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分析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 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 构成。
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的做法,按字母表 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 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 将阵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 石板上,直到这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 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 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象征着 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哈特创作的纪念性作品雕塑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种不 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 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解。
• 今天到华盛顿参观或凭吊越战纪念碑的人们,会在距林璎 设计的“越南墙”有36米之遥的入口处看到一面高高飘扬 的星条旗,在距“越南墙”同样为36米的斜对面看到一座 高2.4米、由三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组成的巨大铜雕。 铜雕里的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三个美国兵,似乎刚从越 战前线返国,茫然地望着眼前镌刻着他们阵亡战友姓名的 “越南墙”。两种艺术风格本该相互冲突和排斥的艺术品 被放置在一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和政治之争的产物。 不过,在今天看来,它们倒是一个和谐互补的整体,参观 或凭吊过越战纪念碑的人们,有谁会从中嗅出当年那场具 有硝烟味的全国性争议呢?
• 林璎因建筑和艺术上的不凡表现,被美国杂志评为“二十 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 袖”。2005年7月14日,林璎和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 林顿与其她8人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同年,获得了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 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月25日,白宫 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 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 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作者:谢天海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7期1982年秋,美国财政部会议大厅当中挤满了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对准室内的一张长桌。

桌子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建筑模型,模型旁边放着很多小国旗和几个迷你士兵雕像。

桌子周围坐着一圈衣冠楚楚的美国白人,对着这些东西指指点点。

他们轮流走到麦克风前,对着记者发表着言辞激烈的讲话,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争论的关键就是要不要把这些国旗和雕像安放到建筑模型的旁边。

众人讲话之后,一个小个子亚洲女孩儿站到了话筒前面。

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穿着一身浅蓝色套装,斜戴着一顶时尚的宽边帽,脸几乎完全被帽子挡住,长长的黑发扎在头后,圆圆的脸上显出几分稚气。

她手里拿着一份稿件,说话声音微微颤抖,说出的话语却坚定不可动摇:“这座纪念碑给了每个人以自由的空间去想象那些参加越战的人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它不是献给政治、战争抑或辩论的,而是献给所有曾经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过的人们。

它将人们带入一个静默与沉思的空间,使他们成为纪念碑的一部分,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附加的设计对于原作来说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丝毫不顾作品的空间美感。

而5英尺高的塑像也已经超过了纪念碑本身的高度。

这些塑像凌驾于那些名字之上,已经破坏了原作的涵义。

”这个女孩就是林璎,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争论的焦点就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的建造计划,从这一刻起,她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时间退回到1979年,美国越南战争正式结束四年之后。

马里兰州退伍军人简·斯库鲁格斯受到电影《猎鹿人》的启发,觉得美国政府应当为战死在越南的美军士兵建立纪念碑以供士兵家属缅怀逝者,同时也让全国人民永远铭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

他发现美国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向,于是发起成立了越战纪念碑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募集基金并游说美国政府完成这一计划。

在他的努力下,1980年7月1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专项法案,紀念碑项目正式上马。

越战纪念广场

越战纪念广场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 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 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 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 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 的变化。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摘要:本文通过对符号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获取景观所针对人群的心理体验以及景观的集体性质。

研究关注的是标志性具体地点,如公共雕塑、纪念碑等在人们认同形成中的参与。

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它们通过物体的汇合,构成“概念性表达〞,在记忆中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被理解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包括主动记忆以及有意和无意的遗忘,这些场所被置于语境中,并被赋予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集体记忆;语义叙述;隐喻象征1引言欧文-扎洛克〔Irwin-Zarecka,1994〕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明确叙述和社会维护的‘过去的现实’〞。

集体记忆的表达是动态的,包含了历史和现在的连续性,是基于眼前重建过去,不是简单地反映过去的观念并将其扎根于地面。

景观空间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群体通过对载体的记忆共享把思想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人们在不同的时期积极参与阅读,答辩和进行集体记忆,从而研究景观中的元素符号语义叙述。

2关于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由语言学家与建筑学家共同引入设计领域的,其领头人是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符号学由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组成。

符号学已经延伸到了符号意义的接收端,即研究与意义相关的全部活动,从而占领了福柯所认为的解释学的局部。

因此,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科,重在解释认知,表达是符号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而语义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一切交易,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是对符号赋予意义研究。

语义叙述以符号为载体,通过符号学理论研究景观符号组成。

符号又是传达意义的载体,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似的。

本文是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通过参与者表达、记忆,从而提炼出在事物中重复出现且代表性元素进行集体记忆。

3景观设计中符号语义叙述建构途径隐喻、象征是符号语义叙述的伎俩和办法,语义通过外在形态和被赋予的意义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传达出来,同时也是事物传达情感和进行集体记忆的一种表现方式。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景观最初是由人创作的,而后由无数的社会参与者复制,参与者随后对这些地点进行了解释,他们的切身体验那么是符号语义的转换过程。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9596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而是希望它能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使其成为能供孩子们玩耍的华盛顿广场中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

她形容这座纪念碑是刻在地面上的一道伤疤,向人们,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者们,述说战争带来的悲痛和苦难。

她的设计异常简单而朴实:两面简单平滑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以一定角度相连,石墙上刻着5万8千多名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将士的名字。

两面石墙各长246.75英尺,整座纪念碑总长度为493.5英寸。

每段墙由70块板块组成。

最大的板块上刻有137行人名,最小的板块上只有一行。

每行各有五个人名。

在两面墙连接处的顶点高10.1英尺。

墙面向两端逐渐变薄,末端只有8英寸厚。

修建越南战争纪念碑是在1981被提出的。

从林璎提交她的设计到纪念碑完成历时五年,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还因为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一些越战老兵团体的坚持下,纪念碑的设计增加了一座现实主义的战士雕像,不过为了使雕像和石墙保持各自的整体感,雕像的位置离石墙有一段距离。

浏览死者姓名的参观者们,能看到自己映在墙面上的面孔,许多人把这种效果比作生者与死者的见面,在游人心中掀起无限情感的波澜。

另外,参观者还可以用铅笔把他们阵亡的亲人的名字做成拓印。

二、关于两个作者——梁思成与林璎梁思成出生于广东省新会,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于1927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4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他回到中国时创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一个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学术组织。

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指导并参与了对2000余座古建筑样本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系统而彻底地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与古代艺术的发展、特征和成就”。

1949年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热心地参与北京城镇建设工程。

他建议把北京变成新的首都。

北京,这座古建筑云集的城市,是建设一个景致迷人、植被丰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理想地点,就如美国的华盛顿特区那样。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作者:刘宫佐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内创作的作品反映了现代大众人群对于个体心理索取或者社会诉求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呼吁时代鲜明记忆的方向而不断发展着。

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于林肯纪念堂几百米处的宪法小树林里,两端分别延伸至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用黑色的花岗岩石砌成长 500 英尺的“v”字形碑墙,按照阵亡日期为顺序镌刻逝者姓名,用于纪念越战中阵亡的美军士兵。

与传统的纪念碑不同,它本应该拔地而起,雄伟挺立,而设计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它陷入地下,渐渐的使它向中心升高。

这一碑林的建立立刻就引发热议,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是人们表现情感并与之发生共鸣的典范之作,最终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首先;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它实际上更是一个由公共性所构成的行为和观念空间。

它符合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公共性”。

从建设之初,美国国会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征集方案,鼓励社会公众群体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设计和使用,使他们能以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表达,最后采用了来之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 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设计方案。

其次:建造位置的选择是公共领域空间与私人领域融合的表现,在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的中心公园建设,直接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线消失。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定领域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

统治阶层从等级制度中走出来发展为公共权力,劳动阶层在城市企业和某些乡村阶层中扎根而发展成为“市民社会”。

人们热衷于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艺术问题。

越战纪念碑静静的坐落在小树林中,每当闲暇之余,总会有目光聚集于此,面向全面公众开放。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越战纪念碑以其独特的“V”字形构造,与周围的绿树草地相协调,形成一种安静深沉的的场景,通体黑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相呼应,旨在呼吁民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是一座旨在纪念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和其他战争受害者的纪念碑。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考虑到历史和情感的复杂性,对于这样一段曾经引起深刻分歧和伤痛的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设计这座纪念碑。

设计理念应该强调和平与和解。

越南战争给美国和越南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众生活中。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

这可以通过纪念碑的整体形状来表现,比如采用和谐的曲线和结构,来传达出和平与和解的理念。

设计理念应该尊重所有参与者。

越战纪念碑应该不仅仅是美国军人的纪念碑,还应该尊重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伤害和影响的人们,包括越南军民和其他相关国家的人。

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参与者的感受,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尊重不同的历史记忆和观点。

设计理念应该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无论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军人,还是在战争中丧生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能够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思,这可以通过雕塑、景观和陈列等方式来实现。

设计理念还应该具有纪念和教育的功能。

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逝者,还应该有向公众宣传历史和反思战争的功能。

设计理念可以包括一些展示越战历史和相关信息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一个学习、思考和纪念的场所。

设计理念还应该考虑到纪念碑的长期保存和维护。

作为一座纪念碑,它需要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人所铭记。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固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确保纪念碑能够持久而不朽。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以和平、尊重、纪念和教育为核心,通过设计来表达对历史和逝者的追忆,以及对和平和未来的祈愿。

这样一座纪念碑将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场所,传承着永恒的价值观念。

越战纪念碑PPT设计分析

越战纪念碑PPT设计分析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 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 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 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 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 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 深刻。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 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 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 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 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 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 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 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 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 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 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 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 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 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 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 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 “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 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 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 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 年级。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1982年,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年 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1441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她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 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 米高,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 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最激烈的反对意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 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 个月后 个月后, 下。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7个月后,即1982 月纪念碑建成。 年10月纪念碑建成。碑面上镌刻着 月纪念碑建成 碑面上镌刻着58132个美军越战阵 个美军越战阵 亡者的名字。 亡者的名字。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越战 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 墙”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避开闹市的喧嚣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凭吊者可以从镜子一般的墙面上看到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无数美国人在她设计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 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他们看到在光 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上那些逝者的名字的缝隙中映照出的自 己面庞, 己面庞,他们痛苦自己的亲人再也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享受这充沛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想到战争夺走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不如说是 生命纪念碑” 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 “生命纪念碑”。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排满整面大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不禁反思生命与死 亡。

越战纪念碑——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越战纪念碑——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历史背景分析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一直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 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所以 战后许多年都在为此争论不休。这样,参与越战或战死在战场上的 人的亲属,便感到受到了冷落。有人提出修一座纪念碑,以抹平人 们心中的伤痕。1982年,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 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 战争,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 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从功能和形式上从大众和死者家属国人等的心理特征分析, 从功能和形式上从大众和死者家属国人等的心理特征分析,狭长型和打破 常规的高耸型纪念碑的定义, 常规的高耸型纪念碑的定义,客观而又恰到好处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纪念意义同时见证着历史, 纪念意义同时见证着历史,反思与自省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作 为 一 种 空 间 设 计 , 人 们 在 特 定 场 所 的 一 种 行 为 活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对受众群体心里分析,设计目的性 明确,死者家属在这里找到死者名字, 寄托着一种感情,死者有一个着落,得 到一个认同和存在感…设计出来了把名 字都写在墙上的设计…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凝聚人们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和祈愿,以及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越战是20世纪中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影响了越南和美国,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建筑、雕塑、景观等多种元素,向人们展示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怀念,同时提供一个让人们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战争受害者的怀念和尊重。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适当的雕塑和建筑元素,来表达对战争中牺牲者和受难者的哀思和怀念。

可以通过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氛围等手段,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逝者的无尽怀念和悼念之情。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也需要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和图案,来传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艺术感的雕塑和装饰元素,来表达对和平、和谐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教训的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关于越战历史的展板和资料,来向人们展示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和装饰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的深刻意义。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促进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供人们献花和悼念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直接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可以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和思考的座椅和观景台,让人们能够在这里安静地反思和思考。

还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来举办一些有关越战历史和和平主题的文化活动,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共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尊重和怀念战争受害者、追求和平、铭记历史和教训、促进情感表达和交流为核心,通过建筑、雕塑、文化活动等多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丁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

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

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过到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

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

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著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

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不锈钢的散兵线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

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

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

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

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

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

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

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

林璎--越战纪念碑

林璎--越战纪念碑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 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 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 消失。
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
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
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 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 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 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 切的联系。
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
都被人精心收集。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 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 都要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 疆场的将士。这天,在越南战
争纪念碑前举行仪式已经成为
惯例。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 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 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 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 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 深沉的思索。
美国越战
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是为了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的美国战士的英勇牺牲。
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Monument),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地标,为纪念美国首任
总统乔治· 华盛顿而建造。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
谢谢观看
界之间(再次会面)。”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
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
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 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 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 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 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 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 “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 愈合那些伤口。”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王丽(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内容摘要]越南战争结束后,作为战争遗留问题的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安置问题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政治问题之一。

受越南战争特殊性的影响,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美国历史上其他退伍军人的特殊性。

他们在爱国旗帜下参战,却以“失败者”的身份回国,因此这场战争给越战退伍军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与此同时,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战后,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已严重分裂了美国社会,影响了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政治合法性之构建。

有鉴于此,越战退伍军人希望通过修建越战军人纪念碑,使美国社会认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里根政府亦希望通过纪念碑给越战退伍军人“正名”的方式,试图重构历史记忆,消解创伤,以治愈“越南综合征”,重拾民众对政府的信心,重构政治合法性。

[关键词]集体记忆;国家认同;越战军人纪念碑[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9)04-0073-10集体记忆通常以某些有形的事物作为媒介来体现象征性的、精神性的价值。

就如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言,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或依附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为群体所共享的东西。

传统上,维持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历史和纪念活动。

①但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存在地区的、国家的、族群的、社区的、宗教的等多种多样的记忆。

出于不同的经历和现实需要,不同的群体关切不同的事件;对同一事件,不同群体也会有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认知。

多层次、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含义的记忆之间必然形成竞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辩论中,支持政府实行强硬外交政策者,援引慕尼黑事件和德国的纳粹主义;而反对者则援引越南战争作为先例。

显然,越南战争和纳粹主义形成了相互竞逐的两种记忆,影响着美国人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方式。

广场典型案例分析

广场典型案例分析

Guang Chang Dian Xing An Li Fen Xi
Square And Plaza Design
场所营造
绿化 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 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 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 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 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 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
Guang Chang Dian Xing An Li Fen Xi
Square And Plaza Design
从塔楼伸出的一道墙体被设计成了一个水槽 广场的温暖颜色欢迎着四方的参观者 传统意象的新城市、心灵的净土
Guang Chang Dian Xing An Li Fen Xi
细节设计
Guang Chang Dian Xing An Li Fen Xi
Square And Plaza Design
场所营造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由黑色花岗岩制成、按 年表排列人名、呈大V字抽象造形,纪 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
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 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
Square And Plaza Design
特色:开放,极度的开放
氛围营造与空间的趣味性 紫色通风高塔 瓷烧旧明信片座椅靠背 具有框景效果的紫色墙
中段的餐厅与派出所
广场上的雕像
Guang Chang Dian Xing An Li Fen Xi
细节设计
特色:开放,极度的开放 新的设计有一项特色:开放,极度的开 放。站在广场的任一处,都可以饱览整 个广场,这并不意味设计单调,实际是 建筑师与景观建筑师掌握简单的原则, 创造出许多有趣、有用的空间。紫色露 空的墙面是界定广场空间之元素为了避 免造成犯罪的死角,排除游民占用公共 空间的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 与哈特创作的《三战士》之间的关系 •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
种不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 更能够表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 解。
越战纪念碑解读
• 与纪念墙遥相呼应的,是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这 是越战纪念碑征集活动中,获第二名的佛雷得瑞 克·哈特的设计,也被安放在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对 面。雕像是黑色的,与人的大小比例相同,三位越 战军人着装随便,疲态尽显,表现了越南丛林战争 的艰辛状况。
(三)空间关系
•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 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 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 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 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 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 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 调,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 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 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 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
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
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
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
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设计者简介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
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
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
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
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
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按年表排列人名,纪念碑向地 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 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上面刻着58132名自1959至 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或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字, 每个字母高1.34cm,深0.09cm,碑体上的名字没有按 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而是采取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 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 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
就是班上的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
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 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 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 博士学位。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
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
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
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
(二)甲方要求
• 基本要求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
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 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 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 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 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 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 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 (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 • (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 • (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 和评价。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的要数她的成名
作“越南战争
纪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 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

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
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
“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
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荣誉是 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10年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 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
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
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
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体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五)设计师的理解
•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 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 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 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 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 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 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 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 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 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 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 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 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五)设计师的理解
• 准备: • 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
“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 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 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 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走访了 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 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 己的选修课。 • 在设计时,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 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 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 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反倒 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 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
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
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
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解读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 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
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
• 多数美国人认为,越战是一场不光彩的战争,政府 对此也不掩饰。但越战纪念碑落成时,里根总统出 席了仪式,显示了美国人直面历史和失败的勇气。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空间关系
实际结果表明,林璎的《越战纪念碑》比哈特的《三战 士》产生和发 挥了更具有语义丰富和情感复杂性的效果。
越战纪念碑解析
毛丹 201120541022
一 设计者简介
设计者简介

林璎(Maya Ying Lin,可译为玛
雅·林,1959年10月5日-),著名的美
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
林徽因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
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
我认为,与哈特用习以为常的塑造方式创作的具象性雕 塑《三战士》相比, 《越战纪念碑》即使采用的是看似简单 的V字型抽象结构,也在人们的接受和解读中具有更丰富的 含义。这个纪念碑的力量,来自于它为表达和压抑公共领域 的暴力而采取的对纪念碑传统惯例的巧妙违反和转化。它实 际上是反英雄、反纪念碑的。一个V形的结构塑造了深长的 伤口或伤疤,表现曾经遭受暴力的痕迹,而不是在献身光荣 事业时发生的暴力留下的伤痕,如惯例化的传统战争纪念碑 所表现的那样。这个纪念碑所具有的公共纪念碑的普遍性, 不是通过克服它所在的环境来突出政治性的因素。恰恰相反, 它是通过避开政治因素来突出那种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或 者说,这样一种伤痛或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正是这一点 使它具有普遍性的共享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