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浊证

合集下载

痰证的常用处方

痰证的常用处方

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

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痰证的名词解释

痰证的名词解释

痰证的名词解释痰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产生的异常体液,通常呈现为黏稠或粘滞的物质,常常伴有异味。

根据中医理论,痰证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造成的,是身体内部湿热或寒湿等病邪的产物。

病邪在人体内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痰证。

痰证是中医诊断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病症,常见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

根据症状表现,痰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痰湿证、痰火证、痰风证等。

每种类型的痰证都有自己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原则。

痰湿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痰证类型。

它通常由湿邪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病人常常感到身体沉重、困乏,头重脚轻,舌苔厚腻,口中有异味。

除了这些常见的症状外,痰湿还可能引起咳嗽、痰多、胸闷等呼吸系统的问题。

治疗痰湿证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如茯苓、半夏、陈皮等,以利湿气的排除,促进气血畅通。

另外一种常见的痰证是痰火证。

痰火证主要表现为痰涎黄稠,口苦咽干,舌苔黄腻,常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

痰火证多由肺燥引起,可以通过滋阴清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如玄参、玉竹、连翘等可以起到清热降火、化痰止咳的作用。

除了痰湿证和痰火证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痰证类型是痰风证。

痰风证常见于中风或脑血管病的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肢体不协调、语言障碍等。

中医认为,痰风证主要由于脏腑气血失调,气机不畅,导致痰湿火邪上升至头部所致。

治疗痰风证要以祛风化痰为主,可以采用中药如钩藤、天麻、络石藤等。

痰证的治疗基于中医理论,主要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中药是治疗痰证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组合。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辅助疗法也可以结合应用,起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总而言之,痰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人体内部湿热、寒湿等病邪积聚形成的异常体液。

根据症状表现和病理特点,痰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痰湿证、痰火证、痰风证等。

治疗痰证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肺部痰浊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候。

要准确诊断肺部痰浊证,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依据。

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且咳嗽的声音较为沉闷,往往伴有较多的痰液。

这些痰液的质地和颜色也有所不同,可能是白色稀痰,也可能是黄色稠痰,有时还会带有腥味。

痰液量较多,不容易咳出,或者咳出后不久又会产生新的痰液。

呼吸方面,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胸部有闷胀感,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

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在身体感受上,患者可能会觉得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四肢无力,不愿意活动。

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等不适。

从舌象观察,舌头的表现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肺部痰浊证患者的舌头可能会比较胖大,舌边可能会有齿痕。

舌苔往往是白腻或者黄腻的。

白腻苔多见于寒湿痰浊,黄腻苔则多见于湿热痰浊。

脉象方面,常见的脉象为滑脉。

滑脉的特点是脉搏跳动流畅,如盘走珠,往往提示体内有痰湿。

问诊也是诊断肺部痰浊证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比如是否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是否喜欢吃油腻、甜腻的食物,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还会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比如咳嗽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加重的,痰液的产生有没有明显的诱因等。

此外,患者的既往病史也具有参考价值。

如果患者之前有过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那么出现肺部痰浊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中医诊断肺部痰浊证还会考虑到季节和地域因素。

比如在潮湿的季节或者居住在气候潮湿的地区,人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从而导致肺部痰浊的产生。

对于肺部痰浊证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望诊中,除了观察舌象,医生还会注意患者的面色。

肺部痰浊证患者的面色可能会比较暗淡,没有光泽,甚至可能会出现面部浮肿的情况。

闻诊方面,医生会倾听患者的咳嗽声音、呼吸声音等。

痰浊阻滞证治疗方案

痰浊阻滞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痰浊阻滞证是一种中医病证,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气机不畅,以咳嗽、胸闷、痰多、肢体沉重、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痰浊阻滞证的病机复杂,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痰浊阻滞证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病因痰浊阻滞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湿、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体虚等。

2. 病机(1)外感寒湿:寒湿之邪侵袭人体,阻遏肺气,导致肺失宣降,痰湿内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痰湿阻络。

(3)情志不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痰湿内生,阻遏气机。

三、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痰浊阻滞证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寒湿阻肺证:表现为咳嗽、胸闷、痰多、肢体沉重、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弦滑。

治疗以温肺化湿、宣肺止咳为主。

方剂:小青龙汤加减。

2)脾胃虚弱证:表现为咳嗽、胸闷、痰多、肢体沉重、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为主。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3)肝郁脾虚证:表现为咳嗽、胸闷、痰多、肢体沉重、情绪抑郁、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主。

方剂: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泽泻、甘草、干姜、细辛、杏仁、苏子、桔梗、枳壳、厚朴、白芍、柴胡、香附、丹参等。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促进肠胃蠕动,排除痰湿。

(3)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3.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4.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选取肺俞、膻中、足三里、丰隆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

肺部痰浊证的中医诊断依据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症状表现咳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咳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胸部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身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脉象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舌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面色与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诱发因素与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症状表现111 咳嗽咳嗽是肺部痰浊证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的声音可能较为沉闷,或伴有咳痰不畅的感觉。

咳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有时咳嗽可能在清晨或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112 咳痰痰的性质和量是诊断肺部痰浊证的重要依据。

痰液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较为稠厚,有时可能带有泡沫。

痰量较多,容易咳出,或者咳痰困难,感觉痰液黏着在气道内。

113 呼吸状况患者可能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痰鸣音,尤其在深呼吸或活动后更为明显。

呼吸短促,感觉气不够用,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114 胸部症状胸部可能有闷胀感或疼痛感,自觉胸部满闷不舒。

有时还可能伴有胸部的压迫感,影响正常的呼吸和活动。

115 全身症状可能出现身体沉重、乏力、疲倦,容易困倦,食欲减退,胃脘胀满等全身性的不适症状。

12 脉象特征脉象多为滑脉,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

有时也可能出现弦滑脉,脉弦而滑。

13 舌象特点舌苔多为白腻或厚腻,舌体可能较为胖大,边有齿痕。

舌质的颜色可能偏淡或正常。

14 面色与神态面色多暗淡或微黄,神态可能显得困倦、无神,缺乏活力。

15 诱发因素与病史长期吸烟、居住环境潮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等)、情志不畅(忧郁、焦虑等)等都可能是诱发肺部痰浊证的因素。

痰浊证都注意什么

痰浊证都注意什么

痰浊证都注意什么痰浊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型,指的是痰湿内蕴,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下面我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面详细介绍痰浊证的注意事项。

痰浊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饮食不当:如多吃寒凉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湿气积聚,形成痰浊;2. 过度劳累: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容易导致气血不足,气机失调,从而引发痰浊;3. 外感湿邪:潮湿的环境或者外感寒湿,容易侵袭人体,引起痰浊病变;4. 情绪不稳:长期的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形成湿气和痰浊。

痰浊证的主要症状包括:1. 咳嗽:痰多且黏稠,难以咳出;2. 喘息:多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3. 喉峡不爽:即喉部黏液感增多,或有异物感;4. 胸胁胀满:痰浊阻滞气机,导致胸胁胀闷疼痛;5. 痰鸣音:可表现为咽部或胸部有痰鸣音。

在诊断痰浊证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依据:1. 舌苔:舌苔多为黄腻厚腻或白腻厚腻;2. 脉象:脉象多数滑或濡。

治疗痰浊证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中药包括健脾化痰、通络祛风、涌吐痰浊等药物。

例如,黄芩、苦杏仁、白薇等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枳实、陈皮、白芥子等具有破痰化浊的作用。

饮食调理方面,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油腻、过甜等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温热食物,如莲子、山药、红枣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排除湿气。

此外,以下几个注意事项也需考虑到:1. 避免受寒潮湿:痰浊证多与湿气有关,因此应避免接触寒潮湿环境,注意保暖,保持室内通风;2. 健康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高脂肪食物,如辛辣食品、煎炸食物等;3.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体内湿气状况,促进气血循环;4.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会加重肝气郁结,应积极调节情绪,如通过瑜伽、冥想等放松身心;5.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瘀证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瘀证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瘀证的症状表现是什么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瘀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了解这一病症,首先得清楚其症状表现,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肺部气虚,简单来说就是肺脏的功能变弱了。

肺主气,司呼吸,当肺气虚弱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稍微活动一下,比如爬几层楼梯、快步走一段路,就会气喘吁吁,觉得气不够用。

说话也没有力气,声音低弱,仿佛有气无力。

水湿痰浊在体内积聚,这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从痰液方面来看,患者的痰液可能会增多,而且质地比较粘稠,颜色发白或者发黄。

有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喉咙里有痰,但就是咳不出来,或者好不容易咳出来了,过不了多久又有了。

在身体的其他方面,由于水湿停滞,可能会出现肢体的浮肿,尤其是下肢,用手指按压会有凹陷,恢复缓慢。

面部也可能会有浮肿的情况,看起来面部发胀,眼睛像是睁不开。

同时,还会伴有消化方面的问题。

脾胃与肺相互关联,肺气虚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不能正常代谢。

患者可能会觉得肚子胀满,食欲不佳,吃东西没有味道。

大便也不正常,可能会稀溏不成形,或者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

再来说说瘀证。

当体内有瘀时,血液循环不畅,患者的面色往往会比较晦暗,没有光泽,甚至会出现瘀斑。

嘴唇颜色也会发暗发紫。

在胸部,可能会有固定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是刺痛,就像针扎一样,而且疼痛的位置比较固定,不会游走。

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经血中有血块,颜色发暗,甚至会伴有痛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容易感到疲劳,即使什么都没做,也会觉得浑身没有力气,总想躺着休息。

睡眠质量也不好,容易多梦,睡不踏实。

而且,这类人特别容易感冒,稍微受点风或者气温变化大一点,就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从舌苔脉象来看,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瘀证的患者,舌苔往往是白腻的,或者舌苔上有瘀点瘀斑。

脉象多为细弱或者弦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1、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总体概述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是一种中医证候,多由肺气虚弱、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以及阴虚失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1 肺部气虚的症状表现气短乏力:患者常感到呼吸短促,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说话声音低微。

自汗:容易自行出汗,尤其是在活动后或稍微受热时,出汗量较多。

易感冒: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受到外邪侵袭,频繁发生感冒。

咳嗽无力:咳嗽声音低微,痰液清稀。

111 水湿痰浊的症状表现痰多:痰液量多,质地较为粘稠,可能为白色或黄色。

胸闷:胸部感觉憋闷,呼吸不畅。

肢体困重:身体四肢沉重,疲倦无力,活动不便。

食欲不振:脾胃受湿邪困阻,导致食欲减退,胃脘胀满。

大便溏泄: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

112 阴虚的症状表现口干咽燥:口腔和咽喉部位干燥,总想喝水。

手足心热:手心和脚心发热,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

潮热盗汗:午后或夜间出现发热,如潮水般有规律,伴有夜间出汗。

心烦失眠:心情烦躁,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

舌红少苔:舌头颜色较红,舌苔较少或无苔。

12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综合症状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上述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和阴虚的多种症状,且症状相互交织,表现较为复杂。

例如,在气短乏力、自汗的基础上,伴有痰多胸闷、肢体困重,同时又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

121 脉象与舌象脉象多为细弱或细数。

细弱脉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细数脉则提示阴虚有热。

舌象常见舌红少津,苔白腻或黄腻。

舌红少津反映阴虚,苔白腻为水湿痰浊之征,黄腻则表示痰浊有化热的倾向。

13 病情发展与影响若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长期得不到有效调理,病情可能逐渐加重。

肺气进一步虚弱,可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心悸、水肿等症状。

水湿痰浊积聚,可能阻塞经络,引发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阴虚日久,可伤及肾阴,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阴亏虚的表现。

131 诊断与治疗原则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判断,并排除其他类似证候。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是什么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复杂证候,了解其症状体征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肺部气虚的表现。

肺主气,司呼吸,当肺气虚弱时,呼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患者常常感到气短,稍微活动一下,比如爬几层楼梯或者快步走一段路,就会气喘吁吁,觉得气不够用。

说话也没有力气,声音低弱,仿佛提不上气来。

此外,容易出现咳嗽,这种咳嗽通常是无力的、清稀的,没有明显的咳痰或者只是少量白色稀痰。

在日常生活中,还总是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干什么都提不起劲,稍微劳作一下就觉得特别累,需要休息很久才能缓过来。

水湿痰浊在肺部的表现也较为明显。

患者的痰液会增多,且质地较为稠厚,颜色可能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由于水湿停滞,胸部会有一种满闷的感觉,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呼吸不顺畅。

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的沉重感,四肢无力,好像被铅块绑住了一样。

观察面部,可能会出现浮肿,尤其是眼睑部位较为明显。

舌苔往往是白腻的,舌体可能较为胖大,边上还有齿痕。

阴虚的症状在这个证候中也不可忽视。

患者常常会感觉口干咽燥,总想喝水,但喝水也不能完全缓解这种干燥感。

喉咙也可能会有干痒的感觉。

晚上睡觉时容易出汗,醒来后汗就止住了,这种汗被称为盗汗。

手脚心会发热,心里也会觉得烦热,心情容易烦躁不安。

此外,阴虚还可能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小便量少且颜色较黄。

从脉象上来看,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脉象通常是细弱而滑的。

细脉表示阴血不足,弱脉反映了气虚,滑脉则提示体内有痰湿。

从面色上观察,患者的面色可能会显得苍白或者暗淡无光,没有红润的色泽。

在饮食方面,这类患者往往食欲不佳,吃东西没有味道,消化功能也不太好,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睡眠方面,由于阴虚导致的心烦,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体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

比如,肺气虚弱会导致水湿痰浊难以排出,水湿痰浊又会进一步加重肺气的虚弱;阴虚则会使得体内的津液不足,加重干燥的症状,同时也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痰浊眩晕科普宣传PPT课件

痰浊眩晕科普宣传PPT课件

注意事项和心理建设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过 度焦虑,加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谢谢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赏 聆听
痰浊眩晕科普宣传PPT 课件
目录 介绍痰浊眩晕的定义和症状 引起痰浊眩晕的原因 预防和治疗痰浊眩晕的方法 注意事项和心理建设
介绍痰浊眩晕的定义和症状
介绍痰浊眩晕的定义和症状
痰浊眩晕:痰浊是中医术语,表示体内 湿气和痰液过多,眩晕是指头昏脑胀感 觉。痰浊眩晕是指因体内痰湿过多而引 发的眩晕症状。 症状: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步履 不稳等。
引起痰浊眩晕的原因
引起痰浊眩晕的原因
饮食习惯:过多食用油腻、辛辣、生冷 食物,引发痰浊积聚。 生活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 ,导致体内湿气堆积。
引起痰浊眩晕的原因
情绪压力:过度焦虑、紧张、情绪不稳 定,易引发体内湿气生成。
预防和治疗痰浊眩晕的方法
预防和治疗痰浊眩晕的方法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少食油腻、辛辣 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冷或过热 的食物。 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长时间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
预防和治疗痰浊眩晕的方法
情绪管理:学会放松自己,减少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 中医治疗:可以考虑使用中药调理,如 清热解毒、祛痰化湿的草药,根据症状 选取适当的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和心理建设
注意事项和心理建设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 物,尽量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避免长 时间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痰浊中阻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体内产生的痰液浊重,堆积在脏腑之间,阻滞气机运行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可以分为外邪入侵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来阐述。

外邪入侵主要是指外界的寒湿病邪侵袭体内,加之脾胃功能不佳,导致体内湿气郁结,最终形成痰浊中阻的病症。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机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湿滞留,气机不畅,亦会出现痰浊中阻的病症。

痰浊中阻证的病机主要是痰湿阻滞,气机不调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机运行顺畅,痰液可以通过气机的作用被排出体外。

然而,当痰湿过多时,容易阻滞气机的运行,导致痰浊中阻的情况发生。

另外,痰湿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容易出现痰浊中阻的病机。

痰浊中阻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多,痰液黏稠、难以咳出,胸腹闷滞,口中苦味,舌苔厚腻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气郁胸脘,纳呆便溏等消化系统不良症状。

诊断痰浊中阻证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以及病程等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情况下,中医医师会详细听取患者的病情,包括咳嗽的程度、痰液的颜色和黏稠度,胸闷的程度等,同时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等来确定痰浊中阻的诊断。

此外,中医医师还会对患者的脾胃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病因病机的具体情况。

针对痰浊中阻证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清热化痰、温化寒湿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其中常用药物包括平胃散、苏子降气散等,可以通过增加脾胃动力、调理气机运行来改善病症。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痰浊中阻证的关键,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清淡,多摄入具有健脾化痰作用的食物。

总之,痰浊中阻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体内痰湿滞留、气机不畅。

其中的病因病机与外邪入侵、内部气机运行不畅密切相关。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和病程等信息可以确定痰浊中阻的诊断。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通常采用清热化痰、温化寒湿等方法进行治疗,并且重视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理。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证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证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证的症状特点是什么11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证的症状特点111 呼吸功能异常患者多有气短、喘息,活动后症状加重。

呼吸较为浅表,频率可能加快,但仍感觉气不够用。

112 咳嗽咳痰咳嗽频繁,痰液量较多,且质地较为粘稠。

痰色多白,有时可见清晰的痰液。

113 体力与精神状态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四肢无力,精神萎靡,不愿活动。

114 面色与脉象面色多苍白或暗淡,脉象虚弱无力。

115 胸部不适胸部常感闷胀,有时会有隐隐的疼痛。

116 消化功能障碍食欲不佳,进食量减少,可能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117 舌象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

118 身体浮肿常见于下肢或面部,按压时有凹陷。

119 易外感由于肺气虚弱,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呼吸道感染。

12 中医诊断要点综合以上症状,并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全面判断。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等。

122 闻诊倾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咳嗽声等。

12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等。

124 切诊触摸脉象,感受脉搏的强弱、节律等。

125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相似病症进行鉴别,如肺部阴虚证、风寒袭肺证等,以明确诊断。

126 治疗原则以补肺气、利水湿、化痰浊为主要治疗原则。

127 常用中药方剂如补肺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治疗。

128 针灸治疗选取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129 饮食调理宜食用健脾益肺、祛湿化痰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冬瓜等。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13 预防与调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介绍
本文档旨在对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进行说明和总结。


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准确的辨证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辨证诊断
脑卒中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辨证方法进行
诊断。

辨证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判断病情;
- 闻诊:倾听患者的呼吸声、语音等,了解病情;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病情;
- 切诊:通过脉搏的触诊和脉象的判断,确定病情。

辨证分类
脑卒中辨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血瘀证:表现为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2. 痰浊证:表现为口吐白沫、意识模糊等;
3. 气滞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
4. 湿热证:表现为头晕、口苦等;
5. 虚证:表现为乏力、气短等。

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为了提高脑卒中病的辨证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了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包括以下要点:
1. 辨证要点:明确辨证的目标和依据;
2. 辨证内容:详细描述脑卒中辨证的分类和特点;
3. 辨证流程:规范辨证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4. 辨证标准:明确每种辨证类型的诊断标准;
5. 辨证误区:指出常见的辨证误区和容易混淆的症状。

总结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对于提高脑卒中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统一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来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提高脑卒中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笔记—《中医痰病学》痰浊头痛

学习笔记—《中医痰病学》痰浊头痛

学习笔记—《中医痰病学》痰浊头痛痰浊头痛症状表现:1、痰浊上犯清阳——头痛2、痰浊邪气,其性粘腻——头痛兼沉闷胀,且病情缠绵,时发时愈。

3、痰浊中阻——胸脘满闷,食欲不振。

4、痰浊中阻,升降受阻——常恶心呕吐,甚至频频嘔恶痰涎。

5、脾胃气虚,痰浊停聚过多——外界油腻腥荤之物一触即发——一见油腻腥荤,就头痛嘔恶。

6、痰湿内伏——阻遏阳气——嗜睡7、痰气充斥机体——肢体困重8、痰湿属阴,暖热属阳——阳可散阴——头痛喜热熨。

9、痰湿之邪——粘腻滑利——下渗胃肠——大便稀溏。

10、痰湿阻滞胃肠+肝失疏泄——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不爽(但粪便不干结)11、痰湿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津液为痰——津液变少——小便少12、痰湿有形邪气——结聚过盛,盘踞不散——血脉受阻——血压偏高(这种血压高单纯用降压药无效。

)13、痰浊上聚——苔腻14、痰浊内伏——脉滑,脉弦。

有关因素:痰浊为阴邪,阴雨天气、寒凉潮湿、闷热,阴气相对较盛,同气相加而类聚,两阴相合而发病。

故头痛在寒冷潮湿天气发作或加重。

在天气晴朗,气候适宜时减轻。

以上分别从痰邪性质、上犯清阳、中阻胃肠、大小便、舌苔、脉象、影响因素等方面予以了分析。

治则:化痰湿,健中阳,兼以疏肝。

方药:第一组:半夏、生姜、陈皮(和胃降气,化痰止呕。

治痰治气,胃和气降痰也降)第二组:白术、神曲(健脾化痰,杜绝生痰之源)第三组:羌活、刺蒺藜、蔓荆子——祛风药——宣畅阴中抑遏之阳,引化痰药上巅顶,祛风止头痛。

羌活、蔓荆子辛温芳香,犹如暖风温煦,可化散痰湿。

第四组:白芷——头痛要药——辛温芳香,可化痰清脑。

川芎——头痛要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本方药物辛温香燥,辛香上行——直达病所;辛燥——化散痰浊。

第五组:蜈蚣——可通络止痉,又搜剔痰涎止痛。

对痰浊头痛经久不愈,久加瘀血,上方中加蜈蚣效果显著。

车前子——能化痰,能利水——痰浊下渗而去。

天麻——治痰浊头痛佳品。

加减:1、对于痰浊壅盛——半夏、生姜、陈皮、白术、白芷、川芎、车前子为主,羌活、蔓荆子、刺蒺藜、神曲、甘草次之。

痰浊证ppt课件

痰浊证ppt课件
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气滞血瘀—痰—结《,寿气世机保逆元乱》,脏 腑受“有损气并化功之能津失液常,。有饮食之津液,胃者,津液 3)痰之浊海上也扰,,故易痰蒙聚闭焉神。明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 4)痰以浊四致讫病,,则症流状溢复于杂肠,胃变之幻外多,端躯。壳之中,经
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 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矣。”
19
以上电子书出自
20
师曰:有痰饮,有悬 饮,有溢饮,有支 饮。
21
22
23
24
11
百会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 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
印堂主治头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 痛,小儿惊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高血压,神经衰弱。
头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丰隆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多咳嗽,下肢痿痹
腹胀,便秘。 合谷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
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12
13
1、免疫与痰浊的关系 2、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3、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
的关系 4、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5、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6、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
痰浊的关系 7、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14
15
16
17
18
神经官能症加石菖蒲、郁金各10克。
年期综合征加生薏苡仁15克,泽兰、蛇床子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 各30克。

甲亢加海藻15克,山慈姑10克,夏枯草、海蛤壳各30克。
低热加银柴胡、青蒿(后下)各10克,车前草30克。
眩晕加菊花、川芎各10克,蝉蜕5克。
胃肠症加木香各l0克,鸡内金、焦三仙各30克,莱菔子10克。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湿热痰浊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致使体内湿气滞留不散,产生痰浊。

本文将就湿热痰浊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探讨。

一、病因与病机湿热痰浊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感湿邪等有关。

其中,饮食不节是主要的诱因,如暴饮暴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过多,容易造成湿热内生。

情志不遂也能导致湿热痰浊,过度悲伤、愤怒等情绪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都有不良的影响。

外感湿邪是由于人体在湿重的环境中长期居住或接触过多湿邪,导致湿气内生,与体内热邪相结合而成。

湿热痰浊的病机主要有湿滞、热毒、痰浊三个方面。

湿气滞留不散,造成气机不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热邪损伤津液,引发阴阳失衡;湿热蕴结,阻滞气机,形成痰浊。

这些病机相互影响,共同导致湿热痰浊的症状产生。

二、临床表现湿热痰浊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胸腹部症状、咳嗽痰多、舌象变化和脉象异常。

胸腹部症状常表现为胸闷、腹胀、偏痛等,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咳嗽痰多是湿热痰浊患者的常见症状,咳嗽时伴有黄痰、痰稠黏腻、难以咳出等情况。

舌象变化主要表现为舌苔黄腻、舌质红暗,甚至能见到痰脓垢等。

脉象异常表现为脉浊濡、滑数等。

三、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针对湿热痰浊的辨证治疗,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主要包括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和中等治疗原则。

清热祛湿是治疗湿热痰浊的关键,可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连、茵陈、荆芥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除湿气,适当减少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等。

化痰止咳是缓解咳嗽痰多的重要方法,可选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半夏、枇杷叶、海浮石等。

此外,避免暴力咳嗽,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有助于减轻咳嗽症状。

理气和中是调理脾胃功能的治疗方法,可选用理气和中的中药,如柴胡、白术、陈皮等。

此外,饮食要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因素。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湿热痰浊的发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体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痰浊内蕴经方论证

痰浊内蕴经方论证

痰浊内蕴经方论证
痰浊证内蕴的辨证论治:
痰浊的辨证论治,分局部肺痰(即有形痰)(寒、热、燥、湿)和全身流痰(即无形痰))(痰迷心窍、痰停少阳、痰阻中焦、痰窜经络、痰注四肢)。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

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

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中医学 “津液辨证”——痰证

中医学 “津液辨证”——痰证

中医学“津液辨证”——痰证
痰证是指痰浊停聚或流窜于脏腑、组织之间,临床以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包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间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二、证候分析
痰证临床表现多端,故有“百病多因痰作”“怪病多痰”之说。

痰浊阻肺,宜降失常,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咯痰;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湿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痰蒙心神,则神昏、神乱;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则身体某些部位可见圆滑柔韧的包块,如在颈部多为瘰疬、瘿瘤,在肢体多为痰核,在乳房多见乳癖;痰阻咽喉多见梅核气;痰停经络,气血不畅,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苔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根据痰的性状及兼症的不同,痰证又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之分。

三、辨证要点
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局部圆韧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痰浊中阻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临床上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等疾病中。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痰黏稠不易咳出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肺经湿热、痰湿内阻、气滞、肝胆湿热等因素。

其中,肺经湿热是痰浊中阻证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患者。

痰湿内阻是指水液代谢失调,导致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痰液凝聚而不易排出。

气滞则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胃肠积滞,影响气机运转而引发的痰浊中阻证。

肝胆湿热则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热积聚而引起的痰浊中阻证。

针对痰浊中阻证的诊断标准,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舌质、脉象等综合评估来确定。

一般来说,痰浊中阻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咳嗽、痰多且黏稠不易咳出、胸闷、气促、口干、舌苔厚腻、脉滑等。

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胸部X线片、CT等,以确认病因。

总之,痰浊中阻证是中医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有助于提高病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痰浊

痰浊
Ⅰ.资料与方法: 566例患者为该院内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专家门诊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例,中风 48 例,糖尿病 68例,慢性肾病 47例,类风湿 12例,慢性肺气肿 49例,肺心病 9例,慢性胃炎 69例,心律失常 39例,有高血压者 247例,有动脉硬化症者 295例,有高脂血症者 379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男性 306 例,女性 260例,年龄叨~ 84岁,平均 53 . 5岁,标准差 11 . 2岁。痰病初步辨证标准,参考“冠心病中 医分型试行标准”及《中医诊断学、( 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对痰证的传统辨证方法,将上述病例分 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即凡具备咯痰、胸闷、恶心、舌苔腻或脉滑者,辨为痰证,其余病例为非痰证。研究方法 依中医辨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设计了包含有 58项症状体征的观察表,经研究确定调查方法和项目,由专人负 责观察病人和填写登记表。脉象中滑脉的判断参考脉图仪的检查结果。
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正所谓“仆击、偏 枯,”少”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 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 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风病最常见的诱因。
辨证标准和诊断研究
一、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
建立痰证的辨证标准,是深入研究痰证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以后痰证研究结果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的必要 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方永奇等,曾对痰证作过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对痰证 的血液循环特征,及其与人体衰老的关系,与血瘀的关系,作过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痰证理论及 其致病特点,对多个系统疾病痰证进行了多指标同步观察,并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痰证的计量化和规范 化。研究过程中,将 566例患者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经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症状体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 建立了痰证宏观辨证的方程式。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会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 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 印堂主治头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 痛,小儿惊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高血压,神经衰弱。 头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丰隆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多咳嗽,下肢痿痹 腹胀,便秘。 合谷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 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 伤 寒 杂 病 论 》
《 诸 病 源 候 论 》
《 沈 绍 功 中 医 方 略 论 》
《 实 用 中 医 痰 病 论 治 》
《 著 名 中 医 临 床 家 惯 用 方 精 选 》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元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 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元不 起居失常,各种外伤,乃至水湿瘀血,皆可直接或 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上脏有涉。” 间接地成为致痰因素。 ——《景岳全书· 杂证漠》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皆顺” ——《丹溪心法》 多数医家除强调“五脏皆可生痰”外,更重视 “血不利为水” 脾、肾功能失调在痰浊形成过程中的病理作用。同 ——《伤寒杂病论》 时对气病生痰、痰瘀同病,也高度重视。 “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遍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 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元处不到。” ——《赤水玄珠全集 》
“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 1)痰浊随气升降,运动周身,无处不到,外而皮肉 溢遍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客必胜主。 筋骨,内而经络脏腑,广泛伤害机体内外,致病多 或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 端。 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 2)痰浊流注血脉、经络、脏腑,易使气机升降失常, 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 ” 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气滞血瘀痰结,气机逆乱,脏 ——《寿世保元》 腑受损并功能失常。 “有气化之津液,有饮食之津液,胃者,津液 3)痰浊上扰,易蒙闭神明。 之海也,故痰聚焉。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 以四讫,则流溢于肠胃之外,躯壳之中,经 4)痰浊致病,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 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矣。” ——《医碥》
温胆汤:竹茹6~9克,枳壳6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陈皮9克, 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热痰加炒葶苈子、黄芩、胆南星各10克。 寒痰加白芥子、桂枝各10克。 顽痰加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各30克。 癫痢加钩藤15克,石菖蒲、郁金各10克,海参肠30克。 精神分裂症加大黄10克,青礞石30克。 神经官能症加石菖蒲、郁金各10克。 年期综合征加生薏苡仁15克,泽兰、蛇床子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 各30克。 甲亢加海藻15克,山慈姑10克,夏枯草、海蛤壳各30克。 低热加银柴胡、青蒿(后下)各10克,车前草30克。 眩晕加菊花、川芎各10克,蝉蜕5克。 胃肠症加木香各l0克,鸡内金、焦三仙各30克,莱菔子10克。 尿毒症加白花蛇舌草30克,泽兰、泽泻、益母草各10克,丹参30克。 高血压加钩藤(后下)15克,川芎、海藻、莱菔子、菊花各10克,珍珠 母30克。
以上电子书出自
师曰:有痰饮,有悬浊的关系
2、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3、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 的关系 4、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5、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6、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 痰浊的关系 7、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刘某,男,52岁 症状:心前区时有闷痛一年余,经北京阜外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 绞痛”。曾服用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疼痛缓解。近来因搬家 劳累,心绞痛发作频繁,服上药不能缓解,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 痛放射至后背部,头重眩晕,口黏痰多,纳差,眠可,二便尚调, 舌质红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滑。查体:形体肥胖,血压140/ 9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V4 ~ V6ST-T改变。 诊断: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辨证: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证。 治则:祛痰活血,行气止痛。拟用温胆汤合栝楼薤白白酒汤。 处方: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各10克,瓜蒌30 克,薤白、川I芎各10克,丹参30克,生薏苡仁10克,车前草30克。 连服14剂,诸症俱平。
冠 心 病 、 高 血 压 病 、 高 血 脂 症 、 肥 胖 症 、 中 风 》
《 中 老 年 常 见 病 康 复 指 导
《 国 医 特 效 方 治 百 病 》
《 赤 水 玄 珠 全 集 》
《 针 灸 甲 乙 经 》
《 丹 溪 心 法 》
《 寿 世 保 元 》
《 医 碥 》
《 千 金 方 》
《 景 岳 全 书 》
《国医特效方治百病》27页
痰浊
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纳少腹胀,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面色 萎黄,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法 半夏10克,黄芪15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扁豆10克, 神曲15克,补骨脂15克,淫羊藿15克,臭牡丹30克,白花蛇舌 草30克,甘草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临证方解】党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 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陈皮理气;法半夏燥湿化痰;黄芪补 气升阳;山药补脾肺肾;薏苡仁、扁豆、神曲健脾利湿;补骨 脂、淫羊藿补肾助阳;臭牡丹活血解毒;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甘草甘温调中。

针灸:穴取百会、印堂、头维、丰 隆、合谷。针宜泻法,呕吐者加内 关、中脘;便溏者加天枢。留针 20~30分钟,每日1次。 推拿:首先在腹部中脘、天枢穴用 一指禅推法作10分钟,接着按揉脾 俞、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 部横擦,透热为度,按揉两侧足三 里、丰隆、内关穴,揉双侧涌泉穴, 最后顺时针摩腹10分钟,拿肩井十 余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