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主题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传
统有关。
中方艺术往往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和自然景色,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和现实社会问题。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不同。
中方艺术常采用象征与意象的手法,形式多样
且富有内涵。
中国绘画以墨、水、色相结合,追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物象之外的意境。
而
西方艺术更注重逼真的细节和透视效果,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艺术注重和谐、内敛、典雅,强调画中有情境、追求意蕴,倡导美与道德的统一。
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追求个体
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审美观念上更加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
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背景也是审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文化的厚重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注重平衡和谐、以物为中心。
而西方国家多为发
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
这种差异并不代表
中西方艺术的优劣之分,而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通过对比和
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之美。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审美差异
审美是阐释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
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差异的关注、思索和探究。
一、审美差异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和谐”,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 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融合渗透的境地。
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
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
他们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出中西方的各自侧重。
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孔子认为外在形式的美为文,内在道德的善为质,文质应该统一起来,这样事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孟子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
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为的肯定,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
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真”。
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3、审美的性别倾向不同如果按性别倾向来划分的话,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模式偏重女性。
普遍具有的特点是: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等等。
中国人在生活情调上好静,百姓生活多追求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以悠闲为理想,气质和需要上好求助、谦卑、依赖、顺从,偏重于静的一面。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国家的审美差异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被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形式美。
希腊古典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则便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它强调形式的完美和规则的统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美往往更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审美观念的典型体现,它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可见,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在于注重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不同取向。
二、价值取向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主要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审美追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个体形象往往被强化,个体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突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和稳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往往通过自然景物和禽兽花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直接以个体为中心。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作品表现。
三、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美差异。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重视逻辑分析和形式美的规范。
西方美学注重作品的理论探讨和规范化,它通过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来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宋儒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含蓄之美”和“雅致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之间在审美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的。
西方艺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注重个人表达和独创性,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而中国艺术则更加强调整体和集体的性质,追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从理念上来说,西方艺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家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个体在西方艺术中被视为独立的、有独特能力的存在,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更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性质。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国艺术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奉献和服从,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
中西方艺术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艺术形式上,中西方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艺术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西方艺术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为主,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各种艺术运动和潮流的冲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规范和技巧。
中国艺术强调形与神的统一,讲究画面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中西方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和理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美的多样性。
无论是中西方的艺术创作还是欣赏,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差异。
只有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在艺术方面便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入手,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从绘画艺术来看,中西方画风的差异可以从画面主题、构图布局、用色和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东方绘画重视意境的表现,注重画面的空灵和意蕴,讲究“意在笔先”、“墨韵灵动”等表现手法,追求“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相较之下,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和形象的表现,运用光影、透视和比例等技法追求现实主义的效果,强调对对象的真实还原和生动的描绘。
从色彩运用上看,东方画家偏好淡雅的水墨,西方画家则多采用鲜艳的颜色,两者在用色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在雕塑艺术领域,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古希腊雕塑的肌肉线条优美、雕刻神态逼真而著称,强调身体的比例和完美。
而中国古代雕塑则强调神韵和气势,重视形体的动态和意象的舒展。
西方雕塑着重于个体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的表现,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而中国雕塑偏重于雕刻神灵和英雄的形象,凸显威严和尊贵的形象。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也体现在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上。
西方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功能的分化以及建筑的整体美感,强调建筑的规则和对称感。
而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重视建筑的均衡、和谐。
中西方建筑在外形、材料和装饰上也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凸显了中西方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不同。
在音乐艺术方面,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同样是一个备受研究的课题。
从音乐的基本元素入手,西方音乐强调和声、旋律和节奏的丰富性,注重音阶和音程的组合。
而中国传统音乐着重于音色的表达和情感的体现,讲究音乐的韵律和韵味。
西方古典音乐强调复调和对位法的运用,古典乐器重奏和交响音乐的创作等,而中国传统音乐则讲究各种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的组合,以及对节奏和律动的处理。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因此与观赏者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社会价值等密不可分。
在审美观的形成中,中西方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体系和审美观念,导致两者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艺术表现形式中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追求现实的写实性,注重细节刻画,日常生活是创意灵感的重要来源,西方艺术家追求自由、创新、个性、审美的强烈个人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更注重形式的象征性和意义的隐喻性,艺术家注重表达人文精神,不只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的神韵、灵气和内蕴。
在中式笔墨画中,注重留白和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和意义的汇聚,极力追求“笔如行云、墨似浮云”,使作品达到象神合一的境界。
2. 艺术取向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各自独特的取向。
西方艺术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文化价值的差异与多样性。
在西方艺术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和尊重人性发展的思想,崇尚自由、个性、人道主义精神,追求艺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注重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的体现,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追求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
在中国水墨画中,表现的不仅是物象,更是释放情感和表现心境,艺术家注重通过表达人文精神,突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3. 对美的理解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对美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追求秩序和对称,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在意形式和色彩的组合,提倡对美的形式理解和分析,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通过形式展示对明确的真实性的美的表达。
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艺术家的灵魂和意境,注重重情感和表现主义,注重艺术家感性的表达和审美情趣,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西方艺术更追求形式上的即时性和感性体验;而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体现。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具有完全不同背景、发展模式和审美观念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风格、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风格是由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塑造的。
中方艺术强调“内涵”,注重画面的意象、造型、色彩和构图,追求一种含蓄、朴素、内敛的审美情趣。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外在表现”,强调画面的真实、明亮、浓烈的色彩和精细的绘画技巧,追求一种直接、震撼、开放的审美效果。
在绘画风格上,中方艺术倾向于线性构图,突出一种平面化的立体效果,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透视原理和层次感。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方艺术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展开,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大量使用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元素,强调以形秀为美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类的实际生活和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思想感受。
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往往以宗教题材、历史事件和个人肖像为主题,追求一种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中西方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意境、气韵和象征,尤其是中国画追求以少写到多、以虚到实的表现效果,以展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强调细节表达和写实性,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直接传递信息和审美情感。
西方艺术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创作技巧,而中方艺术更强调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审美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内敛、含蓄、自然的审美情趣,而西方艺术则更加直接、震撼和开放。
中方艺术强调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人类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中方艺术追求意境、气韵和象征,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技巧和真实性。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人物塑造与人体比例
中西方艺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艺术中,人物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气势”的形象,尤其重视塑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相反,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此外,中国艺术中的人体比例往往不太严谨,而西方艺术在此方面则更加精确。
二、色彩运用
在色彩运用方面,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往往使用深沉的色彩,强调形象的“气势”,它们的展示着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方式。
而西方艺术的色彩运用则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使图片更加具体。
三、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方面,中西方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技巧。
在中国艺术中,古代的画法往往有着特殊的笔触和构图方式,贯穿着审美的和谐、自然和深广。
相反,西方艺术往往更加强调细节和具体的展现手法,如透视等。
四、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中国艺术更加注重对学者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将其自由表达出来,由观众自我体验。
但是,西方艺术,注重通过视觉效果,使观众体验艺术家要传达的意思。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深入人道思考,表现出深情、浪漫、人性和整个自然界的奥秘。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虽然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美丽之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于两种艺术都有着独特的欣赏体验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历史差异、文化背景以及审美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分析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
一、历史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古代,中西方的艺术高度发达,但是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两种文化对于艺术的定义和发展方向有显著差异。
1. 中华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华文化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精神修养和学问内涵。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往往强调气势恢弘、意蕴深远、色彩含蓄、造型凝练。
而古希腊文化则注重人体的比例与对称感,追求表现和强调身体和自然的美感。
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氛围浓厚,对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追求体现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艺术修养注重的是思想的内涵,而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则更加注重灵魂的升华和超脱。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一股人文主义运动,创作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对于自然和人体的表现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截然不同。
1. 社会体制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家族和社区,重视大家庭和群体的凝聚力。
相比之下,欧美文化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在艺术领域,强调创新、独立、个性和多元性。
2. 信仰体系中华文化基于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
而西方文化涵盖了基督教、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时期的思想。
在艺术领域,欧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启蒙思想等,都对于西方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审美理念中西方的审美理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华文化对于艺术的审美注重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意的表达,强调审美心得的摸索和提升。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方审美观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理念,因此中方审美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
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源于古希腊人的美学思想,偏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追求自由。
西方审美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力,对于独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更为欣赏和认同。
中西方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
中方审美追求的是内在的情感、精神层面以及心灵感悟,对于具有哲学深度和内涵的作品更为崇尚。
中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思想性,对于表达清晰、意义明确的艺术作品更为喜爱。
而西方审美则更关注美的感官感受,对于形式美和表面上的艺术技巧更加重视。
西方审美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刺激,对于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视。
中西方的审美趣味也有差异。
中方审美偏好的作品多与自然、人物、动物等相关,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表现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
中方审美更注重和谐的构图和秩序感,对于平和、平静的情绪表达更为偏好。
而西方审美则更偏爱充满活力、冲突和突破传统的作品。
西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对于创新、奇特和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更为喜爱。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方艺术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和感悟,倾向于传统的方式和题材,如中国画、书法、民间艺术等。
而西方艺术则偏向于多元化和实验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
西方艺术更注重形式的突破和艺术语言的创新,对于艺术的边界和媒介的拓展更为开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对于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偏好。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每个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演变,也丰富了全球艺术的多样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文化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者在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差异。
首先是色彩。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是丧礼、悲伤、死亡的象征,而在中国则是吉祥、庄重、神秘的代表。
这就导致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黑色的运用较少,而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却经常使用黑色。
此外,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激情、爱情,而在中国则是喜庆、吉祥之色。
因此,在两种文化中红色的运用理念也不同。
因此,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中西方艺术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
其次是线条。
一般来说,以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在西方艺术中较为常见,而在中国艺术中则是曲线。
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别,西方更注重理性和直觉,呈现的表现方式更为条理化,而中国注重以情感、意境表现,以此来表达画家心灵的感受。
再次是构图。
在中西方艺术中,构图方式也有所不同。
其中,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采用中心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构图方式来调整结构,形成美感上的平衡与和谐。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采用轴线构图,画家通过构图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意境,产生动静、虚实和悬架等感受的构图方法。
最后是主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艺术的主题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艺术作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更多地探寻个体内心世界、人类性格、情感、自我认同等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然景观更多地呈现出来,并体现出自然中的“道”与“性”的思想。
此外,中国艺术作品也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一些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审美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来自于各种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艺术元素交错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
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论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第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第三,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儿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同理,中西旅游者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
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曾有一句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
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
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藤子京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楼远眺,不禁诗兴大发。
但范仲淹应藤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更好。
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很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待人处世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
黄鹤楼的成名与崔灏的《黄鹤楼》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历代的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黄鹤楼游览,吟诗、作赋,更使它添色不少。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上元二年(公元653),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良好体现,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
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分析。
一、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评价上。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性、独立、自由和多样性。
西方艺术更加突出个性化、自由化,追求创新与变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体、集体、稳定和统一。
中国艺术更加强调整体性,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念差异造就了中西方艺术审美的不同特点。
二、题材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题材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
在西方,艺术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个人生活、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而在中国,艺术的题材主要是以史诗、神话、传统文学、自然景象为主题。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不同,所以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
三、风格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体现。
西方美术风格以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为主,西方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色彩、光影、线条等的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而中国美术风格以工笔、写意、泼墨等为主,中国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意境、神韵、韵律等的表现方式,喜欢以象征性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四、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体现。
西方艺术追求写实、精确,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重视。
而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蕴,表现为寓意丰富、理性转情感表达为主。
在文人画和书法中,常常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表现手法的差异也是由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造成的。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正在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融合,艺术也正在呈现出更加多样的风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种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
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艺术风格、表达方式和观察角度等。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进行探讨。
中西方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的。
西方艺术倾向于通过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来传达信息,注重个人的自由表达。
而中方艺术则更注重隐喻、象征和寓意,善于用非直接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形式和创新,追求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个人的独立审美感受。
而中方艺术则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体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在观察角度上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体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
而中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整体和社会的影响,强调艺术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西方艺术中,众多不同的审美标准被承认并被广泛接受。
个体的独立判断和主观感受被重视,追求不同于主流审美观念的艺术风格也被尊重。
而在中方艺术中,传统美学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古雅之道”,对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传承和继承持有较高的重视。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体验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观众的个体审美感受,注重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娱乐性,追求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沟通。
而中方艺术注重审美的理性思考,强调观众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审美观念都受到了历史、宗教、哲学、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艺术的价值和美学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就必须先了解中西方审美观念的根本区别。
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基本区别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在于中西方人对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首先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对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艺术强调对上帝的崇拜和对人性的再现。
而在中国古代,中华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由此可见,中西方历史和宗教背景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差异。
在审美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审美观念是自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西方人强调的是审美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而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固定不变的,中国人强调的是审美的统一性和传统性。
由此可见,中西方审美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产生了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中西方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中。
不同的审美观念导致了中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在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有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艺术作品追求的是形式的美和个性的表达,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元化和开放。
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内涵的美和传统文化的反映,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更为稳定和统一。
由此可见,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导致了中西方艺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所决定的。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式,更体现在中西方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价值意义上。
中国与西方审美差异
落雁——昭君
王嫱,号昭君,今湖北人。汉元帝时 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时,呼韩邪来 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 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 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 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 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出塞后,汉匈 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塞的烽烟 熄灭了50年。
羞花—玉环
三千宠爱在一身——冯小怜
冯小怜是时代北齐后主高纬 的淑妃,原是皇后穆黄花身边 的侍女,是后来才跃上枝头作 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 的娇媚与荒唐,使北齐帝国遭 到覆亡的命运。 据《北史》记载:冯小怜 “慧黠,能弹琴,工歌舞”。 是一位聪明、漂亮,又 有才情的女子。
一代妖姬——苏妲己
古典美人儿
中国与西方审美差异
一、中国古代美女的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是以中 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为依据,以中 国女性的生理特征为特色。这是 因为中国女性身材相对娇小,女 性外在生理特征不如西方女性发 达突出,发黑且直,面部轮廓较 平缓而且显得协调生动,眼睛呈 黑色或棕色,皮肤细腻而呈淡黄 色 ,整体曲线柔和匀称。
二、西方人的容貌审美标准
在西方,希腊人的审美标准是:面容 各部分的比例必须匀称。他们把人的整 个脸部分为三个部分:从发际到眼睛, 从眼睛到上嘴唇以及从上嘴唇到下巴, 一张美丽的面容其长和宽之比例是3:2 希脂人认为“有特征的脸”也是美的 标准,如笔直的鼻梁、低矮的前额和额 骨上像一道弓状物的修长的眉毛。希腊 人所喜欢的嘴唇,近似当今人们所推崇 的那种模式:颜色泛着天然的红色,下 唇稍比上唇丰满。
洛神——甄氏
文昭甄皇后,又称甄夫人,今河北人。 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 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绍兵败,曹 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 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 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 后失宠被杀,葬于邺。曹植为了纪念 她,写了《洛神赋》。甄皇后不仅贤 德,而且文才出众,留 有《甄皇后诗选》。 她创造发明的“拧 旋式”发型很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
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
”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
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提倡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重礼、教、德、义,强调“善即美”,道德意识占主导地位,要求遵循仁礼道德标准。
孔子提出“思无邪”的要求,即不允许存在任何非道德、非仁礼的因素,当“尽美矣,又尽善矣”。
(2)美的形态中国式审美在美的形态上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和为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强调主体性,以思为最,不脱离主体,借物抒情,主观意识融入到客观存在当中;强调意会性,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给予更多的思想空间;强调中和,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超越形式的[4]精神体验,强调从无中见有,从无为中见有为。
庄子提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超越现象追求无形之境的哲学思想。
(3)审美方式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造就了中国人喜淡泊、含蓄及简约的审美情趣。
故此,在审美意识中,提倡运用比喻、联想的方式来替代理论论述的审美方式,进而给予读者更大的审美快感。
1.2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2.1文化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在西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及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习惯于把美学思想与神的观念相结合,所以在许多西方艺术品中都可以找到宗教神权的影子。
西方哲学以爱智为主旨,故有爱智慧求真知的传统。
面对自然总是怀着对立的心态,重视自然规律的运用。
1.2.2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相比西方建筑更注重创新求变,在建筑风格上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在造型上,西方建筑更体现出了与自然相抗衡的态度。
那些纯粹几何形的基本造型元素,与自然界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和反衬的趋势,建筑师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穹隆顶更是赋予建筑一种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性格。
西方人一直在不断的发现美的规律并试图利用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
1.2.3审美意识(1)道德在西方审美心理中,道德观念淡漠,追求超越功利的审美观念。
悲剧是西方古典审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吸取精神营养,而当我们审视西方悲剧中的主角时,你会发现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与中国式剧作中的主角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并不是好到至极的,而是伴随着很多弱点、过失甚至邪恶的一面。
也正是这些真是的人性弱点方才使他们落得悲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悲叹与怜悯。
(2)美的形态西方审美思维基本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形式观念。
这种形式既包括人体的具体形式,又包括宇宙万象的抽象形式——理式,这种美学价值始终渗透着一种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
在它的影响下,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客体性,以真为本,天人相分,强调万物的客观准确性,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强调直觉性,以意为泉,注重思想的主导地位,且其思维呈两极型,要么侧重于理性,要么侧重于感性,两者是分离的;强调审美的精确性,认为“真”决定“善”和“美”,忽视道德的价值,追求形式上的完善。
(3)审美方式西方人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习惯把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审美意识转移到审美对象中去,然后再去审视审美对象,并从中再来获取原本自己认可的审美感受,这样,有关审美者是如何获得审美感受的这一只能意会的问题却被西方学者讲述得非常明白。
西方人之所以如此作为,其目的在于要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然而此般虽然给审美者带来了直观、具体的审美体验,却也客观的限制了审美者的自由思维。
3审美差异的原因3.1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差异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中国古典哲学诞生于黄河流域,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绝大多数人民从来没有在海上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经历,所以该时期出现的思想家则更侧重于关注人伦关系。
之后出现的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广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得由孔子创立,随后得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研究的重点也是人伦关系,即如何做人,重道德追求“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诞生于希腊雅典。
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希腊人民只得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
希腊民族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航海过程中要直面自然灾害、海啸、地震、冰雹雷雨等。
因而希腊人在从事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中十分注重天文、气象、洋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做出预测,努力挣脱外部力量的束缚,逐渐与自然走到了对立面。
最初的希腊思想家不断寻求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而导致西方哲学更加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事物的更替和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所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哲学理念发展的不同,同时也对中西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艺术作品更加注重“精气神”的审美文[5]化、而西方艺术作品更加注重“天人相分”这一明显区别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
3.2思维惯性差异现代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
左半脑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加工(倾向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主管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半脑主要是对图形、音乐、方位等信息的加工(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负责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较强。
[3]中西方人的思维惯性不同,中国人偏重右脑进行思维,右半脑居主导地位,左半脑居从属地位,而西方人偏重于左脑进行思维,右脑占从属地位。
因此中国审美者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判定过程中偏重于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和艺术欣赏,而对左半脑占优势的西方人来说偏重于对审美客体本身进行思考和分析。
3.3性格特点差异人文环境的差异导致所培植的民族性格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性格特征是含蓄、内向、保守、谦和、属于内倾情感型;西方人的性格特点是外露、外向、激进和张扬、属于外倾型。
故此中西方在审美心理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国人的内倾型气质性格特点在审美理想上表现为讲求天人合一、含蓄内蕴,刻意追求“雅”(儒)、“妙”(道)、“悟”(佛)的精神境界;西方人则表现为讴歌精神,崇尚悲剧,欣赏、冒险、叛逆、竞争和新奇。
在对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上,西方人外向的性格对世界和自然采取了一种预先设定对象是空洞的,然后企图对它灌注生命的移情;中国人内敛的性格预先设定对象是有生命的、活动的,因而要与对象世界保持动态统一的关系。
4总结总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就审美心理而言,是无论高低优劣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人文景观。
在人类在不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绽放出不同的色彩,显示不同的闪光点,世界以及人类的历史文化也就多姿多彩。
中西审美方式比较的目的。
一方面,是异中求同,在各自不同特殊规律中探寻彼此相同的共同规律,因为有共同的规律,所以艺术才能超越国界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
另一方面,相互尊重、按照各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来吸收和消化外来的东西。
在同中发现异,在异中发现同,从同与异的对比中,人类在挖掘传统审视自身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系统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展示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互取长补短。
那么,人类自身才会更加完善,,人类文化也将更加充盈。
参考文献:[1]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40.[2]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15.[3]李丹.从中西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看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J].科技信息,2008,34.[4]庄周.庄子.至乐.[M][5]胡文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红字部分尚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