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产的景观到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中国农业景观的再发现与再表现
国内景观发展历程
国内景观发展历程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帝王贵族展示权力和繁荣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有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参考传统文化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古代园林建设者追求和谐、自然和简约的美学理念。
他们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如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和广东省的圆明园等。
这些园林以精心设计的植物、优雅的建筑和流畅的水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园林艺术逐渐衰落。
在近代,西方的技术和建筑风格影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
很少有人再关注传统园林的建设和保护。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重新开始关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园、广场和绿地。
各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试图通过景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场景观建设热潮的兴起,也引发了对传统园林艺术的重新研究和关注。
许多园林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传统园林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国的城市景观拥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型公园和绿地成为人们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而城市广场则成为人们聚集和交流的中心。
一些城市还开始注重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代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景区和公园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另外,一些城市景观的建设还存在着缺乏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的景观效果不佳。
此外,一些地方的景观建设也缺乏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反馈,导致一些项目存在争议。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
通过重新研究传统园林艺术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中国的景观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然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认为应继续加强景观设计的规划和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社区参与,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景观品质和体验。
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展示
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展示近年来,中国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居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以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为主题,从农村环境、农居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农村环境的改善是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而现在,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农村的绿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村庄周边的灌木丛被清理,道路两旁的乱堆乱放现象得到了杜绝。
村民们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清扫街道、打扫院落,共同营造出整洁、宜居的农村环境。
农居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
为了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政府加大了对农居环境的改造力度。
在乡村各地,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农居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传统的茅草屋到现代化的小洋楼,农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户外空间也被重新规划,村前屋后的菜园花坛错落有致,一派田园风光。
农田灌溉设施的完善也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得到了改善,丰收的景象成为乡村风景线的一部分。
公共服务设施是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民群众享受着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道路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道路的硬化和改造使得农产品运输更加高效,同时也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农民的子女能够在离家较近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农村的供水和电力供应也得到了改善,农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在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协调,为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也是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
农民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农业公园简介、案例及启示修剪版
国家农业公园简介、案例及启示一、国家农业公园缘起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生态环境优化、规划设计协调等事宜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
二、概念定义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旅游加农业)三、申报范围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
四、申报条件五、评定标准以上标准评分分值见文章末《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附后。
六、申报程序与评定办法七、国家农业公园案例案例1——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概况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规划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
2012年6月,国家批复山东兰陵试点建设国家农业公园项目,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是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功能分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区、农耕采摘体验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微滴灌溉示范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服务区等十个功能区。
农业景观的名词解释
农业景观的名词解释农业景观是指农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成的综合景观。
它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产物,包括农田、农民住宅、农业设施、农作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景观要素。
农业景观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人类的农业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农业发展早期,人们采用原始的耕种方式,农业景观以传统的农田和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体。
随着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景观逐渐向现代化和多样化转变。
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是农业景观的核心要素。
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农田形态各异,如平原、丘陵、高山等,农民根据土地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选择进行耕种。
农业景观中的农田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农作物区域,形成大面积的种植图案。
同时,农民住宅也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居民住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和社会文化,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围屋。
农业景观中的农民住宅往往与农田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村庄景观。
此外,农业设施也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设施包括灌溉系统、农机具、温室、粮仓等,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农业设施的设置和布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景观中的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适宜于不同的农作物的种植,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
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季节变化使农业景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色彩。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景观也是农业景观的一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进行耕作、播种、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农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影响,也改变了农田的自然状态。
农业景观的配置和布局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规划和管理农业景观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农业产生的环境污染。
因此,农业景观的保护和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农业景观是农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成的景观,包括农田、农民住宅、农业设施、农作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景观要素。
我国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张文茜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2期“农业观光”起源于欧洲的19世纪30年代,到了20世纪末期,各地根据自身农业特点与文化建成了一定规模和面积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形成早期的农业观光园雏形。
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具有观光、示范、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一、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中国有农业大国之称,农业资源雄厚且区域景观差异显著,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优越的资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上升,远离城市喧嚣、向往田园风光的需求愈加强烈,潜移默化推动了我国农业观光的发展。
农业观光园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飞快,如今全国各地皆有农业观光园的身影。
1、引领农业观光园的台湾休闲农业谈及农业观光,必须想到我国的宝岛台湾,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率先开始农业观光,尤以休闲农场最为突出。
目前观光休闲农场在台湾非常普及,台湾省观光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完全统计,台湾省共计8000多个观光农园(场),年接待游客高达580多万人次。
比较出名的有:台湾清境农场,地处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境内,总面积760公顷,视野广阔,风景优美、气候适宜,被赞誉为“雾上桃源”(见图1-1);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位于宜兰县冬山乡,四面环山,景致清丽。
农场设计独具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稻草文化、风筝文化、木屐文化三种文化别有风味,堪称台湾农业园的鼻祖(见图1-2)。
2、内地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与台湾相比,内地农业观光始于80年代后期。
城市周边、大型景区附近的农村地区以当地特色为旅游资源,自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截止至2017年,我国各类型农业园区3000多个,呈现出覆盖性与集中性的分布格局。
内地比较突出的园区有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光茶园等等。
3、农业观光园分类及特点农业观光园按照其主题大致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植物园、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地、综合农业休闲度假院园等十类农业观光园模式,其特点如下:(1)区位地域性农业观光园区位首选交通便利、客源充足、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突出的大城市边缘区或近郊,城乡过渡地带。
农业景观的分类
农业景观的分类
1. 按照生产方式分类:
- 种植业景观: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景观,如稻田、麦田、茶园等。
- 畜牧业景观:以家畜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景观,如牧场、养殖场等。
- 林业景观:以森林经营和木材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如森林、林场等。
- 混合农业景观: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等多种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景观。
2. 按照地域分类:
- 旱地农业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旱作作物为主,如小麦、玉米、高粱等。
- 水田农业景观: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如中国的江南水乡、东南亚的稻田等。
- 草原农业景观: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如蒙古草原、澳大利亚的牧场等。
- 山地农业景观: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以林业和特色种植业为主,如中国的秦岭山区、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
3. 按照农业文化分类:
- 传统农业景观:保留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色的景观,如中国的梯田、日本的稻田等。
- 现代农业景观: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景观,如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设施农业等。
4. 按照生态功能分类:
- 生态农业景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景观,如有机农业、生态农场等。
- 观光农业景观: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景观,如农家乐、果园采摘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业景观分类方式,每种分类方式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业景观的特点和多样性。
农业景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和其他农产品,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美学价值。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景观_城乡景观边界模糊及其应对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景观?———城乡景观边界模糊及其应对□陈李波摘 要: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乡景观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不但导致城市景观理念和处理手法对农业景观的无理僭越与排斥,而且也意味着农业景观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遗失殆尽。
因此如何在中国现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实现城乡景观边界的清晰;如何建设一种新的农业景观,使得城市景观与农业景观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彻底解决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积淀延续的矛盾,在当代中国变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关键词:新的农业景观 城乡景观边界 模糊 清晰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4)03-013-04一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景观,是回复过去因循守旧,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农村景象,还是一种在城市化语境下,建立起与城市景观具有同等地位,并与城市景观优势互补的新的农业景观?答案当然是后者,而且这种全新的农业景观,也不是孤立的农业景观,而是在与城市景观共处的语境下,通过对话与交流而充分彰显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从而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筑适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
城乡景观边界为这种新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场所,本文所论及的城乡景观边界是指城市环境与村落环境[1]交汇处,特指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空间领域。
城乡景观边界是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斗争与冲突最为激烈之处,只有斗争与冲突才能使得两种不同的景观模式的自身的价值优势以及文化内涵充分凸显,同时也只有在斗争与冲突中,两种不同景观才能导向最终的和谐与优势互补。
城乡景观边界的清晰是实现农业景观自身的价值前提与关键。
边界的清晰意味着塑造两种景观模式自身的划界,肯定两者之间因积极的斗争与冲突而产生着具有生命力的张力,这种张力使得农业景观拥有与城市景观相同的话语权,意味着对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以及对景观丰富性、民族特色的追求,以及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下景观格局的尝试。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一、中国农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人从渔猎采集开始,逐渐转向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定居与部落生活到农耕时代的过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经历了多次革命与改革,经历了封建社会农业、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与资源优势1. 地理特点: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中国横跨亚洲大陆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丘陵、草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资源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耕地面积较大,占世界总耕地的14%,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有更大的空间。
同时,中国的水资源丰富,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为农业灌溉和农田水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与现状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解放前的封建农业到建国初期的农业集体化,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业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方面,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信息化不断推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资源不均衡利用、农业面临的病虫害问题等也带来了困扰。
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为了推动农业的稳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以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1. 农产品保障战略:中国政府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所需农产品的供应。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景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景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和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讨其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帝王园林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22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主要以帝王和贵族的园林为代表。
早期的园林以陵墓和祭祀场所为主,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和山东的曲阜孔庙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园林逐渐成为帝王展示权威和追求享乐的场所。
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陵园、汉景帝陵园和汉武帝陵园等。
这些园林以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布局精巧而闻名,为后世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古典园林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园林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以北方的汴京园林和南方的苏州园林为代表。
北方园林注重宏伟和雄浑的气势,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大都的颐和园和开封的汴京园林。
南方园林则注重精巧和雅致的风格,以私家园林为主,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这一时期的园林借鉴了中国绘画、诗词和建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
第三阶段:明清皇家园林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清时期,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明朝的万里长城和故宫,以及清朝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园林不仅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注重创造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明清皇家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细腻的园景布局,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第四阶段:现代公共园林时期(1911年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园林景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现代公共园林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生态环境。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乡村景观的发展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从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
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等四个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乡村景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
国庆节参观农业科技园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
国庆节参观农业科技园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国庆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大家放松心情、增进亲情的好时机。
有许多人选择出行、旅游,而我今年的国庆节选择了参观农业科技园,以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我国现代农业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进入农业科技园,我首先被一片绿树茵茵的景色所吸引。
园区内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整齐地种植在大片的农田中,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我了解到,这里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精准施肥、自动浇水、除草等操作,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接下来,我参观了园区内的农业科技展示馆。
展示馆内陈列着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高产稻种,通过优良的品种筛选和改良,将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开发的太阳能温室,能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为作物提供恒定的光照和温度,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除了种植技术的创新,现代农业还注重病虫害的防控。
在农业科技园内,我看到了许多先进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设备。
例如,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湿度、温度、养分等指标,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还运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天敌生物来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对农作物的侵害。
参观农业科技园,我还了解到了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
无土栽培是一种将植物栽培于无土介质中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水、养分和空间资源。
在园区内,我看到了无土栽培设施中一片繁茂的蔬菜,蔬菜的根部悬浮在养液中,通过不断循环供应养分,不仅减少了土壤传播的病虫害,还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现代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同时,现代农业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对我国现代农业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处暑的农田景观与农村风貌
处暑的农田景观与农村风貌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农田景观和农村风貌发生变化的时期。
在处暑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景观和农村风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的魅力。
本文将以处暑的农田景观和农村风貌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变化。
一、农田景观的特点处暑时节,农田景观呈现出丰收的景象,五谷丰登的画卷在大地展开。
田野里一片翠绿,金黄的麦浪翻滚,稻穗沉甸甸。
农田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1. 绿意盎然的稻田处暑时节,稻田是农田景观中的主角。
稻田里的稻苗已经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一阵微风吹过,稻穗随风摇曳,犹如一片金黄的海洋。
稻田点缀着一片片蓝天和白云,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2. 金色的麦浪处暑也是麦收的季节,金色的麦浪在农田中起舞。
麦浪一片片起伏,像是绵延不绝的金色海洋。
在太阳的照射下,麦浪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3. 多彩的农作物农田景观也不仅仅是稻田和麦田,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夏天的农田中有茄子、辣椒、瓜果蔬菜等丰富多样的作物。
各种农作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各自的色彩和生机。
二、农村风貌的变化处暑时节,农村风貌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乡村文化的魅力。
1. 农民的辛勤劳作处暑是农民们辛勤耕作的季节,他们忙碌于田间地头,为丰收努力奋斗。
农民们穿着宽松的工作服,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背脊,但他们的笑脸依旧灿烂。
他们驾驶着农机具,或背着锄头、拿着镰刀,为了农田的丰收而努力工作。
2. 乡村生活的魅力处暑时节,农村的村庄呈现出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乡村的房屋被绿意环绕,花园中百花争艳。
村庄里的老年人坐在摇椅上晒太阳,孩子们在田野里追逐嬉戏。
农村的生活节奏慢,人们享受着宁静与自然的乡村生活。
3. 乡村文化的传承处暑也是乡村文化展示的机会。
在农村的某些地方,会举办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如农民画展、农民歌曲比赛等。
这些活动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和娱乐,也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重要保障。
近几十年来,中国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农业产量、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首先,中国农业产量的提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农资投入等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15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6.64亿吨,增长了近3倍。
农业产量的大幅增长为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降低了食物价格。
其次,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中国先后研发出了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推广了水稻“杂交水稻”、小麦“两优一高一北”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中国还在农业科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还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领导倡导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中国还通过各种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发展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领导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公路、农村电力、农村水利等。
农村公路的硬化、电力的普及、灌溉设备的改进等,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景观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景观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农耕时间系统,与中国传统农田景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节气起源、农田景观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生产实践。
古人通过对天文、气象的观察,总结出一套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并按照这些时间节点命名为二十四节气。
比如小寒、大寒、立春、春分等,每个节气都标志着不同的农事活动开始或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农耕时间系统逐渐被传承并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农田景观是根植于节气体系之上的,它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农田景观相结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景观图案。
在北方,冬季的雪景与小寒、大寒相联系,成为北方农田景观的独特风景线。
而到了立春、雨水时节,稻田开始展示青翠的色彩,春耕的景象逐渐显现。
而南方则以各种果树的花开、花谢季节而被人们所熟知,这些景象都紧密地与某个具体的节气联系在一起。
农田景观的演变也与节气的变化相呼应。
在中国古代,农田景观主要由田地、水渠、池塘等组成,以小规模的田园景观为主。
随着节气的推移,田地的状态也在变化中。
立春时渠道里的水流逐渐增多,冬天的冰雪融化,井水重新补充,农民们开始正式耕种。
随着春天的到来,农田景观逐渐由枯萎的草木变成一片绿色的世界,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夏季的农田景观则更加丰盛多样,金黄的稻谷与一片碧绿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感。
而秋天的农田景观则是一派金黄色的海洋,稻谷由绿转黄,正等待农民们收获。
节气与农田景观的关系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时间划分,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反映。
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民俗活动与习俗,这些活动和习俗都紧密地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比如清明时节的扫墓、立夏时节的纳凉、冬至时节的吃饺子等,都是中国传统农田景观与节气的有机融合。
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内涵
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内涵
(1)农业景观保护的内涵对于农业景观的保护,并非对现存一切传统农业景观原封不动地保留,而是有选择性地保护,对于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的景观维护,不光是保护静态景观形态:动植物、建筑物、人工构筑物等,也包含动态景观形态的保护如生产生活方式等。
面对当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区域原真性与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
中国农业景观的保护不应该只依照某一种模式得以实现,传统农业景观的最终面貌也不应以“现代化”的面貌呈现。
面对时代的发展,农业景观保护应有一个恰当的“度”,现代文化可以融合农业景观,但它必须不能丢失其传统性;借助现代技术可行,但不能以破坏其原有的地域性为前提,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颇有价值的农业景观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序保护。
(2)农业景观更新的内涵对于农业景观来讲,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更新的内涵。
从广义来讲,农业景观的更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的更新、生产的更新及生活的更新。
“更新”即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之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思想理念做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狭义来看,更新是选择性地针对陈旧落后的农业景观进行因地制宜地改造与重建,变成舒适可观的景观。
应该强调的是农业景观的更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随之变化。
在保护传统农业景观
的基础之上,以现代适应性为要素,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找有机融合的更新方式,才是现代农业景观良性发展、与时俱进的保障。
从丰产的景观到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中国农业景观的再发现与再表现
摘要…中国多样的丰产农业景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游人的目光。
然而对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怎样能在这些丰产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象和由此而诱发兴奋与冲动之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挖掘丰产背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并使之成为我们今后设计的源泉,这才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
于是我们需要再发现,但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已然无法跟上探索发现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全新的再现与诠释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再表现或拼图(Mapping)。
关键词…丰产景观;再发现;再表现;基础设施;拼图从丰产的景观到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中国农业景观的再发现与再表现翟俊 [美国伊思特(上海)景观建筑师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兼总经理]历史学家公认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是世界上对环境影响最大和从中受益最大的国家,这样举世无双的丰产来源于和谐人地关系,由此形成的丰产景观既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昔日贵族阶层的私家花园、封建帝王华丽的皇家园林,也不是今日到处可见似曾相识,需要大量养护成本的“世纪公园”,而是生存于民间,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产生于人与土地上的各种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中,是我们农耕先辈们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后,在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结晶。
它们是丰产的生命景观。
这些景观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美,还有人工美,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的实践才是真正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1 丰产的景观早在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丰产景观的千姿百态:始建于元朝的龙脊梯田,面对横亘在面前的深山,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及后人在山脊上雕刻了潇洒柔畅的线条。
优美的曲线一条条或平行或交叉,层层叠叠,山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犹如天梯一般直插云端。
春耕时节,山花遍地,梯田灌满了水,波光鳞鳞,在层峦叠嶂的青山翠岭间泛着耀眼的银光,犹如群龙飞舞。
秋收时节,稻谷熟了,梯田层层披金,好一派金色景象。
景外人享受的是它震撼人心的外表,然而对世代耕作梯田的劳动者它是远离饥寒的保障,是生活的基础,因而它更承载了生命的过程(图1)。
三农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展示
三农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展示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的总称。
在中国,三农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三农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三农经济建设的成果。
首先,农业产量稳步增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推广,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实现了丰收年年有余的局面。
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农田种植面积在逐渐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也更加繁荣。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这为农民出行、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再次,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农民不仅通过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活动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来实现增收致富。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农村就业局势逐步改善。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就业。
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分布的均衡。
此外,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他们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大了生态农业的种植比例,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田、水源、空气等方面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最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在农业生产与经济财富的基础上,农民们也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不少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广了文化知识,提高了全民族素质。
农业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
农业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摘要:关键词:1.引言农业景观是与从事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生产活动相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
农业景观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对自然和土地进行改造所体现的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农业景观体现出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作用,它包含了除农业文化和技术等一般意义以外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李文华)。
其中以古代哲学观点为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应用在传统农业中,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的整体性结构,这种结构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主要表现特征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
在农业社会中,财富是与土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花园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财富。
只有农业发达的地区,才可能有大规模的花园建造活动‘。
花园的最初建造形式并非人们臆想出来的,而是出于对美好景色和地域环境的模仿。
而地域环境除了纯自然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体现在农业景观上。
所以东西方的一占代园林与农业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现代农业可持续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除自然景观在内的农业景观元素外,传统的农业景观还包括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民居和农业生产活动、劳动者和民俗风情,这些内容是随着人类农业历史的发展对古老农耕技术和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区的传统农业文化各不相同,为研究农业历史和农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野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标榜乡村田园风光之美,突出乡村风光的精神纯净性,来对抗世俗社会人性的异化。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社会,乡村景观成为一个忘却烦扰、摆脱现实,适其闲情的一块净土,对乡村景观的审美升华为寻找精神桃源的境界。
2.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封建时期,社会计入农业文明之后,人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开始开垦耕作农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砍伐森林等。
国家农业公园简介、案例及启示修剪版
国家农业公园简介、案例及启示一、国家农业公园缘起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生态环境优化、规划设计协调等事宜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
二、概念定义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旅游加农业)三、申报范围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
四、申报条件五、评定标准以上标准评分分值见文章末《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附后。
六、申报程序与评定办法七、国家农业公园案例案例1——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概况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规划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
2012年6月,国家批复山东兰陵试点建设国家农业公园项目,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是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功能分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区、农耕采摘体验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微滴灌溉示范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服务区等十个功能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多样的丰产农业景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游人的目光。
然而对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怎样能在这些丰产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象和由此而诱发兴奋与冲动之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挖掘丰产背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并使之成为我们今后设计的源泉,这才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
于是我们需要再发现,但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已然无法跟上探索发现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全新的再现与诠释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再表现或拼图(Mapping)。
关键词…丰产景观;再发现;再表现;基础设施;拼图从丰产的景观到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中国农业景观的再发现与再表现翟俊 [美国伊思特(上海)景观建筑师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兼总经理]历史学家公认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是世界上对环境影响最大和从中受益最大的国家,这样举世无双的丰产来源于和谐人地关系,由此形成的丰产景观既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昔日贵族阶层的私家花园、封建帝王华丽的皇家园林,也不是今日到处可见似曾相识,需要大量养护成本的“世纪公园”,而是生存于民间,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产生于人与土地上的各种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中,是我们农耕先辈们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后,在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结晶。
它们是丰产的生命景观。
这些景观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美,还有人工美,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的实践才是真正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1 丰产的景观早在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丰产景观的千姿百态:始建于元朝的龙脊梯田,面对横亘在面前的深山,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及后人在山脊上雕刻了潇洒柔畅的线条。
优美的曲线一条条或平行或交叉,层层叠叠,山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犹如天梯一般直插云端。
春耕时节,山花遍地,梯田灌满了水,波光鳞鳞,在层峦叠嶂的青山翠岭间泛着耀眼的银光,犹如群龙飞舞。
秋收时节,稻谷熟了,梯田层层披金,好一派金色景象。
景外人享受的是它震撼人心的外表,然而对世代耕作梯田的劳动者它是远离饥寒的保障,是生活的基础,因而它更承载了生命的过程(图1)。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云南省罗平县的80万亩油菜花相继开放,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薄雾中、骄阳下与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大地春歌”。
从油菜花到养蜂采蜜,再到油菜籽的丰收,灿烂的花海构筑的实质是产业循环和生态体系,它让罗平人生产生活的得到保证和发展,这一循环体系不仅美丽,而且丰产(图2)。
在婺源蜿蜒的婺江上,大自然额外的恩赐,犹如神来之笔,给人们创造出了一处如诗画般的梦境,她被人们称作月亮湾。
这是一座狭长的小岛,夹在两岸之间,形状恰似一弯月亮,山高气清,给人以山村少女般的清新脱俗。
隔岸徽派民居独特色调和远处连绵的山峦更衬托月亮湾的山水画境,月亮湾的美丽不仅在于她月亮般的外形,更在于其上农耕的肌理,她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晶(图3)。
这些丰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界面”,来自人们为生存适应当地自然和土地的过程,它们扎根于区域风土、传承了区域文化。
不同地域的人为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选择了与各自与脚下的土地相互依存的方式,他们都在自然的引导下找到自身的定位、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无穷的价值,即以最少的人为干预,获得最大收获。
因此丰产景观的实质是和谐的人地关系的表现形式。
2 丰产景观的再发现——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丰产景观迷人的表象背后是构筑、维持和改善它们的景观基础设施,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提供基本保障,农作物才有一轮又一轮的产出,才有了丰饶的景观。
因此,追根寻底我们需要再发现,深入丰产景观极具视觉冲击的表象,挖掘表象后面鲜为人知的生态及人文过程的支撑体系。
梯田的线条显然不是龙胜人用来追求视觉审美、为了雕刻而雕刻,而是他们对地形的认同,优美的线条包裹的是丰产的基础设施。
梯田的迷人在于人与自然力之间的精致、微妙的平衡,梯田皆是顺应自然地形建成的,高度都是由人文尺度所构建,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
梯田能够行使农业丰产的功能即离不开自然生态过程,也不偏离科学合理的水利灌溉系统。
在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山区的森林蕴含了巨量的水分,在高低起伏的山上形成了无数的溪流、清泉。
龙胜人开沟挖渠,并利用梯田的高低差进行水量分配,采用沟水分渠引水入田的方式进行灌溉,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水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到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的丰产景观。
在被人称为“火洲”,自然环境苛刻的吐鲁番盆地,吐鲁番人经营着一部化“苛刻”为神奇的作品——葡萄沟。
不言而喻,像葡萄沟一样大大小小的良田绿洲能够幸存应该归功于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的坎儿井。
每当夏季来临,吐鲁番盆地北缘的天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长年积雪在融化时渗漏在山前冲积的平原上,形成一个很大的潜水层。
同时由于吐鲁番盆地与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于是人们挖掘竖井,利用直井、暗井、明渠、蓄水池构成的合理系统将水源引入人工开凿的地下河道,巧妙地将这些水源收集起来,以备灌溉。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而不同,一般长度在3~8k m,最长的可达20k m左右,而短的也只有100m左右。
如果平均每条按4k m计算,总长度超过5 400k m,比黄河还长。
竖井的深度以及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70m,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20m。
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
竖井最深的在90m以上。
一般长3~8k m,最长的达20k m以上,年灌溉20hm 2,最好的年灌溉可达33hm 2。
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正是这被赞誉为流淌千年的地下水利长城常年稳定的自流灌溉支持着吐鲁番盆地的农牧业生产,它是葡萄沟瓜果丰产名副其实的基础设施。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更是将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了多种产业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形式。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当地人将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泥土堆砌为塘基,蚕沙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这样独具地方特色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当地的水患,创造出理想的生态环境,即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当地生产得到良性循环。
同时塘与基、生产与生活合理的格局在地表上留下了健康、丰产且美丽的景观网络。
显而易见,上述的三部丰产景观共同展示了景观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它们都是地表支撑结构;它们是以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人为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人工改造在生产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它们是行使功能的载体,是区域丰产的景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所以我们更愿意称它们为丰产景观的基础设施。
3 丰产景观的再表现——拼图上述丰产景观都是当地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文化实践。
所有将景观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分开,仅将景观视为单一的审美表现将导致我们得出不切实际的认识, 从而无法理解土地与生活在土地之上的人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已经见过许多这些景观的照片,然而这些照片和透视图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们选择一个好的取景角度,从外向内拍照,所得到的框景只是景观表象。
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然而我们知道表象不是事物的全部,它不能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
美国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方法,他更愿意将自己置入景观之中,观察它们内部(表象以外的部分),注重景观所包含的内在肌理与过程。
这对他来说就是“封闭”的景观与“开放”的景观区别。
由此可见,试图用传统的二维照片或表现手法(平面图、立面图、草图、效果图)去表现景观的时间加空间的过程,并不是说不可能,至少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全新的再现与诠释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拼图(Mapping)。
拼图是为了帮助我们在超越表面景色的层面上理解景观,通过摄影照片,结合卫星图像、地形图、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采用各种切割、嵌入、拼接、假设、并列及叠加等手法来揭示景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表现手法。
拼图让读者能在一张图上多个视角,多尺度全方位地阅读景观,这种尺度的转变揭示了景观(内在与外表)是同时存在着的,不能被目标化、或者是被特定的画框、特定的空间位置所锁定。
尽管梯田美轮美奂的照片一直在告诉人们这是怎样难得一见的农耕景观,但照片里重复的气势磅礴不免千篇一律,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被摄影师设定好的角度更剥夺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因此想要探寻气势背后的更饱满的内含和过程仅仅依靠照片是不够的。
相比之下,拼图的解析手法将梯田从空间里的表里结构到时间过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人们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梯田清晰透彻的演变过程与比例尺度感。
等高线的刻画在宏观上给人更清晰地描述了梯田作为地表结构的轮廓,精细的线条组织的纹理不仅表现出地理学科上的严谨,更丰富了图片的层次。
梯田的等高线在变化,梯田上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品种也在变化;季节在更替,梯田整体色调也在更替,丰产生态过程一览无疑(图4)。
当地劳动者的身影在拼图中的点缀将立体的生活场景注入到平面二维图像中,由图片转播的人文气息把读者带入拼图所要告诉人们的故事里,读者不再局限机械式的阅读,而是跟随图解的想象,感受到梯田上人们劳作的充实(图5)。
流淌于地下的坎儿井在景观表现中似乎更让人为难。
卫星图像只能够为我们概括出坎儿井地表的特征,摄影师深入井下也只是为我们拍摄坎儿井地下结构,而传统做法中附在这些图片旁边如说明书一般的研究报告让人很难提起兴趣,从而不能很好地将图与文字联系到一起,因而凭借这些手法很难在人们的脑海里拼凑出其真容。
在激发人们的兴趣上,拼图显然更胜一筹。
拼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示、黄色的沙漠分布区、蓝色的水域标识都像是某个故事的线索,强烈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在深入的过程中继续发现着不常被人了解的细节,一而再的发现充满了新奇。
雪山的剪影似乎是无意间透露出坎儿井的水源出处,这是图解过程中对细节的用心处理。
奔跑的骆驼、河流边清晰地少女、打水的老人,都像是正在发生的情节。
与白纸黑字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生动的故事画面,一同被记住的还有故事里科学真谛(图6)。
借助G o o g l e地图所展示的景观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葡萄沟与坎儿井相比有着风格迥异的地表形态。
随着水渠在葡萄沟内的延伸,周边的植物种植、道路交通以及高低错落的建筑使葡萄沟在层次上的剖析有些困难。
拼图将叠加在照片里的信息层层掀起。
黑色底面强烈衬托出葡萄沟白色的平面轮廓,相同的轮廓不同的剖析,从葡萄沟生产生活中抽出的若干片段配合拼图整体性有序的排列使图解紧凑富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