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
写作练习
雨还在下,一辆公交车停下,我终于拿出了5元钱,跑到了老 人身边,“爷爷,我有5块钱,给你吧。”我望着老人布满皱 纹的脸说。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 谢,小兄弟!”“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说完 我便和同桌上了车,在公交车上,我回头一瞥,看见同桌正回 望着老人,若有所思。
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万!
被裹挟的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
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
写作练习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欲望,站在公交车站牌前,我 们和其他等车人一样,伸长着脑袋,眼睛一个劲地盯着远处。 “妈的!你没长眼睛啊!老东西!”一阵斥骂声传来,人们 纷纷转过脸,一个肚子圆鼓鼓的中年人正在怒斥一个老人。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 万!”“对不起,不好意思。”“弄破了你赔得起 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 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那中年人嘴角一动,飞出一 口唾沫。
投 卞之琳
主体(看)→客体(被看)
独自在山坡上,
本诗用自然事物揭示了什么哲理?
”“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小孩儿,我见你
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小兄弟!
一边走一边唱, 过客说: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弄破了你赔得起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再别康桥》、《乡愁》、《我爱这土地》、《乡色酒》、《黄河颂》。
这些诗歌代表了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欣赏能力,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短诗五首》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风格和主题,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写作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部编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
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通用)
《短诗五首》赏析《断章》赏析《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
短诗五首月夜【原文】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注释】霜风: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这里指刺骨寒风。
【作家、作品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主要内容】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教学课件
1.朗读诗歌,圈画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埋没: 使不显露或不起作用。 (4)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2.选词填空。(填序号)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 B (A.站着 B.立着 C.站立), 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 A (A.闲话 B.说话 C.闲聊)。 (3)你 B (A.装扮 B.装饰 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 C (A.袭来 B.冲来 C.奔 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 B (A.差别 B.差异 C.差距)。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 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 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 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合作探究
品韵,感受形式之“新”。 1.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 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 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较为整齐,其中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萧红墓畔口占》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 友人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 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断章》示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 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 短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走近 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 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 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 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背景 链接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 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 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 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 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 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作者 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 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 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2年版)。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 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 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 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 是其中之一。
拜谒对象及诗歌 创作的地点
戴望舒
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 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 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蒙和幻灭, 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期则较为明朗。 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 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 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 《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 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等。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 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 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等。
品析《断 章》
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 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 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 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 耐人寻味。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 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 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长途 放一束红山茶 在漫漫里等待 卧听海涛闲话
思念亡友
断章
你在看风景——人在看你 明月装饰你——你装饰别人
互相转化
风雨吟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3课 短诗五首知识点与导学案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学习目标】1.品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学习重难点】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代表作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文学评论家、诗人、翻译家。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赏析素材新人教版
《短诗五首》赏析《断章》赏析《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
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课文知识点梳理一、《短诗五首》的内容1.《梅花》折梅花两三枝,把它们搁在试管里。
滴上水翻山转,清红拂波如碧绿。
2.《梧桐树》梧桐树,盛开在春分时节。
风轻柔,千朵雪白娇艳。
梧桐叶,舞着轻柔舞蹈。
它就是春天的诗篇。
3.《万紫千红》万紫千红,春色芬芳。
山谷千里,洁白的云朵。
百花开放,满山遍野。
繁花似锦,万紫千红!4.《夜歌》寂寞的夜晚,落叶飞扬。
深沉的河水,郁郁滔滔。
晚风轻轻,落日余晖。
山间翠竹,放歌入春。
5.《奋斗》初冬枝头朗朗,满希望撒着种。
春天开出芬芳,美景满园团圆。
谁种出最灿烂,谁飞腾最自在?生命的奋斗,把希望丰收。
1. 写作表达方式《短诗五首》真实再现了五种不同的景象:折梅花、梧桐树、万紫千红、夜歌以及奋斗,并专注描述每一种美景所带来的心情、意境,唤起读者的感受。
这套课文以抒情法写作,运用符号化技巧来提炼主题,并运用形象、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把每一个主题融入一个完整美丽的图景中。
2. 语言表达《短诗五首》运用具有韵律性的语句,把每一句处理得极为精练、抒情,字里行间又不乏凝练的哲理思维。
此外,在结构上,文章有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把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感受浓浓的诗情画意。
3. 社会背景《短诗五首》既通过艺术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又隐藏着作者的哲思与思想,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感、人文精神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
它既是突出抒发艺术情怀的主题表达,又是意象处理的技巧运用,把所有的主题都连结在一起,营造出无穷的美感,让读者体验到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情画意。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短诗五首》PPT课件3
2.《月夜》每一句末都有“着”,是否重 复? 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_____的坚强性格和____的奋 斗精神。
方法指点:
1. 品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语境义和感情 色彩,为理解句子打基础。
2 .透过诗句表面的意义,结合作者、背景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 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诗歌赏析
《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 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 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 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 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 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因 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 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朗读诗歌
1. 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品味诗歌,自主探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萧红墓前悼念逝 者,表现了诗人与萧红之间深厚的情谊,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痛苦、惋惜和深 切的哀悼之情。
课堂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 充满暗示;情感沉静、克制,而又深挚, 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 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板书设计
《月夜》:知识分子追求独立 《萧红墓畔口占》:朴质深厚的情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02《萧红墓畔口占》【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
《雨巷》一诗传诵一时,因此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㈡写作背景1940年1月,戴望舒和萧红在香港首次见面,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经应戴望舒的约稿。
萧红晚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也是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的。
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1944年,戴望舒拜谒萧红墓,写作此诗。
㈢解题“萧红”点明墓地主人,诗人拜谒对象。
“墓畔”点明地点,“畔”指边。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悼亡诗。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个)1.寂寞;2.一束.(shù);3.漫漫。
㈡词语释义1.漫漫:(时间)长而无边的样子。
2.闲话:闲谈。
【文章主旨】诗人通过记叙自己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了对逝去的友人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1.语言洗练而有内蕴。
诗歌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的。
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却又把“我”“你”的形象勾画得清楚明白。
结合当时诗人身处敌占区的黑暗中的背景,诗句表达了怀念、寂寞、无奈等多种含义。
2.对比而能平衡诗歌充满了各种对比关系,如轻重、动静、你我、生死,但多重对比关系中诗歌结构平衡而协调。
【重点难点】1.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①因悼念而感到寂寞。
②对现实的无奈。
③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④镇静、坚守和自勉。
2.赏析诗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萧红墓前凭吊,足见诗人与萧红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3.赏析诗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不过是暂时安睡。
4.赏析诗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诗人不远万里来凭吊,希望和对方交流,但再也不会得到热烈的回应,只有深沉、寂寞的等待。
5.赏析诗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保持闲适平和的心态,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怀念之情。
03《断章》【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卞之琳,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合出过诗集《汉园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㈡解题断章,指摘取的,但可以独立的部分诗文。
取题为“断章”,就点明了诗人的命题缘由。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2个)1.卞.(biàn);2.装饰.㈡词语释义1.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文章主旨】诗歌通过描绘两组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
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孤立和绝对存在的。
【写作特色】1.美学的构图原则《断章》由两个画面构成。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
“桥上”“楼上”这两个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发生了联系。
诗人把这些看起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和追求。
2.哲学的人生智慧平实的语言,蕴含耐人寻味的哲理: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的灵魂是人。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重点难点】1.《断章》这首诗中的韵律节奏是如何体现的?《断章》似乎无韵,但是它的形式十分有趣。
它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2.《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①物与我、我也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②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③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或许你自己也正被别人或褒或贬地谈论着。
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阳光。
④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3.赏析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实写。
由“我”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的人当成风景欣赏。
4.赏析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由实而虚。
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
04《风雨吟》【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
他的诗以含蕴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㈡写作背景1941年,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可理解为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可理解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㈢解题标题中的“风雨”点明环境或背景,可实指自然风雨,也可虚指社会的风雨或人生的风雨。
“吟”,吟诵。
这是一首诗人身处“风雨”中吟诵的诗歌。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舵.手(duò)。
㈡词语释义1.舵手: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文章主旨】诗歌通过描绘在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我”关怀社会命运、愿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1.意象突出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席卷而来的动态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效原”“房舍”被淹没的静态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2.立意向上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在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向上,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风雨吟》中人物个体的独立性?《风雨吟》中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撑起了诗歌中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
作者一方面表现出“我”因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而感到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关怀社会命运、愿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句“风从在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处于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3.赏析诗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比喻,静景。
写静态的景物——郊原、房舍。
“如海”“如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承接上面两句,突出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
4.赏析诗句“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我”出现,面对大地被淹没的景象,“我”愿做驾舟的舵手。
“年轻”表明缺乏历练,会有些许慌乱,但只要有决心,就会一往无前。
05《统一》【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聂鲁达,智利诗人。
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漫歌》《黄昏》等。
㈡解题“统一”的意思是一致的,单一的。
诗作以《统一》为题,表明了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2个)1.繁多;2.谎言。
【文章主旨】诗人以叶、花、果实为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写作特色】1.语言通俗易懂诗歌选用“所有的叶是这一外,/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诺言”这样直白、易懂的诗句,形象地解释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一复杂的哲学命题。
2.句式整齐《统一》一诗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不仅在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世界是多样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叶、花、果实、树等各自在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这是透过表象看本质。
2.赏析诗句“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
世界具有多样性,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的本质又是一样的。
“繁多”只是一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
3.赏析诗句“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在地是一朵花”。
诗人消解差异性,回归对统一性的本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