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六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在高考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

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1.弄通文意断句。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例1、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8处)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答:【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

可从人物入手,结合文言重要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

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

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

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例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答:【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文言文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是什么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是什么

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是什么古文一般没有句读,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的过程。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六大技法技法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

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技法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技法三:借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

技法四:依句式断句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技法五:看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对比、反复、排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技法六:析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断句分四步进行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文言文怎么断句技巧

文言文怎么断句技巧

文言文怎么断句技巧
一、把每个句子分成两部分:
1、起始主要成分:对前一句的补充、否定或完善;
2、后面的其他成分:其他标点符号、否定修饰词、限定词、状语或连接词等。

二、断句的依据:
1、谓语动词的出现和消失;
2、主谓宾结构的出现和消失;
3、并列结构的出现和消失;
4、表示比较、对比的连接词的出现;
5、引导从句的连接词的出现;
6、句子序列的总体来看,表示主题变换的句子出现。

三、断句的技巧:
1、在句尾处断句:以句尾标点符号断句,特别是在复杂句中,应把句尾结构弄清楚;
2、把一句话变成几个简单句:对复杂句除了把句子分成两个部分外,还可以把一句话变成几个简单句,把句子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重新编排;
3、避免把主谓宾结构一起断句:句子中的主语通常不能断句,否则句子就会毫无意义,要把主谓宾结构一起断句;
4、关注句子的主题变换:当句子有新的主题变换时,应断句,以便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5、把句子中的连接词拿出来放在后面:句子中的连接词经常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可以把句子中的连接词拿出来放在后面,使句子更容易理解。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1. “哎呀,碰到句中人名、地名得停一下呀!”就像我叫小明,别人说“小明去玩啦”,那在“小明”这里就得断一下呀。

比如“妈妈说小明快去吃饭”,这不就得断成“妈妈说/小明/快去吃饭”嘛。

2. “看到语气词也得注意断句呀!”就好像平时我说“哎呀,我饿啦”,“哎呀”和“啦”这儿就可以断句呀。

像“他说哎呀我忘带东西啦”,就得断成“他说/哎呀/我忘带东西啦”。

3. “嘿,碰到表示时间的词也要断呀!”比如说“今天早上我起晚啦”,那“今天早上”这里就要断开呀。

就像“昨天下午我们去公园啦”,断成“昨天下午/我们/去公园啦”。

4. “哟,碰到一些固定的词语组合也要断句呢!”就像“一会儿”,我们说“等我一会儿”,那就要断成“等我/一会儿”。

比如“过了一会儿他才来”,就是“过了/一会儿/他才来”。

5. “哎呀呀,碰到‘之’字也常常要断句呀!”就跟我们说“小明之家”,那在“之”这儿就得断一下。

像“吾爱之书”,就是“吾爱/之/书”。

6. “咦,碰到相同的字词连续出现也要断句哟!”比如“哈哈笑”,那就是“哈哈/笑”。

像“走走停停”,就是“走走/停停”。

7. “哇,碰到表示并列的词语也要断句呀!”像“黑白”,我们说“那有黑白两色”,就是“那有/黑白/两色”。

比如“善恶分明”,就是“善恶/分明”。

8. “哈,碰到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也要断句呢!”就好像“何以解忧”,得断成“何以/解忧”。

像“孰为汝多知乎”,就是“孰为/汝/多知乎”。

9. “呀,碰到一些修辞手法也要注意断句呀!”比如“像花儿一样美”,那在“像”这儿要断一下。

像“太阳像个大火球”,就是“太阳/像/个大火球”。

10. “嘿嘿,要多练习才能掌握好断句呀!”就像我每天做练习题,慢慢地就会越来越熟练啦。

比如我做“他天天学习进步很大”,就能断成“他/天天/学习/进步/很大”。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文章和书籍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的,因此,读者需要自己断句。

在句子的末尾使用句号断句,称为“句”;在句子内部语气停顿的地方使用逗号断句,称为“读”(dòu)。

因此,文言文的断句也可以称为“断句读”。

要仔细琢磨,不要害怕古文断句的难度,只要熟读精思,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可以开始断句。

联系全文前后,先易后难地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对话中最容易发现的关键词。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考。

掌握惯句式,不要拆散固定结构。

精研词性词义和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判断。

排比对偶和反复修辞提供了好的断句条件。

相同的词语通常需要在中间断开。

完成题目后,需要回头检查并根据要求细致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到两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XXX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XXX、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1.标点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将句子分为若干个完整的句子。

2.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3.并列断句法: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将句子分为多个平行结构的句子。

4.陈述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陈述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的句子。

5.从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从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的句子。

6.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分号,将句子分为两个独立但相关的句子。

7.连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连词,将句子分为两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

8.并列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分号,将句子分为多个并列结构的句子。

9.表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表语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和表语两部分的句子。

10.先行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先行词,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定语从句的句子。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是阐述文意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下面给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句末标点断句法1. 逗号断句:在表示并列关系、举例、列举、解释、转折等情况下,可以使用逗号进行断句。

例如:「盛德之人,其地载之」。

2. 顿号断句:适用于较长的复杂句子,可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非一日之寒(顿),无以相知也(顿)」。

3. 分号断句:适用于并列句或复杂句中,用于分开两个意义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句子。

例如:「嘉靖辛未(分),陛见」。

4. 句号断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例如:「生也无情,乎?」。

二、语法结构断句法1. 主谓结构断句:根据文句提供者的意图和需要,将文句按照主语和谓语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人生乃江湖,江湖亦如人生」。

2. 主谓宾结构断句:以谓语动词和宾语为依据,将句子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吾闲居洛阳數载,于市朝正眩」。

3. 定状定补结构断句:以定语和补语为依据,将句子断开。

例如:「终日不见其所燕者,则心之所存,亦不復知所將之」。

三、内涵断句法内涵断句法是根据句子的意含和表达的情感特征进行断句的一种手法,重点放在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上。

1. 概括性断句:根据句子的总体表达意境,通过词语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断句。

例如:「志和者天下,心正者道也」。

2. 强调性断句:根据句子中需要强调的内容,突出某一部分的意义。

例如:「亦可以本造则生恶,亦可以矫世则善行」。

3. 对照性断句: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句子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以表达强烈的对比感。

例如:「得见于天者庆,受感于物者忧」。

四、情感断句法情感断句是一种根据表达的情感变化和力度的不同,将句子分段的断句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以上仅是文言文常用的断句技巧,断句的准确与否,还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的语义和句子结构来决定。

在文言文的断句中,我们要注意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使句子更加通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O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1.解析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日”字的情况。

2.案例分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日",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0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1.解析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文言文断句六法(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711期)吕永海1.借助虚词断句法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

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

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常用句末语助词: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

如“乎”“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

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即可明辨句读。

3.参考句式断句法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

4.借助修辞断句法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数行文整齐,音律和谐,对仗、对偶(称)、排比、重叠、反复等修辞格俯拾皆是。

注意到这些修辞技巧,会给我们的断句带来诸多便利。

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错综复杂,有时要想明白其内容非常困难,有时想要明白它的意思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文言文分句还是有其规律的,想要断句不仅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学有所用。

针对文言文断句问题,普遍都有六大方法:一、借助标点符号文言文中出现逗号,句号,分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时,可以提示断句的位置。

例如“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可以断句为“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

”二、借助从属连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属连词有“若,既,则,以,而,虽,即”等,这些词语是表示前后句之间有关联性的,可以看做一句。

例如:“以此彰明,当下豫备”可以断句为“以此彰明,当下豫备。

”三、借助动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动词有“有,矣,曰,伐,尚,谓,见,使,复,尔等,这类动词在文言文句子的末尾出现时,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如:“此有上乘,谓之至理”可以断句为“此有上乘,谓之至理。

”四、借助并列句连接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连接词有“并,又,而,且,不但,或者”等,出现这类连接词时,可以断句。

例如:“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可以断句为“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

”五、借助概括性动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表示总体概括的动词,如“总,纵,然,故”等,都可以表示对前面的句子的概括,因而可以断句。

例如:“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可以断句为“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

”六、借助惯用法文言文的断句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惯用法,例如一句话以“者”结尾,可以根据语境,把“者”前的一句话和“者”后的一句话分别当成一句。

例如“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可以断句为“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如果要把文言文断出句子来,就不能只依靠自己的理解力,而要借助这六大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才可以做到准确断句,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断句这方面要注意掌握这六大方法。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今天,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且它仍然被广泛地使用。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没有语言的界限,它往往有很高的难度。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至关重要的是要熟悉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总的来说,文言文断句有6种主要方法,它们分别是“以逗号停顿法”、“以句号停顿法”、“以冒号停顿法”、“以问号停顿法”、“以顿号停顿法”和“以叹号停顿法”。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它们,并且提供一些实例:1. 以逗号停顿法:用逗号来分隔句子,分隔句子时必须注意,在逗号前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逗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今日,乘舟而行乃是乐,更见山水之秀丽”。

2. 以句号停顿法:用句号来分隔两个句子,在句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在句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极乐之处,乘舟而行乃是乐;无边之境,更见山水之秀丽。

”3. 以冒号停顿法:用冒号来分隔句子,凡是在冒号前的句子,都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冒号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以问号停顿法:用问号来分隔句子,问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问号后面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必须是疑问的。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 以顿号停顿法:用顿号来分隔句子,此外,顿号前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是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例如:“天地之间,苍茫无尽;星辰之间,浩渺无垠”。

6. 以叹号停顿法:用叹号来分隔句子,叹号前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叹号后的句子必须表达出在感叹的语气。

例如:“先祖历尽千辛万苦:可是现在,却是国泰民安。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方法的介绍,以及各种方法的例句介绍。

学习文言文的学生,以上提供的六种断句方法一定要掌握,熟练归纳,才能运用到正确的地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速度,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如何断句如何做好文言文断句?应掌握以下“六大标志”。

找准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语所在的固定位置给文言文断句。

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考虑人物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等。

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可在其前面断句;如果做宾语,可在其后面断句。

有时主语会由代词充当,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找出这些充当主语的代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找准对话起始。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表示说话的动词来判断人物对话,进而断句。

两个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中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云、言、谓”等,省略主语。

考生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对话的起始处,再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找准虚词。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因此,明确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也”“矣”“乎”等虚词既可用于句末,也可用于句中,故考生要根据词性,来确定它们的位置;二是“而”“之”等虚词有时会意义实词化。

借助虚词断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的特殊用法:句首发语词“夫、盖、初、唯、斯”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句;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疑问语气词“何、胡、安”等常与固定结构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苟、故、然则、或、况、且、若夫”等,前面一般要断句。

找准特殊句式。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不能拆开的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断句时,如果发现了这些句式,考生可将其作为断句标志。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古文划分断句的方法

古文划分断句的方法

古文划分断句的方法
一、找名词(或代词)。

名词和代词就像队伍里的小队长呢。

比如说“吾”“汝”“之”这些代词,还有像“山”“水”“人”这样的名词。

它们常常是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

要是看到这些词儿呀,就可以在它们前面或者后面考虑断句啦。

就像“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在它后面断开就很合理呢。

二、看虚词。

虚词可是断句的小帮手哦。

像“者”“也”“乎”“矣”“焉”这些。

“者”“也”常常是表示判断或者句末的语气词。

比如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乎”有时候表示疑问,像“君将哀而生之乎”,在“乎”前面断句就很顺溜啦。

三、利用对话标志。

要是古文中有“曰”“云”这些字,那可就简单啦。

一般来说,“曰”“云”后面就是说话的内容啦,就在这个字后面断开。

就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根据句子结构。

古文中的句子也有主谓宾这些结构哦。

要是能分清这个,断句就更容易啦。

比如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是主语,“尝求”是谓语,“古仁人之心”是宾语,在主谓之间断开就很合适。

宝子们,断句这事儿呀,得多读古文才能更熟练。

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懵,但是练着练着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每成功断好一个句子就像过了一关呢。

加油哦,宝子们,相信你们都能成为古文断句小能手 。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所以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协助,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一定的条件。

1、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夫、惟、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2、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能够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协助。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个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6、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能够实行断句。

文言文中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中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中断句的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六法
(甘肃省康县一中吕永海邮编:746500 )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断句的,读书时要全靠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这就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如果能做到断句没有错误,也就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察“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由此看来,我们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

具体点说,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
1。

借助虚词断句法。

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
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

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

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

如“乎”“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

例如:“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2。

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

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

参考句式断句法。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
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固定格式:“不亦……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③“甚矣,汝之不
惠。

”(《愚公移山》)(倒装句)
4。

借助修辞技巧断句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数行文整齐(四六句多),音律和谐,对仗、对偶(称)、排比、顶真、重叠、反复等修辞
格比比皆是。

注意到这些修辞技巧,会给我们的断句带来诸多便利。

例如: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皆呼万
..∕左右
..∕相如
..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其中“顶真”的修辞手法。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其中“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这些都是断句的主要依据。


5。

依据文体特点断句法。

文言文的骈体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断句时,在韵脚处断开,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可按其格律断开。

叙事性文章可先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先整体断开,然后再依据其意把握特点,斟酌断句。

议论文应找到论点、论据,先划分开,再按其语言句式加以揣摩断句。

6。

巧用句子成分关系断句法。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兼语结构、定语、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能用标点断开。

连动式谓语之间如果没有“而”字连接,中间一般应加逗号,如果有“而”字连接,中间就不能用逗号隔开。

总之,文言文句子各种成分之间关系较密切,一般不宜断开,只有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中间才用逗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