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岑参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岑参《逢⼊京使》注释翻译赏析岑参《逢⼊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译⽂] 向东望着故乡的家园,长路漫漫;双袖已经湿透,泪⽔却还在不停地流。

[出⾃] 岑参《逢⼊京使》逢⼊京使 逢⼊京使 作者:岑参年代: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故园东望路漫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信。

译⽂1: 回头东望故园千⾥,路途遥远迷漫; 满⾯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2: 东望回故乡的路是遥遥没有尽头,想起故乡伤⼼的泪⽔不住地流,⾐袖都沾湿了。

在马上与回京的使者相逢,却没有纸和笔写封家书,就烦请你带个⼝信,说我在他乡很好吧。

译⽂3: 回头东望故园千⾥,路途遥远迷漫;满⾯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纸笔;唯有托你捎个⼝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在⼋世纪五⼗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去把握。

第⼀,他是⼀个好奇的⼈,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

早年他喜欢从出⼈意表的⾓度去发现诗。

有了边塞⽣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个新的天地。

第⼆,岑参诗⼈中的⼀股⼀往⽆前的英雄⽓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所⽆法⽐拟的。

他赞叹别⼈“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他⾃⼰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

他出塞时,才三⼗出头,正是充满锐⽓的年龄。

王昌龄、⾼适等年稍长的诗⼈,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正义性的⼀⾯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呼驰骋显⽰英雄⽓慨。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原文:逢入京使朝代:唐朝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赏析: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言语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错相深,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言语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楚,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特长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刻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逢入京使》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逢入京使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岑参《逢入京使》的原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的原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的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岑参《逢入京使》的意思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的意思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的意思及赏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1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2报平安。

1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2传语:捎口信。

向东望去,回家的路多么漫长。

想到这里,我打湿了两只衣袖还不能停止流泪。

骑马走在街上,突然看见要进京的使者。

可惜现在没有纸笔写家书,就劳烦你帮我给家人报一声平安吧。

【传语之美】
张籍有一首诗说想请人带一封家书,但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岑参的这首诗却比他更匆匆,因为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

可以想见他听说有人要进京的时候,
想到没有时间写信时拍着大一腿着急的样子,左思右想,使者又连连催促,他只好说“劳驾你替一我报一声平安吧”。

这一句“传语”,表达了游子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赏析】
即兴之作往往能爆发出深思熟虑也想不到的力量,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传语”,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们写作的时候,第一遍往往就是即兴的发挥,这时候不要担心自己的文采不够,重要的是一气呵成,流畅连贯。

在提笔时反复思考、断断续续,反而会阻碍思维的连贯一性一。

所以我们写作文的顺序应该是,先写完第一遍,再回头推敲自己的字句师傅合理。

【启示】
我国历来有写家书、向长辈请安的传统。

一家人无论相隔的远近,总是会相互担心和牵挂,特别是像岑参这样远在异乡的游子,心中最挂念的就是家乡的亲人。

我们今天与父母朝夕相处,但总有一天要离开他们自己去发展、学一习一,而这个时候,不要忘了给他们也报一
声平安。

唐诗《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

唐诗《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鉴赏】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与高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

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入戎幕后,转为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想象丰富,气势磅礴。

他的边塞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地壮阔、奇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战士们不畏艰苦,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形成了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风。

诗歌赏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途中他遇见了回京的使者,就请他捎句话给家人,说自己平安不要挂念。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的一、二句感情缠绵、冲动,三、四句则平和、豪放。

诗人在动情之后,情绪渐渐缓和,又满怀信心地赶路,因而遇到入京使者,只让他转道平安,而不言及身边琐事、儿女情长。

这不只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还因为此时诗人满怀报国壮志,想在铁马金戈中开拓前程。

平静的口吻正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不凡的抱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自然,而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显得余意深长。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译文及注释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逢入京使全文注释及赏析

逢入京使全文注释及赏析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逢入京使》的原文及全文赏析

《逢入京使》的原文及全文赏析

《逢入京使》的原文及全文赏析《逢入京使》的原文及全文赏析引言:《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逢入京使》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赏析一“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优选份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优选份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优选份岑参逢入京使赏析1岑参的《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⑴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__⑷。

⑴入京使:__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白话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__无恙。

【创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__区__县)__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__。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__。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__”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__”,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__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或谓717生),排行二十七。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伏诛后,家道衰落。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

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是岑参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时期,他的边塞名篇多作于此时。

安史乱后,参始东归。

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

乾元二年(759),出为虢州长史。

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

殷璠评其诗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今存诗约四百首,有《岑嘉州集》。

【原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1]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1]故园:指长安。

岑有别业在长安杜陵,作者西行,长安在东,故曰“东望”。

[2]龙钟:沾湿貌。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解读】天宝八载(749)冬,岑参自长安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充任掌书记,途中遇入京使者,遂作此诗,抒写怀乡思亲之情。

此诗信口而成,词浅意深。

前二句以回望归路、泪湿双袖的细节,刻画浓郁的思乡情结。

后二句真切地活现出不期而遇、立马而谈、行色匆匆的情状,并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复杂心曲:因己思乡之情,推及家人挂念远行者的苦况,转生“报平安”以慰家人的强烈愿望。

岑参《逢入京使》简析

岑参《逢入京使》简析

岑参《逢入京使》简析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①故园:指长安。

②“双袖”句:用两袖拭泪,袖已沾湿而泪仍不止。

龙钟,沾湿。

涕泪流溢的样子。

【赏析】
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诗作于此次赴边途中。

首句写眼前的实景。

第二句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激情。

三四句表现了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看似信手而作,不假雕琢,却真挚感人,平易中透出丰富的韵味。

逢入京使·赏析·岑参

逢入京使·赏析·岑参

逢入京使·赏析·岑参
逢入京使·赏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年(749),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岑参为节度使府掌书记。

岑参第一次踏上西域恶劣的征途,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去西域的路上遇到老乡的情景。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

诗人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回头望长安的家园,只觉得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东望”点明了诗人所在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话勾勒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情态。

诗人思忆家乡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襟袖。

这里“泪不干”,是一种夸张手法,自己突然在外地遇到了家乡人,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以致泪流不止。

这句话也为下文诗人捎家书做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和老乡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也来不及写信,就请老乡给家里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

“无纸笔”表明两人行色匆匆,偶然在路上相遇。

如果此时诗人有纸和笔该有多好,这样诗人就可以畅快淋漓地在纸上一抒自己的思乡心情了,但是,诗人却没有,那就捎个口信吧。

此时,诗人心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也有对未来前途的期盼,心中百感交集。

但最后这一句简洁有力的话也表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这首七言绝句,不事雕琢,语言简洁自然,感情真挚,深入人心,将深沉的情感凝练在泪沾衣襟和托乡人捎口信这两个动作中,语约而义丰,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艺概·诗概》)。

岑参《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岑参《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岑参《逢入京使》唐诗鉴赏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岑参——《逢入京使》【年代】:唐【作者】:岑参——《逢入京使》【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唐诗三百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 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 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赏析《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与你相遇一译:熟人)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
拓展提升 古诗中荡开一笔,新意 倍出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谢谢欣赏
主题探究:《逢入京使》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恰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 场面。表达了作者怀想思亲的凄苦心情诗文语言朴实, 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 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
深。
拓展延伸:岑参为什么要远 赴边塞?这能体现出盛唐的 哪些气质?
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
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 岁,之前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辞别了居住在 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 两个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 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 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 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 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 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情感,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① 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注释∶ ①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唐天宝八载,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④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⑤凭:请求,劳烦。 ⑥传语:捎口信。
•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眼前的实景。
• “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思念亲人之情。
• 第三、四两句给人以匆匆之感:马上相逢,没有纸 笔,只好托这位朋友捎口信给长安的亲人。
• 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 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 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逢入京使》岑参古诗赏析
赏析古诗词方法 1.读懂诗意,疏通文意。 2.注意用典,暗示倾向。 3.关注手法,借鉴提高。 4.抓住末句,明确情感。
作者简介: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
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边塞 诗派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 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 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 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 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 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尤多佳作。
默写 3.凭君传语报平安 军
测试 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 干”?(2分)
2.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 2.思念故乡亲人。 (2分)
疏通诗意: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在远赴边
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不可遏制。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 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 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 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万千思念, 只有托他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
赏析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