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致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着丝粒:染色体内部的特殊结构,是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染色体和纺锤体的部位。

动粒:位于着丝粒处的蛋白质复合物,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纺锤体丝结合,发挥桥梁作用。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杂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纯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回交:杂交的子一代与亲代的交配形式。

测交:杂合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的交配形式。

性状: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显性:杂合子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杂合子个体被掩盖的性状。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位置上决定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表型:生物个体性状的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分离定律:杂合体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互相不影响地分到雌雄配子中去的规律。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各自独立地分开和组合,在杂交时各种基因型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可以预测比例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群体。

单基因遗传:由一个基因表达差异引起的性状趋势的遗传方式。

特征:有显隐性关系;后代有可预测的基因型和表型理论比例。

家系:根据遗传亲缘关系绘制出来的家族成员系谱图。

亨廷顿舞蹈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HD高发于美洲和欧洲,中年发病居多。

囊性纤维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不同器官病变程度不一。

主要见于肺胰及肠道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及肝硬化。

目前CF患者的平均寿命为37岁。

白种人突变基因的携带频率为3% -10%。

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染色体(X)显性遗传病。

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

患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明显降低,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2.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13. 代时(generation time):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4. 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A.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B.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61病毒癌基因:存在于病毒(大多是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中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它不编码病毒结构成分,对病毒无复制作用,但是当受到外界的条件激活时可产生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
62RFLP: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若因此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则可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55原位PCR:以组织固定处理细胞内的DNA或RNA作为靶序列,进行PCR反应的过程。
56定量PCR:基因表达涉及的转录水平的研究常需要对mRNA进行定量测定,对此采用的PCR技术就叫定量PCR。
57错义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的突变。
23: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24基因打靶:是指通过DNA定点同源重组,改变基因组中的某一特定基因,从而在生物活体内研究此基因的功能。
25基因敲除: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体外合成的无效基因或突变基因取代相应正常基因,再应用转基因方法孵育出转基因动物,即为基因敲除动物。
8分子克隆概念:是指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繁殖以后所形成的子代群体。纯化繁殖DNA就称DNA克隆(分子克隆);制备DNA片段,在体外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结合成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重组体),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拷贝。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胞质颗粒,其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细菌L型(bat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而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有叫细菌L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提供的物质。

热原质(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素(bactericn)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细菌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产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膜转运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细胞膜上负责转运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膜的物质(如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各种代谢产物)的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构象改变进行物质转运,既介导被动运输又介导主动运输。
核孔(nuclear pore):核内外两层核膜融合形成的圆环状结构。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也称核孔复合体(NPC),四种组分为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其介导的核-质间物质交换为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可通过主动、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带型(band):染色体经过一定处理、用特定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示深浅各异、宽窄不等的带纹。
核仁(nucleolus):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光镜下为均匀、海绵状的球体。
核仁周期(nucleolar cycle):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微丝结合蛋白(MAP):是一类对纤维状肌动蛋白的结构、行为起调节作用,与微丝的装配及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包括单体隔离蛋白、交联蛋白、末端阻断蛋白、纤维切割蛋白、肌动蛋白纤维解聚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IF):是三种骨架纤维中最稳定细胞骨架成分,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故称之为中等纤维。
异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特异性载体蛋白介导下,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消耗细胞代谢能,属于被动运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 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3.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侧的基粒,穿过细胞壁而生出于菌体外的纤细、弯曲、能收缩的丝状物。

4.芽孢:有许多细菌发育到某个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5. 质粒:细菌细胞中尚存有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

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

6.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

7.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很薄(20nm)就称为微荚膜。

8.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10、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无鞭毛、含叶绿素a、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的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 子实体:大型真菌的产孢结构。

2. 同宗接合:接合发生在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3. 异宗接合:接合发生在不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4. 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5. 次生菌丝:性别不同的两条初生菌丝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

6. 有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有横隔膜。

7. 无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无横隔膜、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核。

8. 假菌丝:有些酵母菌的芽体成熟后并不脱离母体细胞,而是在成熟的芽体上进一步出芽,形成藕节状的细胞连接体,期间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称之为假菌丝。

9. 吸器:有些寄生性真菌的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形成的伸入细胞吸收营养的旁支10. 菌核:高等真菌菌丝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的颗粒休眠体11. 菌索:菌丝平行排列形成的绳索状结构12.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固着和吸收作用的根状菌丝非细胞型微生物1. 噬菌斑:指在细菌培养平板上接种噬菌体后,出现的透明的溶菌空斑。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指杀死物体上的所有的微生物。

●质粒:质粒指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DNA)。

●毒力:指细菌不同菌株致病力的差异。

●荚膜: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在细胞外形成的一层膜状结构。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的集落。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片段,并整和到自身的DNA组合中,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多价苗:多价苗指二种或以上不同细菌或病毒混合而成的疫苗。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涵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形成的特殊结构。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的基质。

●假菌丝:酵母菌生长迅速时多外菌体连结在一起形成的菌丝状结构。

●无菌动物:指一生中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的动物。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微生物DNA碱基发生了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指微生物DNA与外来DNA进行组合,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凝集反应(试验):凝集反应是指在体外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在体外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抗原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给动物注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称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给动物注射抗体制剂产生的免疫称人工被动免疫。

●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8.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9.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0.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1.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2.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23.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24.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25.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26.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27.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28.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29.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0.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1.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32.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33.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34.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35.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36.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37.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38.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39.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41.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42.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43.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44.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45.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46.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47.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48.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49.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0.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51.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52.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53.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54.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55.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56.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57.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58.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59.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0.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1.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62.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63.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64.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6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现象.66.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为该菌特点之一.67.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68.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其使得一般染色不易着色,但可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脱着色,着色后又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69.BCG:即卡介苗,是Calmette和Guerin2人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70.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71.锡克试验: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72.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距离越远则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73.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细菌统称为动物源性细菌.74.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75.支原体: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由于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支原体.79.立克次体:一类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并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0.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1.原体:原体呈小球形,外包坚韧的细胞壁,内含致密的类核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82.始体:始体也成网状体,球形,较原体大,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83.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且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84.硫磺样颗粒: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85.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86.衣壳:为包裹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所组成.它保护病毒核酸,并维持病毒的形态,还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具有抗原性.87.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型.88.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刺突.是病毒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89.吸附:指病毒体表面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现象.90.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91.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成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非容许细胞.9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93.亚病毒:近些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传染性因子.9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95.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96.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97.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出现临床症状,这种感染叫潜伏感染. 98.水平传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99.干扰素(IFN):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00.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它是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可能是病毒增殖的遗迹.101.减毒活疫苗:用人工诱导病毒发生毒力变异而获得的毒力降低而抗原性不变的病毒株制备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102.灭活疫苗:用甲醛灭活病毒核酸但抗原性不变而制备的疫苗,如乙型脑炎疫苗和狂犬疫苗等.103.抗原性漂移:病毒变异幅度小,属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可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104.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较大,属质变,是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的,甚至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大范围流行或世界性的暴发流行.105.血凝素(HA):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呈柱状,为为三聚体,每个单体需形成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有感染性.HA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称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106.神经氨酸酶(NA):四聚体,呈蘑菇状,头部含有酶活性中心和四个抗原位点.酶活性可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NA 具有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107.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108.轮状病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直径60-80nm,无包膜含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其形同车轮状而得名,它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109.Sabin疫苗(OPV):是由减毒变异株制成的口服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免疫方法简单,不但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还可刺激机体产生肠黏膜局部SIgA,阻断野毒株感染.110.Dane颗粒:又名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具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因Dane首先在乙肝感染患者中发现,故名Dane颗粒.111.小球形颗粒:是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的一种无感染性的颗粒,由HBV多余的表面抗原聚集组成.112.HBsAg:是HBV的外衣壳蛋白抗原,可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HBsAg是HBV 感染诊断指标之一,其相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113.HBeAg: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和肝细胞表面.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血液传染性强.持续阳性表示感染将转为慢性,是HBV感染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其相应抗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114.HBcAg: 是HBV的内衣壳蛋白抗原,因其表面有HBsAg覆盖,故在血液中不易检测到,但可存在于115.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致病,通常与HBV共同感染.116.黄病毒:是指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该类病毒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117.疱疹病毒:是在动物和人类中发现的一群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118.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病毒表面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有两个血清型,侵犯人的CD4+T细胞,引起AIDS.119.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120.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有价值.121.真菌:指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少数为单细胞外,大多以菌丝体存在.12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繁殖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伸出芽管,发育成菌丝体. 123.菌丝:在适宜环境中,真菌的孢子发芽长出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124.霉菌:又称丝状菌,是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伸长分枝,交织成团.125.营养菌丝:深入被寄生物体或培养基内生长,以吸取营养供生长为其主要功能的菌丝.126.假菌丝:形成类酵母型菌落的真菌,如念珠菌属或假丝酵母属,当菌细胞出芽后,小芽发育延长,但不与母体脱离,从而形成假菌丝.。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及其特点:微生物是细小或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楚的,是一些个体微小( m,n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概念。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荚膜:是糖被的一种,是特殊结构。

3.间体: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PHB:聚-Β-羟丁酸,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携带1-100个基因,一个细胞可有一至数十个质粒。

6.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

7.伴胞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8.胞囊:固氮菌产生的一种休眠体,由细胞外壁加厚形成,可以耐旱,但是不耐热。

9.菌丝: 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管状细丝,直径3-10μm,有分枝,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些种类是纤维素。

10.温和噬菌体: 侵入寄主细胞后,可长期随寄主细胞DNA复制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现象: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寄主细胞内,无成熟噬菌体产生的现象11.HIV:人免疫缺陷病毒。

营养: 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必须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12.碳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13.氮源: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必需且需要量很少,微生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14.培养基:是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15.底物水平磷酸化:在某种化合物氧化过程中可生成一种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通过相应的酶作用把高能键磷酸根转移给ADP,使其生成ATP。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就是典型的质粒。

没有质粒的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从具质粒的细菌中获得,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与其携带的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增值,可单独转移,也可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块转移。

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细胞。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D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很小。

它除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类毒素: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脱毒(3-4‰福尔马林)后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的预防用生物制品。

抗生素: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很低浓度时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抗毒素:一类用类毒素多次注射马等大型动物,待其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后,经采血、分离血清并经浓缩、纯化后制成的生物制品。

细菌素:某些细菌分泌的肽抗生素,通常由质粒编码,吸附于敏感菌细胞表面特异受体。

其作用机制不同,有的是通道形成穿膜蛋白,使膜去极化;有的是DNA酶或RNA酶的抑制剂。

S型菌落:菌株具荚膜,其菌落表面光滑,故称S型菌落,属致病菌株。

S和R分别的英语单词smooth(光滑)和rough(粗糙)的第一个字母。

R型细菌的菌体无多糖构成的荚膜,菌落粗糙,不会使人和动物机体产生病变。

菌株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都可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得到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有菌株相区别。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2、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是一种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主要靠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3、变种:大部分与典型钟符合,某个特征又明显不符,且此特征又稳定,这样的微生物称为典型种的变种。

4、亚种(小种):微生物学中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为亚种或小种。

5、菌株(品系):它指不同来源的相同种(或型)。

6、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总数。

7、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7摄氏度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8、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9、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染色体DNA上,并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大部分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10、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含病原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1、真菌性食物中毒:指食入被某些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2、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随食物摄入大量活细菌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13、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随食物摄入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14、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

15、食物中毒:凡是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态”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以及动物性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6、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源,碳源和能源也是有机碳化合物的微生物是化能有机异养型。

17、菌落: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产生的大量子细胞围绕母细胞形成的肉眼可见,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子细胞群叫做菌落18、异染颗粒和质粒: 质粒指的就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一门学科.工业微生物:是指通过工业规模培养能够获得特定产品或达到特定社会目标的微生物。

抗生素:在低浓度下即具有选择性的杀死或抑制它种生物机能的,由微生物产生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工业发酵:在工业微生物学中,利用微生物进行的有机物的酶促转化过程称为发酵。

第五章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称为质粒。

基因:能够表达和生产基因产物的DNA序列操纵子: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的一个完成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子和启动子阻遏物:妨碍mRNA转录的调节蛋白,通过与位于启动子下游的操纵子结合而起作用。

激活剂:促进mRNA转录的调节蛋白调节子:由一个调节基因控制几个操纵子的系统。

弱化作用:一种使正在进行的操纵子转绿到达结构基因以前中途停止的基因调控作用。

突变(mutation):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使DNA上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NA链中碱基之间互相替换,从而使被替换部位的三联体密码意义发生改变抑制基因突变:基因内部不同位置上发生两次突变,其中一次突变抑制了另一次突变的遗传效应缺失(deficiency):是同一染色体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基因的DNA片段丢失引起的突变。

(图4-4a)。

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往往是有害的,会造成遗传平衡失调。

重复(repetition):是在同一染色体上的某处增加一节段DNA,使该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重复出现而产生突变(图4-4b)。

倒位(inversion):是染色体受到外来因素的破坏,造成染色体部分节段的位置顺序颠倒,极性相反,图4-4c,倒位可分为臂内倒位(染色体外形不变)和臂间倒位(染色体形状发生改变)。

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连接或交换,图4-4d,易位分两种情况:A互相易位:是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互相进行部分交换。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0.2um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

3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4 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

5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

7 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物。

8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9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10 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 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

13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物质。

14 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

15 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16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

17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质粒的名词解释

质粒的名词解释

质粒的名词解释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循环DNA分子。

它是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等微生物细胞内常见的一种非染色体的DNA组分,质粒的大小通常介于1到100 kb之间。

质粒可以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质中,而不融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因此可以独立复制和传递给新一代细菌。

质粒中的DNA序列通常包含有多个基因、调控元件和复制起始位点等,它们可以通过基因表达和复制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宿主细菌的生理过程。

质粒的命名通常根据其来源和特征命名,例如,根据来源可以分为细菌质粒、古菌质粒和真核质粒等;根据带有的功能基因可以分为抗生素抗性质粒、代谢质粒和毒力质粒等;根据复制方式可以分为一等质粒和二等质粒等。

质粒的分离和提纯通常通过DNA提取和纯化技术来实现。

它们可以作为研究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医学等领域的工具,用于克隆、表达和传递外源基因。

质粒还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遗传工程菌株,生产重组蛋白和制备基因库等。

质粒在细菌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种类的细菌可以带有多个不同类型的质粒。

质粒的传递方式可以通过细胞内的分裂产生新细胞传递,也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病毒介导的转移等方式进行。

质粒在微生物界中的进化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质粒上的基因重组、插入和删除等遗传事件,可以导致质粒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为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不同环境和适应各种生活方式提供了适应性优势和遗传资源。

总之,质粒是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非染色体循环DNA分子,具有自主复制功能。

它在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等微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并在基因表达、复制和传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质粒是研究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也是微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

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质粒(或称基因质粒、染色体外质粒),是一种含有从进化上保留下来的,并且已稳定传代的,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基因的微型环状DNA分子。

质粒(mitochondrial particle)是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具有功能的DNA片段,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但却比基因小很多倍。

可作为病毒或噬菌体抗性基因表达载体的模板。

但它们只能在活细胞中复制。

由质粒组成的一个复合体,或者单一质粒,称为质粒体。

质粒体外观呈微小的颗粒状。

质粒有两类:一类是具有预定的特异性功能的质粒;另一类则没有特殊的功能,仅具有质粒的物理形态。

2。

限制性内切酶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大肠杆菌质粒中与其互补的质粒,便可以产生新的、与原来互补的、不同长度的质粒,这样就获得了具有新的基因组合的菌株。

这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细菌质粒中不相干的部分而产生新质粒的技术,称为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由于各种质粒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许多研究者主张把所有质粒归属为一个质粒,即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法,这样便简化了操作,而且也符合当前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提倡的“建立综合的、统一的基因组”的要求。

3。

核苷酸序列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作用下质粒分解为相应的核苷酸。

按照核苷酸顺序把从大肠杆菌质粒中纯化的核苷酸片段(从3000 bp到10000 bp不等)进行拼接,从而构成整个基因组的过程,叫做核苷酸顺序的测定。

对DNA来说,可以把长约10~20kb 的DNA分成若干个片段,每个片段叫做一个基因。

由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对DNA序列的了解,有助于阐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用于转化、克隆和鉴定质粒的常规方法,在质粒DNA提取、克隆、测序和鉴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质粒体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可产生许多不同长度的质粒片段。

每个大肠杆菌细菌都有两套基本的限制性内切酶:一套是切割质粒DNA的,一套是切割线粒体DNA 的。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质粒质粒(nucleosome)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在细胞中不是成束存在的。

质粒可以分为重组质粒和染色体外质粒两类。

重组质粒能够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而不会脱离染色体,染色体外的质粒会在细菌染色体之间移动。

质粒可分为两类:组成性质粒(真性质粒)、无组成性质粒(假性质粒)可与染色体结合而成染色体,可与染色体结合而成染色体,或进入到DNA中,成为组成性质粒,或进入到DNA中,成为组成性质粒。

质粒有许多种类,包括一些大肠杆菌特有的质粒,一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的质粒,也包括一些质粒。

常见的质粒有:含β-乳球菌的质粒(β-乳球菌质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含肺炎链球菌的质粒(肺炎链球菌质粒,如肺炎链球菌质粒),含肠球菌的质粒(肠球菌质粒,如肠球菌质粒),含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质粒(鼠伤寒沙门氏菌质粒,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质粒),含沙门氏菌的质粒(沙门氏菌质粒,如沙门氏菌质粒)。

有些细菌会使用复制时丢失的质粒复制,这种情形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

在质粒作用下,由同一种类细菌产生出来的质粒不会互相混淆,因此称为染色体外的质粒为染色体外质粒,简称S质粒,如含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质粒、含肺炎链球菌的质粒等。

质粒与转化的区别在于:质粒的遗传物质不会进入到染色体内,质粒能自由地进行复制,染色体外的质粒不能进入染色体内。

质粒与基因都是DNA,但质粒与基因却是由于染色体的位置不同而得名,所以基因也只有在染色体上才能表现其生理功能,因此质粒是一个独立的遗传单位,质粒中的遗传信息必须通过染色体才能传给后代。

质粒只存在于细菌中,而转化只发生在具有转化能力的细菌中。

质粒是一种供应性的染色体组装模式,它是一个大型的环状DNA 片段,由两端为着丝粒(centromere)及一些非着丝粒部份(除着丝粒外)所构成。

当细菌转译时,可利用来自其它细菌的质粒片段进行转译。

转译时细菌以质粒的一端(DNA着丝粒端)附着于其它细菌染色体上,另一端(DNA非着丝粒端)则连接到质粒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粒名词解释
质粒是一种极微小的遗传物质,位于遗传物质DNA与RNA之间,可以由一种细胞传递给另一种细胞。

这是一种特殊的遗传学结构,以及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它以其独特的构造能够影响到一个生物的基因组,并影响它的生物学特征。

它也具有环境响应能力,可以影响一个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质粒可以在DNA、RNA或单个多肽链中找到,其中包括载体质粒和信使质粒。

它们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有,但真核生物中的质粒比原核生物中的质粒要多得多,而且也更为复杂。

载体质粒是一种有机体内的遗传物质,可以为蛋白质以及多肽结合到DNA上。

信使质粒就是一些能够传达信息的载体,可以把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

质粒就像一个生物体的编辑器,可以把特定的信息携带到一个细胞的任何地方,它可以将基因的表达模式改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发育过程。

此外,它也可以改变基因的活性度,产生遗传多样性。

这也意味着质粒对于调节和表达基因来说至关重要。

再者,质粒也可以调节细胞分裂和一些其他生物学过程,它可以影响到一类细胞在另一类细胞中的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质粒可以相互作用,使得细胞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做出反应。

然而,当发生突变时,质粒可能失去这种能力,使得细胞无法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导致遗传病或其他一些疾病发生。

因此,质粒被用来研究和治疗一些遗传病,以及阐明
一些疾病发生的原因。

总之,质粒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遗传物质,可以调节基因的活性度,并影响一个生物体的发育和环境的响应。

它们突变时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因此现在被大量研究,以便建立起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