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七月电子教案

诗经七月电子教案
(5)比较(5分钟)
将我们现代的农事活动与中国古代的农事活动进行对比,并从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难和诗中浓厚的乡土气息。
(6)《诗经》经典语言欣赏(5分钟)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诗歌的学习在于朗读,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可以加深其对诗歌的认识
请生朗读,既是对学生把握字音的一种检查,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学生先对诗歌进行释义,并总结主要内容
提问:第一节中如何理解“田畯至喜”?
学生释义并总结主要内容
提问:第二节中如何理解“女心伤悲”?
第4、五节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当时农奴的生活处境?
5、第九节
①释义
②内容讲解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怎么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2015-2016学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国学经典 诗经·七月》
授课时间
第三周 星期 ( 月 日) 第 节
课时
2课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习题课□ 讨论课□ 现场教学□ 其它:
教学资源
挂图□ 模型□ 实物□ 多媒体■ 音像□ 报纸□ 其它:

3七月课件

3七月课件

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 (yì )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qiā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jú ),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tuò)。一之日于貉(hé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 献豜(jiān)于公。
八、
二月凿冰(发出)冲冲声,三月放入冰窖(冲冲:凿
冰声。凌阴:冰窖。凌:冰。阴:通“窨”,地窖。 古时藏冰于窖,以备夏天取用)。四月早朝(其蚤: 指早朝,是一种祭祀司寒神的仪式。蚤:通 “早”。),献羔羊祭韭菜(羔、韭:都是祭品。羔: 羔羊。韭:韭菜)。九月秋高气爽,十月天地肃清 (肃霜:即肃爽,双声联绵词[从王国维说],指秋高 气爽。涤场:即涤荡,双声联绵词[从王国维说],指 天地肃清),两樽酒聚会宴飨,屠宰羔羊(朋酒:两 樽酒。朋:本义是两串贝,引申为‘双’。斯:指示 代词,复指宾语“朋酒”。飨:指聚会宴飨。曰:句 首语气词)。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 那犀牛角做的酒器,(祝贺)长寿没有止境(跻:登。 公堂: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称:举起。兕觥: 用犀牛角做的酒器。兕:犀牛。万寿:极言长寿命。 无疆:没有止境)。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suō)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jì n)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shū)。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 采荼(tú )薪樗(chū)。食(sì )我农夫。 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 于茅,宵尔索綯(tá 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七月

七月

二、 学习要点
细读《七月》,了解我国上古时
期季节、物象、农事的变化,并从 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难和浓厚的乡 土气息。
三、有关《诗经》
《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2、献诗说 孔 3、删诗说 子 像

《诗经》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现存本《诗经》
分《风》、《雅》、
《颂》三部分,共 305篇 。
四、有关《七月》
功 , 言二 私之 其日 豵其 ,同 獻, 豜載 于纘 公武 。
嗟穹 我窒 婦熏 入 子鼠 此 室,, 處曰塞 。為向 改墐 歲戶 ,。
五 章
清 吴 求 《 豳 风 图 八 稼圃 。 ,
八章 躋朋 “彼酒 萬公斯 壽堂饗 ,, 無 稱曰 疆 ”彼殺 。兕羔 觥羊 :。
六、研习与思考
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一诗之中无不 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
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
括。 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 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七、延伸阅读
南宋马和之《豳风七月》


一、教学要求
二、学习要点
三、有关《诗经》
四、有关《七月》
五、课文分析
六、研习思考
七、延伸阅读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诗经》的产 生年代、创作背景及 相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大
致内容、分类和主要
思想;
3、细读《七 月》,了解其内容 与背景; 4、体会《七月》 的内涵,感受其中 蕴藏的乡土气息。
《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 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是记载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

诗经七月课件电子教案

诗经七月课件电子教案
▪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 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初读感知
▪ 在文中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背景大意敷演
▪ 本篇选自《诗经》豳风,豳写作 “邠”,国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至 彬县一带。这是西周初年民歌,也是 “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 全诗共八章,诗中写了耕地、采桑、 养蚕、纺织、收割、染布、打猎、饮 食、盖房、酿酒、藏冰、祭神、祝寿 等,从写法上看,多用白描方法,以 时令为经,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纬,抓 住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表现。
▪内容讲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流火:“火”不是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一 顆恒星,卽28宿中的心宿二,這顆星古代 稱爲“火”,又稱爲大火;夏曆六月黄昏 時,這顆恒星出現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 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時位置開始偏西向 下移動,古人稱之爲“流火”;隨着大火 位置移動,暑熱開始減退;到了九月,已 經秋凉,就要“授衣”,卽發放禦寒的冬 衣了。
▪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 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 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 是民歌。
▪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 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 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 74篇。
▪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 先功业的。
▪ 六月食郁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 (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 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薪樗 (chū ),食我农夫。
▪ 九月筑场圃,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其乘屋,始播百谷。
正音试读
▪ 《豳风·七月》

诗经 七月(第五讲 诗经 七月)

诗经 七月(第五讲  诗经 七月)

第五讲诗经·七月一、《诗经》的成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本来叫做《诗》或者《诗三百》,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之后,才把它称为《诗经》。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诗歌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六世纪),共约五百年周人的作品。

《诗经》因表现体裁和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指国风,就是地方歌谣。

《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的乐歌。

雅分大、小雅。

《颂》是歌颂的意思,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章。

三、《诗经》的史料价值从史籍角度看,《诗经》尽管经过采诗者的整理、孔子的删定和儒生们的附会,带有很大的间接性、主观性,但是《诗经》所包涵的历史时空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依然有理由把它称作这段历史的“史诗”。

* 《豳风·七月》以农事和农夫生活为中心,以衣食为重点,全面、真实、具体地写出了周初豳邑农夫一年四季所从事的各项农事活动及其风俗习惯,还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一些情况,农夫们的苦乐无不显现在字里行间,是研究当时周人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

四、《诗经》的流传* 何谓今文三家诗?* 现在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诗经》的版本:1.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汉毛亨、毛苌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2.齐、鲁、韩三家诗的辑佚本—清王先谦《诗三家集义疏》。

3.高亨的《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出版。

【《豳风·七月》】本文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豳风》。

豳(bīn),亦作邠,商周地名。

《七月》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中第一长篇农事诗。

全诗以四言为主,各章或为农夫所唱,或为农妇所咏,叙事、抒情相结合,民歌特点十分明显,是豳地农民的作品。

【夏商周三代历法的“三正”问题】月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周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春夏秋冬殷历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二月冬春夏秋冬夏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春夏秋冬。

诗经七月电子教案-推荐下载

诗经七月电子教案-推荐下载

叶约五百余年间的 305 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
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 “风”、“雅”、“颂”。“风”又称为
“十五国风”,指的是 15 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七月》诗经度工作计划

《七月》诗经度工作计划

《七月》诗经度工作计划英文回答:In my work plan for the poem "July" in the Book of Songs, I would first analyze the theme and structure of the poem. "July" is a poem that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the summer month of July. The poet expresses his admiration for the blooming flowers, the clear sky, and the refreshing breeze. The poem consists of three stanzas, with each stanza portray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ure in July.The first stanza depicts the beauty of the flowers in July. The poet describes how the flowers are in full bloom, spreading their fragrance in the air. This imagery conveys a sense of vitality and abundance. The second stanza focuses on the clear sky and the bright sun. The poet marvels at the clear blue sky and compares it to abeautiful piece of jade. This comparison adds a touch of elegance to the poem. The third stanza highlights the refreshing breeze that blows in July. The poet describeshow the breeze brings relief from the heat and brings joyto people's hearts.Moving on to my work plan, I would then delve into the poetic devices used in the poem. The poet employs vivid imagery to paint a picture of the beauty of July. For example, in the first stanza, the poet uses the image of flowers in full bloom to evoke a sense of abundance and vitality. In the second stanza, the comparison of the clear sky to a piece of jade adds a touch of elegance to the poem. The use of personification is also evident in the poem, as the poet attributes human qualities to nature. For instance, the breeze is described as bringing joy to people's hearts.Furthermore, I would analyze the tone and mood of the poem. The tone of "July" is one of admir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 poet expresses his awe and wonder at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July. The mood of the poem is uplifting and joyful, as the poet celebrates the beauty of the season.In terms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July" reflects the Chinese appreciation for nature and thechanging seasons. In Chinese culture, nature is often seen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The poem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summer and portrays the beauty of nature during this time of the year.中文回答:《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我在这篇工作计划中将对这首诗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

古代汉语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古代汉语诗经七月教案大学

教学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汉语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七月》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诗经·七月》的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七月》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深入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述《诗经》的分类和特点。

二、课文分析1. 介绍《诗经·七月》的背景。

2. 分析《诗经·七月》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a. 结构特点:以月份为线索,描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作和生活。

b. 修辞手法:运用比兴、夸张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农夫的辛勤劳动和丰收喜悦。

c.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中的生僻字词。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阅读古代汉语诗歌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七月》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提出问题:如何深入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a. 比兴手法:如“七月流火,八月蟋蟀在堂”等,形象地描绘了季节变化。

b. 夸张手法: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等,生动地表现了农夫的辛勤劳作。

2. 分析《诗经·七月》中的生僻字词。

a. 举例说明生僻字词在诗中的运用。

b. 引导学生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中的比兴手法和夸张手法。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七月》的艺术特色。

诗经七月教学设计方案

诗经七月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诗经》七月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分析《诗经》七月,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经》七月。

(2)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经》七月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经》七月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经》七月所反映的古代农耕生活。

(2)把握《诗经》七月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经》七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

3. 品析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七月的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各组讨论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4. 分析与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七月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结合古代农耕生活,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经》七月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诗经》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经》七月。

(2)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诗经》七月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经》七月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豳风·七月》课件

《豳风·七月》课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章法有度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豳风·七月》的结构清晰,章法严谨,各章 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完整的诗歌体系。
《豳风·七月》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总结词:意象丰富
详细描述:《豳风·七月》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场景,如“七月在 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03
《豳风·七月》的影响和意义
《豳风·七月》的影响和意义
01
℅这条 into彻ELY theutz头痛 opinion
02
= Januarough all the患者在透 过 pr⒈咔,多 marrity of the这条 into复方汁 tear tun摇头-ough 臭unga 加之1洎"
《豳风·七月》的影响和意义
文学解读
将《豳风·七月》作为文学作品,分析 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探讨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豳风·七月》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文献研究法
文本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
通过对《诗经》中其他篇章 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为研究《豳风·七月》提供
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
通过对《豳风·七月》的文本 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
《豳风·七月》在文学创作中的借鉴和应用
主题借鉴
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在主题上借鉴了《豳风·七月》的思想内涵,如 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等。
修辞手法运用
《豳风·七月》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被广泛运用于现代诗歌 和散文创作中。
影响后世文学创作风格
《豳风·七月》所体现的质朴自然、真挚感人的风格对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七月教案

诗经七月教案

诗经七月教案教案标题:诗经七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中的七月篇章。

2. 学习和理解《诗经》中的七月篇章的主题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诗经》中的七月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诗经七月篇章的文本材料。

2. 诗经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解读资料。

3. 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七月篇章的内容。

4.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经》相关知识,如《关雎》、《蒹葭》等。

探究:1. 分发《诗经》七月篇章的文本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七月篇章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七月篇章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和隐喻?- 七月篇章中的情感和情绪是怎样表达的?- 七月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对现代社会还有什么启示?拓展: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七月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展示: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诗的研究结果。

2.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展示内容,探讨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巩固:1. 老师总结《诗经》七月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七月篇章,可以是诗歌、散文等形式。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自己创作的七月篇章,并写下对《诗经》七月篇章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评估:1.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

2. 对学生完成的创作和对《诗经》七月篇章的理解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诗经》中的其他篇章。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展览,加深对《诗经》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诗经》《七月》

课件《诗经》《七月》

第二讲经部
第三节《诗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放曰风。……雅者,正也,宣王政之所由废兴 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 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大序》 )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 《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史记〃孔子世家》)
第二讲经部
第三节《诗经》
第二讲经部
第三节《诗经》
第三节《诗经》
一、《诗经》简介 二、《诗经》的 “四始六义” 三、《诗经》的内容与价值 四、《诗经》的注疏与参考书 五、选文《七月》
第二讲经部 一、《诗经》简介
第三节《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 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 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觱發:风寒盛。《说文》,作毕发。或云觱發为大风触物之声。栗烈: 寒气盛。
5、褐:毛布,粗麻或粗毛制短衣。卒岁:终岁,指度过寒冬残年。
第二讲经部
第三节《诗经》
第二讲经部
第三节《诗经》
6、于耜:整修耒耜(准备耕种)。于:为。《仪礼〃士冠礼》 “宜之于假。”注“于犹为也。”在此诗中,于字是整修、 整治之意。耜:犁上之铧。举趾:指举足而耕耘。 7、同:会同,一起。婦子:妻子儿女。馌:指以食品给人, 犹馈。南畝:南面的田地。或指南北为垄的田地。 8、田畯:掌管农事的大管家。古又称田大夫、农正、田官、 啬夫。喜:通 。读为chi,是酒食之统称,在此应是动词化, 即“用酒食”,吃吃喝喝。指那田官来吃喝。

《诗经 豳风七月》优秀教案

《诗经 豳风七月》优秀教案

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是《》中的一首诗。

是一首的民歌。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跟三家时期同时,还有据说是秦汉之间的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毛诗》是用战国篆文书写的,河间献王很推崇它,但终西汉之世,《毛诗》也没能立于学官。到了东汉,由于《毛诗》的讲解,诗义符合儒家学说,注释又接近《尔雅》,深受当时经学大师们的推重,郑重、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师都提倡《毛诗》,尤其是郑玄《毛诗传笺》问世以后,《毛诗》渐成独霸的势头。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以次散佚,至今只有清人从古籍中辑录的佚文,使我们能了解三家的大略。虽然宋代以后,很多人在批评毛、郑说解的错误,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都还是毛诗的传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最为普及的是南宋朱熹在《毛传》、《郑笺》基础上间采三家诗说,并吸纳其他几家成果写成的《诗集传》。
四、有关《七月》
《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现存本《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目无文的《笙诗》。其中《风》分15部分,分属于15个地区(有的是地区,如周南、召南;有的确是诸侯国,如郑、卫、齐、秦;有的是京畿地带,如王),通常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两大部分,都是周京和京畿地区的歌诗,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另有6篇笙诗,总目80),《大雅》31篇。《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三部分,共40篇。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我们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见PPT
2.课文分析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本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三、有关《诗经》
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诗经·七月》教案
附课后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答案和翻译
一、教学要求
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了解《诗经》的大致内容、分类和主要思想;
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
体会《七月》的内涵,感受其中蕴藏的乡土气息。
二、学习要点
细读《七月》,了解我国上古时期季节、物象、农事的变化,并从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难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怎么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陈振寰:关于《诗经》(节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选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三百多篇。大约在春秋中期以后(公元前550年左右),跟我们现在所见《诗经》近似的本子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当时,人们只管它叫《诗》,也叫“诗三百”。孔子教书,《诗》是最重要的教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到战国时期,《诗》成了儒家的经典,《庄子》已经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六经”的说法。(《天运》)《荀子·劝学》也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但当时还没有把“诗”跟“经”两个词直接地合在一起。《诗》被正式地尊为经书,是汉武帝时候的事。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经赞》),专门设立了博士官传授《诗》、《礼》等儒家经典。文景之世,有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传今文(汉隶)《诗》学,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诗》类著述,首列“《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从此“诗”跟“经”就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印入了人们的脑海里。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我们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