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

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

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

1.1.1文化

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

“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

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

(1)道德

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提倡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重礼、教、德、义,强调“善即美”,道德意识占主导地位,要求遵循仁礼道德标准。孔子提出“思无邪”的要求,即不允许存在任何非道德、非仁礼的因素,当“尽美矣,又尽善矣”。

(2)美的形态

中国式审美在美的形态上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和为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强调主体性,以思为最,不脱离主体,借物抒情,主观意识融入到客观存在当中;强调意会性,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给予更多的思想空间;强调中和,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超越形式的[4]精神体验,强调从无中见有,从无为中见有为。庄子提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超越现象追求无形之境的哲学思想。

(3)审美方式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造就了中国人喜淡泊、含蓄及简约的审美情趣。故此,在审美意识中,提倡运用比喻、联想的方式来替代理论论述的审美方式,进而给予读者更大的审美快感。

1.2西方审美心理特点

1.2.1文化

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及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习惯于把美学思想与神的观念相结合,所以在许多西方艺术品中都可以找到宗教神权的影子。西方哲学以爱智为主旨,故有爱智慧求真知的传统。面对自然总是怀着对立的心态,重视自然规律的运用。

1.2.2建筑

与中国古典建筑相比西方建筑更注重创新求变,在建筑风格上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在造型上,西方建筑更体现出了与自然相抗衡的态度。那些纯粹几何形的基本造型元素,与自然界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和反衬的趋势,建筑师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穹隆顶更是赋予建筑一种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西方人一直在不断的发现美的规律并试图利用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

1.2.3审美意识

(1)道德

在西方审美心理中,道德观念淡漠,追求超越功利的审美观念。悲剧是西方古典审美

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吸取精神营养,而当我们审视西方悲剧中的主角时,你会发现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与中国式剧作中的主角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并不是好到至极的,而是伴随着很多弱点、过失甚至邪恶的一面。也正是这些真是的人性弱点方才使他们落得悲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悲叹与怜悯。

(2)美的形态

西方审美思维基本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形式观念。这种形式既包括人体的具体形式,又包括宇宙万象的抽象形式——理式,这种美学价值始终渗透着一种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在它的影响下,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客体性,以真为本,天人相分,强调万物的客观准确性,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强调直觉性,以意为泉,注重思想的主导地位,且其思维呈两极型,要么侧重于理性,要么侧重于感性,两者是分离的;强调审美的精确性,认为“真”决定“善”和“美”,忽视道德的价值,追求形式上的完善。

(3)审美方式

西方人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习惯把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审美意识转移到审美对象中去,然后再去审视审美对象,并从中再来获取原本自己认可的审美感受,这样,有关审美者是如何获得审美感受的这一只能意会的问题却被西方学者讲述得非常明白。西方人之所以如此作为,其目的在于要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本质。然而此般虽然给审美者带来了直观、具体的审美体验,却也客观的限制了审美者的自由思维。

3审美差异的原因

3.1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古典哲学诞生于黄河流域,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绝大多数人民从来没有在海上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经历,所以该时期出现的思想家则更侧重于关注人伦关系。之后出现的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广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得由孔子创立,随后得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研究的重点也是人伦关系,即如何做人,重道德追求“天人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