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实验复习.docx

生化实验复习.docx
生化实验复习.docx

—、离心技术

1.概念:根据物质的质量、沉降系数及浮力因素等不同,应用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使物质分离、浓缩、提纯的方法称为离心(centrifugation)技术。

2.离心的基本术语

①离心力(F):在一定角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F=co2r

(3是旋转角速度,以弧度/秒为单位;r是离心转子的半径,以cm为单位)

②相对离心力(RCF):离心力转化为重力加速度(g)的倍数。RCF= o2r/g= (1.119X10-5) n2r n为转子每分钟的转数(rpm)

一般情况下,低速离心时常以转速“rpm”来表示,髙速离心时则以“g”表示。

③沉降系数(S):颗粒在单位离心力作用下粒子移动的速度。

S的物理意义是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到达等速运动所经过的吋间,单位为秒。S在实际应用屮常在10-13秒左右,即10-13S为IS o文献屮常用沉降系数以描述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亚细胞器大小。

3.离心机分类

(1)普通离心机:最大转速6000 rpm左右,分离形式是固液沉降分离,转子有角式和外摆式,其转速不能严格控制,通常不带冷冻系统,于室温下操作,用于收集易沉降的大颗粒物质,如红血球、酵母细胞等。(2)高速冷冻离心机:最大转速为20000?25000 rpm,分离形式是固液沉降分离,一般都有制冷系统,通常用于微生物菌体、细胞碎片、大细胞器、硫镀沉淀和免疫沉淀物等的分离纯化工作,但不能有效地沉降病毒、小细胞器(如核蛋白体)或单个分子。

(3)超速离心机:转速可达50000?80000 rpm,分离的形式是差速沉降分离和密度梯度区带分离,离心管平衡允许的误差要小于0.1克。超速离心机的出现,使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扩展,它能使过去仅仅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亚细胞器得到分级分离,还可以分离亚细胞器、病毒、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等。

4.离心管的选用

离心管主要用玻璃、塑料和不锈钢制成

(1)玻璃离心管绝对不能在高、超速离心机上使用。

(2)塑料离心管常用材料有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等,其中PP管性能较好。具体如下:

A、PA管:化学性能稳定,半透明,能耐高温消毒。

B、PP管:化学性能稳定,半透明,能耐高温消毒。

C、PC管:透明度好,硬度大,能耐高温消毒。但不耐强酸强碱及某些有机溶剂。主要用于5万(转/分) 以上离心。

D、CN管:质地较软,透明,但不耐强酸强碱及某些有机溶剂,不能高压消毒。适合于蔗糖、廿油等密度梯度离心。因透明,利于收集。

(3)不锈钢离心管强度大,不变形,能抗热,抗冻,抗化学腐蚀。但用时也应避免接触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如强酸、强碱等。

5.离心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1)离心机要置水平位置,以保证旋转轴与地面水平面垂直。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阳光和热源直接照射。

(2)使用前应检查离心机转头转速,不得过速使用。禁止离心机不加转子空转且确认转子己放稳,一定要选择适宜的转子。

(3)样品倾入离心杯后应与离心管套一起两两平衡(台称),平衡后把它们放置于转子的对称位置,严禁装载奇数的离心管。严禁使用显著变形、损伤或老化的离心管。

(4)离心机工作前一定要检查离心机盖是否盖严,之后打开电源开关,调整离心时间。

(5)启动离心时转速应由小至大,缓慢升速,达到预定转速后再调整离心时间至预定时间。

(6)在使用过程屮,若发现声音不正常,应立即停机。

(7)离心结束,要等到转速为零时才能打开离心机盖,取出样品。调整调速旋钮至零位,同时关闭电源。

(8)每次使用后,要仔细检查转头,及时清洗、擦干。长期不使用,应将转子取下擦拭涂油并妥善保管。

二、光谱技术(分光光度技术)

1.分光光度法的概念:利用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激光等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利用此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物质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技术,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

2.常用光谱分析术语

①光吸收: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某介质吋,该介质有选择地吸收某一波长的光,使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光吸收。

②吸光度(A)(absorbance):又称光密度(OD)或消光度(E),表示光被吸收的量度。它与被测溶液

的浓度(C),液层的厚度(L)成正比,消光度越高,溶液对光吸收的程度越大。

③透光度(T)(transmittance) -- 表示光线透过的量度。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④消光系数(£ ):是溶液对光吸收的比例常数,消光系数的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以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值,用£表示。

£值取决于溶质性质、入射光波长和温度。£越大,吸收光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就越髙。

4?分光光度计种类

(1)可见分光光度计: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称比色分析。由于显色时影响呈色深浅的因素较多,且常使用单色光纯度较差的仪器,故测定时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同时操作。

(2)紫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基本装置中采用高强度的钩灯作为光源,能够在可见光范围(400?700nm)调节。氛灯用于紫外分光光度测量(200?400nm);使用氛灯时要用石英杯,因为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

(3)红外分光光度计: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其屮紫外光区,波长范围为200?400nim可见光区,波长范闱为400?700nim红外光区,波长范围为700nm-500g m;无线电波区,波长范围为l?5m。在生物化学领域里,应用最多的是波长区域是可见光和紫

外光。

5.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测定原理

组成:(1)光源;(2)单色光器(包括产生平行光和把光引向检测器的光学系统);(3)样品室(比色杯); (4)接收检测放大系统;(5)显示或测量仪表。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放大系统显示器

测定原理:光源发生的光经单色光器变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此光通过吸收池,被吸光物质所吸收,吸收

后,透出的光照到接受器上产生电流,电流推动测量仪表以光密度或透光率表示出来。

7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1.开机前的检查:开机前打开样品室盖,检查样品室内是否有物品挡在光路上。光路上有阻挡物将影响仪器的自检,甚至造成仪器故障。

2.接通仪器电源,预热20?30分钟后,用波长选择旋钮设置测试所需波长。

3.将校正黑体置于光路,用〈MODE〉键选择“T”测试方式,调节T为“000.0”。

4.将空白溶液与待测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把盛有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比色架中(注意比色皿的光面和毛面不要放反),盖上样品室盖,使空白溶液对准光路,用〈MODE〉键选择“T”测试方式,按“100%”键调节光度计读数为“100.0”。用〈MODE〉键选择“A”测试方式,看光度计读数是否为“0.000”。如是,则可以开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

5.轻轻拉或推动比色架固定拉杆,使第二个比色皿溶液处在光路中,此时读数即为该溶液的吸光度。

6.依次拉或推出第三,第四个比色111L,分别读取溶液的吸光度值。

7.测定完毕,先打开样品室盖,再关闭电源。将比色皿取出洗净,并将比色皿座架及暗箱用软纸擦净。

三、层析技术

1.概念和原理:又称色谱技术。利用被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指吸附能力、溶解度、分子大小、分子带电性质及带电量的多少、分子亲和力等)的差异,当它们通过一个由互不相溶的两相一一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的体系时,由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分配比例、移动速度不同而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层析法是近代生物化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性质极为相似,而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分离的各种化合物,如各种氨基酸、核苛酸、糖、蛋白质等。

2.层析分类

(1)按固定相分类:根据固定相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纸层析:用滤纸作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

薄层层析:将适当粘度的固定相均匀铺在薄板上,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

柱层析: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着一个方向移动而分离;

(2)按流动相分类,可分为:气相层析和液相层析。

气相层析:是指以气体为流动相的层析方法。根据固定相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气■固层析(GSC)和气?液层析(GLC)o

液相层析:是以液体为流动相的层析方法,称Z为液相层析。同理,根据固定相的性质不同又可以把液相层析分为液■固层析(LSC)和液■液层析(LLC)o

(3)按分离原理分类,可分为:

①凝胶层析(gel chromtography):凝胶层析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筛过滤、凝胶渗透层析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及固定相(凝胶)具有分子筛的特点,将被分离物质各成分按分子大小分开从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分子筛效应:凝胶颗粒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小分子易进入凝胶网孔,流程长而移动速度慢,而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凝胶网孔,沿凝胶颗粒间隙流动,流程短移动快。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多种成份在通过凝胶床时,按照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层析柱,凝胶表现分子筛效应,凝胶层析又称分子筛层析。

②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 tography):离子交换层析法是以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物质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屮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③吸附层析(absorption chromatography):吸附层析是指待分离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由吸附剂组成的固定相时,由于吸附剂对待分离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吸附力不同,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得以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吸附层析常应用于:

A.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分析;

B.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分析;

C.稀溶液的浓缩

④分配层析(partition chroma tography):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屮不断发生吸附和解吸附的作用,在移动的过程中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称Z为分配层析。

⑤亲和层析(afinity chromatography):在固定相载体表面偶联具有特殊亲和作用的毗基,这些配基可以与流动相中溶质分子发生可逆的特异性结合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称之为亲和层析。

⑥金属螯合层析(metal chelating chromatography)利用固定相载体上偶联的亚胺基乙二酸为配基与二价金屈离子发生螯合作用,结合在固定相上,二价金屈离子可以与流动相中含有的半胱氨酸、组氨酸、咪卩坐及其类似物发生特异螯合作用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之为金属螯合层析。

⑦疏水层析(hydrophobic chromatography):^用固定相载体上偶联的疏水性配基与流动相中的一些疏水分子发生可逆性结合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之为疏水层析。

⑧反向层析(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利用固定相载体上偶联的疏水性较强的配基,在一定非极性的溶剂中能够与溶剂中的疏水分子发生作用,以非极性配基为固定相,极性溶剂为流动相来分离不同极性的物质的方法,称Z为反相层析。

⑨聚焦层tJf(focusing chromatography)利用固定相载体上偶联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在层析过程中所

形成的pH梯度,并与流动相中不同等电点的分子发生聚焦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之为聚焦层析。

⑩灌注层析(perfusion chromatography)利用刚性较强的层析介质颗粒中具有的不同大小贯穿孔与流动相中溶质分子分子量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之为灌注层析。

2.层析分类

亲和层析特点: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而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具有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的生物分子是成对互配的。主要的有:酶和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和辅酶、抗原与抗体、DNA和RNA、激素和其受体、DNA与结合蛋白等。在成对互配的生物分子中, 可把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而对样品溶液屮的另一方分子进行亲和层析,达到分离纯化目的。例如,酶与其辅酶是成对互配的,既可把辅酶作为固定相,使样品中的酶分离纯化,也可把酶作为固定相,使样品中的辅酶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应用:亲和层析可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稀溶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质的贮藏;从纯化的分子屮除去残余的污染物;用免疫吸附剂吸附纯化对此尚无互补配体的生物大分子;分离核酸是亲和层析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与层析法有关的仪器

①自动部分收集器

②核酸蛋白检测仪:是层析时监测层析洗脱液浓度变化的仪器。洗脱液从柱的出口流出,通过细管被引向一个置于适当波长的石英玻璃流通池内,光吸收的变化通过一个光电管來检测,并在图表记录仪上被描绘出来。核酸一蛋白检测仪是柱层析时的眼睛。

③电脑釆集器、电脑

④恒流装置一一恒流泵

四、电泳技术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概念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其与自身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o以此为原理衍生出的各种电泳方法称为电泳技术。

任何物质由于其本身的解离作用或表面上吸附其他带电质点,在电场中便会向一定的电极移动。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如果溶液的pH大于pl,则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会解离出H+而带负电,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如果溶液的pH小于pl,则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结合一部分H+而带正电,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二)、电泳的分类

(1)平板式电泳:电泳支持物(如凝胶)制成水平板状,是最常用的电泳方式。

(2)垂直板式电泳:如聚丙烯酰胺凝胶可做成垂直板式电泳。

(三)、影响电泳的内外界因素

内因:①净电荷;②质点大小;③质点形状

外因:

①电场强度

②缓冲液的pH值(pH恒定)若溶液pH处于等电点碱侧,即pH>pI,则质点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若溶液pH处于等电点酸侧,即pH

③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吋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最适:0.02-0.2)

其原因是带电质点吸引相反负荷的离子聚集其周围,形成一个与运动质点负荷相反的离子氛(ionic atmosphere),离子氛不仅降低质点的带电量,同时增加质点前移的阻力,甚至使其不能泳动。然而离子浓度过低,会降低缓冲液的总浓度及缓冲容量,不易维持溶液的pH值,影响质点的带电量,改变泳动速度。

④电渗现象: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electro-osmosis)o

其产生的原因是固体支持物多孔,且带有可解离的化学基团,因此常吸附溶液中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使溶液相对带负电或正电,故移动。

⑤支持物的影响:对支持物的一般要求是均匀,吸附力和电渗小,机械性能好,便于染色或紫外光下检测,故戢好透明,无紫外吸收。常用的支持物有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淀粉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糠凝胶等。

⑥焦耳热的影响:电泳时会产生焦耳热,使介质粘度下降,分子运动加快,迁移率增加,同时温度过高会使样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变性失活,因此电泳时,要控制电压或电流,也可安装冷却散热装置。

(四)、几种常见的电泳方式及应用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2.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鉴定核酸,如DNA鉴定,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制作等,为DNA分子及其片段分子量测定和DNA分子构象的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应用广泛,可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定性、定量及少量的制备,还可测定分子量、等电点等。

4.SDS-PAGE

5.等电聚焦电泳

6.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毛细管电泳

&免疫电泳

(五)、电泳技术的应用

1.分离各种有机物:如蛋白质、酶、核酸等

2.分析某种物质的纯度及分子量

3.电泳技术与层析法结合对用于物质的结构分析

4.免疫电泳可提高对蛋白质的鉴别能力

1?吸量管的使用

(1)正确拿法中指和拇指拿住吸管上端,食指顶住吸量管顶端。

(2)取液用橡皮球吸液体至刻度上,眼睛看着液面上升;吸完后用食指顶住吸量管上端。

(3)调刻度吸量管与地而保持垂直,下口与试剂瓶接触,并成一角度;用食指控制液体下降至最上一刻度处;液体凹面、刻度和视线应在一水平面上。

(4)放液吸量管移入准备接受溶液的容器中,仍使其出口尖端接触器壁,并成一角度,吸量管仍保持垂直。放开食指,使液体自动流出。

2 ?微量移液器的使用

调节体积选取钮至所需值,套上吸头,旋紧。垂直持握移液器,用大拇指按下液体吸放钮至第1档,将吸头插入待吸溶液,松开大拇指使吸放钮冋复原位。将移液器移入准备接受液体的仪器,用大拇指再次按下液体吸放钮,至第1档后继续至第2档以排空液体。

组织匀浆:指将动物组织细胞在适当的缓冲溶液中研磨,使细胞膜破坏,细胞内容物溶解或悬浮于缓冲液中形成的混悬液。

考马斯亮蓝G-250在酸性溶液中为棕红色,当它与蛋白质通过范德华键结合后,变为蓝色,且在蛋白质一定浓度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可在595 mn波氏处比色测定。2?5分钟即呈最大光吸收,至少稳定1 小吋。10?100 Ug/ml蛋白质范围内均可。

丙二酸的结构与琥珀酸相似,可与琥珀酸竞相结合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该酶的活性,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这种抑制作用即属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1:4磷钳酸溶液加至25刻度处后,用橡皮塞塞紧管口颠倒混匀,用空白管调“0”点,在420nm波长处进行比色

核酸定量测定技术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定磷法、定糖法三种。

核酸中的嘿吟、喀喘碱基具有共轨双键系统(一C=C—C=C—),能够强烈吸收250-280nm波长的紫外光。核酸(DNA或RNA)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波长处,不同浓度的核酸含量其在260nm的紫外吸收不一样,因而可以从紫外吸收的变化来测定核酸物质的含量。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不同形式DNA紫外吸光度不同,因为DNA具有双螺旋结构,当过量的酸、碱或加热使DNA 变性,使得DNA或RNA溶液对紫外光的吸收明显增加,即£值(吸光系数或称消光系数)显著升高,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在核昔酸量相同情况下,e (P) 260nm有以下关系:单核昔酸〉单链DNA> 双链DNAo 减色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性的核酸又可以复性,此时£ (P) 260nm值又明显减少,冋复到原来的核酸分子£值较低的水平,即此吋DNA或RNA溶液的紫外光吸收显著降低,此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RNA的A260nm与A280nm之比在2.0以上,DNA的A260/A280之比为1?9左右(该比值在1.8-2.0 之间表示DNA样品较纯)。

标准管法:A测定管/A标准管=C测定管/C标准管;则C测定管=A测定管/A标准管XC标准管消光系数

法(公式法)

DNA的质量浓度(P g/mL)=A260/(0.020XL) X稀释倍数

RNA的质量浓度(Pg/mL)=A260/(0.024XL) X稀释倍数

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 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C??25°C)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瞇、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2.加入200ul结合液CB,立刻剧烈颠倒轻摇,充分混匀,再加入20 ul蛋白酶K (20mg/ml),颠倒轻摇充分混匀,70°C放置10分钟,每隔2分钟颠倒混匀几次,之后溶液应变清亮,颜色偏黑色。

血清、全血及血浆的区别★

全血: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的全部血液为全血。

血浆:抗凝血离心除去血细胞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血清:如血液不经抗凝处理,让其自行凝固,则在抽血后的一段吋间内,血液会自动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个整体,再经过一段时间或用离心机离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会与一些清澈淡黄色的液体分离开,这些液体称为血清。

染色质、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在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般存在于细胞核中,是DNA的载体。,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基因: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基因在

DNA上。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一般细胞核中是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的,在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成为染色体。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NA的基因呈线性排列,有的片段有遗传效应,有的没有,而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叫基因。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

DNA的变性和复性

加热或强酸、碱性作用可以使DNA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这称为DNA的变性,

解除变性的条件后,变性的单链可以重新结合起來,形成双链,其原有的特性和活性可以恢复,这称DNA复性,也叫退火。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9即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是在引物和四种脱氧

核昔三磷酸存在下,利用DNA聚合酶反复作用,使微量的特定片段得以大量扩增的反应过程。

Tm值: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吋的温度。不同序列的DNA, Tm

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PCR所需的条件:①模板②引物(决定扩增产物的特异性)PCR反应中,所设计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个核昔酸③dNTPs④Taq聚合酶⑤Mg2+

本次实验中的变性、退火和延伸温度分别为94°C、55 °C和72 °C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以及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琼脂糖是从琼脂中提纯出来的,主要是由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连接而成的一种线性多糖。琼脂糖凝胶的制作是将干的琼脂糖悬浮于缓冲液屮,通常使用的浓度是1%-3%,加热煮沸至溶液变为澄清,注入模板后室温下冷却凝聚即成琼脂糖凝胶。琼脂糖主要在DNA制备电泳中作为一种固体支持基质。琼脂糖之间以分子内和分子间盘键形成较为稳定的交联结构,这种交联的结构使琼脂糖凝胶有较好的抗对流性质。琼脂糖凝胶的孔径可以通过琼脂糖的最初浓度来控制。低浓度的琼脂糖形成较大的孔径。而高浓度的琼脂糖形成较小的孔径。琼脂糖凝胶可以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电泳支持介质,尤其适合于核酸的提纯、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为PAG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的丙烯酰胺(Acrylamide)和甲叉双丙烯酰胺(N,N '?methylenebisacrylamide)聚合而成,这一聚合过程需要有自由基催化完成。常用的催化聚合方法有两种, 化学聚合和光聚合。化学聚合通常是加入催化剂过硫酸钱(AP)以及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催化过硫酸钱产生口由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应用较广。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以及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琼脂糖

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区别:

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琼脂糖凝胶分离DNA度大小范圉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段。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 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lbp的DNA段就能分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

凝胶层析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凝胶渗透层析等。主要根据混合物中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在通过凝胶时,分子的扩散速率各异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层析流动相:在层析过程屮,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或超临界体等都称为流动相。在柱层析吋,流动相又称洗脱剂(液);在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时,流动相又称展层剂。

机器人实验指导书

实验1机器人机械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组成; 2、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各部分的原理和作用; 3、掌握机器人单轴运动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RBT-5T/S02S教学机器人一台 2、RBT-5T/S02S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一套 3、装有运动控制卡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机械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基本机械结构连接方式为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机器人的传动简图如图2——1所示。 图2-1机器人的传动简图 Ⅰ关节传动链主要由伺服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Ⅱ关节传动链有伺服电机、减速器构成,Ⅲ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Ⅳ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公布戴、减速器构成,Ⅴ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锥齿轮、减速器构成在机器人末端还有一个气动的夹持器。 本机器人中,远东部件包括步进电机河伺服电机两大类,关节Ⅰ、Ⅱ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方式:关节Ⅲ、Ⅳ、Ⅴ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方式。本机器人中采用了带传动、谐波减速传动、锥齿轮传动三种传动方式。执行部件采用了气动手爪机构,以完成抓取作业。 下面对在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中采用的各种传动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作一简单介绍。1、同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是以钢丝为强力层,外面覆聚氨酯或橡胶,带的工作面制成齿形(图2-2)。带轮轮面也制成相应的齿形,靠带齿与轮齿啮合实现传动。由于带与轮无相对滑动,能保持两轮的圆周速度同步,故称为同

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传动如下特点: 1.平均传动比准确; 2.带的初拉力较小,轴和轴承上所受的载荷较小; 3.由于带薄而轻,强力层强度高,故带速可达40m/s,传动比可达10,结构紧凑,传递功率可达200kW,因而应用日益广泛; 4.效率较高,约为0.98。 5.带及带轮价格较高,对制造安装要求高。 同步齿形带常用于要求传动比准确的中小功率传动中,其传动能力取决于带的强度。带的模数 m 及宽度b 越大,则能传递的圆周力也越大。 图2-2同步齿形带传动结构 2.谐波传动 谐波齿轮减速器是利用行星齿轮传动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速器。谐波齿轮传动(简称谐波传动),它是依靠柔性零件产生弹性机械波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一种行星齿轮传动。 (一)传动原理 图2-3谐波传动原理 图2-3示出一种最简单的谐波传动工作原理图。 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1)带有内齿圈的刚性齿轮(刚轮)2,它相当于行星系中的中心轮; (2)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1,它相当于行星齿轮; (3)波发生器H,它相当于行星架。 作为减速器使用,通常采用波发生器主动、刚轮固定、柔轮输出形式。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上海百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8677309.html,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第一次机械设计结构展示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2.了解轴系零部件的类型、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3.了解常用的润滑剂及密封装置; 4.了解常用紧固联接件的类型; 5.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械结构及装配的展示与分析,增加对其直观认识。 二、实验设备 机构模型;典型机械零件实物;若干不同类型的机器。 三、实验内容、步骤 在实验室要认识的典型机械零件主要有螺纹联接件、齿轮、轴、轴承、弹簧,具体内容如下: 1.各种类型的螺纹联接实物,各种类型的螺栓、螺母及垫圈实物,螺纹联接的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焊接、铆接实物; 2.各种类型及各种材质的齿轮、齿轮加工刀具、蜗轮蜗杆、带、带轮、链条、链轮、螺旋传动的零部件实物,失效零件实物; 3.各种类型的轴、轴承实物,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实物,轴瓦和轴承衬实物,轴承、轴、轴瓦失效实物; 4.各种类型的弹簧和弹簧失效实物,各种联轴器、离合器实物模型。 四、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零件陈列柜中的零件。 五、实验作业 1.请回答在实验室所见到的零部件如螺栓、键、销、弹簧、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各 有哪些类型? 2.请举出螺栓、键、齿轮、滚动轴承的一种使用情况以及相应的失效形式。 六、问题思考 1.传动带按截面形式分哪几种?带传动有哪几种失效形式? 2.传动链有哪几种?链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 3.齿轮传动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4.蜗杆传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5.轴按承载情况分为哪几种?轴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6.联轴器与离合器各分为哪几类?各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7.弹簧的主要类型和功用是什么? 8.可拆卸联接和不可拆卸联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零件和构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常用带传动效率测试分析实验台

3乐高实验指导书.docx

机电一体化创新综合实验

第一部分课程总览 第二部分综合实验 Labi光电传感器自动跟踪小车 Lab2光电传感器测距功能测试 Lab3光电传感器位移传感应用 Lab4超声波传感器测试 Lab5超声波传感器位移传感应用 第三部分创新实验 双轮自平衡机器人; 碰触传感机器人设计(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平台);寻线机 器人的仿真和建模及实例(基于Lejos-Osek设计一个机器人的实例); 自己提出一个合理的项目 第一部分 课程总览 一、目的与意义 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以及综合设计能力是当前高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工科院校的实验课程正经历着从“单一型” “验证型”向“设计型”“开放型”的变革过程。我院测试及控制类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涵盖了机械设备及加工过程测试控制相关的电子电路、传感器、信号处理、接口、控制原理、测控计算机软件等理论及技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但目前各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孤立、分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为促进机械工程学科学生对于计算机测控技术的工程创新设计能力、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本机电一体化创新综合实验以丹麦乐高(LEGO )公司教育部开发的积木式教学组件一智力风暴(MINDSTORMS)为基础进行。 采川LEGO MINDSTORMS为基础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并根据我院测试及控制类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设计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具有技术综合性和趣味性以及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能力和进取精神;可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对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均有直观的认知并掌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二、实验基础 2.1 LEGO MINDSTORMS 控制器硬件 要求认识和理解RCX、NXT的基本结构,输入输出设备及接口,DCP传感器及接口,并熟练进行连接与操作。 2.2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适合的软件 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 基础 VPL编程 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 软件 Robolab 软件 NXT软件 Mat lab等等 2.3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编程以自学为主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试题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实验指导书 广东海洋大学 公差实验室 2013年2月

实验一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测量内径常用的计量器具和方法。 2.加深对内尺寸测量特点的了解。 二、实验内容 1.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径。 2.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内径可用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但对深孔或公差等级较高的孔,则常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做比较测量。 1.内径百分表 国产的内径百分表,常由活动测头工作行程不同的七种规格组成一套,用以 测量10~450mm的内径,特别适用于测量深孔,其 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内径百分表是用它的可换测头3(测量中固定 不动)和活动测头2跟被测孔壁接触进行测量的。 仪器盒内有几个长短不同的可换测头,使用时可按 被测尺寸的大小来选择。测量时,活动测头2受到 一定的压力,向内推动镶在等臂直角杠杆1上的钢 球4,使杠杆1绕支轴6回转,并通过长接杆5推 动百分表的测杆而进行读数。 2.卧式测长仪 卧式测长仪是以精密刻度尺为基准,利用平面 螺旋线式读数装置的精密长度计量器具。该仪器有 多种专用附件,可用于测量外尺寸、内尺寸和内、 外螺纹中径。根据测量需要,既用于绝对测量,又图 1 可用于相对(比较)测量,故常称为万能测长仪。 卧式测长仪的外观如图2所示。 在测量过程中,镶有一条精密毫米刻 度尺(图3a中的6)的测量轴3随着 被测尺寸的大小在测量轴承座内作 相应的滑动。当测头接触被测部分 后,测量轴就停止滑动。图3a是测 微目镜1的光学系统。在目镜1中可 以观察到毫米数值,但还需细分读 数,以满足精密测量的要求。测微目 镜中有一个固定分划板4,它的上面 刻有10个相等的刻度间距,毫米刻图 2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徐双满洪建平编 王青温审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 2月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试受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的受力和变形曲线(即变形协调图)。 2.掌握求联接件(螺栓)刚度C 1、被联接件刚度C 2、相对刚度C 1/C 1+C 2。 3.了解试验预紧力和相对刚度对应力幅的影响,以考察对螺栓疲劳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图1—1为螺栓联接实验机结构组成示意图,手轮1相当于螺母,与螺栓杆2相连。套筒3相当于被联接件,拧紧手轮1就可将联接副预紧,并且联接件受拉力作用,被联接件受压力作用。在螺栓杆和套筒上均贴有电阻应变片,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它们的应变来求受力和变形量。测力环4是用来间接的指示轴向工作载荷的。拧紧加载手轮(螺母)6使拉杆5产生轴向拉力,经过测力环4将轴向力作用到螺杆上。测力环上的百分表读数正比于轴向载荷的大小。 1.螺栓联接实验机的主要实验参数如下: 1).螺栓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1=2.06×105N/mm 2,螺栓杆直径d=10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1=130mm 。 2).套筒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2=2.06×105N/mm 2,两件套筒外径分别为D=31和32,径为D 1=27.5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2=130mm.。 2.仪器 1)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2)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3)PR10-26型预调平衡箱。

ΔF Dn λb λm λ λm ’ θn λ F θ0 D0 Q p F Q p Q 图4-3 力-变形协调图 图4-2 LBX-84型实验机结构图 1-加载手轮 2-拉杆 3-测力计百分表 4-测力环 5-套筒 6- 电阻应变片 7-螺栓 8-背紧手轮 9-予紧手轮 三.实验原理 1.力与变形协调关系 在螺栓联接中,当联接副受轴向载荷后,螺栓受拉力,产生拉伸变形;被联接件受压力,产生压缩变形,根据螺栓(联接件)和被联接件预紧力相等,可把二者的力和变形图线画在一个坐标系中,如4-3所示。当联接副受工作载荷后,螺栓因受轴 向工作载荷F 作用,其拉力由预紧力Qp 增加到总拉力Q ,被联接件的压紧力Q p 减少到剩余预紧力Q ˊp ,这时,螺栓伸长变形的增量Δλ1,等于被联接件压缩变形的恢复Δλ2,即Δλ1=Δλ2=λ,也就是说变形的关系是协调的。因此,又称为变形协调图。 知道了力和变形的大小便可计算出连接副的刚度的大小,即力与变形之比Q/λ称

《单片机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docx

《单片机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左移右移方式) 一. 实验项目卡编号:59010115-01 二. 实验目的 通过此实验,让大家初步掌握左移位、右移位指令的使用。 三. 实验设备 1.S51E单片机学习开发板一块 2.PC微机一台 四. 实验步骤 1.打开编译软件伟煌MCS51开发系统。 2.编写源程序并进行调试。要求:小灯先向左依次移动8次,再向右依次移动7次,随后循环 前血的工作。 3.将S51E开发板连接到PC机上。 对应的89S51与LED引脚的连线为 4.打开开发板电源,用软件将调试好的程序下载至单片机屮,观察实验现象。 五. 实验参考稈序 ORG 0000H START: MOV A, #OFFH CLR C MOV R2, #08H LOOP: RLC A MOV Pl, A LCAI1 DELAY DJNZ R2, LOOP MOV R2, #07H L00P1: RRC A MOV Pl, A LCALL DELAY DJNZ R2, L00P1 JMP START DELAY: MOV R4, #200 DI: MOV R5, #248

DJNZ R5, $ DJNZ R4, DI RET END

实验二流水灯实验(利用查表方式) 一. 实验项目卡编号:59010115-02 二. 实验目的 通过此实验,让同学们掌握杏表指令的使用。 三. 实验设备 1.S51E单片机学习开发板一块 2.PC微机一台 四. 实验步骤 1?打开编译软件伟煌MCS51开发系统。 2.编写源程序并进行调试。要求:学习利用杏表方式,使小灯做舞台灯效果的变化,左移3 次,右移3次,闪烁3次,廷时时问为200毫秒。 3.将S51E开发板连接到PC机上。 对丿卫的89S51与LED引脚的连线为 4.打开开发板电源,用软件将调试好的程序下载至单片机屮,观察实验现象。 五. 实验参考程序 ORG 0000H MOV Pl, #00H MOV A, #00H START:MOV DPTR, STABLE LOOP: CLR A MOVC A, @A+DPTR CJNE A, #01H, L00P1 JMP START L00P1:MOV Pl, A MOV R3,#20 LCALL DELAY JMP LOOP DELAY:MOV R4,#20 DI: MOV R5,#248 DJNZ R5, $ DJNZ R4,D1 DJNZ R3, DELAY RET TABLE:DB OFEH, OFDH, OFBH, 0F7H DB OEFII, ODFII, OBFII, 07FII DB OFEH, OFDH, OFBH, 0F7H

传感器原理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闻福三郭芸君编著 电子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 实验仪器 1、传感器特性综合实验仪 THQC-1型 1台 2、万用表 MY60 1个 三、 实验原理 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金属的电阻表达式为: S l R ρ = (1) 当金属电阻丝受到轴向拉力F 作用时,将伸长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S ?,电阻率因晶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ρ?,故引起电阻值变化R ?。 用应变片测量受力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可以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ε,而根据应力应变关系 εσE = (2) 式中:ζ——测试的应力; E ——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应力值ζ。通过弹性敏感元件,将位移、力、力矩、加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变片测量上述各量,从而做成各种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可分为金属丝式应变片,金属箔式应变片,金属薄膜应变片。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到应变传感器模块上。用万用表测量传感器中各应变片R1、R 2、R 3、R4,R1=R2=R3=R4=350Ω。 2、将主控箱与模板电源±15V 相对应连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按图1-1顺时针调节Rw2使之中间位置,再进行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 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3,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关闭主控箱电源。(注意:当Rw2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板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如四根粗实线),把电桥调零电位器Rw1,电源±5V ,此时应将±5V 地与±15V 地短接(因为不共地)如图1-1所示。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Rw1,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按表1-1中给出的砝码重量值,读取数显表数值填入表1-1中。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 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 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 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

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 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实用参考]银行业务模拟操作实验指导书.docx

《银行业务模拟操作》 实验指导书 授课班级 教师: 第一部分实验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学专业必修的实践环节。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金融学 先修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会计学或金融会计等 学时数:30课时 学分数:1学分 二、实验目的 1、将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实践、体验和学习银行业务的 相关内容; 2、理解银行与个人、银行与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关系; 3、在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获得实践的经验,基本掌握不同柜面业务的处理 方法。 三、实验内容 在银行模拟系统软件中,学生扮演在银行中工作的柜员,进行存款、贷款、出纳、结算、账户管理等业务处理的模拟练习。 四、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上述各大类业务的模拟练习,系统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行自动评分。 学生最终的成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模拟操作分数:60% 考勤:20% 实验报告:20% 五、实验室要求 1、在实验室机器上不得从事与本课程无关的活动。 2、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清洁。 第二部分主页操作介绍 一、登录系统 登录http://172.25.69.211/simbankv4/l00.aspG进入SimBank银行模拟教学平台登录界面。分别输入帐号(即自己的学号)及密码(初始没有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进入模拟教学系统首页,如图1。在此可以看到指导教师发布的通知、实验内容的链接列表、成绩图表和相关知识链接。 在画面右上角处: 点击“个人信息”:学生可查看个人信息、修改姓名及密码。 点击“在线帮助”:可查询各项功能的具体操作。 点击“退出系统”:可重新进入登录画面。 图1 二、营业大厅

机械设计基本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材料硬度测定(综合性) 一、实验内容 1.金属布氏硬度实验。 2.金属洛氏硬度实验。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金属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硬度试验方法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 三、实验条件及要求 (一)实验条件 1.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和显维硬度计,读数放大镜,标准硬度块。 2.推荐试样用材:灰铸铁、经调质处理的45钢、淬火低温回火的T10钢。 (二)要求 制备试样过程中不得使试样因冷、热加工影响试验面原来的硬度。试验面应为光滑的平面,不应有氧化皮及污物,测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时试验面的粗糙度Ra≤0.8μm。 试验时,应保证试验力垂直作用于试验面上,保证试验面不产生变形、挠曲和振动。试验应在10~35℃温度范围内进行。 不同硬度试验对试样及试验操作尚有具体要求。 四、实验相关知识点 1.硬度试验原理。 2.对试样的要求。 3.硬度试验方法的选择。 4.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试验数据的获得。 6.不同硬度试验方法的关系。 五、实验实施步骤 (一)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金属布氏硬度值是单位压痕表面积所承受的外力。

1.试验规范的选择 布氏硬度试验时应根据测试材料的硬度和试样厚度选择试验规范,即压头材料与直径、F/D2值、试验力F及试验力保持时间t。 (1)压头材料与直径的选择压头为硬质合金球。 球体直径D的选择按GB/T231.1-2009《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有五种,即10mm、5mm、2.5mm、2mm和1mm。压头直径可根据试样厚度选择,见压头直径、压痕平均直径与试样最小厚度关系表。选择压头直径时,在试样厚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用10mm球体作压头,以便得到较大的压痕,使所测的硬度值具有代表性和重复性,从而更充分地反映出金属的平均硬度。 (2)F/D2、试验力F及试验力的选择 F/D2比值有七种:30、15、10、5、2.5、1.25和1,其值主要根据试验材料的种类及其硬度范围来选择。 球体直径D和F/D2比值确定后,试验力F也就确定了。 试验须保证压痕直径d在(0.24~0.6)D范围内,试样厚度为压痕深度的10倍以上。 (3)试验力保持时间t的选择试验力保持时间t主要根据试样材料的硬度来选择。黑色金属:t=10~15s;有色金属:t=(30±2)s;<35HBW的材料:t=(60±2)s。 2.布氏硬度试验过程 (1)试验前,应使用与试样硬度相近的二等标准布氏硬度块对硬度计进行校对,即在硬度块上不同部位测试五个点的硬度,取其平均值,其值不超过标准硬度块硬度值的±3%方可进行试验,否则应对硬度计进行调整、修理。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试样安放在试验机工作台上,转动手轮使工作台慢慢上升,使试样与压头紧密接触,直至手轮与螺母产生相对滑动。同时应保证试验过程中试验力作用方向与试验面垂直,试样不发生倾斜、移动、振动。 启动按钮开关,在施力指示灯亮的同时迅速拧紧压紧螺钉,使圆盘随曲柄一起回转,直至自动反向转动为止,施力指示灯熄灭。从施力指示灯亮到熄灭的时间为试验力保持时间,转动手轮取下试样。 (3)用读数显微镜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测量出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d1 。

机械优化设计实验指导书(114830)讲解学习

机械优化设计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用外推法求解一维优化问题的搜索区间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外推法(进退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编制、调试机械优化算法程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设备及软件配置 硬件:计算机(1台/人) 软件:VC6.0(Turbo C) 三、算法程序框图及算法步骤 图1-1 外推法(进退法)程序框图

算法程序框图:如图1-1所示。 算法步骤:(1)选定初始点a1=0, 初始步长h=h0,计算 y1=f(a1), a2=a1+h,y2=f(a2)。 (2)比较y1和y2: (a)如y1≤y2, 向右前进;,转(3); (b)如y2>y1, 向左后退;h=-h,将a1与a2,y1与y2的 值互换。转(3)向后探测; (3)产生新的探测点a3=a2+h,y3=f(a3); (4) 比较函数值 y2和y3: (a)如y2>y3, 加大步长 h=2h ,a1=a2, a2=a3,转(3)继续 探测。 (b)如y2≤y3,则初始区间得到:a=min[a1,a3], b=max[a3,a1],函数最小值所在的区间为[a, b] 。 四、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1、根据算法程序框图和算法步骤编写计算机程序; 2、求解函数f(x)=3x2-8x+9的搜索区间,初始点a1=0,初始步长h0=0.1; 3、如果初始点a1=1.8,初始步长h0=0.1,结果又如何? 4、试分析初始点和初始步长的选择对搜索计算的影响。

实验二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一维搜索问题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黄金分割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编制、调试机械优化算法程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设备及软件配置 硬件:计算机(1台/人) 软件:VC6.0(Turbo C) 三、算法程序框图及算法步骤 图1-2 黄金分割法程序框图 算法程序框图:如图1-2所示。 算法步骤: 1)给出初始搜索区间[a,b]及收敛精度ε,将λ赋以0.618。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1)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贺俊林冯晚平编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用 3 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原理与零件实验室 2008年

目录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实验 (2) 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6) 实验三、齿轮结构设计实验 (9) 实验四、带传动实验 (12) 实验五、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17)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并分析其结构工艺性。 2.了解减速箱各部分的装配关系和比例关系。 3.熟悉减速器的拆装和调整过程 二、实验所用的工具、设备、仪器(每试验小组) 1.二级减速器一台 2.游标卡尺一把 3、活搬手二把 4、套筒扳手一套 5、钢板尺一把 三、实验内容 1.了解铸造箱体的结构。 2.观察、了解减速器附属零件的用途,结构安装位置的要求。 3.测量减速器的中心距,中心高、箱座下凸缘及箱盖上凸缘的厚度、筋板厚度、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的距离、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底壁之间的距离等。 4.了解轴承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包括外密封的型式,轴承内侧的挡油环、封油环的作用原理及其结构和安装位置。

四、实验步骤 1.拆卸。 (1)仔细观察减速器外部各部分的结构,从各部分结构中观察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2)用板手拆下观察孔盖板,考虑观察孔位置是否恰当,大小是否合适。 (3)拆卸箱盖 a、用扳手拆卸上,下箱体之间的连接螺栓、拆下定位销。将螺栓,螺钉、垫片、螺母和销钉放在盘中,以免丢失,然后拧动启盖螺钉使上下箱体分离,卸下箱盖。 b、仔细观察箱体内各零部件的结构和位置,并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c、测量实验内容所要求的尺寸。 d、卸下轴承盖,将轴和轴上零件一起从箱内取出,按合理顺序拆卸轴上零件。 2.装配 按原样将减速器装配好,装配时按先内部后外部的合理顺序进行,装配轴套和滚动轴承时,应注意方向,注意滚动轴承的合理装拆方法,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才能合上箱盖,注意退回启盖螺钉,并在装配上、下箱盖之间螺栓前应先安装好定位销,最后拧紧各个螺栓。 五、注意事项 1.切勿盲目拆装,拆卸前要仔细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及位置,考虑好拆装顺序,拆下的零、部件要统一放在盘中,以免丢失和损坏。 2.爱护工具、仪器及设备,小心仔细拆装避免损坏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教师:李伟 2017年3月

实验一机构展示与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增强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2. 通过实验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 二、实验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陈列室陈列了一套CQYG-10B机械原理展示柜,主要展示平面连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通过演示机构的传动原理,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指导老师的讲解与介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初步的了解。提高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兴趣。 三、展示及分析 (一)机构的组成 通过对蒸气机、内燃机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构。简单机器可能只包含一种机构,比较复杂的机器则可能包含多种类型的机构。可以说,机器乃是能够完成机械功或转化机械能的机构的组合。 机构是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由构件和运动副所组成。机器中每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体称为一个构件,它可以由一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几个零件刚性地联接而组成;运动副是指两构件之间的可动联接,常用的有转动副、移动副、螺旋副、球面副和曲面副等。凡两构件通过面的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通称为低副;凡两构件通过点或线的接触而构成的

运动副,称为高副。 (二)平面连杆机构 连杆机构是应用广泛的机构,其中又以四杆机构最为常见。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优点以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工作可靠。 平面连杆机构分成三大类:即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1. 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即根据两连架杆为曲柄,或摇杆来确定。 2. 单移动副机构,它是以一个移动副代替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一个转动副演化而成的。可分为: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转动导杆机构及摆动导杆机构等。 3. 双移动副机构是带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把它们倒置也可得到:曲柄移动导杆机构、双滑块机构及双转块机构。 通过平面连杆机构应用实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平面连杆机构在生产实际中所

《机械精度设计和测量》实验指导书

《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 实验指导书 编制:张维合 审核: 日期:

目录 第一章量具的使用 (3) 第二章随机误差的特性与处理 (7)

第一章量具的使用 第一节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1.1 测量的一般概念 技术测量主要是研究对零件的几何参数进行测量和检验的一门技术。 所谓“测量”就是将一个待确定的物理量,与一个作为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他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单位和测量精度。 “检验”具有比测量更广泛的含义。例如表面疵病的检验,金属内部缺陷的检验,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采用测量的概念。 1.2长度单位基准及尺寸传递系统 1.3测量工具的分类 测量工具可按其测量原理、结构特点及用途分以下四类: 1.基准量具:①定值基准量具;②变值量具。 2.通用量具和量仪:它可以用来测量一定范围内的任意值。按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1)固定刻线量具 (2)游标量具 (3)螺旋测微量具 (4)机械式量仪 (5)光学量仪 (6)气动量仪 (7)电动量仪 3.极限规:为无刻度的专用量具。 4.检验量具:它是量具量仪和其它定位元件等的组合体,用来提高测量或检验效率,提高测量精度,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较多。 二、测量方法的分类

1.由于获得被测结果的方法不同,测量方法可分为: 直接量法 间接量法 2.根据测量结果的读值不同,测量方法可分为: 绝对量法(全值量法) 相对量法(微差或比较量法) 3.根据被测件的表面是否与测量工具有机械接触,测量方法可分为: 接触量法 不接触量法 4.根据同时测量参数的多少,可分为: 综合量法 分项量法 5.按测量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同,测量方法分为: 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 1.5测量工具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指的是测量中应考虑的测量工具的主要性能,它是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的依据。 1.刻度间隔C:简称刻度,它是标尺上相邻两刻线之间的实际距离。 2.分度值i:标尺上每一刻度所代表的测量数值。 3.标尺的示值范围:量仪标尺上全部刻度所能代表的测量数值。 4.测量范围:①标尺的示值范围②整个量具或量仪所能量出的最大和最小的尺寸范围。 5.灵敏度:能引起量仪指示数值变化的被测尺寸的最小变动量。灵敏度说明了量仪对被测数值微小变动引起反应的敏感程度。 6.示值误差:量具或量仪上的读数与被测尺寸实际数值之差。 7.测量力:在测量过程中量具或量仪的测量面与被测工件之间的接触力。 8.放大比(传动比):量仪指针的直线位移(或角位移)与被测量尺寸变化的比。这个比等于刻度间隔与分度值之比。 1.6测量误差 1.测量误差:被测量的实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即δ=X–Q 式中:δ—测量误差; X—实际测得的被测量; Q—被测值的真实尺寸。 由于X可能大于或小于Q,因此,δ可能是正值、负值或零。这样,上式可写成 Q=X±δ 2.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即测量误差的组成) (1)测量仪器的误差 (2)基准件误差 (3)测量力引起的变形误差 (4)读数误差 (5)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 3.测量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有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 (2)随机误差:变化无规律的误差,随机误差的特性及处理将在第四节介绍。 (3)粗大误差:由于测量时疏忽大意(如读数错误、计算错误等)或环境条件的突变(冲击、振动等)造成的某些较大的误差。

机器人实验指导书

机器人实验指导书

实验1机器人机械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组成; 2、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各部分的原理和作用; 3、掌握机器人单轴运动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RBT-5T/S02S教学机器人一台 2、RBT-5T/S02S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一套 3、装有运动控制卡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机械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基本机械结构连接方式为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机器人的传动简图如图2——1所示。 图2-1机器人的传动简图

Ⅰ关节传动链主要由伺服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Ⅱ关节传动链有伺服电机、减速器构成,Ⅲ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Ⅳ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公布戴、减速器构成,Ⅴ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锥齿轮、减速器构成在机器人末端还有一个气动的夹持器。 本机器人中,远东部件包括步进电机河伺服电机两大类,关节Ⅰ、Ⅱ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方式:关节Ⅲ、Ⅳ、Ⅴ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方式。本机器人中采用了带传动、谐波减速传动、锥齿轮传动三种传动方式。执行部件采用了气动手爪机构,以完成抓取作业。 下面对在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中采用的各种传动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1、同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是以钢丝为强力层,外面覆聚氨酯或橡胶,带的工作面制成齿形(图2-2)。带轮轮面也制成相应的齿形,靠带齿与轮齿啮合实现传动。由于带与轮无相对滑动,能保持两轮的圆周速度同步,故称为同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传动如下特点: 1.平均传动比准确; 2.带的初拉力较小,轴和轴承上所受的载荷较小; 3.由于带薄而轻,强力层强度高,故带速可达40m/s,传动比可达10,结构紧凑,传递功率可达200kW,因而应用日益广泛; 4.效率较高,约为0.98。 5.带及带轮价格较高,对制造安装要求高。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精)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0b18677309.html,【中文word文档库】收集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分析机构的组成可知,任何机构都是由许多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这些组成机构的构件其外形和结构往往是很复杂的,但决定机构各部分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的是原动件的运动规律、运动副类型及运动副相对位置的尺寸,而不是构件的外形(高副机构的轮廓形状除外)、断面尺寸以及运动副的具体结构。因此,为了便于对现有机构进行分析或设计新机构,可以撇开构件、运动副的外形和具体构造,而只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代表构件和运动副,按比例定出各运动副的位置,以此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情况。这种表示机构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机构设计、机构分析、方案讨论和交流所必需的。 一、实验目的 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熟悉并运用各种运动副、构件及机构的代表符号; 3.学会根据实际机械或模型的结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 4.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和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1.各种机构和机器的实物或模型 2.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草稿纸(自备) 三、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方法及步骤 1.了解待绘制机器或模型的结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传动系统和工作执行构件。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的数目。 3. 根据相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和相对运动特点,判定机构中运动副种类、个数和相对位置。 在了解活动构件的数目及运动副的数目时,需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勿认为一个构件。 ②由于制造误差和使用日久,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4.在草稿纸上按规定的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绘制时,应从原动件开始,先画出运动副,再用粗实线连接属于同一构件的运动副,即得各相应的构件。原动件的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在绘制时,在不影响机构运动特征的前提下,允许移动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以求图形清晰。初步绘制时可按大致比例作图(称之为机构示意图)。图作完后,从原动件开始分别1、2、3……标明各构件,再用A、B、C……表明各运动副。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熟悉汇编语言程序调试环境及顺序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及掌握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书写格式和要求,明确程序中各段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EDIT、MASM、LINK、DEBUG等软件工具。 3.熟练掌握在计算机上建立、汇编、连接、调试及运行程序的方法。 二、熟悉汇编语言程序调试环境 1.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建立 本例中给出的程序是要求从内存中存放的10个无符号字节整数数组中找出最小数,将其值保存在AL寄存器中。设定源程序的文件名为ABC。 DATA SEGMENT BUF DB 23H,16H,08H,20H,64H,8AH,91H,35H,2BH,7FH CN EQU $-BUF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PUSH DS XOR AX,AX PUSH AX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BX,OFFSET BUF MOV CX,CN DEC CX MOV AL,[BX] INC BX LP: CMP AL,[BX] JBE NEXT MOV AL,[BX] NEXT: INC BX DEC CX JNZ LP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键入以下命令: C:\>EDIT ABC.ASM

此时屏幕的显示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用EDIT编辑ABC.ASM程序窗口 程序输入完毕后一定要将源程序文件存入盘中,以便进行汇编及连接,也可以再次调出源程序进行修改。 2.将源程序文件汇编成目标程序文件 一般情况下,MASM汇编程序的主要功能有以下3点: (1)检查源程序中存在的语法错误,并给出错误信息。 (2)源程序经汇编后没有错误,则产生目标程序文件,扩展名为.OBJ。 (3)若程序中使用了宏指令,则汇编程序将展开宏指令。 源程序建立以后,在DOS状态下,采用宏汇编程序MASM对源程序文件进行汇编,其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MASM宏汇编程序工作窗口 汇编过程的错误分警告错误(Warning Errors)和严重错误(Severe Errors)两种。其中警告错误是指汇编程序认为的一般性错误;严重错误是指汇编程序认为无法进行正确汇编的错误,并给出错误的个数、错误的性质。这时,就要对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问题,然后再调用屏幕编辑程序加以修改,修改以后再重新汇编,一直到汇编无错误为止。 3.用连接程序生成可执行程序文件 经汇编以后产生的目标程序文件(.OBJ文件)并不是可执行程序文件,必须经过连接以后,才能成为可执行文件(即扩展名为.EXE)。 连接过程如图3所示。

《冶金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docx

《冶金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科学研究对各学科的发展起先导和推动作用。技术科学成就的取得,必须通过科学实验。科学理论不仅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依靠科学实验提供精确的数据,再经过分析总结、判断推理而形成;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仍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作实验设计,如何科学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等,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尤应重视。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研究结论,取得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冶金工程实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结合实验室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操作和技能,以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今后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屮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提出以下要求: 1、实验前做好预习。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部分的具体内容,还应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基础,通过预习要了解实验的H的、原理、步骤、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拟出实验程序,这样实验时才能主动。没有预习的学生不得进行实验,因为那样不会收到实验预期的效果。 2、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注意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进行要井井有条、认真细致,要保持桌面整洁,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每一实验步骤都应积极思考其H的和作用,细心观察实验现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实验的原始记录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所以要注意学习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项H、实验日期、实验的主要步骤和条件、实验结果等项,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当时记录清楚。记录不但要自己看懂,也应让别人看懂。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涂改。如果记错了,可以在原数字上划一直线,再将正确的数字清晰地写在其旁边。记录本和篇页都应编号,不得随意撕去。 4、各实验对准确度或精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达不到,要自觉地重做实验。千万不要私自凑数据。应当知道,不实事求是为科学之大忌。 5、要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写成。报告要求字迹工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楚,符合学校的相关要求。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或写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