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1章----1原始居民点形成及城市产生
(四)第三阶段,居民点分化城市产生
1.早期城市产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城市 城——防御性构筑物 市——交换场所
城——商业手工业为主
乡——农业为主
2.城市产生的条件
城市的产生是由生产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它产生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私有制和阶级的 产物。
2. 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P4)
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 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 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④布局:和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环状) 简单的功能分区
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城市
一、原始居民点形成与城市产生
(一)原始社会形态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氏族社会(母系、父系)——奴隶社会 生活来源(经济形式): 采集、渔猎——农业、畜牧业
(二)原始居住形式演变(第一阶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巢居——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50万年前~一万年前 2 .穴居—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 穴居:竖穴 半穴居: 袋形竖穴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
生产关系改变——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 生,军事防卫变得需要,从物质形态到社会形态都推动 了城市产生。 精神文化的繁荣——文字、宗教、礼仪制度,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频繁的战争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分期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居民点形成及城市产生 二、夏、殷商及西周——奴隶社会城市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成年而所居成聚,二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历程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居住家园的场所。
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人侧重于融人居、山水与人类心灵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与谐。
本文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引导,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历程,对照分析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不同,概述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1.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所包含人居环境的意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意义是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我们可以从这句诗里面看出所包含的城市建设是让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环境的漂亮与悠闲结合起来,使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近自然、融入自然,表达出“在人境”与“无车马喧”。
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与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与宇宙而存在的。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不为世俗打扰的境界。
在人居城市环境建设中,表达在中国古人人居环境寄情于郡邑与山水,建设在山川形胜与艺文荟萃之中。
第 1 页2.古代时期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过程2.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人居环境结构较为简单,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区。
首先在居民点中有了居住地与墓葬地的区分;其次,人们又逐渐倾向于将生活与劳作场所区分开来。
这些原始居民点的初夏,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
夏朝的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要素缺少,但是,作为区别于普通乡村型的人居环境,城市型人居环境已经初具特征。
到了商朝,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以商朝都城之一的郑州商城为例,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阶级分化特征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上有了充分表达。
城市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位置
• 一般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 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 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规模
• 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 集。
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 各时期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及其理论著作
教学难点
古今中外各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
讲授方法
以讲课为主,讨论为辅
参考文献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2
钟纪刚.《巴黎城市建设史》,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2
绪论
城市发展建设史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理节点上(一个或多 个的具体城市),在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起,经过从古到 今,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下,其 所兴衰演替的过程。
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地位和要求
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城市 历史与理论以及西方城市历史与理论两部分。
•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第三条是实质,第四、第五条是基础 和保证。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形成
夏朝后期城市形成的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址
商朝城市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河南偃师二里头Leabharlann 号宫殿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西周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3、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已较为发展,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小结:城市产生以后,人类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城市逐渐 形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逐 渐转化为乡村,人类社会从此出现了城乡差别。在城乡矛盾之中,城 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推动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5、原始居民点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 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 品集中等。 这种居民点还没有分化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性质的居 民点。当时生活虽然有了保证,但是还没有剩余产品及私 有制,也还没有交换和商业,因而也就没有固定交换场所 的市。
第二节 中国城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 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 产生。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 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 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 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 世纪。‛
经典课件: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中国部分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内容框架
2.1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2 我国城市的产生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1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1.1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发明;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聚 族而居形成原始居民点——聚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期逐渐解体,过渡到奴隶社会;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1 夏朝后期的城市(前2070—约前1600)
1.宫殿基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 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2.宫殿座落在整个遗址的中部,由堂、庑、 门厅等单体建筑组成,此外还有平坦的庭 院。
.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交换频繁—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现象—主人和奴隶、剥削 和被剥削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奴隶制国家产生—城市产生……
.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2 我国城市的产生
2.2.2 城市产生的条件与动因
EC中O-外CIT城Y 市建设20与09.规6 划史
2.2 城市的产生
2.2.1 城市产生的时期
• 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 末期;
• 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 前2000年)
• 从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 朝前期,其间经历了数百年。
唐以前的城市建设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 也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 潮的朝代。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由 于纷封制的结果,便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 心,也就是出现了许多城市。这对当时尤其是以后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的大量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的统 治地位也由此大大的巩固起来了。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周王朝自身也 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1.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 1.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 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岩洞在我国贵州、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现,天然 洞穴是当时被用作住所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势高亢 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
归结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主要有: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
遍较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 -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
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
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 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 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如 西安附近沣河中游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分布的原始居民点有13 处之多。
•
) 2规模
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 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就发现村落69处,最 大的遗址达20多万平方米。内蒙古赤峰东八家石城遗址,东西约 140米,南北约160米,(面积2.24万平方米),分布有80多处居 民遗址。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万年的岁⽉。
●距今七、⼋千年的新⽯器时代,我国⼴⼤地区进⼊⽒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类第⼀次社会⼤分⼯。
农业的出现,使⼈们的⽣活有了⼀定物质基础,组成⽒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般都选在背⼭⾯⽔的⾼爽地段。
2、规模:⼀般范围较⼤,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的房屋建筑组合⽽成:房屋建造⽅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泥墙房屋和⼲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化上说,⼤体相当于“龙⼭⽂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的城市,其规模⼀般都还不够⼤,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萌芽时期产⽣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体⾄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器⽂化的社区中。
”⼜说“⽬前已知的最古⽼的城市遗址,⼤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的条件】(⽣产⼒+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化+战争+夯筑技术)1、⽣产⼒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了社会第⼆次⼤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1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 廓:城廓之制
• 内城、外城;城池、城隍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2
2. 夏朝后期城市的形成
108米 108米
100米 100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3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9
2020/3/27
鲁 国 曲 阜 古 城 示 意
内外两层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40
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 础及产生的条件)?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标准有何看 法?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5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6
b.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大 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建 筑、立柱式的建筑遗迹。
地面建筑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1
西安半坡村遗址属 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 文化。位于西安浐河 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2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靠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论述城市与原始居民点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城市与原始居民点的区别和联系论述城市与原始居民点的区别与联系摘要:城市是由最原始居民点经各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而一步步演变而来。
居民点的产生发展,从群居都定居,从封闭内向的邑到开放的“城”“市”,及“城”“郭”的建设发展,进而一步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蜕变和发展。
城市在变化的同时也传承了居民点一些不变的性质。
关键词:城市;居民点;区别;联系原始居民点最早由于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最开始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后来渐渐有了一定分区,到半坡文化时已有了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题,其外围由壕沟维护,壕沟内侧还有篱笆或栏杆。
而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也有一定条件: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如在山坡时一般聚在向阳坡。
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这不仅因为水为生命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因为靠近水面的地带最利于农业及渔牧业。
另外居民点遗址也大多在沿河的第二台上,这可以避免河流冲刷侵蚀。
1.原始聚落的发展诸原始聚落是城市产生的原点。
这些聚落形式具体呈现多样化的姿态。
人类之所以选择聚居这么一种居处方式,基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在大自然中更有把握和更有能力的生存方式。
1·1从群居到定居群居是生物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个体力量相对弱小的生物来讲更是如此。
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形成一股势力,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动物物种而言,它们当中的许多天然存在着要求定居栖息的倾向,“要求回归到安全而又能提供丰富食料的有利地点;而且,正如卡尔·欧·索尔所说,贮藏和定居这种癖性本身大约就是原始人类的特性一种”。
公共墓地窑址图1半坡原始村落示意图居民点河流壕沟人类的定居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的。
具体说来,是在距今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的分离,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
第01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三节: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 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 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 简单分区,住址 与葬地的区分、窑地 (主要的手工业制陶) 与住区的分开、出现 了公共仓库区。
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 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 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 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6、原始居民点遗址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原始居民点遗址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罗
曦
课程内容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上篇: 上篇:古代部分
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宋元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期的城市 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9、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0、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14、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15、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16、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7、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8、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9、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 20、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④ 中石器时代 过渔猎采集生活,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第 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开始 一次劳动大分工 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⑤ 新石器时代 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兼有渔猎), 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分布相当稠密。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周公、召公当时的规划方法是“相土”法,即“审视和勘察”,这是有古代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观念综合发展的一种处理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建设方法,建立在关于自然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其过程还深受宗教、祭祀影响。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遗址
三、夏朝城市(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禹都阳城,南面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开创夏朝,阳城位于河南登封县内,嵩山南麓,成为记载的古代第一个都城。体现了原始的“相地”方法。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诞生背景: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测量土地,疏通河道,人民开始居住在平地上,种桑养蚕,播种粮食,安居乐业,形成城镇居民点。
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居住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穴居、巢居)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
○新石器时代出现村落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第二节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夏代共17个帝王,迁都10次。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1、测量技术提高,禹“随山刊木”
2、农业进一步发展
3、原始的天文、授时技术的发展——夏历
○夏代出现了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活动——筑“坛”。“坛”本意是高形的台。
○由于古代宗教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社稷变为祭祀的建筑,影响有两点:一是形成了原始社区组织(community),即中国封闭院落居住单位细胞的最初原型。二是逐渐演变形成了古代的坛庙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27
半穴居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0
▪ 居住面稍高于室外地面 建筑,可分为单室和多 室两种类型。地面建筑 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里。它标志着 中国建筑已经开始脱离 原始穴居阶段,而多室 建筑的出现,则标志着 中国建筑开始以室内空 间的细分来适应社会关 系[诸如私有财产增多] 的变化。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3
学习重点
不同时期著名城市的建设情况、发展 变迁和城市特征;中国古代城市分布 特征、发展规律;古代中国的城市规 划理论;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 展,城市规划实践等。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4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 城市
参考书目:
[1]庄林德,张京祥.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汪德华.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0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1.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
2)需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政治文化职能
3)需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交易场所,或至少
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经济中心的职能; (2、3是城市的实质)
4)需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居民点都形成城市。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6
一般地势较
高,临近河流,
天
便于取水和渔猎。
然
在洞内居住还可 以避免风雨及野 兽侵害。
洞 穴
2020/3/27
➢山顶洞遗址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7
原始人建造的人 工居所。在干燥地区 主要是黄河中上游地 区挖掘洞穴,分为横 穴和竖穴两大类。
•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 二、中国城市的产生 •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 四、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 五、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点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天然洞穴、 穴居、巢穴
3)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居民点 (村落)
2020/3/27
穴居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8
以树干为桩,
树
以树枝为梁,
居
再以树条、绳 索绑扎出楼板 和屋顶的骨架, 敷以茅草。
、 巢 居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9
黄河中上游地区原 始居民的主要居住方 式。其居住面位于地 下50-80厘米,地面 与居住面之间有斜坡 来连接。
2003. [9]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谭纵波. 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等期刊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
学习目的
• 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课程 • 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功能 • 指导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 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 拓展理论知识扩大就业面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3
a.三个区域:居住
区、墓葬区、窑场;
b.初步集中的特 征(大房子)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4
西安半坡 方形房想象 复原外观
大房子:原始氏族聚落的公共建筑,面积和体量 比一般居住建筑大很多。它往往处于聚落建筑群 的中心,被众多氏族成员的居住建筑所环绕。大 房子可能具有召开氏族会议、首领办公、敬神等 各种功能,是后世宫殿、祖庙、明堂等建筑类型 的前身。
基础和保证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1
• 城:城市的“城”是由城墙的“城”而来的,城墙是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8
二、中国城市的产生
1.中国城市的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末期龙山文化时期
1)史书记载 2)考古发掘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
(已经出现了家庭私有的痕迹, 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9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产生的基础,必要条件;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城市 产生的直接原因; 3)精神文化繁荣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土技术的发展。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5
a.木骨泥墙-北方黄河流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6
b.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属长江下游 地区的新石器石器文化。 位于浙江余姚,距今大 约7000-5300年。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木作工具、 建筑木构件和干阑式建 筑、立柱式的建筑遗迹。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7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建 筑的代表之一。位于陕 西临潼县城北郊临河东 岸,距今6600-6400年, 主要属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其建筑布局十分 清晰。从这种布局看, 姜寨遗址中存在的几个 分支血缘集团组成的; 或是一个由不同氏族组 成的小部落联盟。
2020/3/27
地面建筑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1
西安半坡村遗址属 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 文化。位于西安浐河 东岸高地上,距今 6800-6300年。遗址 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2020/3/27
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12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多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靠近河流的在二阶地上; 2)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4)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社,2009. [5]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 [6]伊利尔·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6.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约翰·M ·利维.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