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人们的两个重要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利用: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这些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等。

2、污染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生态破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开山填海、破坏湿地等。

这些行为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绿色发展:通过推广绿色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2、加强环境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开展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等。

4、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植树造林、修复湿地等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矛盾。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监管、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手段,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益,而环境保护则需要我们放慢脚步,采取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来发展。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156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重要的福祉之源。

然而,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过度膨胀及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执迷,使得生态环境这一重要价值受到严重忽视。

经过长期的掠夺式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当前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服务无疑正变得日趋稀缺,人类进入生态约束时代[1],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2]。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此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与我国居民幸福内在关系的研究,深化人们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对激励公众采取环境友好行为,助力政府科学制定环保政策,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关系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陈云[3]从哲学层面阐释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价值的哲学基础,认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无论是其生理“生存状态”还是其精神“生命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的意义有其坚实的存在论基础。

黄娟、李枥霖[4]的研究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冯伟林等[5]通过相关研究综述指出,生态环境服务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类幸福要素,并认为生态服务的分配和消费是实现人类生态幸福的关键环节。

王大尚等[6]研究认为,生态服务通过消费影响人的幸福感且与居民生态幸福感存在多层次性与非同步性关系。

陈新颖、彭杰伟[7]研究指出生态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情绪、生理机能、生活舒适度、身体健康等方面而影响人的幸福感,并分析了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双向互反馈关系。

更多学者对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郑君君等[8]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数据,对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有显著负面影响,而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程度与居民幸福感呈现统计上的正向关系。

同样基于CGSS 数据,武康平等[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严重与否不会改变不关注环境的居民的幸福感,而对关注环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潘护林1,陈惠雄2*(1.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2.衢州学院商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摘 要】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思考

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思考

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思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法学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领域。

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法学研究不仅需要传统环境问题,还需应对新型环境挑战,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环境法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环境法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面对各类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强制性和引导性的方式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还需注重创新,探索出更加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环境公益诉讼与司法保障。

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司法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新时代环境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相互协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国际环境合作与全球环境治理。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环境法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当前,环境法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脱节。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理论阐述,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价值。

这导致部分研究成果无法有效指导环境保护实践。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环境法学研究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而忽视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利于产生创新性成果。

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影响力不足。

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部分优秀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广泛传播,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力。

对环境法学研究的建议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者们在开展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实际应用价值,使研究成果能够切实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鼓励更多环境保护从业者参与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鼓励环境法学研究者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如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以促进研究的创新和深入。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实证研究——基于陕西、广东两省的比较分析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实证研究——基于陕西、广东两省的比较分析

维普资讯
二、 环保公众参与度问卷调查比较分析
1 调查 对 象 .
为此我们在两地组织 了问卷调查 。
具 体 的样 本 对 象 覆 盖 行 政 机 关 、 业 、 会 团 企 社
此次 问卷调查 的样本来源于陕西省和广东省 , 取样主要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 、 易获 取性和可 比性 等。广东 省 的人力 资 本 投 入量 一 直 稳居 全 国 首 位 ( ’从 教 育 经 费 投 入 量 来 看 , 0 1年 是 ] 啪 ; 20 423 8. 万元 , 0 年是 5 0 1 万元 , o 1 4 69 2 2 0 3 2 2 4 2 3年 0 是 622772万元 , 2 2. 位居全国第一l ; 3 而陕西省差
维普资讯
西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 0 6年 7月 , 3 第 6卷第 4期 ,u.2 0 V 13 。 o4 J1,06, o 6 N . .
Ju a o otw s U ie i ( hl oh n oil c ne d i ) orl f r et nvrt P isp ya dSca S i csE io n N h sy o e tn
关键 词 : 环保 公 众参与 度 ;广 东;陕 西 中图分 类号 :022 F6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023 (0 6 0 -0 80 10 -7 1 20 )40 3 -4


问题提出
均衡 , 确保 资 源 的优 化配 置。环 保公 众参 与度 是 “ 公众” 参与环境保护的广泛程度 , 可以用参与环境 保护的人数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 。这里的公众不
收稿 日期 :0 60 .2 2 0 -11
境保护的现状 , 在分析差异的同时 , 寻找缩小差距的 路径 。陕西地处我国的西部 , 属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 而广东地处东部 , 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前列 , 调查 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说 明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和经 济发达地区环保公众参与水平 的差异 。

环保教育的反思

环保教育的反思

环保教育的反思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严重的问题,环保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环保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保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第一,环保教育过于理论化。

目前,环保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知识的灌输来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教育,很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我们应该将环保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二,环保教育缺乏实证研究。

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我们需要了解环保教育的实际效果,以便为改进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三,环保教育的传递方式有限。

目前,环保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和媒体进行,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限制了宣传的范围和深度。

我们应该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和宣传手段,将环保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第四,环保教育缺乏全球视野。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

然而,目前许多环保教育还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忽视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环保教育的发展。

第五,环保教育在实践中缺乏综合性。

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然而,目前的环保教育往往只侧重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将环保教育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第六,环保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许多家庭中对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我们应该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关注环境保护的习惯和责任感。

第七,环保教育缺少动力激励。

许多人对环保问题有意识,但缺乏行动的动力。

我们应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设计的实证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卷设计的实证研究

替设计研究 , 以提升环境影 响评价公 众参与 的有效 可 性。 虽有公众参 与环境影响评价模 式与方法 的探讨 “ , 以及环 境影 响评价 中公 众参 与 的实证 分析 圆但在 体 ,
现公 众参与环境影 响评 价 的全 过程 , 推进 公众参 与环
查栏 目中 ,几 乎所 有 的 EA公众 意 见 网上 调查 , I 都
参与既是促进建设 项 目及其 规划科学 决策 、 民主决策
1 EA问卷 的科学性分析 I
11 问卷 要素 。
11 背 景性 问题 .. 1
的重要手段 , 推进经 济发展 , 护公 众利益 , 也是 维 致力
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 的重要途 径 。 开展公众参 与 的问
背 景 性 问 题 通 常 是 指 调 查 对 象 个 人 的 基本 情 况 。在上 海环 境热 线 ( t :w we v . v n ; 调 ht / w . ig . 阍 评 p/ n ro c
( 海 市 环境 科 学 研 究 院 ,上海 上 203 ) 0 2 3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 合相关 的具体案例及其 内容 , 结 实证 研究 了环境影响评 价( I 公众参与调查问卷 EA)
的设计。结果表 明由问题设计 的分类 、 检验和 问卷试用修改 所构成的鱼骨图或指标体 系创新设计 , 有助于提升 EA的合理性和 I 众参与的有效性 ; 改进 问卷背景性 、 客观性 和主观性问题的设计 , 保证了公众参与调查的准确性。
采集姓名 、 单位 、 性别、 年龄 、 文化程度和职业等背景 性信息。 其实 EA调查对公众的背景信息并无统计 I 权 重差 异 , 若 以“ E管 理 体 系或 清 洁 生 产学 习 倘 卷 后续 分析 作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证分析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证分析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 护行 为的实证分析
种 灏
( 山东济宁微 山县环境保护局
山东微 山
2 7 7 6 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别, 月 收入 , 居住城市的综合的五个情 况进行分析 , 购买产 品污染 指数小的公众 还不是很 多 , 大部分公众不会考虑到购买的产品是
否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 尤其在青少年身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浪费
步推进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内在 的理论研究。 1 . 2验证 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路径和机理
2 . 3根据三 因子的不同 ,他 们在资源节约和环境 的保 护存 在显著
差异 。非节约环保型公众 、 节约型环保公众 、 节约环保 回收者。这

结论能让我们更好 的认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的真正内涵。传 境保护的影 响机理做出了验证 , 不能采用单一的模型对变量进行 统上划分成“ 绿色 ” 和“ 非绿色” 两极。这种分法不 能准确 的概括 中 分析 , 而要用多组结构方程来研 究各种变 量之间 的关 系 , 以考 察 国公众 的消费观念 , 况且“ 绿色消费 ” 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也有不 人 口统计变量对路径关系的调节 。 这为人们了解资源节约和环境 同 的含 义 。 保 护提供 了第一手的资料 。 2 . 4不 同的群体在月收入上 也存 在着 显著 的差 异 ,因此政府 应该
1 . 3提出了管 制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大量研 究资料表明 , 运用结构方程模式首次为资源节约和环
对市 场进行有效 的划分 , 选定合适的 目标进行实施 。这有助于用 最低 的成本实现最 高的利益 。 例如非环保型的公众多属于年轻的
管制政策 的提出 ,为管制者 转变成公众提 供 了可操作 的路

公众环境意识测量指标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意识调查为例

公众环境意识测量指标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意识调查为例
sr t g n h d r iai n c n t c o a g tt a h u d c l v t n r mo e t e p b c e v rn na w r n s . B t t e a d t e mo e n z t o sr t n tr e twe s o l u t a e a d p a y o ui h i o t u h n i me t la a e e s h o u t e e i n n t d me s rn n e y tm f u l n i n e t l wa e e s a r s n .F m n e t a n n t d ig t e mi d h r s o u e a u g i d x s se o b i e v r m n a i i p c o a r n s t e e t r i v si t g a d s yn n p o gi u h o t d n s o l n u v r i ft c n l g ,t i ril r o d sg a u n n e y t m f e v r n e tl a r n s , fsu e t fDa i n e t o e h oo a i s y y h s a c e t t e i a me s r g i d x s se o n i m n a wa e e s t y n i o whc a ef u d t n f rt e t e r sa d e i c l e e r h o n i n e t l wa e e s d e l ,a d r p e e t e c a a t r — i h l y t o n ai h o e n mp r a s a c n e vr m n a h o o h i i r o a r n s e p y n e r s n h r ce i h t s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证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证研究
四、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1调 查 结 果 、 根据收 回的调查表和现场随机访问 的情况得到下列调查结果 。 共 发放调 查表 5 份 , 回5 份 , O 收 O 确认 有效份数 5 份 。其 中男性 4 0 8 人, 6 ; 占9 % 女性 2 , %, 人 占4 包括 农 民、 个体 户和乡镇 干部 , 具有 较好 的代表性 。公众参与调查对象结构统计结果见表 2公 众参与意见统计 , 结 果 见表 3 。 表 2公众参与调查对象结构统计结果一览表
公众参与是项 目建设方或环评方与公众之 间的一种 双向交 流的手 段 。其 目的是使项 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 目 实施 过程 中不对公 众利 益构成危 害和威胁 , 以取 得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环境效益 的协调
统一 。
6 本项 目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 、 A、 非常有利 B、 一般 c、 不利于 D、 知道 不 7 您是否赞成本项 目的建设 ? 如不赞成 , 、 ( 请写 出您的反 对理 由) A、 赞成 B、 不赞成 C、 不关心
为了达到上述 目的 , 必须 让公众 了解项 目概况 。介 绍项 目的概况 主要 包括两方 面: 一是项 目的 由来 、 型 、 类 规模 、 点等; 地 二是 由项 目引 起 的环境 问题及解决这些 问题 的措施等 。 二 、 众参 与对 象 公 环 境影响评价 的公众一般 可 以分 为: 直接受影 响的公众 团体和个 人、 受影 响团体 的公众代表 以及对工程感兴趣 的团体公众 。 三 、 众参 与概 况 公 为了充分 了解 建设项 目 在地各部 门和群众 的意见 , 所 环评 单位协 同建设单位 于 2 1 年9 0 1 月根据《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 与暂行 办法》 对该 项目 环境影 响进行 了环境信 息公示 和公众参与调查 。 环境信息采取 在项 目所在地村委会 以张贴板 报的形式对 项 目的相 关信 息进行公 告。公众参 与调 查采用发 放调查表或个人 访谈 的形 式 , 调查对象 主要 是附近的居 民 、 工作人员等 。 1信息公告 、 建 设单位 分别于 2 1 年 8 5日,0 1 8 1 01 月 2 1 年 月 9日就该项 目在村 委会 和厂 区以张贴板报 的形 式进行公示 。同时 , 当地政府 网上对项 在 目进行 了两次发布公示 , 公示 时间超过 1 天 。 5

公众环境监督行为、公众环境参与政策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众环境监督行为、公众环境参与政策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众环境监督行为、公众环境参与政策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张国兴;邓娜娜;管欣;程赛琰;保海旭【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公众越来越重视污染治理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监督本质上是一种监督式的环境参与行为,为了促进公众的环境监督行为,政府颁布了诸多公众环境参与政策以保障公众环境监督权利的实施.本文以2006-2014年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国家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众监督行为以及公众环境参与政策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研究了公众监督行为与政策间的交互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以环境来信和政协提案衡量的公众监督行为与工业“三废”的治理效率相关程度不强,但在国家层面上公众的环境来信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公众环境参与政策在这两种情形下,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均呈现出促进作用,说明政府颁布的公众环境参与政策更具强制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具备一定的正面效力,能够减缓环境条件的恶化速度.另外,从国家级的公众环境参与分析结果来看,政策对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长期影响效应,当期开始便会对污染物的治理效率产生最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力会不断的削弱.公众参与政策和环境来信之间存在良好的交互作用,并且当期的政策同样能影响未来l ~3 a的公众监督行为.政府颁布的政策能促进公众的环境来信行为,公众的环境来信行为同样有助于政策的完善与实施,两者的交互效应能够对环境治理产生正向作用.所以,面对环境问题,在坚持政府自上而下领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公众自下而上的环境参与诉求.【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9(029)001【总页数】8页(P144-151)【关键词】公众环境监督行为;公众环境参与政策;政策量化;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作者】张国兴;邓娜娜;管欣;程赛琰;保海旭【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诸多地区一度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这使得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公众环保诉求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公众环保诉求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公众环保诉求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文/邢 煌 籍艳丽(通讯作者)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工业,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保障[1],而工业高质量发展需充分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规制作为治污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成为环境治理中又一重要力量。

目前围绕公众环保诉求展开的相关研究,多是就其经济后果的定性讨论;相对而言,实证研究较少。

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探析公众环保诉求对政府环境规制政策[3]与企业研发创新[4-5]的影响,也基于2000-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公众环保诉求与工业污染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关注区域不同。

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来看,样本期内公众环保诉求对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倒U型曲线效应,也即随着公众环保诉求的提升,其对工业污染排放量发挥“先扬后抑制”的非线性效应。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两者间倒U 型与线性关系均不成立、中部地区倒U型关系成立,西部地区两者间关系不确定,或呈倒U型关系、或正向线性关系。

可见,公众环保诉求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

有少部分文献分析其对地区环境治理[6]影响。

但其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如其对环境规制支出的影响有限[7]、与环境污染的倒U型关系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并不显著[8]。

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展开公众环保诉求对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一)变量与数据1.被解释变量。

工业污染排放一般选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度量[8];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量自2018年起不再公布,故本文使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一般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衡量工业污染。

依次用So与Sw表示,单位均为万吨。

石家庄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实践心得

石家庄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实践心得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然而,由于长期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石家庄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参与石家庄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环境保护需要多方合作。

在石家庄的环境保护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无法依靠单一的力量解决。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都需要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因此,我们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地实施。

其次,科学研究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注重科学性和实证性,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石家庄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科学研究不仅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专业的指导,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三,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石家庄的环境保护实践中,我们发现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注重向政府机构和企业传达环保知识和理念,推动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

最后,政策法规的完善是环境保护的保障。

在石家庄环境保护实践中,我们发现政策法规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不可忽视。

尤其是在涉及到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履行环保责任。

通过参与石家庄区域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多方合作、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

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美丽的石家庄,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考虑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的公共健康两方博弈演化模型研究

考虑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的公共健康两方博弈演化模型研究

考虑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的公共健康两方博弈演化模型研究一、内容概览本文致力于探究公众参与环境行为与环境健康两方之间的演化博弈过程,寻求改善公共健康状况的途径。

研究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环境问题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与公共健康的双赢。

通过引入演化博弈理论,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公众参与环境行为与环境健康关系的动态模型,旨在提供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参考,以便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这种参与不仅影响个体的日常行为,也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探讨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的公共健康两方博弈演化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环境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上,而对公众参与的关注相对较少。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涨,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种参与表现为公众对环保政策的支持、环境污染的监督和生态友好的消费模式等方面。

与此公共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公众可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公共健康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建立一个两方博弈演化模型来分析公众参与环境行为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将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的目的、手段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以期揭示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这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意义和目的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探索如何有效地整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与公共健康策略,成为当前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公共健康与环境保护行为的两方博弈演化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实际价值。

环境规制资料

环境规制资料
•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市场手段,激励企业采取环保措 施,减少污染排放 • 特点:灵活性高,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
0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
• 公众通过参与环保活动,监督企业行为,推动环境保护 • 特点:提高环境规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环保氛围
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环境规制的目的
•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0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 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污染排放标准和治理要求,对企业 的污染排放进行直接控制 • 特点:效果显著,但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影响产业 发展
0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灵活运用市场激励型环 境规制,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重视公众参与型环境规 制,提高环境规制的公
平性和有效性
中03国环境规制的现状与挑

中国环境规制的制度框架与实施情况
中国环境规制的制度框架
• 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 形成了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在内的环境规制体系
环境规制抑制企业技术创新
• 过度的环境规制可能导致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影响技术创新 • 环境规制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偏离环保领域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环境规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 环保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 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 争力
环境规制降低企业竞争力
• 政府和企业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形成新的产业布局 • 高污染产业逐步向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
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与公众环境友好行为--基于cgss 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与公众环境友好行为--基于cgss 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
构建意识—情境—行为模型ꎬ分析指出物质主义观念和社会压力对环境意识—行为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
效应 [10] ꎻ钟念等研究公众环境关心与环境友好行为是否一致ꎬ分析指出公众环境关心并不一定会促进其
生活中的环境友好行为ꎬ还受其他因素制约 [11] ꎻ王丹丹研究环境风险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ꎬ分
析指出一般性环境风险感知、污染性环境风险感知和技术性环境风险感知对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促进作
面ꎮ Bamberg 等把环境友好行为看作是关心他人、下一代和其他物种的亲社会活动或利益活动[1] ꎻHines 等
把环境友好行为定义为个人付诸行动或防范环境问题的友好行为ꎬ一般包括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环保宣传
和绿色消费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2] ꎮ (2)分类方面ꎮ 学界对环境友好行为的类别划分虽存在差异ꎬ但普
[DOI] 10.13322 / j.cnki.fjsk.2019.06.0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ꎬ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ꎬ但受从众心理、经济利益驱动、政府环境规制等因
素影响ꎬ公众的环境友好行为仍处于较低水平ꎮ 因此ꎬ基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有机结合ꎬ分析我国公众
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ꎬ着重分析经济发展和政府投入对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ꎬ对促进
有显著的正向影响ꎬ但成本在中间发挥着重要作用[7] ꎮ (3) 情境因素ꎮ 黄粹等基于外部情境因素探讨城市
女性公共环境行为ꎬ分析指出外部情境因素中的参与渠道、政策法规和参与机制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女性的
公共环境行为 [8] ꎻ黄炜虹等研究公众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ꎬ分析指出良好的社区环境( 如完善的环境基础
遍将环境友好行为分为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和公共领域环境友好行为[3] ꎮ 其中ꎬ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意识的影响实证研究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意识的影响实证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不仅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环境保护成为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刻不容缓的大事。

保护环境不仅仅要求政府和企业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环境保护也需要公众的参与。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此,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公众的环保义务,要求公民采取低碳和节俭的生活方式,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新环保法规定公众具有收稿日期:2015-05-28作者简介:刘云霞(1983-),女,工程师。

研究方向:环境管理。

E-mail:eileen413@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意识上的差异,以及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居民的年龄在公众环保行为和环保政策满意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居民的职业在环境保护认知、公众环保行为环保政策满意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环境保护认知、个人环保习惯、公众环保行为、环保政策满意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

婚姻状况与公众环保行为、环保政策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年龄与环境保护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环境政策满意度、环境表现满意度之间出现显著性的负相关性,职业与环境保护认知、个人环保习惯、公众环保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性,与环保政策满意度、环保表现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关键词: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6.03.012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iu Yunxia(Sheny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7,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use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difference of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levance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age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for the occupation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for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ersonal environmental habits,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Age of the residen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Occupation of the residen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ersonal environmental habits and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satisfa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Demographic Variable CLC number: X24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意识的影响实证研究刘云霞(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167)第42卷 第3期2016年6月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Vol.42 No.3Jun.2016,65~69环保责任的同时,也赋予了公众相对应的知情[1]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公共环境意识

公共环境意识

公共环境意识
公共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公共环境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它包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

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公共环境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公共环境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

学校应当加强环境教育,使学生从小就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媒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环境问题,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除了教育外,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也应当承担起促进公共环境意识的责任。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环境活动和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政府部门则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公共环境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环境规制作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环境规制是指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等多种类型。

绿色技术创新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技术。

目前,关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而过于严格的环境规制可能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我们选取了某地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其环境规制政策、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数据。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探究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四、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4.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手段,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环境规制。

这类规制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提高了企业环保意识,促使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这类规制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创新方向和目标,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风险。

4.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市场手段,如排污权交易、环保税收等,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这类规制也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绿色金融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绿色金融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绿色金融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影响因素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绿色金融投资需求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策的支持能够鼓励绿色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从而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同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金融的投资。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绿色金融投资需求的另一重要因素。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这样的市场需求不仅促进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绿色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绿色能源、清洁技术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将不断提高。

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从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4.环保意识二、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因素与绿色金融投资需求的关系。

首先,政策环境是影响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政府的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扩展的阶段。

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支持绿色基建、鼓励绿色债券发行等。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市场需求也是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开始向着消费端转变,不少金融机构开始将绿色金融服务推向普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

同时,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绿色投资的需求。

最后,科技创新也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兴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为绿色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例如,在智能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领域,新兴技术已经成为绿色投资的重要方向。

三、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在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环保意识等方面,均对绿色金融投资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挖掘绿色投资的机会,同时,广大公众也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政研成果范文

政研成果范文

政研成果范文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关公共政策的实证证据,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建议。

政策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成为衡量政策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个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的范文,用于解释如何进行政策研究并提供决策建议:《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及建议》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研究了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环境评估机制、促进绿色经济和提升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改进措施、决策建议1. 引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

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决策建议。

2. 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和问题2.1 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环境保护政策存在不足,如监管力度不够强、环境评估机制不完善、对违法行为处罚不严格等。

2.2 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a) 监管力度不够强。

目前,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大,导致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不予以重视。

政府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b) 环境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重要项目未能进行环境评估,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c) 对违法行为处罚不严格。

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然而,对于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并不严格,无法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3. 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3.1 加强监管力度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具体做法包括增加执法人员、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等。

3.2 完善环境评估机制政府应该完善环境评估机制,确保所有的重要项目都能进行环境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证分析
作者:高彩云孟祥燕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4期
【摘要】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环境教育的意义更加凸显。

通过对河北公众的环境意识调研结果分析,提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几项对策: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环境教育立法;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实施;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关键词】环境意识对策研究环境教育政府职能教育宣传
问题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而改变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实施环境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教育体系,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治本措施;同时,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一词最早由浦利查德(T. Pritchard)提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

①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

②③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从1994年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10年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我国环境教育初具体系,进步较大。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环境教育,不断创新,提高重视,实现大力度的突破。

在问卷调查调查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几项对策。

研究方法和结果
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河北各行业和年龄层,共发放问卷1210份,有效问卷1196份,其中:小学生171名,中学生169名,大学生173名,农民工175名,干部170名,工人168名,退休人员170名;男性601人,女性595人;9~16岁194人,17~24岁233人,25~33
岁210人,34~41岁192人,42~49岁186人,50岁以上181人;18岁以前在农村的人数是634人,在城市的为562人。

研究工具。

使用SPSS16.0对公众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

根据公众环境意识问卷得分(总分在5到88分之间),将1196名被试分为三组,即低环境意识组、中等环境意识组和高环境意识组,并分别统计三组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

其中低环境意识组(5分~30分)98人,占8.19%;中等环境意识组(31分~66分)792人,占66.22%;高环境意识组(67分~88分)306人,占25.59%。

结果表明公众环境意识基本处在中等水平,尚需提高。

公众环境意识现状的人口学变量研究。

对公众性别、来源指标分类,分别统计他们在量表上的得分,并对性别、来源维度得分进行了T检验,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1的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来源的公众在环境意识水平上有极其显著差异,18岁之前生活在城市的被试环境意识显著高于18岁之前生活在农村的被试,不同性别在环境意识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对性别、来源进行了T检验后,为了解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公众环境意识差异,本研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2的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公众环境意识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职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分别对年龄和职业这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公众意识差别最大;农民工和退休人员环境意识相对最弱;17~24岁与50岁以上公众的环境意识差别最大。

量表各维度与公众意识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为了解问卷中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的相关程度,将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与环境意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环境教育对策研究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基本处于中级水平,有8.19%的公众环境意识很低,并且在来源、职业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应建立“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多种途径、提高实效、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模式,以突出环境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环境教育立法。

环境立法是推进环境教育最快捷的办法。

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环境教育法。

我国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教育立法问题,刻不容缓。

首先,在借鉴各国经验基础上,政府要花大力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环境教育法,做到环境教育有法可依。

其次,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环境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

最后,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我国环境事业的顺利进行。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境心理、环境知识、环境归因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这三个方面也是在教育中习得的。

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在各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环境意识。

首先,教育部门宏观掌控环境教育的方向,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做到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真正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依据调查结果,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重视农民工和工人的环境教育,在年龄上要从小抓起,尤其是9岁~24岁之间公众的环境教育。

其次,学校要重视环境教育。

我国每年约有在校生2.2亿,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从学校获得的环境知识只占40.35%,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还应不断加强。

最后,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家庭教育是公众的启蒙教育,是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影响力,父母应该重视家庭内的环境教育,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传统媒介的宣传基础上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支持、参与、监督环境保护。

宣传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公众环境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29.69%的公众是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环境知识。

宣传教育不是单一的、短期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选择相应内容。

同时,注重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的宣传,使公众充分认识环境问题与个人息息相关,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市场学院;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地毯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曹洁:“日本社会的环境教育及启示”,《河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7期,第50~53页。

②浅野直人,张弘,吴华:“日本的环境法和民事诉讼的动向”,《研究生法学》,2010年第1期,第104~116页。

③帕尔默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进展与前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