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
课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场所 , 高质量 的课 堂教学 , 培养 优秀学 生的重要 因素 。 是 其 好 的精神状 态和心理 素质 。在课 堂教学 中 , 教师要尊 重每 爱好 , 性 和人 格 , 个 以一 种平 等 、 爱 、 博 宽 中,高 质量 的课 堂教学 的一 个重要 环节 是 要学 会赏识 学 个 学 生 的兴趣 、 生 。鼓励学 生多动脑 筋 , 多想办法 , 要会 用肯定 性 的语 言 。 如“ 真棒 !” 你能行 !‘ 你 “ '‘ '再试一 次 , 一定可 以做到 的。” 你 容 、 善 、 导的心态来 对待学 生 。 友 引 教师 有意识地 指导学生 在 立体 的学 习方式 中发展智能 , 把学 生作 为真正 的教 育 主 体, 以学生为教育 的出发点 和归 宿。一切课 堂设计 和教学 策略 、 教学过程都 是为学 生的全 面发展 与个性充 分发挥 而
识 , 创新热情 才能被 点燃 , 新潜能 才能被挖 掘。 其 创 在课 堂
教学 中 , 师要 循序渐进 地引导 、 教 训练 和强化 , 生才能作 学 为个 体重新 组织 已有 的知识 , 并从 多方 面去 思考 、 索某 探 种前 所未 知 、 前所 未有 的新 的东 西 , 达到 创新 思维 的新 颖 性 和创新 性 的统一 , 能通 过有效 的发 散思 维 , 新集 合 才 重
理 新 野 论 视
课 堂文化 建设 的几点思 考
■ 长 春市 第一 实验小 学 杨 波
课 堂是 学生知识递 增 , 智慧增长 , 情感 提升 的主渠 道 。
要具 备创新 意识 。要挖 掘学生 的潜在创造 品质 ,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品质 , 须着眼 于学 科的课 堂教学 。 必 在课堂教 学中 , 求 创新 的观 念 ,才能使 学生 形成 一种 时 时处处 创新 的意
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文化建设引言:课堂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学习氛围和行为规范,它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富有创新和互动性的课堂环境。
一、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建立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是课堂文化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提高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秩序的稳定和有序。
三、倡导创新和探究的精神创新和探究的精神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和研究活动。
并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四、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教师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
七、落实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任务。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构建新的课堂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转变观念 。 渗 透 人 文 思 想 人 文课 堂 的构 建 , 首先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 。 树 立 正 确 的课 程 观 、 教学观 、 学生 观,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主 体 地 位 , 转 变 不 利 于学 生 全 面发 展 的传 统 教 学方 法 ,创 造 有 利 于 学 生 发 展 的 富有 生命 力 的课 堂 教学 新 景 观 。 在 教 学 中 老 师 必 须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本 的教 育 观 念 。 把 学 生 视 为 自主 的 、 发 展的 、 有 潜 能 的人 , 使 其 成 为学 习 的主 人 。 从 重 知 识 转 向育 人 为 本 , 从重结果转 向 重 教学 过 程 。 其 次 是转 变 学 生 的学 习观 念 , 充 分 相 信 和 尊 重 学 生 在学 习上 的 自主 性 和 创 造 性 。努 力 营造 宽松 、 和谐 、 充 满 信 任 的学 习氛 围 , 把 学 习 的 主动 权 交 给 学 生 。 让每个学生都有 自 主学 习 、 深 入 思 考 和 自我 体 验 的 时 与 空 间 . 不 断 提 高 对 数 学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自信 心 , 让学 生敢想 、 敢说、 敢问、 敢于探 索 、 敢 于 创新 。 二、 挖掘生活 。 激 发 学 习兴 趣 《 课标》 指 出: 学 生 的 数 学 学 习 内容 应 当 是 现 实 的 、 有 意 义 的、 富有挑 战性的 , 这 些 内容 要 有 利 于 学 生 主 动 地 进 行 观 察 、 实验 、 猜测 、 验证 、 推 理 与交 流 等 数 学 活 动 。 数 学 课 程 资 源 除 教 科 书 以外 , 还有 教学 卡 片 、 图 书馆 、 互 联 网等 物 质 资 源 , 也 包 括 学生 生 活 经 验 、 认 知水 平 。 我们 应 该 在 数 学 教 学 中充 分 开 发 课 程资源, 挖 掘 教 学 素 材 为教 学 所 用 。 其次 , 教 师 可 以通 过 绘 画 、 幻灯 、 多 媒 体 等 创设 教 学 情境 , 可 以组 织 学 生实 物 、 参观现场 , 展示 图 片 、 图 像 和 图表 。 也 可 以利 用 实 验 演示 、 教 师 示 范 等 方 法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其 作 用 可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 , 使 课 堂 教 学 变得有声有色 、 生动活泼 ,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积极 性 , 并 且 使 学 习 内容 变 得 易 于 理 解 和 记 忆 。 我 参 加 评 比 的《 观察物体 》 演示文稿 , 就 是 充 分 利 用 多 媒 体 的演 示 功 能 把 观 察 物 体 中 的看 、 拼 等 直 观 地 展 示 出来 , 同 时 也 给他 们 提 供 了 良好 的交 流 平 台 . 调 动 了学 生 的 观 察 兴 趣 , 培 养 了分 析 、 推理 能 力 , 做到 了“ 事半功倍” 。 在 教 学 中 努 力 创 设 学 生 熟 知 的生 活 情 境 .把 学 生 的学 习 活 动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密 联 系起 来 , 激 发学 生 的 好 奇 心 和 求 知 欲 , 体 验 到 生 活 是 数 学 的 源 泉, 了 解 了 数学 的价 值 , 增 强 应用 数学 的意 识 。 三、 以 学 生 为本 。 发 挥 主 体 作 用 过 去 的教 学 常 常 强 调 教 师 的 主导 作 用 而把 学 生 单 纯 地 视 为教 育 对 象 , 忽视 教 学特 点 , 无 视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性 。 教 师 应 把 小 学 生 看 是 具 有 成 长 潜 能 的生 命 体 ,其 内部 蕴 藏 着 主 体 发 展 的机 制 , 认 识 到教 学 的 目的 在 于 开 发 学 生 的 潜 力 , 驱 动 其 主 体 的发 展 机 制 , 使之 成 长 、 成熟 。“ 以人为本” 的 理 念 在 教 育 界 越 来 越 深 人 人 心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充 分 发 挥 学
建设学校课堂文化几点思考论文
建设学校课堂文化的几点思考摘要: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课堂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共同享有的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或者说,它是渗透在课堂教与学活动中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文化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1-001一、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感悟课堂文化的价值高中阶段,课堂仍然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
实践告诉我们,照本宣科的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死水一潭”的课堂,也是缺乏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实践启示我们:课堂文化总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体现出来。
任何课堂教学总是体现着、呈现出一定的课堂文化。
而课堂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们要努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课堂文化。
二、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求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确立了“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因此,我们要着力建设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充满学习情趣和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
三、建设学校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几点思考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实践中的感悟和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建设新型课堂文化,积极打造活力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
思考1:建设课堂文化不能背离“求真务实”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实在、教学过程清晰的课堂,才能成为求真务实的课堂。
笔者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实际,即从真实的“学情”出发,着眼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把握要求”和“夯实基础”。
构建文化教学 让课堂更加和谐
构建文化教学让课堂更加和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
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不再是静止的、单向的,而是流动的、开放的、生成的。
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体验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
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出发,使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部分。
一、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文化(1)挖掘学科内涵,营造富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文化。
学生出了校门,真正能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但学科的方法、策略、思想却常常以更为内敛、潜在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点。
这种方法、策略、思想却需要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敏锐的捕捉、判断、放大外现,并在课堂上予以传递。
(2)用优美的学科语言,营造优雅的课堂文化。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无疑为学科添彩,使课堂增色,不经意间就营造出一种有致文雅的课堂氛围文化。
优美的语言使知识呈现更加科学与完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使我们的课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
(3)用师生的智慧,建构课堂文化。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的40分钟,是师生生命放射出迷人光彩的一段光阴,学生要在这里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成功,感受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四十分钟,浓缩着智慧,浓缩着文化。
教师要用自己富有智慧的语言、故事等,引发了学生智慧的思考,使整堂课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课堂文化构建的几点探索(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课堂精神文化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认知,唤起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从而构建心理健康课堂和谐文化。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尊敬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机会参加《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体会,让我对新人新课新课堂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记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通过新课堂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新课堂也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我了解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新课堂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原则都为新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我掌握了一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项目探究和游戏化教学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如班级会议、情景教学和情绪管理训练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启发性教学,如开放性问题、探究性任务和翻转课堂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体验教育,如户外探索、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堂文化建设。
最后,我深感新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了解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只有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
课堂文化建设的心得体会
课堂文化建设的心得体会数学教学是门大文化.从古希腊数学发展至今,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文化资源, 实现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重知识,重结论,忽视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因素, 人文价值,表现为教学中过于直截了当.新课程标准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写了进去.课堂文化建设也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一、教学重心要转移,多互动,少指令.灵动课堂的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必然基于情景,给予学生的经验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与交流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这就要求数学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对白式"的, 而不是"独白式"的.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数学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数学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 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学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允许错误,不要责怪.增加鲜活内容,减少机械作业.比如: 教学梯形的面积 .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三.在数学教学中凸显灵动课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景,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有深刻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具体有以下特点:、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位教师的课都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教学内容更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总之,构建生活化的灵动数学课堂,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他们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堂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新课堂文化建设》心得体会课堂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氛围和行为规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积极参加了《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并在实际教学中付诸实践,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以听讲为主,缺乏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新课堂文化中,我尽量通过开放性问题、小组合作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课堂的互动性,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
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
在新课堂文化中,我通过课前讲解和课后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例如,我鼓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这些措施,我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创造有序、活泼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室往往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学生坐在固定的位置,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这种教学环境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思维僵化。
在新课堂文化中,我尽量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创建一个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
例如,我鼓励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我也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课堂文化
建立课堂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体系。
良好的课堂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课堂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讨论如何建立课堂文化。
一、营造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和谐是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和自己,坚持公平公正,避免嘲笑或污辱他人。
同时,教师应该秉持平等的态度,平等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意见。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保证语言和形象上的谦逊,不以个人特权或感情因素来制约课堂讨论,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鼓励积极参与和开放思考建立良好的课堂文化需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开放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课程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拥有独特的表达和思考方式,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课堂文化的建立。
三、推动集体与个人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教师则应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四、注重信息和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中注重文字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建立课堂文化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以“读写讲”的形式,将讨论和阅读材料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并在讲述过程中注重形象、音调、语速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建立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学生,则应该尽力做到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表达和创新能力。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良好课堂文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课堂教学新文化建构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个多角度 、 全方位 的解读 , 为广大教育工作者
能力 的培养和提升 。因为文化就是价值追求 , 课 堂文化就是课堂教学 的价值追求 , 我们 的课堂教 学 应追求 以人为本 、 对生命 的理解 和尊重 、 对智 慧的激发和启迪 、 对能力 的培养 和提 升 , 努 力建
认清生本教育 、 理解生本教育 、 实 施 生 本 教 育 指 明 了道路 。
一
泼、 健康地发展。 ” 这种观点清晰的表明了生本教 育在方法论上与原先 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差异 。 但 是, 这还不是 生本教育最本质的内容 。人民教育 出版社原 副总编辑 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 的核 心理念 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 “ 实践生本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课堂 新文 化 的 内涵 解读
课 堂新文化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对人性 、 个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课 堂 教 学 新 文 化 建 构 策 略 的 研 究 与 思 考
王仰 志
( 隆化县第二中学 , 河北 承德 o 6 8 1 5 o )
摘
要: 教 育是一种社会性极 强的文化形 态 , 对课 堂教 学的不 同思考 与实践会形成不 同的课 堂文化。
推进课 堂教 学改革, 解决其 当前 面临的问题 , 构建新的课 堂教 学文化是十分 重要 的。课 堂文化应在新课程 理念指导下 , 对课 堂教 学进行全新 的思考和定位 : 积极鼓励 学生开展 自主 、 合作 、 探 究式 学习, 努力建构平 等、 民主 、 关注人格 、 精神 的课 堂 , 赋 予课 堂教 学更 多的生活意义和 生命价值。
果做简要分析。
1 . 三个 教 学 阶段
( 1 ) 自主学 习阶段 : 学生 自主阅读学习 , 独立 思考 阶段 。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 内容 , 创设一定 的情景 , 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在此基 础上 , 出示教学 目标 , 明确要达到的学 习要求 , 学 生按 自学提纲要求进行学 习。( 2 ) 导学达标阶段 : 学习目 标的形成阶段。 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 组
《新课堂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新课堂文化建设》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新课堂文化建设》培训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这个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堂文化建设》正是一种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
以下是我对《新课堂文化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堂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堂文化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新课堂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是单打独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考试成绩而努力。
而在新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这个社会中,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新课堂文化建设鼓励学生表达和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新课堂文化建设中,我们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不同声音。
通过开展辩论赛、发表演讲和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新课堂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素质培养。
而在新课堂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养。
《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5篇)
《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在《新课堂文化建设》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新课堂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展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认为新课堂文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新课堂文化建设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只有教师们共同协作,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推动新课堂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因此,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培训和研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再次,我认为新课堂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新课堂文化建设则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我认为新课堂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科的分割,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而新课堂文化建设要求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通过跨学科合作和课程整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新课堂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科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也将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新课堂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传承文化、培养情操的重要场所,如何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在建设语文课堂新文化的过程中,“五心”即“用心、爱心、耐心、智慧心、责任心”,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并发挥作用的重要素质。
本文将从“五心”角度来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让学生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心用心是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首要条件。
语文教师需要用心备课、用心教学,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堂精彩的表演。
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挖掘课文内涵,提炼教学要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创设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要渗透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之美,启迪心灵,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培养感恩之心、激发奋斗之志。
二、爱心爱心是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灵魂。
语文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困惑。
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注重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发言,培养他们勇敢表达的能力。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耐心耐心是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必备品质。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有耐心地帮助他们,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需要教师有耐心地引导他们。
在学习困难、发言困难的学生面前,语文教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倾听、细心指导,让他们逐渐克服困难,逐渐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三个课堂”, 就是从“学”到“习”的过程, 是学生核心素养炼成的动态过程。
“站好讲台”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话, 老师们最多进行的是“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根本, 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也是学生学业的基础。
这个课堂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审定的, 具有多种功能。
以语文教材为例, 首先是开智功能, 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 传授知识,积累材料。
我们现在能背诵的诗词文章, 绝大部分都来自语文教材, 其内容浸润心灵终身受益。
其二是育德功能, 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情操、道德伦理教育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先进优秀的文化, 树立正确的三观, 符合24字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是审美功能, 即丰富学生审美的感性认识, 构建审美意识, 培养审美能力。
第四是习法功能, 即授之以渔, 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看出, “第一课堂”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田, 只有耕耘好这块田地, 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也才有余力去深耕校本课程这块田地。
关于开设“第二课堂”, 我深有体会, 并且也在身体力行。
比如执教中, 发现我所在学校高中生的阅读面非常狭窄, 很多学生的读物只有语文课本, 严重影响综合素质, 也难以适应新高考。
于是, 我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深入调查, 广泛征求意见, 借鉴经验, 编写了《中外名家名作》这本校本教材, 并在我带的班级试用。
学校也非常重视, 将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保证了课时。
我在试用的过程中, 首先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 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拓展, 效果显著。
我现在任教的学校, 地处西安高新区, 这是一块教育的高地,设施一流, 生源质量相对较好, 校内外资源较丰富, 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具有非常好的条件和基础。
因为是新学校, 去年九月份开学, 我们把突破口定为社团先行。
经过调查摸底师资, 确定了8个特色社团, 所有学生必须选择一个参加。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语文课堂是一所育人的大学堂,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需要以“五心”为核心,即立足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注重核心素养、强化情感教育和促进创新思维。
这五个方面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文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热土。
一、立足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基石。
在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语文课堂新文化的核心理念。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成长。
三、注重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在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口头表达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以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四、强化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情感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诗歌歌曲的欣赏、言语表达的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感受成长。
五、促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语文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在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创新的学习风格。
只有促进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摘要】本文探讨了“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解“五心”概念入手,说明了“五心”包括责任心、关爱心、诚信心、合作心和创新心,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接着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融入“五心”理念,培养学生“五心”素养,提升教师“五心”能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实践“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成效。
结论部分分析了“五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展望了未来“五心”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
总结了“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重要性、理解“五心”概念、融入“五心”理念的语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五心”素养、提升教师“五心”能力、实践“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案例分享、“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价值、未来发展、影响、语文教育。
1. 引言1.1 学习“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课堂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提升语文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五心”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性在于,这种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五心”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心”理念也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学习“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五心”理念,将其融入到语文教育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扎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理解“五心”概念“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教育工作。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
“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已经不再是一味的“灌输”和“背诵”,而是倡导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心”教育正逐渐被引入到语文课堂中,以构建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
“五心”教育,包括了“创新心”、“探究心”、“合作心”、“责任心”和“关爱心”五个方面。
在语文教育中,“创新心”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发掘新知、独立思考的方式,真正实现从知识的接受到知识的创新;“探究心”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心”指的是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让他们能够互相协助、共同探究和合作完成任务,形成团队精神;“责任心”指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延误他人的学习进程;“关爱心”指的是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让他们能够关注自己和同学的心理状态,互相支持、理解。
上述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发现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在语文教育中注重阅读课堂,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面向未来、包容性的作品,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文本的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小组互相协作、合作,形成合作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课业、遵守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责任 heart;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情感上的表达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关爱之情。
通过“五心”教育的引入和实践,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一种多元化、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这种“五心”文化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自我探究的基础之上,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缓解学习压力和疲惫感受,更好地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马耀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学校文化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停留在对课堂外文化的构建与打造上。
一方面,学校体现“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
而在课堂中,很难感受到浓郁文化气息的存在,更不用说感受这种文化的魅力。
课堂内外的文化,有很大的反差。
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可能是封闭、集权、死水一潭的。
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们善意地忽略或忘记,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静态层面上,并没有形成过程性的文化体系,导致课堂本身的与文化脱节,课堂教育功效没有完全凸现出来。
因此,聚焦课堂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吴忠二中学校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构建平等民主的特色课堂文化。
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存地位的关注与尊重。
但是,由于具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官僚文化的传统,教师往往以压制、抑制和控制的方式权威对待学生,这种文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个性,学生在权威文化控制下往往形成顺从型人格,缺乏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能升学的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发展潜力极大的学生。
这种做法不仅废弃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使他们在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时就被认定是失败者,带着不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而且明显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律所保证的教育的全民性和平等性,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首先要在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
从时代发展看,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
这种情况必然引发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型。
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更多的从传统维持性教与学过度到创新性的教与学。
教师必须在引导和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同时,实现角色意识的转变。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观念,自觉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励者,促进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处处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
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其实质,是重建教师的心智状态,教师必须从原来相对固定静止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势,勇于自我挑战,自觉转变角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
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我的自觉性和人格的重构。
第二、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一种教育,如果他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
”当前,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最高目标。
然而,由于过去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因此,课堂成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和凭借的教材,不是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而是唯书唯上,死记硬背。
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是难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
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
积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不同的解答,大力倡导“创读”、“创解”。
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
正因为如此,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也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因此,教师要以主体性教育观为理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为动力,以教师指导帮助为后盾来设计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真正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实现教学方式的革命。
一旦这种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的课堂文化构建起来后,学生就具有知识发现和能力生成的后续力,就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深刻的促成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第三、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初衷。
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同时,在重视学生的生存地位和学生主体心智发展的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也显得格外的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才必先育人,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倾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培养健全人格,造就有用人才。
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就是通过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它要素平衡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科学的把环境意识、社会公德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标,注重意向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的结合。
要以传统的“勤、俭、敬、信”等作为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赋予它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人格教育认定为人的主动的、全域的发展。
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智能与品格的结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尤其要通过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生命意识,道德准则转变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育人途径的STSD模式,即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Development)相互联系,把学校课堂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开放探索能力、社会交往品质、协同合作精神、自我调控心理能力的期求。
总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诠释,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因此,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中,教师就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以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为此,我们还必须重建教师专业文化,必须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只有做好上述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会曙光在前。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
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建设现代学校文化,需要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也需要以制度文化作支撑,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作底蕴。
构建课堂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尤其是课堂文化的确切概念,这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课堂文化的不懈追求。
因此,在重构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统一的课堂文化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文化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文化的关注,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这不是为了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