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2教学提纲
数学提纲的格式
数学提纲的格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数学提纲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和规范。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数学提纲的格式。
一、数学提纲的组成部分1. 数学提纲的封面:包括学校名称、书名、版本、出版日期等基本信息。
2. 目录:介绍数学提纲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需要的知识点。
3. 数学提纲的引言:介绍数学提纲的编写目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将数学知识按照章节和分数进行分类,如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
5. 数学知识框架: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
6. 数学习题和练习: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习题和练习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数学提纲的附录:包括数学公式表、常用数学符号表等,方便学生查阅。
8. 数学提纲的参考资料:推荐一些数学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等。
二、数学提纲的格式要求1. 清晰明了:数学提纲的版面干净整洁,字体大小适中,排版规范。
2. 逻辑性强:数学提纲的知识结构要合理,章节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3. 细节准确:数学提纲的知识点和内容要准确无误,不可含有错误信息。
4. 统一规范:数学提纲的格式、风格和用语要统一规范,避免混乱。
5. 更新及时: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数学提纲应及时更新和完善。
三、数学提纲的编写原则1. 突出重点:将数学提纲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突出,并设置相应的练习题。
2. 易学易懂:数学提纲的内容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3. 全面系统:数学提纲要全面涵盖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4. 引导思考:数学提纲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规律。
5. 实际应用:数学提纲的知识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数学提纲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指南,它的格式、内容和编写原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次函数习题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习题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意义,掌握根据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会画一次函数图像。
探究并掌握一次函数性质,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体会一次函数性质及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函数作为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应用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解题 难点: 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如图1,直线y kx b =+经过点(12)A --,和点(20)B -,, 直线2y x =过点A ,则不等式20x kx b <+<的解集为( )A .2x <-B .21x -<<-C .20x -<<D .10x -<<2.如图2,点A 的坐标为(-1,0),点B 在直线x y =上 运动,当线段AB 最短时,点B 的坐标为( ) A.(0,0) B.(-1,-1)C.(-21,-21) D.(-22,-22)3.沪杭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在研究列车的行驶速度时, 得到一个数学问题.如图3,若v 是关于t 的函数,图象为折线C B A O ---,其中)350,(1t A ,)350,(2t B ,)0,8017(C ,四边形OABC 的面积为70,则=-12t t ( ) A .51B .163C .807 D .160314.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长跑训练,两人距终点的路程y (米)与跑步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⑴求甲距终点的路程y (米)和跑步时间 x (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⑵当x =15时,两人相距多少米?在15<x <20的时段内,求两人速度之差. 二、能力提升:1. 如图,过点Q (0,3.5)的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y =2x的图象相交于点P ,能表示这个一次函数图象的方程是 ( )A .3x -2y+3.5=0B .3x -2y -3.5=0C .3x -2y+7=0D .3x +2y -7=0 2.一次函数y =-3x -2的图象不经过(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yxO BA(2题)yOxB A(1题) O1t 2t ABCtv 3508017(3题)(米)(分)乙甲500040003000200010002015105O x y A3. 已知函数y=kx 的函数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函数的图像经过( ) A .一、二象限 B . 一、三象限 C .二、三象限 D .二、四象限4. 将直线 y = 2 x ─ 4 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所得直线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5. 若一次函数y kx b =+,当x 得值减小1,y 的值就减小2,则当x 的值增加2时,y 的值( )A .增加4B .减小4C .增加2D .减小2 二、拓展探究1.某加油站五月份营销一种油品的销售利润y (万元)与销售量x (万升)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中折线所示,该加油站截止到13日调价时的销售利润为4万元,截止至15日进油时的销售利润为5.5万元.(销售利润=(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请你根据图象及加油站五月份该油品的所有销售记录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⑴求销售量x 为多少时,销售利润为4万元;⑵分别求出线段AB 与BC 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⑶我们把销售每升油所获得的利润称为利润率,那么,在OA 、AB 、BC 三段所表示的销售信息中,哪一段的利润率最大?(直接写出答案)2.如右上图,直线y=kx-1与x 轴、y 轴分别交与B 、C 两点,OB=21OC. (1)求B 点的坐标和k 的值;(2)若点A (x ,y )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kx-1上的一个动点.当点A 运动过程中,试写出△AOB 的面积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探索:①当点A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OB 的面积是41;②在①成立的情况下,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POA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课后巩固1.函数是研究( ) A.常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 B.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 C.变量与常量之间对应关系的 D.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 2.在函数12y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 ) A.0x ≠ B.2x ≠ C.x >2 D.2x <3.函数3y x =-的图象不经过(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4.已知函数31y x =+,当自变量增加m 时,相应的函数值增加( )A.mB.31m -C.3mD.31m +5.直线y kx b =+过点A (2,0),且与x 、y 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此直线解析式. 6..某蒜薹(t ái )生产基地喜获丰收,收获蒜薹200吨,经市场调查,可采用批发、零售、冷库储藏后销售三种方式,并且按这三种方式销售,计划每吨平均的售价及成本如下表:Ox (万升)y (万元) C B A 4 5.5 10 1日:有库存6万升,成本价4元/升,售价5元/升. 13日:售价调整为5.5元/升.15日:进油4万升,成本价4.5元/升.31日:本月共销售10万升.五月份销售记录若经过一段时间,蒜薹按计划全部售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 (元),蒜薹零售x (吨),且零售量是批发量的.31(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由于受条件限制,经冷库储藏售出的蒜薹最多80吨,求该生产基地按计划全部售完蒜薹获得的最大利润。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质点、力的合成、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知识讲解
(1)复习质点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点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的具体步骤。
(3)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习题训练
(1)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在课堂上讲解其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4. 实践活动
设计一定数量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解题思路,引导他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布置的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五、板书设计
1. 质点的概念
2. 力的合成
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理解力,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力学中的其他重要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应用随机过程》习题课二
习题1. 设随机过程{(,),}X t t ω-∞<<+∞只有两条样本函数12(,)2cos ,(,)2cos ,X t t X t t x ωω==--∞<<+∞且1221(),()33P P ωω==,分别求:(1)一维分布函数(0,)F x 和(,)4F x π;(2)二维分布函数(0,;,)4F x y π;(3)均值函数()X m t ; (4)协方差函数(,)X C s t .2. 利用抛掷一枚硬币一次的随机试验,定义随机过程12cos ()2t X t πωω⎧=⎨⎩出现正面出现反面且“出现正面”与“出现反面”的概率相等,各为12,求 1)画出{()}X t 的样本函数2){()}X t 的一维概率分布,1(;)2F x 和(1;)F x3){()}X t 的二维概率分布121(,1;,)2F x x3. 通过连续重复抛掷一枚硬币确定随机过程{()}X tcos ()2t t X t t π⎧=⎨⎩在时刻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在时刻抛掷硬币出现反面求:(1)1(,),(1,)2F x F x ; (2)121(,1;,)2F x x4. 考虑正弦波过程{(),0}X t t ≥,()cos X t t ξω=,其中ω为正常数,~(0,1)U ξ.(1)分别求3,,,424t ππππωωωω=时()X t 的概率密度(,)f t x . (2)求均值函数()m t ,方差函数()D t ,相关函数(,)R s t ,协方差函数(,)C s t . 5. 给定随机过程:()X t t ξη=+ ()t -∞<<+∞其中r. v. (,)ξη的协方差矩阵为1334C ⎛⎫= ⎪⎝⎭,求随机过程{(),}X t t -∞<<+∞的协方差函数.6. 考虑随机游动{(),0,1,2,}Y n n =1()(),1,2,,(0)0nk Y n X k n Y ====∑其中()(0,1,2,)X k k =是相互独立同服从2(0,)N σ的正态随机变量. 试求: (1)()Y n 的概率密度;(2)((),())Y n Y m 的联合概率密度(m n ≥).7. 给定随机过程{(),}X t t T ∈,定义另一个随机过程:1,(),()0,().X t x Y t X t x <⎧=⎨≥⎩试证:{(),}Y t t T ∈的均值和自相关函数分别为{(),}X t t T ∈的一维分布函数和二维分布函数. 8. 设随机过程()cos()β=+ΘX t A t其中β为正常数,r. v. ~(0,1),~(0,2)A N U πΘ二者相互独立. 试求随机过程{(),}X t t -∞<<+∞的均值函数()m t 、方差函数()D t 和相关函数(,)R s t .9. 已知随机变量,ξη相互独立都服从正态分布2(0,)N σ,分别设:(1)()X t t ξη=+; (2)()cos X t t ξ=,令01max ()t Z X t ≤≤=,分别两种情形求()E Z .10. 一个通讯系统,以每T 秒为一周期输出一个幅度为A 的信号,A 为常数,信号输出时间~(0,)i X U T ,且持续到周期结束,设每个信号的输出时间i X 相互独立,设()Y t 为t 时刻接收到的信号幅度,求{()}Y t 的一维概率分布。
力学综合习题课之二 弹簧问题[1]PPT教学课件
• 已知物体A、B、C的质量均为M,重力加速度为g,忽
略空气阻力。
• (1)求A与B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
• (2)A和B一起运动达到
A
• 最大速度时,物体C
• 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 (3)开始时,物体A从距B多大的
B
• 高度自由落下时,在以后的运动中
• 才能使物体C恰好离开地面?
C
2020/12/10
4
作业:
4.在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质量M的玩具小车,
在小车的平台上有质量可忽略的弹簧,一端
固定在平台上,另一端用质量为m的小球将弹
簧压缩一定距离后用细线捆住.用手将小车固
定在桌面上,烧断细线,小球被弹出,落在
小车上的A点,OA=s.
如果小车不固定而烧断细线, O
小020/12/10
块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 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
• 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点时,
• 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
• 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
• 与O点的距离.
2020/12/10
3
• 3、如图所示,物体B和物体C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 簧连接并竖直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将一个物体A从 物后体与B物的体正B上碰方撞距,离碰B撞的后高A度与为B粘H0合处在由一静起止并释立放刻,向下下落 运动,在以后的运动中A、B不再分离。
多大?
• 2)木块A离开墙壁后, A
• 弹簧能够具有的弹性
F B
• 势能的最大值多大?
2020/12/10
2
• 2.(97全国)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
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
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所示.一物块从钢 板正上方距离为3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
授课教案提纲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编号:3. 授课教师:4. 授课班级:5. 授课时间:6. 授课地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应掌握哪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b. 学生应了解哪些相关背景知识?c. 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a. 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b. 学生应能够进行哪些实际操作?c. 学生应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3. 情感目标:a. 学生应树立哪些正确的价值观?b. 学生应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态度?c. 学生应具备哪些团队协作精神?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a. 学生预习内容;b. 教师备课内容;c.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
2. 课堂教学环节:a. 导入新课:-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 新课讲解:- 按照教学目标,系统讲解新知识;-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c. 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性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d.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重点、难点;-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 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后作业:a. 完成课后练习题;b.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c.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案例分析法;d. 角色扮演法;e. 情景模拟法;f. 实验法;g. 比较分析法;h. 拓展延伸法。
2. 教学手段:a. 黑板、粉笔;b. 多媒体课件;c. 实物教具;d. 网络资源;e. 实践活动;f. 小组讨论;g. 案例分析;h. 角色扮演;i. 情景模拟; j. 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a. 学生出勤情况;b. 学生课堂参与度;c. 学生课堂表现;d. 学生提问与回答情况。
语文初中基础习题课教案
语文初中基础习题课教案
课程目标:
1. 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致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
1. 词语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句子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3. 文章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4. 写作技巧: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练习题:针对每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答案解析: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学生的学习要求。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4课时,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巩固和运用之前学过的“画图策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等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策略性。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等教学用具。
2.练习题及相关资料。
3.分成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各自的策略。
习题课2 理想气体的综合问题 教学设计
习题课2理想气体的综合问题题型一液柱(或活塞)的移动问题1.假设法用液柱或活塞隔开两部分气体,当气体温度变化时,液体或活塞是否移动?如何移动?此类问题的特点是气体的状态参量p、V、T都发生了变化,直接判断液柱或活塞的移动方向比较困难,通常先进行气体状态的假设,然后应用查理定律可以简单地求解。
2.极限法所谓极限法就是将问题推向极端。
如在讨论压强大小变化时,将变化较大的压强推向无穷大,而将变化较小的压强推向零。
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3.图像法利用p-T图像:先在p-T图线上画出两气体的等容图线,找到它们因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压强变化量Δp,比较两者的Δp或结合受力分析比较ΔpS从而得出结论。
【例1】如图所示,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有一长为h的水银柱,将管内气体分为两部分,已知l2=2l1。
若使两部分气体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管内水银柱将如何运动?(设原来温度相同)[解析]水银柱原来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外力为零,即此时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差Δp=p1-p2=ρgh。
温度升高后,两部分气体的压强都增大,若Δp1>Δp2,水银柱所受合外力方向向上,应向上移动;若Δp1<Δp2,水银柱向下移动;若Δp1=Δp 2,水银柱不动。
所以判断水银柱怎样移动,就是分析其合力方向,即判断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哪一个增大得多。
(1)假设法假设水银柱不动,两部分气体都做等容变化,分别对两部分气体应用查理定律: 上段:p 2T 2 =p 2′T 2′,所以p 2′=T 2′T 2 p 2, Δp 2=p 2′-p 2=⎝ ⎛⎭⎪⎫T 2′T 2-1 p 2=ΔT 2T 2 p 2; 下段:Δp 1=ΔT 1T 1p 1 又因为ΔT 2=ΔT 1,T 1=T 2,p 1=p 2+p h >p 2,所以Δp 1>Δp 2,即水银柱上移。
(2)图像法在同一p -T 图像上画出两段气柱的等容线,如图所示,因为在温度相同时p 1>p 2,由图可得气柱l 1等容线的斜率较大,当两气柱升高相同的温度ΔT 时,其压强的增量Δp 1>Δp 2,所以水银柱上移。
详案: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案
详案: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案详案之高一物理习题课《自由落体运动》两道典型习题的详尽教案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
2、与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类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中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2、平动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选取特殊点进行具体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相对运动的理解与判断。
【教学方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和内容】1、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它的特点是只受重力作用,并且v0=0,a=g。
接下来,我们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样,分别有缺s,vt,a,t的4个基本公式(见板书),这些公式要不要记忆?(不要,我们只要记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4个基本公式,再将v0=0,a=g代入,便能推导出黑板上的这些公式。
)2、提纲第16题(知s求t)师:大家看提纲第16题。
(此时,老师画图)由图读题,(为了不和a,b混淆,我们将图中的A写为P)大家做作业时很多人没有画图的习惯,将图画出来后,正确理解题目意思,便能将实际问题便转化为物理问题。
问:题目中问铁链完全通过P点需多长时间?什么叫铁链完全通过P点需多长时间?(铁链顶部到P点开始计时到铁链尾部离开P点所需时间)。
师:我们不能对整条铁链的自由下落过程进行分析,但是,铁链上个点的运动状态都是一样的,我们能不能盯住铁链上的某一个点,看它在铁链完全通过P点的过程中做怎样的运动?我们如果盯住a点看,当铁链顶部到P点时,a点在P点上方1m处;铁链尾部离开P点时,此时,a点也刚好离开P点。
这样,我们就把铁链完全通过P点需多长时间转化成a点从P点上方1m处下落到P点所需时间。
现在写出已知,求。
21m a P a b详案之高一物理习题课《自由落体运动》两道典型习题的详尽教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将不含有v0=0的运动转化为包含初速v0=0的运动进行求解会比较简洁。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怎么写【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内容】
1.力学章节相关习题
2.电磁学章节相关习题
3.热学章节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启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问答形式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学生合作: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二、知识讲解
1.针对习题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练习环节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巩固知识点
2.学生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教师提问学生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四、展示分享
1.学生代表展示解题思路和答案
2.教师针对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提升
五、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
2.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3.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感悟】
1.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讲课提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了解相关背景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与理解。
2. 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理解复杂概念。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核心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2. 每组完成一个小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讨论1.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巩固练习1.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核心知识点。
2.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七、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如何?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教学课件。
2. 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3. 课后练习题。
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九年级物理13.2-2内能(习题课)教学设计
《内能》(习题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实践意识,为后续热机和能量转化的学习作准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内能和热量,由于教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甚少,难以准确理解温度、内能与热量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理论及内能相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在理性认知建立的过程存在困难,需要结合更多的事例以感性为依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内能、热量间的区别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及例题练习,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做功与热传递导致物体内能变化的过程、加深对温度、内能、热量间的区别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习题与具体事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科学知识去解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微观理论解析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五、教学过程六、作业设计1.整理本节课的错题笔记附件一《内能》习题课课堂练习【例题精炼】一、内能的概念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0℃的冰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热量总由内能高的物体传向内能低的物体D、相同质量的同一物体,温度上升,内能增大例2:质量相同的0ºC的冰,0ºC的水,0ºC的水蒸气中,它们的内能相比较,正确的是()A、三者内能一样大B、冰的内能最大,水蒸气的内能最小C、水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D、水蒸气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二、改变内能的两种形式例3:下列现象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跟其他几个不同的是()A.砂轮机研磨物体B.把水烧开 C.抱热水袋取暖 D.冰镇汽水例4:老师在做“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的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填“增加”或“减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3. 习题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引出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2. 授课:讲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及相关知识;
3. 练习:以习题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
2. 问题解析;
3. 练习训练;
4. 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章节,做好预习。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为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范本,老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习题课教案高中物理
习题课教案高中物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备好课件、板书和实验器材;
2. 准备实验材料,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 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
3. 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习题课教学,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现象和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复习和巩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
2. 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作为习题练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能量等。
教学方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3-4人,老师给出相关习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学生需要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习题练习,老师定时巡视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
3. 总结: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题能力。
2.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习题册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初中化学习题课教案
初中化学习题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复习
教学目标:
1. 复习化学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2. 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 涉及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材料。
2. 学生准备好化学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15分钟)
1. 讲解化学基础知识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等。
2. 例题练习:给出几道基础概念题,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列写化学方程式。
3. 例题练习:给出几道化学方程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应用化学方程式解题。
三、解题训练(15分钟)
1. 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知识。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3. 鼓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例题训练和解题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习题课(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习题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6~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6~9的乘法口诀。
2. 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6~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6个苹果,每个苹果上有9个芝麻,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芝麻。
-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54个芝麻。
-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6~9的乘法口诀来计算这个问题。
2. 学习6~9的乘法口诀- 老师出示6~9的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一起读口诀,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口诀的意思。
- 老师出示一些乘法题目,让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并请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和答案。
3.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老师出示一些除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 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并请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和答案。
4. 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
- 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并请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课堂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6~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应该培养起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抄写6~9的乘法口诀表,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口诀的意思。
2. 完成课后练习题,题目包括乘法计算、求商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口诀和求商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课2
某企业生产丙产品需经过第一、第二、第三车间连续加工完成,采用逐步综合结转分
(一)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表1和表2所示:
要求:
1.分别按传统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
费用(4分)
2.分别按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4分)
3.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并说明其原因(4分)
(1)传统成本计算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2 352 000÷(400 000+160 000)=4.2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400 000×4.2=1 680 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60 000×4.2=672 000元
甲产品总成本=2 400 000+3 000 000+1 680 000=7 080 000元
乙产品总成本=2 000 000+600 000+672 000=3 272 000元
甲产品单位成本=7 080 000÷200 000=35.4元/件
乙产品单位成本=3 272 000÷40 000=81.8元/件
(2)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计算表
作业成本法
甲产品总成本=2 400 000+3 000 000+1 318 000=6 718 000元
乙产品总成本=2 000 000+600 000+ 1 034 000 =3 634 000元
甲产品单位成本= 6 718 000÷200 000=33.59元/件
乙产品单位成本= 3 634 000÷40 000=90.85元/件
(3)结果差异分析
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制造费用1 680 0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672 000元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制造费用1 318 0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1 034 000元
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不同,传统计算法按照机器工时一种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法下划分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生产组织属于小批生产,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
(1)、9月份生产的产品批号有:
1001批号:甲产品10台,本月投产,本月完工6台。
1002批号:乙产品10台,本月投产,本月全部未完工。
1003批号:丙产品20台,上月投产,本月完工5台。
(2)、1003号月初在产品成本:原材料1200元,工资及福利费1060元,制造费用2040元。
(3)、本月各批号生产费用如下:
1001批号:原材料3360元,工资及福利费2350元,制造费用2800元。
1002批号:原材料4600元,工资及福利费3050元,制造费用1980元。
1003批号:原材料2680元,工资及福利费2450元,制造费用3020元。
1001批号甲产品完工数量较大,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其他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1002批号由于全部未完工,本月生产费用全部是在产品成本。
1003批号丙产品完工数量少,完工产品按计划成本结转。
每台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原材料190元,工资及福利费180元,制造费用25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分批法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计算各批产品的完工
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12分)
1、甲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批号:1001 投产日期:9月
产品名称:甲批量:10台完工日期:本月完工6台
完工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3360/10×6=2016(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336×4=1344(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直接人工费=2350/(6+4×50%)×6=1762.5(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制造费用=2800/(6+4×50%)×6=2100(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直接人工费=2350-1762.5=587.5(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制造费用=2800-2100=700(元)
乙产品成本明细账
产品批号:1002 投产日期:9月
产品批号:1003 投产日期:8月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3880-950=2930(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直接人工费用=180×5=900(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直接人工费用=3510-900=2610(元)
完工产品应负担制造费用=250×5=1250(元)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制造费用=5060-1250=3810(元)
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234,00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为甲产品19,000件,乙产品6,000件,丙产品8,000年。
单件产品工时定额:甲产品5小时,乙产品7小时,丙产品7.25小时。
本月份实际产量:甲产品1,800件,乙产品700件,丙产品500件,本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为20,600元。
要求:(1)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2)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
3、(1)甲产品年度计划产量定额工时=19000×5=95000(小时)
乙产品年度计划产量定额工时=6000×7=42000(小时)
丙产品年度计划产量定额工时=8000×7.25=58000(小时) 合计195,000(小时) 2分
(2)年度计划小时分配率
==1.2元 (1分)
(3)本月实际产量定额工时
甲产品定额工时
=1800×5=9000(小时)
乙产品定额工时
=700×7=4900(小时)
丙产品定额工时
=500×7.25=3625(小时)
合计17525(小时) (1分)
(4)各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
甲产品制造费用
=9000×1.2=10800(元)
乙产品制造费用
=4900×1.2=5880(元)
丙产品制造费用
=3625×1.2=4350(元)
合计21030元 2分
(5)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甲产品)10800
(乙产品)5880
(丙产品)4350
贷:制造费用21030(2分)
某企业有供电、供汽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份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和各部门的耗用量资料如下:
供电车间本月份发生的直接费用为13 600元,锅炉车间本月份发生的费用为10 064元。
要求:(1)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
2、(1)交互分配
供电分配率==0.4(元)(1分)
供水分配率==0.35(元)(1分)
供电车间水费=2000×0.35=700(元)
供水车间电费=2000×0.4=800(元)
(2)对外分配金额
供电车间=4800-800+700=4700(元)
供水车间=3500-700+800=3600(元)
供电分配率==0.36(元)(1分)
供水分配率==0.45(元)(1分)
产品耗用电费=8000×0.47=3760(元)
车间耗用电费=500×0.47=235(元)
管理部门电费=1500×0.47=705(元) (1分)
(合计4700元)
产品耗用水费=6000×0.45=2700(元)
车间耗用水费=700×0.45=315(元)
管理部门水费=1300×0.45=585(元) (1分)
(合计3600元)
(3)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8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800(2分)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7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700(2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3760
制造费用235
管理费用70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4700(2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2700
制造费用315
管理费用58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360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