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亮点一:教师能在预设生成中因势利导。
当孩子们在在汇报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出眼睛是对称的,接下来其他还就说出耳朵、手、脚等,这些答案是在我们预设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的思考空间也定格在身体器官上了,而李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体左右都是对称的,而后教师以手为导,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这样的因势利导,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对称图形。
在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出现了从众心理时,教师能及时因势利导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
亮点二:教师智慧应对非预设中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生成,在每一次生成中都能巧妙应对,让孩子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判断鱼和国旗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声音,教师抓住时机耐心带领孩子们操作,不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使孩子们很清楚的判断出对称图形不仅要完全重合还要注意图案也要对称。
动手玩数学是本课的特色,在孩子们动手撕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预设的应该是孩子们常见的小树、星星、衣服、心形简单的对称图形,可是本课中,孩子们却撕出了各样看不出的图形,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李老师活用课堂尴尬生成带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能力使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图案。
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反而让所有学生能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反复的操作和疑问中更加清楚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如果对意想不到的生成进行艺术性地处理,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看不到李教师在尴尬场面中的手忙脚乱,感受到的是“不谐之音”的智慧生成。
通过本节数学课让我们看到: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害怕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只要我们在预设中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间,尊重学生生成的精彩,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不断、亮点不断。
苏教版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如何寻找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了解对称轴的性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对称轴的存在,并探究对称轴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对称性,对对称有一定的理解。
但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图形中找到对称轴,以及对称轴的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对称轴,并深入理解对称轴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找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2.掌握对称轴的性质,能应用对称轴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找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2.难点:理解对称轴的性质,能应用对称轴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动手、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称轴,探究对称轴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如蝴蝶、树叶、房子等。
2.准备对称轴的模型或图片。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如蝴蝶、树叶、房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2. 呈现(10分钟)呈现对称轴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对称轴的概念。
同时,让学生找出教材中的例子,尝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尝试找出它的对称轴。
并让学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对称轴,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4. 巩固(5分钟)请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判断其对称轴是否正确。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对称轴除了在平面图形中存在,是否在立体图形中也存在?让学生举例说明。
苏教版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案1
苏教版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概念,能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沿线剪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对对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称轴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会沿线剪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2.难点: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沿线剪开。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对称图形卡片、剪刀、彩纸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衣服上的图案、房间布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对称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就是图形的中心线,将图形沿对称轴对折,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活动,每组选取一个对称图形,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用彩纸沿线剪开,验证两旁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没有对称轴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9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9篇).doc》《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1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本课张老师设计了撕纸的游戏...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108783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优点:
1、以学生作品为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同时也为引出“对折〞这一关键词作铺垫。
3、练习中提供了充足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说理,进一步稳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制作对称图形,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二、建议:
1、当遇到归纳小结探索规律类型问题时,如“像这样对折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往往一下子答不上来,可以安排小组可同桌讨论。
2、第一次介绍对称轴时应画在相应的图形上。
且在后面的练习中也让学生画一下。
3、既然课始将局部学生的作品帖上黑板,那么在揭示定义后,是否让学生判断自己课前制作的图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
4、课尾,教师介绍了许多轴对称图形,最好也要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后〕。
5、在判断平面图形时,可让学生进行对折验证,还可增加“圆〞这一图形,一是拓展平面图形,二是更好地理解一个图形可能有多条对称轴。
总的来说,小陆老师作为一个教龄不到四个月的青年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组织有效,师生交流顺畅,总体效果不错,继续加油!。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一)"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李**老师执教的《/span>轴对称图形>,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
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李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二)董晓群老师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轴对称图形》,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__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老师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想法,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思维上去看待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
这节课__老师紧紧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观察一起对称的建筑物、一些日常物品后,与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接下来过渡,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我们学过的图形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进而引入到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轴对称图形。
__老师的教学艺术与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到课堂并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有一种积极探究欲望。
接下来的探究环节,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小研究,1.观察下列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这里老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从两点出发,一是用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的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二是在图形中画对称轴。
三是画对称轴时用铅笔、用虚线。
虽然看似很微小的提醒,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学生的画对称轴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还认为小研究的设计过于复杂,问题过多,只需要提出要求即可,不一定非得用问题的方式提出。
当然在今天的教学中,因为老师生怕学生说不好或者说不出来,老师在交流时参与过多,让学生没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管住自己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也是一种能力呢?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立足现实,活跃思维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关联。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
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三、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
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没有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吴玲琴陈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传授者到组织引导者的角色转换,让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角,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清晰,环节紧凑,引导学生在“玩对称——识对称——探对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整堂课学生学习性高,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一下是我对整堂课的感受:一、合理利用导学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本节课,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时,巧妙地运用了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相对应的练习,通过任务的形式获得新知,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概括,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渗透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数学思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数学注重思维的严谨性,数学课堂往往都是沉闷、严肃的,而陈老师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课,上课伊始,陈老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小实验入手,用对折、拓印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的感受事物的对称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新课标鼓励教学创新的理念。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陈老师注重学生的亲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利用自己的身体摆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判一判,不仅对新知作了进一步加深,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对称点这一概念时,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找与班上同学相对应的另一个同学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对称点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学的有趣,学的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为之后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了铺垫。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授课人评课人《轴对称》评课稿聆听了祁老师的课。
下面就祁老师执教的《轴对称》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祁老师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趣味盎然。
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都非常高,正因为有祁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明朗活泼,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条理性强。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充满了朝气。
从教学程序上看,祁老师先简单复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引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定位浅显,凸显广泛性。
引导学生观察立交桥、脸谱、交通标识、风筝的图片,通过空间想象,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轴对称图形概念进行了改编,紧接着设计了几道找对称轴的题目进行了巩固。
用表格法对比学习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向着理论层面延伸。
借助研究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老师将垂直平分线定义进行的展讲,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节课也不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有两点,祁老师没有注意到。
镜面对称和立体图形的对称并不是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其中在镜子中看钟表、在水面上看车牌号是比较难懂的题目,教师应该进行精析。
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选择题中容易出现理论辨析,教师应该多设计几个判断题,争取当堂解决简单的概念分析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明确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点是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顾老师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然后再探索出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顾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奠定了基础。
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探索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建议:一、在情境创设方面,在趣、情、思上下功夫。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
教者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融合课《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评课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课上,我首先设计了律动《手指操》,其中的动作都是对称的,这个环节的设计即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再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个对称的舞蹈动作,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一、利用律动和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爱心、葫芦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
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
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利用所学知识创编舞蹈动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与教学开始的律动相结合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平时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的学生也认真起来,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轴对称图形》评课稿1一、总评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
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 1 )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
""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
"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 、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 , 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2“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
四年级数学《轴对称》的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的评课稿授课教师:武春翠评课教师:者佳萍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下午好!昨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武老师执教的《轴对称》这堂课,使我眼睛亮了,看得远了,真是收获多多。
《轴对称》这堂课,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
教学过程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本堂课武老师设计理念新,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学中做”等数学思想。
采取“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它做到了扎实有效,流程自然,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下面我就对《轴对称》这堂课谈谈我具体的想法:本堂课的特色。
1、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对称。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研究,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2、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善于引导。
整堂课教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耐心引导,适时点拨,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4、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创境激疑时,通过探究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应用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判断,使学生在探究这些图形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对称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重视“做中学”,真正做到了先尝试,后练习,促进数学知识的整体化。
教师遵循“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感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剪一剪——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折一折——判断轴对称图形;画一画——对称轴的位置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创造出各种形状的轴对称图形,真是学以致用。
再完美的课堂,也会留下点遗憾,1、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交流有点少,教师的点评.2、教师的板书有点牵强,能否换一点学生易懂的板书。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内容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内容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内容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欢迎查看!轴对称图形评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感受有三点:1 、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
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
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一:整体评议周玲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和创造使用教材。
教学过程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采取自学、观察、讨论、对比、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的异同;2.通过对比、探究归纳,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找到对称轴,并判断有几条对称轴;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展开教学,通过四个专题活动和拓展提升,通过自学、观察、讨论、交流、对比,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案例点评1.新课之前,齐读并介绍解析评分方法,并承诺下课给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进步最大的同学颁发奖状,有效的组织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积极性。
2.鼓掌活动。
先让学生猜想一分钟能鼓几次掌,学生回答。
然后交代实践方法,计算10秒的次数乘以6,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
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叫学生体验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3.自学教材,完成专题一、二。
教师巡视,组长带领组员研究,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图案的动画演示,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直观地看到图形的折叠过程,易于观察和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5.运用学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教师按组分发几何图形的纸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
6.引导发现法:出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图片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轴对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评课稿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题:轴对称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出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简单明了的定义:“轴对称就是指一个图形能够关于一条直线对称,两边完全相同。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
3.活动探究:(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探究。
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并用彩色纸剪下轴对称线两边的部分,然后将两边的部分重叠在一起,观察是否完全重合。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讨论。
4.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轴对称的特点和找出轴对称线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记忆。
5.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并用彩色纸剪下轴对称线两边的部分,将两边的部分重叠在一起,观察是否完全重合。
然后教师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找出家里的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物品,并画出它们的轴对称线。
四、板书设计:轴对称定义:一个图形能够关于一条直线对称,两边完全相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活动任务。
但是,有些学生在找出图形的轴对称线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
轴》评课稿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明确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点是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顾老师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然后再探索出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顾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奠定了基础。
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
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探索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建议:
一、在情境创设方面,在趣、情、思上下功夫。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
教者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对学生多鼓励,多安慰,没有任何师道尊严。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活跃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四、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活动或干扰、提示学生。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
顾老师的课堂虽然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