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的方法和意义。
一、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细胞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医生在骨骼中穿刺抽取骨髓液和组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2. 骨髓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是将骨髓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然后用不同染色剂染色,如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可以分析出异常细胞的数量和性质。
3. 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散射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准确地检测骨髓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及其表达水平。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融合基因检测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帮助医生对骨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辅助疾病诊断: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辅助医生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对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指导治疗策略:根据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干细胞移植等,提高治疗效果。
4. 监测疾病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不断监测骨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5. 预测疾病预后:一些骨髓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的特点,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测
出现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1.粒细胞系统
四、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大小 形态 颜色 数量 分布
非特异性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紫红色
少量或中等量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中性颗粒 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淡红或淡紫红色
多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3.临床意义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活性减低。 (5)其他血液病:一些成熟淋巴细胞的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NAP 活性中度增高。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 增高。
细胞、破骨细胞及一些退化细胞,如Ferrata细胞(退化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1.原理 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试剂中的联苯胺脱氢氧化并使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与试剂中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稳定的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2.结果 (1)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 (2)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 (3)颗粒大而密集者根据程度定为阳性、强阳性反应
圆形
圆形
圆形
椭圆形、一侧 明显凹陷呈肾形、 呈带状、条状、
扁平或略凹陷 半月形等
枝杆状
常无
无
无
10~15μm 圆形
分叶(2~5叶) 无
染色质
细颗粒
开始聚集
聚集呈索块状
小块状
粗糙呈块状
粗块状
骨髓细胞学检查
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ANLL-M2a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原始细胞占30~89%(NEC),并可见到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10%, 约50%病例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核分裂细胞较多见。 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表现为细胞大小异常,形态多变,胞体畸形有瘤状突起,核形畸变,如凹陷、折叠、扭曲、肾形、分叶等,也可表现为核发育迟缓,胞质出现少数嗜苯胺蓝颗粒。
临床意义 急单时,染色呈强阳性,但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时,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但酶活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主要用于鉴别急单与急粒。
其他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类白血病和慢粒反应的鉴别 再障和PNH的鉴别。 化脓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 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Gaucher细胞与Niemann-Pick的鉴别。
Megaloblastic anemia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百分比常>40%,以早及中幼红细胞为主。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与相应阶段的正常红细胞相比,胞体及胞核均增大,核染色质纤细、疏松,着色浅淡。胞浆量丰富,呈核浆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呈高色素性。易见巨红细胞、异形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 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可见各阶段巨粒细胞,以晚幼粒、杆状核细胞最多见,其特点是胞体增大,胞核肿胀,核染色质疏松。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巨核细胞数目大致正常,但亦可见巨型变,部分巨核细胞呈分叶状。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常见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友病禁忌)
(骨髓穿刺注意事项: 1,标本量,0.2~0.5 毫升 )
患者就医(血液病诊断线索):
1,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热+贫血。 2,外周血异常,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有出血表现。 3,肝、脾、淋巴结肿大(超声学)。 4,骨疼或胸骨有压痛等症状就诊时(影像学)。
M3 M1、M2 M6 M4 M5 L1 L2
L3
2、细胞免疫学 (Immunological)
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膜或细胞浆及细胞核进行特 异性抗原检测,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不同分化阶段的白血病细胞, 为AL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识别造血祖细胞:TDT,HLA-DR,CD45,CD34.
常见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
一、常见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骨髓检查的适应症 三、简述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
一、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1、贫血的定义 2、贫血的发病机制 3、常见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1、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 比容低于正常值,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
细胞遗传学变异:
t(15;17)(q22;q12) t(11;17)(q13;q21) 或t(11;17)(q23;q21) t(5;17) (q23;q21)
小结
血液病复杂多变,诊断正确与否? 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检验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象:Hb50-90g/L,严重者可低于30g/L以下。 一、 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实验室检查
尿胆原:阳性。 尿隐血:阳性。 总胆红素升高(20umol/L),以间接胆红素增高
骨髓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 以红系为主,常常幼红细胞>30% ,以中、晚 幼红细胞为主 3. 粒系大致正常 4. 巨核系正常 5. 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 消失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HA)
由于各种原因,使RBC寿命缩短、破 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致的 一组贫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可高达 6~8倍。
白血病的分类
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本次仅讨论此内容) 慢性白血病
按白血病细胞类型: 淋巴细胞白血病 髓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血象:
1. RBC 、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WBC 不 定 ( 高 、 低 、 正 常 ) , 当 WBC≥ 100109/L时,引起血液粘滞,易致呼吸窘迫综合症 ,颅内出血等,极易导致病人死亡,临床上称为高 白细胞综合征,是血液科危症之一,也是引起医疗 纠纷常见原因
Megaloblastic Anemia
P288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Aplastic Anemia AA)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 减少和/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缺陷及 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 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一组综合 征。
分型:
1. 急性再障(AAA) [外国称重型再障(SAA), 我国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由于叶酸/VitB12摄入不足或者消耗过多, 使体内储存叶酸/VitB12缺乏,导致DNA 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组贫血。
血液学特征:巨幼红细胞贫血,也伴有 粒细胞系巨幼变及核分叶过多现象
血 象:
1. RBC 、 Hb 2. Ret /正常 3. Plat 4. WBC基本正常/,可见过分叶现象 5. 涂片 : RBC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
骨髓细胞学检查(3)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 ①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在 30%~<80%; ②各阶段单核细胞>20%; ③当嗜酸性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5%时,则叫作M4E0; ④较少见。
成熟 小
大多圆、椭圆、卵 圆形,巨核不规则
核小质多 分叶 消失
粗糙(块状) 粉色、多
㈢、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1、红细胞系统 erythrocytes
原红(normoblast) 早幼红(basophilic normoblast) 中幼红(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晚幼红(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各型白血病免疫学鉴别
类型
B- 淋 T- 淋 急非淋
CD10 CD19 CD22 TdT HLA-DR CD3 CD7 CD13 CD33 MP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和基因特异改变
类型
染色体改变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核小而浓染,胞浆嗜碱,呈“浆幼核老” 现象。
铁染色
细胞内铁:储存于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 铁粒幼红细胞:I 型(1~2) II (3~5) III(6~10) 环形铁粒幼细胞 ( >6, 绕核半圈以上)
细胞外铁:储存于幼红细胞外骨髓基质中的铁
一般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
杆状核>分叶核
骨髓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检验科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检验科血液病的实验诊断一、引言科学的诊断方法对于血液病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诊断是血液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检测,可以获得血液病的相关指标,从而帮助医生准确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血液病进行实验诊断的方法和指标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急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其特点是血液中出现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严重影响正常造血过程。
实验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免疫表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1.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急性白血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亚型和风险分层。
2. 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分析是利用特异性的抗体标记和检测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表面标志物,从而确定患者的白细胞类型和分布。
对于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白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分布,进而确定疾病的亚型和预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白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变异和染色体异常,进一步确定急性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
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三、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实验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遗传学检测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1.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可以确定是否患有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层。
2. 遗传学检测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进一步确定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类型和分层。
常见的遗传学检测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基因突变检测。
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指标
第四节 淋巴瘤
一、霍奇金病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主要实验室 1 病理学检验:找到特异的R-S细胞 2 血象:轻到中度的正细胞正色素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3 骨髓象:多为非特异性改变。找到R-S细胞有诊断意义,但阳性率不高。 4 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可通过TCR基因重排和B细胞H链的基因重排进一步分型。 5 生化检查:血清α2-球蛋白、HP及Cu浓度增高。若ALP和Ca升高,提示骨骼有侵润或破坏。晚期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但C3升高。 6 血沉:增快
二、巨幼细胞贫血
概述 因叶酸或 和 VitB12缺乏或遗传及药物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 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红系及髓细胞“巨幼变”。 全身性疾幼细胞贫血
主要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Hb、RBC、Hct、MCV、MCH、MCHC、 RDW 2.血象:大细胞正色素、RBC大小不等 Ret正常或增加;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3.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 比↓。红系巨幼变,老浆幼核 4.细胞化学染色: 5.生化指标:血清叶酸<3ng/L,红细胞叶酸< 100ng/L 血清VitB12 < 100~140ng/Ml; 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阳性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法评价 骨髓活检比骨髓涂片更有价值; 之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概述 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出血缺陷而引起了血管内溶血,临床上以出现间歇性血红蛋白尿和贫血为主要特征。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RCUD: 单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包括难治性贫血、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骨髓检验的流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髓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2. 掌握骨髓穿刺术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操作方法;3. 学会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骨髓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从骨髓腔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髓穿刺包、玻片、染色液、显微镜、无菌手套、无菌棉球、无菌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等;2. 实验仪器:骨髓穿刺针、注射器、玻片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骨髓穿刺术(1)选择穿刺部位:髂前上棘穿刺或髂后上棘穿刺;(2)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消毒穿刺部位;(3)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4)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时,抽出针芯,见有骨髓液流出;(5)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注入玻片;(6)涂片、固定、染色;(7)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2. 骨髓细胞学检查(1)观察骨髓涂片,记录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2)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判断骨髓细胞类型;(4)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血液病。
五、实验结果1. 骨髓穿刺术顺利,成功获得骨髓液;2. 骨髓涂片染色良好,细胞形态清晰;3.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4.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六、实验分析1. 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液的重要手段,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2.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有助于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3.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熟练掌握各种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七、实验结论本次骨髓检验实验顺利完成,成功获取骨髓液,并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怀疑血液病该做哪些检查
怀疑血液病该做哪些检查【摘要】血液病是一种涉及血液、骨髓或淋巴系统的疾病,可能导致贫血、出血倾向等不良症状。
进行血液病检查可以帮助及早发现疾病,提供及时治疗。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困难、淤青等,若怀疑血液病,应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常规检查。
特殊检查项目可能包括免疫固定电泳、染色体分析等。
在怀疑血液病时,骨髓穿刺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
其他可能的检查还包括淋巴结穿刺、核磁共振等。
血液病检查对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当发现异常时应尽快寻求医疗帮助,进行进一步诊断。
【关键词】血液病、检查、怀疑、常见症状、常规检查、特殊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血液病诊断、异常、重要性、进一步诊断。
1. 引言1.1 什么是血液病?血液病是一类由于血液系统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血液病可以影响骨髓、淋巴组织和外周血液中的血细胞,导致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这些异常造成了机体免疫、凝血和输氧等功能的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血液病可以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导致。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环境因素则包括化学物质暴露、放射线照射等。
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临床症状也各异,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及早进行血液病检查对于及时发现疾病、采取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1.2 为什么要进行血液病检查?进行血液病检查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血液病是一类涉及血液、骨髓或淋巴组织的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等。
这些疾病在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展到晚期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进行血液病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或异常,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许多情况下,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延长生存时间。
血液学检验骨髓检查
血液学检验骨髓检查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28.6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丁培琴[导读] 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均来自于骨髓,部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等也来源于骨髓。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200 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均来自于骨髓,部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等也来源于骨髓。
直至18岁以后,全身的长骨几乎是黄骨髓。
正常成年分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一半,骨髓量约为1500~3000g。
骨髓检查时临床上常用并易普及且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
血液系疾病包括白血病、血友病、贫血,通过骨髓检查,能够对血液系统中的一些疾病进行诊断。
此外,通过骨髓检查,也能够对非血液性疾病进行鉴别,包括多发性脊髓瘤以及体内出现血小板和血细胞数量的增多和减少。
进行骨髓检查,能够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
同时做出相应诊断。
除此之外,通过骨髓检查,能够对经常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等,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原虫和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骨髓检查对临床诊断、观察疗效、预后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骨髓涂片检查为血液疾病的主要诊断。
通过骨髓检查,能够了解患有血液病患者的一些患病情况。
血液病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应当首先遵从医嘱服用。
目前,大多数治疗血液病的药物为西药,西药多以止痛为主。
目前,临床上治疗血液病过程中,多用受体阻滞剂居多。
而若以中药治疗血液病,多使用中药药材辅之其他中药药材进行治疗,通过提取相应中药药材制作复方汤剂。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治疗血液病的过程中,目的是减少患者发病几率。
此外,护理人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变化,关注血压、意识和呼吸等变化,如果出现指标超出合理范围要及时进行就医。
同时,患者应多饮用温水,保证液体量适宜,防止血液浓缩,多食用水果和蔬菜,禁止使用辛辣、油腻食物。
常见血液病诊断简述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二.诊断标准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缺铁性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
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4生化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红细胞叶酸水平;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清胃泌素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5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怀疑血液病该做哪些检查
怀疑血液病该做哪些检查怀疑血液病时,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诊。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病,并确定具体的血液病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病检查项目:1. 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并提供有关这些细胞的其他指标,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水平。
2. 骨髓穿刺和活检:通过骨髓穿刺和活检可以获取骨髓细胞样本,以分析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遗传学检测。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的细胞类型或染色体异常,以及进一步确定血液病的类型。
3. 骨髓增生活性:骨髓增生活性检查可以评估骨髓的细胞增生能力,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骨髓增生异常的情况。
这对于血液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4.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可以提供有关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等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检测某些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非常重要。
5. 淋巴结和脾脏检查:通过对淋巴结和脾脏进行触诊、超声检查和组织活检,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瘤或其他淋巴组织相关的血液病。
6. 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可以评估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这对于检测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的染色体异常非常重要。
7.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分析个体DNA中的某些基因或突变。
这对于一些遗传性血液病如白血病和骨髓衰竭综合征等的诊断非常关键。
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评估细胞的组织学表型,以帮助确定特定类型的血液病,并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
怀疑血液病时,上述这些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并且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综合分析,以确定最终的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检查项目可能会因不同的血液病类型和个人情况而有所不同,具体的检查方案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贫血一、定义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
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下列4级。
贫血的临床分级二、贫血分类贫血可以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或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加以分类。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
贫血可分为三类:(一)、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MCV>95fI。
此类贫血大多为正常色素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时。
(二)、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MCV=80~95fI,MCHC=0.32~0.36(32~36%)。
属此类贫血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及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炎症、感染、尿毒症、肝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等。
(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MCV<80fI,MCHC<0.31(31%)。
属于此类贫血者有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分类,贫血可分类如表三、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据红细胞参数(MCV、MCH及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硷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
观察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
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
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
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必须包括染色,以确诊或排除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在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某些特殊检查,例如各种溶血性疾病的试验,以确定诊断。
综合分析贫血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从而作出贫血的疾病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一、定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是浆细胞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一种恶性肿瘤。
B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为浆细胞,具有分泌抗体,对抗外来的病毒和细菌的能力。
当浆细胞发生癌病变,其会复制产生许多恶性的浆细胞,被称为骨髓癌细胞(Myeloma cell),骨髓癌细胞倾向聚集在骨髓内或在骨头外侧两端的坚硬部份,会侵犯多处骨头,形成多个癌块,造成多发性肿瘤的问题,即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二、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
MM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三、分型在临床上,根据血清中M成分的特点可把本病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种类型,其中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 型。
四、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贫血见于绝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而加重。
一般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可有大细胞性贫血伴骨髓幼红细胞巨幼样变,也可因有失血而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外周血涂片偶可见到个别瘤细胞,若出现大量瘤细胞,应考虑为浆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MM的主要特征。
瘤细胞数量多少不等,一般都占有核细胞5%以上,多者可达80%~95%以上。
骨髓一般呈增生性骨髓象,各系统比例与瘤细胞数量有关,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小时,粒细胞和红细胞系比例可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当瘤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时,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均可明显减少。
值得提出的是,在部分患者,特别在病程早期,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单个部位骨髓穿刺不一定检出骨髓瘤细胞,此时应作多部位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方可发现瘤细胞。
瘤细胞易位于涂片尾部,应注意检查涂片尾部。
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
分化良好者与正常成熟浆细胞形态相似,分化不良者呈典型骨髓瘤细胞形态,而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幼浆细胞或浆母细胞形态。
同一患者的骨髓中可出现形态不一的骨髓瘤细胞。
典型骨髓瘤细胞较成熟浆细胞大,直径为30~50μm细胞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蓝染,核旁空晕消失或不明显,胞质中可见泡壁含核糖核酸、泡内含中性核蛋白的空泡,也可见到含本-周蛋白的类棒状小体,以及外层含免疫球蛋白,而内含糖蛋白的拉塞尔小体(Ruseu小体),核较大,核染色质细致,有一或两个核仁。
少数瘤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但核分裂并不常见。
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经瑞特染色可呈火焰状,此因嗜碱性糖蛋白被嗜酸性糖蛋白取代的缘故。
据观察,瘤细胞形态近似成熟浆细胞者病程进展较慢,瘤细胞形态呈分化不良者病程进展较快。
胞核与胞质发育成熟程度不成比例是瘤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重要特征。
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
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的同时,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明显减少。
五、WHO诊断MM标准(2001)1.诊断MM要求具有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或者具有至少3项次要标准而且其中必须包括⑴项和⑵项。
病人应有与诊断标准相关的疾病进展性症状。
2. 主要标准:⑴骨髓浆细胞增多(>30%)⑵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⑶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L尿本周蛋白>1g/24h3. 次要标准:⑴骨髓浆细胞增多(10~30%)⑵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于上述水平⑶有溶骨性病变⑷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定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80%-90%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脾脏无明显肿大。
分类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
儿童80%为急性型(AITP),无性别差异,春冬两季易发病,一旦病源清除,疾病在6-12月痊愈,而成人ITP95%以上为慢性型(CITP),男女之比约1:3,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迁延难愈。
本病病死率约为1%,多数是因颅内出血死亡,ITP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与慢性鉴别实验室检查1、血象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
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
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2、骨髓象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
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3、免疫学检查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直接结合试验,如核素标记、荧光标记或酶联抗血清的PAIg 检测法。
国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TP患者PAIgG,PAIgM和PA-C3阳性率分别为94%、35%、39%。
其增高程度与血小板计数负相关。
急性型时PAIgM 多见。
巨核表面细胞亦可查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4、其他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51Cr或111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缩短。
急性白血病一、形态学分型在法、美、英(FAB)合作组分型基础上,1988年天津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建议试行以下分型法;(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分为3个亚型:L1型,细胞分化较好,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治疗反应较好;L2型,以大淋巴细胞为主,有大小不均,治疗反应相对较差;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治疗缓解率很低。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可分为7个亚型;1、M1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非幼红系细胞)。
2、M2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又分为2个亚型。
M2a骨髓中原粒细胞占非幼红细胞的30-8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2b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M3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非幼红细胞的>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又分二亚型;M3a为粗颗粒型,嗜苯胺兰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
M3b为细颗粒型,嗜苯胺兰颗粒密集而细小。
4、M4即为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和单核细胞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亚型;M4b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20%。
M4c原始细胞即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细胞>30%。
M4Eo除上述特征外,有嗜酸颗粒粗大而园。
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5.M5 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可分二个亚型;M5a 未分化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占非系细胞的≥80%。
M5b 部分分化型,其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原单核细胞<80%。
6.M6 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红系细胞>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系细胞中的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30%,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中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幼单)>20%。
7.M7 巨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原巨核细胞由组化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造血细胞少时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分化型骨随及外周血中以单园核和多园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