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星事迹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老孝星事迹材料
【篇一:敬老孝星道德模范赵有林先进事迹】
三岔口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先进事迹材料
白石头村民——赵有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察右前旗三岔口乡
普通农民赵有林连续十四年给全村老人和乡敬老院送菜的善举,感
动着他周围的人。
赵有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菜农,现年55岁,汉族人,他从念书起,
就怀着一颗爱老敬老的心,对其父母及村中的老者都非常孝顺尊敬,他经常说:“孝敬老人是我们能做的,该做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坚持不懈,人人都能对身边的老年人关爱孝敬,全社会就是一
个充满爱和美的和谐氛围。
”
今年55岁的赵有林和媳妇在家务农种菜,两个孩子在外打工挣钱维生。
赵有林种菜在当地也很有名,近年来,由于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像赵有林这样的年龄,在村里算的上是比较“年轻”的劳动力。
他每
年种五、六亩菜地之外还种些玉米、土豆、胡麻和莜麦等,一年四
季忙个不停。
可能觉得自己“年轻”,所以尽管忙,赵有林仍然把敬
老当做自己生活中的大事,把自己家的菜分给老人们吃。
踏着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勤劳致富,日子过的也不错。
几十年如
一日,赵有林依时按侯,无偿的供给敬老院和村民食菜的需要,逢
年过节,他会开着自己的三轮车,拉着瓜、
菜、月饼、麻花及时的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让他们非常感动。
平时在村中,他发现老人们的困难,都主动去帮忙,帮他们解决耕地、送粪、拉土、抹房、挑水、磨面等日常生活困难。
年复一年,
贵在义务坚持,充分体现了一辈子赵有林做好事的精神。
老年人都
夸他是“新时代的孝子”,现实中的“活雷锋”。
赵有林常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要老人们活的健健康康,能给我一个微笑,我就觉
得很舒心、欣慰。
1998年夏天,白石头门前的河槽中,一辆拉沙汽车突遇疾风暴雨,
两人被洪水冲走,其余三人被洪峰围困在车中,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赵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二话没说,急忙回村召集在村
年轻人经过一个多小时把三人成功解救上岸,其中一人以不醒人事,
赵有林急忙把他送回家,请医生给予抢救,看到苏醒过来的年轻人
后赵有林激动的留下了眼泪。
说起他总是为周边群众,特别是为乡里、村里孤寡老人送自家种的
菜时,他却说“这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我作为村里面比较“年轻”结实
的人,照顾老人是理所当然的,我的父母也时常教育我们,孝敬老
人天降幅啊!”村里也经常有人来找热心的他帮忙,就连他媳妇都夸他:“老赵在家里外头都是大好人。
去年,我患病的弟弟和父母在外
地无法生活,他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接到家里。
现在,这么多人口
在我家,
他身上的负担更重了,可他从没有半句怨言,并且对我家人都照顾
的非常贴心,这让我都很感动!”
李克强总理说:“说一尺不如做一寸”。
孝敬老人也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把内心的亲和爱落到实处。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是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我们全社会团结一致,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我们的
祖国就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二:敬老五好家庭、十佳孝星、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材料】
敬老五好家庭、十佳孝星、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付友余,男,现年57岁,中共党员,家庭成员7个,家住太平桥镇唐家园村和平组。
1996年,他们一家被浏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敬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
被评为浏阳市“十佳孝星”,被选为太平桥镇党
代表,在和先后被民主评议为太平桥镇“优秀党员”。
一、组合家庭,曾拥有三个父亲二个母亲
付友余于1952年出生于唐家园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中子女多,劳力少,他2岁半时被生父曾远和过继给本村付宗桂夫妇,后改名
为付友余。
付家以务农为主,为人忠厚老实,与人为善,勤劳朴实,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付友余12岁时,继父付宗桂去大山里捡柴,在回来的路上,因陡坡路窄,土车
子控制不住,连人带车翻入深山峡谷,继父不幸身亡。
继母丧夫后,经左邻右舍撮合,于1968年与本组单身汉李文钦结婚,并在李家一
起生活。
1972年付友余结婚后,为使继母和干爹日后有个照应,夫
妻俩商定,将继母和干爹接回家同吃同住。
这样四口组合成一个新
家庭。
从此以后,父母之间,婆媳之间,父子之间和睦相处,互敬
互爱。
二、倾注孝心,待继母胜过亲生母亲
付友余的爱人潘小平,为人贤惠,通情达理,热爱家庭,在逆境中
与付友余一道齐心协力,共同扶持家庭生活。
1995年,继母刘桂莲
不幸身患直肠癌,夫妻日夜操劳,想方设法,积极救治,为治病负
债一万多元,继母患绝症的3年时间里,夫妇俩24小时轮流守候,
送茶喂饭,端屎倒尿,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直到继母去世。
这些
事迹在相邻中传为佳话。
三、不怕麻烦,义务赡养五保老人十八年
1976年也就是付友余任生产队长的第四年,该组五保户郑洪氏,70岁,长期抱病在身,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仅有的两间土木结构、泥墙屋又已倒塌,付友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迅速召开本组
群众会议,专题讨论郑洪氏赡养问题,动员大家献出点爱心,并决
定由生产队每年拨给赡养老人实谷600斤,茶油10斤,当时生活费72元(每天0.2元),但没有人回话,都不想捡麻烦。
付友余在这
种情况下,毅然认领了郑洪氏老人。
第二天,夫妻俩人打扫好房间,欢天喜地把老人接回自己家里。
1995年间,82岁的老人长期患病卧床,有时连屎尿都拉
在床上,夫妇俩从来不怕脏,不怕累,为老人洗澡、洗衣、洗被子,洗屎洗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一直到老人89岁离开人世。
付
友余夫妇义务赡养非亲非故的老人18载,1996年,被浏阳市人民
政府授予付友余一家“敬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
四、情深义重,与干爹欢度晚年
付友余的干爹李文钦,于去年7月份去世,享年80岁。
李文钦年轻时单身一人,没有什么积蓄,与付友余继母结婚后,对家庭也不算
有什么大的贡献,但付友余夫妇从无怨言,安排李文钦老人住在一
间宽敞而明亮的土木结构房间,楼面全部用木板铺好,冬暖夏凉,
整齐的家具样样聚齐,床上用品干净舒适。
老人喜欢玩牌,儿媳从
不干涉,有时吃饭都赶不上,他们就随时送上热饭热菜。
有一次,
付友余买了狗肉,但老人不吃狗肉,他们就做了老人喜欢吃的荷包
蛋给他吃,由于付友余夫妇尊老敬老,为人善良,他们的行为,子
女们耳濡目染,儿子付腊明,每逢过年过节,平日隔三、四天就要
买上白沙香烟,孝敬干祖父,两个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总要带
上干祖父喜欢吃的食品和零花钱给老人。
邻里乡亲都说李文钦老人
不知哪里修来的福分,遇上了这样一对孝顺的儿媳,要不是付友余
一家,不知现在沦落在什么地方。
去年7月份,80岁的李文钦离开
了人世,付友余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实行了火化。
五、吃苦劳累,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70年代,付友余所在的和平生产队,是全镇有名的贫穷生产队,因
大部分稻田是高岸田,稍遇干旱,田地干裂,颗粒无收,每年靠国
家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
1972年,付友余以自己的勤劳、吃苦、善
良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信任,群众推选他担任了生产队长,他一上任,就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挖山塘、筑河坝。
2年后,70℅的高岸田
变为自流灌溉田,他率先引进科学技术,改良水稻品种,这样粮食
产量逐年增加,农民自给有余。
1977年至1992年,由于他工作突出,做事踏实,被群众推选为大队长,任大队长期间,他经常深入
到各生产队,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科学种
田经验,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深受群众欢迎,连选
连任大队长14年多,并多次被评为市镇优秀共产党员。
付友余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勤劳的双手,凭着一颗善良仁爱之心,默默
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他的精神感动乡邻;他的行动,既体现了一
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又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实践。
资料来源:/data/xianjinshiji/
【篇三:孝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尊老敬老事迹材料
——巴音镇蒙汉十社张彩玲巴音镇蒙汉十社的张彩玲是个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帮助别人,多年以来,在孝敬公婆,兄弟姐
妹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事迹感人,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张彩玲和丈夫是2000年结的婚,至今已有13个年头,一直和
公公、婆婆同住一起,同吃一锅饭。
大多数人都认为:婆媳关系是
天底下最难交往的。
而在张彩玲的眼里,公公、婆婆岁数都大了,
他们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给农村
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但我们绝
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我们的亲人,丈夫的亲人,也是我的亲人。
现在,他们的岁数都大了,生病长灾是必然的,不可遇测的,这时候,他们最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关怀,虽然丈夫是抱
养的,但是养育之恩胜于亲生,精心赡养他们是我们子女最基本的
义务。
张彩玲的公公现在是88岁高龄了,在04年就检查出冠心病,
经常吃药看病,08年又得老年痴呆症,不认识人,四处乱跑,砸东西,好不容易把公公住进了医院,十多天后按公公的要求出院回家,当时,公公因病已全身瘫痪不能下床,丈夫虽有兄妹四人,多半在
外工作或忙于农活不能长时间服侍自己的母亲,丈夫当时外出打工,为了公公的早一日康复,张彩玲没想什么就独自站了
出来,一心一意的服侍着公公。
在服侍公公期间,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每天给公公按时吃药、擦身翻背、洗脸、洗脚、端屎端尿,为
了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期间:还要给家中的丈夫、女儿煮饭、洗
衣服、做饭等家务活。
公公因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有
的时候言语还很难听,每当这个时候,张彩玲从不跟公公计较。
就
这样,一下来就是四个年头,功夫不付有心人,公公的病情有了好转,已能下床走路,有时也可以做一些基本的体力劳动。
婆婆被儿
媳的孝心所感动,换取了对张彩玲和丈夫、儿孙的疼爱之情,每当
她们有事很忙的时候,婆婆总能想尽办法给她们烧好开水、做好饭菜,照顾好上学的儿子,同时,张彩玲也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家庭中。
可没有想到的是,老天爷再一次跟这样幸福的家庭开了一个玩笑,前年,80多岁的婆婆脑梗病犯了,令原本贫困的家庭更雪上加霜,张彩玲又投入到服侍婆婆的生活当中,邻居朋友劝她说:“你只
是儿媳妇,这样做值得吗?” 张彩玲说:“作为儿女,谁都会有老的
时候,赡养老人是我们的义务”。
隔壁邻居刘大娘已经70多岁了,
还种的6亩地,每次看到刘大娘那么大岁数还在劳动,她就跑去帮忙。
她经常说看到刘大娘,就想起母亲的辛苦,小时候父亲赌博输
的家里很穷,是母亲含心如苦的把她们四个拉扯大,她太心疼母亲,就没有读书帮助母亲种地供弟弟妹妹读书。
在村里不管哪里都有她
的帮助,哪家白事宴有她在那缝孝,哪家红事宴有她在哪里掌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