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第四节新授课型课教学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4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1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边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景观。
“居住”样的有趣的)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承转)(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信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物质娱乐生活信息流通快慢教育条件道路房屋丰富多样快好交通方便密、密集、高城市不方便稀疏、分散、矮乡村较贫乏慢差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居民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大一些的叫做城镇,叫做村庄,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城市人口密集,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案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3.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异
聚落形态
生产活动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城市
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稠密
房屋密集,建筑物高大
交通发达便利
乡村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稀疏
房屋稀疏,建筑物低矮
交通欠发达且不便利
4.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的村庄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
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
东南亚的高脚屋
全年炎热多雨
双层木楼或竹楼,有利于通风散热
教
学
过
程
合
作
探
究
(2)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聚落形态
地形(平原)
团状且规模较大,易发展为城市
地形(山谷)
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水源(沙漠地区)
点状或带状,集中在绿洲上
交通
线状,沿铁路或河流分布,易发展为城市
多媒体播放微课《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福建土楼》。
课
堂
总
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城市和乡村,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居民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二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流呈条带状;三是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3.4世界的聚落教案
3.4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还不认识呢?)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宁阳英才学校。
对于宁阳英才学校你们熟悉吗?(不),这里我带来了我们学校的一些图片:(欢迎你们去做客)多媒体展示:图片它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像照片中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题世界的聚落新课学习:师: 聚落有两种主要形式,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过渡: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同时展示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学生回答(角色扮演游戏:第1-5小组扮演乡村人、第6-9小组扮演城市人,分别讲出各自的好处),师点评。
过渡:既然城市和乡村有这么大的差异,是不是城市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存在呢?(不)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乡村—集镇—城市。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村庄、城市等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
3. 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
2. 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掌握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资源、交通、地形等。
2. 聚落的发展阶段:原始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3. 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难点: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发展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重
点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 61 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阅读课 本 64~65 页,完 成: ) 5.列举 3 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 、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第1页 共2页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 63 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的聚落
课 题 世界的聚落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知道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难 点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关系 预 设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 “聚落的形态” (阅读课本 60~61 页,画记并填写: )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农业生产 人口分布 密集 低矮、 稀疏 道路较稀疏 环境较好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环境污染程度 个性化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5。
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及其特点。
- 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态特点。
-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形态:- 城市聚落:特点、功能、发展等。
- 乡村聚落:类型、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呈现:- 讲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差异。
-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成因。
-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案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收集家乡聚落的资料,分析其形态特点及保护措施。
3.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其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此处可参照之前的教案反思部分,根据本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知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举例说出聚落的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方法目标】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以家乡宜昌为例进行学习,通过分析城市的问题、城市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自觉树立环保意识,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白聚落的发展离不开建设者的奋斗,呼吁学生向家乡的建设者学习,用奋斗谱写青春。
3.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特点,城市的问题;2.聚落发展演化的过程;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学案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美丽中国—宜昌版》。
师:看完视频,同学们觉得宜昌美在哪里呢?学生回答。
师: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宜昌的美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大家的心里,我们的家乡宜昌既有绿水青山的乡村景色,又有繁华热闹的城市风光,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以宜昌为例来学习新课《世界的聚落》。
师:《世界的聚落》位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位置,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学习方法、地球的面貌、世界的人口和人种,以及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天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播放视频《美丽中国—宜昌版》创设情境,以同学们最熟悉的家乡宜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亲切熟悉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寻美宜昌”师: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60到61页的内容,找到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
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
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
——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资源
2、(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 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探究结论】
、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面对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保护与开发?
【教师精讲点拨】泰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景区游客过多、环境承载过重、违章建筑多、有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泰山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济南,南接曲阜;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碑林石刻,是世界地质公园。
【探究结论】开发泰山文化,泰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帝王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还有石敢当、药材和泰山传说等民俗文化;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
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54页和55页的“综合运用”一、二题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5、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