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国
80年代片子读懂中国红棉袄黄土地成中国符号
![80年代片子读懂中国红棉袄黄土地成中国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4a9e824c01f69e31433294d2.png)
80年代电影读懂中国:红棉袄黄土地成中国符号 第五代扬名立万的作品普遍时代背景模糊,但红棉袄、黄土地等符号却异常显眼,吸引西方人的眼光 文革后开始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导致了80年代文化和物质水平的巨变。
在那个时候,人们愿意跟配齐新四大件的首批土豪做朋友,也愿意读诗写诗,争论艺术作品的优劣。
正因如此,成就了80年代的独一无二和自相矛盾。
在电影领域,它具体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卖座电影,一个是以谢晋导演为代表,贴近中国现实的情节剧;另一种则是80年代后期大量涌现的,怪力乱神的类型片。
但是,这两种真正赢得市场的电影都没能走出国门,第五代能够脱颖而出,因为他们偶然间找到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战乱年代:红棉袄,黄土地,满足西方人想象 如果把这一时期去过国际电影节的片子,按照它们所描述的年代背景进行归类,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或抗战之前,得奖的概率就会大大地增加。
比如《黄土地》被设定在抗战初期,《盗马贼》发生在二十年代,《红高粱》有一个约十年的跨度,一直讲到日军大举入侵。
至于获得了柏林银熊奖,吴子牛导演的《晚钟》更是个纯粹的抗日故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对我们建国前的历史更感兴趣,以上提到的电影除《晚钟》外,不约而同地淡化时间概念,这是由影片自身的传奇色彩决定的。
也与美国的西部片或中国的武侠片类似,它们必须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此方能拉开想象的空间。
对于第五代导演而言,还可以有利地规避敏感因素。
而连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是,这也解决了西方人的阅读障碍。
因为多年的对抗与封闭,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很有限,只能依靠想象来弥补。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中国应该是一个没有现代化,没有城镇,只有一些神秘符号和习俗的种群。
《红高粱》中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好似与世隔绝的十八里坡,误打误撞地满足了他们的奇观式想象。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元素越多越好,虽然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这里的民族往往局限于风土,而非人情。
《红高粱》获得最大的成功不是偶然,在各种最炫民族风的包装下,故事通俗易懂,就像片中的我爷爷那样直来直去。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9b133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5.png)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198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走上繁荣的道路。
回顾过去,我们是在不断的前进之中不断前进,是在不断的创造新历史之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展望未来,也就是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
一、80年代80年代,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当时很多人还在努力读书考取大学。
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新世纪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
人们对于自身能够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追求,对自己能够拥有什么生活目标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看法。
当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拥有着这一方面的满足时,他们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所拥有的“未来”。
21世纪已经到来,人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幸福、繁荣富强的生活;他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繁荣的社会;他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和繁荣的生活。
我们将迎来更加美好、舒适和谐的生活。
三、未来“80后”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人们也都变得更加成熟。
但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如今的中国正在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活力与实力。
科技不断地发展,中国也将紧跟世界脚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中国也将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而在中国强大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定下更加宏伟的目标。
为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bd84626af45b307e87197b2.png)
回看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罗小朋作为一个参与过1980年代改革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者,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不免对经历过的改革事件,从新的角度去思考。
在我看来,80年代初期的三大经济改革,即包产到户,地方财政包干和三来一补都是在危机压力下生出的“急智”,但这三项改革,不仅各自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在总体上对中国目前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与整个世界经济的互动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包产到户:为什么从争议最大变成了争议最小?在80年代初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包产到户可能是当时最具争议的一个。
但是在1/4世纪后的今天,新一代人未必知道这一点。
包产到户在今天成为人们不大置疑和争论的一项改革,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包产到户这一改革的价值取向,已经有了比当年更广泛的认同。
在今天来看,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如果当年不确立这样的价值目标,中国的改革根本不可能走远。
其次,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包产到户,人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改革具有“帕雷托改进”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一改革并没有真正损害多少人的利益。
恰恰相反,很多当年反对这一改革的人,反而从中受益匪浅。
这个历史事实本身提出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也就是如何克服许多改革面临的公共选择悖论。
一种本质上是帕雷托优化的社会变革,却只有在改革完成后才能向所有人证明其有益无害的性质。
因此,在改革被建议的时候,一些人会因为不相信自己受益,而行使否决权。
改革一旦被否决,虽然不一定不能再实现了,但本来是“帕雷托改进型”的改革,就改变了性质。
包产到户并不是1979年才在凤阳小岗村发明的。
80年代以前,包产到户曾两度遭到否决。
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包产到户不仅发生过,而且救过许多人的命,但不久就被作为一种异端被“纠正”了,几乎所有支持包产到户的人,从高官到基层干部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个人代价。
到了80年代这一次,直到1981年,对包产到户持怀疑态度的人还很多,不仅高层有,而且在机关干部、学者、城市职工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中也占相当多数,甚至连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也顾虑包产到户会影响他们的社队企业收入。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3697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2.png)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
![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e58045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2.png)
“钢”与“铁”的碰撞交锋-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其中,实现祖国统一这个任务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回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是很明确的:我们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是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而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新界是必须还给中国的,但由于新界占香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2%,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岛和九龙区离开新界根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就迫使英国政府不能不从整体上认真对待中国提出收回全部香港地区的要求。
中英双方的立场从1979年起,英国不断派员前来中国,想摸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底牌。
港督麦里浩在这一年访华时,采取"侧面进攻"的方式,从商业事务的角度出发,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并把"新界"地契原来的年限规定(1997年6月27日)改为本地契"在英国王管制此地区期间内有效",借以达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但邓小平面告麦里浩,无论用什么措辞,延长地契年期,都必须避免涉及"英国管制问题"。
同年9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答复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中国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议。
之后,英方继续派遣高层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汉、外交大臣毕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坚斯访华,了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并谋求扩大双边关系,其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带着撒切尔夫人交付的重任来到中国。
见到邓小平后,希思明确提出希望知道中国对香港的态度。
邓小平回答:"无论将来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经济现状会维持不变,投资者大可放心。
"邓小平的话很含蓄,但是已经把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eb946287375a417866f8f90.png)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
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
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
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
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
80年代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背景及措施
![80年代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背景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328aec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c.png)
80年代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背景及措施在从计划经济转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很大,也很重要。
未来40年,中国依然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快速增长,这个历程完全可用‘波澜壮阔’一词来形容。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德克勒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德克勒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将东亚经济发展作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是他多年来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业领域,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德克勒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那时农业劳动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包产到户形式来改进集体经济经营管理。
如果农民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产出,新的激励机制带来了农业产出的大幅增长。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更多劳动力被企业吸纳,为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伴随着投入和产出的增加,农业企业的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其蓬勃发展也让农民家庭收入不断增加。
”德克勒说,40年来,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融入世界”。
德克勒认为,在从计划经济转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通过在广东和福建等地设立经济特区、确立沿海开放城市等措施吸引外资、创建出口导向型企业,“中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在德克勒看来,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企业相继进入中国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从事进出口贸易,这开启了中国本土企业与西方技术和商业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学习。
“先进的商业理念融入中国经济,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向海外。
对80 90年代的描述
![对80 90年代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e9e7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6.png)
对80 90年代的描述
8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转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策,逐步放开市场,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开始大幅度提高。
同时,中国开始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80年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如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行业,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9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被称为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额都大幅增加,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80年代和90年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渐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80年代和90年代也是中国文化和娱乐业繁荣的时期,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开始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8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https://img.taocdn.com/s3/m/14287cd62af90242a995e527.png)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图宾根木匠影评人、编剧在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文化热潮中,电影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度过了文化荒漠般的十年浩劫后,全国人民都对大银幕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
从新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80年代堪称是一次席卷电影各个领域的爆发期,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美学特色乃至文化特征,在当时就已埋下了根基。
【大众文化中的电影热】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节目相对单一,电视机的普及率远不如现在;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形式也不够丰富,文学、戏剧、电影等较为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还居于主要地位。
再加上漫长饥饿期的铺垫,国人对于电影的渴望几乎是报复性地反弹,当时的热门电影一票难求,据说在影院门口还出现过挤死人的悲剧。
2012年,中国电影的总观影人次接近5亿,而在80年代初,这个数字居然能达到骇人的数百亿一一当时的票房系统还没有联网,具体数字统计尚有困难,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即便如此,观影人群的规模之大,恐在世界影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80 年代的电影热,给了国人一次全民性的精神洗礼,看电影、评电影甚至拍电影,都成了普罗大众追捧的时尚。
一个被后人多次提及的典故是咸阳棉纺厂工人张艺谋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因年龄超标而被拒之门外;张艺谋大胆地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信,在黄镇的亲笔批示下,张艺谋最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并于1982 年顺利毕业。
他与他的电影学院同级同学,日后成了闻名遐迩的第五代。
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现象级电影,许多作品引发了民众广泛的讨论。
譬如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庐山恋》,迄今还在庐山电影院里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场次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用坏拷贝数最多的电影。
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一部电影能有两个星期的街谈巷议就是话题大作了,而跟80 年代的一众大片比起来,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电影热不仅表现在电影院的火爆,也表现在电影期刊、杂志的火爆上。
1979年复刊的《大众电影》,在80年代初的发行量曾逼近1000万册,这在中国传媒史上是一个天文数字。
80年代大迁徙原因
![80年代大迁徙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ed071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3.png)
80年代大迁徙原因在8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迁徙现象。
数以百万计的人从农村地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场大迁徙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80年代大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农村地区的农民希望能够从这个经济发展中获益。
他们渴望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此外,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生活便利,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前往。
政治因素也对大迁徙起到了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他们可以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政府也鼓励人们到城市工作,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社会因素也是80年代大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于生活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被认为是现代化和文明的象征,农村人民渴望能够生活在城市中,享受城市的便利和机会。
同时,一些社会因素,如亲友的联系和城市中的人际网络,也促使农民前往城市。
然而,80年代大迁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的人口激增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增加。
许多农民涌入城市后,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竞争激烈的局面。
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房屋、交通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吸引农民留在家乡发展。
其次,政府也推动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工厂和企业,以吸引农民就业。
80年代的大迁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重要现象。
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了农民涌向城市。
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政府采取了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大迁徙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的工作精神
![80年代的工作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3bc741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4.png)
80年代的工作精神引言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工作精神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努力和敬业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80年代的工作精神,包括其特点、影响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80年代的背景19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城市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自由,在经济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80年代工作精神的特点1. 敬业奉献80年代的工作精神以敬业奉献为核心价值观。
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完成任务。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将工作视为一种荣誉和责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
2. 团结协作80年代的工作精神注重团结协作。
人们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农村,人们形成了农村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组织形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在城市,人们建立了各种合作企业,大家齐心协力推动企业发展。
3. 勤俭节约80年代的工作精神强调勤俭节约。
由于当时国家资源紧缺,人们懂得珍惜资源并尽可能地减少浪费。
他们通过勤劳努力来创造更多财富,并将财富用于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
三、80年代工作精神的影响80年代的工作精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经济发展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快速发展与80年代的工作精神密不可分,人们的努力和奉献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社会进步80年代的工作精神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个人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价值观转变80年代的工作精神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从“铁饭碗”思维中解放出来,开始注重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
![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b724d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b.png)
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迅速推进。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新阶段。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国内。
外商投资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政治领域,我国对外开放极大地拓宽了国际交往的渠道。
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组织的建设和合作,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政治联系。
另外,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一系列双边或多边的条约和协议,不断扩大外交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地位。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者,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80年代,中国面向世界敞开大门,外国友人纷纷来华访问,中国人民也有了更多接触外部文化的机会。
这种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还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我国对外开放在90年代初实行了更加积极的政策,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更加广泛,开放程度也更高,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走出了一条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总之,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快速而全面的推进过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中国的国际交往,也充实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员,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将进一步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的繁荣与进步。
80年代中国的故事
![80年代中国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4f67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3.png)
80年代中国的故事
《80 年代的那些事儿》
嘿,说起 80 年代啊,那可真是有好多好玩的事儿呢!我记得那时候,我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呀。
那时候,一到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那些精彩的节目。
我还记得有一次,正看着一部特别好看的电视剧呢,突然电视屏幕就开始闪雪花了,哎呀呀,把我们急得呀!我爸就赶紧起身去摆弄天线,一会儿转这边,一会儿转那边,嘴里还嘟囔着:“咋回事呀,这信号咋这么差呢!”我和我妈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盼着能快点弄好。
我爸折腾了好一会儿,嘿,还真给弄好了,电视画面又清晰啦!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接着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那时候啊,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但生活却特别有意思。
邻里之间也都特别亲近,经常互相串门,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好吃的。
大家的日子虽然简简单单,但却充满了快乐和温暖。
现在回想起来,80 年代真的是一段让人难忘的时光啊,那些回忆就像老照片一样,虽然有点泛黄,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哎呀,真怀念那个时候呀!。
100张图回顾中国80年代
![100张图回顾中国80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658dc965bd64783e09122b7e.png)
100图回顾中国80年代【1 】1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的思想路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 】2 市民在商场购买鲜活的猪肉。
【3 】3 水牛是江南人种田的工具。
【4 】4 铺就的油漆马路。
一马平川的塞外风光。
【5 】5 80年代的课堂,学生们很积极。
【6 】6 80年代的。
处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前沿的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7 】7 某县群众正在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 】8 80年代,饱受压抑的文艺界吹起了一股外来风,日本女歌手裸露双肩倾情歌唱。
(振盛摄)【9 】9 文革中经受磨难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粉碎四人帮后又恢复了相声表演和创作。
(振盛摄)【10 】10 视察蛇口。
【11 】11 文革结束后,晚年的错误受到了批评,“个人崇拜”被抛弃,但许多事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某美术学院的毛主席雕像前杂草丛生。
(萧云集摄)【12 】12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13 村民们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正在划分土地。
【14 】14 80年代百姓的服饰脱离了蓝灰的暗淡,变得花样繁多起来。
图为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士在街上。
【15 】15 还记得吗?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
连扣子掉了,妈妈给缝上。
【16 】16 村民们扛着家什下田去。
道路已经是油漆路了。
(久保田博二摄)【17 】17 老辈们依然对肃然起敬。
(久保田博二摄)【18 】18 80年代的衣服商场,姑娘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19 】19 看到后面的电视机了吗?这已经是生活条件很优越的家庭了。
【20 】20 1980年7月,一部以宣传庐山风光为主的电影《庐山恋》在播出。
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定位于风景抒情片的电影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成为了爱情题材的代表引领了整个八十年代,并影响至今。
(佚名摄)【21 】21 粉碎四人帮后,首次举行了百对青年集体结婚典礼,分别身着装和花布棉袄的新郎、新娘们坐在毛主席和华主席画像前接受祝贺。
盘点80年代 -回复
![盘点80年代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7c15ce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5.png)
盘点80年代 -回复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等,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改革方面,农村经济逐渐由集体化向家庭经营转变,农民们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业生产也逐渐向市场导向转变。
在城市改革方面,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挑战。
在经济改革方面,中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放开了一些行业的价格和竞争,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教育改革方面,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除了这些重大改革政策外,80年代还见证了中国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音乐方面,摇滚乐、流行音乐等开始流行起来,许多音乐人和乐队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电影方面,中国影坛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80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期,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也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大迁徙原因
![80年代大迁徙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eda441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4.png)
80年代大迁徙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现象,被称为“大迁徙”。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80年代大迁徙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1.1 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外国企业。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大大增加,吸引了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
1.2 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
相比农村,城市的工资待遇更高,各种福利条件更好,这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二、政策原因2.1 农业税收改革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了农业税收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农业税收制度。
这一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然而,农村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部分农民选择了离开农村,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2.2 城市户籍改革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城市户籍改革,放宽了城市人口的落户条件。
这使得一些农村人口可以合法地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
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选择了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三、社会原因3.1 教育机会的不均衡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机会更多。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许多农村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这也促使了一些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3.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80年代,中国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部分农村人口选择了迁往城市。
80年代大迁徙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成为农村人口追求更好生活的热土。
政策的改革和城市户籍的放宽,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中国八十年代的穿衣风格
![中国八十年代的穿衣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54ba8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f.png)
中国八十年代的穿衣风格一、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背景1.1 经济改革的开端1.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3 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二、八十年代的时尚特点2.1 影响因素的变化2.2 西方文化的渗透2.3 奢侈品的兴起三、八十年代的男性穿衣风格3.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3.2 西装与衬衫的流行3.3 草根文化的影响四、八十年代的女性穿衣风格4.1 返璞归真的时尚4.2 美丽却贫困的时尚4.3 时尚标志物的兴起五、八十年代的流行元素5.1 材质与颜色选择5.2 坊间时尚的影响5.3 音乐与电影的时尚推动六、八十年代的穿衣风格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2 对人们心态的影响6.3 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七、八十年代穿衣风格的再思考7.1 穿衣风格的文化记忆7.2 经典款式的回归7.3 八十年代的时尚影响现代在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经济的崛起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得人们逐渐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穿衣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八十年代中国的穿衣风格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一、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背景1.1 经济改革的开端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1.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阶段,这使得人们渴望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对于穿衣风格的选择,人们更加注重个性与自由。
1.3 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中国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
人们开始接触西方时尚,对外来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
二、八十年代的时尚特点2.1 影响因素的变化在八十年代,中国的时尚风格开始受到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形象和时尚感,开始关注时尚杂志和流行趋势。
2.2 西方文化的渗透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这对中国的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追求西方的穿衣风格和流行元素。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82604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b.png)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供销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时期。
以下是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1. 供销社改革: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对供销社进行改革。
供销社最初是供应和销售农产品的组织,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其经营效率较低。
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供销社进行改革,转变为具有独立经营权的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以利益联结为基础的责任制。
2.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三级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农产品由供销社到企业再到市场的流通体制。
供销社在这个体制中起到连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作用。
供销社通过组织收购农产品,然后转让给企业进行加工和销售。
这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3. 农村产业发展:80年代初,供销社开始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供销社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供销社还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
4. 农村金融服务:80年代,供销社开始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代理银行业务、发放小额贷款等。
供销社通过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购买农资、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改善农村金融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80年代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和服务支持。
供销社在推动农村农民聚集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的中国【1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 】市民在商场购买鲜活的猪肉。
【3 】水牛是江南人种田的工具。
【4 】铺就的油漆马路。
一马平川的塞外风光。
【5 】80年代的课堂,学生们很积极。
【6 】80年代的香港。
处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前沿的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7 】某县群众正在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 】80年代,饱受压抑的文艺界吹起了一股外来风,日本女歌手裸露双肩倾情歌唱。
【9 】文革中经受磨难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粉碎四人帮后又恢复了相声表演和创作。
【10 】邓小平视察蛇口。
【11 】文革结束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受到了批评,“个人崇拜”被抛弃,但许多事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某美术学院内的毛主席雕像前杂草丛生。
【12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村民们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正在划分土地。
【14 】80年代百姓的服饰脱离了蓝灰的暗淡,变得花样繁多起来。
图为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士在街上。
【15 】还记得吗?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
连扣子掉了,妈妈给缝上。
【16 】村民们扛着家什下田去。
道路已经是油漆路了。
【17 】老辈们依然对毛泽东肃然起敬。
【18 】80年代的衣服商场,姑娘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19 】看到后面的电视机了吗?这已经是生活条件很优越的家庭了。
【20 】1980年7月,一部以宣传庐山风光为主的电影《庐山恋》在江西播出。
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定位于风景抒情片的电影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成为了爱情题材的代表引领了整个八十年代,并影响至今。
【21 】粉碎四人帮后,哈尔滨首次举行了百对青年集体结婚典礼,分别身着中山装和花布棉袄的新郎、新娘们坐在毛主席和华主席画像前接受祝贺。
【22 】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三轮车上的奶奶专注地望着天安门前的热闹情景。
【23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农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活。
【24 】农民从纺织品交易市场满载而归。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能够从事多种经营,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25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乘着改革开放的势头,温州人的生意遍及全国。
图中的温州人正顶着寒风在北京街头卖衣服。
【26 】时代发展到1984年,百姓的发型也追求“资产阶级情调”了。
图中的人正在做发型,吸引了周围的姐妹们的关注,想着回头自己也弄一个。
【27 】思想解放的农民组建起剧团来,为边远的地区送戏。
图中乘船的村民要出去演出。
【28 】农民们自己富裕起来了,1985年2月,苍南县的21位农民专业户还召开起了自己的记者招待会。
【29 】农民们自己有东西吃了,生产经营也自由了。
图中是1985年的情景,农贸市场上的农民在赶集。
【30 】老一辈的手工活还是没落下,甚至成了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
【31 】忙里偷闲,卖菜的老爷爷也翻书长见识呢。
【32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典型的80年代农村媳妇“回娘家”的情景。
【33 】话说现在你还能看到免费电影吗?有过在乡村看电影的经历吗?这可是80年代农村娱乐的重要方式呀。
晚上放电影了,村民们呼朋引伴,吆喝上一群人,早早地感到放电影的地方好占一个好位子。
【34 】随着中国体育在世界大显身手,尤其是乒乓球名列前茅,民间也兴起了这种时髦的体育活动。
1986年,图中的孩子正在进行乒乓球激战。
【35 】某县正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演出。
【36 】为了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工作人员将计划生育对象集中结扎。
【37 】温州农村的农贸市场。
【38 】农民们也逐渐接受先进的生活观念,1985年1月,浙江绍兴的计划生育宣传队为乡亲们演出文艺节目。
【39 】青年人思想开放,机关青年们跳起了交谊舞。
【40 】1985年夏天,一群追求时尚的年青人掀起了学习吉他的热潮。
【41 】乐什么呢?80年代的机关气氛悠闲,办公室的故事简单。
【42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在很多地方,土葬仍然盛行。
但随着火葬的全面推行,这种场面也逐渐减少了。
【43 】文革中大量寺庙和宫观被毁。
1978年,国家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间开始成立各种佛教协会和道教协会。
【44 】三轮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1989年某县城的三轮车“大集合”,群众也可以通过三轮车载人增加收入。
【45 】1984年,一些县城的交通状况还不发达,火车售票处拥挤不堪,设备简陋,线路和车次还很少。
【46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生产废水排放量的增多,河水的水质也受到严重威胁,水污染破坏了鱼类的家园。
【47 】1982年,小巷中的居民正在给自家的蜂窝煤通风。
可能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蜂窝煤长什么样子了。
【48 】1983年,某不负责任的爸爸居然开心地把自己抽过的烟给孩子抽。
【49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位老婆婆肯定深谙这个道理,她正在捡地上洒落的玉米。
【50 】广州是中国开放的前沿。
20世纪80年代,珠江轮渡十分盛行,随着一座座大桥的拱起,渡口逐渐一个个关闭了。
图为1984年的芳村渡口,人与车拥挤着等待上船。
【50 】广州是中国开放的前沿。
20世纪80年代,珠江轮渡十分盛行,随着一座座大桥的拱起,渡口逐渐一个个关闭了。
图为1984年的芳村渡口,人与车拥挤着等待上船。
【51 】8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
1984年的某天,机场民警还热情地为老外撑起了伞。
【52 】都说“遛鸟”是老北京人才干的事情,但许多其他地方的老人也将清晨提着鸟笼漫步公园当成了一大乐趣。
瞧这爷孙俩,多有意思!【53 】1985年,街头上骑自行车的年轻母亲。
这可真是拖家带口的,骑车技术肯定不一般吧!【5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
带着强烈希望的人离家别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吧!【55 】虽然统一装上了水龙头,但水却没有按时送来。
1987年8月,忙活了一天的职工们也不得不到街上唯一的提水处提水。
【56 】图为正在垃圾旁经营的水果摊。
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处在无序的管理状态下,个体经营者自己又缺乏组织,秩序混乱,垃圾遍地。
【57 】1988年4月,照片上的这位身上夹满了木夹的男子,看他的表情,显然是出师不利。
【58 】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大都有这样的经历:粗心的母亲,光腚的小屁孩。
【59 】虽然倾盆大雨,旋风阵阵,但交警的敬业精神不减,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秩序。
【60 】1989年,为了抓两名逃犯,广州大沙头数百名市民都出动了,最终成功地将歹徒围堵在了下水道里。
【61 】如果图中的男孩再小一点,把地点移到山清水秀的乡村,我们会觉得这是一幅令人开怀的田园嬉戏图。
城市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还有待提高呀!【62 】80年代,学习雷锋盛行。
1984年9月,某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街头游行,表示“我们也要学雷锋”。
【63 】城市中的大板楼虽然设施不齐全,但邻里天天见面,互相排忧解难,倒是人情味充足。
【64 】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陕西铁路分局组织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合唱晚会。
【65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圈占了学校、幼儿园的操场和露天场所,但依然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热情。
1987年6月1日,小朋友们趁着公园不收门票快乐地过足游戏的瘾。
【66 】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不但宽容野草的生存,还有意开辟绿地供游人休憩。
图中的人正舒坦地躺在公园草地上。
【67 】当年温泉只是有钱人享受的待遇,也随着对群众的广泛开放变得“接地气”了。
【68 】在陕北农村,因为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时间,儿女的婚事大多被安排在这时候,春节和孩子婚事一起庆祝,倒是喜上加喜,使节日气氛更浓。
【69 】1989年6月8日,甘肃省村民正在等待观看一年一度的“观音娘娘出巡”典礼,这可是祈求福禄的大事,不敢马虎。
【70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正规的牙医诊所还很少,百姓的牙病多是让江湖医生来看。
【71 】“咿咿呀呀——”台上上演那千古春秋,可惜学生娃们看不懂,于是说“要是现代流行歌曲,该多好!”【72 】跟着大人晒粮食大约是很多农村娃们的温馨记忆。
1982年,一群小伙伴们正在努力地干活。
当时,收获的粮食还要根据家中人口交给国家一定的“公粮”。
【73 】民国和抗战中为了逃难而移民于西安古城墙的老河南们忘不了自家的“河南梆子”,每天下午为群众们演出。
【74 】云南香格里拉森林覆盖率非常高,但20世纪80年代,乱砍滥伐现象非常普遍,直到国家严禁长江中上游进行森林采伐,这种场面才很少见到了。
【75 】虽然裹着小脚,但这位奶奶还是跳起了迪斯科舞。
【76 】忙里偷闲,掰手腕。
【77 】云南楚雄的人们对跳脚十分热衷。
【78 】皮影戏在北方十分流行,但在云南的腾冲也出现了。
这位艺人手中的皮影戏很奇异,看上去更粗犷些,而且形象也不再是历史故事中的形象,而是当地民间鬼神。
【79 】某偏远地区小学的乒乓球台,虽然简陋,但已经很难得了。
【80 】摸铜佛是云南姚安人的重要传统,该铜佛有名有姓,叫作高奣映,据说可以治病祛痛。
【81 】老一辈人仍然保持过中元节的习俗。
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
【82 】住在这个小院子中的这户人家,也不知在这里繁衍了几代人。
小院在来来去去中就渐渐老了……【83 】在计划生育还很难实行到偏远地区的时候,很多人家生育甚至十几个也不稀奇。
而现在,年轻一代再像父辈那样生七八个孩子已经不可能了。
【84 】仔细看清了,这个简易的篮球框是在一颗上年纪的树上啊。
但孩子们对体育的热情依然不减。
图为1985年的西双版纳勐罕镇。
【85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儿时美好的记忆,对于西双版纳傣族的很多放牛娃来说,他们的童年就是蓝天、白云,还有那头老牛。
【86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只要那个喇叭一声吼,全村上下就全出动了。
【87 】许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依然贫困。
这位暗自哭泣的老妇人来自云南西盟县,她正为家里的生计发愁。
【88 】1988年,河边的母亲与孩子。
【89 】大自然赐予西双版纳的温泉曾经是一个男女共浴、其乐融融的大澡堂。
随着旅游开发的大规模开展,虽然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使他们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
【90 】云南“赕”的祭拜仪式。
【91 】这是云南一位120岁的老寿星,据说生活在热带地区如此高寿简直是一大奇闻。
参透人生的老人对死亡毫无恐惧:“我什么时候可以死?”“您长命百岁不好吗?”“不啦,……早就想死了为何就死不掉?”【92 】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得不祖祖辈辈用竹桶从很远的地方取水。
而取水的工作也成了家中孩子们日常的工作。
【93 】偏远地方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香港的武侠片,虽然听不懂说的什么,但专注的眼神显然是被片中精彩的武打场面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