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鉴赏

合集下载

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

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

虞世南《蝉》鉴赏古诗鉴赏0216 202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蝉》虞世南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蝉》虞世南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蝉》虞世南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蝉虞世南的全文解释

蝉虞世南的全文解释

虞世南的《蝉》全文解释《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蝉唐 .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赏析这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品格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指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此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高尚人格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之杨若古兰创作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蝉虞世南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②秋风.
①绥(suí):古人结鄙人巴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外形与其类似. ②借:依附,依附. 须形如帽子系带的蝉一年四季以清澈的露珠为生,鸣叫之一声从茂密的梧桐树上传出.由于它停的地位高,所以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 【独立之美】虞世南的这首《蝉》是唐代最早出现的咏蝉诗,其中塑造了一个独立、清廉的蝉.“饮清露”说明它廉洁、朴素,仅仅靠清露生活;“疏桐”是蝉的生活环境,也是清幽静邃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一句概括了蝉的个一性一:不凭借秋风这类外物来添加声势,而是靠本人站得高、有能力.这一句被后世用来描述那些立身高洁、博得成就的人. 【赏析】荀子在《劝学》
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是在歌颂那些善于凭借外物、掌控机遇的人,但是虞世南一反常论,歌颂蝉不凭借秋风,依附本人的实力来“声名远播”.这类写作方法的方法在于,从人们熟悉的典故和常识入手,反其道而行. 【启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虞世南在这里同样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虞世南本人就是一个具有“蝉品”的人,唐太宗曾屡次称赏他的“五绝”:德行、奸佞、博学、文辞、书翰.虞世南也是一个“居高声自远”的君子,他的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佩、效仿.学一首古诗可以添加学问,学古诗面前的一精一神,可以完美人格.。

【资料】蝉-虞世南-鉴赏汇编

【资料】蝉-虞世南-鉴赏汇编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的传 送,作者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 而自能致远。这里面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 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 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崇高的 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首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緌” 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显贵。显宦的身 份和地位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与“清客”有矛盾甚至是不相 容的,但在作者笔下,把他们统一在一起,“显贵”与“清 客”的统一,正是为了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 铺垫。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 枝干的清高挺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 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 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我们却从中想象到人 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与其拼命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多高 尚,倒不如内外兼修,用自己的博学多才和 人格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扬。默默无 闻没有什么可丢脸的,只要做好真实的自己, 丰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 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想声名远扬只是时间 问题!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蝉-虞世南-鉴赏
注释: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
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似下垂的冠缨来自故说其是垂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蝉“饮 清露”。
流响:蝉鸣之声时高时低且时间很长,像流水的响声 一样,故称“流响”。
藉:借。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 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 书法。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翻译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

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

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解释“一襟”句:一襟:满腔。

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

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

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枯形:指蝉蜕。

消得:经受的住甚:正。

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漫想:空想。

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创作背景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

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

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诗文赏析“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

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的诗意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虞世南蝉的诗意《虞世南·蝉》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藉: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虞世南《蝉》赏析及作者简介

虞世南《蝉》赏析及作者简介

虞世南《蝉》赏析及作者简介虞世南《蝉》赏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
摘要:
一、概述《蝉》这首诗的地位和影响
二、分析诗中蝉的象征意义
三、解读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和寓意
四、阐述诗人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
正文:
蝉,作为一种生物,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了一首名为《蝉》的诗,这首诗不仅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而且深受后世的称道。

通过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蝉》这首诗中,虞世南巧妙地运用了蝉这一生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因此,蝉在诗中成为了高尚品质的象征。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食性,同时也暗示了显宦身份。

在这里,垂緌象征着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在诗句“流响出疏桐”中,虞世南赋予了蝉声音的美感。

蝉鸣声悦耳动听,仿佛是从稀疏的桐树间传出。

这里的疏桐象征着清凉和寂静,与蝉的鸣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传达了蝉的崇高品质和独立精神。

在这里,诗人指出蝉之所以声音传播得远,并非借助秋风,而是因为蝉居高临
下,声音自然远大。

这句话寓意着诗人追求高尚品质,不依赖外力,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通过《蝉》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诗中蝉的形象既具有象征意义,又具有实用性,为广大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蝉的形态和习性来表达作者的寄托和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首先,诗的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貌和习性。

在这里,“垂緌”指的是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也暗喻着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而“清露”则指的是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实际上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的鸣叫声和栖息地。

蝉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连续不断的鸣叫声表达了蝉的活跃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疏桐”也暗示了蝉的高洁品质,与“清露”相呼应。

最后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的主旨所在。

这里,“居高”不仅指蝉栖息在高处,也暗喻人的品格高洁,站得高则声名远播。

而“非是藉秋风”则强调了蝉的声音远播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这也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总的来说,虞世南的《蝉》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绘,以及与“清露”、“疏
桐”等自然元素的结合,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这也是虞世南作为一位重臣所具有的品质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蝉_诗词鉴赏_唐_虞世南

蝉_诗词鉴赏_唐_虞世南

赏析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 “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 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 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 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 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 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 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 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 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 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赏析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
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 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 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 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 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 “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 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 笔巧妙。
2 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 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 的很远。
4 疏桐:高大的梧桐。 5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儿用触角吸吮着清露,蝉声清脆响亮, 回荡在高大的梧桐树林之间。
蝉声传得很远,是因为蝉在高树枝上,而 不是凭借秋风传播。
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 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 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 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 “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 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 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耐人寻味。

虞世南《蝉》唐诗赏析

虞世南《蝉》唐诗赏析

虞世南《蝉》唐诗赏析虞世南《蝉》唐诗赏析虞世南: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清露”,“”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赏析【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写蝉是为了寄托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以蝉自喻,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前半首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后半首抒写自己闻蝉以自警,他乡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巧妙用典,连用比兴,写出了自己对故园、家国的忠爱之情,也写出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和环境给自己的压力。

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则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潔;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棲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6篇《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

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

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

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

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

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

“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

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

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

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

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

”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首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显宦的身 份和地位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与“清客”有矛盾甚至是不相 容的,但在作者笔下,把他们统一在一起,“显贵”与“清 客”的统一,正是为了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 铺垫。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 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 书法。
作者虞世南是唐太宗时代的重 臣。唐太宗曾屡次称赞他有 “五绝”,即他的德行、忠直、 博学、文词、书翰都是空前绝 后的。
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与其拼命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多高 尚,倒不如内外兼修,用自己的博学多才和 人格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扬。默默无 闻没有什么可丢脸的,只要做好真实的自己, 丰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 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想声名远扬只是时间 问题!
非居流垂 是高响緌 藉声出饮 秋自疏清 风远桐露 。,。,
注释: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
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似下垂的冠缨,故说其是垂緌。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蝉“饮 清露”。
流响:蝉鸣之声时高时低且时间很长,像流水的响声 一样,故称“流响”。
藉:借。
虞世南(558—638)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 枝干的清高挺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 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 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我们却从中想象到人 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的传 送,作者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 而自能致远。这里面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 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 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崇高的 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