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行与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行与思
作者:陆圣红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1期
2014年8月,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教质量角度出发,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强调“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大家所关注的一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二是游戏化课程的构建。作为启东幼教研训员,我思考,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好区域研修工作。立足本地幼教课改实践中发現的主要问题,提出市本课题研究方向,展开全员参与的协同探索行动研究,不断优化区域教育实践并将最新研究成果以展示方式推广,促进全市基层幼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转变行为。近几年,我们通过“基于幼儿可持续学习的教师教育行为优化研究”“基于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和“基于幼儿学习力培养的可视化科学活动实践探究”三个课题,形成了一个研修共同体,在市骨干教师探路式的引领性研究带动下,融合推进,协同发展,解决幼儿园日常教育中常见的偏差性问题和科学领域知识储备薄弱与活动组织欠佳的现实问题。科学保教,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及一生幸福坚实奠基,让共同体成员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们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开展“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初衷。
从信息收集、人员结构、研讨深度、成果分享这四个角度出发,我们综合分析了各个幼儿园园本研修中所存在的思维局限和研究缺陷等问题,提出了跨园协同融合研修的构想,以达到信息整合、人员互补、研讨互动、成果共享的效果。第一步,申报课题。由发展中心牵头,提出市本课题研究项目,经由骨干审议、专家把关,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内容反复论证,释疑答辩,在多方辨析中厘清研究方向,在全程审议中梳理各研究要素。第二步,跨园研修。我们边行动,边研究,边对话,边完善,在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中不断推进并展开项目过程性审议,对研究行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第三步,成果推广。在多次跨园协同融合研修之后,我们采用实践检验的方式对最后的研究结论进行团队审议,并进行修改完善提炼推广,让全市幼师共享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科研效应。
(一)回顾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各园注重幼儿自主活动,最大的困惑便是由此带来的幼儿学习处于浅表状态的现实问题。根据当时启东幼教的关注热点,我作为研训员,在与基层达成“引发深度学习是教师专业性的应然体现”共识后,启动了具体的项目研究。
1.项目启动,“跨园式研究”助力“深度学习”
2015年12月11日,蔡海燕老师成功展示了大班科学活动“泡泡乐”。在2016年5月22日典型案例跨园沙龙中,有人提出,这个内容一定要集体教学吗?于是,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集体教学和区域游戏,哪种形式更合适?我考虑到“泡泡”在教育上有较大的深度学习发掘空间,既然大家各有想法,我们准备深入研讨。
2016年8月24日,我们启动了“泡泡乐”项目研究,全市10个幼儿园80多名教师自愿参与,通过项目跨园协同探究,用教师的专业行为解决“将幼儿浅层学习引导到深度学习”的问题。在第一阶段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个体辅导、成员探究、团队分享、现场研讨等形式,努力为全市幼教提供“专业行为助力深度学习”的研修样例。其间,开展了三次专题研讨会,搭建交流平台,让成员思维碰撞、拓展思路、完善项目,共同探寻“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学习的普适策略。随着各项目园“泡泡乐”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聚焦实践,围绕幼儿的探究、交往与表现,探究“交互自主、联合建构”的学习方式培养。在研讨会成果分享中,各园真实反馈了研究成果,并将其拓展为“科探类”项目研究,逐渐向各领域的慧探课程项目研究发展。
2.项目推进,“伴随式教研”强化“过程性指导”
专家指出,基层的教研存在太偏重集体教学研究的问题,在要求教研员改变这一教研现状的同时,提出了“伴随式教研、过程性指导”的工作要求。市本教研工作如何做?唯有自己下水一试。
2016年8月,我开始筹备亲自带教的小班半日活动开放事宜,活动开放前后的7个多月时间里,进行了伴随式教研。为了放大本次教研效应,我建了专题研讨微信群,同步反馈我在这半日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研训员伴随式的参与教研,跨园协同融合式的项目研究,多元交互型的区域教研,全市研修活动进入了变革深水区。
2016年12月9日,我展示小班半日活动“我最喜欢的……”伴随展开“小班户外活动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主题的跨园教研。一方面,我用录像的方式,记录并详细分析了自己在设计、准备以及开展半日活动的全过程,整理了多个典型画面制作成PPT,并用关键词句呈现我的个人解读,向观摩者展示,分享我的亲身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我请研修团队的50多个成员就其中一些镜头进行解读,从不同视角展开异质分析,在网上进行话题的对话式研讨。既为教研交流,又为我展示半日活动提供调整依据,让我可以更好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研训员对“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解。
此次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用心创设了“泡泡乐”游戏区,即兴生成了语言活动“儿歌吹泡泡”,户外展开了美术活动“趣画泡泡”……我们以问题导向和团队反思的方式,开展现场沙龙“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半日活动组织”,10多名骨干教师跨园即兴研讨,台上台下充分互动展开积极研讨。随后,50名年轻教师撰写学习故事,并派出4名代表在现场即时分享。为了提高教研有效性,她们还在微信群分享了与学习故事相关的现场照片和视频。让大家看见了学习故事中的孩子在“玩”中的学习与发展,看见了执教者的专业支持。
另外,我们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成果汇总,一方面让全市幼儿园获悉整个教研活动的研修历程,另一方面也为大家整理教研业务档案提供参考和引领。
2017年4月12日,我向全市作了半日活动组织的自我剖析,为如何做实半日主题性教研活动放“样”。我认为,研训员的自省剖析,能够让一线教师看到“接地气”的思考和做法,对各园课程改革更具推进指导作用。同时,伴随式的参与教研,也能更有效地激励项目成员紧跟实施,推动课程改革。
2017年5月19日,“泡泡乐”项目研究成果在“南通市特级教师论坛”上展示,“协同探索、融合优化、即时推广、裹挟发展”的“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特点,获得了上级领导、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二)感悟
研训员在项目研究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还应有推波助澜的意识。如“泡泡乐”第三次现场研讨后,为了让项目园尝试构建优质项目微课程,我提出:各项目园根据课题研究的内涵理解,聚焦关键经验、环境创设和游戏化组织策略,重新梳理项目研究年级课程,并最终整合成有逻辑体系的园本课程。大中小班内容齐全,网络结构清晰,学理分析到位。从幼儿深度学习的引导推动,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都需这样的顶层设计来强化实施。
幼儿的学习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变为建构性学习,从习惯用“教材”学习变为自觉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如教师有意设置“没有泡泡器时能不能玩出泡泡”的问题时,幼儿自己动手做的泡泡器成功玩出了大泡泡。
教师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先让幼儿自主展开区域游戏,后再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分享与提升,以让幼儿从中得到更多的自我感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成为全体研训成员的认知共识。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应关注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交互性。好项目研究应具备注重实践的体验、整体的发展、深度的学习、关键经验的获得、核心素养的培育等特质。
我的教研思考也在发生变化:研训员参与式现场教研,从某种程度上能切实解决课程游戏化实施中的难点问题。教研活动前,需做好问题调研、经验收集和教研方案设计以影响教研活动的积极效果;教研过程中,需鼓励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并达成共识;教研活动后,要将研讨成果再实践、再优化、再推进,才能放大教研效应。
深度学习,专业化引领幼儿的自主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协同融合式项目研修”的初衷。我们从扎实有效的共研活动中提炼了三项共研要领。
1.强调培训引领,确保项目研修正向深入。在“泡泡乐”项目研究第一次专题研讨会后,我用讲座形式就深度学习的概念、内容、特点等内涵理解对成员作了辅导,并与成员一起围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