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光子对的双缝量子成像实验

合集下载

量子成像

量子成像

量子成像量子成像研究在光场量子特性下所能达到的光学成像极限问题。

又称双光子成像(two-photon imaging)或关联成像(correlated imaging),是一种利用双光子复合探测恢复待测物体空间信息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不同于经典成像,量子成像利用光场的量子力学性质,在量子水平上发展出新的光学成像和量子信息并行处理技术。

传统的光学观察是基于光场强度的分布测量,通过记录辐射场的光强分布从而获取目标的图像信息,关联光学则基于光场的强度的关联测量,并且现有的成像技术主要利用光场的一阶关联信息(强度与位相),而经典鬼成像利用的光场的二阶关联被认为是一种强度波动的统计相关,通过利用、控制(或模拟)辐射场的量子涨落来得到物体的图像,让一台高分辨率照相机为一个它本身并不能看到的物体成像。

EPR佯谬(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佯谬),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

EPR实在性判据包含着“定域性假设”,即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人们通常把和这种定域要求相联系的物理实在观称为定域实在论。

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

围绕着EPR悖论,物理学界和哲学界一直有争论,N.玻尔对EPR实在性判据中关于“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在测量过程中虽然没有对B施加力学干扰,但由于作用量子的不可分性,微观体系和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整体,测量安排是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条件,而对体系未来行为所预言的可能类型正是由这些条件决定的。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和规律。

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用于展示波粒二象性以及概率性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结果的解释。

一、实验原理双缝干涉实验是基于波粒二象性的观念进行的,它展示了微粒既可以表现为粒子,也可以表现为波动的特性。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屏幕、两个紧密并排的狭缝和一个光源。

当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两个狭缝,并照射到屏幕上时,会产生一组干涉条纹。

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粒子的行为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而波函数的平方表示了在某一点测量到这个粒子的概率。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源发出的光被看作是一个粒子流,每一个粒子都会通过两个狭缝之一,然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这是粒子波函数相干叠加的结果。

二、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所需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

一个经典的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光源、两个狭缝、一个屏幕和一些测量工具。

1. 光源:可以使用激光、白炽灯等发光源作为实验中的光源。

重要的是确保光源发出的光是单色的,并且具有稳定的强度。

2. 狭缝:两个狭缝通常是由物理或光学目镜制成的。

它们应该非常接近并且平行于彼此,以确保通过每个狭缝的光具有相同的波长和相干性。

3. 屏幕:屏幕通常是一个底片或像素块,用于接收通过两个狭缝的光,并形成干涉条纹。

屏幕应该放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以确保观察到清晰的条纹。

4. 测量工具:可以使用光强测量器或摄像机等工具来记录和分析干涉条纹的强度和分布。

三、实验结果解释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波函数的相干叠加产生的结果。

当两个波函数到达干涉区域时,它们会相互干涉,形成交替的亮暗条纹。

在某些区域,两个波函数处于同相位并且在干涉区域产生增强。

而在其他区域,两个波函数处于反相位并且相互抵消,形成了暗条纹。

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条纹的分布和强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波函数的性质以及光粒子在狭缝中的位置分布。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与解释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与解释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与解释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物理学理论,它引入了许多与经典物理学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原理。

其中,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最经典的实验之一,它以其令人惊奇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双缝干涉实验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解释。

双缝干涉实验最早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在19世纪初进行。

实验的设置十分简单,只需将一个发出连续的光或电子束的源放置在一个屏幕前,屏幕上有两个非常细小的孔,也就是双缝。

当光线或电子通过这两个缝洞后,在另一块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自相干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明暗间隔明显的带状图案。

对于经典物理学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

它可以用传统的波动理论解释,例如光波的干涉。

然而,奇怪的是,当实验被重复进行,但一个粒子(例如一个电子)被发送到双缝装置时,它也会表现出相同的干涉图案。

这似乎与经典物理学的直观想法相矛盾。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一个物体(例如一个电子)应该要么穿过一个缝,要么穿过另一个缝,然后在屏幕上留下一个点。

然而,事实却是,在重复的实验中,电子不只是通过一个缝或另一个缝,在屏幕上也不只是留下一个点。

它们穿过双缝后会形成干涉条纹的图案,就像光和波动一样。

这一现象正是量子力学的奇特性质之一。

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粒子不仅可以像经典粒子一样呈现出粒子性,还可以呈现出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说,物质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得像波动一样,而不是像经典物理学所认为的那样行为。

这种奇特性质解释了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双缝干涉实验会出现干涉条纹的图案呢?量子力学给出了一个解释,称为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认为,当一个粒子处于未被观测时的状态时,它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不同的位置。

这一状态被称为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可能位置分布。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电子通过双缝时,它的波函数将发生叠加。

这意味着电子将同时存在于两个缝洞的位置,并以波动的方式传播。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行为的物理学分支,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

它通过实验展示了量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干涉现象,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性质和行为有着重要的贡献。

双缝干涉实验最早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初提出,并在之后由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进行了实验验证。

这个实验经典地使用了一个光源、一个屏幕以及两个紧邻的狭缝。

光传播时遇到狭缝后会通过狭缝继续传播,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实验变得更加复杂且有趣。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微观粒子,比如电子或光子,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

当我们把一个电子通过两个紧邻的狭缝射向屏幕时,我们可能期望在屏幕上出现两个疏密相间的干涉条纹,就像光一样。

然而,当我们实际进行实验时,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时,我们并不能看到明显的干涉条纹,而只是在屏幕上形成一个与电子传播路径相关的小斑点。

当我们反复进行实验,并将所有的结果叠加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最终的分布模式确实呈现出干涉条纹,与光的干涉实验类似。

这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讨论。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物理学家引入了波函数的概念。

波函数描述了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它包含了粒子的位置、动量等信息。

当一个电子通过两个狭缝时,根据波函数的演化规律,它既可以通过第一个狭缝,也可以通过第二个狭缝。

但是,有趣的是,当我们观测一个电子通过哪个狭缝时,干涉条纹就会消失。

换言之,当我们尝试确定粒子的路径时,波粒二象性就会消失,粒子只表现出粒子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观测崩塌”或“量子扰动”。

双缝干涉实验表明了量子力学的特殊性质和行为。

它揭示了我们无法完全同时获得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信息,以及观测本身对粒子行为的影响。

这个实验不仅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很多领域产生了实际应用。

例如,双缝干涉实验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解析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解析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解析量子力学是一门关于微观世界的科学,它研究物质和辐射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实验现象是双缝干涉实验,它既具有奇特的现象,又对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析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通过将一束光通过两个非常窄的缝隙并观察干涉条纹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经典物理中有非常简单的解释。

根据经典物理的波动理论,光是一种波动,当光通过两个缝隙时,它会在缝隙后膨胀,形成波纹,两个波纹相互干涉,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个解释在很长时间内得到广泛接受,而且在许多经典波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当科学家用光的最小单位——光子来做类似的实验时,结果却出人意料。

根据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光既可以是一种波动,也可以是一种粒子。

在双缝实验中,实验者只会发射一个光子,而不是一束光。

奇怪的是,当许多光子一个接着一个通过两个缝隙时,干涉条纹还是会出现,就像光子之间存在干涉现象一样。

这意味着,光子既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也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经典物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而量子力学则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根据量子力学,光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粒子,它们的行为存在概率性。

光子的波函数描述了它的可能的位置和动量。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光子通过一个缝隙时,它的波函数会膨胀并通过两个缝隙传播,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种干涉是由波函数的叠加效应引起的,即不同路径上的光子相互干涉。

当我们观察时,光子被探测器吸收,它的波函数塌缩为一个确定的位置。

但在观察之前,光子会以概率的形式通过两个缝隙,并在屏幕上留下干涉条纹的模式。

双缝干涉实验不仅仅是关于光的实验,其他粒子,如电子,中子等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实验。

这些实验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微观粒子在通过两个缝隙时,会表现出波粒二象性以及干涉现象。

这一现象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双缝干涉实验的解析不仅仅是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更是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解释。

双缝衍射实验

双缝衍射实验

双缝衍射实验的意义与启示
双缝衍射实验的意义
• 验证光的波动性和波粒二象性 • 测量光的波长和其他参数 • 深入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双缝衍射实验的启示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联系的 •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 双缝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04
双缝衍射实验的拓展与深入
记录与数据分析
记录实验数据
• 使用光探测器测量屏幕上各点的光强度 • 记录衍射条纹的间距、位置和强度 • 测量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参数
数据分析
•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 分析衍射条纹的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等因素的关系 • 通过计算和理论分析,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03
双缝衍射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03 光的波粒二象性
•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 双缝衍射实验是验证波粒二象性的重要实验
双缝干涉与衍射现象
双缝干涉
• 当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光波在同一空间区域相遇时,会产 生干涉现象 • 干涉现象表现为光波的振幅相加或相减 • 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于测量光的波长和光速
实验原理
• 通过双缝的光波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案 • 当光的波长与双缝间距相近时,衍射现象明显 • 通过测量衍射条纹的间距和位置,可以计算光的波长和其他参数
02
双缝衍射实验的实验步骤
搭建实验平台与光源
搭建实验平台
• 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和实验室环境 • 安装光源、双缝和观察屏 • 连接光探测器和其他辅助设备
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 双缝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 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可以描述光的干涉和 衍射现象

可怕,诡异,毁三观的量子力学《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打破因果论?

可怕,诡异,毁三观的量子力学《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打破因果论?

可怕,诡异,毁三观的量子力学《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打破因果论?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

先来说说什么是双缝干涉实验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

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

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那再来通俗解释一下量子双缝干涉实验:一颗电子通过了夹缝,在屏幕上出现的位置并非夹缝的直线投影,而是偏折了一个角度。

累积很多电子的话,会产生干扰条纹,这些电子好像分身似地同时通过了两道夹缝并产生干涉现象。

但,假如我们在每条夹缝中各安装了探测器,电子又变得只会选择其中一道夹缝通过,不会出现干涉现象。

这个解释不够通俗的话,再给大家这样介绍。

在宏观世界中,以玻璃球为例。

我们让玻璃球射过开了一道缝的挡板,大家知道,玻璃球会在后墙留下的痕迹,是一条线。

射过开了两条缝隙的挡板,在后墙也是两条线。

如下图。

当把玻璃球换成水波的时候,开一条缝,在后墙上也会出现一条线。

开了两条缝的,就会出现干涉条纹。

如下图。

那么量子世界是咋样的呢?将玻璃球换成电子,通过一条缝隙时候,后墙上只有一条线。

如下图。

通过两条缝隙时候,后墙上出现干涉条纹。

如下图。

科学家在想,这么小的电子是如何出现干涉条纹的。

他们设计了单电子干涉实验。

让一个电子通过一条缝隙,后墙也只出现一条线。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当开了两条缝隙时候,竟然出现了干涉条纹现象。

这该怎么解释呢?如下图。

这该怎么解释呢?明明电子一个个射过双缝的。

量子力学中的双重缝实验观察结果

量子力学中的双重缝实验观察结果

量子力学中的双重缝实验观察结果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行为的科学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双重缝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证明,微观粒子(例如电子、光子)表现出奇特的波粒二象性。

通过这个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为波的特性。

实验结果在量子力学中的双重缝实验中,粒子从一个小孔或两个相邻的小孔中穿过一块屏幕,然后进入另一个屏幕。

实验的结果显示,当只有一个缝口开放时,粒子通过开放的缝口进入并在屏幕上形成正常的粒子干涉模式,即投影在屏幕上的形状与传统物理学的预测相符。

然而,当两个缝口都被打开时,实验结果变得令人惊讶。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只有一个缝口开放时的模式,我们观察到的不是两个小孔分别独立地形成粒子的模式叠加,而是一种显示波纹状图案的干涉模式。

这表明,微观粒子在穿过两个缝口时不仅仅是表现为粒子,还会显示出波的干涉特性。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双重缝实验的观察结果可以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

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在双重缝实验中,当两个缝口都被打开时,粒子的行为更倾向于波的表现。

这意味着,粒子的位置不再像传统粒子那样明确,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通过两个缝口同时传递的扩散波函数,粒子在屏幕上产生了干涉模式。

这是由于波函数的叠加效应,其中粒子的波函数会与自身相干干涉。

干涉模式的出现表明,微观粒子存在着概率波,其波函数确定了粒子在空间中可能出现的位置。

量子力学的挑战虽然双重缝实验提供了关于微观粒子行为的有趣观察结果,但它也引发了一些深入的问题和讨论。

其中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观察双重缝实验时,粒子的波函数会崩溃成一个确定的位置,即波粒二象性中的“测量问题”。

这一现象引发了量子力学中的测量理论,包括波函数坍缩和量子纠缠等概念。

另一个挑战是解释波与粒子之间的转换。

在双重缝实验中,当只有一个缝口开放时,粒子行为更倾向于粒子的特性;而当两个缝口都被打开时,粒子更倾向于表现为波的特性。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

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实验是一项经典而著名的实验,它引发了许多哲学思考,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双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结果,并深入探讨其在哲学上所引起的问题和争议。

双缝实验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斯在19世纪初提出,并在之后被深入研究和理解。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一束光通过两个非常小的缝隙,使其形成干涉图样。

传统的理解是,当光通过两个缝隙后,形成的光花纹是由两个干涉波相加而成的。

然而,这个实验在量子力学中具有更加奇特的属性。

当实验被重复进行,使用一个粒子的替代光波时,结果却变得非常出人意料。

实验结果显示,单个粒子通过双缝时,不仅会呈现出干涉图样,而且会表现出粒子性,最终在屏幕上形成一个离散的分布模式。

这意味着每个粒子都会在屏幕上留下痕迹,而不只是在某个特定位置出现。

这个结果对于传统物理学的理解来说是非常困惑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物质要么是波动的,要么是粒子的。

然而,双缝实验的结果显示,微观粒子具有既是波动又是粒子的性质,这被称为波粒二象性。

这个发现挑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直觉理解,并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

首先,双缝实验揭示了观察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当我们尝试观察粒子通过双缝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观察粒子通过哪一个缝口,实验结果将呈现出粒子性,形成两个分离的分布模式。

而如果我们不观察粒子通过哪个缝口,实验结果会呈现出干涉图样,形成波动性。

这引发了一些哲学问题。

观察者是否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观察行为是否改变了微观粒子的本质?这联系到哲学中的“测量问题”和“实在论”争议。

一方认为观察者的观测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实验结果,而另一方则认为观察者的观测只是揭示了实验本身已经存在的结果。

其次,双缝实验激发了对现实的本质的思考。

实验结果表明,微观粒子的行为似乎不受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限制。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物理学理论,它的出现对我们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量子力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是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展示光和粒子在行为上的双重性,并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光或粒子传递到一个有两个小孔或狭缝的屏幕上,并观察干涉现象。

这个实验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进行,并被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

但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将该实验拓展到量子力学领域,用来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干涉实验。

当光通过双缝的时候,光波会通过两个缝分别传播,并在后方的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是由光波的互相叠加而形成的,如果光波相位一致,就会出现增强干涉,形成明亮的条纹;如果光波相位相差180度,就会出现相消干涉,形成暗淡的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在光学实验中已经被广泛验证和解释。

然而,当科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如电子或中子)来进行双缝干涉实验时,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观点,粒子应该通过其中一个孔洞传播,而不是同时通过两个孔洞。

然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行为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学的规律。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波函数描述了它的位置和动量。

当粒子通过双缝时,波函数将通过两个孔洞同时传播,并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意味着粒子的位置并不确定,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分布的状态。

当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时,我们会发现干涉条纹的分布模式符合量子力学的预测。

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光和粒子的双重性,也就是说,它们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实际上,在观测之前,粒子可以同时穿过两个孔洞,产生干涉现象。

但一旦我们尝试观测或测量,粒子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它们会选择通过其中一个孔洞,并且干涉现象将消失。

这就是著名的观察者效应。

双缝干涉实验不仅仅在理论上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量子信息科学中,利用干涉现象的特性,科学家们设计出了量子干涉仪器,用于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它描述了粒子在微观尺度上的行为。

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最经典的实验之一,它展示了粒子的波动性质。

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粒子通过两个紧邻的缝口之间的屏障,形成干涉状,并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波粒二象性,物质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可以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根据德布罗意的理论,与任何物质粒子关联的都是一种波动。

而干涉实验正是通过利用波动性质展示了粒子的波动性。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首先准备了一个屏幕,屏幕上有两个非常接近的缝口。

在这个缝口后面,我们放置一个探测器,用于观察粒子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装置将粒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缝口射到屏幕上。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我们期望粒子会通过其中一个缝口,然后在屏幕上形成类似于两个缝口的影子。

然而,当我们进行实验时,我们发现在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可以通过波动理论来解释。

当粒子通过缝口时,它们的波动性质使得它们同时通过两个缝口,并在屏幕上产生干涉。

这种干涉可以是构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取决于粒子的相位差。

相位差越大,干涉效应越明显。

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只观察粒子通过缝口的行为时,干涉现象消失了。

这就是著名的观察效应。

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观察过程本身会扰动粒子,使得它们的波动性质被抹去,从而导致干涉现象的消失。

这个实验也引发了诸多关于粒子的实体性质的讨论。

根据传统的观点,粒子都是实体的,它们存在于空间中的特定位置。

然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波动的干涉现象,而不是粒子本身。

这意味着粒子的实体性可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双缝干涉实验不仅在量子力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被用于研究光的特性和行为。

这种实验也被用于制造光栅、干涉仪等光学设备。

此外,双缝干涉实验还被用于研究电子、中子等粒子的波动性质。

探索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

探索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

探索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引言:量子力学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它揭示了量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这个实验起初是根据光的干涉实验而发展起来的,后来被应用于探究微观尺度的粒子,如电子,中子和原子等的行为。

本文将详细解读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包括实验的准备、过程、应用以及其他专业角度的讨论。

一、定律解读:量子力学的重要定律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它表明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这一定律被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路易斯·德布罗意在1924年首次提出。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任何一个物质粒子都可以被描述为波动方程。

与传统的波动理论不同,德布罗意波的波长是与粒子的动量相关的,即λ = h / p,其中λ为德布罗意波的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p为粒子的动量。

双缝干涉实验是基于以上定律进行的实验,通过在光路中设置两个狭缝(即双缝),观察通过双缝的光的干涉现象,可以揭示量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实验准备:1. 实验材料准备:a. 光源:可以使用一束激光器或单色光源。

b. 光学元件:以保证光的单色性和平行性,例如凸透镜、反射镜等。

c. 双缝装置:在光路中设置两个连续的缝状物体,如两个狭缝导向光。

d. 探测器:用于测量光的强度或记录光的干涉图案。

e. 科学仪器:如光束分裂器、干涉计等。

2. 实验环境准备:实验环境应尽量降低干扰,并保持稳定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需要使用黑暗室、空气透过性良好的实验室,以及温度、湿度等因素稳定的环境。

三、实验过程:1. 光源辐射:将光源的光辐射通过光学元件进行准直,以保证光的单色性和平行性。

例如,可以使用凸透镜使光线平行。

2. 光通过双缝:将准直后的光通过双缝,光将通过缝隙边缘的衍射现象产生整组圆的光纹。

3. 干涉图案观察:使用探测器探测光通过双缝后的干涉图案,通常使用干涉计或摄像机进行记录,以获得精确的结果。

4. 结果分析:对观察到的干涉图案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波动理论和粒子特性的量子力学模型,来解释干涉图案的形成机制。

空间双光子态振幅和相位的干涉成像 太极

空间双光子态振幅和相位的干涉成像 太极

空间双光子态振幅和相位的干涉成像太极空间双光子态干涉成像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成像技术。

它利用光子的量子叠加态以及干涉效应,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成像和对物体的相位信息进行测量。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就是“太极”实验。

本文就将介绍空间双光子态的产生机制、干涉成像的过程以及太极实验的原理与应用。

空间双光子态也被称为量子相干态,是指两个光子处于某个特定的量子态,具有确定的振幅和相位关系。

这种态可以通过将一束激光经过非线性晶体的中心时,产生出的双光子束来实现。

当光子在非线性晶体中经历二次谐波产生的过程时,会发生光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两个光子的振幅和相位之间存在关联的量子态。

这种产生的过程可以通过琥珀检测器和干涉仪等实验设备来进行检测和测量。

干涉成像是通过量子相干态的光子间的干涉效应来实现对物体的成像。

在干涉成像过程中,两束空间双光子态的光束被分别发送到物体上,并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光的干涉原理,两束光经过物体后再次重合时,它们的振幅和相位之间会发生干涉,从而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检测这些干涉条纹的强度和位置,可以获得物体的信息,例如物体的形状、轮廓和相位等。

太极实验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双光子态干涉成像实验。

它的原理是将两束空间双光子态光束发送到一个具有太极图案的物体上,然后再次重合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检测这些干涉条纹的强度和位置,可以重建出物体的形状和轮廓。

与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相比,太极实验能够实现超分辨率成像,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太极实验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科学研究和光学信息处理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太极实验可以实现对细胞和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对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纳米科学研究中,太极实验可以用于纳米材料的形貌表征和表面形态的测量。

在光学信息处理中,太极实验可以实现全息成像和光学数据存储等应用。

总之,空间双光子态干涉成像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采用空间双光子态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成像和对物体的相位信息进行测量。

双缝实验探究波粒二象性

双缝实验探究波粒二象性

双缝实验探究波粒二象性实验背景双缝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揭示粒子既具有波动性质又具有粒子性质的波粒二象性。

该实验通过在一个障碍物上开设两个缝隙,并让一束粒子(如电子或光子)经过后在屏幕上观察到的干涉图样,从而证明了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实验装置与过程双缝实验所需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其中包括一个光源(或电子源)、障碍物(通常是一个板子,上面开有两个狭缝)以及一个屏幕。

实验过程如下:1. 将光源(或电子源)放置在一定距离之处,并保持稳定的辐射源。

2. 在障碍物上开设两个狭缝,使缝隙尽可能细小且距离适当。

3. 在障碍物后放置一个屏幕,用于观察到的干涉图样。

4. 打开光源或电子源,让光子或电子经过狭缝。

5. 观察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图样。

实验结果与解释根据双缝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光子经过狭缝时,会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表明光子具有波动性,以波的形式传播并发生干涉现象。

2. 当电子经过狭缝时,同样会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

这意味着电子也具有波动性,并呈现出干涉效应。

3. 干涉图样的特点与波动理论相符,支持物质具有波动性质。

4. 干涉图样的观察结果同时也支持粒子性质的存在。

因为只有具有粒子性质的粒子才能击中屏幕上的特定区域。

5. 实验结果反映了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物质在一些实验条件下既表现出粒子性,又表现出波动性。

理论解释与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可以作为波动(如电磁波)传播,也可以作为离散点(如粒子)存在。

早期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现象,而粒子(如电子)则呈现出固有的粒子性。

然而,双缝实验的结果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物质的行为可以通过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可以看作是对粒子存在概率的描述。

在双缝实验中,当光子或电子通过狭缝时,它们的波函数会扩展,并形成多个波峰和波谷。

这些波函数最终将干涉并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

实验结果表明,当我们观察物质时,我们所观察到的是这些粒子以概率分布的方式出现在不同位置上,而非特定的位置。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

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

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个测试量子物体像光或电子等等的波动性质与粒子性质的实验。

双缝实验所需的基本仪器设置很简单。

拿光的双缝实验来说,照射相干光束于一块内部刻出两条狭缝的不透明挡板。

在挡板的后面,摆设了照相底片或某种侦测屏,用来纪录通过狭缝的光波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光束的物理性质。

光束的波动性质使得通过两条狭缝的光束互相干涉,造成了显示于侦测屏的明亮条纹和黑暗条纹,这就是双缝实验著名的干涉图案。

可是,实验者又发觉,光束总是以一颗颗粒子的形式抵达侦测屏。

双缝实验也可以用来检试像电子一类粒子的物理行为,虽然使用的仪器不同,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显示出波粒二象性。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具体)在仪器观测前,结果有多条光带。

这是因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在双缝处相互干涉的结果。

但单电子如果要相互干涉,就肯定要两条缝里都有波发出。

所以当实验结果产生的时候,几乎所有科学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意味着一个电子同时出现在左缝与右缝。

于是他们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加了一个观测仪器去观测,看看电子到底通过了哪一条缝。

实验很成功,他们成功地观测到了电子通过左缝,右缝,左缝......但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只要一观测,光带就变成了两条,如同电子不再具有波动性,像子弹一样变成了经典粒子。

研究人员还是没有发现左缝与右缝同时出现电子。

一分钟看懂“双缝实验”,它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一分钟看懂“双缝实验”,它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一分钟看懂“双缝实验”,它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量子力学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

它使得物理学有了新的进展。

无论爱因斯坦还是霍金,它们的成就都是量子力学铸造的。

但是,很多量子力学的观点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

其中,“双缝实验”就是量子力学史上一个非常具有地位的实验,它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因为“双缝实验”理论比较复杂,下面,小编就来简要的概述一下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又分为三个小实验。

首先,是宏观弹珠实验。

实验通过单缝向屏幕发射弹珠,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弹珠通过缝隙以后得到的一条竖线图案。

通过双缝向屏幕发射弹珠,在屏幕上得到的是两条竖线图案。

这符合人们一般的逻辑认识。

其次,是宏观水波实验。

通过单缝向屏幕发射水波,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密度用中心向周围递减的图案。

通过双缝向屏幕发射水波,在屏幕上得到的是一个条纹干涉图案,因为通过双缝之后的水波会互相叠加或抵消,这是水波的特性。

这个实验是初中都做过的实验,并不难理解。

第三个实验,是微观粒子实验。

通过单缝向屏幕发射电子,在屏幕上得到的是电子通过缝隙以后得到的一条竖线图案,和宏观的弹珠表现完全相同。

那么通过双缝呢?我们应该得到和宏观弹珠一样的双线图案。

而实际呢?我们得到的却是一个和宏观水波双缝一样的条纹干涉图案!对于这一现象,刚开始,科学家们认为,是大量的电子互相碰撞得到了条纹干涉图案。

于是就一个一个发射电子。

意想不到的是,依然得到的是条纹干涉图案。

这就奇怪了?一个一个发射电子,没有其他电子干涉它啊?这不符合逻辑啊。

于是,科学家很好奇,就撤掉了实验旁边监视实验所用的摄像机。

而是用仪器去检测它。

而仪器检测的结果却是:我们用仪器检测粒子是通过那个缝隙的同时,电子却在屏幕上打出了如宏观弹珠试验一样的双线图案!这就奇怪了。

当我们用摄像机监测它时,得到的结果为什么和仪器检测的不一样呢?首先,前提条件可以肯定,仪器是好的,方法也是对的。

于是就得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可怕的真相。

那就是:这意味着,仅仅是因为观察者的观察,电子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光子双缝干涉实验

光子双缝干涉实验

光子双缝干涉实验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

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

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

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

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

假若光束是由经典粒子组成,将光束照射于一条狭缝,通过狭缝后,冲击于探测屏,则在探射屏应该会观察到对应于狭缝尺寸与形状的图样。

可是,假设实际进行这单缝实验,探测屏会显示出衍射图样,光束会被展开,狭缝越狭窄,则展开角度越大。

如右图所示,在探测屏会显示出,在中央区域有一块比较明亮的光带,旁边衬托著两块比较暗淡的光带。

类似地,假若光束是由经典粒子组成,将光束照射于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则在探射屏应该会观察到两个单缝图样的总和。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如右图所示,在探射屏显示出一系列明亮条纹与暗淡条纹相间的图样。

19世纪初,托马斯·杨发表了一篇论文,《物理光学的相关实验与计算》(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Relativeto Physical Optics),详细阐述这些实验结果。

由于亮度分布可以用波的相长干涉与相消干涉这两种干涉机制来解释,意味着光是一种振动波,这促使光波动说被广泛接受,也导致17、18世纪的主流理论─光微粒说─渐趋式微。

但是后来20世纪初对于光电效应的理论突破演示出,在不同状况,光的物理行为可以解释为光是由粒子组成。

这些貌似相互矛盾的发现,使得物理学家必须想办法超越经典力学,更仔细地将光的量子性质纳入考量。

使用双缝实验与各种不同衍生的变版来检试单独粒子的物理行为,这方法已成为经典的思想实验,因为它能够清楚地探讨量子力学的核心谜题,它演示出对于实验结果的理论预测能力所不可避免的基础极限。

关联成像利用光场的二阶关联信息

关联成像利用光场的二阶关联信息

关联成像利用光场的二阶关联信息
“鬼”成像( ghost imaging)又称双光子成像( two-photon imaging ) 或关联成像( correlated imaging) ,是一种利用双光子符合探测恢复待测物体空间信息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传统的光学观察是基于光场的强度的分布测量,关联光学则基于光场的强度的关联测量,并且现有的成像技术主要利用光场的一阶关联信息(强度与位相),而经典…鬼‟成像利用的光场的二阶关联被认为是一种强度波动的统计相关。

作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 EPR) 佯谬争端的一个结论,纠缠光子对的空间非定域特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这种奇特的性质引发了与量子信息相关的研究。

1993 年巴西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纠缠热光源,通过符合计数,能使原本由于退相干而消失的杨氏干涉条纹,重新呈现在包含杨氏双缝的光路上;而稍早,俄国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手段,使得物体的边缘衍射条纹,呈现在并不包含物体的光路上。

此后,有关非局域量子成像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

“非局域”,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像在并不包含物体的光路上生成;因此这种成像的方式也叫“鬼成像”。

曾一度认为,只有基于纠缠态双光子的纠缠光源,才能实现鬼成像;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经典热光场也能实现这一过程。

从经典统计光学入手,建立了热光场的数值模型,模拟符合热光特性的光场变化、光场传播、以及物体透射函数对热光场的调制,进而从光强度起伏的关联函数中,分别重现振幅型物体和纯相位型物体的傅里叶变换图像;通过与真实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基于统计光学原理的该数值模型所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真实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表明,基于统计光学的无透镜鬼成像亦可以实现。

物理学专业研究论文

物理学专业研究论文

物理学专业研究论文研究论文标题:从共振到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摘要:本研究论文旨在探讨量子力学中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一,即双缝干涉实验。

通过实验,在光子和电子上观察到的双缝干涉现象引发了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质疑和对量子力学的兴趣。

本文通过介绍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讨论了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并探讨了其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 引言双缝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经典和量子世界之间辩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实验表明,当光或粒子通过具有微小缝隙的障碍物时,会展现出干涉图案。

这一实验结果引发了科学家对光和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研究,推动了研究者对量子力学的深入探索。

本节回顾了双缝干涉实验的历史,并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本节详细阐述了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

首先,介绍了光的干涉理论,包括杨氏干涉实验和杨氏干涉公式的推导。

然后,对电子束的干涉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电子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

最后,讨论了双缝干涉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及其对现有理论的挑战。

3.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本节重点讨论了双缝干涉实验中观察到的波粒二象性现象。

通过双缝实验,发现电子和光子在通过双缝衍射时表现出的干涉图案,这暗示了粒子具有波动特性。

然而,当我们对单个粒子进行观察时,粒子的位置表现为粒子特性,而非波动特性。

本节介绍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性。

4. 双缝干涉的应用与发展本节讨论了双缝干涉实验在量子力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和进展。

首先,介绍了光的干涉现象在激光技术和光学成像中的应用,例如干涉仪。

然后,探讨了电子束的干涉现象在背景噪声的减少以及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应用。

最后,介绍了双缝干涉实验对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的影响。

5. 结论本研究论文通过对双缝干涉实验的综合探讨,展示了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在解释实验结果和推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双缝干涉实验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光和粒子特性的认识,而且引发了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质疑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籁 青, 等: 基于关 联 光 子 对 的 双缝 量 子 成 像 实 验
3 9
弘 弘如 ; 号
M m
实验 系统 中环 境 光 以及 泵 浦激 光对 实验 结果 有很 大影 响 , 因此 系统 中需 做好 滤 波和 遮光 处理 . 在 实验 系 统 中 , 选 择在 暗室 环境 下实 验 , 并在 光路
N. Kl y s h k o提 出 “ Ad v a n c e d wa v e ” 理 论 ] ,
该 理论 提供 了唯 象 解 释 : 以探 测 器 D 作 为“ 点 光
源” 发光, 光 束传 播 至 参 量 下转 换 晶体 , 把 下 转 换
晶体表 面看 作“ 平 面镜 ” , 光 束 经该平 面镜 反射 后 , 传 播 至 扫 描平 面 , 最终 被 探 测 器 接 收.该 唯象 解 释可很 好地 解释 基 于纠缠 光源 的非局 域成 像. 实 验证 实非 线性 晶体 的参 量下转 换 过程产 生
( 中国科 学技 术大 学 量 子物 理和 量子 信 息研 究部 , 安徽 合肥 2 3 0 0 2 7 )
摘 要: 双缝 量 子 成 像 实 验 利 用 参 量 下 转 换 过程 产 生 的 光 子 之 间 的 关 联 性 , 扫描 双 缝 量 子 成 像 .通 过 采 集 光 子 符 合
计数 , 绘制扫描位 置和光子符合计数关联 图, 在 一 维 方 向重 现 双 缝 .根 据 实 验 采 集 数 据 和 绘 图结 果 计 算 双 缝 缝 间距 . 关键词 : 鬼像 ; 关联光子对 ; 非局域特性 ; 杨 氏双 缝 干 涉
第 3 5卷 第 3 期
2 0 1 5 年 3 月
物 理
实 验
V0 1 . 3 5 No . 3பைடு நூலகம்
Ma i ' ., 2 015
PH YSI CS EXPERI M EN TA TI oN
基 于关 联 光 子对 的 双 缝 量 子 成 像 实 验
杨 青 , 夏 慧枝 , 陈 凯
成像 , 使原 本 由于 退 相 干 而 消 失 的杨 氏干 涉 条 纹
重 新呈 现 .自此这 种具 有非 局 域 特性 的量 子成 像 的 研 究 便 迅 速 开 展 开 来.量 子 成 像 又 称 “ 鬼 成 像” , 不 同于常规 的直 接记 录成像 方 式 .它采 用 一
广—
—~ . Dl
1 。
图 1 双 缝 干 涉
个 单像 素点 探测 器 收集 透 过 物 体 的光 , 而 用 另 一
个 单光 子探 测器 在非 物 空 间探 测 光 强 分 布 , 通 过
提 取具 有关 联性 质 的强 度信 息完 成对 物体 的非局
域 成像 .这种 有 悖 于常 规 思 维 的成像 方式 , 不 仅 成像 不 受光 路扰 动影 响 , 而且 成 像 的分 辨 率 可 以 超 越衍 射极 限 , 也 可 以对低 于奈 奎斯 特 采 样 率 情
现象 ; 当试 图通 过测 量来 确定 路径 时 , 干涉 就会 消
量级 , 因此 近 似 认 为 两关 联光 子 同 时 产 生 _ 5 ] .产 生 的关 联光 子耦 合 到 光 纤 中 , 并 通 过单 光 子 探 测 器 进行 探测 .当光子 信号 进 入单 光 子探 测器 并 被
探 测 到时 , 则输 出 1 个 电脉 冲信 号.累计 1 S 时 间
内的 电脉 冲信号则 为单 路光 子计 数.而参 量下 转 换 过程 产生 的关联 光 子分别 进 入到单 光 子探测 器
失( 费 曼路径 选 择 ) .基 于 纠缠 源 的量 子成 像 是 通 过 符合 测量 来提 取 物 体 的信 息 , 而符 合 测 量 手 段 恰好 消 除 了关联 光 子 对 的路 径 信 息 ( 量子橡皮) ,
图 1为 纠缠光 子对 进行 符合 测 量 , 当D 。 探 测
到光 子 时 , D。 探测 到 的另一 光 子无 法 确定 传 播 路
如 图 3所示 , 双缝 量子 成像 实验 中 , 物 体双 缝
“ 第 8 届 全 国 高 等 学 校 物 理 实 验 教 学研 讨 会 ” 论 文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3 O ; 修 改 日期 : 2 0 1 4 — 0 8 — 1 9 作者简介 : 杨 青( 1 9 8 8 一) , 女, 安徽无为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工程 师 , 硕士, 从 事 量 子 光 学 和 量 子 信 息 方 面 的研 究 .
的关联 光子 之 间 的时 间差 很 小 ] , 几乎在 1 0 。 s
况 扫描 成像 .量子成 像 的这 些 特 点 吸引 了大 量 的
相关 研 究 , 促 进 了多 个科 学领 域 的发展 , 并 且产 生 了广 阔的应 用前 景 J .
2 实 验 原 理
基 于“ 双光 子 干 涉 ” 的量 子 解 释 [ 2 ] : 对于杨 氏 双缝 干 涉实 验 , 当传 播路 径信 息不 可 知时 , 光子 路 径 信息 以概 率 幅 的形 式 来 叠 加 , 从 而 才 出现 干 涉
即发生 干涉 现象 .
后, 若 均被探 测 到 , 则 两探测 器 同时输 出电脉 冲信
号 .在 特 定符 合 门宽 内 , 若 同时 检 测 到两 路 光 子 的电 脉 冲信 号 , 则 输 出 1个 光 子 符 合 信 号 , 见 图
2 .光 子符 合计 数可 有效 地检 验关 联光子 对数 量.
中图分类号 : O4 3 1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4 6 4 2 ( 2 0 1 5 ) 0 3 — 0 0 3 7 — 0 3
1 引 言
1 9 9 3年 , 巴西 科 学家通 过 纠 缠 光 源符 合 计 数
径, 符合计数是概率幅叠加( 干涉) 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