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

合集下载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作者:黄利杰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2期摘要:本次研究以滑坡为研究主题,分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

具体论述中先对我国滑坡治理工程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经验与技术角度说明较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治理方案;研究我国的基础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在全国实现了“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设,随着基建能力与基建技术的持续增强,现阶段的公路、鐵路等正处于升级建设阶段。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基础建设完成后,又面临着复杂地质条件造成的滑坡风险。

造成滑坡的原因较多,危害较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有必要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可行性的治理方案。

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探讨。

1、滑坡治理概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状态,然而,由于前期发展中主要采用粗放式增长方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后顾之忧”。

比如,在公路、铁路建设方面,随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设里程持续增加的同时,此类线性构筑物也因其“过山涉水”,受到诸多地质单元的限制,这种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性,极易在气候变化、生态破坏、设计方案、后期维护管理等多种影响因素下,产生不稳定因素,既增加运营与管理困难,也会在严重时发生滑坡灾害。

尤其是滑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特征,极易造成严重事故,给国家的公共基础建设带来危害,使民众的安全受到风险威胁,并造成较大的社会效益损害、经济效益损害、生态效益损害。

从历史沿革方面观察,滑坡灾害在我国的发生率相对较大,因此,在治理经验积累方面也产生了诸多成果,比如,常用的滑坡治理方案中,就产生了效用明显的控制爆破法、排水法、抗滑坡桩加固法、挡墙法、减重削坡压脚法等。

一般情况下,在治理方案的设计中,也会根据不同的滑坡稳定性构成因素,设计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

2、工程概况分析以某道路工程为例,(1)在其K1421+500段,滑坡平面形态:呈西向东展布;剖面:上陡下缓;工程区覆盖层:相对较厚;滑塌勘察结果:边坡顶部边缘陡坎已经形成,卵石层露出,滑塌堆积于陡坎之下;坡度:相对较缓。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滑坡防治措施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滑坡防治措施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滑坡防治措施引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村通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在地形困难路段修建的公路越来越多。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填、大挖方路段频繁出现,相伴而来出现了较多的路堤边坡失稳,边坡及路堑边坡坍塌等地质灾难现象,给公路建设、运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公路建设中需要选用合理的方法评价其边坡稳定性,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合理的边坡治理措施进而做到既保证公路运营的安全,又节约投资。

由此看来,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对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滑坡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为二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公路边坡病害的分类边坡病害可分为以下3类。

1、1滑坡滑坡是路基山坡土体或岩体由于长期受地下水、地表水活动的影响使其结构逐渐失去支撑力,在自重的作用下,整体沿着一定软弱面向下滑动。

滑坡按其引起滑动的力学特性来区分,可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坡。

牵引式滑坡是下部先滑动,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可延续相当长时间,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推移式滑坡是上部岩土挤压下部岩土体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分布的斜坡地段。

1.2崩塌所谓崩塌是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忽然从较陡的斜坡上崩落下来,并顺斜坡猛烈翻转、跳跃,最后堆落在山脚。

其具有突发性,危害较大,与滑坡的区别是崩塌发生急促,破坏体散开,并有倾倒、翻滚现象。

而滑坡体一般总是沿着固定滑动面整体、缓慢地向下滑动。

1.3剥落所谓剥落是指边坡表层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不断沿斜坡滚落。

2边坡稳定性评价依据在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之前,需要搜集工程地质环境资料,这既是选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依据,也是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础性资料。

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调查访问及地质勘探获得”。

2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得出统一结论,确定该边坡的治理措施。

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坡性质及形成及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该公路的滑坡机理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其至施工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滑坡;成因;治理措施
0 引言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层,导致边坡的不稳定,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如何对边坡进行综合处治正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

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需根据自然边坡的稳定状况、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程度等)和人为改造的程度(开挖深度、坡形、坡率等)、材料来源及边坡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美观的防护措施,同时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美化公路的目的。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K37+250~K37+550 段通过地段为潜在滑坡,路基以半填半挖的形式通过,路线中线的最大挖深为16m,右侧最大边坡高近30m。

路线设计按普通边坡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开挖后,适逢当地雨季,遇强降雨引起边坡失稳,诱发潜在滑坡滑动变形。

下滑体宽140m,长80m,。

降雨入渗对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降雨入渗对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4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3 1 5 2 ( 2 O 1 3 ) 0 3 — 0 0 1 6 — 4
1 前 言
1 0 2滑坡 发 源 于 念 青 唐 古 拉 山东 延 余 脉 , 主 要 分布 在 帕隆藏 布江 右 ( 北) 岸 第 四纪 松 散 堆 积 体 上 。
土 工 基 础
区位 于滑坡 体 中下部 ( 川 藏公 路沿线 ) 及 以上 一定 高 度 内, 该部 位 的剪切 应 变 增 量 沿破 坏 面方 向逐 渐 增 大 。当遇 到降 雨人渗 作用 时 , 剪切应 变会 慢慢 增 加 , 滑坡 体 的稳 定 性下 降 , 达 到一 定程 度时 , 便 可能会 按
大、 重 度增 加 , 其 有效 应力 强度 和基 质 吸力 ( “ 一“ )
2 . 2 击 实 试 验
对2 滑坡 土样 按 估计 最优 含 水 率 制 备 6个 试
图 1 1 0 2滑 坡 群 2 滑 坡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5 基 金 项 目: 西 藏 自治 区 科 技 厅 地 区 自然 基 金 支 助项 目( 2 0 1 1 1 2 )
样, 含水 率分 别 为 3 、 5 、 7 , o 4、 9 %、 1 1 、 1 3 , 将
作者简介 : 徐 国涛 ( 1 9 8 2 一) , 男, 汉族 , 山 东 潍 坊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岩 土 工 程 方 面 的 研 究 。
1 8
薹 1

÷
运 输带 来很 大不 便 , 严 重 影 响 了川 藏 公 路 的正 常 运
行 。据 统 计 ] , 1 9 9 1年 ~ 1 9 9 4年 累计 断 道 天 数 约 5 0 0 d , 1 9 9 4年 ~ 2 0 0 0年 每 年 由滑坡 引起 的断 道 也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近年来,随着西藏、青海、四川等高原地区公路网的扩建和完善,滑坡成为影响公路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高原地区,红土层边坡滑坡现象更加严重,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原地区红土层边坡滑坡的成因和处治措施。

一、滑坡成因1、地形与地质条件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雨量少,加之大气压力小、氧气稀薄、辐射强烈等因素,导致这一地区的土壤质地相当不均一,红土层地势多为陡峭,坡度较大,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在西藏等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如人工灌溉、山坡上的树木或草本供应),以及道路建设等对山坡进行大规模切割的引导,也是引起滑坡的原因之一。

3、气候因素高原地区气候复杂,雨季和旱季温差大,昼夜温差也明显,可能会导致红土层表面结冰或表面流动,使地表形成硬壳,阻碍水分向下渗透,从而引发滑坡。

二、处治措施1、加强斜坡稳定性高原地区的斜坡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加强斜坡的稳定性。

在选择处置方案时,应考虑地形、地质、坡度、土体稳定性、降雨情况等因素,进行经济、简便、高效的处置方案。

2、植被保护依靠植被建设,保护陡坡土壤,增强土壤保持力,降低滑坡的风险。

应注意在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植物时,应防止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3、地质灾害监测定期巡视和地质勘探,保持对滑坡地区的监测。

最好在滑坡预兆期时采取有效的调查和治理措施,以减少滑坡所造成的损失。

4、建设排水系统在斜坡处置方案中应考虑到降雨时表面积水及地下积水的影响,为早期发现滑坡的预兆提供数据。

对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应采用技术措施,确保排水系统的可靠性。

总之,高原地区红土层边坡滑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处理得当可能会减少损失,处理不当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对于交通部门来说,对滑坡现象的防范和治理,是确保公路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

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

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

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四川省西藏位于我国地势由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的四川盆地过渡带,峡谷深切、岸坡陡峻,地层岩性多变,气象条件恶劣而水系发达,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繁,形成了极其困难的工程建设条件。

自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和河流强烈侵蚀下切,造成川西西藏第四纪堆积体具有分布的广泛性、成因的多样性、性质的复杂性等特点。

工程建设中堆积体坡体病害呈现出持续高频的特点,对工程建设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它一方面造成了工期严重滞后,成为典型的“卡脖子”工程;另一方面造成大规模工程变更,甚至出现工程报废,形成了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基于此,以川藏高速公路某高位堆积体滑坡后形成的高大边坡预加固为例,对其稳定性分析、参数选取,以及下滑力计算和工程处治方案的确定原则进行探讨,以期能为类似堆积体高边坡的处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基本情况项目区以大桥的形式布设于河流左岸斜坡坡脚,2016年7月27日19时,大桥内侧高位堆积体突然发生体积约12万方的滑坡,瞬间推倒下部高62m的23#和24#柱式桥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滑坡发生后,需对滑坡后壁和侧壁形成的高约70.0~130.0m、坡度为57~69°的堆积体高边坡进行处治。

图1 高位堆积体滑坡全貌二、高位堆积体的地质环境桥下河流为典型的暴涨暴落型山区河流,岸坡属于在基座式河流阶地基础上发育而来的突出状山脊。

脊背较窄而相对平缓,前缘临空面呈“三角形”状。

场地基本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

坡体呈二元结构形态。

高位堆积体自然坡度约45~50°,上部为厚约3m,为稍密~中密的碎块石土崩坡积层(Q4),其下为密实、局部胶结,最大厚度约75m,渗透系数0.003m/d的冲洪积层漂卵石层(Q3)。

下伏基座为元古界花岗岩,其中发育产状140∠46和210°∠47的平直结构面,由此形成的“楔形”结构面严格控制了土岩界面的形态。

滑坡的稳定性及治理措

滑坡的稳定性及治理措

滑坡的稳定性及治理措【摘要】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型,为了减少其危害性,减少滑坡治理的盲目性,必须对滑坡的形成原因、稳定性、失稳特点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滑坡防护措施。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对滑坡的类型、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治理1 滑坡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概述(1)滑坡的类型划分。

首先,对于滑坡的类型,其有多重形式,并且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滑坡的滑体的物质的实际组成以及滑动等的形式、体系以及规模等,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划分,按照滑坡物质的组成,可以将其分成是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以及岩石滑坡等;而按照滑体的含水状态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为塑性滑坡、块体滑坡以及塑流性滑坡等;而按照滑体的受力的状态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为牵引类型的滑坡、推动类型的滑坡以及牵引推动混合类型的滑坡;按照主滑面以及层面等类型和结构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是切层的滑坡、顺层滑坡以及匀质的滑坡。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还有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施工的情况和具体的需要等,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

针对这一环节的内容进行逐步的明确,也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2)滑坡的形成条件。

针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研究,也是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环节。

其主要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地质条件。

这一点事主要的条件之一,其地层的岩性、地质的具体构造等,都是滑坡的形成重要因素。

第二,则是水文地质的条件,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凹形的山坡或者是河谷之上存在的大量的第四系松散的土层,也是其重要的形成条件。

第三,则是气候以及季节等方面的因素。

一般的来讲,春天是雨水等的多发季节,在春天之时土壤比较的湿润,所以土壤的粘聚力将会下降,导致其山体的稳定性降低。

第四,是地形以及地貌等方面的条件,在工程施工以及勘察过程当中,针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明确。

川藏高速公路崩塌危岩发生机制与防治

川藏高速公路崩塌危岩发生机制与防治

川藏高速公路崩塌危岩发生机制与防治1、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崩塌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崩塌灾害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

崩塌在我国的各个区域基本上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作用强烈的地区,尤其是以环青藏高原第一阶梯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甘肃、青海等省最为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影响铁路、公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安全。

崩塌是指陡峻坡体上的岩、土块体在重力、地震、降雨及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块体脱离母体的倾倒、滑落、坠落、滚动,在坡脚杂乱堆积的一种地质现象。

危岩是指陡坡上的岩、土块体存在变形的迹象、征兆,具备发生崩塌的条件,危岩体是潜在的崩塌体。

呈带状分布的公路边坡崩塌源广泛,分布不连续,很难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准确的调查,且发生破坏过程往往比较短暂,常常造成影响较大的安全事故。

如2010年4月25日~5月2日,台湾省第一高速公路接连发生边坡崩塌,造成5人死亡;2011年12月12日,湖南省怀新高速公路唐家湾在建隧道入口处约250m3的巨石坠落造成4人死亡;2014年7月17日,国道G213线四川阿坝茂县境内石大关乡超限站附近发生体积约3×103 m3的崩塌,造成 10人死亡,22人受伤;2016年3月8日,四川马边县S103省道K326+400处发生体积约160 m3的边坡崩塌,造成7人死亡……尤其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崩塌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达1万人左右,占全部死亡失踪人数的11.5%以上。

作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北线国道G317和南线国道G318,位于地形高差显著,板块活动强烈,山地灾害频发的青藏高原地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公路建成以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都会发生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事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

建国后中国典型滑坡事故

建国后中国典型滑坡事故

建国后中国典型滑坡事故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与高速发展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滑坡灾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目前,全国范围内除山东省没有发现严重的滑坡灾害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

其中以西部地区(西南、西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宁夏及甘肃等省区最为严重。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建国后中国境内发生的典型滑坡事故进行介绍。

1.普福滑坡1965年11月23日,云南省禄劝县原普福公社的烂泥沟发生特大型滑坡。

滑坡总方量为3.9亿立方米。

滑体滑落后继续顺沟谷高速滑动5~6千米,直至前方受大山阻挡后才停积下来。

滑坡体在普福河谷中堆积成长1100米、高167米、面积2.2平方千米的拦河大坝。

大坝拦截引起蓄水成库,形成容量达5万立方米的堰塞湖。

直接遭受滑坡危害的有老深多、白占斗等5个村庄、85户、283间房屋和一洞石灰窑被掩埋,死亡444人。

此次事故是建国以来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单一特大型滑坡灾害事件。

普福滑坡与降雨关系密切,1965年9月至11月连续降雨达50天之久,最终触发滑坡。

图 1 普福滑坡分布图2.唐古栋滑坡1967年6月8日,四川省雅江县雅砻江右岸唐古栋一带发生大型基岩切层滑坡。

滑坡体相对高差1030米,最大水平位移1900米,宽1300米,总面积1.7平方千米,滑坡体土石方量约6800万立方米。

由于庞大的滑坡体滑落人雅砻江,垒成了一座天然的拦河大坝。

左岸坝高355米,右岸坝高175米,坝长200米,回水区长达53千米,拦河大坝下游出现断流。

在雅砻江断流九昼夜后,大坝又漫坝决口溢流,造成溃坝洪水灾害。

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坝以下水位上涨12~20米,最大流量达5300立方米/秒。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摘要: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和项目正在逐日增加,由于地形、地质和地貌的差异,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

山区公路建设常常会出现滑坡这样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因此,预防和治理山区公路建设导致的滑坡问题十分重要。

关键词:公路滑坡原因措施1、前言根据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可以得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潜伏着许多滑坡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在这些地区实施公路建设时存在着许多无法避免的如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

[1]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较大规模的道路和高速公路的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高速公路需要穿越丘陵和山区地段时,因为工程施工会改变之前存在的地物地貌,同时会产生许多的震动荷载因素,可能会破坏滑坡体之前的平衡状态,会出现较严重的坡体失稳及滑塌等现象,不但制约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项目的使用质量,而且会带来各种工程隐患。

2、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2.1 地质因素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引起的陡峭断面极易造成滑坡现象发生,受到其地质构造的影响,当陡崖上面的岩体碎片风化剥落后,由于外应力作用导致搬运在坡脚堆积,是滑坡的形成主要物质来源。

2.2 地表、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表水下渗,造成边坡土体渐渐饱和与边坡下层隔水层上积水,造成滑体重量增加,使得边坡岩土体部位的抗剪强度大大减小,最终导致滑坡。

2.3 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条件下,岩土出现龟裂,如遇到长时间的暴雨或雨季,会有大量的降水渗入到地下( 即为滑坡体的内部),致使岩土变软,强度也有所下降,由于地表水向下渗将会导致岩土体饱和,减弱滑动面的抗滑能力,由此产生滑坡。

根据统计可以知道,我国大部分的公路滑坡频繁发生在雨季,表明滑坡活动和气候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

[2]2.4 地震的影响许多地震诱发的滑坡,先是使得公路斜坡上的土石结构被破坏,考虑到地震力产生的严重的振动冲击,将在之前的软弱面或者所生成的软弱面出现滑坡。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山区工程活动频繁,公路走廊范围内自然斜坡的开挖扰动日益增多,伴随出现的公路病害问题逐渐引起公路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邛芦路为工程依托,结合川西南地区公路边坡特点,对K68+330~K68+420段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从降低施工风险、保证公路营运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处治方案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公路边坡勘察变形特征稳定性分析处治方案0引言滑坡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山区,是公路建设中常遇的一种不良地质。

其中,规模巨大、发育复杂的滑坡为公路勘察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邛芦路为工程依托,结合川西南地区公路边坡特点,对K68+330~K68+420段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从降低施工风险、保证公路营运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处治方案建议。

1工程背景K68+330~K68+420滑坡位于芦山县清仁乡同盟村附近,滑坡轴向长度约110m,沿公路长约90m,面积约5.8×103m2,滑坡体厚度约6~9m,总方量约4.12×104m3,属中型牵引式滑坡。

1.1地形地貌滑坡区地貌上属于中低山河谷地貌。

滑坡位于河流右岸公路内侧,平面上整体呈圈椅状,滑坡体主要由含砾粉质黏土组成,坡面整体倾向约86°,坡度约10°~25°,其中滑坡前缘公路边坡坡度38°左右,最大高度近8m。

1.2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项目区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四川台坳的第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台陷上,为龙门山山前的多旋回凹陷。

其中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江油—灌县大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3.5~4.5km,对工程区影响较小。

滑坡范围岩层产状:175°∠35°。

1.3地层岩性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成果表明,滑坡区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人工填土、滑坡堆积层(Q4del)及残坡积层(Q4el+dl)的块碎石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新生界下第三系下中统名山群组(E1-2mn)砂质泥岩。

公路边坡失稳原因分析与对策

公路边坡失稳原因分析与对策

公路边坡失稳原因分析与对策公路边坡失稳原因分析与对策【摘要】在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路基边坡的防治也越来越成为工程建设和后期养护的重点工作。

由于边坡失稳将会导致交通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路的通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因此,加强边坡失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自身近年实际工作经验对路基边坡的失稳的治理及施工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边坡,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对策探讨一、前言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公路边坡失稳现象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在公路交通建设中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障公路畅通的同时,应灵活采用不同的边坡失稳防护形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恢复因修建公路破坏的生态平衡,对公路边坡失稳加强认识、正确治理,把边坡失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公路边坡失稳的因素分析1.公路建设的土石方工程阶段是破坏原地貌植被、弃土、弃石的集中时期,工程用土范围内原地表植被所具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迅速降低或丧失,并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提供了大量易冲蚀的松散堆积物。

路基边坡开挖、填筑使原有地表植被被破坏.形成大面积裸露坡面.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导致边坡失稳的机率增大。

2.水是导致路基边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因素。

在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路基排水工作。

特别是砂性土路堤,如果水分渗入路基土体使路堤过湿.过大的含水量将严重降低其内摩擦力.降低路基强度.一旦遭遇雨水冲刷或渗透,极易形成水毁。

对于粘性土来说也是如此.过大的含水量也会大大降低其粘聚力和内摩擦力,形成边坡病害。

此外,如平时没有对排水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定时进行清理和疏通:汛期没有进行巡查,及时排除堵塞,保持水流的通畅:遇到小规模的滑坡没有及时进行处理等,都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边坡失稳。

3.设计中对滑坡路段岩士f生质认识不足,设计边坡率过陡。

施工中未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堑坡仍按原设计坡率开挖,边坡过高过陡,难以保证自身稳定。

边坡开挖后,未及时进行防护,长时间暴露在大气中,致使风化、冲刷严重。

川藏公路藏东段滚石坡失稳机理及运动特征分析

川藏公路藏东段滚石坡失稳机理及运动特征分析

引言由于青藏高原不断隆升,河流不断下切[1],川藏公路藏东段(国道G318巴塘至拉萨段)在尼洋河谷、帕隆藏布河谷、怒江河谷以及澜沧江河谷均形成大量的河谷阶地,由于川藏公路穿越其河谷阶地,因此大量的开挖、切坡以及河水冲刷,导致原本趋于稳定或已经稳定的斜坡重新复活,形成滚石等斜坡灾害64处,虽然相关部门不断采用各种措施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图1和图2)。

文章通过野外调查统计,第四纪斜坡滚石灾害主要分布在国道G318西藏境内尼洋河谷的松多至林芝镇段、帕隆藏布的拉月至然乌段、怒江河谷的八宿至怒江段、澜沧江河谷亚隆至如美段(见图3),且皆为第四纪冲洪积物河谷阶地斜坡,其卵石、砾石以及漂石失稳滚落形成的滚石灾害,对过往行人和车辆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滚石灾害的研究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对滚石灾害及其防护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2-5],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滚石灾害评价系统[6-8]。

国内学者杨志发[9]等人首先将边坡的滚石机理、防治措施作为值得关注的地质力学问题提出。

张路清[10-11]等人对川藏公路滚石灾害进行了调查评价,得出其滚石灾害主要物源成份为冲洪积物、残坡积物以及冰碛物,主要发生区域为高山峡谷地段,并运用概率方法对其过往行人及车辆进行了风险分析[12-13]。

袁广祥[14-15]等人通过对帕隆藏布段第四纪堆积体研究,分析了川藏公路藏东段滚石坡失稳机理及运动特征分析叶唐进1,2王泽文2刘依缘2李俊杰1,2李豪2(1.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 2.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为了彻底解决川藏公路藏东段冲洪积层河谷阶地滚石斜坡难以有效治理的问题,保障川藏公路安全畅通。

文章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样品测试、受力与运动特征分析,以及FLAC 和PFC 数值模等方法,研究滚石的形成原因、失稳机理以及运动特征。

研究表明:①在公路工程建设、河水冲刷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不稳定的滚石斜坡;②破坏模式主要以颗粒滚落为主,局部破坏为辅;③受降雨融雪、固结强度、内摩擦角和振动等因素影响,斜坡局部及裸露的岩土颗粒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西藏公路滑坡灾害治理工程的现状分析

西藏公路滑坡灾害治理工程的现状分析

( G 3 1 7 ) 的丁青 段 以及 滇 藏 公 路 ( G2 1 4 ) 的盐 井 段 等 路
段, 滑坡 、 崩 塌 分 布 十分 密 集 。一 些 大 、 中型滑坡 ( 崩 塌) 如川 藏 公 路 的 1 0 2滑 坡 群 、 中 尼 公 路 的友 谊 桥 滑
坡、 滇 藏公 路 的 K5 4滑坡 等 , 时 常对 公 路 造 成 重 大危
能 采取绕 避措 施 , 对小 型滑坡 优先 考 虑地表 排水 、 减载 反压 等工 程措 施 , 抗滑 支挡 工程仅 有重 力式抗 滑 挡墙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科 技 支 撑 计 划 专 题 项 目( 2 0 1 2 B AK1 0 B 0 2 —4 ) ;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展 计 划 ( 9 7 3计 划 ) ( 2 O l 3 CB7 3 3 2 O 5 )
之 一[ 。
2 西 藏 公 路 滑 坡 的 防治 历 史
西 藏公 路滑 坡 的防治 工作始 于 2 O世 纪 5 O年代 的 川 藏公 路建设 , 发 展历 程 晚于欧美 等 发达 国家 , 也略 晚 于 内地 。西藏 滑坡 防治 的历 史可 分为 3个 时期 :
路基上边坡东侧和公路下边坡路肩部位共设置了三级预应力锚索肋板墙共采用768根锚索绝大多数布置在滑坡中下部的公路内外设计拉力为600kn组合抗滑结构治理工程对于一些大中型滑坡由于滑坡推力巨大采用单一的抗滑结构难以满足抵抗巨大滑坡推力稳定滑坡的目的于是出现了各种组合抗滑结构型式
交 通 科 研
《 西藏科技》 2 0 1 5 年7 期( 总第 2 6 8 期)
62
《 西藏科技》 2 0 1 5 年7 期( 总第 2 6 8 期)

公路滑坡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公路滑坡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公路滑坡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滑坡对公路工程的危害较大, 治理复杂, 治理的工程费用往往会很大,本着节省工程投资的角度,预防公路滑坡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介绍了公路滑坡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公路滑坡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滑坡原因防治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许多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山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使高速公路建设将会遇到众多问题,特别是高速公路进入山区后,滑坡和高边坡危害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制约路线方案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由于滑坡防治是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故至今尚无人总结出最优化的预防和治理方案。

所谓复杂,一是滑坡的类型、规模、地质条件、主要作用因素、破坏机制和稳定状态十分复杂;二是各种防治工程措施的适用条件及其与具体滑坡条件的结合;三是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防治的要求不尽相同。

因此,这里只能按照高速公路的防灾要求讨论相对合理的优化方案。

滑坡是指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沿坡体内部软弱面(带)发生整体性失稳。

滑坡对公路工程的危害较大, 治理复杂, 治理的工程费用往往会很大,本着节省工程投资的角度,预防公路滑坡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治理滑坡,首先就要对形成滑坡的条件进行分析, 然后针对各个形成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一、滑坡的形成原因(一)产生滑坡的内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斜坡体本身就具备的有利于滑坡发生的地质地貌条件, 这在滑坡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通常情况下, 滑坡形成于地形高差偏大的山地、高原地区,且高差越大,滑坡越易形成。

同时在另一方面还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 便于形成滑动的临空面。

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是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

2、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它的性质和结构对滑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外表坚硬, 结构完整的岩石, 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也强,斜坡整体性好,不易发生滑坡。

川藏公路102滑坡后缘平台物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新思考

川藏公路102滑坡后缘平台物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新思考

Abstract: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platform at the back edge of the Sichuan— Tibet Highway 102 Landslide were examined by many scholars. The 102 Landslide is thought to develop in the Quaternary unconsolidated accumulation platform composed of huge thick moraine and alluvial sediments. On the platform, the basis for supporting the above conclusions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 and evidence such as deep hole data and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results are lacking.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large moraine platform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front and rear edges of the 102 Landslide located in the deep mountain valley area.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sorting and analy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102 Landslide, this
Railway and Underground Traffic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FSDI), Xi’an, Shaanxi 710043, China; 3. CCCC First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5, China)

102滑坡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境内

102滑坡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境内

102滑坡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境内,因邻近102道班而得名。

102滑坡的形成历史较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修筑川藏公路时,滑坡已有成灾先兆。

1986年本区降雨特别丰富,引起整个斜坡的蠕滑变形。

1991年6月16日,此段公路路基急剧下沉2 m,17日又继续下沉1m,18日路基边坡局部开始坍塌,至6月20日下午2时左右,整段边坡失去平衡,突然快速下滑,大量物质滑入河中,滑体前缘直冲帕隆藏布河彼岸,形成北岸高南岸低的堵塞大坝(图5-18),北岸堵塞高度达50 m,南岸高度为10 m左右,堵塞大坝平均高20 m,河流堵断40 min,堵河回水3.0 km。

自1991年滑坡以来,该段经常阻车断道,1991年为179d,1992年为116d,1993年为101d,1994年为97d,1995年至滑坡治理以前,每年断道50d以上。

每年一到雨季,滑坡表面的坡面泥石流、崩塌和滚石不断发生,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不断,自1991年6月~2000年12月期间,发生翻车事故20起,死亡9人。

滑坡整治措施从2001年7月开始,至2002年11月完工,目前该滑坡路段实现基本畅通。

滑坡区自然环境条件⑴地貌特征滑坡地段属典型的深切峡谷地形(照片5-7),两岸谷坡高陡,相对高差近2000 m,平均坡度>34?,见图5-18。

102滑坡发生在帕隆藏布右岸、海拔2450 m高程处平台至河床间的陡坡上,由老冰碛组成的平台与现代帕隆藏布河面有400 m的高差,平均坡度达41?,远大于松散物质的休止角。

滑坡地段坡脚受河水冲刷强烈。

⑵地层岩性102滑坡地段分布一套晚更新世(Q3)古冰碛和继后间冰期的一套冲洪积物[2、56~58]。

冰碛物出露于海拔2120~2350 m之间的陡坡中、下部,底部不整合于通麦花岗片麻岩,组成物为粉细砂、中砂漂砾角砾碎石层,结构紧密,呈半胶结状态,为本区的不透水层,厚度达256.4 m;冲积物为本区地下水活动的主要空间,分布于海拔2340~2500 m之间的平台一带,为一套间冰期的中粗砂角砾碎石土层,总厚达182.6 m。

川藏公路最险段开工整治

川藏公路最险段开工整治

川藏公路最险段开工整治
佚名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12(041)011
【摘要】国道318线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公路整治改建工程日前全面开工,工程将全面改善两个路段的通行条件,从根本上打破束缚川藏公路的瓶颈。

102滑坡群位于川藏公路西藏波密县境内,一到雨季,这个路段泥石流、小崩塌、滚石频频发生。

【总页数】1页(P77-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8.8
【相关文献】
1.解析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段山地灾害及防治 [J], 任忠东
2.公路地质灾害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工程地质分析——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西口大湾沟滑坡整治工程为例 [J], 王卫
3.西藏:穿越川藏公路最险滑坡群隧道明年将通车 [J], 无;
4.北江大堤西南历史险段整治效果分析 [J], 张广传;李海彬;黄东;刘画眉;练伟航
5.中山市沙塘围险段整治措施研究 [J], 梁柏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3期2010年5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Vol.37No.3May 2010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祝介旺1,3,苏天明2,张路青3,杨志法3(1.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250101;2.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川藏公路是西藏连结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

1991年6月发生的川藏公路102滑坡(古滑坡复活)严重影响着公路的畅通。

2002年采用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进行整治,暂时解决了交通阻断问题,但经6年多的使用证明,整治效果不佳。

从滑坡的成因、滑坡物质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102滑坡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滑坡。

经论证,隧道方案可以克服滑坡对道路的危害和威胁问题,达到畅通的目的。

虽然该方案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建成使用后,由道路畅通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

因此,无论是从根治滑坡对道路的影响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隧道方案都是一个工程价值较高的方案。

关键词:川藏公路;102滑坡;滑坡治理方案;隧道方案中图分类号:P642.22;TU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65(2010)03-0043-05收稿日期:2009-09-21;修订日期:2009-1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02027);交通部科技项目资助(200831822353)作者简介:祝介旺(196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体)工程加固和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研究工作。

E-mail :zhujiewang@1研究区概况川藏公路起于四川成都,止于西藏拉萨,全长2140km 。

沿途穿越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三大山系,横跨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四大水系,经过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山地、川西藏东高山河谷、藏东南高山河盆谷地四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高程3500m 。

是西藏连系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对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102滑坡群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通麦乡东8.3 10.5km 处,东距波密县城约82km ,在帕隆藏布江的右(北)岸(图1)。

由于它位于川藏公路第102养护道班处,故称102滑坡。

滑坡海拔在2120 2500m 之间,川藏公路从该滑坡的中下部海拔2182m 左右处通过。

102滑坡及其附近路段分布着许多类型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滚石、崩塌、碎屑流、水毁灾害等种类,是川藏公路地质灾害最集中、类型最多和规模最大的路段[1 4],但以102滑坡对川藏公路的影响最大、最持久。

1991年6月发生的102滑坡,是由古冰碛物和松图1102滑坡位置以及附近地质灾害分布图Fig.1Location of 102landslide and geological hazards distribution map nearbyA —走滑断裂;B —河流;C —地质灾害点;D —图2b 位置;E —川藏公路1—东久滑坡;2—培龙天险;3—培龙沟泥石流;4—易贡滑坡;5—加马其美沟泥石流;6—102滑坡;7—古乡泥石流;8—松宗滑坡;9—溜砂坡;10—米堆沟泥石流散冲洪积物所构成的古滑坡体的复活(图2a ),当时体积达510ˑ104m 3。

滑坡发生后,引发附近地段22处滑坡的发生,分布长度约3km ,通称102滑坡群。

其中直接危害川藏公路且规模较大的滑坡有6处,以2#滑坡(即102滑坡)的规模最大(图2b )。

滑坡自发生后始终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经常发生断道停车、毁车甚至人身伤亡等重大交通事故。

有关资料表明[2]:1991 1994年由102滑坡群引起的每年断道天数分别为179天、116天、101天和97天,1994 2000年间每年断道也都在50天以上。

在此期间,翻毁汽车17·44·祝介旺,等: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2010年台,推土机2台,死亡9人。

显然,102滑坡群已经严重制约着川藏公路这一西藏地区和西南内陆地区唯一大通道的畅通,一定程度影响着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02滑坡发生后,许多学者从地质构造、发生的动力机制、加固方法等角度作了研究[2,5 11],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滑坡本身,结合公路治理的研究则较少。

公路部门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在2002年花费亿元巨资,采用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进行了整治,但经过短暂的畅通之后,公路又陷入滑坡灾害的威胁中,六年多的时间证明,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是不成功的。

作者结合现场的工程地质状况,通过对滑坡特性的分析,认为102滑坡仍然是个不稳定滑坡。

鉴于这一认识,提出根本解决102滑坡群制约和影响公路交通的方案—隧道方案,并和现行的治理措施作经济比较,认为隧道方案是根治滑坡对道路的影响以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行方案。

图2102滑坡群全貌(a)和平面示意图(b)Fig.2Sketch map of102landslide group2102滑坡与公路现状102滑坡的轮廓大致呈方形,其前缘宽约420m,公路段所在的滑坡中部宽约400m,后部宽约350m,斜长约550m,厚度5 35m。

滑坡前缘最低海拔2120m,后缘最高海拔2525m,相对高差400m以上。

滑坡体表面平均坡度32ʎ,坡面呈阶梯状,发育有多级平台。

滑坡后壁在高程2300 2525m之间,走向SW6065ʎ。

102滑坡形成后,由于滑坡后壁地下水渗流和雨季地表水的冲刷,滑体上形成5条大的坡面泥石流冲沟(图2a),将滑体切割得支离破碎。

目前,102滑坡堆积体的体积约220ˑ104m3。

滑坡发生后,为了尽快恢复中断的川藏公路交通,公路部门对滑坡体上的路基先后采取了临时木支撑防护(图3a),面板锚索防护(图3b),以及路上的削坡减载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公路的运行。

但由于对102滑坡群的认识不足,使花费亿元巨资(两次投资,共1.134亿元)[12]整治后的公路在不长的时间里,重新又陷入断道、支撑结构被毁的现象。

图3c为2002年12月整治工程完成时的公路状况,图3d为工程验收28个月后公路现状。

现在公路部门专门有一支队伍负责对该路段的监管维护,以便保通和预警。

六年多的时间说明,采用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02滑坡影响限制交通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需在对102滑坡有充分的认识。

3影响102滑坡稳定的因素分析3.1102滑坡物质条件据研究,102滑坡是发育在晚更新世(Q3)冰期形成的一套冰碛物和其后间冰期形成的一套冲洪积物上的滑坡。

冰碛物主要出露在海拔2120 2350m之间的陡坡中下部,底部不整合于节理较为发育、岩体结构比较破碎的通麦片麻岩之上,总厚达256m。

这套古冰碛物结构密实,为半胶结的弱透水层,也是本区的相对不透水层。

冲洪积物为一套含砂砾、碎石土层,位于海拔2350 2500m之间,总厚达183m。

该套冲洪积物结构疏松,无胶结,是本区的主要透水层,也是产生滑坡的主要物质。

另外,该段还发育有厚度不等的残坡积物、表土层,局部地段有泥石流堆积物和滑坡堆积物(图4)。

可见,102滑坡物质基本为松散介质,本身稳定性不足,易于流失和滑塌。

3.2102滑坡区的地形地貌条件102滑坡群发育在帕隆藏布江下游北岸。

河流的第3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5·图3102滑坡段公路治理前后图Fig.3Photos of highway of102landslide section before and aftertreatment图4102滑坡断面示意图Fig.4Cross section map of102landslide深度下切(达3000m)形成了高山峡谷、岸坡陡峻的地貌。

滑坡区域沿江边坡的平均坡度30 40ʎ,最大坡角可达72ʎ。

许多边坡接近极限平衡状态。

帕隆藏布江深凹的河谷为两岸边坡的变形和运动提供了足够的几何空间。

102滑坡位于河流凹岸。

河水在枯水期和洪水期的水位变化幅度很大,湍急的河水与水位的急剧波动对河床和岸坡造成强烈的侵蚀。

一方面,河水的底蚀使岸坡的高差加大,斜坡的临空面加长,使坡体的相对势能增加。

另一方面,河水的强烈侧蚀切割坡脚使上方坡体减少支撑,而且还加大了边坡的坡角,这就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江水的冲刷对滑坡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以及今后的稳定性发展趋势都有极大的影响。

3.3102滑坡区的水文和气候102滑坡群处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角(图1),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常年降水丰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100 1400mm[13]。

丰沛的降水不仅直接作用于滑体,冲刷坡体表面,形成泥石流,威胁公路安全。

同时和冰雪融水一起渗入地下,形成孔隙水。

由于冲洪积层下方为结构相对紧密有隔水作用的古冰碛层,从而导致部分孔隙水在冲洪积层底部附近以泉水的形式出露。

地下孔隙水不仅增加了岩土体的重量,还削弱了岩土体的强度。

其长期缓慢作用成为102滑坡孕育和发生的内动力之一[11]。

3.4构造条件该地区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缝合带上,构造活动活跃。

据统计[1,14],1980 1996年间,发生在帕隆藏布流域的中强地震(面波震级Ms=4.7 5.7)·46·祝介旺,等: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2010年就达14次之多。

这也是滑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无论是102滑坡的组成物质,还是影响滑坡稳定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和构造条件,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是:102滑坡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滑坡。

由此原因,整修后的公路在雨水等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坡面物质不断流失,泥石流、小型滑坡时常发生,已采取的“锚拉桩板”所支挡的坡体松散物质随水沿桩板底流失,造成桩板内被掏空,锚索外露,桩板悬空,锚索与桩板在逐渐丧失其支护作用。

这一现象很好地佐证了上述的分析。

4102滑坡段公路的治理方案4.1方案比选102滑坡为不稳定滑坡的特点,对穿越其间的川藏公路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从根本上解决滑坡对公路的危害和威胁,以确保西藏这一重要经济命脉的畅通,对该段公路的治理有多种方案[15],包括“上山绕道”方案、“过河绕行”方案、“原路锚拉桩板”护坡方案和“隧道”方案。

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和现场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后认为,上山绕道方案和过江绕行方案实施难度相当大,基本是不可行的。

原路锚拉桩板护坡方案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暂时措施,六年的时间里锚索和桩板逐渐失效也证明了这一点。

唯有隧道方案较切合实际。

利用隧道方案穿过102滑坡群时,有两种可选择的地层,即古冰碛层和通麦片麻岩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