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学案寒假讲义 第2课:声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专项《声现象》考点精讲(解析版)

第02讲—声现象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一、思维导图二、考点精讲考点1 声音的产生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立即消失),如“余音绕梁”。
注: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常见发声体的辨识类型举例发声部位打击乐器鼓、锣、钟等被打击部位弦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弦管乐器笛、箫、号、唢呐等管内空气柱4.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方法转换法:借助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显示出来,如图所示.考点2 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 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考点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考点4 声音的特性1.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3)频率:频率是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4)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5)波形图:注意:各种乐器的音调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弦乐器:材料一定时,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2)决定因素:a.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等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3)波形图:(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影响因素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只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传声的介质、人耳到声源的距离以及声音的分散程度等因素有关3.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3)生活实例:闻声识人、口技演员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注意:识别声音的波形图①左右看音调: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越多,音调越高.甲、乙、丙三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2021届中考物理人教版 初三总复习 第2讲 声现象 学案

word版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精品课程第二讲声现象常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考点二:声音的特征常考点三:声的利用常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学生版)主讲人:电话/微信:【中考考点】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
3.了解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
4.了解声波具有能量。
5.掌握有关声速的计算。
【知识结构】【常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人靠声带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发声, 风声是空气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发声, 弦乐器靠弦发声,鼓靠鼓面发声,钟靠钟发声,等等。
2、停止, 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和。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中传得最快, 中最慢。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 (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及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物理中考基础篇第2讲简单声现象(附强化训练题)附答案

第2讲简单声现象2.1 学习提要2.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怅的振动产生的,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郁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成为声源。
声音从声源处传播到耳中,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1.2 声音的传播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种现象,如图2 _ 1所示。
水平悬挂的长弹簧,原先每一圈弹簧的间距是相等的,当推动它的右端后,可以见到弹簧每一圈的间距发生了变化,弹簧中出现的疏密相间的形状会从右端逐渐传向左端,我们看见的是弹簧形成的疏密。
当发声物体振动时,附近的空气分子就会形成像弹簧中一样的疏密。
这些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就形成了声波,如图2-2所示,是用橡皮锤击打音叉,音叉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声波过程的示意图。
但要注意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尽是疏密相间的形状和能量,振动的空气分子并没有随声波向前移动。
图2-1 图2-2 图2-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在没有传声物质的空间(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如图2 - 3 为真空铃实验装置,当接通电源可清楚地听到铃声。
在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
当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时,声音就无法传播出来了。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人玻璃钟罩内,铃声将会重新出现。
这一实验研究说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如表2-1所示。
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 气体。
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如: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气温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增加0.6 m/s。
表2-1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象,它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人耳能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1s以上,所以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大于0.1s如人就觉得有回音。
例如北京天坛回音壁先滑圆型墙壁能使声音发主多次反射,这样就能听到另一端人的讲话声。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与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与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与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与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
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回声和反射现象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减小耳机、麦克风等设备的原理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音阶和音律的概念5. 声现象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噪声控制和防治声波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2.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回声和反射现象的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如振动实验、声速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音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声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前沿动态。
物理中考复习——声现象(学案)

物理中考——声现象(讲义)一、学习目标:1. 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 熟悉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和考查形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 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 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
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_________ 递到人耳。
【针对练习二】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声音的特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针对练习三】 某歌手的演唱会上,瞭亮的歌声直入心扉,这里的“瞭亮”是指声音 的 _ ,演唱会的声音立体感很强,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3: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路 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 减弱噪声污染B.缓解“热岛效应”C.绿化居住环境【针对练习一】 为了减少噪声污染, 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2020春中考物理复习学案———第二章声现象

物理中考复习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出声的音调。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
频率单位又记作。
2、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叫次声波,叫超声波,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
3、响度:。
响度跟和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
4、音色:由物体本身的、决定。
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来判定;高声大叫——指;高音歌唱家——指。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减弱、在减弱、在减弱。
四、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和传递。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跟踪练习:1.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就记时。
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二 声现象

专题二:声现象知识点复习(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与声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声传播所需要的物质。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3.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1)频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3)人能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4.乐音的三要素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作乐音。
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
如给机器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2)在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如在公路和住宅区设置声音屏障墙。
(3)减弱进入耳朵的噪声。
如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工人要戴耳罩。
对应习题一,单选题1.(2017 大连)“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2.(2017 朝阳)为了减少学校周围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上课的影响,以下采取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A.学校路段禁止鸣笛B.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C.每个学生都戴上耳罩上课D.上课时暂时关上门窗3.(2020 沈阳)同学们在音乐教室排练文艺节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C.同学们的笑声越大,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2020 锦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D.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5.(2017 沈阳)雷雨天,电闪雷鸣,关于其中物理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捂上耳朵听到雷声变小,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我们能分辨雷声和雨声,主要是依据它们的响度不同C.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比声音传播得快D.我们听到的雷声是电磁波7.(2017 本溪)吉他是演唱校园民谣的主要伴奏乐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演奏时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目的是改变吉他发出声音的音调C.练琴时琴手经常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轻轻拨动琴弦,发出微弱的声音,此时吉他发出的是次声波8.(2020 扬州)中国民族乐器笙、古筝、扬琴等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听众区分这些乐器主要依靠(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9.(2020 郴州)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2020 成都)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二,非选择题11.(2018 昆明)图是流星经过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发热、发光的一幅照片。
中考物理复习 声现象

13.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 B ) A.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 B.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幕墙 C.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 D.机场的地勤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声
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还
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
解:
t s 100m 0.294s. v 340m / s
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 0.294s。
4. 人对着山崖喊话,如果人到山崖距离为255米, 问多长时间后可听到回声?
26.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27.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B )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知识点四,噪声及其防治
1.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 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强弱的表示: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原理
方式
防止噪声的产生 声源处减弱
阻断噪声传播
音,不同的乐符
语,用喇叭讲话,调节电视声 仿动物发声,分辨不同乐器的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2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2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二)学时 1总课时1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复习目标: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超声波、次声波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5、乐音的三要素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7、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过程方法1. 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特征分析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复习提问点教学难点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是如何确定噪声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
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
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
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
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复习提问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宣扬创新精神。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二章《声现象》(学生版)第2节 声音的特征一、要点梳理1._________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_________,符号________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_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_决定的。
3.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_,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还跟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
4.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与发声体_______________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其振动的波形不同。
5.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是独立的,没有联系。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定义不同:物理学上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这里所指的“高”、“低”是通常所说的“清脆、尖细”、“浑厚、低哑”的意思。
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响度大有“洪亮、震耳”的意思。
二是决定因素不同: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响度一方面与声源振幅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另一方面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二、重点解读一、声音三特性的区别与联系A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B .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C .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二、声音波形的认识研究声现象时常常要利用示波器,将声信号输入示波器,然后观察声音的波形,就能够发现声音的所有特征。
1.指示音调的高低如图所示,是表示甲、乙两个音叉的振动次数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图,图中的图线由最低点到达下一个最低点,或由最高点到达下一个最高点,或由中间平衡位置向上位置到达下一个中间平衡位置向上位置,表示音叉振动一次。
据此可以判断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了3次,而乙音叉振动了9次,说明乙音叉振动的较快,所以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甲音叉高。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第二章 声现象-【口袋书】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回归教材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声波(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人耳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2019-2020最新人教版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学案:第2讲《声现象》(含答案)word版

四、计算题(解答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物理量要说明数值和单位,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0.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 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中考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查较多。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人的说话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鼓、音叉、琴、铃、钟等振动也能产生声音。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是声学的重点实验,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在此实验中需要把发声体的微小振动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把发生的音叉靠在乒乓球上、插入水中或贴在人的面颊上)进行放大.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了解,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在该实验中所应用的理想实验法。
19.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振动放大;响度与振幅有关空气能传声(声能传递能量)
2022中考物理(人教版)复习学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二章声现象教师寄语:人的一生没有多上时间让我们去犹豫,勇敢地去闯,在挫折中总结原因。
——飞利浦斯【考点聚焦】: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一课前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快速回忆以下问题,对于遗忘的知识,可查阅课本、学习笔记,然后组内交流。
1回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知识(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不能传声。
所以声音传播需要。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情况是(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m/s(4)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比原声晚以上或人距离障碍物至少要米2回忆乐音与噪声相关知识(1)乐音的三要素:、、(2)音调高低与有关;声源1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
(3)响度的大小与和距声源的远近、声音的发散程度有关。
(4)声音是用__________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符号是________。
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_____~_______分贝。
保护听力,噪声不超过;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超过;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5)减少噪声途径①②③3回忆声音的利用相关知识(1)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_____________次至___________次。
(3)超声波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次声波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__。
二重难点强化及规律总结例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例题2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例题32022年庆阳市)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例题4(2022江苏盐城,第26题)(8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声现象知识概括●声音的产生: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琴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传播●声音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②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④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单位是m/s;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回声①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②听见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
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增强,觉得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17米才能产生回声。
●声音的特性①乐音是物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噪声的危害和控制①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生活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②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7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③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发声处(声源处)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传播路径)减弱;(3)在人耳处(接收处)减弱.随堂练习1.(2018·山西)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
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 手不能传播声音B. 手吸收了声波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2.(2019八上·北海期末)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
对此情境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 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 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播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3.(2020·天水)为鼓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 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C. 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D. 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4.(2018八上·临沂月考)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传播速度变大5.(2016八上·宁津期中)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响度B. 音调C. 频率D. 音色6.(2019八上·东莞月考)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声音:(1)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2)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3)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声;(4)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5)婚庆时的爆竹声;(6)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音的是()A. (1)(3)(4)B. (1)(2)(5)C. (1)(4)(5)D. (1)(4)(5)(6)7.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A. 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B. 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C. 月球上的岩石不传声D. 月球上没有空气8.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 “男低音”和“女高音”歌手同台演出,这里的“低”、“高”是指声音的响度B. 城市道路两旁修建隔音板是为了从声源处减弱噪声C. 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的深度D. 医院中用“B超”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中敲打铁管向外传递信息是利用了铁管传声性能好的特性B. 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响度C.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D. 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 物理学角度乐音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噪声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1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A. 28.33m/sB. 13.60m/sC. 14.78m/sD. 14.17m/s12.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队利用国产导航仪与北斗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来确定自身所在的位置.导航仪与北斗卫星之问传输的信号属于A. 超声波B. 次声波C. 电磁波D. 可见光13.火车钻山洞时,车轮在钢轨上滚动的声音跟火车在洞外行驶相比()A. 声音轻了B. 声音响了C. 声音没有变化D. 声音消失了14.(2018八上·相城期中)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此声音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到人耳的.增加试管中的水量,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15.2011年北京时间9月8日8时15分,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测定新疆乌恰县发生3.6级地震,这种声波人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16.(2020八上·吉林月考)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17.在人与山之间有一条铁路穿过,当一列火车刚好行驶在人与山之间时拉响汽笛。
人看见汽笛冒出的白烟后1s听到汽笛声(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又经过1.2s听到从山反射回来的声音,则人与山相距________m。
18.(2018八上·阳江月考)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1=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________。
(已知气温是15℃)19.(2018八上·和平期中)有一根长为L的钢管,当在一端打击一下时,某人在它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时间间隔为△t。
先听到的那次响声是从________传来的;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气,则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________。
2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 。
21.(2020八上·汉中月考)(1)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又,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①这一实验现象说明:(a)________(b)________②如果这个实验在月球上进行,泡沫塑料球________(也会/不会)像图示那样被弹起,理由是________。
(2)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振动的快慢大致相同。
①上述实验操作探究的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②若要继续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________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22.(2018八上·阳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用丝线吊着一个乒乓球接触敲响了的音叉时所发生的现象。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3)加大力度敲打音叉,会看到________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3.(2019八上·昌图期中)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1=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1)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2)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多少?(3)求汽车行驶的速度?24.(2019八上·荔湾期末)如图甲为广清高速上一个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m?(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丙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3)如图丁所示,从标志牌上看,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清远,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用多少 h 才能到达清远?25.(2018八上·成都月考)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2)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答案1.【答案】C2.【答案】C3.【答案】D4.【答案】B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C9.【答案】B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空气柱;空气;高15.【答案】次声波;不能16.【答案】空气;声源17.【答案】54418.【答案】10m/s19.【答案】钢管;L⋅v气L−v气Δt20.【答案】(1)机械闹钟(2)B(3)泡沫、衣服、锡箔纸21.【答案】(1)空气可以传声;声音具有能量;不会;真空不能传声(2)响度;振幅;拨动力度;低22.【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3)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23.【答案】(1)解:声音传播的距离:s2=2s﹣s1=2×700m﹣40m=1360m答: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360m(2)解:由v=st 可得,声音传播时间即为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t=sv=1360m340m/s=4s答: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4s(3)解:由v=st 可得,汽车行驶的速度v汽车=s声音t=40m4s=10m/s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24.【答案】(1)根据速度公式,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vt=340m/s×0.4s=136m,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所以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s1= 12s= 12×136m=68m;(2)在乙图中,物体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根据速度公式,可得v= st = 90m3s=30m/s则物体的v-t图象为:;(3)交通标志牌上的60表示限速(最快不能超过)60km/h,威海45km表示从标志牌到威海的距离为45km,因为s=45km,v=60km/h,所以由v= st得需要的时间:t= sv = 45m60km/ℎ=0.75h=45min.25.【答案】(1)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L=12(v s+v)t1=1122m答: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1122m;(2)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整个过程如图所示:因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所以,由v=s可得:①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s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vt1-vt2因司机第t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所以有2(L-vt1-vt2)= v s t3+vt3①式-①式可得v=34m/s=122.4km/h因122.4km/h>120km/h,所以,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是超速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