动力上,阻力和升力在1.75°之后增速变缓.带尾裙的航行体的升力系数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的升力系数变化趋势相同.但是由于尾裙的存在,航行体整体的升力系数变大.尾裙的升力系数存在一个由负到正的变化过程,对应尾裙处的空泡形态,可以看出,尾裙在升力为负时,尾裙大部分都处于沾湿状态.在尾裙上部,裙面与空泡直接相连,此时空泡的闭合角与裙面的迎流角相同;在尾裙下部,裙面与附近的锥面都处于沾湿状态,裙面的迎流角与裙面的锥角有关.可见,裙面的上部迎流角与下部的迎流角不同,造成了裙面流体动力的升力在攻角较小时为负.3.3 航行体的力矩变化规律带锥形空化器航行体的力矩系数变化如图8所示,图中力矩系数采用1作为特征长度,力矩作用点在航行体上距离尾部2 000mm.从图8中可以看出,航行体的力矩绝对值从0°攻角开始随攻角迅速变大,达到一定值后缓慢减小,最后回升加快.不带尾裙的航行体在0.75°之后,力矩的绝对值便逐渐减小,在3.00°左右时,力矩方向改变.航行体的力矩系数小于0时,说明航行体有恢复平衡状态的力矩;而航行体的力矩系数大于0时,航行体的力矩为倾覆力矩.这说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在3.00°攻角之后,将不再产生恢复力矩,航行体不稳定.带尾裙的航行体力矩的最大值出现在攻角1.25°左右,在1.25°攻角到2.00°攻角之间,航行体的力矩变化较小.2种航行体的力矩绝对值变化都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是带尾裙的航行体最终在仿真达到的攻角范围内力矩没有改变方向.从航行体的力矩上来说,带尾裙的航行体产生的力矩在较大范围内都是恢复力矩,且恢复力矩整体上远大于不带尾裙的航行体,因此带尾裙的航行体有更好的稳定性. 对于自导航行的超空泡航行体来说,在机动过程中,可能会处于较大的攻角或者侧滑角下,如果航行体受到的力矩是倾覆力矩,那么航行体将无法稳定航行.带有尾裙结构的航行体使航行体在较大攻角下仍能保持稳定,因此,带有尾裙结构能提高航行体的机动性.1)航行体的空泡形态与空化器的空泡形态在随攻角变化时会产生差异,航行体沾湿时,会在沾湿部位后产生空泡并与空化器的空泡融合成新的空泡,使航行体空泡随攻角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且在同一空泡流型下,航行体空泡形态变化规律相似.在航行体上,航行体的锥段沾湿会影响到其后部的空泡,而尾部柱段或尾裙的沾湿不会影响到前部的空泡.2)航行体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空化器的阻力,而航行体的升力中,空化器仅占很小一部分.空化器的阻力随攻角变化很小,因此航行体阻力随攻角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航行体锥段和柱段以及尾裙的阻力随攻角的变化.在航行体锥段沾湿产生时,锥段和柱段的受力随空泡形态的变化,都有一个剧烈变化过程,在应用中应尽量避免.3)航行体的力矩受尾裙的影响很大,带有尾裙的航行体能有效地增加航行体的恢复力矩,防止航行体在机动过程中失稳.采用锥形空化器和尾裙结构,提高了航行体的机动性同时也增加了航行体的稳定性.【相关文献】[1]陈巍,魏延辉,曾建辉,等.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控制方法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29(8):116-123.CHEN W,WEI Y H,ZENG J H,et al.Review of underwater vehicle-manipulator system control method[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15,29(8):116-123.(in Chinese)[2]李凝,杨飚.德国轻型超空泡鱼雷研发现状及展望[J].鱼雷技术,2008,16(2):1-4.LI N,YANG B.Status and perspective of light weight supercavitating torpedo in Germany [J].Torpedo Technology,2008,16(2):1-4.(in Chinese)[3]GUZEVSKY L G.Approximation dependencies for axisymmetric cavities behind the cones[J].Hydrodynamic flows and Wave Process,1983(1):82-91.[4]SAVCHENKO Y N.Control of supercavitation flow and stability ofsupercavitating motion ofbodies[R]Ukrainian: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Hydro-mechanics,2001.[5]KUKLINSKI R,FREDETTE A,HENOCH C,et al.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control ofcavitating bodies[C]∥Guidance,Navigation,and Control Conference andExhibit.Keystone:AIAA,2006:3117-3133.[6]AMIN R,EHSAN R,MOHAMMAD J M.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cavitation behind a disk cavitator using open FOAM[C]∥The 12th Iranian Aerospace Society Conference,2013.[7]周景军,于开平.空化器倾斜角对超空泡流影响的三维数值仿真研究[J].船舶力学,2011,15(1):74-80.ZHOU J J,YU K P.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cavitator inclination angle to supercavity flow[J].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2011,15(1):74-80.(in Chinese)[8]黄小腾.锥形空化器航行体非定常流体动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9]张马骏,陈鑫,鲁传敬.锥头航行体非匀速垂直出水数值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14,29(6): 683-690.ZHANG M J,CHEN X,LU C J.Numerical study of the submerged body with a conical head exiting from water vertically in non-uniform velocity[J].Chines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4,29(6):683-690.(in Chinese)[10]栗夫园,张宇文,党建军,等.锥形空化器流体动力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14,35(7):1040-1044.LI F Y,ZHANG Y W,DANG J J,et al.Research o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ical cavitator[J].Acta Armamentarh,2014,35(7):1040-1044.(in Chinese)[11]王科燕,邓飞,张衡,等.超空泡航行器扩张尾裙流体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50 (1):53-58.WANG K Y,DENG F,ZHANG H,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cavitating vehicle expansion sterns[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16,50(1):53-58.(in Chinese)[12]张宇文,袁绪龙,邓飞.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13]LOGVINOVICH G V,BUYVOL V N,DUDKO A S.Free boundary flows[M].[S.l]:Naukova Dumka Publishing House,1969.[14]李雨田,张宇文.空泡外形对超空泡航行体机动回转运动影响[J].振动与冲击,2013,33(16):165-170.LI Y T,ZHANG Y W.The influence of cavity shape on maneuvering rotational movement of supercavitating vehicle[J].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3,33(16): 165-170.(in Chinese)。
舰载反鱼雷鱼雷作战效率仿真研究
舰载反鱼雷鱼雷作战效率仿真研究姜凯峰;周明;林宗祥【期刊名称】《计算机仿真》【年(卷),期】2011(28)6【摘要】In order to study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shipboard anti - torpedo torpedo ( ATT), this article sets up a ballistic model and a ship evasion model based on typical operational state. It uses Matlab to simulate the intercept trajectory of ATT. According to 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 effects of main factors on intercept probability of ATt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we can improve orientation accuracy of incoming torpedo and increase homing range and homing sector angle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rcept probability of ATr.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so on.%研究舰艇对抗性,有效拦截来袭鱼雷的问题,为提高舰载反鱼雷鱼雷拦截来袭鱼雷的作战效率,根据反鱼雷鱼雷典型作战态势建立了鱼雷弹道模型、自导检测模型以及舰艇规避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主要因素,运用Matlab工具,模拟了反鱼雷鱼雷作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射击距离和报警舷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有较大影响,提高对来袭鱼雷的定位精度,增加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自导扇面角可以有效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可为反鱼雷鱼雷的设计与研制等方面提供参考.【总页数】5页(P9-12,17)【作者】姜凯峰;周明;林宗祥【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水下战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水下战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1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博士生队,辽宁,大连,116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01【相关文献】1.舰载光电对抗系统作战仿真方法研究 [J], 史匡2.舰载反鱼雷鱼雷齐射作战能力研究 [J], 姜凯峰;周明;葛津华;林宗祥3.航母编队防空作战舰载预警机阵位配置及仿真研究 [J], 周思羽;曲志刚;吴文海;姜玉红;李伟康4.基于SOA的舰载作战系统仿真应用研究 [J], 吴定刚;董晓明5.舰载直升机吊放声呐搜潜效率的仿真研究 [J], 赵晓哲;王在刚;孙永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鱼雷方案对抗效能定量评价模型
反鱼雷方案对抗效能定量评价模型
高学强;杨日杰;张林琳
【期刊名称】《探测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2
【摘要】针对潜艇反鱼雷方案的对抗效能分析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的问题,提出了潜艇反鱼雷方案的对抗效能定量分析模型,包括潜艇的机动规避模型、噪声干扰器的对抗模型、自航式声诱饵的对抗模型、鱼雷的搜索和攻击模型等.蒙特卡洛仿真表明,该模型可对潜艇反鱼雷方案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与定性分析结果吻合.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高学强;杨日杰;张林琳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1;解放军71799部队,山东,淄博,255300;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56;TJ630
【相关文献】
1.运用遗传算法的反鱼雷对抗优化方案研究 [J], 高学强;杨日杰
2.反舰鱼雷反对抗自导技术发展分析 [J], 孙权
3.反鱼雷作战中水声对抗器材组合使用研究 [J], 李宁
4.国外反鱼雷水声对抗技术与发展趋势 [J], 王森;陈翰
5.美国进行第一套航母反鱼雷对抗系统试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舰载反鱼雷鱼雷对抗行为分析与建模
舰载反鱼雷鱼雷对抗行为分析与建模
陈卫伟;闵绍荣;李明辉;谢红胜
【期刊名称】《中国舰船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为提高舰载反鱼雷鱼雷(ATT)对抗鱼雷的作战效率,研究ATT在多种
方案下拦截鱼雷的问题。
针对以往ATT二维对抗态势模型的不足,建立三维立体
空间下的ATT运动学模型、鱼雷运动模型、ATT/鱼雷自导模型以及误差模型,运用MATLAB工具对ATT的对抗过程进行推演,并采用蒙特卡洛法定量分析ATT
发射距离对不同拦截方案下拦截概率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舰载ATT对抗方案的定量评价。
【总页数】6页(P110-114,120)
【作者】陈卫伟;闵绍荣;李明辉;谢红胜
【作者单位】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中国舰船研究设计
中心,湖北武汉43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7+03.53;TJ630.1
【相关文献】
1.舰载反鱼雷鱼雷齐射作战能力研究 [J], 姜凯峰;周明;葛津华;林宗祥
2.反鱼雷鱼雷末制导捕获概率建模与仿真 [J], 萧丛杉;杨惠珍
3.舰载反鱼雷鱼雷作战效率仿真研究 [J], 姜凯峰;周明;林宗祥
4.电磁线圈发射舰载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仿真分析 [J], 吴宝奇;关晓存;石敬斌
5.舰载无人机雷达对抗的建模研究 [J], 杨军;赵锋;宫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制高空反潜鱼雷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
研制高空反潜鱼雷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
王志杰
【期刊名称】《鱼雷技术》
【年(卷),期】2009(017)003
【摘要】分析了研制高空反潜鱼雷的必要性及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着重探讨了高空反潜鱼雷研制的若干关键技术--作战使用研究、高空反潜鱼雷总体设计及试验方法、分离及接口技术、精确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现有轻型鱼雷高空使用环境适应性分析研究,以及作战效果分析.研究这些关键技术是开展高空反潜鱼雷研制的有效途径,能够为高空反潜鱼雷武器的研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志杰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陕西西安,71007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5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67;TJ630
【相关文献】
1.对抗航空反潜鱼雷关键技术研究 [J], 徐海珠;袁延艺;余赟;刘雄厚
2.高空远程滑翔鱼雷全弹道仿真关键技术 [J], 潘光;吴文辉;毛昭勇;黄桥高
3.反潜直升机正在投放反潜鱼雷 [J],
4.(上)保障人员为直-9直升机挂载反潜鱼雷(下)携带反潜鱼雷的直-9直升机
飞向攻击海域 [J], 鄢润波
5.反潜鱼雷战斗部对典型潜艇目标毁伤效应研究 [J], 王玉;卢熹;张方方;宋佳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空化数下高速反舰鱼雷锥形空化器锥角研究周炬,赵军(海军工程大学,武汉 430033)作者简介:周炬(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武器系统运用与保障工程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周炬,赵军.大空化数下高速反舰鱼雷锥形空化器锥角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6):57-61.Citation:format:ZHOU Ju, ZHAO Jun.Simulation Study on Cavitation Effect of Cone Cavitator with Large Cavitation Number[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17(6):57-61.摘要:根据国内外超空泡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鱼雷的发展趋势,论证了发展超空泡鱼雷武器的必要性,研究了大空化数下锥形空化器减阻作用及空化器锥角对空泡的影响。
在标准k-ε湍流模型、Mixture多项流模型下,利用Fluent软件分析空化器锥角对空泡的长度、厚度、初始生成位置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锥角下空化器减阻效果。
仿真结果表明:空化器锥角的变化对空泡的长度影响较大,小角度锥形空化器能有效减小压差阻力,为超空泡鱼雷空化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空泡;空化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当液体内部某点的压力降到某个临界值以下时,液体将汽化形成小气泡,然后在固体和液体的交界面上汇合形成较大的蒸汽与气体的空腔,这就是空泡[1],空泡的产生、发展与溃灭过程称为空化现象。
利用超空泡技术减小水下航行器的航行阻力,对于鱼雷等水下航行器的发展意义深远[2]。
目前国内外的公开文献中对于超空泡减阻研究较多,袁绪龙、张宇文对较低水速下航行体超空泡与不同弗劳德数、空化器攻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Savchenko Y.N.深入研究了超空泡的建模方法以及实验方法[4],同时也对超空泡流的控制以及物体超空泡运动的稳定性展开了研究;胡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可变侧向力空化器并做了理论仿真研究[5]。
Choi J.H.对将空化技术应用在鱼雷减阻上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6],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小空化数的情形下分析超空泡的特性,在大空化数下的研究较少。
鱼雷的航速应与其打击的舰船等目标的航速相适应,随着动力推进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先进的舰船和潜艇航速已经能够达到35 kn[7],因此鱼雷武器航速必须提高。
优化鱼雷外形和利用超空泡技术是减小鱼雷阻力提升鱼雷速度的主要方法。
文献[2]指出,目前实现鱼雷小空化数下的超空泡航行较为困难,而实现鱼雷武器在大空化数下的超空泡航行是可以实现的,使用锥形空化器完成对鱼雷武器姿态控制[4],能进一步提高鱼雷武器的杀伤力,因此对于大空化数下高速鱼雷锥形空化器的空化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理论上分析了锥形空化器头部减阻优势,基于商业软件Fluent14.5,在大空化数的情形下,对带有锥形空化器头部的高速鱼雷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空化器的锥角对于空泡物理特性的影响,对不同锥角下的空化器减阻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1 控制方程1.1 多相流模型用Fluent14.5对流体进行多相流流体仿真时,多相流模型可选择VOF模型、Mixture 模型和Eulerian模型。
其中VOF模型适合应用在分层的或自由表面流、栓塞流和泡状流的模拟,而本文中模拟鱼雷武器水下航行,水下情况较为复杂,产生空化后气泡的尺寸分布较广,因此VOF模型并不适用。
而同Mixture模型相比,Eulerian模型虽然能获得较高的精度,但是稳定性差,不易收敛。
本文在Mixture模型下模拟高速鱼雷的超空泡航行。
Mixture模型中连续性方程为(ρm)+▽(1)其中:ρm为混合物密度;为平均速度。
在Mixture模型中,副相q的体积分数方程为(αqρq)+▽-▽(2)式中:ρq为第q相密度;αq为第q相的体积分数;为混合物速度;ρq为第q 相密度为主相速度;为p相到q相的转移质量;为q相到p相的转移质量。
1.2 空化模型空化模型中,流体—蒸汽转换质量可表示为(αqρv)+▽(3)式中:α为气相体积分数;ρv为气相密度;为气象速度;R e为气泡增加质量;R c为气泡减少质量。
本文采用Schnerr-Sauer空化模型描述空化过程,其气相体积分数方程形式为(αρv)+▽(4)式中:v为气相标记;α为气相体积分数;ρv为气相密度;为气相速度;ρl为液相密度;ρ为混合物密度。
1.3 湍流模型假设流动为完全湍流,分子黏性的影响可以忽略,采用标准k-ε模型求解湍动能k 和耗散率ε,方程如下:G k+G b-ρε-Y M+S k(5)G1k(G k+G b G3ε)-C2ερ+Sε(6)式中:G k表示平均速度分量产生的湍动能;G b表示由于浮力作用所产生的湍动能;Y M表示可压缩湍动流中由于脉动膨胀所产生的湍动能量耗散;表征湍流黏性的μi、C1ε、C2ε、C3ε、σk、σε等采用Fluent默认值,仿真中标准壁函数处理近壁区域。
2 计算域和计算模型2.1 计算域选取目前世界各国的重型鱼雷长度一般在7~8 m,直径为500~650 mm[8],长细比接近14,将鱼雷按比例缩小,将鱼雷雷身模型参数设定为700 mm×50 mm矩形区域,鱼雷头部的空化器模型选取底部直径为50 mm,锥角为60°至150°以10°角递增的锥形域。
为满足高速航行时空泡生成的需要,将鱼雷模型所在计算域设定为宽度600 mm、长度1 700 mm的矩形区域。
为获得更为精确的仿真结果,用结构网格对模型所在区域的流体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网格质量均在0.45以上,满足计算精度需要。
以锥形空化器锥角为100°鱼雷模型为例,鱼雷周围流域网格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流体网格划分2.2 计算模型选取现有鱼雷声自导集阵安放在鱼雷头部前端,为获得更好的自导效果,鱼雷头部采用平面结构,对锥形头部和平面头部鱼雷作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鱼雷头部受阻力示意图图2中左侧为锥形空化器受力示意图,右侧为平面头部鱼雷受力示意图。
假定锥角为2α,锥形雷头底部半径与平面雷头前端半径均为r,根据伯努利方程,鱼雷头部端面上点的压强为P=C-ρv2-ρgh(7)前进方向上鱼雷受到的阻力大小分别为(8)由式(7)、式(8)可以推导出p1≤p2,F锥形≤F平头,所以同现有平头式鱼雷相比,鱼雷的锥形头部更有利于鱼雷头部的减阻。
3 计算工况空化数是描述空化状态的一个无因次参数,对于水下航行的鱼雷武器来说,其空化数的定义为σ=(9)式中:p∞为无穷远处压强;p c为空泡内部压强;v∞为来流速度;ρ液体密度。
对于水深为h处航行的鱼雷P∞=P0+ρgh,稳定空泡内的压强P c与空泡所处环境温度有关,为简化模型,将Schnerr-Sauer空化模型下的汽化压力P c设置为3 540 Pa。
文献[8]提到采用先进推进技术的舰艇航速可以达到42 kn,对于反舰鱼雷武器,为完成作战需要,鱼雷航速V T需满足V T=(1.5-2)V K(10)式中:V T为鱼雷速度;V K为舰艇的速度。
为准确模拟反舰鱼雷的运动情况,结合式(9)与式(10)可推导出V T≥84 kn≥42 m/s所以将计算域速度入口处流速设定为50 m/s符合实际情况,即取v∞=50 m/s,以美国提康德罗加级舰为打击目标,该舰吃水深度为9.5 m,故将模型所处深度设定为10 m,即取h=10 m,将上述推导得到的p c、v∞、h代入式(9)计算得到该工况下的空化数σ≈0.156。
4 计算结果与分析4.1 不同锥角空化器空化效果分析对各不同角度的圆锥空化器进行了仿真,在非定常模式下计算得到空泡模型,以气体体积分数制作云图得到的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空泡模型仿真仿真结果气体体积分数云图表明在大空化数下,锥角较小的空化器产生的气泡长度短、厚度小。
4.2 空泡长度分析以气体体积分数在50%以上部分为有效的气泡长度,计算各锥角下空化器头部产生的气泡长度,拟合得到如图4所示的曲线。
图4 长度变化曲线仿真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大空化数下,采用锥形空化器头部时,当锥角小于80°时,产生的空泡长度较短,不能包裹住鱼雷;当锥角大于115°的空化器产生的空泡能够包裹住鱼雷;当锥角大于140°时,空泡长度随锥角增大基本不变。
4.3 空泡最大厚度分析以气体体积分数大于50%部分边缘距离航行体表面距离最大值为空泡的最大厚度,得到空泡最大厚度随锥角变化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厚度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在大空化数情况下,空化器锥角对空泡厚度的影响不明显,空泡厚度随锥角的增加变化缓慢。
4.4 空泡生成位置分析以空化器顶端为坐标原点,统计气体体积分数在50%以上处的横坐标最小值,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空泡初始位置统计表1中的统计值表明空化器锥角小于100°时,空泡的初始生成位置靠后,当空化器锥角大于100°时空泡的初始生成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但相对于鱼雷本身长度来说,可认为空泡的初始生成位置保持不变,与文献[11]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4.5 超空泡减阻分析鱼雷在水下航行时迎面阻力分为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9]。
阻力计算式为:F=F p+F f(11)F p=ρS p C p v2(12)F f=ρS f C f v2(13)式中: F为迎面阻力; F p为压差阻力; F f为摩擦阻力;C p为压差阻力系数;C f为摩擦阻力系数;S p为鱼雷特征面积;S f为鱼雷沾湿面积[10,12]。
由图3空泡模型仿真图结果可以看出,沾湿部位靠近雷尾,因此雷尾阻力主要为摩擦阻力,对于雷头,因为有空泡产生,主要阻力为压差阻力。
下面对头部压差阻力进行分析。
处理后得到如图6所示鱼雷头部压力云图。
图6 鱼雷头部压强云图以1.29×106 Pa高压下限,测量得到高压域所在的区域的特征半径如表2所示。
表2 高压区域特征半径结合表2,由式(11)可推导出特征面积S p,压差阻力F p随空化器锥角的增大而增大。
由于本文中锥形空化器角度选取为60°至150°,定义摩擦阻力比η为η=(14)式中:f为摩擦阻力;f60°为60°锥角空化器的摩擦阻力。
由式(11)和式(12)可推导出η=,l对应为空化模型中的沾湿长度。
对各角度下的锥形空化器摩擦力η计算拟合得到如图7所示的曲线。
图7 摩擦阻力比曲线图7中的曲线说明鱼雷所受摩擦阻力F f随着空化器头部锥角增大呈减小趋势。
5 结论大空化数下,锥形空化器锥角对于生成空泡的长度影响较大,对于空泡的最大厚度以及初始生成位置影响较小,锥角较小的空化器有利于减小空化器所受的压差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