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及诊治研究进展(完整版)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0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左旋多巴一直是治疗pd的金标准,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开关现象甚至出现运动障碍或精神改变。

因此pd的研究也就成了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之一,现就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学病因迄今未明,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和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

遗传因素:绝大多数pd患者为散发性,10%~15%的pd有家族史,呈不完全性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形遗传,个别也有突变。

我国早在2003年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pd第二号染色体的蛋白基因,其突变点位于nr4a2,占有家族史的10%。

另有报道,pnk1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早发性pd[5]。

polg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pd的发病有关[6]。

遗传变异因素在少数早发病例中有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为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毒性学说。

据研究,mptp 易通过血脑屏障,长期接触mptp的患者,黑质-纹状体中的da神经元变性死亡可能与mptp在胶质细胞中被单胺氧化酶mao-b作用成为mpp+有关,是其诱发因素[7]。

另外,空气和重金属的污染;病毒感染、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杀虫剂、除草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增加pd的发生。

散发病例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在50岁以后更明显。

年龄:年龄是p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以1%的比例发生,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治疗进展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除常用的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外,还包括锻炼、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pd的药物治疗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功能为主;②保护性治疗:通过干扰神经细胞的死亡,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③修复性治疗:通过神经细胞移植,或通过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病变或正常神经元产生较多的多巴胺。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帕金森病症的相关研究 (1)(1)综合护理干预概念及方法 (1)(2)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 (2)(3)患者抑郁的相关研究和测量方法 (2)(二)国外相关研究 (3)1.帕金森病症的相关研究岳丽春等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在运动管理上。

病人的不同社会学特征在自我管理上呈现出百态,并且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最大影响是病人的生活方式、疾病阶段、自我护理能力、患病时间和所感觉的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

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或指导,以改善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进而提高帕金森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4-6]。

庄娜持有的观点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中将随访评分应用于家庭护理,可以改善他们的负面心理、运动和非运动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改善他们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质量[7-9]。

严荣持有的观点是,在学习和掌握临床分级的概念和科学客观运用的指引下,有机融合临床分级的理论,以整体的综合护理难度为标准,进一步提出帕金森病的分级护理。

在对应的帕金森病临床评分和等级之间的对应表中比较了不同的临床评分和等级。

该表是指导临床护理的有力指南。

加强和完善帕金森病的护理等级,反映出对特定疾病的护理等级的进一步完善,并有助于形成更完整的护理体系,对该病的护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0-12]。

姜俊香对帕金森症老年患者无症状情况的分析以及对非运动症状的初步护理干预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13-14]。

(1)综合护理干预概念及方法综合(全面)的护士干预是一系列基于特定科学理论并在护士诊断指导下进行的护理活动,与预先定义的干预方法一致。

护士根据护理人员的诊断特征、护理研究的结果、患者可得到的改善潜力以及患者和护士的能力来确定护士干预方法。

患者出现的健康问题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要采取何种干预的类型。

2024治疗帕金森病新进展

2024治疗帕金森病新进展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 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确切病因尚未 明了,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和氧化应激等均可 能参与其中。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认知障碍 等。
安全性评估
干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免疫排斥反应、基因脱靶等。因此,在进行临床试验前 ,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干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 法。同时,这些技术也有望与其他治疗方法 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诊断依据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同时结合辅助检查如头颅MRI、PET-CT等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此外,还可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辅助诊断。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帕金森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7%。
危险因素
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暴 露等)、年龄老化和氧化应激等。此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03
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结合
如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PART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深部脑刺激技术应用与改进
技术原理
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通过 植入电极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电 刺激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帕金森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2016年 9月,《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美国某公司开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Ⅰ期临床试 验结果,确认这种药物能有效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2021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 布,加速批准该药上市,但这一决定引发了轩然大波。因在此之前,FDA允许该公司直接跳过Ⅱ期临床试验,开 启了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但结果并不乐观,两项试验数据相互矛盾。2019年3月,这两项Ⅲ期临床试验被提前终 止。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 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 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 型)被收录其中。
2022年,帕金森病相关脑细胞最终敲定。
疾病简介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 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的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改变。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 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症状。应用的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P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抗帕读物
2022年4月1日,作为国内首部词典类抗帕读物,《抗帕词典》正式发布,即日起面向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免 费开放申领通道。该书由美敦力出品,邀请中国帕金森病领域的25位专家参与编审工作,旨在提升帕金森病患者、 家属、基层医生和普通大众对帕金森病和科学治疗手段的认知,避免陷入误区。

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后又 出现肌 强直 运动不 能是 为 “ )及 严重 的不 自主运 何诊 断帕金森 病呢?
帕金 森病 主要根 据发病 年龄 、临床表 现及辅 助
检 查诊 断。帕金森 病起 病隐 袭 ,缓慢 发展 ,逐 渐加剧 。主 要 症状 有静止性 震颤 、肌 张力增 高 、运动 迟缓 等。症状 常
① 补偿 帕金 森病患者脑 中多 巴胺 水平 的不 足 ;② 保护 变性 的多巴胺神 经元 ,修 复发 生变性 的神 经元 系统。药物 应用 的原则是 :从小 剂量开始 ,缓 慢递 增 ,尽 量 以较 小剂 量取 得较满意 的疗效 ,治 疗方 案宜个体 化 。现 将治疗 帕金 森病
的主要常用药物介绍 如下。
入 持续 释放 多 巴胺的微型泵等 。 2 多巴胺 受体激 动剂 多 巴胺受 体激动剂作为左旋多 巴疗 法的辅 助用药 ,能够 减少左 旋多 巴 的用量 ,减 轻不 良 反应 。在 帕金森 病的初期 作为治疗 的一 线药物 亦逐 渐得 到 认 同。 目前对 多 巴胺 受体 激动剂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方
动 ( 异动症 ) 。认知 障碍 及精 神不 良反应 也很 常见 ,特别 是老年患者精神症状 尤 为常见。 因此 ,就如何 减轻 左旋多
巴 的不 良反应 ,国内外 的学者 进行 了多方 面 的研 究。就 目
自一侧上肢开 始 ,逐 渐波 及 同侧下 肢 、对 侧 上肢 及 下肢 , 呈 “ ”字型进 展。其 主要特点 为 :①震 颤 ,常为 首发症 N
的急救 。同时 ,新的药物 导入方 法亦 处于研 究 当中 ,如植
持 阻力增 高 ,类 似 弯 曲软 铅 管 的感 觉 ,称 为 “ 管样 强 铅
直” ,部分患者伴有震 颤 ,检查时可感 到在均 匀的阻力 中出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由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引起的相关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神经调控治疗作为帕金森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核团毁损术、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其他新兴治疗方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文章总结了当前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治疗的主要进展和挑战,以期实现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调控;脑深部电刺激;经卢页磁刺激;经卢页直流电刺激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

其主要特征包括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障碍)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快动眼睡眠障碍、抑郁和认知障碍λ治疗方面,PD目前一线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1]o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个体可能会出现药物控制不佳或者无法耐受的运动并发症,因此,迫切需要非药物神经调控手段作为辅助治疗。

神经调控是指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在神经系统的邻近或远隔区域对神经元或神经信号传递起兴奋或抑制调节,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神经调控治疗已成为PD治疗的重要方法,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类技术。

侵入式技术主要涵盖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1ation,DBS)和神经核团毁损术等,而非侵入式技术则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1magneticstimu1ation z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1directcurrentstimu1ation,tDCS)和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I-guidedfocusedu1trasound z MRgFUS)等。

这些技术能有效缓解PD的多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深入了解神经调控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就相关神经调控技术做一综述。

2024帕金森病指南

2024帕金森病指南

家族聚集性
虽然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 ,但仍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一定 作用。
人群分布
帕金森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发
病年龄为60岁左右。男性发病率稍高
于女性,但女性患者的症状进展可能
更快。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 、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 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 状,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
掌握沟通技巧
与患者交流时,家属应保持平和的语 气和表情,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 免引起患者情绪波动。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家 属应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增强 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家属应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明 确护理目标和措施,确保家庭护理的 针对性和有效性。
疾病修饰治疗药物
疾病修饰治疗药物是帕金森病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旨在减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而不仅 仅是缓解症状。
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中应用前景
01
深部脑刺激(DBS)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
,已被证明对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有效。
02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磁场对大脑皮层
豆类等。
饮食调整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如采用低脂、低盐、低糖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特殊饮食需求
对于有特殊饮食需求的患者,如吞 咽困难或咀嚼困难等,应给予相应 的饮食调整建议,如选择软食、半 流食等。
PART 04
患者教育与家庭护理指导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障碍。

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

2. 病因与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退行性变等。

遗传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表达异常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等的暴露,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退行性变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和脑内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

3. 临床表现与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缓慢和姿势不稳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如脑影像学和脑电图等可以协助诊断。

4. 治疗方法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补充多巴胺或增强其效应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则通过刺激或破坏特定脑区来改善症状。

此外,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新进展与未来展望近年来,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此外,神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结论: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该疾病。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和在旁中部神经束中的丝的积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经多年的研究逐渐明晰。

虽然绝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是与环境因素有关,但遗传变异也被认为是导致部分帕金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帕金森病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在非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环境因素和其他未知的风险因素起主导作用。

而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已知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1. 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突变多种研究表明,SNCA基因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SNCA编码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其异常聚集与帕金森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多个突变体已与早发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发病相关。

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突变LRRK2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突变体之一。

该基因以其G2019S、R1441G等突变体的出现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LRRK2编码蛋白激酶,其突变形式可能通过对突触功能的影响,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3. 帕金森相关基因(PARK)家族PARK家族包含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如PARK2、PARK7、PARK8。

其中,PARK2编码的蛋白质Parkin的突变形式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PARK7编码的DJ-1蛋白质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PARK8则编码了蛋白质LRRK2,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突变频率较高。

三、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但这些突变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帕金森

帕金森

帕金森病一、概念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外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认为PD非单因素引起,应为多因素共同参与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本病多见于老年人,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高达1%,而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年龄老化可能与发病有关。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

3、遗传因素本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10%左右的PD病人有家族史,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炎、外伤、中毒、基底核附近肿瘤以及吩噻嗪类药物等所产生的震颤、强直等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三、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常为6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

首发症状多为震颤(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

2、临床症状与体征(1)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开始,呈现有规律的拇指对掌和手指屈曲的不自主震颤,类似“搓丸”样动作。

具有静止时明显震颤,运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等特征,故称为“静止性震颤”;随病情进展,震颤可逐步涉及下颌、唇、面和四肢。

少数病人无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2)肌强直:多从一侧的上肢或下肢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和全身的肌肉。

呈折刀样肌强直、铅管样肌强直、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迟缓: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

多表现为开始的动作空难和缓慢,如行走时启动和终止时均有困难、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走路拖步,迈步时身体前倾,行走时步距缩短,颈肌、躯干肌强直而使病人站立时呈特殊屈曲体姿,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的联合动作减少或消失;晚期由坐位、卧位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有时迈步后碎步、往前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步,称为“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的外科诊治进展-274-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帕金森病的外科诊治进展-274-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74-帕金森病的外科诊
治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精准治疗——帕金森病的DBS治疗
1、帕金森病人的非运动症状不包括下列哪项()
A、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B、运动和神经系统症状
C、感觉
D、结缔组织系统症状[正确答案]
E、疼痛
2、在1950s,Gildenberg,()用于电生理评估和大脑靶点皮层解剖定位
A、术中电刺激[正确答案]
B、电磁波
C、光波治疗
D、手术
E、术前电磁波
答案详见:
3、以下关于DBS术后并发症不包括下列哪项
A、肺结核[正确答案]
B、外科手术相关副作用
C、装置相关副作用
D、皮下积液切口感染
E、淡漠焦虑
4、DBS术后外科手术相关副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30天死亡
B、颅内出血
C、导线牵扯感[正确答案]
D、尿潴留
E、肾炎。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研究进展
病 ( D)最有效 的药 物 ,目前 已经成 为 4 例 P P 2 D患者进行分析发现 ,异动症和剂 发症发生率差异 的原 因可能为不 同研究纳 治疗 P D的 “ 金标 准 ” 。但是 ,随着左 旋 末 现 象 单 独 出 现 的 比 例 为 3 . % 和 入 的被试对 象不 同,随访时间不等 ,未全 57
2l P 。 D运动并发症 常合并存 在
3 1 症 状 波 动 . 子 ,可能两者有共 同的发病机制 。 R ju 2 3 两 种 并 发 症 的发 生 率 不 同 St 3 1 1 剂末现象 症 状波 动是 最常 见 的 a t . p a o .. D进展过程 中最 早出现 的症 等 对 日 1 8 例 P 本 3 1 D患者进行 1 年的 类型 ,也是 P O
D研究小组 对 3 1例 早期 P 0 D患者 随机 症是晚期 P D患者致残 的重要 原因 。因 先后顺序 尚有争议。一般认为 ,剂末现象 P 此 ,预防 、早期识别及治疗运动并 发症是 是最 常 见也 是 最 早 出现 的运 动 并 发 症 。 使 用左旋多 巴或普拉克索单药治疗 ,经过
改善晚期 P D患 者生 活质量 的重 要方 案 , Sha 等 对 113例 P crg 8 D患者进行 1 0年 2年 的随访 ,发现左旋多 巴组运 动并发症 本文 围绕 P D运动并发症 的类型 、特点及 的随访观 察 ,发 现症 状波 动平 均发 生在 的发生率 明 显高 于 普 拉克 索 组 ( 1 v 5% s 常见运动并发症 的治疗等 内容进行综 述 , P D起 病 后 6 5年 ,左旋 多 巴治疗后 4 8 2 % ) 。 . . 8 为临床诊断及针对性 治疗提供参考。 年 ,而异动症 出现较晚 ,分别为 67年和 2 5 发生年 龄 运动并发 症多发生 于发 . . 5 7年 。而 R ju 等 提 出了不 同观点 , 病年龄较轻 且对左 旋 多 巴反应 较好 的患 . a t p 1 运 动 并发 症 类 型 P D运动并发 症 主要有两 种类 型 :一 认为异动症是首先 出现的运动并发症 ,然 者” 。发 病 年 龄 较 轻 ,病 情 进 展 更 快 ,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罹患的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 PD 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阻止 PD 病情进展。

而康复治疗则被认为可改善 PD 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自理能力,推迟或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对其康复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等情况做一综述,意在为今后的诊治和康复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进展康复治疗现状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减少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减少,从而临床上出现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症状,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1]。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2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据推测,国人PD到 2030 年约占世界PD患者总数的50%[2]。

PD 的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常造成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3]。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此病,高龄老人的患病率则更高[4]。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 PD 的主要治疗方法,PD的康复近年逐渐受到重视。

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迟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还能延缓疾病的进展[5]。

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指南和相关文献,对 PD的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升对PD 康复治疗水平和治疗技术发展,不断提高PD患者生存质量。

1、PD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PD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主要病理及发病机制晚近认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变性并出现路易小体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作用于纹状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乙酰胆碱相对增加,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和非主动运动[6]。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沈凡艺陈子方吴海妹郭沛鑫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11期【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相互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PD的发病缘由和致病机理复杂,针对疾病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详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诠释清楚。

文章对近年来P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060-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SHEN Fanyi CHEN Zifang WU Haime GUO Peixin*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neurological disease caused by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interacting with the body.It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D are complicated.There are more studi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disease,but the detailed pathogenesis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explained.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PD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ew drugs developmene and clinical use.Keywords: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患病人群里,是一种神经退行性慢性疾病。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有关。

临床上常表现为运动障碍、建立性震颤、肌强直、姿势不稳定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角度介绍该疾病的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早期似乎主要观察到多巴胺神经元体周围的含铁质物质-黑色素颗粒的减少,与此同时,脑内的总体积和重量也减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可能和其他神经元和脑区域的改变有关。

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确定了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趋向于突变的基因。

一些研究已经建立了成人多巴胺神经元前体CXCR4,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CXCR4是体内损伤导致神经元再生和修复的机制之一,并且在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中过表达CXCR4能够重建运动功能。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不足,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CXCR4与神经元再生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另外,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和神经炎症反应也是帕金森病引发的重要因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嗜铬蛋白(Cr),这些抗氧化剂在体内合成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也可能与帕金森病相关。

另外,感觉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使大脑在战斗或逃跑的过程中相对耗氧,从而引发神经变性和对运动的损伤。

诊断研究目前,诊断PD主要由临床表现和大脑影像学判断综合确定,缺乏有效可靠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最近,生物医学工程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

研究人员最近在磁共振数据中寻找有关帕金森病特征的生物标志物。

他们经常使用自适应合成技术(Lasso技术)来识别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同。

结果表明,脑中存在头盖骨的MRI数据是一个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区分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还有研究者正在开发通过体液(如血清或脑脊液)检查帕金森病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旨在探讨各类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重点关注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主流药物,同时还将介绍一些新兴药物,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通过对这些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帕金森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二、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P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初期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

药物治疗PD的主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并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类药物用于治疗PD:左旋多巴(Levodopa):这是目前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能够通过转化为多巴胺来补充大脑中缺失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够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激活脑内的多巴胺受体,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常见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包括普拉克索和卡麦角林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这两类药物都能够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由于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通常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使用。

抗胆碱能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减少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减轻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对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以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神经科学领域关于帕金森病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遗传与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新的研究显示,多个基因与帕金森病相关。

例如,突变的LRRK2基因被确认与帕金森病的家族性遗传有关。

此外,DJ-1、PINK1和Parkin等基因突变也被认为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探索帕金森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突触损伤与帕金森病发展的关系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其异常损伤可以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近期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内存在突触功能紊乱和突触损伤现象。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帕金森病的发展机制,并为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发生的关联研究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大脑组织中,存在炎症细胞的明显增加。

这些炎症细胞会引发神经元的凋亡,加速病情的恶化。

因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途径。

四、神经再生与帕金森病治疗的前景神经再生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颖方法。

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此外,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也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五、临床应用与帕金森病研究的结合神经科学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际指导。

随着基因检测和分子影像技术的进步,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同时,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数据的积累也促进了对帕金森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神经科学领域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传因素、突触损伤、神经炎症和神经再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断拓展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及诊治研究进展(完整版)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巴胺能药物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帕金森病治疗之基石,但长期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会导致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异动症(dyskinesia)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类型,以不自主运动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作性、无规律的舞蹈样、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其中四肢、躯干受累较为多见。

异动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多巴胺能药物、环境和人口学因素等均与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现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危险因素、诊断评估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中异动症早期防治提供帮助。

一、异动症的流行病学
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率在国内外报道中存在显著差异。

欧美国家帕金森病患者发病5年内异动症的发生率为30%,且1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需要药物调整;帕金森病患者发病10年内异动症的发生率为59%,其致残率更高达43%。

而国内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的发生率约为8.6%,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西方患者多巴胺能药物服用剂量同期远
高于我国。

此外异动症的评估手段、研究人群的不同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研究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对其早期筛查及防治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异动症的危险因素
异动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笔者将危险因素分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大类进行叙述。

(一)遗传因素
异动症在具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患者中较散发性患者更常见,提示异动症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帕金森病异动症遗传因素可分为经典遗传学因素和表观遗传学因素。

1. 经典遗传学因素:异动症的经典遗传学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巴胺能神经环路调控靶点相关基因及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具体风险基因与异动症发生的关系见表1。

2. 表观遗传学因素:帕金森病异动症多发生于疾病中晚期,提示长期的外界环境因素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异动症的发生。

Figge等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发现,抑制纹状体DNA的甲基化水平可诱发异动症;Johnston等在帕金森病猴模型中发现,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可以逆转异动症发生。

异动症的动物模型中的研究提示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酰化等表观遗传学改变在异动症的发生中发挥作用,但以上研究结果仍需在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中加以证实并研究其具体机制。

(二)非遗传学因素
众多研究发现非遗传因素如多巴胺能药物、帕金森病临床亚型、年龄性别等对异动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1. 多巴胺能药物: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与多巴胺能药物关系密切。

ELLEDOPA研究发现每日较大的左旋多巴剂量增加异动症的发生,但未发现任何临床和影像证据表明早期应用左旋多巴会恶化疾病的发展。

STRIDE-帕金森病研究同样发现异动症发生风险与左旋多巴药物剂量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左旋多巴剂量≥400mg/d时尤为明显(P<0.001)。

Zhang等对国内90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偏大会增加异动症发生,但早期应用低剂量多巴胺能药物可减少将来异动症的发生风险。

随后Kadastik-Eerme 等对455例爱沙尼亚
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同样发现减少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早期低剂量用药可降低异动症发生风险。

Espay和Lang认为,相比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延缓异动症的发生。

Cilia等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队列研究,发现异动症发生与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无相关性,但与更长的疾病病程、更高的每日每千克体重的左旋多巴剂量有关。

因此,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与多巴胺能药物的剂量及类型密切相关。

2. 帕金森病临床亚型:Kipfer等对85例瑞士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异动症发生风险增加(P=0.02)。

Zhang等对367例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发现震颤表型能显著降低异动症的发生(P=0.037)。

此外,Nicoletti 等对意大利的485 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发生异动症的风险较僵直型显著降低50%(P=0.05),提示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异动症。

3. 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和异动症是帕金森病患者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两者相似的致病机制提示可能两者间具有相关性。

ALTHEA研究对251例意大利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约55%的异动症患者伴有冲动控制障碍(P=0.013)。

Zhang 等对142例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冲动控制障碍患者更易伴有异动症(o r=0.28,95%CI
0.11-0.70,P=0.04)。

提示伴有冲动控制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易伴有异动症的发生,在该类帕金森病患者中应更加密切监控异动症的发生,但冲动控制障碍和异动症的发生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4.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亦有研究提示起病年龄早、女性、低体重、疾病病程长、病情严重等可能都是异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STRIDE-帕金森病研究认为女性患者体重偏低,而低体重患者体内左旋多巴利用率和血药浓度更高,更易发生异动症。

Zhang等发现Hoehn-Yahr分级≥3级的患者异动症发生率更高(P=0.03),此外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相比欧美接受较少剂量的多巴胺能药物,提示医生和患者在帕金森病治疗观念方面的差异可能影响异动症发生风险。

三、异动症的临床诊断及评估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将异动症分为:剂峰异动症、双相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三大类,此外较为罕见的异动症包括呼吸异动、眼球异动、肌阵挛、异动与帕金森病症状并存等。

异动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然而相比身体僵硬、活动减少等症状,帕金森病患者更享受异动症带来的“活动灵活”,因此症状不明显的异动症不易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察觉,此时相关量表、影像学检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法将有助于异动症的精确评估并协助临床治疗。

(一)异动症评估量表
1. 异动症统一评定量表(Unified Dyskinesia Rating Scale,UDysRS):该量表是国际运动障碍协会推荐的异动症评定量表,可增加对异动症治疗评估的稳定性。

共计4个部分,总分104分,分数越高异动症程度越严重。

2. 帕金森病异动症量表-26(PD Dyskinesia Scale-26,PDYS-26):是针对异动症患者日常活动影响的评估量表,共26个问题,总分104分,评分越高表示异动症对日常生活影响越严重。

3. 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 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对是否存在不自主运动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共12个问题,总分48分,分数越高不自主运动的程度越严重。

4. 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该量表第4部分可粗略评估包括异动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共4个问题,分数越高异动症程度越重。

(二)异动症的新型检测指标
1. 神经影像学: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异动症患者皮质辅助运动区存在过度活跃而右前额下回活动抑制,提示其对异动症的诊断可能具有辅助作用。

此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提示壳核与初级感觉运动皮质之间的连接变化可能对异动症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

2. 便携式传感器:通过随时记录患者日常活动和姿态,可以长期准确客观地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异动症。

3. 生物标志物:Havelund等发现犬尿氨酸代谢水平的改变能影响谷氨酸的传递并参与异动症的发生,提示血浆中3-羟基犬尿氨酸与犬尿喹啉酸的比值升高可能成为诊断与预测异动症发生的生物标志物。

四、异动症的治疗
异动症的治疗应遵循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在此基础上,刘振国团队结合长期临床诊疗经验及研究结果提出针对异动症的“一保、双控”策略,即帕金森病治疗中应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双重监控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用药剂量。

近来多项异动症临床治疗研究相继开展(表2)。

临床研究表明:在异动症治疗中ADS-5102、LCIG、
AFQ056、fipamezole及dipraglurant等新型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有效性;重复经颅磁刺激及深部脑电刺激手术在异动症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topiramate的疗效却并不明显,甚至会加重异动症。

这些新型治疗措施疗效是否确切,不同治疗方法是否具有不同的适应人群,仍需进一步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针对异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密切监控高危人群,积极评估,早期诊断,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干预是防治异动症发生的最佳策略。

结合国内外研究及我们的诊疗经验,我们提倡:低风险的异动症患者,应予以足量用药,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症状以提高生活质量;高风险的异动症患者应积极干预可控危险因素,临床治疗需兼顾改善患者帕金森病症状和延缓异动症发生两方面,更倾向选择小剂量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此外,鼓励患者进行太极拳等体育锻炼,严重的异动症患者经审慎的评估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未来随着对异动症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评估手段的精准、治疗措施的优化,必将为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提高带来进一步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