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依据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2005年2月1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规范雷电灾害管理,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以防御雷电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国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第十条新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国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第十条新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江西省雷击风险评估若干规定

江西省雷击风险评估若干规定赣气发【2011】22号文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雷击灾害,规范雷击风险评估,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等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雷击风险评估是指以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雷击的概率及雷击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
第三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省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各设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各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雷击风险评估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闪电定位监测和资料整理、雷电灾情收集、雷击风险区划;(二)负责组织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建设项目开展雷击风险评估;(三)负责对承担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四)负责对建设项目单位及防雷设计单位执行雷击风险评估情况的监督检查;(五)负责对违反雷击风险评估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条具有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且涉及公共安全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具体范围如下:(一)大型建设工程和高层建筑,包括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10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高度30米以上的构筑物或建筑物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工程;长度超过300米的桥梁(含跨江、河、湖、水的桥梁以及陆上立交桥或架空桥)。
(二)重点工程,包括当地或上级政府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
(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环境,包括油库(站)、气库(站)、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粮、棉、麻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场所,因雷击可能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矿藏开发项目;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场所。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13修改)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13修改)法律修订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令第20号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2013年5月31日根据中国气象局令第24号公布的《中国气象局关于修改<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改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规范雷电灾害管理,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以防御雷电灾害。
中国气象局第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0号《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2005年2月1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局长郑国光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规范雷电灾害管理,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雷击风险评估指南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办事指南一、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等。
二、评估技术规范:GB/T1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QX/T85-200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等国际国家防雷技术规范。
三、评估范围:1、各类化工厂、烟花爆竹工厂、易燃易爆品仓储、输送贮存油气等易燃易爆场所;2、各类高层建筑物;3、涉及公共安全或者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4、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5、国家或者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6、人员聚集公共场所;7、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
四、评估工作内容:分析防雷安全要求;制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现场勘察;采集数据;计算、分析数据;大气雷电环境评价;雷击风险识别;防雷公共安全评价;防雷环境安全评价;雷击概率模拟;雷击人员伤亡概率模拟;雷击经济损失概率模拟;雷击爆炸火灾概率模拟;公共设施及文化遗产损害概率模拟;雷电防护对策;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编制等。
五、评估程序:1、建设单位到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原行政审批办证大厅)(科园大道东五路6号)二楼气象局窗口领取并填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登记表》;2、将登记表及所需图纸资料交到气象局窗口,并签订《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委托协议书》;3、防雷中心制定评估工作方案,建设单位配合防雷中心工作人员到现场勘察、采集数据;4、防雷中心对所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及计算,并撰写提交《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5、建设单位根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委托协议书》要求转账,最后领取《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及发票;6、建设单位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办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手续。
防雷管理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 在有效期满三个月前,申请单位应当向原 认定机构提出延续申请
• 原认定机构根据年检记录,在有效期满前 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并办理相关手 续
(四)评审发证
1.甲级资质评审
•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委托资质评审委员会 组织评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 定.
• 评审委员会在评审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指 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到申请单位进行现场考核
• 评审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提出 评审意见,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在收到评审结果后二十 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并颁发资质证
(六)关于防雷装置竣工验收问题
管理权限责任:各地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雷装置 竣工验收。
核实检测报告:验收单位对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出 具的检测报告进行核实。
气象主管机构决定:验收合格,出具合格证书;不 合格,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
禁止行为: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投入使用。
对检测单位要求: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对检 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技术依据。
• 所承担的防雷工程,必须经过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 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 已取得丙级资质,近三年年检连续合格。
(四)申请丙级资质具备的特殊条件
• 注册资本人民币五十万元以上; • 一名以上防雷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 人员
• 三名以上中级技术职称人员 • 具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技术人员。
五、关于资质申请和审查程序问题
四、关于资质申请条件问题
(一)具备的基本条件
企业法人资格;
•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设备和设施; • 技术人员必须取得《防雷工程资格证书》; • 有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规范、标准等资料并具有 档案保管条件;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国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第十条新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中国气象局第24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24号令现公布《中国气象局关于修改<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决定》,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局长郑国光二〇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国气象局关于修改《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决定中国气象局决定对《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认定。
”二、将第二十条修改为:“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的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认定。
”三、本决定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规范雷电灾害管理,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依据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3号令)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第570号令)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讲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3、《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第二十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讲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4、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第11 号令)第八条申请防雷装置初步设计审核应当提交以下材料》:(四)防雷装置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
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需要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5、《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皖政〔2008〕69号)第三十三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依法监督、指导防雷减灾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一)依法组织对防雷装置检测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二)依法组织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三)依法组织对相关场所和设施的防雷安全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设施的防雷安全监督检查;(四)依法组织编制防御雷电灾害风险规划,开展雷电灾害影响评估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WORD格式--可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第一条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负责组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好防雷减灾工作。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第五条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国防雷减灾意识。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第六条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新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装置(以下第十条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防雷相关法律

防雷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第十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

1.申请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认定、 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
2.被许可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通过 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 3.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 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 4.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 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5.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8号令
一、背景和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31条
(二)《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412号令规定
二、定义
(一)关于防雷减灾 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 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 估等。
(二)关于防雷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 体的总称。
四、主要法律制度
(八)关于违法行为的处罚 6.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 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7.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 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8.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 过,擅自施工的。 9.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 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10.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11.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12.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制度
(六)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制度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职责: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职责:
(1)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
(2)雷击风险评估(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 环境)
(3)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 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依据

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依据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依据一、概述防雷检测是指对建筑物、设备设施等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和防雷设施合规性检测,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与防雷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以确保防雷检测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国家标准1.《防雷装置工程建设及验收规范》(GB 50057-2010):该标准规定了防雷装置工程的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包括防雷装置的种类、设计与施工要求等。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2014):该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等,对于各类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提供详细指导。
3.《安全用电防雷装置技术导则》(GB/T 21830-2008):该标准规定了低压和中压安全用电防雷装置的技术要求,包括装置的选择、安装、监测等方面。
三、行业标准及规范1.电力行业a)《高压输电线路防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该规范针对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工程提出了具体的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
2.通信行业a)《通信建设工程防雷设计规范》:该规范规定了通信建设工程的防雷设计原则、技术要求等。
b)《通信建设工程防雷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通信建设工程防雷装置的施工和验收要求。
四、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该法规对建筑物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规规定了各类工程、设备和设施在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包括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测和验收等方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该法规对电力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电力设施的防雷设施的设计和检测等方面。
五、附件列表:1. 防雷装置工程建设及验收规范(GB 50057-2010)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2014)3. 安全用电防雷装置技术导则(GB/T 21830-2008)4.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 通信建设工程防雷设计规范6. 通信建设工程防雷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防雷装置工程建设及验收规范:是指国家标准GB 50057-2010,规定了防雷装置工程的建设和验收要求。
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有哪些

引言:防雷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旨在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进行防雷检测时,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概述:雷电是一种不可预测、高能量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以规范防雷检测的实施。
防雷检测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检测方法、专业人员资质等方面。
正文:一、预防措施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1.预防措施的分类:法律法规要求将雷电的预防措施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大类。
a.结构性措施:如安装避雷针、接地系统等。
法律法规对这些结构性措施的安装位置、材料选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b.非结构性措施:如防雷保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法律法规规定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条件、维护频率等要求。
2.预防措施的选取:法律法规要求在进行防雷检测时,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从而选取最适合的预防措施。
同时,还应考虑地理气象条件、建筑结构特点等因素。
3.监督和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了防雷检测的监督和管理职责,确保各个环节的落实。
监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整改,以确保防雷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检测方法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1.检测设备与技术:法律法规规定了防雷检测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要求。
例如,检测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2.检测内容:法律法规明确了防雷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雷电测量、防雷保护设备的检测和评估等。
同时,还规定了检测的频率和要求。
3.报告和证书:法律法规要求检测机构在完成防雷检测后,应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和证书。
报告和证书必须真实、准确,并由权威机构签发。
三、专业人员资质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1.人员培训:法律法规要求从事防雷检测的专业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培训内容包括雷电知识、检测方法和安全操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3号令)
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第570号令)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3、《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
第二十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
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4、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第11号令)
第八条申请防雷装置初步设计审核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四)防雷装置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
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需要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5、《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皖政〔2008〕69号)
第三十三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依法监督、指导防雷减灾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组织对防雷装置检测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
(二)依法组织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三)依法组织对相关场所和设施的防雷安全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设施的防雷安全监督检查;
(四)依法组织编制防御雷电灾害风险规划,开展雷电灾害影响评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