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Z HU An o g , GUO R la g ,GAO Ya KON W exu hn u in n, G ii
(.inx A r utr nvri , aca g 30 5 C ia 1 J gi gi l a U ie t N nhn 04 , h ; a c ul sy 3 n 2 J nx Si c T cnlg fr ai stt, acag30 4 , hn ) .i gi ce e& ehooyI om t nI tue N n hn 30 6 C i a n n o ni a
Pa n ae bet eass n adcm a snbsdo bv n yi lna dm k s jcv ses t n o p ro ae naoea a s . o i me i l s
Ke r s tc n c ae t ;c mp t i e e s a s s me ta d c mp r t e y wo d : e h ia t n s o ei v n s ; se s n n o a ai l l t v
朱安红等 :中部六省科 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 比较研究
6 7
科 人 投 技 才 人
2 中部 六 省科 技 人才竞 争 力评价 体 系 的构建
2 1 构 建 目标及 原 则 .
3 中部六省 科 技人 才竞 争 力评 价 方法 的确定 国 内外 对 于 竞 争 力 的 评 价 方 法有 很 多种 ,依 据 权 重确 定方 法 的不 同 ,大致 分 为两 类 :一类 是 主观 赋 值法 ,如 德 尔 菲法 、层 次 分 析法 等 ,这些 方 法 在 具体评价过程 中多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来进行 ,受 人为影响因素较大 ,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 ; 另 一类则 是 客 观 赋 权 法 ,如 主成 分 分 析 法 、因子 分 析 法等 ,这类 方 法 根 据 各 指标 间 的相 关 关 系或 变 化 确 定指 标权 数 ,可 以避免 人 为 因 素 的影 响 。。考 虑 。 本 文涉及 的指 标数 量 较 多 ,指标 之 间彼 此 有 一 定 相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省际差异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省际差异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 ,劳动力数量等要素对产 出的贡献指数 T表示时 资本存量 采用张军教授的估算结果。
间 .为增大回归的显著性 ,我们采用 中心化数据 即T O时表示 =
1 9 年 . =I 表示 1 9 年 .T 1 9 T 时 2 9 =一1 表 示 19 年 以此 类 推 j 时 0 9
济 增 长 的 贡献 率 。
本文借鉴肯德里克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思路和罗默的 经济学模型 .采用科布 一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形 式 ,来建立 中部地 区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 、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主 此 ,可 以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 的弹性系数并不是 ~个 常数 . 而是与时间相关的函数 .于是有 :
随 时间变化的速度 ;因为人 力资本规模报酬递增这一特性 .我们
限定 , + + l + + > ∥ , + 1:这里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F ) 除反映技术进步这一 因素外 . 反映制度因素、 TP . 还 产业结构 , 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等 因素对促进生产要素投入效率提高所起
的作用大小。
为便于 方程回归 .将上述模型转化 为对数形式表示的线性方
程 .即在 方 程 两 边取 对 数 ,得 到
1 =I +a] Kt + I 1厶+ I I l n n 1 1 l ‘+ I 1 l 1

借鉴前人对推动经济 增长要素的研究 .结合中部地 区经济发 展区域特征 .考虑到可行性、科学性等因素.本文选取物质资本
人 力资本的测度是一个难题 这里采用受教育年限法估算人 力资本 。根 据联合国一项 研究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各
f为 19 年人力资本对 G P 0 91 D 的弹性系数 .反映人力资本弹性系数 受教育阶段人数赋予不同权重:小学为 1 ;初 中为 1 ;高中阶段 为

区域金融发展评价——基于湖北等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考察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评价——基于湖北等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考察分析

数 据 的 标 准 化 原 则 数 据 的 标 准 化 最
常用有两种方法 . 是平均数法 , 种是 中 一 一 位 数 法 : 里 就 截 面数 据 而 言 . 用 平 均 数 这 采
法。
12 指 标 设 计 .
In o ic me、a o t和 Ia i l pyu c pt a
维普资讯
区 域 金 融 发 展 评 价
基于湖北等 中部六省 面板数据 的考察分析
孙 亚 超
( 武汉理 工 大学经 济 学院 湖北 武 汉
摘 要
4 07 ) 3 0 0
科 学地 评 价 一 个地 区 的金 融发 展 水平 或金 融 实 力 . 并切 实 找 到 其 发 展 定 位 . 仅 需要 建 立 一套 合 不
实证 分析数据 的选取基 于三 个原则 : 其 一 是 数 据 的 可 得 性 .即 可 以 从 各 种 公 开 信 息 中获 得 . 如银 行 类 机 构 资 产 总 规模 、 各 类 型 银行 机构 数 等 : 二 是 数 据 的 可读 性 . 其
即 尽 量 选 用 基 础 性 较 强 且 容 易 理 解 的 数 据 : 三 是 数 据 的现 实 意 义 . 其 即数 据具 有 一 定 的经 济 金融 含 意
等 三 类 行业 . 内容 涉 及 行 业 的 资 产 规 模 、 从 业 人 员 数 和 营 运 收 入 等 方 面 : 二 . 互 独 其 相
立 性 即 基 础指 标 之 间 不 具 有 相 关 性 , 互 相
之 间不 存 在 解 释 与 被 解 释 关 系 : 三 . 发 其 启 . 性 原则 即着 力 发挥 其 引导 性 功 能 . 于 引 21 提取 正 交公 因子 解 在 导 地方 政 府在 区域 经 济 金 融 发 展过 程 中注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摘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

通过比较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发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为合适,并且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对粮食产量都存在正相关关系。

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中国中部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12年通过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结合实施中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提到的“三个基地”,其中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再次成为强调的第一大任务。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同时,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科技兴粮,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使得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粮食连续增产。

这正是中部地区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大力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为对象,重点探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开始并逐步完善,有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经济模型也已经形成了体系。

技术创新这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Schumpeter[1]最先提出的,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指出技术进步只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

Mowery等[2-4]学者进一步丰富了技术进步的概念,提出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还包括硬件创新(新产品、新技术),软件创新(改变管理方式)等,以及包括激进的和渐进的技术进步。

而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硬技术进步,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进步的软技术进步。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特征分析及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特征分析及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金项 目: 河南省科 学技 术厅软科 学项 目( 140 4 04 12 04 0 0 ) 作者简介 : 王
理论与方法 。

慧( 92一) 女 , 16 , 河南安 阳人 , 河南财经政 法 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博士 , 究方向为评 价 研
1 ・ 0

慧, 李秉 恒 , 阳萍 李
21 第 0 2年 9月 2 7卷第 3期
J U N LO E A 河南工程学 院学报N社会科学版 )I LS IN EE II N) O R A FH N N I S IU E O N IE R N ( O A CE C DTO N TT T FE G (E IG S C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特征分析及协调发展 的对策建议
标, 其值 越大 则表示 区域 新型 工业 化程度 越 高 , 于 对
逆 向指 标 , 需要 进 行 逆 向处 理 。由于 逆 向数 据 均 则 为正数 , 以本 文采用取 倒数 的方 法 对万 元 G P能 所 D 耗 、 万元 G P电耗 、 D 万元 G P二 氧 化硫 排 放 D
整 合 的基 础上 , 以新 型工 业 化水 平 的综 合评 价 为 总
年 的截面 数据 , 运用 多 元 统计 中 的 因子分 析方 法 来
分析 中部 六 省 的 新 型 工 业 化 水 平 的 状 况 。 由 于
21 0 0年全 国 3 1个 省 (自治 区 、 辖 市 ) 直 的城 镇 化 率 和万 元工业 增加 值 能 耗这 两 个 指 标数 值 缺 失 , 这 而 两个 指标 对评价 新 型 工业 化 水 平 非 常重 要 , 以采 所 用插 值法 对其 进行 补 充 。 同时 , 由于 各 指标 对 区域

中部六省技术贡献率的测算

中部六省技术贡献率的测算
20 0 9年 7 月 J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u. 0 2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M TECHNOL OGI L EVELOP ENT CA D
O N E P IE FE T R RS
l 羽 ^ 高新I 坛 曩 论 “ 】 p
中部六省技 术贡献率 的测算
战 晓 燕
( 广西 师 范大 学 , 西 桂 林 5 10 ) 广 404
思 路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鼓 励 东 部 地 区加 快 发 展 ” “ 。 和技 术 创新 等 。 但是资源配置的改善 、制度创新和规模经济 只能看 20 04年 9月 党 的 十六 届 四 中全 会 上 通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 加强 党 的执 政 能 力建 设 的决 定 》 明确 提 出要 “ 进 中 中 促 作 是 经 济增 长 的过 渡 性 因素 ,唯有 技 术 进 步能 持 续 对经 随着 经 济 的增 长 , 术 进 步率 将 越 来越 技 部 地 区崛 起 ” 中部 六 省 的发 展不 仅 仅 对实 现 中部地 区经 济增 长 作 出 贡献 。 。 济 崛起 、 西 之 间的互 动 、 之 间 的合 作 有 着 至关 重 要 成 为 经 济增 长 质量 的主要 说 明 因 素 。对 于 中部 六 省 的技 东 南北 的作 用 , 且对 于促 进 我 国经 济 社 会健 康 、 速 、 调 发 术贡献率问题 , 目前的国内文献中却很少涉及 。 而 快 协 就 文章利 资 展 具有 极 其重 要 的 意 义 。 因此 , 须增 强 六 省 份 的经 济 实 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别测算各省 的劳 动贡献 弹性 , 必 力 和发 展 能 力 , 尤其 是技 术 对经 济 增长 贡献 的能 力 。 本贡 献 弹性 由此计 算 出六省 的 技 术贡 献 率 ,在 进 行 对 比 为政 策 的制 定者 提供 理 论 依 据 。 布 柯 首要 的任 务是 研 究六 省经 济 发 展 水平 ,找 出发 展 差 的结 果 中找 出问题 , 距, 并分 结 合各 省 的 不 同具 体情 况 , 定符 合 实情 的政 策 道 格 拉斯 公 式 为 : 制 Y= AK 措 施 ,在 现有 关 于 中部 六 省经 济 发 展 的文 献 中 ,刘 艳 萍 (0 8 利用 S S 计 方法 得 出山西 的经 济发 展 水平 排 在 20 ) A 统 中 部六 省之 首 , 次 为 湖北 、 其 河南 、 湖南 、 西 和安 徽 , 江 并 提 出 区域 合作 是 中 部发 展 的重要 手 段 。张卫 星等 (0 7 20 )

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比较与分析

Co m pa r i s o n a nd A na l y s i s o f Co nt r i bu t i o n Ra t e o f Te c hno l o g i c a l Pr o g r e s s f or t he Co ns t r uc t i o n I ndu s t r y i n t he Ea s t e r n,
Ce nt r a l a n d W e s t e r n Re g i o ns i n Ch i na
ZHAO Mi n g — y a n g, DU J i n g
(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S o u t h e a s t Un i v e r s i t y,Na n j i n g 2 1 0 0 9 6 ,C h i n a ,E — ma i l :2 7 6 5 5 2 0 0 5 @q q . c o m)
展具有重要意 义。 以 2 0 0 l ~ 2 0 l 0年 为研 究期 ,利用 C . 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 ,在 S P S S 1 8 . 0下利 用线性回 归模型对 东部 、
中部和西部 3个地 区代表省 市江 苏、 湖北省和重庆 市建筑业 的科技进 步贡献 率进行 测定 ,同时计算 出三省市建筑业各年份相
i n c e n t r a l a n d we s t e n r r e g i o n s i s l o w a n d t h e r e i s a b i g g a p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a t o f t h e e a s t e m r e g i o n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张经强【摘要】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对此,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5.0软件,选取19个原始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地区间产生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实证研究【作者】张经强【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技术创新的行为组织,包括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及金融机构、政府等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以人力资本集聚为核心,高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将技术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全面评价和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配置区域内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战略、区域技术计划与转移、区域创新政策等方面[1-3]。

国内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较多,设计的评价指标也有多种,如张欣等提出用科技投入、R&D投入、教育投入、人均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科技转化能力、专利数等科技成果产出指标来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4];吕永波等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设计与试制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设置了相应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5];陈艳艳则从经济发展、技术投入、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产出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6]。

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劳 动 者 报 酬 + 固 劳 定 动 资 者 产 报 折 酬 旧 + 营 业 盈 余
劳动者报酬
生产总值
19
●回归法。采用有约束(即α+β=1) 或无约束的生产函数模型,代入相应数值 后,根据计量方法(即利用最小二乘法进 行回归)估算出两个弹性系数。
lY n lA n lK n lL n
● 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 ● 给定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
● 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
3
这样,综合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就应为总产出中扣除要素投入 (资本和劳动)影响的部分:
A
Y K L
资本产出率资 生本 产总 总量 值劳动生产率就生业产人总员值数
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 韩国 台湾 香港
产出增长率 TFP 增长率 TFP 增长对产出的贡献
8.5 1.2
14.0
10.4 3.1
29.8
9.6 3.8
39.2
7.3 3.6
49.9
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
29
●应将TFP贡献率的测算与TFP的测算相结合。在 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是开展综合要素生产率研究最早的国家。但美 国通常只测算生产率。从1926年就开始测算各产业部门 的年度生产率指数。不过那时测算的是单要素生产率, 如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服务生产率。1983年,美国劳工统 计局开始对多要素生产率(MFP)进行测算,之后美国每 年测算其经济的三个主要部分—私营企业、非农私营企 业和制造业的年度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在《劳工统计月 报》上公布,以此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995年,由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美国劳工统计局决定 开展美国和其主要工业竞争对手(如日本、德国、法国 等)的MFP比较研究,以了解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 争力状况和生产率变动趋势。

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六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六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六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作者:操美玉彭潇潇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7期[提要]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枢纽和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

本文运用份额转移分析方法,通过对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区位竞争力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分析,研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据此,为中部地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份额转移;分享增长;区位优势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六省经济增长影响——基于份额转移分析法收录日期:2013年5月27日一、引言经济的发展主要包含总量与结构两方面,而总量的增长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变化的过程。

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

因此,充分认识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增长现状,对促进中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份额转移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竞争力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前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地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有效振兴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理论简介1、份额转移分析方法。

194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提出,其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进一步发展的份额转移分析方法,是一种产业区位或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方法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可以分解为分享增长量与转移增长量之和,其中,分享增长是指目标区域(本文为中部六省)在某一时期以背景区域(本文为全国水平)的平均增长速度增长所获得的增长量,该部分反映了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在标准区域中所占的份额,是测定各地区经济增长偏差的标准参数。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摘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方向,在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制度与技术变动的过程[1],具有动态性、区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其进程是判断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顾焕章等[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技术因素为主线,论述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商品化、农业技术进步相关因素,以及农业体制、农业投资等与现代化的相关关系。

柯炳生[3]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

杨万江等[4]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二个子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进行测评,并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

目前,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较常见,但定量研究却相对有限。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6]。

因此,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构建其指标体系。

基于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先从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级指标,随后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查阅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层层筛选,选取了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6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基于营商环境指标下中部六省比较分析与对策

基于营商环境指标下中部六省比较分析与对策

基于营商环境指标下中部六省比较分析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营商环境的改善工作,通过各种措施提升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和热情,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就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整体概况中部六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湖南、山西、安徽处于中等水平,河南、湖北、江西处于较低水平。

从营商环境角度来看,各省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营商环境比较1.营商成本从营商成本方面来看,河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税收、用电等方面相对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湖南、安徽等地相对中等。

这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调整税制、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

2.政府服务各省的政府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政府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湖北、江西、山西等省份在政府服务上表现中等。

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在各个层面加以完善,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机制。

3.市场开放在市场开放方面,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相对较差,对外开放程度有限,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相比之下,湖南、山西、江西等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政府也在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发现,中部省份应提高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中部省份应当加强税收体系的改革,减轻负担。

同时,应当提高劳动力技能培养水平,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

各地政府应当建立一种高效的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协调能力,推进政府服务的标准化和电子化。

政府对于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企业的发展。

中部省份应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企业进入本地区,加强本地企业与国际化企业的合作,输血技术和产业,提高竞争力。

同时,可以发挥中部省份的地理优势,建设一个内陆沿海联动发展的经济区域,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产业链。

浅议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

浅议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

浅议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及一、各省科技竞争力分析1. 分析各省科技创新投入现状2. 探讨各省科技人才发展情况3. 比较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4. 研究各省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5. 评估各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1. 各省科技创新投入现状科技创新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各省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现状。

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23%,而各省份的投入比例差异较大。

例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比例均超过了3%,而贵州、甘肃、宁夏等地的比例则低于1.5%。

此外,不同省份在政策扶持、科研机构建设、产业引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各省份的政策制定情况、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省份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优劣势。

2. 各省科技人才发展情况科技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竞争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各省在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引进等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900万人,但不同省市之间的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对发达的省市高层次人才比例较高,而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比例则较低。

此外,各省在科技领域的人才结构也存在差异。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人才结构较为集中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而省份研究人员数量较多的省份如山东、江苏等则更偏向于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

3. 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

各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8%,而各省之间差异很大。

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超过了20%,而一些中西部省份则不足5%。

此外,各省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品牌建设、产业链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贡献率差异比较研究——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贡献率差异比较研究——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资源 的投 入 。
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 总产值从 19 年 的 243 亿元增长到 20 年 的 95 0 .1 08 1 11亿元 ,1 年 间增长 了近 5倍 ,年平均增 0 . 0 0 4
长率 为 l.2 ,其 中 ,20 20 % 00年 以后 的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6 ,20 16 % 00年 以 前 的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虽然 远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但 是 我 们 应 04 该看到 自 20 00年实 施西部 大开 发 以来 ,电子 及通 信设备 制造业在 西部地 区得到 了较快 的发展 。 与此 同时 ,R D人 员 折合 全 时 当量 也表 现 出 & 较大 的增 长幅度 ,如 图 2 示 ,全 国从 19 年 的 所 95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 造业 占据着较 大的 比重且表 现出较高 的增长率 ,
近些年来 ,我 国 电子 及通 信设 备 制 造业 规模 不 断
收稿 日期 :21— l—2 oO 1 9
238 59 人年增长到 20 年 的 1 20 ,年平均增 08 7 3人 2 长速度达到 l. %,这其 中很大一部分是 由东 86 6
[ 中图分类号]F4 [ 20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作为科学技术载 体的科技人力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
作 用 。随着知 识 经济 时 代 的到 来 ,经济 增长 方 式
的改 变成 为必 然 ,单 纯依 靠 资本 和 劳动 力 的投 入
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 了越来越大的
作用。如图 1 所示 ,19 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95 业的总产值为 28. 亿元 ,20 116 7 08为 211 1 85 . 亿 4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怎样计算的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怎样计算的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怎样计算的2008-4-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是通过科技进步增长率与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的比值来计算的,它综合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普遍开展了科技进步定量测算办法的研究和试算工作,研究出了一套测算办法,即以增长速度方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结合为普遍方法,其具体计算公式为:Y-αK-βLEA=───────×100%Y其中:EA为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产出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 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前几年我省只计算工业和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现在开始计算综合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为加快实现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我省“十一五”规划将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值设定在50%左右和60%左右。

畜牧业科技进步率=畜牧业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能繁母畜产出弹性×能繁母畜增长率2作者:赵光远分类: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Tags:科技投入、贡献率浏览:499次回复:0次发表时间:2009-03-09 13:48:52利用科布—道格拉斯Y=A t K tα'L tβ',我利用2000-2005年间各省区GDP、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等数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论,其中有三条共性结论,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是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贡献率相对不高。

我国各地区的科技投入,主要针对的是内资企业,目的是提升我国及地方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以上 ,而在工业化 中期的城市化率必须处 于 3% 0

6 % 之间 。 0
评 价工业 化结 构变动 的指标 反映在 工业化 进程 中。该 指标 主要 有 三项 :一是三 次产业 结构 。一般
认为 ,实现工业化 时,农业增加值 占 G P比重应 D
在2 0—1 % 以下 ,工业 比重 为 4 5 0—5 % 以上 ,服 0

般认 为 ,实现工 业化 时 ,农业 劳 动力 占全部从业
人数 的 比重 为 2 % 以下 ,工业 劳 动 力 比重 为 2 0 0— 3 %之 间 ,服务 业 比重 在 5 0 0—6 % 以上 。三 是城 0
充 分发 挥 ” 的基 本 特 征 和 要 求 ,反 映 出以 信 息 化 带 动工业 化发展 的要 求 。
第2 1卷第 6期 20 0 8年 1 1月
河南 商业 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
Ju n lo n n B sn s olg o r a fHe a u iesC l e e
Vo. No 6 1 21 . NO . 0 8 V2 0
0印 ④嗣四g 爨囵
王 晗 霞
[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农业 就业 人数 占三次产 业全部 就业 人数 的 比重 。该 指标 是从农 村 劳动 力 的情 况 反 映农 村 这一 比重至少应降到 2 % 以下才符合实 0
现工业 化的要求 。三是 城镇 化率 ,即城镇 人 口占全 部 人 口的 比重 。根据 国际通 行 的划分标 准 ,工 业化 国家或 地 区城镇 人 口的 比重要 占全 部 人 口的 6 % 0
等 对 新 型 工 业 化进 程 的影 响 。 关 键 词 :新 型 工业 化 ;指 标 体 系 ;因 子 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高玲玲;周华东【摘要】论文根据“转换份额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解,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三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期刊名称】《科学决策》【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11页(P16-26)【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增长【作者】高玲玲;周华东【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1 引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张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地消耗要素和资源为代价,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1998年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以粗放式的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而之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型,也让学者们更多的去注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使得原有的一些产业由于新技术的产生而退出市场,而新的产业也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因此,技术进步在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

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产业之间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使得投入要素在各生产部门间流动,而这种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流动将会促进总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通过直接提高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则是通过产业间的要素流动来提高社会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中部主导产业发展趋势

中部主导产业发展趋势

中部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中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其主导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部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升级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

因此,中部地区正积极推进工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度。

例如,湖南省正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湖北省则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

这些措施将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能。

二、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部地区正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产品。

例如,河南省积极推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这些举措将提高中部地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部地区还在积极发展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

三、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部地区正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例如,湖南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湖北省则致力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举措将推动中部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长期以来也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部地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例如,湖南省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湖泊保护和河流修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摘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进步已成为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衡量的焦点之一,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而中部地区继续凹陷的格局。

山西作为中部“凹陷地区”的欠发达的能源大省,面临的局面是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同时,又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

因此山西必须正确审视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山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位置,增强紧迫意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真正实现山西在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现有测度技术进步的方法做了综述。

选取中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区生产总值的作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存量以及就业人员数作为解释变量,通过1978-2007年的分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的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了技术进步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作用还比较小,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说明中部六省目前的经济增长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进步才是推进中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其次,具体到山西省,技术进步对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排名基本位于中部六省的中下游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并对山西省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面板数据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124.3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31.1问题的提出11-121.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12-131.3本文的主要工作132技术进步测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3-202.1国外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相关理论综述13-172.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42.1.2技术创新理论14-152.1.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52.1.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5-162.1.5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6-172.1.6新经济的发展模式172.2国内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文献综述17-203现有技术进步测度方法20-373.1索洛余值法20-233.1.1技术进步的表示20-213.1.2索洛余值法概述213.1.3模型推导21-233.2乔根森的指数法23-263.3生产函数法26-293.3.1C-D生产函数263.3.2超越对数生产函数26-283.3.3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28-293.4曼奎斯特指数29-353.4.1DEA方法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29-323.4.2曼奎斯特指数32-353.5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35-374面板数据模型37-484.1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类型38-424.1.1混合估计模型38-394.1.2固定效应模型39-414.1.3随机效应模型41-424.2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检验42-454.2.1POOLED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42-434.2.2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434.2.3对模型中个体和时间效应的检验43-454.3模型的选择45-484.3.1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45-464.3.2固定效应模型类型的选择46-485省际技术进步贡献率实证分析48-665.1建立模型48-535.1.1模型及变量的选择48-495.1.2数据资料来源49-505.1.3数据检验50-535.2模型精确估计及检验53-575.2.1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参数估计53-545.2.2技术进步模型的计量检验54-575.3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57-605.4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的分析60-665.4.1劳动投入要素比较分析605.4.2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60-645.4.3山西技术进步贡献率趋势分析64-655.4.4综合分析65-666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66-70参考文献70-73致谢73-7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4-75附表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75-81附表二中部六省序列协整检验结果81-84附表三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84-87附表四模型最终估计结果87-89附表五原始数据89-95附表六处理后的相关数据95-10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