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

摘要: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发生于地表的重要的人文地理现象。许多古老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幅斑驳的历史画卷,记录着过去漫长岁月中城市自身乃至整个世相变迁的轨迹。更重要的是记录着城市在发展中的不平衡,本文就两汉城市因分布不平衡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两汉城市不平衡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在文献记载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一说起源于夏鲧时代。夏商周三代,由于人口的增殖和社会的发展,城邑的数量也在增加。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随着铁器的应用,农业和商业的分离,推动了城邑的进一步发展。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成为秦王朝的郡县治所。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推行劝农桑、省赋役的休养生息政策,很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局面。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再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汉承秦后,力行郡县制,以京师、郡治、县治为中心的三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发挥着中华帝国古代城市所特有的控制地方农村的机能。但汉代城市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明显地存在着城市稠密和稀少的不同区域,两者之间差距很大。

一、关东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两汉时期城市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即关东地区。具体地说,北边自渤海湾沿燕山山脉,西以太行山、中条山为界,南边自豫西山区循淮水,东抵海滨;包括豫、兖、青、徐和冀州。西汉末期,这一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9.06%,但城市数目却占全国总数的38%。参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当时大都会的记载,亦可与此相互印证。司马迁所列举的全国性大都会,除京师长安外凡18,在近河南省者7;今河北省者2;今山东省者2;今山西省者2;今安徽省者2;今湖北省者1;今江苏省者1;今广东省者1。其中,地处黄河流域者有14个,占三分之二强;而长江流域只有3个,珠江流域只有1个。

关东的城市又多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四个区域:

1、伊洛平原及其以东的黄河南岸

2、鲁西北平原和胶莱平原的西部

3、胶东丘陵的南部地区

4、太行山东至黄河西岸之间的平原地带

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城市,乃是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作为统治据点的城市需要就近征集财赋和粮食,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广阔的农业生产腹地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汉代的城市稠密区与当时的农业发达地区基本吻合,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且自古以来,该地区即城市分布密集,史书中有“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①的记载。考古发掘亦表明,夏、商、周德中心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正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历史的积淀于延续,基本上奠定了汉代城市分布以北方为主的格局。

二、关中地区

在关中地区,以渭水下游为中心的三辅由于政治关系的缘故,形成为一个范围较小的城市稠密区。三辅在秦时即为都城所在,秦末虽饱受战乱摧残,但在经济与地理上的优势仍

①《史记·周本纪》

极具魅力。但当时关中最大的缺陷是人口不足。刘邦接受了娄敬的意见向关中移民,并增置了许多新城。

由于关中是京师所在,移民中高訾富民又占有相当比例,因而也是最能体现古代社会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中描写这一地区的风俗为“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鼎盛时期的帝都长安,如同万花筒一般散发着斑斓缤纷的诱人色彩。时人对之无限景仰,楼船将军弘农人杨仆甚至以出身关外为憾,上书汉武帝,请求东徙函谷关,以便能够跻身关中人之列。①

三、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

南方的状况与关中、关东迥然不同,呈现出一种地广人稀的景象。

在当时北方人眼里,南方为化外荒夷之地,风俗野蛮,环境恶劣。《汉书》卷69传赞中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论述了北方两大地区的人文风貌,根本就将南方地区忽略了。由此可见南方城市发展状况。

西汉时,南方的荆州、扬州、益州的面积占全国58.9%,而城市数却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2.5%。在江南地区,万户以上的县寥寥可数。

巴蜀地区的城市分布也较为稀落,只有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上,一些县城才较为集中。

东汉时期,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城市的发展较西汉时呈现出一种加速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与王莽之乱不无关系。江左和岭南因地势较僻且有险可守,所以往往可以据地自保,与风火遍地的北方相比不失为一僻静的乐土。安定的局面吸引着许多中原人士避乱南迁。而人口的南移是南方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的增加即为这一地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边地诸城,在汉代城市布局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北方边疆的城市建设,在秦始皇时即已大规模展开。汉王朝建立之初,国弱民贫,屡败于匈奴,在北部边疆地区取守势。但边地将士逐年瓜代,不仅政府出费甚巨,轮值士卒也疲惫不堪。故此,文帝时晁错建议移民实边:“遣将吏发卒以治塞,……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布。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州虎落。”晁错的奏文中不仅言及边城的布局设计、内地移民的住居与耕地安排诸事项,连医师、巫祝等生活上的细节都事先考虑到了,以便于使移民能够安居新地。晁错的筑城屯垦政策被文帝采纳后,在北方边地广为推行。

汉武帝时期,国力富强,便开始了对匈奴的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至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故”69②,恢复了赵武灵王及秦始皇所曾统治过的地方。从此,西汉王朝的势力从今陕西北部越过鄂尔多斯,沿阴山西进到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

朔方郡与同时新设的五原郡地望,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其北部为阴山山脉,中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鄂尔多斯高原。汉代时,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阴山中多森林,平原为沃野,黄河之水便于灌溉,是经营农业的好处所。为巩固这些开辟的地区,汉王朝在屯兵守卫的同时,还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以图长久之计。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取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③。仅武帝时,有数字可考的移民实边就有825,

①《汉书·武帝纪》应劭注

②《汉书·匈奴传》

③《汉书·匈奴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