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_0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质20篇)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质2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质20篇)导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尊重和传承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端午的鸭蛋》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文解析(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的写作练习,以detl 描写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或习俗。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化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意义。
六、课堂活动(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剧。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七、作品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短剧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师和同学们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欣赏并学习。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民风民俗,就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2、课文特点: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但是对这篇课文来说,两个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不会相差太远,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设想1、一课时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导入——阅读——拓展学习方法朗读搜索——归纳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与文本多重接触、碰撞与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学生回答: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踊跃发言,教师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
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初二语文导学案课题:《端午的鸭蛋》主备:审核: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自学部分一、自主学习(30分钟)相信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能力!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两遍(15分钟)。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10分钟)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5分钟)资料链接:一、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自学检测:只要认真就会很好的完成!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拼音汪曾qí()系()百索子倘()若咂摸()城()huáng 庙拧()成小绳门méi()用酒和()苋()菜jí()贯硝()药腌()腊络()子大()jīn车yìn()xūn()五毒似的()2、请写出我国几个传统节日及其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6个字以内)自学反思课堂延伸一、知识拓展(15分钟)认真阅读,响亮表达!1、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习俗?写这些习俗和端午的鸭蛋有关吗?2、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详细内容为第一至第三章节。
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以鸭蛋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鸭蛋模型。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端午节的习俗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鸭蛋。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词语讲解:结合课文,讲解生词、成语。
(2)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端午的鸭蛋》2. 重点词语:鸭蛋、端午节、习俗、家乡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课堂小结:了解传统文化,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2)结合课文,用“鸭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a.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端午节习俗中关于鸭蛋的故事。
b.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端午节习俗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经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找出文章中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并在小组内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端午鸭蛋的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学习。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分析。
3. 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情感态度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词语和成语。
(2)学生通过查阅词典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评价。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学习。
(2)强调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情感态度培养。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文中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过端午的经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课文结构、生字词、重点句段、课文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述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描述。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绘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
2. 答案:(1)作者描述了家乡端午节吃鸭蛋、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
(2)示例:春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端午的鸭蛋》中的重要字词,如“端午、鸭蛋、腌制、端午的习俗”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对生活情趣的感受能力,以及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文章中描述的端午习俗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通过本文学习,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2.难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一些语言特色,如汪曾祺的闲适散文风格等。
3.德育点: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尊重我国的传统习俗,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引出本文的主题“端午的鸭蛋”。
2.知识点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阅读训练:学生分组阅读文章,并在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互动环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5.拓展延伸:介绍汪曾祺的其它作品,以及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PPT讲解,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强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即兴表演。
2.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文的重点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时参考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本身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
初中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
(2)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鸭蛋在节日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意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端午的鸭蛋》,写一篇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2. 选择一个节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写,注意使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节日的特色。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4.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三、品品端午鸭蛋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门楣(méi) 苋菜(j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八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的鸭蛋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9篇端午的鸭蛋 1今天下午学习《端午的鸭蛋》。
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很明确,一是了解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二是品味汪曾祺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一开始,先让学生谈了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且重点说说自己难忘的一个节日,学生讨论很热烈,兴趣也颇浓厚。
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的重点生字和生词,以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印象,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写一遍,限时掌握,任务完成得也不错。
再往下,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找例子以加深印象:1、平淡有味;2、方言入文;3、带有文言色彩;4、有点幽默感。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找出相关的例句,且进行适当的分析。
最后,我用了一个课件上的写作小训练,效果不错。
这个设计是这样的:为高邮鸭蛋设计一句广告词或者一则有创意的广告。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后,学生很兴奋,立即投稿紧张而活跃的思考中,人人脸上带着快乐的神情,仿佛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似的。
2分钟后,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往自己小组所在的区域跑,往黑板上书写思考出来的广告词(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要求学生用其他的形式设计广告)。
因为经常看电视,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广告,学生对广告词的熟悉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有几条是这样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高邮鸭蛋;不一样的高邮鸭蛋,带给你不一样的味觉体验;品高邮鸭蛋,做有素质的中国人;你的人生因高邮鸭蛋而精彩;高邮鸭蛋虽好,一次也可多吃哟……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只所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原因在于它打通了书本和生活的联系,将教材与电视、网络结合了起来。
知识只有与实践为伍,只有学以致用,才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所以,作为老师,应当千方百计地挖掘所教内容中的生活元素,让书本知识也多些开放的姿态,让学生意识到有些内容不仅仅是只有在考试中才会用到。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 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并运用课文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并举例说明。
5. 描写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鸭蛋的描写,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
6. 端午节文化讲解: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7.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描写鸭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a. 课文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热爱。
b. 生字词:列举生字词,解释含义。
c. 描写手法:鸭蛋描写方法。
d. 端午节文化:习俗、文化内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端午鸭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023年《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1
2023年《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收拾李枝能示范课教案端午的鸭蛋授课时光:2023年5月13日下午第2节授课班级:寨乐中学八⑨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的语言风格;2、了解端午风俗,感触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倡导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高傲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天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味在鸭蛋中饱含的对传统文化的高傲赞叹之情。
[教学时光]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我们故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民间有哪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四大:加清明节)(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文章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神奇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捉摸出如许滋味?)二、感知课文1、下面请学生们朗读(齐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注意本篇文章中,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⑨系百索子、⑨做香角子、⑨贴五毒、⑨贴符、⑨喝雄黄酒、⑨放黄烟子、⑨吃“十二红”)其中哪些是许多地方都有的,哪些是的故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上面我们了解了的故乡端午的风俗,从整篇文章看,在这些风俗中重点围绕哪一个风俗展开的?(端午的鸭蛋)3、确实,这篇文章是围绕他故乡的鸭蛋展开的,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品味一下故乡的高邮鸭蛋,看看高邮的鸭蛋毕竟有哪些特点?4、请学生们再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2、3天然段,读的时候要考虑刚才教师提的那个问题。
5、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的特点:(多、奇、好。
)6、再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特点的时候,让学生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讲完后,抓住文中“空头”二字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问:刚才学生在讲高邮鸭蛋的特点的时候,有一个词“空头”怎么来理解?)“空头”:敲后空的地方。
学生解释后,追问这个词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那么请学生看看本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种特点的语言了?(学生寻找,举例回答)7、学生们思索一下,文章使用这种平俗的语言有什么益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8、平俗的语言,固然天然鲜活,明了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璀璨。
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7、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对家乡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发觉诗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目标(2)2、教学难点:目标(3)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忆端午老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二)、初步感知说风俗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同学字词把握状况。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引导同学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老师引导同学争论沟通,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家乡特有的风俗。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子喜爱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现一笔虎。
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爱好?(同学通过沟通探讨品尝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3、幻灯片展现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假如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同学分组朗读。
同学回答后连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同学从文中找出详细的句子品尝情感,小组沟通争论完成,让同学从详细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5、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
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扬一下他家乡的鸭蛋吗?(使同学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中学李卫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思路: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说风俗—写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边导入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粽子、香包、赛龙舟等,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兴趣,进入课堂情境。
二、展示课题,走近作者:
展示课题《端午的鸭蛋》及作者汪曾祺的课件图片。
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解读文本意蕴,感受作者情怀。
3、品读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4、认识民俗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5、学会关注生活,发掘生活美趣。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文章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
课件展示:家乡的端午(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5、6)
五、解读文本,合作探究:
1、看图片,知风俗: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其中哪些是别处没有的?
逐一让学生找出,结合课件图片,让学生加深对这些风俗文化的了解。
2、作判断,识详略:这些风俗,作者略写的有哪些?详写的有哪些?为什么要详写?
3、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又有什么含义?
吃十二红: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鱼:表示希望一年到头“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4、作探究,知写法: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作者在第1段写了那么多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这些内容与端午节的鸭蛋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明确:作者选写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正是为写“端午的鸭蛋”烘托出浓烈的气氛,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从各地
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端午的鸭蛋”的介绍。
5、找句子,说特点:
(1)齐读二、三段
(2)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作者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好在哪里?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讨论归纳:家乡鸭蛋有名声久远,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的特点。
6、看文段,谈感情: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有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赞美、自豪、热爱之情,也有浓浓的爱乡之情。
展示课件,概括二、三两段内容。
7、赏文字,悟情感:文章四至六段写端午的鸭蛋,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怎么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件展示:
挑鸭蛋(挂鸭蛋络) 吃鸭蛋(高兴吃蛋) 玩鸭蛋(蛋壳装萤)
这三件事有无尽的意趣,无尽的欢乐,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着一层亲切和怀恋。
8、览全篇,明主旨:
(1)作者汪曾祺如此津津乐道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样的意义?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 (展示课件,作以阐释)
(2)探讨行文结构的特点:闲适自由的风格。
9、细揣摩,品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学生找语句,细揣摩,谈感受,后逐一展示语言特色方面的课件: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六、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10、话佳节,说风俗: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保护中国节,保护中国文化,热爱中华民族。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1、学文风,写真情:
(1)课堂小结:汪曾祺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娓娓道来,质朴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从容闲淡,悠然恬
然,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主题的玄奥深奇,在随意自然之中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体现了他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2)作业布置:
①(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汪曾祺散文《咸菜茨茹汤》(发给学生材料),体会汪曾祺质朴自然、闲适自由的文风。
可做一些读书摘录,并完成文后思考题。
②(抒写生活)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家乡人过端午的风俗,和自己记忆当中有趣的、让你回味无穷的事情,要有细节描写,要有真情实感,字数6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端
午
的
鸭
蛋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附:课外阅读材料《咸菜茨菇汤》(汪曾祺):
阅读汪曾祺的《咸菜茨菇(cí gū)汤》,体会汪曾祺散文风格,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思考题: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咸菜茨菇汤)
2、作者在“咸菜茨菇汤”中蕴含了什么感情?(对咸菜茨菇汤的怀念,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3、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家乡咸菜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作用?(表达对咸菜的眷念,对家乡的依恋,突出主题)
4、文章开始说“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后来又说“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作者的思乡深情
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