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综述
阻燃整理技术
阻燃整理技术纺织纤维基本上属易燃烧物质,在~300℃裂解,裂解产物与空气混合,具有可燃性,自燃或遇明火燃烧。
阻燃整理:阻止织物燃烧。
或使纺织品燃烧速度放慢,离开火焰后不燃烧。
纺织品的燃烧性:纺织品燃烧过程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燃烧模式纤维热裂解纤维热性能物理指标玻璃化温度(Tg):低---热塑性纤维,Tg、Tm<Tp、Tc。
燃烧前受热,先软化、收缩、熔融,后裂解、燃烧。
燃烧时由于熔融物滴落可以造成续燃困难,但高温熔滴粘着皮肤造成深度灼伤。
高---非热塑性纤维,如天然纤维、耐高温纤维,Tg、Tm>Tp、Tc, 受热至高温直接裂解,燃烧。
熔融温度(Tm)热裂解温度(Tp)燃烧温度(Tc)需氧指数LOI纺织品燃烧需氧指数(限氧指数):LOI指在N2、O2混合气体中,纺织品保持烛状燃烧所需O2的最小体积分数。
LOI = O2/N2+O2×100% 需氧指数,大---难燃。
>21%(空气中氧比例)小---易燃。
<21%燃烧骨架效应:也称蜡烛焰芯效应。
混纺织物如涤/棉织物在燃烧时,非热塑性纤维的炭化对热塑性纤维的熔融起骨架作用,熔融物不滴落,粘附在骨架上燃烧,如同蜡烛燃烧。
因此,混纺织物阻燃很困难。
阻燃方法纺织品阻燃针对燃烧的整个过程进行抑制,方法如下:1)对纺织品热分解产物进行控制,使分解产物成为不燃性产物和固体残碴。
2)热裂解产生气体为大量不燃性气体,如水、SO2、CO2,冲稀可燃性气体。
3)干扰、终止燃烧火焰的氧化还原反应,熄灭火焰。
4)形成阻隔层,阻止热、可燃气体在火焰与织物之间传递。
二、阻燃机理1、棉织物的阻燃机理纤维素热裂解:棉阻燃剂棉织物阻燃后,热裂解温度降低,裂解以炭化形式为主。
涤纶的阻燃机理:涤纶阻燃:裂解温度和裂解产物不改变,火焰燃烧受到抑制。
涤纶燃烧:自由基连锁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
火焰反应涤纶阻燃剂阻燃整理工艺: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不耐洗阻燃整理:硼砂:硼酸:磷酸氢二铵= 7:3:5 或5:5:1 织物浸轧烘干,增重10~15%即有效。
棉织物阻燃整理研究进展
这种易溶于水的无机盐类阻燃剂主要用于一些少洗
使棉织物的耐久阻燃整理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就占据
或不洗的织物,如墙布和地毯等。
着棉织物阻燃研究领域的中心。
与磷酸或磷酸铵发生磷酸化反应可以获得一定耐水
心组织了对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科技攻关。
20 世纪 40 年代,人们发现棉纤维在高温条件下
洗性的阻燃棉织物;将尿素与磷酸或磷酸铵一起施
第 43 卷 第 6 期
2021 年 6 月
Vol. 43 No. 6
Jun. 2021
染 整 技 术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
棉织物阻燃整理研究进展
张岩冲 1,2,孙红玉 2,王力民 3
(1. 滨州学院化工与安全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2.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
was mainly introduced, such as the semi-durable flame retardant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 ammonium salt and triazine
flame retardant.
Key words cotton fabric; flame retardant finishing; development process; formaldehyde-free
的棉帆布制作军用帐篷,这应当是阻燃织物工业化
生产应用的第一个案例。
20 世纪,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纺织用
纤维的种类,更使塑料和树脂制品渗透进了人们生
收稿日期:2020-10-23
作者简介:张岩冲(1988—),男,山东滨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纺织品的阻燃整理与应用。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实验报告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棉织物的阻燃性能;
2. 通过实验,掌握棉织物的阻燃处理技术。
二、实验原理
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取决于其纤维的燃烧性能,纤维的燃烧性能取决于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熔融点。
棉织物的阻燃处理可以通过改变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熔融点来提高棉织物的阻燃性能。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
1. 棉织物;
2. 阻燃剂;
3. 助燃剂;
4. 烘箱;
5. 热压机;
6. 热压机模具;
7. 热压机控制器;
8. 温度计;
9. 力计;
10. 分析仪;
11. 光谱仪;
12. 尺子;
13. 拉力机;
14. 胶带;
15. 低温冷冻机;
16. 水浴锅;
17. 烤箱;
18. 烟雾测试仪;
19. 火焰测试仪。
四、实验步骤
1. 将棉织物放入烘箱中,加热至180℃,保持10min,将棉织
物烘熟;
2. 将棉织物放入热压机中,加热至180℃,保持10min,将棉
织物热压;
3. 将阻燃剂和助燃剂混合,将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棉织物表面;
4. 将棉织物放入热压机中,加热至180℃,保持10min,将棉
织物再次热压;
5. 将棉织物放入低温冷冻机中,冷冻至-10℃,保持10min,
将棉织物冷冻。
阻燃涤纶_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增重率 = m1 - m 0 ×100%
(1)
m0
式中 : m0 ———整理前试样质量 ;
m1 ———整理后试样质量 。
1. 3. 4 热重分析 ( TGA )
采用 TG7 型 热 重 分 析 仪 (美 国 Perkin2Elmer 公
司 ) ,氮气气氛 ,流速 20 mL /m in, 升温速率 10 ℃ /m in,
印 染 ( 2009 No. 1)
www. cdfn. com. cn
阻燃涤纶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王晓春 1 , 傅 裕 2
(1.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2.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29)
摘 要 : 采用棉用阻燃剂 FPK8002对阻燃涤纶 /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 ,探讨阻燃剂浓度 、焙烘条件及交联剂 用量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分析阻燃涤纶含量和织物组织结构对阻燃涤纶 /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阻燃 涤纶 /棉织物阻燃整理的优化工艺为阻燃剂 FPK8002用量 350 g /L ,交联剂用量 350 g/L ,焙烘温度 160 ℃,焙 烘时间 4 m in。测试结果表明 ,整理织物的裂解温度明显降低 ,阻燃性能符合国家 B1级标准 。 关键词 : 阻燃整理 ; 阻燃剂 ; 涤棉织物 中图分类号 : TS19515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017 (2009) 01 - 00010 - 03
由图 1知 ,阻燃剂 FPK8002 用量为 250 ~500 g /L 时 ,整理织物的阻燃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损毁长度约为 10 cm ,且无续燃和阴燃 。这是因为混纺织物经阻燃剂 FPK8002处理后 ,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可分解成具有 良好脱水作用的磷酸和多磷酸 ,使纤维素脱水成为焦 炭 。与此同时 ,含氮基团可释放出难燃性气体 ,稀释了 空气中的氧浓度 ,且磷 2氮的相互作用也有利于磷阻燃 剂的脱水炭化反应 。图 1 和图 2 显示 ,阻燃剂用量达 一定程度后 ,织物阻燃效果提升有限 ,而织物增重幅度 较大 ,使织物手感发涩 ,且成本提高 。因此 ,阻燃剂用 量以选用 350 g /L为宜 。 2. 2 焙烘条件的影响
对织物阻燃整理的探讨
对织物阻燃整理的探讨本文简述了织物阻燃整理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对阻燃整理的要求。
主要从织物的燃烧机理、阻燃机理、阻燃工艺等方面探讨分析织物如何获得良好的阻燃效果,并分析了织物阻燃效果的测定评估方法。
由于每年都有很多火灾发生,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除了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外,使用具有阻燃性能的织物也可以减少火灾的危害,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开展对阻燃纺织品的研究开发,并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外销纺织品需求,阻燃纺织品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因此加速阻燃纺织品的开发以及商品化生产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织物阻燃整理发展燃烧机理阻燃机理阻燃方法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lame-retardant finishing of fabrics, as well as people on flame retardant finishing requirements. Mainly from the fabric of the mechanism of combustion, flame retardant mechanism, flame retardant technology areas such as analysis of fabrics can obtain good flame retardant effec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fabric flame retardant effect of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method. Because there are many fires, which not only brings the huge economic loss, but also seriously threaten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In order to prevent fires, in addition to take necessary precautions against fire, using a flame retardant fabric can also reduce the fire hazards, play a certain role of fire.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nd also in developing this flame retardant text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the export demand for textiles, flame retardant textiles 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market. So accelerating the flame retardant texti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production has been crunch time.Key wordsFlame retardant finishing of fabrics develop theory of combustion Flame retardant principle Flame retardant method前言 (1)第一章阻燃织物的发展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科学家和企业开始研发和应用这种技术,以提高纺织品的安全性能。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火车、飞机、建筑、家具、汽车和电子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都需要使用阻燃纺织品,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在原有的纺织品上增加一个阻燃材料层,或者将阻燃材料直接加入到纤维中,来达到阻燃的效果。
这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进行了多年,新的阻燃材料也不断被研发出来,如卤素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和氮系化合物等。
目前,常见的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有涂覆法、浸渍法、吹织法和共混法等。
涂覆法是指在纺织品表面加上一层阻燃涂层。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纺织品的原始手感和外观。
但是,涂层材料可能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脱落,从而降低阻燃性能。
浸渍法是将纺织品浸入含有阻燃化合物的溶液中,然后干燥该纺织品。
这种方法的阻燃效果比涂层法更长久,但浸渍剂太多可能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和手感。
吹织法是将阻燃化合物与聚合物混合,然后直接用于制造纤维或者纱线。
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在纺织品表面添加额外的材料,所以阻燃性能能够更加长久。
共混法是指在纺织品核心部分或表面添加已经混合好的聚合物和阻燃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确保阻燃材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纺织品中,以达到更好的阻燃效果。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近年来,可可粉阻燃材料、木质素衍生物、纳米材料和天然纤维化合物等新型阻燃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与传统阻燃材料相比,新型阻燃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更高的阻燃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阻燃材料和技术会持续涌现,进一步改善纺织品的阻燃性能。
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于纺织品防火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棉布阻燃标准
棉布阻燃标准
摘要:
1.棉布阻燃标准的概述
2.我国棉布阻燃标准的发展历程
3.棉布阻燃标准的等级划分
4.棉布阻燃标准对纺织行业的影响
5.未来棉布阻燃标准的发展趋势
正文:
棉布阻燃标准是指对棉布进行燃烧性能测试的一套规范。
它旨在确保纺织品在遇到火源时能够减缓燃烧速度,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我国棉布阻燃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早期的阻燃标准主要参考国外相关标准,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的棉布阻燃标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
棉布阻燃标准根据燃烧性能将产品划分为几个等级,包括难燃、易燃、燃烧等。
这些等级反映了棉布在遇到火源时的燃烧速度和燃烧程度。
一般来说,阻燃性能越高,燃烧等级越低。
棉布阻燃标准对纺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阻燃标准为生产厂家提供了指导,使得他们能够生产出符合安全要求的纺织品;另一方面,阻燃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选购依据,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棉布阻燃标准将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未来,阻燃标准可能会更加严格,要求纺织品在遇
到火源时能够迅速熄灭火焰,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阻燃面料阻燃整理工艺介绍
阻燃面料阻燃整理工艺介绍新科特种纺织在阻燃后整理工艺上一般会有三种方法,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这三种工艺分别是Proban阻燃工艺,Pyrovatex CP(汽巴)阻燃工艺和新科自有品牌FRECOTEX。
下面就这三种阻燃工艺的区别来说明一下,普鲁苯Proban是一种用于棉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耐久性后处理阻燃剂,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阻燃技术,经普鲁苯处理的织物既能有效地阻止火焰蔓延,又能保持织物原有性能。
Proban 阻燃处理技术处理的面料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能,清洗50次后阻燃指标仍在标准范围内。
甲醛含量>300ppmPyrovatex CP 阻燃处理技术处理的布料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能,一般来说,清洗50次其阻燃指标仍在标准要求值以内。
另外,Pyrovatex CP 处理的布料手感柔软,无异味,而且达到欧洲的Oeko-Tex Standard 100环保标准,甲醛含量≤75ppm, 是绿色阻燃产品而且对人体无害。
FRECOTEX生态阻燃面料是新乡市新科特种纺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阻燃系列面料品牌。
该面料体现了生态、环保这一主题,符合当今消费趋势。
达到欧洲的Oeko-Tex Standard 100环保标准,甲醛含量≤20ppm,具有高强力,高耐晒,高环保等优点。
三种工艺的明显区别就是甲醛含量和环保性能,普鲁苯Proban阻燃性能很好,但是不能达到Oeko-Tex Standard 100环保标准,成本较低。
Pyrovatex CP 阻燃性能优越,产品环保,但价位偏高。
FRECOTEX生态阻燃面料既可以达到Oeko-Tex Standard 100环保标准,价位又较CP阻燃低,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阻燃产品。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要求的阻燃面料。
阻燃剂在织物中的应用
阻燃剂在织物中的应用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比较成熟,阻燃剂基本可以工业化生产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大体有下列三种方法﹕A﹒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i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传统的Proban法是阻燃剂THPC(四羟甲基氯化氨)浸轧后焙烘工艺,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烘干→氨熏→氧化→水洗→烘干。
国内已有北京光华、江阴印染厂、鞍山棉纺印染厂等引进国外的助剂和设备进行生产。
这是目前公认的阻燃效果好、织物降强小、手感影响少的工艺。
但由于设备问题限制了其推广。
B﹒PyrovatexCP整理工艺。
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天津合材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该助剂。
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
国内使用该类阻燃剂的厂家有二、三十家。
C﹒纯棉暂时性、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电热毯、墙布、沙发布等织物的阻燃耐洗次数要求不是很高,这类产品做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即可。
即能耐1~15次温水洗涤,但不耐皂洗。
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
上述工艺应用在纯棉织物上工业化生产的不多。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SFR-203属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
2、毛织物的阻燃整理羊毛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含氨量,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但若要求更高的标准,则需进行阻燃整理。
最早的羊毛阻燃整理是采用硼砂、硼酸溶液浸渍法,产品用于飞机上的装饰用布。
这种方法阻燃效果良好,但不耐水洗。
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但工序繁复,手感粗糙,失去了毛织物的品格。
国际羊毛局研究的方法是采用钛、锆和羟基酸的络合物对羊毛织物整理,获得满意的阻燃效果,且不影响羊毛的手感,故得到普遍采用。
主要有钛、锆、钨等金属络合整理剂。
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毛用阻燃剂及整理工艺,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棉织物阻燃抗菌整理工艺
2 结 果 与 讨 论
2 . 1 抗菌 整理 轧余率
1 实验 部 分
1 . 1 材 料和 仪器
配制 4 5 I 的抗菌剂浓液, 在常温下浸渍一段时
间后移至小轧车, 分别采用不 同的轧余率进行轧液 , 然
后放人阻燃剂溶液中再次浸渍 , 采用轧余率 8 0 轧液 , 在9 0℃下预烘 4 ai r n , 1 2 0℃下焙烘 1 m i n 。实验结果
如表 1所示 。
表 1 抗菌整理轧余率对整理效 果的影响
材料 : 经过退浆、 煮练 、 漂白整理的 1 0 0 棉斜纹织
物( 4 2 ×4 2 , 1 3 3 ×7 2 ) ; 药品 : 织物 阻燃 剂 ( 有效 含量 2 O , 烟台艾弗尔阻燃科技有限公司) , 织物抗菌剂 ( 常
障 日常使 用 的安全健 康 、 防止 细 菌传 染 , 同 时避免 起 火 时造 成不 必要 的伤 害 和损 失 。采用 安 全 无 毒 害 、 无 污 染 的整理 剂 [ 5 ] , 探 索 棉 织 物 阻燃 抗 菌 多 种 功能 一 体 的 可 能性 。
工艺 流 程 : 抗 菌 剂 浸 渍——轧 液——阻 燃 剂 浸
由轧 余 率 与 燃 烧 后 的 损 坏 长度 可 清 晰 看 出 , 第 一 次 轧液 对 阻燃 整 理 的影 响 很 小 , 因阻 燃 整 理 试 样 的 轧
余率都保留为 8 O , 第一次轧液后纤维 和纱线的吸附
能 力并 没有 饱 和趋 势 , 几 乎 不影 响阻燃 整理 的效 果 。
中图分类号 : Ts 1 9 5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 - 0 3 5 6 ( 2 0 1 4 ) 0 6 -0 0 3 0 -0 4
涤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3 2
《 西纺 织 》 陕
2 71 ( 0 . 总第7期) O 3
涤 棉 织 物 的 阻燃 整理
徐 艮平 ‘ 郭 兴峰
摘
黄俊 鹏 肖利 军
( 天津 工业 大学纺 织学院 )
要 : 绍 了涤棉织物 阻燃整理的发展现状 、 介 机理、 性能测试方法、 整理工艺及 未来前景。
4 结 语
4 1 经 二重 组织 的牙签 布表经 的横 动 自由度 较 大 , . 控
我们 知道 , 成 经错 位 的原 因是 经 纱 受力 瞬 时 变 造 化 时表 里经 位置 的互 换所 致 。所 以优选 上机 工艺能 减
制好表经在布面的排列才能保证布面风格均匀平整。 42 经错位现象是这种紧度小 的经二重织物独有 的 .
纤维的存在 , 使涤纶纤维的 自熄性减少。因此 , 要降低 涤棉混纺织物的可燃性 , 至少要做到 以下几 点:1混 ()
纺织物中每一组分都进行阻燃化 , 由此 , 即使用阻燃涤 纶纤维与棉混纺的织物 , 仍需进行阻燃整理 , 只不过问 题简单些而已;2 混纺织物阻燃整理时, () 采用各 自 合
2 阻燃机理
阻燃并 非说 经处 理后 的纺织 品具 有接触 火源时 不
3 阻燃 的评价和方法
涤棉 混纺 织物 难 以 实现 阻 燃化 的原 因 , 归 纳 成 可
被烧着 的性能 , 而是指不同程度地阻碍火焰蔓延 的性
如下三点 :1一种组分的阻燃剂 , () 因与另一组分或其
口的长度。这样可以使经纱在开口运动中的张力传递 并分解在更长的经纱段上。通过这样 的调整 , 口结 梭 构变成了上大下小 的张力形式 。为了使上下层经纱在 织造时受力更为均匀 , 使布面风格更好 , 我们采用反织 法。经试验 , 反织法的确能减少经错位的产生。 通过 以上 的工艺优选 , 经错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综述.
棉织物阻燃技术进展摘要:棉织物阻燃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新型的阻燃技术也不断发展。
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有关棉织物阻燃技术的文献资料, 对目前的阻燃方法及阻燃剂的选择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通过研读最近的硕博士论文,重点介绍了两种新型的阻燃剂:微胶囊化阻燃剂与膨胀性阻燃剂,详细介绍了三种较新的阻燃方法:自阻燃纤维接枝法、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法、电子束辐照接枝法,不仅概括了棉织物阻燃技术,也跟进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棉织物;燃烧;阻燃剂;阻燃方法;新型1. 前言火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美国雅宝公司 Harry Patient 先生说,全球每年约有 16.5万人因火灾而丧生。
火灾事故调查表明:50%左右的火灾由纺织品及室内装饰品引起 [1]。
在所有的纺织品中,棉织物因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良好的染色性和生态相关性而被广泛使用。
但是棉纤维属于易燃纤维,而且燃烧速度快,具有很大的助燃性由棉织物引发的火灾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如何提高棉织物的阻燃能力,减少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研究纺织阻燃技术,就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2]。
棉织物的燃烧实质是纤维素的燃烧,所谓的燃烧通常是指物质氧化产生热量并引起发光的现象, 它是一个封闭的链式循环过程。
纤维素纤维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 受热时不熔融,遇火后燃烧较快,热烈解部分产物又会再次燃烧,进一步促进燃烧过程 [3]。
我国在 20世纪 50年代开始了纺织品阻燃技术的研究,其中以棉织物作为起步,经过 60余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多种阻燃技术,棉织物阻燃整理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4]。
通过研读大量关于棉织物阻燃的文献,本文对棉织物阻燃技术的概况与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对阻燃剂的种类与发展进行简要总结,并重点介绍了新型的微胶囊阻燃剂与膨胀阻燃剂, 然后对阻燃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并详细介绍了自阻燃纤维接结法、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法、电子束辐照接枝法三种较新的阻燃方法。
织物阻燃整理方法
织物阻燃整理方法织物阻燃整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溶胶-凝胶法:通过改变分子构件模块的化学成分和排列以及通过调整它们的纳米和微米结构来实现。
在织物表明形成溶胶来隔绝 O2,阻止自you基的逸出,从而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
此法有着工艺简单、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成膜性好以及易于在溶胶阶段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等优点。
此外,还可实现基材的环境友好表面功能化,根据网络修饰部分的化学结构,可以在纺织品表面裁剪出不同的功能性质。
在纺织品的防紫外线、固定生物分子、染色牢度、抗皱整理、超疏水性、抗静电性能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2. 喷雾法:配置好的阻燃整理液采用手工喷雾或者机械喷雾的方式整理织物,一般用于面积大且厚重或者表面突出、花纹的织物,如地毯、帷幕等。
3. 涂布法:指将阻燃剂加入树脂中,借用树脂本身的粘着性将阻燃剂与织物结合的方法。
包括刮刀法、浇铸法和压延法。
在市场上应用比较普遍,比如一些工业用布等。
4. 浸轧焙烘法:浸轧→预烘→焙烘,该方法使用广泛。
配置的整理液包含阻燃剂、催化剂、交联剂等。
一般用于棉织物或者麻织物的阻燃整理。
5. 浸渍烘燥法:需处理的面料在阻燃整理溶液浸渍一段时间,之后可以使用烘箱干燥或者自然晾干。
阻燃剂要充分渗透进纤维内部纤维与阻燃剂才能更好的结合。
6. 微胶囊法:阻燃成分分散成小颗粒作为胶囊的芯材,无机物或有机物作为胶囊的壳壁并包裹阻燃成分,形成壳包芯的结构。
阻燃成分得到很好的保留,对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小。
请注意,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需求的织物,选择合适的阻燃整理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实验验证。
我国纺织品阻燃测试方法及产品标准综述
在向上流动、不同氧浓度(氧氮气流)的垂直燃烧筒
续燃、阴燃时间、损毁长度、续燃最低氧浓度值%
内,点燃试样夹上的试上端
假人法
辐射热源法 可点燃试验法
在可控的实验室模拟轰燃条件中通过假人皮肤表面 热传感器输出数据
二、三度、总的烧伤面积%
将铺地材料水平放于歪斜热辐射场,点燃 对试样进行引燃试验或直接放在试样上
表4倾斜法(45。燃烧法)[5"'10]
应用范围 各类织物及其制品
阻燃性能技术指标 火焰蔓延时间的实测值及其平均值%
A法适用各织物及制品,B法适用受热熔融纱线
和织物
A法:续燃、阴燃时间,损毁长度、损毁面积的平均
标准
应用范围
表2垂直燃烧法
阻燃性能技术指标
GB/T 5456—2009
各类单、多组分纺织织物 和产业用制品
表面点火:点火开始后3条标记线被烧断的时间%
底边点火:点火10 s或按GB/T 8746中规定的临界点火时间,3条标记线被烧
断的时间%
GB/T 5455— 2014 GB/T 8746— 2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28(2020)01-0047-06
据统计,超50%的失火事故源于纺织品阻燃 性能差m ,因此若纺织品有较好的阻燃性能,能很 大程度避免火灾发生%我国在20世纪开始开发 纺织品阻燃技术,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始于50 年代;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始于60年代;阻燃 剂始于70年代,并开始开发合成纤维、混纺织物 阻燃技术;80年代开始研究阻燃纤维阻燃技 术得到较快、系统发展;90年代开始制定阻燃防 护服、阻燃机织物等的标准%纺织品的阻燃标准 对纺织行业产品生产具有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 的作用,同时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 的发生%本文重点归纳整理阻燃测试方法和阻燃 产品的标准,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纺织品阻燃综述
张洪昆(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160)摘要:论述了阻燃剂的主要种类[包括无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含卤阻燃剂、有机磷阻燃剂)]、阻燃机理(包括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气体稀释作用、凝聚相阻燃)及阻燃整理技术(包括纳米阻燃、微胶囊阻燃、超细化、表面改性、消烟、交联、大分子技术等),简单介绍了阻燃效果的测试方法(包括燃烧实验法、限氧指数法、发烟性试验法、闪点和自燃点测定、阻燃整理热分析等),提出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烟释放量、性价比高及功能多的阻燃纺织品是努力的方向.关键词:阻燃剂;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测试方法中图分类号:TQ31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39(2009)02-0007-05纺织品阻燃综述The review of flame retardancy on textilesZHANG Hong -kun(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160,China )Abstract :The main types of flame retardant agents (inorganic and organic flame retardant agents,such as halogen flame retardant,organic phosphorus-based flame retardant),mechanism (heat-absorbing function,cov -ering,restraining chain reaction,diluting effect of gas,condensed phase flame retardancy)and technology of flame retardant finish (nano-flame retardancy,microcapsulation of flame retardancy,super refine,surface modi -fication,smoke abatement,crosslinking and macromolecule technology etc.)were discussed.The testing meth -ods of evaluating flame retardant effect (combustion experiment method,limited oxygen index method,smoke test,flash point and self-ignition point measurement,thermal analysis of flame retardant finish etc.)were simply introduc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rection of flame retardant textiles was to develop high efficiency,low toxicity,low smoke,more cost-effective and multi-functional textiles.Key words :flame retardant agent;flame retardant mechanism;flame retardant finish;testing method收稿日期:2008-03-27作者简介:张洪昆(1980-),女,天津大港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纺织品的开发与研究.目前使用的纺织材料大都属于易燃或可燃性材料.纺织品常常是造成火灾的最初着火物,而每年因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如何减少纺织品燃烧危险性及燃烧时有毒气体的释放,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关阻燃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1阻燃剂阻燃剂是一种能够提高易燃或可燃物难燃性、自熄性或消烟性的助剂,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的主要助剂之一.[1]近年来,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严格,全球阻燃剂用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预计在今后5年内,全球阻燃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可达4%~5%.[3]1.1纤维燃烧过程纤维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后吸收热量,发生裂解反应,生成大量可燃性气态产物,在氧存在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又促进了纤维的进一步裂解和燃烧,形成循环燃烧反应.1.1.1棉纤维纤维素是由许多脱水的β-葡萄糖(C 6H 10O 5)以1,4甙键联接的多糖类,而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印染助剂TEXTILE AUXILIARIES Vol.26No.2Feb .2009第26卷第2期2009年2月[4]23印染助剂26卷经热重分析可知:在200℃以下,棉纤维素吸热产生不燃性气体,如水蒸汽和痕量二氧化碳;超过200℃后,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少,纤维素的分子链开始断裂,但生成的气体仍不会着火燃烧;300℃以上时,产物主要是可燃性醛酮类和焦油等;超过500℃,主要由炭化物生成残渣.经阻燃整理的棉纤维,在300℃左右就开始脱水炭化,抑制了400℃以上纤维素1,4甙键断裂时生成左旋葡聚糖.β-葡萄糖1,4甙键断裂的中间产物是左旋葡聚糖或1,6-脱水-β-D呋喃葡萄糖(1,6-anhydro-β-D-glucofuranose),前者容易生成各种可燃性气体.1.1.2涤纶纤维涤纶纤维[5]的化学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裂解产物有气体、焦油状高沸点物和残渣.3类裂解产物的比例随温度不同而异.其中,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焦油状高沸点物在600℃时出现最大值,而残渣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气体和焦油状高沸点物是决定其燃烧性的关键.U.Einsele研究后指出:涤纶纤维的裂解产物至少有30种以上,涤纶纤维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是由苯、苯甲酸、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化合物引起的,与纤维素的裂解产物相比,其裂解产物的自燃温度高.涤纶纤维不论是否已做阻燃整理,其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曲线图谱都无太大差别,甚至裂解物也雷同,据此可认为其阻燃剂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气相.1.2阻燃机理[6]所谓“阻燃”,不是阻燃整理后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焰中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而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或阴燃.阻燃剂主要通过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气体稀释作用等发挥阻燃效果.1.2.1吸热作用任何燃烧在短时间内所放出的热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吸收火源所放出的部分热量,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自由基(由气化的可燃分子裂解生成)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强烈地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1.2.2覆盖作用在高温下,阻燃剂能形成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具有隔热、隔氧、阻止可燃气体向外逸出的作用,达到阻燃目的.如有机磷类阻燃剂受热时能产生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炭化层,炭化层既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又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1.2.3抑制链反应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可作用于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含卤阻燃剂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挥发出来,并与热分解产物同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1.2.4气体稀释作用阻燃剂吸热分解释放出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不燃性气体,使纤维裂解处的可燃性气体浓度被稀释到燃烧极限以下,或使火焰中心处部分区域的氧气不足,抑制继续燃烧.1.2.5凝聚相阻燃在凝聚相反应区,阻燃剂可改变纤维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反应历程,促使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直至炭化,以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起到阻燃作用.由于纤维的分子结构及阻燃剂种类不同,阻燃作用也十分复杂,在某一特定阻燃体系中,可能涉及一种阻燃作用,也可能涉及多种阻燃作用,实际应用中包括多种阻燃作用.1.3阻燃剂的分类有阻燃作用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三主族、第五主族、第六主族、第七主族,镁、钡、锌、锡、钛、铁、锆和钼的化合物也有所应用.按耐久性可分为非耐久性、半耐久性和耐久性;按使用方法和在聚合物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本文介绍按化合物类型分类的无机和有机阻燃剂.1.3.1无机阻燃剂无机阻燃剂的主要作用是吸热,具有稳定性高、不易挥发、烟气毒性小和成本低等优点,但不具有耐洗性.这是由于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与亲水性,与非极性织物的兼容性差,将向精细、超精细颗粒和改善尺寸分布方向发展.[7]1.3.2有机阻燃剂1.3.2.1含卤阻燃剂含卤阻燃剂通过产生比空气重的卤化氢沉积在82期燃烧物的外层,稀释及隔绝空气,使被燃物窒息,同时,卤化氢捕捉氢氧自由基,使火焰减小.但含卤阻燃剂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腐蚀性气体,可能导致电路系统开关和其他金属对象的腐蚀,对人体呼吸道和其他器官的危害更严重,正趋于淘汰.2003年2月15日欧盟颁布2003/11/EC指令,规定禁止使用和销售五溴苯醚(PBDPE)和八溴二苯醚(OBDPE)含量超过0.1%的物质.许多含卤阻燃剂本身无毒或有毒,但都受到AOX值的限制.[8]1.3.2.2有机磷阻燃剂[9]有机磷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与无机磷阻燃剂相同,但对织物的机械物理性能影响较小.主要包括卤磷系和非卤磷系.卤-磷阻燃剂分子中兼有溴和磷或溴、磷和氮原子,在阻燃性能方面起协同增效作用.分子中溴含量低,燃烧过程中发烟量少,有害气体挥发物少;一定程度的溴含量可改善一般磷酸酯类阻燃剂挥发性大、抗迁移性差和抗热老化性欠佳的缺点.主要产品有二溴辛戊二醇(DBNPG)、二溴辛戊二醇磷酸酯以及二溴辛戊二醇磷酸酯氰胺盐等.卤磷系由于同时含有卤素和磷,可在气相和凝聚相同时发挥作用,阻燃效果理想,又具有挥发性低、无色、无臭、耐水解性等优点,但耐热性差.2阻燃整理技术2.1传统阻燃方法2.1.1阻燃纤维[10]阻燃纤维的制造方法:(1)共聚法,在成纤高聚物的合成过程中,把含有磷、卤素、硫等阻燃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大分子链上再引到纤维中;(2)共混法,将阻燃剂加入纺丝熔体或纺制阻燃纤维的方法;(3)接枝改性,用放射热、高能电子束或化学引发剂使纤维(或织物)与乙烯基型阻燃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是获得有效而持久阻燃改性的方法.2.1.2阻燃整理阻燃整理主要在纺织品后整理过程中对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即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及粘合等作用,使阻燃剂固着在织物上,从而获得阻燃效果.[11]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的加工形式[12]:(1)浸轧烘焙法,工艺流程为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浸轧液为阻燃剂溶液,由阻燃剂、交联剂、催化剂、渗透剂和强保剂组成,配制成水溶液或乳液进行整理;(2)浸渍烘燥法,工艺流程为浸渍→干燥→后处理.将织物放在阻燃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取出烘干即可,有时阻燃整理可与染色同浴进行;(3)涂层法[13],将阻燃剂混入树脂内进行加工.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分为刮刀涂层法、浇铸涂布法和压延涂层法;(4)喷雾法,不能用普通设备加工的厚幕布、大型地毯等商品,可在最后一道工序做手工喷雾法的阻燃整理.对于膨松性表面有花纹、簇绒、绒头起毛的织物,用浸轧法会使表面绒毛花纹受到损伤,一般采用连续喷雾法;(5)有机溶剂法,用有机物溶解阻燃剂,然后进行阻燃整理,能使整理时间缩短,但会影响织物的强力、手感和色光,且阻燃耐久性不如原丝改性.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溶剂的毒性和燃烧性.2.2新型阻燃方法[14-18]2.2.1纳米阻燃有些纳米材料具有阻止燃烧的功能,加入到可燃材料中,利用其特殊的尺寸和结构效应,改变可燃材料的燃烧性能,使之成为具有防火性能的材料.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阻燃机理,提高阻燃性能.纳米粒子尺寸很小,比表面积很大,所表现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多功能新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例如,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可提高燃烧性能:(1)在聚合物基体中以纳米尺寸分散的层状硅酸盐片层对聚合物分子链的活动性具有显著的限制作用,受热分解时比完全自由的分子链具有更高的分解温度.此外,由于层状硅酸盐片层的物理交联点作用,复合材料在燃烧时更容易保持初始的形状,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2)分布于聚合物基体中的层状硅酸盐片层具有良好的气液阻隔性能,当聚合物/层状硅酸盐(PLS)纳米复合材料燃烧时,位于燃烧表面的层状硅酸盐片层可以阻隔聚合物分子链分解而产生的可燃性小分子向燃烧界面迁移,同时延缓外界氧气向燃烧界面内部迁移的速度,使燃烧延缓,起到阻燃作用.2.2.2微胶囊阻燃把阻燃剂研碎分散成微粒后,用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包裹,形成微胶囊阻燃剂,或者以比表面积很大的无机物作载体,将阻燃剂吸附在无机载体的空隙中,形成蜂窝式微胶囊阻燃剂.制备方法有分散包裹法、凝聚法及载体包裹法.阻燃剂微胶囊化的优点:(1)改善阻燃剂的稳定性;(2)改善阻燃剂与树脂的相容性,改善材料物理机械性能降低的现象;(3)改善阻燃剂的多种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2.2.3超细化无机阻燃剂与合成材料的相容性较差、添加量大,张洪昆:纺织品阻燃综述,[4]249印染助剂26卷会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有所降低.因此,对无机阻燃剂进行改性,增强其与合成材料的相容性,降低用量成为无机阻燃剂的发展趋势之一.等量阻燃剂,其粒径愈小,比表面积愈大,阻燃效果愈好.从亲和性方面考虑的超细化增强了界面的相互作用,可更均匀地分散在基体树脂中,有效地改善了共混料的力学性能.2.2.4表面改性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与亲水性,与非极性聚合物材料的相容性差,界面难以形成良好的结合和粘接.为改善其与聚合物间的粘接力和界面亲和性,采用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处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刘丽君等将经过改性的氢氧化铝应用于聚丙烯中,其比表面积增大、分散性变好,填充聚丙烯后明显改善熔融现象,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并且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19]2.2.5消烟聚合物燃烧产生的窒息性烟雾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也给扑火带来极大困难,所以,必须兼顾阻燃与抑烟效果,含卤高聚物、卤系阻燃剂和锑类化合物是主要的发烟源.除了阻燃剂的非卤化外,对含卤高聚物采用添加消烟剂是解决发烟的另一措施.2.2.6交联交联高聚物的阻燃性能比线型高聚物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贾少晋等通过γ辐射使HDPE/EPDM 阻燃体系发生交联,减少了燃烧时可燃性熔体的滴落,也改变了共混高聚物的表面结构及界面结构,增强了机械强度.[20]2.2.7大分子技术大分子技术是阻燃研究中的新技术之一.溴系阻燃剂的主要缺点是会降低被阻燃基材的抗紫外线稳定性,燃烧时产生较多的烟、腐蚀性气体和有毒气体,应用受到限制,其发展方向是提高溴含量和增大分子质量.现在,一些公司和研究部门正通过大分子技术来改变这种状况.如美国Ferro公司的PB68主要成分为溴化聚苯乙烯,分子质量15000,溴含量达68%;溴化学法斯特公司和Ameribrom公司分别开发的聚五溴苯酚基丙烯酸酯,溴含量达70.5%,分子质量30000~ 80000.这些阻燃剂在迁移性、相容性、热稳定性、阻燃性等方面均优于许多小分子阻燃剂,有可能成为更新换代产品.[21]3阻燃效果测试方法阻燃后织物可燃性的评定方法:(1)点火性,即着火点高低,表示织物起火的难易;(2)燃烧性能,即在特定条件下,沿着样品燃烧的速率.3.1燃烧实验法燃烧实验法主要测定试样的燃烧广度(炭化面积和损毁长度)、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将标准试样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点燃12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方法测出损毁长度.按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垂直法、倾斜法和水平法,目前垂直法是最普遍的测定方法.垂直燃烧试验分损毁长度法、火焰蔓延性能测定法GB/T5456-1997[22]、试样易点燃性测定法GB8746-88[23]和表面燃烧性能测定法GB8745-88.[24]3.2限氧指数法限氧指数法GB/T5454-1997[25]是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在氧、氮混合气体中,材料刚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的最低氧浓度LOI(O2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数).3.3发烟性试验法分析各类火灾资料可知,燃烧物的烟雾和毒性的危害性比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和热量更严重,是导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外都有专用测试仪器,原理较多采用光透过法,通过烟密度测出透过率和时间曲线,从中得出各种参数,包括光密度、最大烟密度、平均发烟速度以及透光率,从最大到75%(比光密度)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较全面地评价阻燃纺织材料的发烟性.3.4闪点和自燃点测定法闪点指材料受热分解放出可燃性气体,并刚刚能被外界小火焰点着时周围空气的最低温度.自燃点指材料受热达到一定温度后不用外界点火源点燃,而是自行爆炸或燃烧时周围空气的最低温度.3.5阻燃整理热分析阻燃测试常用热重分析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利用热重分析法(TGA)可测定纤维的热失重变化,可比较织物的阻燃效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可以分析纤维的分解温度变化,表明阻燃前后裂解方式改变.还可以利用色谱-质谱联用,研究纤维的热裂解产物等.3.6锥形量热仪测试法锥形量热计能模拟真实燃烧时的各种参数,主要采用氧消耗原理测量材料燃烧时的释热速率,还可以测量材料燃烧时单位面积的热释放速率、样品点燃时间、质量损失速率、烟密度、有效燃烧热、有害气体含量等.近年来,已在欧美许多国家使用,我国也已引进102期并应用于研究工作.[26]3.7简易测试3.7.1火柴测试法取2.5cm×30cm织物一条,将点燃的火柴放在试样下面,火柴烧完(或规定5~12s)后,观察燃烧情况或阻燃效果.火柴规格可自行指定,也可参照标准法.3.7.2打火机试验法试样大小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热源采用打火机,时间为5s,热源放置部位可与应用条件相似.火熄灭后,观察火焰蔓延状态,蔓延不严重即为合格.3.7.3乙醇燃烧试验法热源为0.3mL无水乙醇,放入小燃烧杯内,试验可用垂直法(5cm×30cm)、水平法(20cm×25cm)或45°倾斜法(5cm×15cm),乙醇和织物距离2.5cm.测定指标根据要求决定,如炭长、燃烧面积、续燃时间、阴燃时间以及燃烧物渣滓等.4发展前景4.1纺织品阻燃的发展趋势4.1.1研发阻燃纤维阻燃纤维在衣用、室内装饰、交通运输、防护及工业用纺织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研发阻燃纤维时,不仅要考虑阻燃性能,还应兼顾可纺性和热湿舒适性.从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和阻燃效果的角度出发,开发无卤、高效、低烟、低毒的环保型阻燃纤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4.1.2研究阻燃纺织品多功能化目前,多数阻燃纤维或织物仅具有阻燃功能,已不能满足特殊要求,如阻燃拒水、阻燃拒油、阻燃抗静电等,国内已有阻燃抗皱纺织品.在冶金、林业、化工、石油及消防等部门,阻燃防护服的需求量很大,除阻燃外,还需防水、拒油、抗静电等多种功能.因此,开发阻燃多功能产品势在必行.4.2新型环保阻燃剂国内外对阻燃剂工业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环保型阻燃剂的发展趋势:(1)高效、无毒、对材料性能影响小的阻燃剂.以反应型阻燃剂以及具有良好相容性的添加型阻燃剂为主;(2)有协同效应的阻燃剂,如磷、氮、溴在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结合;(3)不同应用范围的系列阻燃剂.对纺织品进行阻燃整理,是降低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措施.结合纺织品阻燃要求,开发和生产低毒、低烟、性能优异的环保型阻燃纺织品;(4)阻燃剂的复配,包含阻燃剂之间和阻燃剂与不同基体之间的复配.实践证明,一些阻燃剂只适用于一定的基体树脂.因此,不同基体树脂要选择合适的阻燃剂元素.使用单一阻燃剂时,有时用量很大才能起到阻燃作用.而将两种或多种阻燃剂进行复配,使阻燃效果大增,还可减少用量.总之,进行阻燃剂复配,要充分考虑高聚物的热力学性能,选择最适宜的阻燃剂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挥阻燃剂的协同效应,兼顾助剂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减少用量、提高阻燃效果的目的.5结语进行阻燃的同时还应考虑:(1)为满足环保要求,应开发低卤、无卤阻燃剂,如含P、N的膨胀型阻燃剂.磷系阻燃剂作为一种无卤系阻燃剂,虽然有效地克服了卤系阻燃剂的缺点,但含磷化合物易引起江河湖水中藻类物质的旺盛生长,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对无磷无卤阻燃剂的开发研究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2)提高纺织品的其他性能,使之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提高纺织品的安全性能,防止、限制火灾的蔓延,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烟释放量、性价比高及功能多的阻燃纺织品是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崔隽,姜洪雷,吴明艳,等.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7(1):14-17.[2]欧育湘.国外阻燃剂发展动态及对发展我国阻燃剂工业之浅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11(2):4-7.[3]欧育湘.减灾环保:阻燃剂发展与时俱进[J].安全与健康,2003(13):53.[4]尚建壮.环保型阻燃剂现状及前景分析[J].化学工业,2007,27(4):22-25.[5]WEID E D,HSNSEN R H,PATEL N.Prospective approaches to moreefficient flame-retardant systems in fire and polymers[M].Washingt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0:112-113.[6]田丽.浅析新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应用前景[J].现代消防与产品研究,2000(3):11-12.[7]孙宏志,丛龙海.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32-35.[8]陈荣圻.后整理剂的生态环保问题分析[C]//第六届全国印染后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348-349.[9]HêROLD S,NAB B,SCHACKER O,et al.A new generation of flame re-tarded polyamides based on phosphinate[C]//Flame retardant2004.Lo-ndon:Interscience Publisher,2004.[10]陈兵.纤维阻燃技术现状与进展[J].丝绸技术,1999(3):31-35.[11]于学成.谈织物的阻燃整理[J].丹东师专学报,2003(3):140-141.[12]王勇,梁清泉,魏兆春.纳米技术在阻燃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前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519-520.[13]GIRAUD S,BOURBIGOT S,ROCHERY,et al.Flame retarded poly-ur(下转15页)张洪昆:纺织品阻燃综述112期表3共聚物的易去污性能及其耐洗性试样污布白度/%A空白样25.06共聚物整理样22.94易去污剂FOB 整理样19.34B 26.474.572.8易去污率/%A 26.475.880.0洗后污布白度/%A 41.2070.5072.89B25.0622.4525.40B 41.2070.0169.70注:采用浸渍法,以白度为86.29%的涤纶布为整理对象.表2共聚物的抗静电性能及其耐洗性试样感应电压/V针织布A空白样2353共聚物整理样453抗静电剂SN 整理样449B>1007.0768.62毛巾布A>1000.810.56半衰期/s 针织布A>1000.780.61毛巾布A262816341127B26107871062B383721052981B>1001.5737.29注:采用浸轧法,抗静电剂SN 10g/L,A 为初期,B 为水洗15次,下同.(上接11页)ea with microencapsulated ammonium phosphate for textile coating[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5,88(1):106-107.[14]彭治汉.材料阻燃新技术新品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张玉龙,李长德.纳米技术与纳米塑料[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6]张凤涛.简述阻燃织物的应用与加工[J].山东纺织科技,2004(6):25-27.[17]刘丽君,郭奋,陈建峰.纳米氢氧化铝阻燃剂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J].中国塑料,2004,18(2):74-77.[18]CHEMICALS A.Flame retardants:some new developments[J].Plastics Additives Compounding,20002(5):24-27.[19]贾少晋,张志成,王正洲,等.γ辐射制备阻燃HDPEPDM 电缆材料[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2,20(1):61-66.[20]白景瑞,腾进.阻燃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1(2):10-12;55.[21]GB/T 5456-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试样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S].[22]GB 8746-88,纺织织物燃烧性能垂直向试样易点燃性的测定[S].[23]GB 8745-88,纺织织物表面燃烧性能的测定[S].[24]GB/T 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S].[25]沈康,张爱英.锥形量热仪CONE 及其应用[J].阻燃材料与技术,1995,2(9):9-14;19.[26]杨栋樑.阻燃整理(二)[J].印染,1989,15(6):47-54.!!!!!!!!!!!!!!!!!!!!!!董建朋,等:涤纶织物耐久性多功能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从表1可知,3种工艺整理的共聚物均能较好地改善针织布和毛巾布的吸湿性,表明整理剂适用于各种整理工艺,具有较好的工艺适用性.未整理针织布的吸水扩散时间>17s,经共聚物整理后,吸水扩散时间<1s;未处理毛巾布的吸水扩散时间>12s,经共聚物整理后,其吸水扩散时间<1s.另外,共聚物处理织物经过15次洗涤后,其吸水扩散时间仍<1s,表明共聚物整理织物的吸湿性具有良好的耐洗性.2.3.2抗静电性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与织物的亲水性有关,纤维表面的亲水性有助于增加其导电性,加快电荷的逸散,达到抗静电的目的.共聚物的抗静电性能及其耐洗性见表2.从表2可见,未处理的涤纶织物感应电压大,半衰期长,抗静电性能差;共聚物处理改善了织物的表面亲水性,增加了织物的导电性,加快了电荷的逸散,降低了织物表面的感应电压,缩短了半衰期,增加了织物的抗静电性.与抗静电剂SN 相比,共聚物抗静电性略差,但水洗15次后具有明显的优势.表明共聚物整理样的抗静电效果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而抗静电剂SN 整理样耐洗性较差.2.3.3易去污性共聚物的易去污性能及其耐洗性见表3.从表3可见,未处理的涤纶布易去污性低,共聚物处理改善了涤纶布的表面亲水性能,增加了织物的易去污率,达到75.8%,具有较好的易去污性;相对易去污剂FOB,尽管共聚物易去污率低,但水洗后,仍可达到74.5%,高于易去污剂FOB,表明共聚物相对易去污剂FOB 具有较好的耐洗性.3结论(1)PEG 分子质量及其用量对共聚物的亲水性、耐洗性有较大影响;以平均分子质量1500的PEG,按n (DMT)∶n (PEG)=3.0∶1合成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较好的耐洗性.(2)共聚物为聚酯聚醚结构,其平均分子质量M n为15329,结晶度为34.05%.整理涤纶织物后其亲水性、抗静电和易去污性能均明显提高,且耐洗性良好,可视为性能优良的涤纶织物多功能亲水整理剂.参考文献:[1]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0:199-200.[2]肖春雪,李文刚,黄象安.PET/PTT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3(6):22-25.[3]金咸穰.染整工艺实验[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169-170.[4]何曼君,陈维孝,董西侠.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260-265.[5]杜廷发.现代仪器分析[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75-177.15。
阻燃整理分析
4、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能:
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远比对其中任一组分的阻燃要困难。
原因: (1) 因为棉是一种不熔融不收缩的易燃性纤维,当涤棉 混纺制品燃烧时,棉纤维发生炭化,对涤纶起了一种类似烛 芯的支架作用,从而阻碍了涤纶的熔滴脱离火源,使涤纶的 自熄性减少,这就是所谓“支架效应”;
(2)灼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固相状 态的无焰燃烧过程,伴有燃烧区发光现象。 (3)余燃:燃着的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 续的有焰燃烧。
(4)阴燃:燃着的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 续的无焰燃烧。
(5)点燃温度: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 料开始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通常称为着火点。 (6)热解:材料在无氧化的高温下所产生的 不可逆的化学分解。 (7)续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 (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5、各种纤维的可燃性(燃烧情况)
各种纤维由于化学组成不同,结构及物理状态的 差异,燃烧的难易不同。 (1)易燃性纤维:着火点低、燃烧速率快。 棉、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 (2) 可燃性纤维:容易燃烧,燃烧速率较慢。 腈纶、羊毛、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和蚕丝。
(3)难燃性纤维:与火焰接触能燃烧,但离开后 火焰自动熄灭。
主要指改变纤维的热裂解过程。由于阻燃剂的 存在能使纤维素分子链断裂前发生迅速而大量的 脱水,甚至发生某些交联作用,使可燃气体和挥 发性液体量大大减少,可使固体C量大大增加, 有抑制燃烧的作用。 (C6H10O5)X 6XC + 5XH2O
适用性:该理论主要适用于纤维素纤维。(Sb)、 铋(Bi)
第六族:硫 第七族:氟(F)、 碘(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综述火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美国雅宝公司 Harry Patient 先生说,全球每年约有16、5万人因火灾而丧生。
火灾事故调查表明:50%左右的火灾由纺织品及室内装饰品引起[1]。
在所有的纺织品中,棉织物因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良好的染色性和生态相关性而被广泛使用。
但是棉纤维属于易燃纤维,而且燃烧速度快,具有很大的助燃性由棉织物引发的火灾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如何提高棉织物的阻燃能力,减少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研究纺织阻燃技术,就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2]。
棉织物的燃烧实质是纤维素的燃烧,所谓的燃烧通常是指物质氧化产生热量并引起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封闭的链式循环过程。
纤维素纤维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受热时不熔融,遇火后燃烧较快,热烈解部分产物又会再次燃烧,进一步促进燃烧过程[3]。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纺织品阻燃技术的研究,其中以棉织物作为起步,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多种阻燃技术,棉织物阻燃整理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4]。
通过研读大量关于棉织物阻燃的文献,本文对棉织物阻燃技术的概况与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对阻燃剂的种类与发展进行简要总结,并重点介绍了新型的微胶囊阻燃剂与膨胀阻燃剂,然后对阻燃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介绍了自阻燃纤维接结法、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法、电子束辐照接枝法三种较新的阻燃方法。
2、阻燃剂阻燃剂是一种用来改善材料抗燃性的物质,它是可以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化学助剂。
阻燃剂种类繁多,主要是以硼、氮、磷、锑、硫、氟、氯、溴等元素为基础的化合物。
目前常用的阻燃剂有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以及新型阻燃剂等等[5]。
卤系阻燃剂是最早应用的阻燃剂类型,由于其价格低廉、添加量少以及与合成材料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好,能保持阻燃剂制品原有的物化性能等特点,使其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阻燃剂。
但是卤系阻燃剂发烟量大,且释放出的卤化氢气体具有强腐烛性,添加在合成材料中的卤系阻燃剂在热裂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潜藏着二次危害[6]。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各类阻燃剂的无卤化正成为阻燃剂开发应用的主要趋势。
无卤阻燃剂中目前最受欢迎的是有机磷系阻燃剂,它在抑制火焰从与减缓火焰蔓延的作用比卤系大,效果更明显,并且比无机磷系阻燃剂对织物的颜色损害较小,环境危害更小。
新开发出来的无机阻燃剂,如硅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都是有效的阻燃剂,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制备过程中不产生甲醛等有害物质,转化率高,属于环境友好型,越来越赢得人们的青睐[6]。
2、1 微胶囊阻燃剂微胶囊技术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成膜物质将微量固体或液体物质包覆成为细小颗粒的技术。
将阻燃阻燃剂经微胶囊化后,作为芯材的阻燃剂完全与外界隔绝,避免了与人体直接接触只有在遇明火、壁材破裂时才起作用,整个过程中阻燃剂的本身性质不发生改变。
当火源达到一定温度后,包覆有阻燃剂的微胶囊外层囊壁首先破裂,阻燃剂释放出来,覆盖在基材的表面,通过各种阻燃机理阻止燃烧或延缓火焰的蔓延,使基材获得阻燃性[7]。
微胶囊阻燃剂有着多种优点:气液态阻燃剂经微胶囊化处理后变成固态阻燃剂,可以直接与聚合物材料加工,并且与聚合物的相容性提高;可以减少液体阻燃剂在聚合物材料内部由于迁移或液体的挥发而导致阻燃剂的损失;可以减少阻燃剂中有毒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释放量,以避免环境污染等优点[8]。
2、2膨胀阻燃剂阻燃技术已成为当前最活跃的阻燃研究领域之一,膨胀型阻燃剂是以磷、氮、碳为主要核心成分的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通常由炭源、酸源和发泡源三部分组成。
在火焰和高温的作用下,酸源受热放出无机酸,与多元醇酯化,进而脱水炭化,反应生成水蒸气以及一些不燃烧气体使炭层膨胀,最终形成一层多微孔坚韧的炭质泡沫层,生成的炭层可以吸附在熔融、着火的表面,即可阻挡热量和氧气的进入,该炭质层具有阻隔热量及氧气的传递和抑烟的作用,并能防止燃烧过程产生熔滴,有效地阻止了流涎造成的火焰蔓延,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9]。
通过膨化阻燃整理后棉织物具有较多的优点:极限氧指数高,热释放速率低,可以防止燃烧过程产生熔滴,阻燃效果较好,制造过程中低烟、低毒、无腐蚀性气体产生[10]。
3、阻燃方法传统的纺织阻燃技术有阻燃纤维、阻燃整理等方法,新型阻燃技术有纳米阻燃、微胶囊阻燃、超细化、表面改性等方法。
阻燃纤维的制造方法有:共聚法,将含有阻燃元素的化合物共聚到纤维分子链中;共混法,将阻燃剂加入纺丝熔体纺制阻燃纤维;接枝改性,用物理或化学法使纤维阻燃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
阻燃整理主要在纺织品后整理过程中对织物进行表面处理,使阻燃剂固着在织物上,从而获得阻燃效果。
主要方法有浸轧烘焙法、涂布法、接枝改性法[11]。
新型阻燃方法弥补了传统阻燃方法的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对无机阻燃剂进行改性,增强其与合成材料的相容性,可以降低阻燃剂用量等[12]。
3、1 自阻燃纤维接枝法[13]这种方法属于制造阻燃纤维的方法,但是选择的阻燃纤维与接枝的方法较为新颖。
阻燃纤维选择为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铝,此阻燃纤维的制造方法的关键是如何成功接枝。
为了成功接枝,首先采用选择性氧化技术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将纤维素链单元的两个相邻仲羟基氧化为醛基。
利用醛基的活性可使棉纤维具有与蛋白质直接发生交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丝胶蛋白和明胶蛋白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处理,获得了蛋白棉纤维。
利用蛋白棉织物分子链上的氨基与氧化海藻酸纳/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钠大分子结构中的醛基发生共价交联,成功地将目标阻燃剂接枝于棉织物上,再对上述产物进行钙化/铝化,最终得到阻燃棉织物。
通过对这种阻燃棉织物及制造过程中的产物利用极限氧指数测试化、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傅里叶红外、扫描电镜等表征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相比普通棉织物,阻燃整理的棉织物的力学性能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极限氧指数较高,并且在整个工艺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交联剂及甲酵,不存在后续甲酵排放的问题,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要求。
3、2 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14]这种方法利用了较新的层层自组装技术,通过在棉织物表面构造阻燃涂层以达到阻燃的目的,属于阻燃整理技术。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两种具有相互吸引作用力的物质通过交替反复浸泡,而后沉积于基质的表面的涂层技术。
可以应用传统的二组分的组装方法,将壳聚糖和二氧化钛纳米管组成的膨胀型层层自组装涂层构筑于棉织物材料的表面,通过改变二氧化钛纳米管悬浮液的浓度和组装层层数可以调节涂层在棉织物表面的结构。
有效地将阻燃性涂层构筑于棉织物表面,使棉织物具有阻燃功能。
通过对这种阻燃棉织物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等测试分析方法对阻燃棉织物的结构、热学性能等性质进行研究,发现涂覆处理过的棉织物表现出高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稳定性,并且燃烧时火焰传播速度减慢,且燃烧后形成连续完整、石墨化程度高的炭层结构,这种阻燃棉织物的阻燃效果较一般的阻燃棉织物优异许多,符合人们功能化的需求。
3、3电子束辐照接枝法[15]这种方法属于较新的接枝改性方法,是利用电子加速器的作用,在聚合物表面接枝具有阻燃功能的单体或者官能团。
可以利用电子束辐照接枝法将辐敏性的丙烯酰氧基磷氮阻燃剂和丙烯酰胺的混合物单体接枝于棉织物上,使棉织物具有阻燃功能。
常温常压下将棉织物在自配的阻燃整理液中二浸二轧后,将其置于密封袋中并通入过量氮气后用电子束进行辐照处理,对接枝后的织物进行索氏抽提,去除沉积在织物表面未反应的固体物质,最终得到具有阻燃功能的棉织物。
通过对这种阻燃功能的棉织物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技术和手段对接枝阻燃改性后的纯棉织物的结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发现:阻燃接枝改性后纯棉织物的白度和强力下降较小,织物刚度增大、耐磨性变好,具有优异的耐洗性;极限氧指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垂直燃烧炭化长度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降低。
但是这种整理方法会影响棉织物的外观、柔软性。
4、结束语本文紧跟时代的发展概括的总结了棉织物阻燃的基础知识,介绍了目前较新型的阻燃剂与阻燃方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通过对棉织物阻燃技术的总结,发现目前阻燃技术已渐渐向环保、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这与当今时代提倡的“绿色”理念是相一致的。
今后的棉织物阻燃技术的发展也一定是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并且寻找一种更加简便,成本更加低廉,能够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阻燃方法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吴建华,傅幼林,蔡华,蔡继权、纺织物阻燃现状与发展趋势[J]、杭州化工,xx,02:10-13+18、[2]李雪艳,张胜,张荣,许国志,陈小随,冯庆立,孙军、中国纤维/织物阻燃技术进展(一)[J]、产业用纺织品,xx,05:1-7、[3]丁芸芸、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优化研究[D]、青岛大学,xx、[4]李雪艳,张胜,许国志,张荣,陈小随,冯庆立,孙军、中国纤维/织物阻燃技术进展(二)[J]、产业用纺织品,xx,07:7-9、[5]陈丹琦、涤棉织物后整理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xx、[6]张永胜、纯棉织物硼氮协同阻燃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xx、[7]朱平,周晓东,张建波,王炳,王怀芳,董朝红、阻燃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J]、印染助剂,xx,06:20-23、[8]房家龙、微胶囊化阻燃剂的表面改性及在棉织物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xx、[9]刘会亮,叶周华,关晋平,蔡建和,周绍强、新型棉用膨胀型阻燃体系[J]、印染,xx,17:5-7+16、[10]管雯珺,周兆懿、绿色阻燃剂在纺织面料中的应用[J]、中国纤检,xx,11:78-81、[11]曾嘉莹、无卤阻燃剂的研究及其在织物后整理上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xx、[12]王冬青、阻燃整理对纯棉与纯涤纶织物性能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xx、[13]洪伟强、新型无甲醛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xx、[14]潘海峰、棉织物和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x、[15]柳浩、电子束辐照接枝法阻燃改性纯棉织物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