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数学六上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辅导策略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圆周率历史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近似值。

具体内容包括:1. 圆周率的概念: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2. 圆周率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如何计算和逼近圆周率。

3. 圆周率的近似值:π的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周率的概念。

-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模型、多媒体课件。

-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2. 新课:介绍圆周率的概念,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圆周率的重要性。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4. 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圆周率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正文:- 1. 圆周率的概念- 2. 圆周率的历史- 3.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图片:圆的模型、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使用圆周率的近似值。

2. 提高题:探究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拓展题:研究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更多的圆周率近似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教材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率的值。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圆周率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理解和计算出来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并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5.练习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发展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历史:逐渐被数学家理解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圆周率历史发展的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基本概念:介绍圆周率的定义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圆周率的研究历程及其重要人物和发现。

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介绍古代和现代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圆规、计算器。

2.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周率的存在。

2. 新课讲解: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和现代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1.5 圆周率的历史2. 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部分。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2. 选做题:研究圆周率的历史,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

2.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以上是一份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 1.5 圆周率的历史”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古代和现代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6.课堂总结的必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让我认识到,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时间较为紧张,导致成果展示不够充分。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圆周率的历史》选自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7节,内容主要包括: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近似值,圆周率的历史探索,以及圆周率在数学及科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1.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π表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符号π表示。它在数学、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古代数学家阿基米德如何通过多边形逼近法来计算圆周率,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如何求得圆周率的更多小数位数。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时,结合古代数学家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案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同时,实践活动环节的计算圆周率近似值,使学生们对圆周率的计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表明,分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理解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举例和比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共8课时。

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本节课是学生对圆周率知识的初次接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如对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他们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圆周率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圆周率的概念。

4.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5.教师讲解: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历史背景,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介绍圆周率的含义,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2. 圆周率的历史:讲解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的测量方法,以及现代的计算方法。

3. 圆周率的近似值:介绍圆周率的常用近似值,如3.14,3.14159等,并讲解其来源和计算方法。

4. 圆周率的应用:讲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圆的面积,体积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尺子,计算器。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圆周率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圆周率的定义,历史,近似值和应用。

3. 练习:通过数学实验和习题,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和应用。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圆周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正文:包括圆周率的定义,历史,近似值和应用。

3. 图表:展示圆周率的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还掌握了圆周率的计算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例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圆的知识,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圆周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将会设计一张包含圆周率历史、定义、计算方法的板书,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讨论表现来进行。

我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π表示。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圆周率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2.教学用具:圆规、直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等对圆周率的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圆规、直尺、笔等教学用具,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圆周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特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
腊文直径
• 1736年以后开始普遍用“π”表示圆周率。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阅读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会说: •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真是执着,一直没有停止过,真了不起! •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成就竟然在世界上 领先了约1000年,真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 我知道了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今后我们研究问题也要多 角度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圆周率的历史》。下面我将从说教 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 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关于“圆 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 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 • 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 • 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 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 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 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 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π的计算的价值(如计算π值已成为评价 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 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 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圆周率的了解,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探讨圆周率的历史。
通过自学交流体验,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要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明确知道了圆周率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梳理知识,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最早的圆周率→阿基米德和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算圆周率→计算机计算圆周率
练习参考答案
1、3.14×10×2=62.8(厘米)
3.14×9=28.26(米)
2、15.7÷3.14÷2=2.5(分米)
教学难点
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具准备
教学PPT
学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提升思维
[师]轮子是古代人的重要发明,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轮子越大,滚的越远,那么在计算轮子滚一圈的长度时需要用到谁,还记得吗?
[学生]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使用“缀术”精确地算出圆周3.14159和3.1415927之间。
[学生]2000年,某研究小组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将圆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学生根据公式C=2πr可推导出:r=C÷2π,据此带入公式直接解答。
利用图找出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即长方形的宽=圆的直径=4分米,然后带入公式C=πd解答。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节课《圆周率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

2.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可能还不太了解。

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和趣味性的方式学习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圆形物体,你们能回顾一下圆的定义和性质吗?学生: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2. 提问: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有什么特点?教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圆周率是一个数值,通常用符号π表示,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1. 教师简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并与学生一起读出π的发音。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常数,它用希腊字母π表示。

请大家一起读出π的发音:“派”。

2.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π的近似值,如3.14、3.1416等。

教师: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通常使用近似值来表示它。

比如,3.14和3.1416都是常见的近似值。

3. 教师讲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它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呢?学生:(思考片刻)因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无限不循环的,所以它不能用有限的小数或分数来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学习
资源
教材 课前收集的资料
随堂
记录
学习
过程
一、自主探究:独立阅读圆周率的研究史,并提取信息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环节一:自主探究(指向目标1)
学生活动1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3.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
(1)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 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刘徽的方法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从个方向逼近圆。
(2)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得到了Tr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即约率为,密率为,并且算出Tm的值在和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相关资料,交流分享,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1.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古代研究史,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检验学习目标1、3的达成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它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发现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这样较为复杂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2.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周率的概念和性质。

2.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3.圆周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报。

2.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周率应用问题。

3.准备一些关于圆周率历史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例如,一个圆形操场,如果知道它的周长和直径,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报,呈现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回答,检查他们对圆周率的掌握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巩固圆周率的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圆周率的历史学习目标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编写说明教科书安排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目的是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

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科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史实资料,更希望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第一个资料,说明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还介绍了最初的方法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第三个资料,分别介绍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这两个人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这种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的介绍,也可能为后面学生探索圆的面积提供思路。

第四个资料,介绍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的贡献。

教科书不仅仅介绍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还列举了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个资料,首先说明了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后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

第六个资料,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的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教科书呈现了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的阅读内容,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

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借助此问题的提出,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7课时,主要内容是圆周率的历史。

我们会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知道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比如: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圆周率的理解,互相学习和交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圆周率的应用,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求它的周长。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设计一些关键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圆周率的概念和应用。

7. 作业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请你想一想,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知道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也了解了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一 圆 圆周率的历史》_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一 圆 圆周率的历史》_1

年级六科目课型课题圆周率的历史
习目标
1. 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2. 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3.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持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难点: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导学方法
汇报交流
学习准备
PPT
课时安排1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导学流程
基本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区
一、引入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数
学阅读(圆周率的历
史)
二、交流成果
交流汇报课前
收集相关圆周率的
资料。

积极讨论,形
成结果,汇报交
流。

三.阅读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

1. 表现第一幅图有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2. 表现第二、三幅图有相关阅读
材料,让学生阅读。

3. 表现第四幅图有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4. 表现第五幅图有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5. 表现第六幅图有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和收获?
学生自由回
答。

五、作业布置
1.收集其他相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圆周率的历史》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2~13页的内容。

在学生通过多种探索活动认识圆,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出圆周率之后提供的数学阅读课。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探究过程,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也就是圆周率。

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基本都听说过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成就,个别学生知道刘徽,但是对圆周率的熟悉程度只停留在公式计算,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领略在对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方法。

2.教学难点渗透极限思想,认识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历史上相关知识以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2.了解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渗透极限思想,认识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体验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实录】一、激趣引入——节日课件展示:(10月1日)师:看到这个日子,你想到什么?生1:10月1日是国庆节。

生2:每年的国庆节都会放七天假!(全班笑)师:10月1日的确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对于全世界学数学的人来说,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节日(课件展示:3月14日),谁知道这个节日是庆祝什么的?生3:和圆周率有关吗?师:猜得不错!3月14日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诞辰,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逝世的日子。

而全球各地的大学数学系在这一天下午1时59分或者3时9分甚至精确到26秒,举行派对(课件随之展示圆周率接下来几位数)庆祝圆周率π。

庆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吃派,喝一种名字中含有“pi”的鸡尾酒,玩和“pi”发音相近的彩罐游戏,观看电影与π有关的电影(《死亡密码π》1998年讲述一个偏执数学家故事的电影)等等。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科素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圆的模型、计算器。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历史,引起学生对圆周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圆周率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3. 计算: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应用:圆周率的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计算题: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应用题: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应用的掌握。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对圆周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和应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了解圆周率的来历。正确书写和运用。
课后
反思
检查评价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2、说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从及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
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计算圆周率带来了怎样的突破性进度?有着怎样的作用?







说一说:
你还了解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一、阅读教材,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可以讨论,请教老师。
2、师生共同梳理出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1)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2)用正多边形逼近圆求出圆周率近似值3.14。
(3)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4)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图中呈现的是著名的“蒲丰投针试验”,是利用概率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5)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的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并说明了计算圆周率的值的一个作用,可以用来检验计算机的性能。
圆周率的历史
课题
圆周率的历史
课型
讲授课
教具
交互式教学平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
2、过程与方法: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
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率的历史》
学习内容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
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圆周率的历史》
辅导策略
巧记圆周率
活动1:巧记圆周率。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容易记住。

很多人为了记住它,编了一些有趣的歌谣来帮助记忆。

记忆圆周率,也是一种锻炼人记忆力的好办法。

可以让孩子根据下面的歌谣巧记圆周率。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而乐(626)。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活动2:让孩子阅读下列圆周率的文章,并说说对圆周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割圆术思想的应用
当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圆,如下图所示。

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二十边形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则早在几千年前就将圆周进行分割,并连接分割点使其成为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随着不断的分割,所得到的正多边形越来越逼近圆,其周长也与圆的周长越来越接近。

这正是刘徽在“半轴半径相乘得积步”中所提到的“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无所失矣”。

运用这种思想,刘徽成功将圆的内接正192边形分割出来,为解决圆的周长和面积问题奠定基础,并首次运用分割思想,求出了最初的圆周率,为后来对此类知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活动3:搜集圆周率历史的资料。

圆周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圆周率的小数位数每前进一位,都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体现了人类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让孩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更多有关圆周率历史的资料,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