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合集下载

油藏工程技术

油藏工程技术

油藏工程技术一、油藏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测量和研究,以解决矿产、油气资源分布等地质问题。

钻井与测井技术:钻井用于钻取地下岩石样品,而测井则利用电、声、放射性等物理方法对钻取的岩石样品进行测量。

岩石物理分析:针对钻取的岩石样品,分析其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为后续的油藏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特殊实验与检测技术:如荧光显微镜、显微CT等高精度仪器,用于研究岩石的微观结构,以确定储层性质。

数据分析与解释技术:将大量勘探数据转化为地质模型,从而准确评估油藏规模与产能。

二、油藏模拟技术油藏模型建立:基于实际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用以模拟地下岩石、流体及各种复杂的油藏工程条件。

流动模型构建:考虑地层中的复杂流体行为,如油、水、气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构建油藏内的流体流动模型。

历史拟合与预测:根据实际油田生产数据,对模拟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对未来油田产能的预测。

多学科协同模拟:集成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等多个学科,共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为制定开发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软件与工具开发:针对油藏模拟需求,开发高效、精确的模拟软件和工具。

三、油藏开发策略开发方式选择:根据油藏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如注水、注气或自喷等。

井网设计:确定井位、井深及井间距,确保油藏的有效开发与产能的最大化。

生产参数优化:结合油藏模拟结果,调整采油速度、采油温度等参数,以提高采收率。

开发阶段划分:根据油藏的实际情况,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为各阶段制定不同的开发目标与措施。

投资与经济评估:进行项目的投资分析,确保油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油田生产技术采油技术:根据油田特点和采油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如自喷采油、机械采油等。

增产技术:利用酸化、压裂等手段提高单井产量或油田整体产能。

储层改造:通过调整储层孔隙结构或增强渗透率,改善油藏的流动性。

储层保护技术:为避免在开采过程中对储层造成损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

油气勘探的方法

油气勘探的方法

油气勘探的方法油气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工程技术手段,寻找、评价和开发地下油气资源的过程。

由于油气资源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油气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油气勘探方法,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阐述。

1.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是油气勘探的基础,通过对沉积岩、构造构造、地球物理等地质信息的综合研究,确定潜在的油气储集层,并进行油气资源量的评估。

常见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地表地质调查、地质测量、地相学研究等。

地表地质调查是通过野外工作,对地表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潜在的油气资源区域。

地质测量包括地面地震勘探、测井、地磁测量等。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获取油气储集层的地质信息。

测井是通过将探测仪器下入井孔中,测量储层含油气的情况,从而确定储量和品质。

地磁测量是通过对地球磁场的测量,获取地下构造的信息,从而找到油气藏的迹象。

地相学研究是通过对岩石的颗粒组成、沉积环境、古地理等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储层类型和油气运移途径。

它通过对地层中的微观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有助于确定油气勘探区的目标地层。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指通过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对地下油气资源进行探测和评价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获取地下油气资源的地质构造和储量分布情况的方法。

它通过在地面或井孔中放置震源和接收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从而获取地层的地质结构和储量信息。

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了解地下储层密度分布和变化情况的方法。

地下的油气储集层通常具有比周围岩石更高的密度,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出潜在的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和形态。

电磁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和磁导率,判断是否存在含油气的储层的方法。

电磁勘探常用的仪器有磁法、电法和电磁法等。

其中电磁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判断是否存在含油气的储层。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

4.1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引言•一、地质法•二、地球物理法•三、地球化学法•四、钻井法•小结世界油油气苗阶段引言气勘探史背斜构造理论阶段隐蔽油气藏理论阶段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186118611861年提出年提出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于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于196619661966年提出年提出•油气勘探工作就是要寻找油气存在的标志,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油气存在的标志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在的标志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

引言•直接标志主要有直接标志主要有::油气苗油气苗、、井下含油显示、荧光显示荧光显示、、气测异常等气测异常等;;•间接标志也称地质环境标志间接标志也称地质环境标志,,主要有主要有::生油岩体生油岩体、、圈闭圈闭、、生物礁相带生物礁相带、、水文地质及水化学标志质及水化学标志、、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标志标志、、有利成油带等有利成油带等。

•地质法是油气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作方法,,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油气地质勘探中的一切基本问题,如:地面露头区岩性头区岩性、、地层地层、、构造构造、、含油气性研究含油气性研究、、井一、地质法下地质研究下地质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成果解释的地质依据等法成果解释的地质依据等,,而且还研究区域和局部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如生油层条件如生油层条件、、储油条件储油条件、、运移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及保存条件圈闭及保存条件,,以确定油气藏是否存在及远景评价。

•地质法发展起了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地质法发展起了野外地质调查技术、、油气地质专题研究技术等质专题研究技术等。

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在新疆三塘湖盆地在新疆三塘湖盆地,,有一个含油构造名为“拯陆背斜拯陆背斜””,纪念新疆石油地质调查处查处106106106地质队队长遭遇强寒流遇难地质队队长遭遇强寒流遇难。

一、地质法寻找油气田定盆地查凹陷确定古湖泊确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围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野外地质调一、地质法的四大步骤找圈闭探油气寻找地质圈闭钻探油气田查技术野外地质调查技野外地步骤步骤11:普查步骤步骤22:详查步骤步骤33:细测搞清一个地区的地层状况发现地质圈闭和调查其他地质构造状况一、地质法术质调查五项任务发现和调查油气苗状况采集样品提出有利的找油地区及可供钻探的地质圈闭•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包括地质剖面的观察、岩石和矿物的采样和分析等,来确定潜在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状况。

2. 海底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电磁波等方法,对海底岩石和沉积物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

3. 陆地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重力、磁力等方法,对陆地岩石和地下构造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寻找潜在的油气藏位置。

4.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确定地下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情况,以寻找油气藏的位置和预测其储量。

5. 钻探勘探:通过钻探技术,将钻井管逐层穿过地下岩石,获取岩心样品和地下流体样品,以确定地下的岩石类型、含油气层的位置和特征。

6.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采集地下岩石和流体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地下流体的成分、含油气层的存在和特征,预测油气藏的储量和品质等。

7. 经济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勘探成本的综合分析,预测油气勘探的经济
效益,优化勘探方案和决策。

这些方法通常会结合运用,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油气勘探结果。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

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0引言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

(季敏等,2009)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

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

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

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

(牛嘉玉等,2005)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

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

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

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包 括 沉 积 岩 相 变 化 、 层 厚 度 变 化 、 性 大 小 变 化 所 地 物
藏 的勘探 方 面都 取 得 了重要 突 破 。我 国东 部地 区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的探 明储 量 已达 到 当年 发 现 储 量 的 6 %~ 0 , 0 7 % 中油股 份公 司探 区范 围 内剩 余 油 气 资 源 中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 的石 油 资 源量 为 1 5 1 , 占石 2  ̄ 0t 油 总剩余 资 源量 的5 %以上 。 0
性 地 层 圈 闭 和 复 合 圈 闭 为 10 5 , 8 个 占含 油 气 圈 闭
的 4 %l 0 。 近 几 年 , 国 陆 上 油 气 勘 探 无 论 是 在 东 部 高 成 中 熟 探 区还 是 在 中西 部 低 程 度探 区 , 岩 性 地层 油气 在
在勘 探实 践 中 , 注 意不 能把 岩性 地层 油气 藏 、 要 非 构 造 油气 藏 与 隐蔽 油 气 藏 等 同起 来 , 强调 后 两 仅 者 的研 究 ,某 些 特 殊 类 型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容 易 被 忽 视 。岩 性 地层 油 气 藏在 目前仍 是 隐蔽油 气 藏勘探 的 主体 。 因此 , 在应 用 “ 隐蔽 油 气藏 ” 一概念 时 , 能将 这 不 其 和 “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 “ 构 造 油 气 藏 ” 同起 岩 或 非 等 来。 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只 是 隐蔽油 气藏 的一部 分 。 主要
摘 要 : 讨 隐 蔽 油 气 藏 的分 类 特 点 , 为 隐 蔽 油 气 藏 是 一 个 勘 探 的概 念 , 属 于 常 规 的 油 气 藏 成 因 分 类 范 畴 。介 绍 探 认 不
隐 蔽 油 气 藏 行 之 有 效 的 勘 探 手 段 , 层 序 地层 学 、 震 属 性 分 析 及 高分 辨率 二 维 地 震 勘 探 等 。 即 地 三 关键词 : 隐蔽 油 气 藏 ; 气 勘 探 ; 序 地层 学 ; 分 辨 率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油 层 高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

地 球 学 报第21卷 第3期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1.21No.3 2000年8月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Aug.2000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Ξ沈守文1) 彭大钧2) 颜其彬1) 黄先律2) 李志军3)(1)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四川省南充;2)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3)吐哈油田物探研究所,新疆哈密)摘 要 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吐哈盆地SB地区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

总结了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的工作流程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地层基准面 高频层序 侏罗系 吐哈盆地80年代中期以来,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层序地层学,使古老的地层学的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同时对油气勘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勘探工具,层序地层学被用于确定生油区、储层砂岩的位置和盖层情况,因为层序内的地层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相组。

它能依据地震资料,再加上少量分散的测井资料来预测一个带的岩石组分。

层序地层学综合测井资料、化石资料及地震反射特征来解释岩石的组合及沉积环境。

更重要的是层序地层学通过不同规模层序的划分、体系域等的识别,使油气与各体系域中的沉积体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和空间配置有规律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油气预测更为有效[1~3]。

1 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1995年,据G.R.Baum统计,世界上大部分油气田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只有12%与水进体系有关,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

1997年,易绍国等对松辽盆地东南部梨树-德惠凹陷的主要试油层段的体系域属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约72%的油气段分布在低水位体系域中,24%的油气段分布在高水位体系域中,4%的油气段分布在水进体系域中。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油气勘探是指在地质构造或沉积盆地中寻找和发现富含可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行为。

它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对油气勘探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油气勘探理论:1.岩石学理论:岩石学理论是通过对沉积岩和岩石储集层的研究,了解岩石的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岩石学理论可以指导勘探人员确定油气的成藏条件,寻找与储集层相关的地质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位移等。

2.地球物理学理论:地球物理学理论是通过应用物理和数学方法,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地质构造和岩石储集层等方面的信息。

地球物理学理论可以通过地震勘探、地热勘探和地电勘探等手段,获取油气藏地下结构和地层特征的信息,以及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

3.地质学理论:地质学理论是对地球历史演变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在油气勘探中,地质学理论可以帮助勘探人员识别和解释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了解油气形成的地质背景,从而确定油气贮藏的可能性和方向。

二、油气勘探方法:1.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了解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其中一地区的地质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地质调查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勘探区域的潜力和优势,以及油气形成的地质环境,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遥感探测:遥感探测是利用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遥感器,在地表获取图像和数据。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沉积物、地表水等,为油气勘探提供广泛而有效的数据。

3.井地震勘探:井地震勘探是利用井内地震波在地下储集层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获取地下储集层的地质信息和石油、天然气的分布情况。

井地震勘探可以精确测定地震速度、波幅、波形等参数,从而确定储层的储量、孔隙度等关键评价指标。

5.地应力测定:地应力测定是通过实地测量和计算,确定地壳中的地应力状态。

地应力测定可以帮助勘探人员了解地下的构造特征,如断层带、构造应力场等,从而为油气的寻找和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油气勘探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寻找和确定地下油气资源的过程。

油气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和钻探勘探等。

地质勘探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它通过对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沉积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潜在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和赋存条件。

地质勘探主要包括物探地质、结构地质和沉积地质等方面的工作。

物探地质是利用地壳上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磁性、放射性等)进行勘探的方法,如重磁测勘探、地形地貌勘探等。

结构地质是研究地壳构造和断层构造特征的勘探方法,它通过测量和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态、变形和发育规律,揭示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沉积地质是研究地下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的堆积和变化规律的勘探方法,它通过对岩石特征、沉积环境和岩石组成的研究,推测和确定油气藏的赋存条件与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物理现象和方法,对地下油气资源进行勘探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电磁法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推断地下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找寻油气藏的方法。

电法勘探是指利用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差异,通过测量和记录地下电场和电流分布的方法,推断油气藏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重力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岩石密度和构造特征,进而找寻潜在的油气藏。

磁法勘探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磁性差异,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磁场的变化,找到潜在的油气藏。

电磁法勘探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电磁性质,通过测量和分析地下电磁场的变化,确定油气藏的赋存情况。

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对地下岩石和岩层中油气组分和特征的研究,确定油气藏的存在和分布。

地球化学勘探主要包括沉积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

沉积地球化学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油气藏类型和赋存在地层中的位置和性质。

岩石地球化学是通过分析地下岩石和岩层中的油气组分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油气藏的类型和开发潜力。

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石油勘探与开发

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石油勘探与开发

文章编号:1000-0747(2003)03-0005-03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张善文1,王英民2,李群2(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2.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1BA 605A09)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应用坡折带理论勘探陆相湖盆斜坡带隐蔽油气藏的方法。

通过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北翼挠曲坡折带、陈家庄凸起南翼侵蚀坡折带、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勘探实例,分析和总结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隐蔽圈闭的成因机制和特点。

陆相湖盆斜坡带是低位体系域发育地带,也是隐蔽油气藏发育部位,在高精度勘探地区,可以根据坡折带勘探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四级层序的体系域限定储油砂体的部位及规模更具体,有利于勘探部署。

图6参6关键词:坡折带;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T E1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发现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的概率日益变小,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快速发展[1,2 〗。

然而,勘探陆相湖盆有商业价值的隐蔽油气藏仍是需探索的难题,特别是在东营凹陷这样勘探程度已很高的探区,如何寻找隐蔽油气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1坡折带理论概述低位域是发育隐蔽油气藏的主要部位,最有利的是与坡折带相关的以低位扇和深切谷体系为特征的低位域[3,4]。

坡折带(slope break )原是地貌学概念,指地形坡度突变的地带。

不论在沉积盆地中还是在剥蚀区,都可能发育坡折带(王英民,2002)。

古坡折带上下的可容空间形态和演化复杂多变,往往使沉积相带和沉积厚度发生突变,对层序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意义。

没有坡折带的缓坡边缘一般只发育低水位楔形体,深切谷也主要在沉积滨线坡折以上(Wagoner ,1990);而坡折带部位由于坡度突变,对沉积基准面变化非常敏感。

低位期的基准面下降到坡折带以下时,坡折带以上成为剥蚀区或暴露区,形成不整合面和深切谷,坡折带以下成为沉积区,形成盆底扇、斜坡扇等陆坡体系和低水位楔形体,成为具陆架坡折边缘或具生长断层边缘(断裂坡折)盆地中的典型低位域(Posamiter ,1988;Vail ,1990,1991;Wagoner ,1990;M itchum ,1993)。

滨南油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滨南油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工 业 技 术

Li n SC1enc q a l Nhomakorabea_

enl no Kl e og ee a v , I d l t y W h _
滨南油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颜冬亮
( 胜利油 田分公 司滨南采油厂 山东 滨州 2 6 0 ) 566 [ 要】 摘 中国东部的大多数的油气 田,自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已经进入 了高程度勘探 阶段 ,一些大而明显 的背斜构造油气田已经被发 现。 从 0 0 隐蔽性 油气藏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 中越来越是重要 。因此 ,这个项 目的研究会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和提高油 田采收率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这个 项 目的研究 运用了诸 多理论 指导 ,诸如石油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沉积岩石学等等 。根据隐蔽性油气藏在滨 南油 田勘探开发 中的突 出问 题, 我们采用有关隐蔽性油气藏 目标 的各种新技术 , 并且进行 了综合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例如 , 沉积岩石学 ,储层和构造等方面的研究 。进行三 维地震构造解释 、 岩石切片和储层特征研究在这个项 目中是最重要 的。 最后我们概括总结 了隐蔽性油气藏 的主要勘探经验 , 出了勘探隐蔽性油 提 气藏最有效 的勘探方法 。 【 关键词】 隐蔽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 藏 三维地震 中图分类号:F 1 . 文献标识码 :A 461 文章编 号:10 - 1X( 0 )0 — 0 9 O 0994 2 1 2 204一 1


引 言
随着滨南油 田勘探工作 的深人 ,油气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 。 目 前 摆在我们技术人员面前 的主要 问题是如何在新区和老区找到更多 的储 量, 解决资源接替 问题 , 这就迫使我们不断地学 习新的勘探方法 和技 术手段 ,向隐蔽性油气藏进行勘探 。这几年来 ,随着对隐蔽性油气藏 的重视 ,在这方 面给滨南油 田的储量增加和提高采收率等带来 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积极开展对隐蔽性油气藏尤其是砂砾 岩扇体的深入研究对滨南乃至整个胜利油区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 、沉积类型与储层特征研究 由于第三纪构造运动 、气候变迁及湖水多次进退 以及滨县凸起上 的多次洪水作用 ,从而在滨县 凸起南坡形成 了很有特征的三维岩相组 合 。通过对该 区内的重点 区块 、重点井的岩芯资料进行详细沉积学研 究 ,以及对测井 曲线和 录井资料的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特征并通过沉 积学编图 ,认为滨南油 田广泛发育沙 三、沙 四时期为主的扇体 ,主要 表现为浊积扇沉积体系 、三角洲沉积体系 、滨浅湖沉积体系和河流沉 积体系 。 最易形成 隐蔽性油气藏 的为三角洲 、 水下扇沉积体系 ( 1 。 图 ) 1 . 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 ( ) 1 沉积体系 沙三段沉积 中晚期至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早 期 , 主 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沉积亚相形成的浊积岩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支 河 口砂坝 、远砂坝组成 ;沙河街组沙二段主要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 , 储集层类型为分支河道砂 、远砂坝和浊积砂体等 ,也是 三角洲沉积体 系的主要隐蔽性油气藏发育带 。 ( ) 2 储集层特征 分支河道岩性以含泥质的长石砂岩为主 , 可见 粗砂岩 ,分选差至中等 ,概率图上以发育跳跃为主的两段 式 :河道中 可发育边滩和心滩 ,韵律反映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 特征。发育大中型 板状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化石较少见。 浊积砂体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 ,沉积构造发育水平层理 、块状层 理 、平行层理 ,其中以块状层理为主 ,砂岩横 向上呈 透镜状 。 河 口砂坝是河流携带的沉积物以前积方式堆积在底积层 上。岩性 以细砂岩为主 , 见斜层理 , 坝前方和上部受到波浪的筛选 , 粒变粗 , 颗 分选变好 ,具反粒序特征。 2 . 水下扇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 ) 1 沉积体系 水下扇是滨南油 田部分区域 沙三 、 沙四段的主要 沉积类型 ,这类 扇体发育在断陷早期 ,收敛 期冲积扇 部分进 入水体 形 成, 一般是当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 , 同时又具 备稳定 的供给水 道时 , 可产生向湖盆方 向的推进加积现象 ,断阶上较平坦地势是水 下扇最发 育部位。平 面上呈扇形 、舌型 ,通常多个扇体叠合连 片。 ( ) 2 水道沉积类 型 岩性 由砂岩 、 细粉砂岩等组成 , 垂向层序一 收为正韵 律及复合韵律 ,测井曲线上多呈漏 斗状 、 箱状及钟 型 ,在地 震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前 积反射结 构 , 表现为 中振幅 中连续的 “ ”形或 s 迭瓦状反射 、向湖盆方 向收敛 。

第八章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综合勘探技术
第三节 油气资源评价概述
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
(一) 油气资源的概念 油气资源是指地壳或地表天然生成的, 油气资源是指地壳或地表天然生成的, 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的, 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的,而技术 上又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 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 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
•井筒技术 4.测试与试油技术 4.测试与试油技术
•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 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 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 ①油分析数据, ②天然气分析数据 ③地层水分析数据 ④高压物性油气水分析数据; ⑤油气水产量、油气比、压力资料、温度数据。 油气水产量、油气比、
•分析测试技术
1、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 (1)岩石超临界抽提技术 ) (2)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技术 ) (3)岩石热解分析技术 ) (4)碳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 ) (5)显微红外分析技术 ) 2、储层测试分析技术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包裹体分析技术 包裹体分析技术 •图像分析处理技术 图像分析处理技术
(一)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①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②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 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 ③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④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 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 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二、我国油气勘探理论 1、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2、油气分布源控理论; 油气分布源控理论; 3、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4、古潜山油气田形成与勘探理论; 古潜山油气田形成与勘探理论; 5、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 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 6、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构造 翻闭
构造 舅 闭
(i 层地 2 岩闭 L 性 o 圈 i o n k )
Ma h u kos
不合闭 复圈 整豳 合闭 l
非构造 圈闭
构 圈 造 闭
( 0 ) 岩性曝丽 成岩翻闭 2 1 0 地层圈闭 l 地形嘲闭 火成岩翻闭
胡( 其归 入 复合 型 隐 蔽油气 藏 ,也 有学 者将 其 归 入广 义 的地层 一 岩性 油气 藏 。 笔 者认 为 ,对 隐 蔽油 气 圈 闭 的 分 类 ,只有 根 据 圈闭 成 因 、油 气 圈 闭要 素 以及 圈 闭遮 挡 条件 进行 分 类 才更 具科学 性 ,从 而 有 利 于成 藏 模
析 了隐蔽 油气藏 的分 类 及勘探 方法 ,并讨 论 了隐 蔽油气 藏研 究 的发展趋 势 。
l 隐 蔽 油 气 藏 的 分 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 的分类 ,国内外
文 献 出处
L vro e osn (9 6 I6 )
H l uv a o t b
闺 闭分 类
隐藏 豳 闭或 复合 圈闭( 、岩性 地层变 化及水 动力等 因素 构造 构造 联合 作用形成 的圈 闭类型 ,区别于 单纯 的构造豳 闭) 暖闭
目前 ,一般 把 隐蔽 油 气藏定 义为在现 有勘探 方 法和技 术条 件 下较难 识别 、圈 定和 描述 的油气 藏 。隐
蔽 油气 藏 的主体 是 各种岩性 地 层油气 藏 ,包括 一 极难 发现 的特殊 类 型复杂 构造 圈 闭 。显然 ,上述 概念
是 以寻找 的难 易程度 为标 准提 出来 的 ,其 与圈闭 的成 因类型 无 关 ,不指 特定 的 圈闭类 型 。为此 ,笔 者分
岩性 圈闭
非构造 圈闭 地层 圈 闭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共8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共8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共8篇〕篇1: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非常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的区带优选的根底,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承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根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的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作者:张善文 Zhang Shanwe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断坡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篇2: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绘(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p 技术等为根底、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预测的配套技术系列,应用于济阳坳陷典型的.河道砂体和浊积砂体的识别与描绘,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作者:韩文功张建宁王金铎 Han Wengong Zhang Jianning Wang Jinduo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023 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隐蔽圈闭识别与描绘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地质分析^p 济阳坳陷篇3: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断裂、断鼻构造带附近,根据其储集空间可分为裂缝型、孔隙型及孔-缝复合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型油气藏占主要地位,主要发育于富钙质的脆性泥页岩中;孔隙型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泥岩中;孔-缝复合型油气藏发育于钙质泥-页岩互层且夹薄层砂质条带的岩类中.泥质岩油气藏以自生自储为主,需要富钙质或欠压实等特定的岩性条件,一般发育在断裂活动带附近.横向上,裂缝型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厚层生油层中富钙质高阻层段,尤其是页岩发育的薄互层段,孔隙型油气藏只分布于具有断裂或隆起背景且富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区;纵向上,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2 200 m以下的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等层位.作者:李勇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 Li Yong Zhong Jianhua Wen Zhifeng Wang Haiqiao 作者单位:李勇,Li Yo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Zhong Jianhua,WenZhifeng,Wang Haiqiao(石油大学地球资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刊名:地质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41(4)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泥质岩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油气藏分布济阳坳陷篇4: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分析^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和勘探程度及存在的地质问题,认为,陈家庄北带资储藏雄厚、勘探程度不平衡,加强石油地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大勘探潜力.根据勘探理论技术和部署思路,及探井和探明储量的.变化,陈家庄北带的勘探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通过陈家庄北带勘探历程和勘探潜力分析^p ,认为其勘探趋势是在做好中、东段储量晋级根底上,勘探重点向西段转移,同时加强西段的根底研究工作.详细为:凸起周缘寻找地层和岩性圈闭,找地层圈闭,在落实输导的前体下,注意圈闭的侧向封堵问题.作者:杨万芹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成功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1(9) 分类号:P612 【关键词】:^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勘探程度勘探历程勘探开展趋势篇5: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 km和20 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适宜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2+交代等)以及幔CO2,CH4和He气体(港151井)都说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作者: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ZHANG Jing-lian SHI Lan-ting WEI P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刊名:岩性油气藏英文刊名:LITHOLOGIC RESERVOIRS 年,卷(期):2023 21(2) 分类号:P542+.5 【关键词】:^p :低速层中地壳地幔流体无机烃潜山油气藏黄骅坳陷篇6: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地温梯度偏高,存在异常高压带,下第三系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类型丰富.研究认为:(1)受温度作用控制,烃岩中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有益于次生孔隙的形成;(2)成熟烃岩丰富的有机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有利根底;(3)高地温有利于储层形成次生孔隙;(4)异常高压有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保存;(5)高地温、异常高压带有机的时间、空间配置对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区带纵向上,沙三段比沙四段有利,沙四段又较孔店组有利;横向上,东营凹陷梁家楼-牛庄-六户、利津-民丰和樊家北-纯化一带,沾化凹陷渤南和孤北一带为有利地区.作者: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石油学报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ACTA PETROLEI SINICA 年,卷(期):21(3) 分类号:P632 【关键词】:^p :温度压力地温梯度异常高压深部储层次生孔隙济阳坳陷篇7: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本文在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p 研究的.根底上,探究潜山带深层领域,获得了潜山内幕4000m以下可储油、上覆千米中生界仍可成藏的新认识,进一步提出岩性控制裂缝发育、裂缝控制油气分布、尤其是具有连通性的大裂缝控制着潜山油气的富集且裂缝不受埋深影响的新观点,由此得出了潜山带整体含油的新思路,从而拓展了潜山勘探的领域和空间.作者:张泽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青海科技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16(3) 分类号:P2 【关键词】:^p :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勘探理论兴隆台潜山带深层领域篇8: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亲密的联络.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说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根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p ,以进步区域地层比照的精度.作者:贺振建蒋光秀贾凤华边雪梅魏文艳 HE Zhen-jian JIANG Guang-xiu JIA Feng-hua BIAN Xue-mei WEI Wen-yan 作者单位:中石化成功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地层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2023 31(4) 分类号:P534.61 P539.2 【关键词】:^p :孢粉层序地层古近纪济阳坳陷山东。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311 古构造油气藏
本文所定义的古构造油气藏是指在油气运移、聚集之前或同时形成的那些古构造圈闭 (古背斜、古隆起等) 所保存的油气藏, 由于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 在今构造图上, 表现为次高地、低地或单斜等地貌特征的一类油气 藏。正是由于它们在今构造图上所表现的这种地貌特征, 而极具隐蔽性。美国阿拉斯加州北坡的普鲁德霍湾大 油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油田是北美最大的油田, 估计石油可采储量至少 1219 亿 t, 天然气可采储量 01728 万亿 m 3。但是其勘探经历却异常曲折。20 世纪早期即发现有大量油苗。1944~ 1953 年间, 美国海军用 了当时各种先进的勘探技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勘探, 共作地震剖面 5280km , 钻了 45 口浅取心井和 37 口探井, 钻探了 18 个构造, 其中 7 口井钻达基岩。 结果仅发现了一个可采储量 1000 万 t 的中小油田和一个储量 85 亿 m 3 的小气田, 另外还发现了几个很小的油气田。 后来由于勘探费用昂贵, 成果不大, 各石油公司纷纷搬走, 至 1967 年底时, 还剩有两部钻机, 一部钻机已拆卸完毕, 放置在码头, 准备外运; 另一部属大西洋富田公司。 就是 这最后一部钻机, 钻在当时看来并不十分理想的区域拱起向东倾没部位的一个隆起相对不高的古潜山构造上, 从而发现了这个美国最大的油田——普鲁德霍湾油田。从当时所掌握的石油地质情况看, 这口井所处的位置并 不太有利, 因为在这口井以西, 在同一区域隆起的较高部位, 在同一类型的另一构造上, 壳牌石油公司已钻了一 口探井, 该井穿过不整合面后, 钻遇了二叠—三叠系的砂层, 砂岩物性良好, 但却仅含水而不含油。油田发现后, 进行了大量的详探和研究工作后才知道, 油藏形成时, 普鲁德霍湾构造处于隆起较高的有利部位, 以后发生区 域性向西抬起, 才使构造位置变低的。 区域性抬升在地质上是一常见现象。 就是这一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阿拉 斯加州北坡的勘探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教训是深刻的。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费宝生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分析了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围绕生油中心分布,并提出其分布的有利区带:箕状凹陷的陡坡带分布砂、砾岩体油气藏;洼槽带分布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岩油气藏;斜坡带分布地层-岩性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负地形分布河道砂岩性油气藏;隆起区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列举了两个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例。

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冀中坳陷;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 13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03(2002)06-0029-04前言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浅层大型背斜等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转向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势在必行;同时,随着探井的密度和三维地震覆盖面积的增加,资料日益增多,对地下认识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隐蔽油气的勘探创造了条件,因此,隐蔽油气藏勘探是勘探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据美国统计,隐蔽油气藏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占28.4%[1],可见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近年来,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在冀中坳陷找到了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负地形河道砂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于500×104t ;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发现了整装千万吨级构造-岩性油藏;在乌里雅斯太凹陷腾一段发现了砂、砾岩岩性油藏等。

隐蔽油气藏储量不断增长,勘探领域不断扩大。

本文试图探讨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研究方法和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以期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所裨益。

1 类型按圈闭的成因,隐蔽油气藏可以分为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型四大类,又可细分为潜山、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岩性、水动力、构造-岩性、构造-地层、地层-岩性八类,还可以分为若干个亚类(图1)。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一、概述1、技术概述基于济阳坳陷三十多年勘探积累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大量勘探科研生产成果,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理论和方法,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构造地层学(tectono-stratigraphy)、成藏动力学(reservoir dynamics)和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通过大量探井、部分开发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工业制图,搞清了砂砾岩扇体、灰岩潜山及火成岩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成藏模式,形成了以地质建模技术和储层预测技术为核心的特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有效的指导了勘探,并丰富了陆相石油地质勘探理论。

2、技术背景(1)相关科学技术状况目前,国外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依据地质情况,将现有的技术、专业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对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各项分析技术及研究倾向标准化和流程化,以便资料应用的统一性。

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广泛使用,层序地层学的分析方法在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并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向发展,以查明生储盖类型及在层序中的位置和空间分布,结合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建立等时格架,重建沉积体的空间展布。

沉积体的模式研究与水动力条件相结合,寻找水介质变化较大的界面,预测有利储集层。

微观储层评价技术主要与宏观地质条件相结合,把微观研究的技术成果与烃源岩、砂体的沉积微相、油气藏的形成紧密结合,来发挥微观技术优势。

地震上采用了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进行裂缝检测,如Arestad(1997)利用三维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对加拿大Joffre油田进行了裂缝检测,还采用P波资料进行AVO、AVA分析检测裂缝,如Mallick(1996)对怀俄明州中部一个气田进行了纵波AVO定量分析。

我国主要油气田大多以陆相沉积为主,具有多次构造运动、多物源、多种岩石类型及多沉积类型的特点,易于形成特殊及隐蔽油气藏但研究难度也更大,其勘探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技术,如在四川地区,用P-SV波资料估计储层各向异性已被初步证实(唐晓雪,1997),在大港枣北油田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喷溢相玄武岩孔隙性储层进行了成功的预测,而胜利油田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投入大(如大量的钻井,广泛使用FMI、核磁共振等先进测井技术等)、实践时间早、发现储量多(11亿吨以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这套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中石化集团公司一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

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

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

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

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

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随着盆地勘探程度的提高,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难度相应地增加,但随着油气聚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勘探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勘探精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可以抵消勘探难度的增加,因此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地层类、岩性类和与之相关的复合型油气藏,它是一类具有形成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多样化、形状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或储集层具有极端复杂性的油气藏⑹。

对于目前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概括起来有3种:第1种为广义的地层油气藏包括狭义的地层油气藏、不整合、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第2种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和水动力油气藏四大类;第3种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油气藏,一般包括地层岩性型、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气藏⑺。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在现阶段,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很多,存在很多争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对隐蔽油气藏和隐蔽圈闭的不断认识,依据不同的概念含义,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

莱复生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地层油气藏、流体油气藏和混合油气藏,其中地层油气藏又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地层油气藏;哈尔布特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地层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古地形油气藏,其中地层油气藏又分为沉积油气藏和沉积后油气藏;里登豪斯则认为岩性油气藏指地层油气藏,分为岩相变化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不整合上、不整合下和不整合上下油气藏;阿列克辛分为地层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做了大量的研究,对隐蔽油气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表1国内关于隐蔽油气藏划分类型不同学者对隐蔽油气藏不同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划分的类型有所不同, 这里以前人划分为基础,经过总结、归纳得出了以下两种较全的分类方案:2.1按成因类型分类(1) 岩性圈闭油气藏:1)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上倾尖灭或渗透性变差造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2) 透镜体油气藏,由透镜体或其他不规则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限,组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3)成岩封闭油气藏,指在成岩和后生作用过程中,发生压实、胶结、硅化、沉淀、结晶、重结晶、交代和溶解等现象,使岩石储集物性发生突变,造成物性封闭而形成的油气藏。

4)特殊岩性体:古河道砂岩型、生物礁块型、浊积砂岩圈闭型。

(2)地层油圈闭型隐蔽油气藏:1)潜山油气藏:潜山基岩内幕型、潜山风化淋滤型。

2)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指斜坡边缘或古隆起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后,被非渗透岩层不整合覆盖封闭而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包括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伏剥蚀背斜构造油气藏和潜伏剥蚀单斜构造油气藏;3)地层超覆油气藏,旋回底部的新生储集层不整合地超覆在时代较老的非渗透岩层上,储层本身又被连续沉积的非渗透层覆盖而形成的油气藏。

(3)构造型隐蔽油气藏构造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2类:1)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2)岩体刺穿油气藏,是指由于岩体刺穿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包括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3)复杂断块型油气藏(4)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是由水动力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圈闭,使通常净水条件下不能形成油气藏聚集的地方形成油气藏。

(5)复合型隐蔽油气藏复合型隐蔽油气藏是指在受2种以上地质遮挡因素控制所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如构造、岩性尖灭、断层、地层不整合和水动力等诸因素相配合而形成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地层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及构造-水动力油气藏等。

2.2按油气圈闭要素分类按油气圈闭的要素可分为:储集体隐蔽型、油气储集空间隐蔽型、封盖条件隐蔽型、油气运移充注条件隐蔽型、圈闭形态与结构隐蔽型、圈闭构造位置隐蔽型、圈闭形成动力学条件隐蔽型、油气藏流体性质隐蔽型、保存条件隐蔽型、复杂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3.1层序地层理论层序地层学方法是隐蔽性油藏区域勘探目前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海相地层中更加实用,目前在陆相地层也在大规模地应用。

层序地层学分析在隐蔽油气藏储层预测与地层、岩性圈闭识别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其中最大的价值在于预测隐蔽圈闭的有利区带。

以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点,通过建立等时层序格架,研究盆地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生油相带、储集相带的展布、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和层位预测,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热史、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综合高分辨测井层序、地震层序、地震相和反射波属性等的分析,是目前解决隐蔽油气藏勘探问题的最佳途径。

层序地层学从盆地规模的地震地层学不断向储层规模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储集体分布预测的方向深化,减小了含油气盆地分析中日益增加的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风险、且可以优选开发方案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近年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已成为油气勘探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它通过合理、精确地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和岩相格架,客观地重建和预测等时地层格架内的体系域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尤其是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和界面的精细识别、追踪和对比沉积体系及重要的沉积体在三维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及其内部构成的精细研究,进而达到更有效地预测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储盖组合的目的⑹。

层序地层学用于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研究思路:首先,建立以三级层序为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层序内部结构正确划分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元进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其次,以体系域为单元研究层序内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然后,针对主要勘探目标层序单元,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在初泛面的较强反射轴之下,识别具有特殊反射特征的各类低位砂体,在该同相轴之上,识别各类湖侵体系域砂体;在最大湖泛面的强反射轴之上,识别“ S'型前积反射湖退砂体,之下识别各种水进砂体。

最后,对识别的各类砂体进行成藏条件分析,确定圈闭类型,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和5 Hi①鼻a[■闭 的豪型*分塞术进肝・目标[9]。

地层学原理预测隐蔽油气藏的流程如图 3-1所示:3.2坡折带理论坡折带是指地形坡度发生突变的地带,它可由构造因素或由沉积因素形成。

该部位对沉积基准面变化非常敏感, 并直接影响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

坡折带 理论在隐蔽油气藏中的运用,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架坡折,陆架坡折控制了低 位域砂体的展布。

为此,国内学者创新性地将其引入陆相湖盆中,林畅松等对构造 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曾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王英民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侏 罗纪湖盆坡折带的深人研究,按成因机制将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 沉积坡折 带和侵蚀坡折带三种类型。

与海相相似,陆相坡折带对低水位体系域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当基准面处于 坡折带之下时,往往形成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楔状体,并伴有下切河谷产生。

但是与海相地层相比,低水位体系域含油比例明显低,这预示着陆相盆地低水位 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