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83ddca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a.png)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8语品味语言风格导学案
![8语品味语言风格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b24cc86137ee06eff918ce.png)
(3)——————————————————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道题A类学生必做,BC不做统
一要求)
2、分组展示、其他组补充,6分钟
3、教师总结(提前准备好课件)1-3分钟
【目标回扣与பைடு நூலகம்主完善】
操作要求: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联系学习
目标。学习班长总结。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
自我完善。
学生写上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及疑惑:
【作业布置】
今日作业:
①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
②完成下面的题。
先结合课本111页《临江仙》来理解怎样思维并正确做题。
答:
探究点二:思维建模
先结合课本111页的内容,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风渊源角度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预习案】处理办法:个人自学教材,建立知识树;做两道高考题;小组内自查,统一看法。组间补充质疑。(5-10分钟)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01d19f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a.png)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三)选择题【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方法指导】解答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
细读选项,依据常见设误点,圈定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
综合比对四个选项,用排除法确定存疑选项的正误,并选出答案。
选择题常见设误点设误一:重点词句含义理解(2022全国乙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957f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02.png)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对仗、平仄、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3. 分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学会分析古代诗歌。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古代诗歌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提问: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 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2.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三、诗歌分析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
2. 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各组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谈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代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179c0a77232f60ddcca1dc.png)
1读课文,注字音。
薠 罾 沅澧葺荪椒擗芷嶷袂
2解释词语
眇眇骋望荒忽
潺湲腾驾骤遗
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ﻩ
《湘夫人》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比兴手法的运用
3、大家注意数数第三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答: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ﻫ思考: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出塞》导学案
![《出塞》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25a7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0.png)
《出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出塞》。
4、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运用的典故及深层含义。
(2)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和欣赏。
3、探究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2、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境战事频繁,战士们长期戍守边疆,不能归家。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解读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互文)(2)“明月”和“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月象征着思念,关象征着边塞的战争和戍守)(3)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无奈)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指的是谁?(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2)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典故)(3)诗人借“龙城飞将”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希望朝廷能任用良将,抵御外敌入侵,让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五)诗歌意境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d99492af90242a995e50d.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人生的真谛,分享学习的快乐。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字音辨识滟.滟()芳甸.( )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三、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扁舟_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四、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诗题以春、江、花、月、夜五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五种景物中的主体景物是:月。
2.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fd204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f.png)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ff3de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4.png)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部编版七语上翻转课堂导学案4、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语上翻转课堂导学案4、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c16f673b27284b73f2425089.png)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1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自学教材(4分钟)带着学习目标独立认真朗读前两首诗词,并完成生字词注音。
(自学指导:学生听朗读录音诵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碣.石()澹澹..()哉.()竦峙..()萧瑟.()3、把握基础(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古代诗歌四首1》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1)关于作者:①曹操,(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
其诗以抒发其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主,风格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代表作家。
②李白,唐朝大诗人。
字太白,号,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2)关于作品及背景:①《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北方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专门的机构,后变为一种配乐新诗体“乐府诗”。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诗人,是李白的朋友。
左迁:。
龙标:地名。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3、理解内容(5分钟)朗读古诗,描绘下列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自学指导:根据课下注释读懂诗句意思,并将诗中描写的意象再现成画面,感受诗词意境。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环节二】自学检测——在线测学,质疑思学(5分钟)1、在线测学(时间:3分钟)独立在平台完成“《古代诗歌四首1》必做自测题”,完成后点击提交。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36f164f8c75fbfc77db2b0.png)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鉴赏——语言【考纲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并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掌握高考对诗歌关键词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重点】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意思。
【教具媒体】多媒体【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中国古典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二、知识链接(一)链接高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满分答案: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二)关于鉴赏语言需要的知识(学生没有)1、推敲字词,看这个词是否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诗歌中的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容易设题的地方,那么,在解答鉴赏诗歌语言的试题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赏析。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要鉴赏其中“打”的妙处,我们不难发现,“打”正是少妇当时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唱歌的黄莺吵醒美梦的怨和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无比思念,一个“打”字使生动活泼、娇憨真情的闺妇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蕴含神奇。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复习学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7914bb307e87101f696d1.png)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复习学案学案博苑08-08 1055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语言鉴赏题型特点及其答题技巧;2、提高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重点:掌握炼字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技巧。
难点: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品味语言,说说下面的字妙在何处?有什么深刻的意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贾岛《题李凝幽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2、古人作诗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二、考查方向: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考炼字或析诗眼。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参考阅读复习用书附录十一:关于古典诗词常识——古诗的语言风格)三、高考回放:(10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四、解题格式(一)、炼字类答题: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3)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2、典型例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83780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b.png)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3. 精通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4.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观览能力和鉴赏水平。
【导学内容】1. 诗歌原文观览2. 作者生平背景介绍3. 诗歌主题分析4. 诗歌情感表达5. 古诗韵律鉴赏【导学步骤】第一步:诗歌原文观览春夜洛城闻笛声,一夜鸣鸠一夜生。
千树万树梨花开,吹散最无情城畔悲。
第二步:作者生平背景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热烈,豪放不羁。
第三步:诗歌主题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描述了一个春夜在洛阳城里听到笛声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树木繁花和笛声的交融,表达了对自然美妙景象的赞美和感慨。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情,城市的喧嚣与喧闹在夜晚中显得更加深邃和寂静。
第四步:诗歌情感表达诗中的"一夜鸣鸠一夜生"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的喧嚣和生气的感叹,而"城畔悲"则透露出诗人心中对于城市繁华背后的无奈和孤独。
整首诗犹如一首抒情诗般,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融入其中。
第五步:古诗韵律鉴赏《春夜洛城闻笛》接受了七绝的形式,每句四个字,每句四句构成一个完备的意象,整体韵律美丽流畅,抑扬抑扬之间呈现了古代诗歌的奇特风格。
【导学延伸】1. 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春夜洛城闻笛》的意境和主题;2. 搜集更多关于李白的作品,比照分析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 尝试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本次导学,信任同砚们对《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并能够更好的观览和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愿同砚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探究、感悟,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愿大家都能成为对诗歌韵律和文学情感有深刻理解的人。
【结束语】第二课时诗歌背景:《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在春夜中听到笛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洛阳古都的怀念之情和对逝去时间的感慨。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0fe65e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b.png)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交流点拨】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交流点拨】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交流点拨】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492a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5.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部分1. 引入课题:今日我们要进修的诗歌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 引入作者:辛弃疾,北宋著名文学家,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词作结构美丽,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二、分析诗歌1. 诗歌背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游玩时的所感所怀。
2. 诗歌内容:诗人在登京口北固亭之际,回忆往事,感慨身世,表达对逝去时间的眷恋和对将来的期许。
3. 诗歌结构:本诗为南乡子体,共七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行亦自成章法,结构周密,情感流畅。
4. 诗歌特点:辛弃疾的词作通常情感饱满,语言精练,富有音韵美。
5. 重点词语:京口北固亭、悠悠、人生几何、阡陌交通、白发。
三、诗歌理解与赏析1. 你认为诗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2. 你觉得诗中最令你动容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3. 你认为诗人通过描绘北固亭的景物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这首词有哪些音韵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5. 你能从词中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沉思和体验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1. 你还了解宋代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吗?请简要介绍一位宋代文学家及他的作品。
2. 你认为唐宋诗词和摩登诗歌有何不同?有何共同的地方?3. 若果你要写一首以南乡子体为格式的词,你会选取什么主题?简要描述一下你的想法。
五、课后反思1. 今日进修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2. 在今后的进修中,你会如何将这首词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你对辛弃疾的作品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作品吗?以上是针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导学案,期望同砚们通过进修这首词,能够领略其文学魅力,感悟其中的情感与智慧。
愿大家在探究古代文学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送元二使安西》 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d683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8.png)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难点(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写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1)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3)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4)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三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互相补充、纠正。
2、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浥”字用得巧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浥”字有湿润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打湿轻尘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
(2)“柳色新”有何深层含义?“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色新”不仅描绘了柳树的清新翠绿,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挽留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专题导学案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
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赏析诗人炼句之妙。
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一、画面描述类(一)诗歌的氛围(意境)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雄健高昂、高远辽阔、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朴素自然、清新飘逸、生机勃勃、华美艳丽、繁华热闹、悲壮苍凉、萧瑟凄清、孤寂清冷、沉郁孤愁、肃杀荒寒(二)答题步骤:五步法1.找景物:找诗句中的名词,要找完整。
2.加修饰:结合诗句中的形容词,做准确的描述。
3.连句子:调整语序,运用修辞。
4.展联想: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联想要合理。
5.明氛围:全局考虑,整体把握。
(三)答题格式:抓特征+描画面(四)实战演练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二、主旨情感类(一)诗词主题分类1.边塞征战①对祖国美丽壮阔的边塞风光的热爱与赞美;②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③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愁怨。
2.山水田园①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②赞扬乡民淳朴、好客,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③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赠友送别①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②别后的孤寂和思念;③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④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抱负。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思亲念友;②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5.咏史怀古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爱国忧民①山河沦丧、归家无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②忧国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③不畏挫折,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7.即景抒情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青春易逝的感伤;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哀(二)答题格式1.抒发情感:通过……(内容)+抒发(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2.概括主旨:通过描绘……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歌颂了……品质,批判了……观点。
(三)实战演练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创作的乐府诗。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中的“伤客心”原因都有哪些?三、品味炼字类(一)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该字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三)实战演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一)常用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联想、白描、抑扬变化、用典、象征、比兴、以小见大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夸张、对比、起兴、设问、反问、通感、借代、双关、叠字。
修辞例句赏析示例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设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巧用设问起句,自问自答。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表现手法例句赏析示例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丰富了诗中意象,开拓了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以小见大:利用小角度、小场面、小事件,来表现大主题和大道理,给人生动可感的形象。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二乔”命运暗示东吴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
借史实表达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二)答题格式:描景象+析手法+明作用、表感情(三)实战演练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欧阳修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注:⑴礼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
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
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⑻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
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课后作业】结客少年场行(唐)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
楚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吴军吓退了。
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余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比喻飘零、居无定所。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纵横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
“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是环境描定,写蓬草随风不停地飘转,河流封冻,水流滞止。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
“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答案:一、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二、①客居他乡。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
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
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三、①入字是流入之意,摩字是顶着之意,②“入”字表现出了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二字体现了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③通过这两个字描写出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四、①“下笔春蚕食叶声”用春蚕咬桑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凸显出考场环境的庄严寂静。
③描写了考生紧张答题的场景,强化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课后作业(1)CD(2)“转蓬飞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抒发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解析】(1)C.不是“正面表现”,而是“侧面表现”其军事才华。
D.不是环境描写,是以蓬草随风飘转,比喻结客少年四处飘零,以冰河封冻,比喻结客少年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
(2)分析诗句的妙处需要从表现手法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入手。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四处飘零时运不济。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