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 闵教课堂教学研究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
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
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3.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数量的定义;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2.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的定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 讲授(30分钟)(1)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个体的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迁移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个体数量;•消失率:指单位时间内从该地区消失的个体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数量变化量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移率 - 消失率(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影响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影响食物链: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实验(4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草地和一些蚂蚁;2.记录下蚂蚁的数量;3.在草地上放置一些食物,观察蚂蚁的数量变化;4.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变化;5.分析蚂蚁数量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3.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应用案例5.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人口增长、渔业资源利用等,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关注。
2.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数学模型的介绍:讲解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的原理和应用。
4.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 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如物种保护、生态平衡等。
6.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的介绍:讲解常用的监测和预测方法,如样方调查、数学模型预测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数学模型和原因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监测方法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种群生态学教材或相关课程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案例,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3. 数学模型软件:如MATLAB、Python等,用于演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新闻报道、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973年 3750吨 1983年 370吨 2001年 271吨 2010年 80吨 2011年 12吨
长 江 刀 鱼
◇ ◇◆
◇ ◇◆
松墨天牛在湖南张家界市各地 相继爆发
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8月)
7月上旬,慈利县江垭 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有 近6000亩松林被松墨天 牛所害,有虫株率达20% 以上,重灾面积超过 1000亩,个别严重林分 有虫株率达90%以上,已 导致大批松树枯死。
鱼类的捕捞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鼠害的防治
◇ ◇◆
如何才能拯救濒危的长江刀鱼种群?
◇ ◇◆
下图表示松墨天牛害虫的活动时间,要防治此 害虫,最佳的灭虫时间为哪个时段?
种 群 数 量
◇ ◇◆
小结
种群是能自我调节、动态稳定,有其发展和 消亡规律的同种生物构成的群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其数量变化具有一 定的规律性。 加强对种群的研究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天敌捕食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
◇◆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 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 验,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
◇◆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大约在1800
年,人们把
绵羊引入澳
大利亚塔斯
马尼亚岛以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 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 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 敌,等等。
◇ ◇◆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廉江市第一中学梁美善一、教材分析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开展“三导五步”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1.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五、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六、教学方法课堂检测、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与导学案辅助使用。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最热门的话题“全面放开二孩”导入。
【投影】PPT投影并讲解学习目标、重难点。
【过渡】昨天晚上分发的预习案,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预习的情况。
【课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小组长反馈答题情况。
(“兵教兵”模式解答)【合作探究】独立完成,起立讨论,限时10分钟。
组内探究讨论,老师点评。
【投影】PPT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并讲解。
教师投影正确答案。
【当堂训练】限时4分钟。
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单独提问有问题题目解法。
教师点评及讲解。
【小结】由学生归纳。
【课后拓展】完成选做题。
【板书设计】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公式法:Nt=N0λt2.曲线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空间有限 环
种内斗争
境 阻
种间竞争 力
天敌捕食
种群数量增长趋缓
种群的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趋于稳定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K值。
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 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 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 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的数量大于1/2K 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 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 资源的再生。
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繁殖、生存的基本单位。
问:如果这个养鱼池中的鲫鱼群体中有鱼苗、小
鱼、和大鱼,那么是否鱼苗、小鱼、和大鱼各自组 成了不同的种群?
一个池塘里的鱼构成一个种群。 华二的所有学生构成一个种群。
上海市所有的市民构成一个种群。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A、实验条件下; B、一个种群刚迁移到一个 新的适宜环境中。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环境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等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实验: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 如下:
存在环境阻力,资源有限。(生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环境负荷量 K/2
大于K/2时 减缓期 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K/2时 高峰期 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例如狼群、鱼群或鸟群的数量变化。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如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等)和非生物因素(如资源可用性、环境变化等)。
4. 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如指数增长、S型曲线等。
实验活动: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
例如,将一群果蝇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6.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7.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案例分析:8.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研究一些动物种群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数量变化。
9. 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包括可能的解决方案和保护措施。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1. 评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并撰写报告或展示他们的发现。
13. 组织一次生态系统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和记录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实验用的果蝇和封闭容器- 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研究资料- 学生记录和绘图的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式和趋势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能力-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图表绘制能力。
高中生物_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首先以黔金丝猴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生观看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视频后,通过已知的一些条件,小组合作,完成在实验室条件下和理想条件下培养得到的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图,完成学案第1题。
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小组代表来展示探究成果。
加强对酵母菌数量增长情况的认识。
总结数学模型构建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对这种方法的使用更加有条理。
提出现实环境不能无限制,质疑之前结果的正确性,并且通过两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进而引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按照推导酵母菌数量增长公式和曲线的方法,自主推导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及其公式。
小结“J”曲线的成立条件,特点及现实实例等。
通过两个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生物并不是都生长在环境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的,而是存在环境阻力的。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案例,学习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相关特性,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巩固对“S”型曲线各种特征的理解,知道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小结“S”曲线的成立条件,特点及现实实例等。
通过画图等,分析“J”曲线与“S”曲线的异同,让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两个曲线的分析。
展示继续培养酵母菌到第7天,第8天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说明种群数量存在着波动和下降。
然后通过展示黔金丝猴的相关资料,提出拯救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措施。
最后通过得分在前四名的小组,做题巩固所学知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结束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阐述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案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学会用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案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案,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思考:“S ”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都能在K 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名师教案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名师教案一、前期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节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
其主要内容为种群数量波动的方式、种群数量调节相关的内容。
课标对其要求为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之前学习过种群特征、种群增长方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在到达种环境容纳量后,由于环境或种群自身因素引起的数量波动,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界中一些宏观的生物学现象奠定基础,为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段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过种群特征、种群增长方式等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调节因素之间的关系这部分抽象的内容。
但由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众多,每个因素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维的压力较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的分类标准。
(2)举例说出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分类。
2教学难点(1)说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曲线判断标准。
(2)举例分析内源性调节因素与外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事例分析、教师讲解,能够举例区分种群数量波动的种类,并简述种群数量波动产生的原因。
(2)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本,能够说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曲线判断标准。
(3)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能够举例说出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种类,并且举例分析内源性调节因素与外源性调节因素对种群数量调节机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雪兔和猞猁在10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曲线图的分析,理解双纵坐标曲线图中各点的意义并判断各条曲线所代表的意义。
(三)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客观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树立动态发展变化的生命观)(2)基本活动经验(通过种群数量内源性调节因素和外源性调节因素相关内容的学习,认同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所有的鲤鱼 2、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蛇 3、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鲫鱼 4、一个池塘里所有的母鲫鱼 5、一片草原上所有的鸟 6、上海市所有的学生
大肠杆菌种群的数量变化
大肠杆菌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进行 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min) 细菌数量(个)
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休渔期
分别始于每年7月1日、6月15日和6月1 日,时间分别为2个半月、3个月和2个 月
去长江放鱼苗
复习巩固:练习册P13
二、单项选择题 6、7、8、9、13
拓展与思考:2
课后拓展
1、怎样统计种群的数量? 2、灭松墨天牛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资料检索分析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 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 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科研人员对松墨天牛的数量监测
三年的监测发现: 天牛的活动期是 每年的4月下旬至 11月中旬,6月上 旬为高峰期
B
4月
5月 6月
C
A
P79 阅读与思考:拯救青海湖的湟鱼
1、为什么青海湖的湟鱼 需要拯救? 2、政府采用了什么措施 拯救湟鱼? 3、你认为湟鱼的资源量 达到多少时人类才能不断 得到最高效益? 4、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 么感触?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环颈雉的增长曲线
在20世纪30年代时, 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 美国的一个岛屿,在 1937~1942年期间, 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 长大致符合“J”型曲 线(右图)。
澳洲野兔的增长曲线
6亿只
查查我国建国以来历年人口数据,分析1949年以来人口 数量变化曲线有什么特征?原因是什么?我国目前采取什 么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
主要措施: 一是在枯死松树发生区,对零星且胸径25 厘米以上的松树进行打针注药; 二是在枯死松树发生区及历年来松墨天牛 虫口数量较多的松林内,挂放天牛诱捕器 100只; 三是在枯死松树发生区及周边,利用噻虫 啉喷粉防治,防治面积4606亩。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及其应用
上海市航华二中 耿红梅
松墨天牛
松墨天牛在湖南张家界市各地相继爆发
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8月) 7月上旬,慈利县江垭 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有 近6000亩松林被松墨天 牛所害,有虫株率达20% 以上,重灾面积超过 1000亩,个别严重林分 有虫株率达90%以上,已 导致大批松树枯死。
24只
1859年 1937
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种群增长 的J型曲线
细菌数量(个)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 40 60 mi n) 80 ( 10 0 12 0 14 0 16 0
6亿只
细菌数量(个)
大肠杆菌
24只
1859年 1937
野兔
环颈雉
时
间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野兔也疯狂
1859年,一个英格 兰的农民带着24只野 兔,登陆澳大利亚并 定居下来,但谁也没 想到,一个世纪之后, 这个澳洲“客人”的 数量呈指数增长,达 到6亿只之巨。
这给澳大利亚农业带 来了灭顶之灾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什么是种群
(population)?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练习: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