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
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一、整体感知
1、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 (第一段)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 (南国秋)
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 (2、13)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关键词:慢润淡(快、干爽、浓)半开半醉(盛开、大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局部品读
过渡: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3---11)
2、听录音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下面听读,同学们做两件事:
①主要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去想象景物、欣赏画面。
②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3、学生概括故都秋景图。
故都秋景图: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过渡: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4、秋雨话凉图(6-10):
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
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
③相对于北京,咱们谷城也算是南方了,在描绘秋雨时,我们一般用个什么样的形容词?
(绵绵)的秋雨---小、密、雨季长
④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声调--缓慢悠闲(a、老师拟北京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学生齐读8段:先不拖长后才拖长,要夸张)
⑤想象这个人的形象补充没写出的部分---手(抱在胸前、放裤兜里)、肩(耸着)
小结画面: 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地叹天气。
⑥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悠闲、无聊、悲凉、寂寞)
过渡:如果说刚才这幅画侧重从声音写景的话,那么另外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
5、小院赏秋图(3):
①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 (看听细数静对;可以看出悠闲、惬意的情绪)
②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③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譬如:
A、客舍青青柳色新
B、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
④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 (忧郁、苍凉)
三、延伸联想
过渡:同学们,我们抓住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两幅画面。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①对象②对象的特点。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四、深入探讨
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
(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请先在第12段中找答案--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4、过渡:由此可见,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同学们找得很好,但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 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