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交融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并分析闪光融合现象的产生原理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通过改变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光源、材料和环境等因素,我们对闪光融合现象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闪光融合具有明显的光学特性和应用潜力,为光电器件和光学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引言:闪光融合是一种斑块间视觉融合的现象,常见于光学仪器和设备中,并且已经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产生原理主要与光源的光度、光谱特性、材料的反射和折射性质、环境光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闪光融合效果。
因此,研究闪光融合现象对于光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闪光融合材料,并利用光学仪器观察和记录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闪光融合现象。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步骤和方法: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仪器并保证环境光的稳定性。
2. 选择合适的光源:通过改变光源的光度和光谱特性,观察闪光融合效果的变化。
3. 材料选择:选择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材料,观察和比较其闪光融合现象。
4. 实验记录:使用摄像设备和实时监测软件记录实验数据,并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和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闪光融合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光源的光度和光谱特性对闪光融合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当光源光度较高、光谱分布较宽时,闪光融合现象较为明显。
其次,材料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也对闪光融合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的材料可呈现出不同的闪光融合效果,这与其光学特性有关。
最后,环境光也会对闪光融合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较强的环境光会削弱或干扰闪光融合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闪光融合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光电器件领域,可以利用闪光融合现象来提高光源亮度和颜色效果,进一步改进显示器和照明设备的性能。
此外,在光学技术领域,闪光融合也为相机镜头设计、光学仪器校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张雪萌学号222010306032020 专业基础心理学年级 2010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6月3日同组人姓名古焱、谢丽成绩关于闪烁融合频率的研究古焱,谢丽,张雪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基础心理学专业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通过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的频率,通过测定闪烁融合频率(cff)学习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
以西南大学2010级本科生谢丽为被试,每小组三人自己进行测定并记录下数据进行分析。
以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的频率来呈现给被试,让被试报告闪或不闪,找到被试报告闪和不闪临界的中点,最后计算出平均值。
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
每只眼睛渐增、渐减系列各做8次。
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并且两个系列按照ABBA的顺序来进行平衡。
实验得出左眼与右眼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实验中被试有期望效应和习惯的误差。
cff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
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可用到有关运动方面等领域。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递增递减系列闪光融合频率中点1. 引言当某一间歇闪亮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数值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者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 )【1】。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常常被应用于视觉功能、脑功能和疲劳状态等生理心理学指标的研究【2-5】。
有研究就指出,击剑运动员晨起安静状态下CFF 值较高,运动后即刻CFF 值明显高于运动前,根据CFF 值变化趋势,击剑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最好在上场前10-15分钟结束。
另外有人就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游泳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做了研究,得出了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能很好的调节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和机体机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以致机体效率,从而提高速度素质的结论【6】。
散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散光融合频率的概念及其在视觉生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散光融合频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是指人眼在视觉感知中,当光刺激频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不再感受到闪烁,而是形成连续光的感觉。
CFF是视觉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人眼对视觉刺激的响应能力。
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方法,通过逐渐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被试对刺激变化的感知阈值,从而确定阈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电脑、投影仪、屏幕、实验软件(如Flash Fusion Frequency软件)。
2. 被试: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
3. 实验材料:闪烁光刺激序列。
四、实验方法1. 被试准备: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人。
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电脑屏幕观察闪烁光刺激序列,并口头报告“闪”或“不闪”。
对照组被试则在实验过程中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
3. 实验步骤:a. 设置实验参数:选择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范围为30-60Hz,最小变化量为1Hz。
b. 被试适应:让被试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适应实验环境。
c. 测定闪光融合频率:逐渐增加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观察被试的口头报告,当被试报告“不闪”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d. 重复实验:对每组被试进行3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闪光融合频率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散光对闪光融合频率有影响,散光患者的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响应能力较正常人群减弱。
2. 实验组在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频率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闪光融合频率对光谱分辨率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探讨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效果,为光学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装置及方法。
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光学透镜、频率调制器、CCD相机等设备。
首先,通过激光器产生的单色光束,经过光学透镜聚焦后,通过频率调制器对光束进行频率调制,然后由CCD相机进行图像采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调节频率调制器的频率,记录不同频率下的图像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当频率较低时,图像中的分辨率较高,但融合效果不够理想,存在明显的边缘模糊现象;而当频率较高时,融合效果较好,但图像分辨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闪光融合频率对光谱分辨率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闪光融合频率与光谱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频率调节对融合效果的影响。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频率下的融合机制,探索更加精细的频率调节方案,以提高光学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和融合效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本次实验为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于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懈努力和深入探索,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推动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视觉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闪光融合是指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
闪光融合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日光灯、电影放映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以及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
2. 分析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如光亮度、刺激时间等。
3. 掌握最小变化法在闪光融合实验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闪光灯、频率计、计时器、暗箱等。
2. 实验材料:不同频率的闪光灯、不同亮度的光源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步骤:(1)将被试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编号为A组和B组。
(2)A组被试者在暗箱内,B组被试者在正常光照环境下。
(3)将闪光灯调整至不同频率,从低频开始,逐渐增加频率,观察被试者对闪光的感知变化。
(4)记录被试者感知到连续光时的最小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CFF)。
(5)改变光源亮度,重复实验步骤,观察CFF值的变化。
(6)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1. A组和B组的CFF值分别为55Hz和60Hz,说明在暗箱环境下,闪光融合频率较低。
2. 随着光源亮度的增加,CFF值逐渐降低,说明光亮度对闪光融合频率有显著影响。
3.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主要有光亮度、刺激时间等。
六、讨论1. 闪光融合现象是视觉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亮度对闪光融合频率有显著影响,光源亮度越高,闪光融合频率越低。
3. 实验中,暗箱环境下闪光融合频率较低,说明暗适应状态下视觉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降低。
4. 最小变化法在闪光融合实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其他阈限实验。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探究了闪光融合现象的临界频率(CFF)。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颜色的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试分析,探究闪光融合频率与颜色的相关性。
实验器材:频率计、LED灯(红、黄、蓝、绿、白各1盏)、电源、电线、实验板、跳线。
实验原理:频率计是一种测量信号频率的仪器,通过测量闪光灯的频率,可以确定其融合频率。
不同颜色的闪光灯具有不同的波长,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不同颜色的闪光灯频率,研究其颜色和频率的相关性。
实验步骤:
1. 确认实验器材是否完整,并将其连接。
2. 打开频率计,并将其调整至正常工作状态。
3. 将LED灯一个一个依次连接到实验板上,并通过电线连接电源。
4. 依次使用不同颜色的LED灯进行测量,记录每个颜色的闪光融合频率。
5. 测量完成后,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颜色闪光融合频率
红色200Hz
黄色250Hz
蓝色300Hz
绿色350Hz
白色400Hz
实验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不同颜色的闪光灯具有不同的闪光融合频率。
而且颜色越短,频率越高,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闪光灯具有不同的波长。
例如,红色的波长较长,闪光融合频率较低(200Hz),而白色的波长较短,闪光融合频率较高(400Hz)。
实验结论:
颜色和闪光融合频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颜色越短,闪光融合频率越高。
这一结论对于LED灯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闪光融合现象是指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
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是指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
CFF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闪光融合频率,探讨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闪光融合频率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2. 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3. 分析闪光融合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2. 实验材料: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计时器;3. 实验步骤:(1)被试者佩戴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调整好舒适度;(2)实验者按顺序调整闪光频率,从低到高;(3)被试者口头报告“闪”或“不闪”,当被试者刚感觉到闪光时,记录该频率;(4)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作为被试者的闪光融合频率;(5)改变光亮度、对比度等条件,重复实验,分析闪光融合频率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闪光融合频率与视觉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被试者报告“闪”或“不闪”的时间逐渐缩短,当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被试者无法区分闪光与连续光。
这表明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
当闪光频率较高时,视觉系统无法分辨出闪光,导致视觉感觉由断续变为连续。
2. 闪光融合频率与光亮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亮度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在高亮度环境下,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降低,导致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3. 闪光融合频率与对比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对比度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对比度增加,使得闪光与背景的界限更加明显,从而降低了闪光融合频率。
五、实验结论1. 闪光融合现象与视觉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视觉感觉由断续变为连续;2. 闪光融合频率受光亮度、对比度等因素的影响,光亮度和对比度越高,闪光融合频率越低;3. 最小变化法可以有效地测量闪光融合频率,为视觉生理和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一)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调查人类视觉系统对闪光融合频率的感知能力,确定人类对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响应的极限范围。
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激光干涉仪来产生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图像,同时利用一台心理物理学实验仪器来测量实验对象的响应能力。
我们选取了20名志愿者参与实验,他们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没有任何与视觉系统有关的疾病或问题。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过程和其风险,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书。
我们将实验对象暴露在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图像下,让他们在每个频率下点击心理物理学实验仪器中的按钮进行反应。
实验结果我们测量了实验对象在14个闪光融合频率下的响应能力,并将结果记录在以下数据表中:闪光融合频率(Hz)平均正确率(%)1 35闪光融合频率(Hz)平均正确率(%)2 64.34 82.58 87.516 9532 97.564 98.8128 100256 100512 1001024 1002048 1004096 10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对低频率(小于8Hz)的闪光融合图像的响应能力较差。
但随着频率增加,他们的感知能力也越来越好。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对低频闪光融合图像的响应能力较差,但当频率高于8Hz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另外,当频率高于128Hz时,实验对象的感知能力已达到极限水平,超过此频率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响应能力。
实验意义本次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对于进行闪光灯拍摄的摄影师来说,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闪光融合的感知能力的极限范围有助于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照明和相机设置,以达到更好的照片效果。
同时,该实验结果还对视觉障碍人士的辅助设备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实验局限本次实验还有一些局限性需要注意:1.实验对象的人数较少,只有20人,并且他们的年龄较为集中,因此实验结果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人群的响应能力。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目的:
本试验旨在通过融合技术将两个不同频率的光束耦合起来,以获得有用的融合光信号。
实验原理:
闪光融合实验是通过将两个不同频率的光束融合在一起耦合而得到一股有用的融合光
信号。
融合过程是一个特定的角度,一般称为及物可见度(V),在该角度上,两股光束
完全交互耦合,因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融合光信号。
实验方法:
1、根据实验原理,将两种不同频率的激光源分别投射到一个聚集的光学系统里。
2、然后使用一个光学玻璃来掩盖激光源,在其表面上形成可见度(V)角度,使两股
光能够非常完美的交互耦合。
3、观察融合的光束的颜色,以判断激光源的频率是否发生了融合,并且记录实验参
数并对比不同激光源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获得了一股有用的融合光信号,而从观察融合光束的颜色来看,激光
源的频率已经发生了融合。
与不同激光源的实验结果的对照显示,融合的效果与激光源的
频率直接相关,越多频率的激光源,融合的效果就越好。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闪光融合是一种利用高能脉冲光瞬间加热材料并使其瞬间融化的技术。
通过调节闪光融合频率,可以控制材料的融合程度,从而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和加工。
本实验将通过改变闪光融合频率,观察材料融合情况,分析不同频率对融合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为金属样品,具体材料种类为……。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准备好所需的金属样品和闪光融合设备。
2. 实验操作,依次将金属样品放置于闪光融合设备中,设定不同的融合频率,进行闪光融合实验。
3. 数据记录,记录每种频率下金属样品的融合情况,包括融合深度、融合均匀性等。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频率下的融合效果,寻找规律和趋势。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 频率为X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较浅,融合均匀性较差。
2. 频率为Y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适中,融合均匀性较好。
3. 频率为Z时,金属样品融合深度较深,但融合均匀性有所下降。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闪光融合频率对金属样品的融合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融合频率,以达到最佳的融合效果。
实验结论,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材料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融合频率,以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和加工。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闪光融合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闪光融合频率对物质融合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有益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阅读。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闪光融合频率对人眼视觉效果的影响实验器材:1. 闪光灯 x 12. 闪光控制器 x 13. 电源线 x 14. 实验室计算机 x 15. 频率测量仪 x 16. 观察者 x 5实验原理: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在相同亮度条件下,人眼所能感知到的连续闪光的频率。
通常,闪光频率越高,人眼对于光线的适应能力越强,融合频率也就越高,这会给人眼带来更加稳定的视觉效果。
实验过程:1. 搭建实验平台,将闪光灯通过闪光控制器和电源线连接到电源上。
2. 将频率测量仪连接到计算机上,确保测量精度。
3. 对闪光灯进行调试,使得其能够实现不同频率的闪光。
4. 确定实验参与者(观察者),数量为5人。
5. 要求观察者在实验开始前保持目视舒适,避免过度疲劳。
6. 将闪光频率设置为50Hz,观察者依次观察,并记录对眼睛的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
7. 重复步骤6,将闪光频率分别设置为60Hz、70Hz、80Hz和90Hz,每个频率的观察时间均为5分钟。
8. 实验结束后,观察者进行问卷调查,回答有关视觉舒适度和觉察度的问题。
实验数据:观察者1: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2: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2 260Hz: 3 370Hz: 4 490Hz: 5 5观察者3: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4: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3 360Hz: 4 470Hz: 4 480Hz: 5 590Hz: 5 5观察者5:适应程度(1-5分)视觉感受(1-5分)50Hz: 2 260Hz: 3 370Hz: 4 480Hz: 4 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观察者对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的评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观察者对眼睛的适应程度和视觉感受逐渐提高。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方法,探究金属的晶格结构和原子间距的关系。
实验原理: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晶格结构分析方法。
金属晶格中的原子会与入射X射线发生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的波长和入射角度,可以计算出晶格中的原子间距。
当入射X射线的波长与晶格的原子间距相近时,会出现闪光融合现象,即散射光的强度急剧增加。
通过测定不同入射角度下的散射光强度,可以确定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从而得到金属的晶格参数。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一块具有单晶结构的金属样品,并将其抛光至光滑的表面。
2. 调整仪器:将样品装入X射线衍射仪,并调整X射线的入射角度和波长,使其分别与样品的散射光的临界角度和波长相匹配。
3. 测量散射强度:逐步改变X射线的入射角度,记录每个角度下的散射光强度。
4. 绘制图像: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散射强度和入射角度的曲线图,并找出对应的临界角度。
5. 计算晶格参数:根据临界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计算出金属的晶格参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测量不同入射角度下的散射光强度,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并绘制了散射强度与入射角度的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某个特定的入射角度附近,散射强度迅速增加,达到临界值。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金属的晶格参数为X。
与前期的理论预测相比,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方法,成功测定了金属的晶格参数。
实验结果验证了金属晶格结构和原子间距的关系。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金属晶格结构分析方法,可在材料科学和金属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引言闪光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材料表征方法,通过测定材料中的临界频率,可以得到材料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等关键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来研究材料的结晶性能,并进一步探索材料的应用潜力。
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材料•闪光融合仪•待测材料样品•暗室实验步骤1.准备待测材料样品,制备成合适的尺寸和形状。
2.将样品放置在闪光融合仪上,确保其与仪器接触良好并充分封闭。
3.将闪光融合仪移至暗室中,以避免外界光干扰。
4.设置闪光融合仪的参数,包括闪光强度、闪光时间和测量频率范围等。
5.开始测量,记录每个频率下的闪光融合强度。
6.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临界频率。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对于每个测量点的闪光融合强度数据,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进行处理:F=1T∫IT(t)dt其中,F为闪光融合强度,T为测量时间,I(t)为在t时刻的闪光强度。
分析方法1.绘制闪光融合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并找出临界频率对应的闪光融合强度突跃点。
2.根据闪光融合理论,通过临界频率的测定值可以计算出材料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等参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闪光融合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闪光融合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讨论根据图1的曲线图,我们可以找出临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强度突跃点,从而得到临界频率的测定值。
通过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可以计算出材料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等重要参数。
结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测定了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材料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等关键参数。
这些结果对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1.Smith A, et al. (2000). A study of flash fusion for material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5(10), 2457-2463.2.Johnson B, et al. (2005). Flash fusion: a powerful tool foranalyzing material crystallinity.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90(1), 145-150.。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视觉闪光融合频率(FFF)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人眼在撤光后,尚残留瞬间感光称为后作用。
后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光刺激的强度有关,刺激越强,后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
当频率逐渐增高到一定限度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此现象称为融合现象。
FFF可以表示从视网膜经过视神经以致视觉中枢的整个视觉系统的兴奋程度。
有人认为,FFF实验可作为判断大脑功能的兴奋水平和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
如在正常情况下感到是闪光,而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可看作是视觉系统的兴奋水平下降,即大脑功能水平降低。
实验器材:闪烁值测定仪实验对象:人实验步骤:1、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
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
2、检测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
3、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
测3次,取平均值。
试验结果:注意事项:评定疲劳状况时应结合其他情况,如训练以外的生活状况、伤病、睡眠状况等。
闪烁值与运动员对光源亮度、颜色等的适应程度有关,因此,系统的测定应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最大限度避免误差。
在运动中的应用:疲劳时FFF常下降,每次训练课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FFF,与运动员的正常值(32-38Hz)进行比较建筑业的业务范围:(1)土木工程建筑业(2)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3)勘察设计业1.1.4 建筑产品的分类(1)按产品的对象划分(2)按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一、引言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在人眼观察下,两个或多个闪光灯的频率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频率的闪光灯对人眼视觉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人眼对光信号的处理机制。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闪光灯、计时器、纸板、实验参与者2. 实验步骤:a. 将纸板平放在桌面上,使其与实验参与者的视线平行。
b. 将两个闪光灯放置在纸板上,相隔一定距离。
c. 设定不同的闪光频率,如10赫兹、20赫兹、30赫兹等,并记录下来。
d. 让实验参与者注视纸板上的闪光灯,并使用计时器记录参与者感知到闪光融合的时间。
e.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 1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5秒。
这意味着当闪光灯以10赫兹的频率闪烁时,人眼会感知到两个闪光灯融合成一个连续的光线的时间大约为0.5秒。
2. 2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25秒。
相比于10赫兹频率,2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明显减少,说明人眼对于更高频率的闪光灯融合更为敏感。
3. 3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为平均值为0.17秒。
与前两个频率相比,30赫兹频率下的闪光融合时间进一步减少,说明人眼对于更高频率的闪光灯融合的感知时间更短。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眼对于闪光融合的感知时间与闪光灯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频率越高,感知时间越短。
-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结果验证了人眼对光信号的处理机制中存在着时间窗口的概念,即人眼在感知光信号时会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光信号融合成一个连续的视觉感知。
四、实验意义与应用闪光融合频率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眼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实验可以为照明工程、广告设计等领域提供指导。
例如,在设计灯光效果时,可以根据人眼对于不同频率闪光的感知时间,选择合适的闪光频率,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姓名陈元术学号222012306022013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5/30 同组人姓名关瀚文刘广川成绩用最小变化法测闪光融合频率陈元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实验通过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CFF),学习用最小变异法测量绝对阈限。
实验以小组3人自行记录和测验,其中一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呈现递增递减序列让被试口头报告“闪”或“不闪”。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用ABBA顺序进行递增、递减各8次实验,最后求出平均值来确定CFF值。
实验明显可以看到用最小变化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闪光融合频率,同时我们还发现对CFF的测定意义重大,值得进一步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最小变化法频率误差分析1引言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
当闪光的频率不断提高,达到一定频率时,我们肉眼感知到的闪烁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
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称CFF),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的制约,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一般达到30-55HZ时人眼便不再有闪烁感觉。
事实上测定CFF即是测定视觉对光的感受性的绝对阈限。
所谓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的、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一般用RL表示。
1860年,费西纳(G.T.Fechner)在他编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系统总结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并创立了心理量和物理量关系的心理物理学,书中指出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用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绝对阈限,本实验即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视觉感受的绝对阈限,以此掌握如何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感觉的绝对阈限。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闪光融合现象及视觉阈限的概念。
2. 掌握闪光融合频率的测量方法。
3. 分析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闪光融合是指当闪烁的刺激物达到一定频率时,人们无法分辨出单独的闪烁,而只能看到连续的稳定光。
视觉阈限是指人眼能够感知刺激物所必需的最小刺激量。
闪光融合频率是衡量人眼对闪烁刺激物感知能力的指标,其与刺激物的亮度、颜色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好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刺激物,如不同颜色的LED灯、不同亮度的白炽灯等。
同时准备实验用的计时器、记录表等工具。
2. 实验操作:将刺激物固定在支架上,并调整其与观察者的距离,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刺激物。
观察者保持一定的头部和眼睛位置,以便观察到稳定的刺激物。
接着,实验者逐渐增加刺激物的闪烁频率,并让观察者记录下每次看到连续光的时间和频率。
观察者在每次实验前应进行适应性调节,以避免视觉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数据记录:观察者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包括刺激物的颜色、亮度、闪烁频率以及观察者的感知结果等。
实验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亮度下,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逐渐延长;在相同闪烁频率下,刺激物的亮度越高,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越长;不同颜色的刺激物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较小。
五、结论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者对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刺激物的感知结果,分析了闪光融合现象及视觉阈限的概念,并得出了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亮度下,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逐渐延长;在相同闪烁频率下,刺激物的亮度越高,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越长;不同颜色的刺激物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较小。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实验报告: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研究背景闪光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核聚变过程,对于核聚变反应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而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是指使得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相等的频率,是闪光融合反应的关键参数。
因此,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闪光融合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高压电源、球形反应室、存储器等。
实验过程如下: 1. 在高压电源下,将球形反应室内充满氘气。
2. 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记录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
3. 重复上述步骤,测定不同频率下气体发光的强度。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频率的继续升高,气体发光的强度达到峰值,此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反应室内压强、气体组成等因素也会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产生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出了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核聚变反应过程,为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暂无。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实验中应仔细控制压强、温度等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3.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出现数据误差。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实验中仅考虑了频率这一因素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而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例如气体密度等。
在后续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究影响因素。
2.实验数据相对较少,需要增加实验次数以及采用更精密的实验仪器,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3.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较为繁琐,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的拓展应用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不仅在核能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引言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在视觉系统中,两个光刺激的闪光融合的频率。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眼对不同闪光融合频率的感知和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眼对光刺激的处理能力和感知机制。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单盲试验的设计方法,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参与者在实验中接受不同的闪光融合频率刺激,并记录其感知和反应。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中,确保环境光线适中。
2. 实验员向每个参与者展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
3. 参与者需要按照实验员的指示,记录他们感知到的闪光的频率。
4. 实验员会随机改变闪光融合频率,并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会被要求填写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实验的感受和体验。
实验结果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 随着闪光融合频率的增加,参与者对于闪光的感知能力提高。
在低频率下,参与者往往无法准确地感知到闪光的存在,而在高频率下,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察觉到闪光的存在。
2. 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与闪光融合频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即在高频率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较短,而在低频率下,反应时间较长。
3. 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操作都比较顺利,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实验设计合理且有趣。
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人眼对于闪光融合频率的感知和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与人眼的视觉系统有关,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高频闪光刺激能够更容易引起视觉系统的注意,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
而低频闪光刺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被觉察和处理。
实验结果对于理解人眼的视觉处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眼对于光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过程。
这对于眼科医学和视觉康复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探究人眼对不同闪光融合频率的感知和反应,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高频闪光刺激能够更容易引起人眼的注意和反应,而低频闪光刺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被觉察。
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1.1 实验逻辑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闪烁频率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一种闪光开始时,人眼并不是立即开始接受光刺激;当闪光停止后,人眼也不是立即停止反应光刺激。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1.2 实验假设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1.3 实验预期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2 方法(略)2.1 被试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共89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78人。
被试中无色盲,且视力均为正常或矫正后正常。
将被试随机分成九组,每组随机接受由闪光强度(1、1/4、1/8)和闪光颜色(红、绿、黄)结合的一种水平处理。
2.2 实验材料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2.3 实验设计1.本实验采用3×3的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2.自变量:闪光刺激强度和闪光刺激颜色,各有3个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陈元术学号222012306022013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5/30 同组人姓名关瀚文刘广川成绩用最小变化法测闪光融合频率陈元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实验通过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CFF),学习用最小变异法测量绝对阈限。
实验以小组3人自行记录和测验,其中一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呈现递增递减序列让被试口头报告“闪”或“不闪”。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用ABBA顺序进行递增、递减各8次实验,最后求出平均值来确定CFF值。
实验明显可以看到用最小变化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闪光融合频率,同时我们还发现对CFF的测定意义重大,值得进一步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最小变化法频率误差分析1引言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
当闪光的频率不断提高,达到一定频率时,我们肉眼感知到的闪烁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
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称CFF),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的制约,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一般达到30-55HZ时人眼便不再有闪烁感觉。
事实上测定CFF即是测定视觉对光的感受性的绝对阈限。
所谓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的、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一般用RL表示。
1860年,费西纳(G.T.Fechner)在他编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系统总结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并创立了心理量和物理量关系的心理物理学,书中指出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用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绝对阈限,本实验即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视觉感受的绝对阈限,以此掌握如何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感觉的绝对阈限。
最小变化法又叫极限法(limit method)、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 f least difference)、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能形象的表明阈限这一概念。
它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在每次呈现刺激后都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
其特点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分成序列,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相等,刺激呈现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从强到弱的顺序叫渐减法(用↓表示)和从弱到强的渐增法(用↑表示)(陈舒永,1989)。
而为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刺激增减则应尽可能小以便于准确找到某类刺激的绝对阈限。
值得注意的是各领域对于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研究已相当的多,发现对其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而在视觉功能、脑功能和疲劳状态等生理心理学指标里的研究被应用甚广;在运动领域,根据CFF值变化趋势,击剑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最好在上场前10—15分钟结束;还有研究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训练有助于一定程度上提高视敏度。
因而对于CFF的测定则显得很有意义,从中我们还可以更好地掌握运用最小变化法进行绝对阈限的测量。
2方法2.1被试本实验被试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学习实验心理学的2012级学生一名,男,没有眼部疾病2.2器材JGW-E型心理试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一张2.3实验设计本实验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变量是刺激序列,因变量为被试以口头方式报告“闪”或“不闪”,控制变量将颜色、亮度、占空比、背景亮度等统一规定,同时注意考虑被试期望效应、习惯误差等。
2.4实验程序首先将仪器进行统一设定:颜色设为红,亮度调为100%,占空比设为1:1,背景亮度调为6.25%,起始位置设为(10-80HZ)。
然后进行实验范围初步估计,让被试注视闪光灯,自己操作遥控器进行调整找到自己认为达到“闪”与“不闪”之间的临界点的数值,主试记录下被试此时认为不闪的最低频率,据此为中点选择上下各7个点(以1Hz为单位),总共15个刺激值,然后制作好表格以便于进行实验。
并告知被试记住自己刚刚认为不闪的标准,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报告“闪”或“不闪”时都要以此为依据。
进行渐增系列实验时,主试从低于中点的某一频率开始进行实验,被试报告“闪”记录员就在记录表相应的地方记“+”,顺次增加刺激频率(每次增加1Hz),一一记录结果,当被试报告“不闪”时,在表内相应处记“—”,刺激的渐增系列做到第一次出现“—”为止;当做渐减系列实验时则从高于中点的某一频率开始呈现,被试报告“不闪”就在记录表格相应地方“—”,顺次渐减刺激频率并每次记录结果,当被试报告“闪”时,在表内相应处记“+”,刺激的渐减系列做到第一次出现“+”为止。
按照ABBA顺序依次完成渐增、渐减系列各8次测试。
而不论是渐增或渐减,每次呈现的起点频率不要相同,以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测定两个系列休息两分钟。
由于每次序列实验都要主试对颜色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设定并调整刺激起始频率,因而在每次序列结束后和开始前则让被试闭眼不看闪光灯,适当休息调整视觉感受。
在16次实验结束后主试要让被试谈谈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并做好记录,着重了解被试过程中判断标准是否变化。
3结果被试自己实验前所确定的“闪”和“不闪”的临界值为29HZ,以其为中点上、下各取7个点(1HZ为单位),进行递增递减序列各8次,将实验结果按照最小变异法的要求进行计算,求出每一序列的阈限然后求出总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各序列均值总体均值递增27.5 27.5 27.5 27.5 27.5 27.5 26.5 27.5 27.375±0.35427.433±0.458递减28.5 26.5 27.5 27.5 27.5 27.5 27.5 27.5 27.5 ±0.535从表中可知本次实验,利用最小变异法测得的CFF为27.433HZ,而且整个实验标准差较小,阈限数值变化不大;同时为了检验是否有误差的影响,则将递增、递减序列分别求出各自这一序列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递增、递减序列各自所得的阈限值差别不大,而且各个序列都比较稳定,数值变化不大。
同时为了检验是否有习惯和疲劳效应的影响,对实验前后一半的阈限值分别求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2所示:表2闪光融合频率前后8次阈值比较均值前八次28.5 27.5 27.5 26.5 27.5 27.5 27.5 27.5 27.5±0.535 后八次27.5 27.5 27.5 27.5 27.5 26.5 27.5 27.5 27.375±0.354 我们可以看到前后一半实验的阈值相差不大,且比较稳定。
4讨论本实验通过测验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来掌握如何运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此次实验我们小组测得的CFF为27.438HZ,至于为何与被试之前所确定的临界中点值有差异,可能是实验刚开始时被试的暗适应以及对实验环境的不熟悉和紧张情绪等的影响所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除了受直接对感觉产生干扰的因素影响外(视觉适应、听觉等干扰),最主要的是受以下两类误差影响:一类是期望效应和习惯误差,另一类则是实验常见的随实验次数增多而产生的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因而本实验需要对其进行检验以保证测得结果的正确性。
所谓习惯误差通常表现为被试由于习惯于前面多次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从而产生继续给出同一种判断的倾向,即在递减序列中继续报告“有”而在递增序列中继续报告“无”,这样则会使递减序列测得阈值偏低而递增序列测的阈值偏高;而被试的期望效应则相反,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点尽快到来,则使得递增法阈值偏低,递减法阈值偏高。
而对于练习效应则是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实验情景使得反应准确性等提高,但同时由于被试多次重复实验也可能会对实验产生疲倦、厌烦情绪导致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逐步降低即是疲劳效应,因而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得阈值减低和疲劳则使得阈值升高。
本实验为了尽量避免这些误差的影响,采用ABBA顺序交替进行递增和递减序列实验,而且每次的起始刺激值确保不一样以避免被试产生定势。
通过对本小组测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发现无论递增还是递减序列测得的平均阈限值没有显著的变化,比较稳定,同时前一半的阈限平均值和后一半阈限平均值差异也不大(表2所示)从中可以大概认为实验结果没有明显的期望效应等误差,比较可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讨论误差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也不能认为测得阈限绝对准确,实验总会受到控制因素的影响。
对于最小变异法的运用是很多的,除了测绝对阈限也还可以测相对阈限。
同时现今出现了很多关于应用对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阈值来作为指标的研究。
有很多研究者认为CFF测量值可以作为判断大脑功能兴奋水平和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如在正常情况下感到的是闪光但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这样可以认定是视觉系统兴奋水平下降也即是大脑功能水平降低(孙飊,王瑞元&徐玉明,2005)。
其实早在1941年西蒙生(E.Simonson)就首次利用闪光融合频率研究了化验工作者的疲劳问题,而在此后1952年与1959年的研究先后表明CFF的反应机制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并用大量证据证明了闪光融合频率对大脑兴奋状态是一种客观试验指标(王書茂,1965)。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CFF种完美的方法作为判定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客观标准,但是通过测定闪频值(CFF),对于工作期间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种、视力高度紧张的工种以及枯燥无味单调重复的工种,其工作前后的闪频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可达0.5—6HZ,因而可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疲劳程度。
据此,目前有很多研究就将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法应用到公交驾驶员驾驶不同圈数时的大脑觉醒程度测定、竞走裁判员观察状态测试领域中,还包括对国际航班机组人员、考试前后的学生、击剑运动员等的测试,还有研究通过对短跑运动员、游泳运动员CFF的测定发现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可以调节其大脑皮质和机体的机能。
同时目前还研制出了数码管式客观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并进行了应用性初步实验,这将使CFF成为一种可靠的应用性评价指标更有助于测定和评估个体大脑机能。
显然今后CFF的运用实际作用将更大,对其研究的范围也将更加拓展。
5 结论运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是一种很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一定要尽量控制误差对阈值的影响;对于CFF的测定实际意义重大,应用范围广阔。
参考文献陈舒永(1989).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7—18葛盛秋,姚永祥,金兰军,(1999). 国际航班任务中机组人员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分析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120 郭秀艳(2010)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9—210郭建中,桑峣,姜亢,李杰(2011).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法在北京公交驾驶员中的应用 , 安全,(10)9-12李寿欣, 李传银.(2009).基础心理学实验指导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84—86;104—105李晓京,胡文东,耿艳.(2010). 数码管式客观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研制与应用性初步实验分析,医疗卫生装备,(6)1—4秦学林,(2006).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在击剑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研究,体育与科学, (5)78—79邵义强,梁飞.(2004).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短跑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212—213+271 孙超,孙家新,佟文铎.(1992). 考试前后反射时及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临床军医杂志(2)34—35孙飊, 王瑞元, 徐玉明(2005).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160—161王書茂(1965). 闪光融合频率在紧张作业工人中的初步应用心理学报(4)307-376许世岩,焦芳钱,(1999). 竞走裁判员观察状态与闪光融合频率中国体育科技(11)39—42张爱平,梁飞(2009). 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游泳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科技信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