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物理教案全集(沪科版,教案纸打印)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1.内能(1)物体的内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进行力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摩擦力学习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物体的摩擦力,练习摩擦力的计算。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能量守恒的原理。
2.2 功的概念学习目标:学习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功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功的实验,测量力、位移和功的关系,练习功的计算。
2.3 机械能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教学内容: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和接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声源的振动,讨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特性,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5篇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篇1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s。
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N/Kg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篇2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电功率(1)P=W/t=UI(普适公式)(2)P=I2R=U2/R(纯电阻公式)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全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共61页)
全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共61页)目录第六章压力与压强6.1 密度(课时:6—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概念的初步建立。
课程类型:新课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引入新课:复习: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提问:(1)体积较大的木块和体积较小的铝快,你能比较出他们的轻重吗?学生讨论:(2)如果不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讲授新课:6.1密度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卡》P.1 用手掂一下一块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这一结论基于什么条件?日常生活中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都是在相同体积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演示实验:用天平称量:①相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②体积相同的两个铝块。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总结出什么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板①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②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不管其形状如何。
物体质量的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还与物体体积有关。
学生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演示实验: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铝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练习:1、《学习活动卡》P.2 / 2 根据实验数据作m—V图,图像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2、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第五列质量/体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密度的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形4、密度的单位:①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练习:有一个体积为20厘米3的金属块,质量为226克,求金属块的密度,它是什么金属?小结:1、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
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海洋天空高山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液态:水、雾、云、雨、露气态:水蒸气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熔化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汽化过程。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分类:和。
3)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4)沸腾:在液体和内部都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实验探究:a)装置名称:水浴加热法b)注意事项:冰要压为碎冰;用酒精灯的外焰;温度计要插入碎冰的内部,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计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被测物质中读数;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为了防止水沸腾过于厉害,在烧杯中可以适当加入碎瓷片;为了便于读数,要缓缓加热;每半分钟或者1分钟记录一次。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想想做做][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 ℃—110 ℃,最高温度是110 ℃.最低温度是-20 ℃,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 ℃—42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 ℃—50 ℃,最高温度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想想议议][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 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生甲]℃表示什么?[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生丁]如何读温度?[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37摄氏度”.[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 ℃,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挂图、思考.提出问题.[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3.体温计[板书][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四、布置作业阅读P73科学世界P7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找有关温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可以不局限于电视、报纸.各种书籍和大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都可以例举.如:今天气温18度.2.提示:关于地球表面的最低、最高温度和地点、时间问题,不一定局限于地理书中的答案,也可以是学生查到的最新资料,或者不同于地理书中上的其他说法.3.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 K4.参阅本章参考资料5五、板书设计1.温度计2.摄氏温度3.体温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3.晶体.熔点是80 ℃,持续16 min.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生甲]毛玻璃片变干了.[生乙]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生丙]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师]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师]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生甲]塑料袋鼓起来了.[生乙]酒精到哪里去了?[生丙]凉一会儿又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生甲]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气体,所以看不见了.[生乙]擦入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没看见酒精的气态,所以气态酒精无色、透明、是看不见得.[生丙]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生丁]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生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liguefaction) 2.沸腾(boiling)[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4.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 min为止.[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80页精品】初三年物理教案全集(沪科版_教案纸打印)
§11从水之旅谈起§11-1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熔化曲线和沸腾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冰熔化、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引入新课2、新课教学(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2)演示实验(3)师生共同讨论云、雨、雪冰雹的形成,让学生知道水的“旅行”过程。
(4)学生分组实验:(5)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课本图11—7和图11—8所示的现象出现?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后讲述:地球上有水,为我们创造了生命,水汇集起来形成了江河湖海,在地球上形成了很多壮丽景观,我们的工农业生产需要用水,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离不开水,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水。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下列内容(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进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回味并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领略到人与水的亲近,体会水的奇妙,使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对并对自然界中水表现出的种种奇妙现象充满好奇心,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①谈自己对水的感受(谈玩雪、戏水、躲雨、游山玩水时对水的感受)。
②谈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水。
③谈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评价,然后讲述:同学们刚才谈到自然界中的云、雨、雪等,它们都是水。
水千变万化,它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转化成露、雾、霜等。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教案标题: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3. 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力对物体的影响教学难点:1. 力的计算方法2. 力对物体的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材2. 教具:力的示意图、力的计算实例、实验器材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力。
2. 引导学生讨论力的作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三、力的计算方法(20分钟)1.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技巧。
2. 展示一些力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练习。
四、力对物体的影响(20分钟)1. 通过实验展示力对物体的影响,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原理。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计算方法,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11从水之旅谈起§11-1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熔化曲线和沸腾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冰熔化、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引入新课2、新课教学(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2)演示实验(3)师生共同讨论云、雨、雪冰雹的形成,让学生知道水的“旅行”过程。
(4)学生分组实验:(5)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课本图11—7和图11—8所示的现象出现?教师- 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后讲述:地球上有水,为我们创造了生命,水汇集起来形成了江河湖海,在地球上形成了很多壮丽景观,我们的工农业生产需要用水,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离不开水,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水。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下列内容(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进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回味并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领略到人与水的亲近,体会水的奇妙,使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对并对自然界中水表现出的种种奇妙现象充满好奇心,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①谈自己对水的感受(谈玩雪、戏水、躲雨、游山玩水时对水的感受)。
②谈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水。
③谈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评价,然后讲述:同学们刚才谈到自然界中的云、雨、雪等,它们都是水。
水千变万化,它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转化成露、雾、霜等。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揭开水的万千变化之迷。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探究水是怎样变化的。
- 3 -(板书)水之旅实验完后让学生讲述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小结实验结论,让学生互相评价他们的小结,最后教师点评。
(板书)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让学生分组完成如图所示形成云、雨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烧杯、小瓷盘、水、冰。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都是地面上的水变成的,水有固、液、气三态,那么,水的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相互转化呢?下面我们再通过科学探究来研究这个问题。
3、小结4、布置作业:(1)阅读P8的信息窗回答:晶体的熔点与气压有关吗?如有关,有什么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吗?如有,有什么关系?(2)完成《九年级同步提速训练物理》P1-25板书:- 4 -1、水之旅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自然界的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无规则。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
当温度升到冰的熔点时,水便从固态逐渐为液态。
4)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一沸腾,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其二为蒸发,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过程。
2、常见晶体的熔点和一些物质的沸点1)寻找规律。
2)比较用途§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5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二、过程和方法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四、教学重点: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五、教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
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
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
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熔化与吸热: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 6 -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
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
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
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
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
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
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
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 7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
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
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
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3、思考与作业4、板书设计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一、熔化与吸热二、汽化与吸热蒸发:任何温度、只在表面、缓慢沸腾:一定温度、内部和表面、剧烈- 8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知识与技能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态度- 9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教学重点: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一、课前准备1、利用石蜡制成各种各样的玩具或饰物或小动物。
2、收集有关有氟冰箱、无氟冰箱的资料。
二、探究活动:1、冰与凝固(1)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2)归纳:①凝固(solidification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solidifying point):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 10 -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
)③凝固的条件是什么?(A、达到凝固点;B、能够放热)2、雾与液化(1)活动与实验:展示干燥的杯子给同学们,将冰块放入杯中,请同学们观察杯子外面出现的现象,杯子外的水哪里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②将盛有热水的保温瓶打开,让同学们将手放在瓶口上,感受水蒸气在手上液化,及液化放热过程。
(2)学生归纳:①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如:林中雾、草上露的形成)②为什么即将下雨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上挂有许多小水滴?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会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④为什么进行飞行表演时,飞机会拖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尾巴?⑤为什么拨开冰棒的包装纸时,冰棒上会冒出白气?- 11 -(1)实验与探究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上面盖上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烧瓶中会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属于碘的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瓶中会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属于碘的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并取下玻璃片,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玻璃片上出现的碘的小颗粒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的?(2)学生归纳:①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现象?②霜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条件③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即使气温低于0℃,冰冻的衣服仍然会变干?④冬天,北方的窗户上会出现晶莹的窗花?它出现室内还是室外的玻璃上?5、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1)学生归纳: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 12 -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交流与讨论:根据图10-33的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讨论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以及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三、讨论与交流通过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1)为什么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2)根据图10-35讨论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和制冷原理?交流有关有氟冰箱、无氟冰箱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1)课本作业。
(2)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并初步加以解释;动手做一做冰的熔化、和凝固,用方格纸绘制它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五、板书1、冰与凝固①凝固(solidification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solidifying point):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 13 -2、雾与液化①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霜和凝华①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