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_第二次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从出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出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八、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1---4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学前教育的产生---苏杭地方纺织业的发展必须解放妇女作为劳动力。
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求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鸦片战争促使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向西方学习。
外来因素的影响---西方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艾儒略和高一志的《西学凡》和《童幼教育》向中国介绍幼儿教育。
1903年,清政府命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全国正式颁行。
2、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触动---进步人士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涉及了旧儿童观和旧教育观,其中以鲁迅以《我们怎样做父亲》、《狂人日记》等文章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和批判;杜威在华进行讲演,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对当时的旧教育是进行批判。
学前教育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努力。
1925年陈鹤琴、张宗霖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试验,产生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并与1928年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并向全国颁布实施。
1926年张雪门编订了《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并于1936年出版《幼稚教育新论》。
1926年陶行知提倡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制度。
80年代开始,南京北京的学者对“幼儿园综合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幼儿教育课程应该体现“综合性”,具体体现为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层次的综合指主题活动的综合、一日活动的综合、个别活动的综合,对学前教育有重要影响。
1987年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长沙师范学院合办了《学前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的理论刊物,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新成果的面世提供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思潮对学前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十、《癸卯学制》
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13年,含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5年,中学堂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第二章儿童与教育
1、“自然---使然”问题:
“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被称为“自然---使然”问题。“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
“自然---使然”问题又可以称之为“先天---后天”问题、“天赋---经验”问题、“遗传---环境”问题。
普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园丁说:
内容: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取譬种植,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证明:格塞尔---孪生子爬梯实验;布勒---阿尔巴尼亚婴儿实验;
局限:儿童比种子或者花木要复杂很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得多。所以取譬种植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杜威、维果茨基、蒙台梭利:
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3、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A、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本能。在儿童的活动不至于影响自身健康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成人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游戏,荒唐的梦想,尊重儿童反映自己发展特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尊重儿童反映自己本性的生活需要,并通过游戏、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活动适当满足儿童的这些自然需要。
B、尊重儿童的本能,这是一种提倡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具体贯彻原则时应当注意适当有度。并不是一味无条件满足。本能的满足应当注意遵循“中行”、“中道”、“中庸”的思想。不能“过”,也不要“不及”。
4、儿童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A、洛伦兹的“习性学”中的“关键期”(敏感期)思想: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环境的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当这一时期结束后或者尚未到来之前,该种类型的影响可能不起作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从中可以提出假设------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的水平,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其次,大年龄儿童学小年龄儿童应学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容易学到,而且也不容易掌握得那么好。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兽孩发展研究前后证明了这一假设。哈佛大学的费歇尔教授提出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不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