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关键词出血热临床表现出血热的护理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1],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而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均能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潜伏期2周(4~16天),典型病例可有发热期、低血容量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这5期。

发热期:病程为1~3天,除发热外主要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多数起病急骤,体温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多见,热程多在3~7天,较少见超过10天[2]。一般情况下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则表现为疲乏,全身酸痛、腰痛等,少数患者也出现头痛、腰痛及眼眶痛,及多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肠道充血,水肿所致,重症患者可出现嗜睡、躁动不安、谵妄等神经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一般出现于发热2~3天后,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的表现,可见面部、颈部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球结膜水中,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漪涟波,重者成水疱样,发热2~3天可见出现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及蛋白尿。

低血容量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后4~6天,多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其特点为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的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开始可表现为面热潮红,四肢温暖之后转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等。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可有头晕、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深大呼吸,电解质紊乱则以高钾、低钠、低钙为主,水钠潴留则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

多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9~14天,通常持续7~14天,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日,随着尿量的逐渐增加,氮质血症逐渐下降,精神食欲逐渐好转,到后期每日尿量可达400~800ml,甚至更高,若不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则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低钠、低钾等。

恢复期: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肾功能的完全恢复需1~3个月,重者可达数日或数年。

护理措施

休息:发病后即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免加重组织脏器的出血。恢复期患者也仍要注意休息。

饮食:在饮食上要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期应注意适当补充液体量,少尿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盐、低蛋白饮食,多尿期应注意液体量及钾盐等的补充,指导患者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等。

对症护理:①高热:物理降温为主,应用冰袋,冰囊等,但注意不能采用乙醇或温水擦浴,以免加重皮肤的充血、出血。②肾衰竭: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适当增加糖的供给,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密切观察患者用利尿药物后的反映,协助排尿、排便,观察颜色性状及量,并做好记录。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者,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使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双下肢下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护理,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以取得积极配合,做好透析后观察与护理。③循环衰竭: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输入液体扩充血容量,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给予吸氧;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④皮肤及黏膜的护理: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衣服应宽松、柔软,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避免推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皮肤的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黏膜的清洁、湿润、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痰液;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者应做好无菌操作,定时膀胱冲洗。

心理护理:很多患者病情重,加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了解,往往使患者及家属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所以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里护理是及其重要的[3]。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护理沟通形式,以满足患者需要的方式,如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遵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等。因此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外理和疏导,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及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

2 姜云玲.临床传染病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39.

3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