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机制,还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中的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重要的转变阶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1 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自我认同不仅是个体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置于社会中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缺乏自我认同感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例如,因少年自卑感较强,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他人的认同和关注。

1.2 心理压力与情绪调节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压力很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包括犯罪行为。

例如,因情绪失控而以暴力行为来发泄,或是因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现实的欲望,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3 同伴影响与社会认同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特别是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如果周围的同伴具有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个体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规。

反之,如果社交圈中存在犯罪行为的同伴,个体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被引导走向犯罪。

二、心理学干预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基于对心理因素的了解,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2.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的方法。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情绪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问题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感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一种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缺乏关爱与指导的家庭,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如果父母经常争吵、离异或者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偏差,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重要因素。

学校里的学业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

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自卑,从而寻求在其他不正当的方面来获取成就感;而遭受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对社会规则产生漠视。

社会环境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内容,如暴力、色情等。

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在犯罪时的心理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犯罪动机方面,他们往往较为冲动和盲目,可能仅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或者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而犯罪。

例如,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或者为了获取一件心仪的物品而盗窃。

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往往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清晰认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估计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好玩”或者“不会被抓到”,没有意识到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还与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被认可,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应对能力。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极端的行为。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家庭方面,父母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盗窃汽车和交通犯罪增加 帮伙犯罪突出 粗暴性犯罪增加 低龄化倾向
性犯罪增加 吸毒问题严重 无动机犯罪增多 中等以上家庭子 女犯罪者增加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89年纽约《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处 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卷入吸毒、偷盗、 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 为。
需要和欲望;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的活动。
(一)社会学的研究
2.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违法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
继发的犯罪是社会对初次犯罪行为贴 上坏标签的结果。
(一)社会学的研究
3.犯罪副文化理论 从副文化角度说明犯罪行为的一组理
论的总称。 少年犯罪区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帮
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不需 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 实际上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 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
5.社会控制论 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
控制的结果,在社会化中建立的与社会的 联系。
依恋 参与 奉献 信仰
(二)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母爱剥夺论 父母作用论 家庭紧张论 情绪障碍论 抑制理论
第七章 少年犯罪
一、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
少年:在法律上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 年龄的人。各国规定均不相同。
少年犯罪: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法律 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大多与未 成年犯罪通用。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60年,在伦敦召开“联合国第二次防止 犯罪与罪犯处遇会议”
三、少年犯的心理因素类型
神经与学习障碍者 社会缺陷与退却性 精神症犯罪少年 未社会化攻击型的犯罪少年 逃走型犯罪少年 犯罪帮派少年

犯罪心理学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返回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
认识
意志的薄弱
行为
认识 (没有)
需要
动机
行为
返回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三、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心理分析:
认识肤浅, 认识水平低下。
情感冷漠, 情绪冲动。
侥幸,冒险 性。
认识特征
情感特征
意志特征
第三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二、犯罪青少年的行为特点
冲动性
戏谑性 青少年犯罪 行为特点 模仿性 反复连续性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各因素间的矛盾
认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
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情感与意志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
某少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充满敌对情绪;而对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言 听计从,讲究“哥们义气” 。
青 少 年 网 络 犯 罪 的 心 理 表 现
教学建议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
课时分配:6课时 重点: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社会 化矛盾的种种表现。
难点:
1.通过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学5: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5: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JUVENILE DELINQUENCY2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概述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动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研究犯罪预防与少年司法青少年犯罪概述概念:少年犯罪/少年越轨/少年非行/未成年犯罪人心理学标准:12-18YEARS ;法学标准: <14 14-16YEARS >16YEARS / 14-18中国少年犯罪人概况:1991:33000/6100万 2000:41000/8000万2002:50030 2003:58870 2004:70086 /11000万2008:88891 2010:68193 2014: 504154国内青少年犯罪现状: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罪犯情况(1997-2014)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年鉴2016 :刑事罪犯156万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罪犯情况(1997-2014)199212 208076 221153 220981 253466 217909 231715 248834 285801 303631 316298 322061 302023 287978 282429 282990 265439 249576 526312 528301 602380 639814 746328 701858 742261 764441842545 889042 931745 1007304 996666 1006420 1050747 1173406 1157784 1183784 37.9 39.436.734.534 31 31.2 32.6 33.9 34.2 33.9 32 30.3 28.6 26.9 24.122 21.1 051015202530354045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年份 青少年罪犯总数 总数 青少年罪犯比重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青少年罪犯情况(1997-2014) 199,212.00 208,076.00 221,153.00 220,981.00 253,466.00 217,909.00 231,715.00 248,834.00 285,801.00 303,631.00 316,298.00 322,061.00 302,023.00 287,978.00 282,429.00 282,990.00 265,439.00 249,576.00 30446 33612 40014 41709 49883 50030 58870 70086 82692 83697 87506 88891 77604 68193 67280 63728 55817 50415 168766 174464 181139 179272 203582 167879172854 178748 203109 219934 228792 233170 224419 219785 215149 219208 209622 199161 0.15 0.16 0.18 0.19 0.20 0.23 0.25 0.28 0.29 0.28 0.28 0.28 0.26 0.24 0.24 0.23 0.21 0.20 0.85 0.84 0.82 0.81 0.80 0.77 0.75 0.72 0.71 0.72 0.72 0.72 0.74 0.76 0.76 0.77 0.79 0.80 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青少年罪犯总数 不满18岁 18-25岁 不满18岁罪犯比重 18-25罪犯比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三款: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

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
34
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
依恋 奉献 参与 信仰
一 、社会学之研究
35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艾希哈尔认为,除非个人已有犯罪倾 向或禀赋,否则就不会产犯罪行为。
(瑞士精神病学家艾希哈尔)
二 、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36
潜伏性少年犯罪的
以冲动的方式寻求欲望的即时满足 认为满足自我的需要比满足他人的需要更为重要 满足本能的需要而不考虑对与错,缺乏罪恶感
二、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42
同一性危机论
青少年在成长中不能获得心理上的同一 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消极的同一性 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
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二 、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43
抑制理论
抑制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人内在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 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包括内部抑制和外部抑制因素。
12
少 犯罪呈低龄化倾向
年 犯 罪 新 趋 势
13岁的邵某连砍数刀杀死邻家女孩方某
13


犯罪手段成人化





图为 “8·29”特大抢劫杀人案犯 罪嫌疑人 16岁的白狼及其作案凶器
14

国 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情况
少 年 犯 罪 概 况
2003 年比1999年增长4.7%
15

国 青少年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
一 、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
59
某省少年犯管教所1050名犯罪少年的犯罪动机
一 、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 60
个性特点
智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占多数 气质类型中,暴力犯罪强型居多,非暴力 犯罪弱型居多 性格倾向中外向型居多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解析,揭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特征。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提高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干预工作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心理学在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包括认知偏差、情绪调控、社会认知、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成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蕴藏着多重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都在迅速发展,但往往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他们的认知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对复杂社会的理解仍显不足;情感上,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但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

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他们在面临困境时选择错误的应对策略,进而走向犯罪。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对自我身份、价值、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当他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自我认同,或者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和否定,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从而选择逃避或反抗,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犯罪心理学讲解(必看)

犯罪心理学讲解(必看)
精神医学论:心理与情绪影响犯罪(如幼年生命经验的创伤)
心理分析论:本我,自我,超我,本能论
人格障碍论:如变态人格,反社会人格,道德发展,智力等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防治贡献
深入探索犯罪行为成因:如基因缺陷,脑部收伤,人格,精神疾病,自我控制,情绪,学习与犯罪关系
协助犯罪侦查:测谎,心理描绘,催眠,证人指证之记忆,特殊加害人与被害人之侦讯技术
五,研究,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挖掘规律
2,提炼理论
(二)实践意义
1.可为犯罪的预测,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具体的方法
2.可为警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可为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三)研究警察心理
(四)研究犯罪的对策心理
1.研究侦查对策心理
2.研究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四,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4.案例分析法
5.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原因的探讨时期
1,恶魔研究
2,"骨相学"和"面相学"
(二)近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酝酿时期
1,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自由意志的产物.
2,神经生理学派认为犯罪人犯罪是由于精神方面发生了重大质变.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Ross & 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 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不負 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
Cornish & 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 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
h
12
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
顧。
h
蔡57
4
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h
2
心理分析之觀點
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 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 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 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 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
蔡P56
h

3
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 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 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 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於人的現象。
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
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 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 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 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最具影響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青少年犯罪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而言,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亲密性以及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纠纷、离婚、暴力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睦、良好的父母教育方式、积极的家庭亲密关系都能够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其次,同伴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些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青少年涉入非法活动。

孤独感、社交焦虑等问题使得青少年更加渴望被接纳,他们可能通过加入草率的团体或涉及违法行为的圈子来寻求认同感。

同伴影响也可以解释为“从众心理”,青少年可能受到同伴的暗示或者诱导而去进行犯罪行为,因为他们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背景。

贫困家庭往往面临着生活艰难和资源匮乏的问题,这种困境可能导致青少年在追求快速获得金钱和物质的过程中选择非法手段。

青少年们对于奢侈品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可能驱使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因此,减少社会经济差距和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最后,教育系统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社交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

在学校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培训,帮助青少年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和冲突解决方式,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理论是有效应对和预防此类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旨在提供深入了解和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视角。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描述了人类学习和采纳行为的方式。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所形成的。

青少年在社交环境中,尤其是与家庭、同伴和社会中的显著人物互动时,接触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模式。

若他们接触到的是引导犯罪行为的模式,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和采纳同样的行为方式。

因此,培养积极和健康的社交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演变。

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爱里克森的身份成形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青少年期是个体形成自我身份的关键阶段。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可能陷入迷失、逆反心理等困境,从而增加犯罪风险。

因此,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

3. 自控理论自控理论是指个体通过掌控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来实现个人目标。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自控力不足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

青少年通常较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对具有短期满足感的犯罪行为更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培养其远见和长远目标意识,有助于降低犯罪风险。

4. 心理问题与犯罪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犯罪行为的背后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寻求不良行为作为解决途径,从而加剧他们的犯罪倾向。

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洞察青少年犯罪背后心理机制的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注意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在青少年期培养积极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自控理论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培养,心理问题与犯罪理论则要求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及时识别与干预。

儿童心理学与少年犯罪

儿童心理学与少年犯罪

儿童心理学与少年犯罪近年来,少年犯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学术研究,都指出了儿童心理学在少年犯罪问题上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对于理解和预防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少年犯罪的成因。

犯罪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和环境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时期的经历和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暴力、忽视和虐待等不良经历,会使儿童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增加其犯罪倾向。

此外,儿童时期的社会交往和学校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和环境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少年犯罪的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其次,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和干预是减少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儿童犯罪的早期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干预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提供指导。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犯罪,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如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等。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少年犯罪的发生。

此外,儿童心理学还可以为少年犯罪的法律处理提供参考。

少年犯罪的法律处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法律界提供参考,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法律政策。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少年犯罪者,可以采取心理辅导和康复措施,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少年犯罪者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恰当的法律处理。

然而,儿童心理学在少年犯罪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少年犯罪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為主義與學習之觀點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的增 加,此過程為增強reinforced,一 般為報償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 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 ✓ 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 ✓ 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 激
相關學習之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 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 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 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 作用 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 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 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 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最具影響力
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
Yochelson & Samenow研究發現犯罪者有 「犯罪思考型態」,包括不合邏輯、短視、 錯誤、不健康的人生價值感等偏誤的認知 Ross & 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 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不負 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 Cornish & 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 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
。 顧 蔡57
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含二種特質,個人特質:由獨有的遺傳和 環境條件所形成;與共同特質:同一種族、 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的共同特質。
蔡P56
艾秋宏:潜伏性偏差行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关系所决定。指孩童于社会化过程中迷失,而 允许潜伏性偏差行为成为生活形态之主流,犯 罪行为即心理发展过程失败之结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认同危机,少年因未能适 当的处理角色冲突问题,而产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于人的现象。
艾布罕森:人格结构中超我与自我无法妥协的 结果,导致个人无法约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经验,或家庭无法提供适当的爱与照
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心理分析之观点
犯罪与偏差行为乃源于 超我之功能不彰,个人无法以道德良 心、规范对本我之欲求加以约束 幼儿成长时期未满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满足→酗酒、吸烟 透过犯罪而被惩罚以减轻罪疚感
暴力傾向犯罪者人格特質之觀點
➢無法與人建立 親切人際關係
➢缺乏罪惡感 ➢缺乏愛人與被
愛的能力 ➢只顧眼前的享

➢挫折忍受力低 ➢具有攻擊性與
高度衝動性格 訓
病態人格形成之因素
➢有心理病態人格之父母 ➢缺乏關愛 ➢幼兒期父母親之拒絕 ➢父母管教不一致 ➢尤其幼兒期因父母分離或家庭破碎,而 致未能與照顧者形成親密關係,為心理病 態人格形成之重要因素。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受下列體系影響 賞罰控制:行為的結果 認知控制:透過個人經驗的教育 抗拒誘惑:社會規範之教導 楷模學習:觀察
行為之觀察學習係透過家庭、友伴團 體、大眾媒體等
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
道德成規前期﹝無律﹞ 避免懲罰與服從、功利主義導向 傳統服從期﹝他律﹞ 人際和諧導向、法律與秩序維護 自律期 社會契約、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