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说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01预习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02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3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

出示课件(四季)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

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2、全班交流。

你听懂了什么?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

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

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

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

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1、小黑板出示小诗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优秀课件
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 分析这首诗吗?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
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 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有心人, 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他的倾诉, 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做到友好相处。
语言: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初读课文
•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 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 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翩然 piān
孕育yùn
融化 rón ɡ 簌簌sù
销声匿迹 nì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 zài 谚语 yàn 酝酿 Yùn niàn ɡ 纬度 wěi 草长莺飞 zhǎn ɡ yīn ɡ
连翘 qiáo 结束 shù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点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分类
理清说明顺序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大自然的语言2.阐述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二、大自然语言的含义1.大自然语言的定义2.大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三、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多样性2.共通性3.持续性四、大自然语言的作用1.传递信息2.维持生态平衡3.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五、结论1.总结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2.提倡保护大自然,学习大自然语言正文一、引言大自然的语言,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它是由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组成的。

这种语言,虽然没有人类的语言那么复杂,但是它的重要性却绝不亚于人类的语言。

因为,它是大自然与人类交流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工具。

二、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大自然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通过其自身的存在和变化,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这种语言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也有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比如天气、季节变化等。

三、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多样性:大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动植物、矿物、气象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共通性:无论在哪里,大自然语言都遵循相同的规律,这种共通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大自然语言,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现象。

3.持续性:大自然语言是持续不断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会一直存在,一直为我们传递信息。

四、大自然语言的作用1.传递信息:大自然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

比如,动物的行为可以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状态可以告诉我们土壤的状况,天气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气候的趋势等。

2.维持生态平衡:大自然语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工具。

比如,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通过语言的传递,可以保持生态的平衡。

3.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理解大自然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的家园。

五、结论总的来说,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我们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工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3.体会文章生动、典雅、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已早已洞悉自然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

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因——自然会说话。

自然是如何说话的呢?她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习活动一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理清说明顺序任务一: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学习1、2段,文中都写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2.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课文中与物候相关的信息:(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我国古代的农民借助于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2)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梳理归纳: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任务二:理清课文说明顺序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层次清晰的说明思路?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明确:(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物候知识。

2.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品析课文语言。

2.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大自然是否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呢?就让我们通过竺可桢的这篇事理说明文来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字音字形活跃(yuè)孕育(yùn)簌簌(sù)候鸟(hòu)农谚(yàn)榆叶梅(yú)海棠(tánɡ)刺槐(huái)延迟(yán)悬殊(shū)短促(cù)连翘(qiáo)丘陵(línɡ)侵害(qīn)土壤(rǎnɡ)冰雪融化(rónɡ)草木萌发(ménɡ)翩然归来(piān)销声匿迹(nì)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草长莺飞(yīnɡ)词语释义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篇一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ǎ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短促(c 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事理性说明文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具准备:数字教材、智慧黑板、AIclass软件等二、教学流程:导入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喝奶茶吗?(喜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奶茶的秘密,好吗?播放录像《奶茶的秘密》(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爱的奶茶谈起,激起学生兴趣,引出任务一)现在还想不想喝奶茶了呢?(不想)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同样爱喝奶茶的兄弟姐妹、同学或者朋友呢?(有)那么我们赶快把奶茶的秘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远离奶茶好吗?(好)那我们可要好好的做做功课了。

(二)出示任务一:当务之急劝说兄弟姐妹远离奶茶(温馨提示: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2、说话要委婉,表述要准确严密3、说明顺序合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与语文密不可分)同学们有困难吗?(有)(困难预设:理不清说明顺序,不会运用说明方法,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等)那么,就让我们和竺可桢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探寻你想知道的答案。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设计意图:只有生活中学生真正需要,才有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三)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例。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作者链接(数字教材出示作者信息)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什么?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能否 调换顺序?
古今的差异
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主要 空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次要 时间
大自然的语言
( 第二课时)
竺可桢
回顾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说__明_文_ (体裁), 按照____逻__辑__顺序安排说明内容。文章 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_对__象___,然后用 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___农_业__生__产____的 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___四_个__因_素_,最后说明物候学对农__业_生__产_的 重要意义。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分类表、下定 义、作诠释、摹状貌、画 图表、作引用……
下列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 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某词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删去答题规范
1、不能。 2、解释(或定 性)在哪些方面进行限 制(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 等) 3、如果删掉……(与实际不符。)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不能。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指 出了说明的范围。如果去掉,会让人 觉得个别近海的地方不是这样。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概述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不会翻过篇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读到风声和树影的交响乐,看到阳光和雨露的心灵涤荡。

大自然的语言,如同孩子们的一等奖,永远不会过时。

二、爱上自然的力量在我看来,大自然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言语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力量和魅力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从风吹草动到鸟语花香,大自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广阔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的景象。

三、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文明大自然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教会了我们谦逊和勇敢,让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勇气。

大自然的语言,如同一位导师,教会我们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

四、深度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需要学会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

只有在静静地聆听、仔细地观察中,我们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语言里蕴含的深刻道理。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我们会慢慢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智慧。

五、总结与展望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

希望通过我们对大自然的深度学习,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如同一部世界名著,它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以此来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力量,并且不断地积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我对《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的详细撰写,请您查阅。

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交流交流的桥梁,是我们学习、领悟自然规律的窗口。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一次与自然的交流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深邃与神秘。

而对大自然的深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气息和节奏。

当我们在森林中漫步时,静下心来,聆听树叶在风中的沙沙声,闻到土壤的清新芬芳,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等奖部编版一、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它以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智慧,是我们学习、探索和领悟的无尽宝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大自然的语言,共享我对其深刻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二、大自然的语言1. 多样的气候与风景大自然的语言表达在于其多样的气候和风景。

从雪山冰川到雨林沼泽,从沙漠荒漠到草原湿地,大自然以其丰富多彩的气候和风景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感悟。

这种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无限可能性。

2. 生物的多样性大自然的语言还表现在其生物的多样性上。

各种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生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展现着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大自然生态系统里丰富而精妙的交流和信息传递。

3. 地质与地球科学大自然的语言也体现在地质与地球科学中。

地壳运动、地形地貌的形成,地球物质和地球活动的变化,都是大自然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在诉说着地球的演变和变化,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智慧,是值得我们虚心探索和学习的对象。

通过学习和领悟大自然的语言,我们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更加全面、深刻、灵活的方式来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四、总结与回顾大自然的语言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无尽宝藏,它以多样的气候与风景、生物的多样性和地质与地球科学为载体,向我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智慧。

通过深入学习和领悟大自然的语言,我们能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全面、深刻、灵活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它需要我们用尊敬、虚心和谦逊的态度去学习和领悟。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以更加全面、深刻、灵活的方式来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感谢大自然,感谢生命中的奇迹。

大自然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宏伟的交响乐,是一部生生不息的壮丽史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即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了解大自然的信息传递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文章,对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大自然的语言,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和认识到大自然的语言。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理解大自然的沟通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的一篇文章,主要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和特点,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模仿这些声音与大自然进行沟通。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欣赏语言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大自然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语言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中所涉及的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分析及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难点:欣赏文章语言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直观展示大自然的声音,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实践操作:让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实际操作,体会与大自然沟通的乐趣。

5.总结提升:总结文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文章结构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章。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如动物的迁徙、鸟类的鸣叫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也有自己的认知。

但是,对于大自然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理解“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感悟“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大自然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美好经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大自然的语言”。

4.交流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点拨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神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大自然的语言•动物的迁徙•鸟类的鸣叫•……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一等奖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
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并伴有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

(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