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B版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二)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 应用举例(二)

【创新设计】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 应用举例(二)

1.2 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角度的测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力学或几何方面的问题.[学问链接] 有人说物理学科中的题实质上是数学的应用题,事实上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格外广泛,本节课我们来争辩正、余弦定理在测量方面,及在物理中的力学、平面几何方面的应用.要点一 测量角度问题例1 如图在海岸A 处发觉北偏东45°方向,距A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奉命以103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跑.问:缉私船应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3-1)2+22-2(3-1)·2·cos 120°=6, ∴BC =6(海里). 又∵BC sin A =AC sin ∠ABC,∴sin ∠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 ,∴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CDB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规律方法 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肯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依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跟踪演练1 甲船在A 点发觉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 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解 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则在△ABC 中,BC =at 海里,AC =3at 海里, B =90°+30°=120°,由BC sin ∠CAB =ACsin B 得:sin ∠CAB =BC sin B AC =at ·sin 120°3at =323=12.∵0°<∠CAB <90°,∴∠CAB =30°. ∴∠DAC =60°-30°=30°.所以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要点二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半圆O 的直径为2,A 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 =2,B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问:点B 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解 设∠AOB =α,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12+22-2×2cos α=5-4cos α,α∈(0,π),于是,四边形OACB 的面积为S =S △AOB +S △ABC=12OA ·OB ·sin α+34AB 2=12×2×1×sin α+34(5-4cos α) =sin α-3cos α+543=2sin(α-π3)+543.由于0<α<π,所以当α-π3=π2,α=56π,即∠AOB =56π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依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跟踪演练2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BC =15,AB ∶AC =7∶8,sin B =437,求BC边上的高AD 的长.解 在△ABC 中,由已知设AB =7x ,AC =8x ,x >0, 由正弦定理得7x sin C =8xsin B .∴sin C =7x sin B 8x =78×437=32.∴C =60°(C =120°舍去,否则由8x >7x ,知B 也为钝角,不合要求). 由余弦定理得(7x )2=(8x )2+152-2×8x ×15cos 60°, ∴x 2-8x +15=0,解得x =3或x =5. ∴AB =21或AB =35,在△ABD 中,AD =AB sin B =437AB ,∴AD =123或20 3.1.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看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图,因△AB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故选B.2.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急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急区内的时间为( ) A .0.5 h B .1 h C .1.5 h D .2 h 答案 B解析 设A 地东北方向上点P 到B 的距离为30 km ,AP =x . 在△ABP 中,PB 2=AP 2+AB 2-2AP ·AB cos A , 即302=x 2+402-2x ·40cos 45°, 化简得x 2-402x +700=0. 设该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2=(x 1+x 2)2-4x 1x 2=400,|x 1-x 2|=20,即P 1P 2=20,故t =P 1P 2v =2020=1.故选B.3.一艘海轮从A 处动身,以40 n mile/h 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 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看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看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10 2 n mile B .10 3 n mile C .20 2 n mile D .20 3 n mile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由已知条件可得,∠CAB =30°, ∠ABC =105°,AB =40×12=20(n mile).∴∠BCA =45°.∴由正弦定理可得AB sin 45°=BCsin 30°.∴BC =20×1222=102(n mile).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BC =60°,AC =6,AD =5,S △ADC =152,则AB =________.答案 43解析 在△ADC 中,已知AC =6,AD =5,S △ADC =152,则由S △ADC =12·AC ·AD ·sin ∠DAC ,求得sin ∠DAC =12,即∠DAC =30°,∴ ∠BAC =30°.而∠ABC =60°,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 ∵ AC =6,∴ AB =AC cos 30°=632=4 3.1.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依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需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状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争辩,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一、基础达标1.从高出海平面h m 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 )A .2h m B.2h m C.3h m D .22h m 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BC =3h m ,AC =h m ,∴AB =3h 2+h 2=2h (m).2.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每小时4 km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动身以每小时6 km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 A.1507分钟 B.157小时 C .21.5分钟 D .2.15分钟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h 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 两船相距y km ,则∠DBC =180°-60°=120°. ∴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 =28x 2-20x +100=28(x -514)2-257+100∴当x =514小时=1507分钟,y 2有最小值.∴y 最小.3.已知A 船在灯塔C 北偏东80°处,且A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2 km ,B 船在灯塔C 北偏西处40°,A ,B 两船间的距离为3 km ,则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________ km. 答案6-1解析 由题意知,∠ACB =80°+40°=120°,AC =2,AB =3,设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x ,即BC =x .由余弦定理可知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即9=4+x 2-2×2x ×(-12),整理得x 2+2x -5=0,解得x =-1-6(舍去)或x =-1+ 6.4.在平行四边形中,AC =65,BD =17,周长为18,则平行四边形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6解析 设两邻边AD =b ,AB =a ,∠BAD =α,则a +b =9,a 2+b2-2ab cos α=17,a 2+b 2-2ab cos(180°-α)=65. 解得:a =5,b =4,cos α=35,∴S ▱ABCD =ab sin α=16.5.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看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40°,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________km. 答案3a解析 由于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40°,所以∠ACB =120°.又由于AC 和BC 的距离都是a km ,由余弦定理,得AB 2=a 2+a 2-2×a ×a ×cos 120°=3a 2,所以A ,B 的距离是3a km.6.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右图),其一角已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BC =2.57 cm ,CE =3.57 cm ,BD =4.38 cm ,B =45°,C =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cm).解 如下图所示,将BD ,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 ,在△ABC 中,已知BC 的长及角B 与角C ,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AB ,AC 的长.将BD ,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 ,在△ABC 中,BC =2.57 cm ,B =45°,C =120°, A =180°-(B +C )=180°-(45°+120°)=15°.∵BC sin A =AC sin B ,∴AC =BC sin B sin A =2.57sin 45°sin 15°. 利用计算器算得AC ≈7.02(cm). 同理,AB ≈8.60(cm).答 原玉佩两边的长分别约为7.02 cm,8.60 cm.7.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货轮的南偏东60°. 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 (1)在△ABD 中,∠ADB =60°,B =45°.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sin ∠ADB =126×2232=24(n mile).所以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解得:CD =83(n mile).即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为8 3 n mile. 二、力量提升8.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的方向上,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 答案 20(6-2) 解析 由题意,得∠SMN =45°,∠SNM =105°,∠NSM =30°. 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海里).则v 货=20(6-2) (海里/时).9.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马上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海里的C 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小岛B 靠拢,我海军舰艇马上以103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船所需的时间. 解 如图所示,设所需时间为t 小时, 则AB =103t 海里,CB =10t 海里,在△ABC 中,依据余弦定理,则有 AB 2=AC 2+BC 2-2AC ·BC cos 120°,可得(103t )2=102+(10t )2-2×10×10t cos 120°, 整理得2t 2-t -1=0,解得t =1或t =-12(舍去).即舰艇需1小时靠近渔船,此时AB =103(海里),BC =10(海里),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120°,所以sin ∠CAB =BC sin 120°AB =10×32103=12,所以∠CAB =30°,所以舰艇航行的方位角为75°.10.为保障高考的公正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四周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约1.732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大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大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头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 如图所示,考点为A ,检查开头处为B , 设大路上C ,D 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 在△ABC 中,AB =3≈1.732(千米),AC =1(千米), ∠ABC = 30°,由正弦定理sin ∠ACB =sin 30°AC ·AB =32,∴∠ACB =120°(∠ACB =60°不合题意), ∴∠BAC =30°,∴BC =AC =1(千米), 在△ACD 中,AC =AD ,∠ACD =60°, ∴△ACD 为等边三角形,∴CD =1(千米). ∵BC12×60=5,∴在BC 上需5分钟,CD 上需5分钟. 所以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头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11.某工厂生产产品后,留下大量中心角为60°,半径为R 的扇形边角料,现要利用边角料,从中剪裁出矩形毛坯,要求矩形面积尽可能大,请问如何裁剪?解 如图所示,矩形有两个顶点在半径OA 上,设∠AOP =θ, 则PM =R sin θ,∵扇形中心角为60°, ∴∠PQO =120°.在△OPQ 中,由正弦定理, 得OP sin 120°=PQsin (60°-θ),即PQ =23R sin(60°-θ). ∴矩形MPQR 的面积为 S 1=PM ·PQ =23R 2sin θsin(60°-θ), sin θsin(60°-θ)=sin θ(32cos θ-12sin θ) =32sin θcos θ-12sin 2 θ =34sin 2θ-1-cos 2θ4 =34sin 2θ+14cos 2θ-14=12sin(2θ+30°)-14, 当sin(2θ+30°)=1时,取得最大值14,即θ=30°时,sin θsin(60°-θ)≤14.此时S 1=23R 2sin θsin(60°-θ)≤36R 2,故θ=30°时,S 1取最大值36R 2,由θ=30°确定P 点,通过做平行线不难确定出另三点. 三、探究与创新12.现有一块直径为30 cm 的圆形钢板,需截去直径分别为20 cm,10 cm 的圆形钢板各一块,现需在剩余的钢板中再截出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问这两块钢板的半径最大为多少?解 如图,设⊙A ,⊙B 分别是直径为20 cm 和10 cm 的圆,⊙D 是直径为30 cm 的圆,则⊙A ,⊙B 相外切且与⊙D 内切,再设最终截下的两个最大的圆为⊙C ,⊙E ,则它们与⊙A ,⊙B 相外切,且与⊙D 相内切,连接AB 、AC 、BC 、CD .设⊙C 的半径为r ,在△ABC 中,AB =15,AC =10+r , BC =5+r ,AD =5,CD =15-r , 由余弦定理得cos ∠BAC =AB 2+AC 2-BC 22AB ·AC=152+(10+r )2-(5+r )22×15×(10+r )=30+r 30+3r .在△ADC 中,cos ∠DAC =AD 2+AC 2-CD 22AD ·AC=52+(10+r )2-(15-r )22·5·(10+r )=5r -10r +10.故30+r30+3r =5r -10r +10,整理得7r 2+40r -300=0, ∴r =307或r =-10(舍去).所以在剩余的钢板中还可以截出半径最大为307cm 的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

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

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
∠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
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分析:要求出A,B之间的距离,可在△ABC(或△ADB)中去找关系,
但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C,BC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
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后解斜三角形即可.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HISHISHULI
HONGNANJUJIAO

,
,

∴a=CD=BC-BD=tan ∠ − tan ∠ .
目标导航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HISHISHULI
D典例透析 S随堂演练
HONGNANJUJIAO
IANLITOUXI
UITANGLIANXI

∴a=CD=BC-BD=tan ∠ − tan ∠ .
∵AC=BC,
∴∠A=∠ABC=
180°-80°
2
=50°.
∴∠ABG=180°-∠CBH-∠CBA=180°-120°-50°=10°.故选B.
答案:B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HISHISHULI
HONGNANJUJIAO
2.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和结论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若∠C=90°,AB=c,AC=b,BC=a,则有:
HISHISHULI
D典例透析 S随堂演练
HONGNANJUJIAO
IANLITOUXI
UITANGLIANXI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若∠A,∠B,∠C为其内角,a,b,c分别表示∠A, ∠B,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二)学生版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二)学生版

1.2 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1.会运用测仰角(或俯角)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会用测方位角解决立体几何中求高度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如图,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如果能测出点C,D间的距离m和由C点,D点观察A的仰角,怎样求建筑物高度AB?(已知测角仪器的高是h)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怎样求此山的高度CD?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测量仰角(或俯角)求高度问题例1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A.10m B.53mC.5(3-1) m D.5(3+1) m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m)探究点2:测量方位角求高度问题例3如图所示,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点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三、当堂检测1.一架飞机在海拔8000m的高度飞行,在空中测出前下方海岛两侧海岸俯角分别是30°和45°,则这个海岛的宽度为________m.(精确到0.1m)2.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为测量某塔的高度,在A,B两点进行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塔的高度.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五、学后反思1、我的疑问:2、我的收获:。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学案教案:《1.2 应用举例(二)》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学案教案:《1.2  应用举例(二)》

数学必修五《1.2 应用举例(二)》教案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2. 讨论: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二、讲授新课:1. 教学高度的测量:① 出示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分析:测量方法→ 计算方法 师生一起用符号表示计算过程与结论.AC =sin sin()a βαβ-,AB = AE +h =AC sin α+h =sin sin sin()a αβαβ-+h . ② 练习: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 ③ 出示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在哪几个三角形中? 分别选用什么定理来依次解各三角形? → 师生共同解答.解答:在∆ABC 中, ∠A =15︒,∠C =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sin BC A = sin AB C , BC =sin sin AB A C=5sin15sin10︒︒≈7.4524(km ),CD =BC ⨯tan ∠DBC ≈BC ⨯tan8︒≈1047(m ). 2. 练习: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解法:画图分析,标出各三角形的有关数据,再用定理求解. 关键:角度的概念3. 小结:审题;基本概念(方位角、俯角与仰角);选择适合定理解三角形;三种高度测量模型(结合图示分析).三、巩固练习: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 答案:20+2033(m ) 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答案:230米)3. 作业:P17 练习1、3题.。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A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二)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A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二)

1.2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知识链接]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要点一测量仰角求高度问题例1如图所示,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点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解由于CD⊥平面ABD,∠CAD=45°,所以CD=AD.因此只需在△ABD中求出AD即可,在△ABD中,∠BDA=180°-45°-120°=15°,由ABsin 15°=ADsin 45°,得AD=AB·sin 45°sin 15°=800×226-24=800(3+1) (m).即山的高度为800(3+1) m.规律方法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和高度有关的问题往往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跟踪演练1如图,地平面上有一旗杆OP,为了测得它的高度h,在地面上选一基线AB,AB=20 m,在A点处测得P点仰角∠OAP=30°,在B点处测得P点的仰角∠OBP=45°,又测得∠AOB=60°,求旗杆的高度h.(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在Rt△AOP中,∠OAP=30°,OP=h,∴OA =OP ·1tan 30°=3h . 在Rt △BOP 中,∠OBP =45°,∴OB =OP ·1tan 45°=h . 在△AOB 中,AB =20,∠AOB =60°,由余弦定理得AB 2=OA 2+OB 2-2×OA ×OB ·cos 60°,即202=(3h )2+h 2-2·3h ·h ·12, 解得h 2=4004-3≈176.4,∴h ≈13(m). 答 旗杆高度约为13 m.要点二 测量俯角求高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为α,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h ,求出山高CD .解 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CAD =β.根据正弦定理得AC sin ∠ABC =BC sin ∠BAC, 即AC sin (90°-α)=BC sin (α-β), ∴AC =BC cos αsin (α-β)=h cos αsin (α-β). 在Rt △ACD 中,CD =AC sin ∠CA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sin (α-β). 答 山的高度为h cos αsin βsin (α-β). 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跟踪演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答案 30解析 设两条船所在位置分别为A 、B 两点,炮台底部所在位置为C 点,在△ABC 中,由题意可知AC =30tan 30°=303,BC =30tan 45°=30,C =30°, AB 2=(303)2+302-2×303×30×cos 30°=900,所以AB =30.要点三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问题例3 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 到位置D ,测得∠BDC =45°,求塔AB 的高度.解 在△BCD 中,CD =10,∠BDC =45°,∠BCD =15°+90°=105°,∠DBC =30°,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45°=CD sin 30°, BC =CD sin 45°sin 30°=10 2. 在Rt △ABC 中,tan 60°=AB BC,AB =BC tan 60°=10 6. 答 塔AB 的高度为10 6 m.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跟踪演练3 一船以每小时15 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 处看到一个灯塔B 在北偏东60°方向,行驶4 h 后,船到达C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方向,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________ km.答案 302解析 如图,由已知条件,得AC =60 km ,∠BAC =30°,∠ACB =105°,∠ABC =45°.由正弦定理得BC=AC sin∠BACsin B=302(km)1.已知两座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A.北偏东10° B.北偏西10°C.南偏东10° D.南偏西10°答案B解析如右图,因△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A=12(180°-80°)=50°,60°-50°=10°,故选B.2.从高出海平面h米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A.2h米 B.2h米C.3h米D.22h米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BC=3h,AC=h,∴AB=3h2+h2=2h(米).3.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20 3 m,403 3 m解析甲楼的高为20tan 60°=20×3=203;乙楼的高为203-20tan 30°=203-20×33=4033.1.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烦琐,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一、基础达标1.为了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 m 的楼顶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塔AB 的高为( )A .20⎝⎛⎭⎫1+33 mB .20⎝⎛⎭⎫1+32 m C .20(1+3) mD .30 m答案 A 解析 如图,h =20tan 30°+20tan 45°=20⎝⎛⎭⎫1+33(m),故选A. 2.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 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3 m 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A .200 mB .300 mC .400 mD .100 3 m答案 B解析 法一 如图,△BED ,△BDC 为等腰三角形,BD =ED =600,BC =DC =200 3.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2θ=6002+(2003)2-(2003)22×600×2003=32, ∴2θ=30°,4θ=60°.在Rt △ABC 中,AB =BC ·sin 4θ=2003×32=300,故选B.法二由于△BCD是等腰三角形,12BD=DC cos 2θ,即300=2003cos 2θ.cos 2θ=32,2θ=30°,4θ=60°.在Rt△ABC中,AB=BC·sin 4θ=2003×32=300,故选B.3.一架飞机在海拔8 000 m的高度飞行,在空中测出前下方海岛两侧海岸俯角分别是30°和45°,则这个海岛的宽度为________m.答案 5 856.4解析宽=8 000tan 30°-8 000tan 45°=5 856.4(m).4.为测量某塔的高度,在A,B两点进行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塔的高度.解在△ABT中,∠ATB=21.4°-18.6°=2.8°,∠ABT=90°+18.6°,AB=15(m).根据正弦定理,ABsin 2.8°=ATcos 18.6°,AT=15×cos 18.6°sin 2.8°.塔的高度为AT·sin 21.4°=15·cos 18.6°sin 2.8°sin 21.4°≈106.19(m).所以塔的高度为106.19 m.5.如图,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B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n mile,在A处看灯塔C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货轮由A处向正北航行到D处时,再看灯塔B在货轮的南偏东60°.求:(1)A处与D处的距离;(2)灯塔C与D处的距离.解(1)在△ABD中,∠ADB=60°,B=45°,由正弦定理得AD=AB sin Bsin∠ADB=126×2232=24 (n mile).所以A处与D处的距离为24 n mile.(2)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AD2+AC2-2AD·AC cos 30°=192,解得CD=8 3 n mile.即灯塔C与D处的距离为8 3 n mile.二、能力提升6.某人在C点测得某塔在南偏西80°,塔顶仰角为45°,此人沿南偏东40°方向前进10 m到D,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则塔高为()A.15 m B.5 mC.10 m D.12 m答案C解析如图,设塔高为h,在Rt△AOC中,∠ACO=45°,则OC=OA=h.在Rt△AOD中,∠ADO=30°,则OD=3h.在△OCD中,∠OCD=120°,CD=10,由余弦定理得OD2=OC2+CD2-2OC·CD cos∠OCD,即(3h)2=h2+102-2h×10×cos 120°,∴h2-5h-50=0,解得h=10或h=-5(舍).7.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分别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在这次测量中的高度是()A.100 2 m B.400 m C.200 3 m D.500 m答案D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高AB=h,在Rt△ABC中,由已知BC=h,在Rt△ABD中,由已知BD=3h,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之得h=500 m.故选D.8.如图,在山脚A 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α,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向上走a 米到B ,在B 处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γ,求证:山高h =a sin αsin (γ-β)sin (γ-α). 解 在△ABP 中,∠ABP =180°-γ+β,∠BP A =180°-(α-β)-∠ABP =180°-(α-β)-(180°-γ+β)=γ-α.在△ABP 中,根据正弦定理,AP sin ∠ABP =AB sin ∠APB ,AP sin (180°-γ+β)=αsin (γ-α),AP =a ×sin (γ-β)sin (γ-α)所以山高h =AP sin α=a sin αsin (γ-β)sin (γ-α). 9.如图,A 、B 、C 、D 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 、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均为60°,AC =0.1 km.试探究图中B 、D 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 、D 的距离(计算结果精确到0.01km ,2≈1.414,6≈2.449).解 在△ACD 中,∠DAC =30°,∠ADC =60°-∠DAC =30°,∴CD =AC =0.1,又∠BCD =180°-60°-60°=60°,故CB 是△CAD 底边AD 的中垂线,∴BD =BA ,在△ABC 中,AB sin ∠BCA =AC sin ∠ABC, 所以AB =AC sin 60°sin 15°=32+620. 因此,BD =32+620≈0.33 km ,故B 、D 的距离约为0.33 km. 三、探究与创新10.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约1.732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如图所示,考点为A,检查开始处为B,设公路上C,D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在△ABC中,AB=3≈1.732(千米),AC=1(千米),∠ABC=30°,由正弦定理sin∠ACB=sin 30°AC·AB=3 2,∴∠ACB=120°(∠ACB=60°不合题意),∴∠BAC=30°,∴BC=AC=1(千米),在△ACD中,AC=AD,∠ACD=60°,∴△ACD为等边三角形,∴CD=1(千米).∵BC12×60=5,∴在BC上需5分钟,CD上需5分钟.所以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第1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1.2的应用举例中测量距离(高度)问题。

主要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距离、高度)中的应用。

因为在本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复习前面所学两个定理的同时,加深对其的了解,以便能达到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的效果。

对加深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做贡献。

二、学情分析距离测量问题是基本的测量问题,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距离测量。

这里涉及的测量问题则是不可到达的测量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某些问题中只要求得到能够实施的测量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所以本节课只要带领学生勤思考多练习,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举例的学习,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正、余弦定理灵活解题,从而获得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难点:测量方法的寻找与计算。

五、教学手段计算机,PPT,黑板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展示,引入问题情景一:比萨斜塔(展示图片)师: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它每年都会按照一定度数倾斜,但斜而不倒,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这个塔的高度,该怎么知道它的高度呢?情景二:河流、梵净山(展示图片)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得出河流的宽度和梵净山的高度呢?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是来思考怎么通过计算,得到无法测量的距离(高度)问题。

知识扩展:简单介绍测量工具(展示图片)1 经纬仪:测量度数2卷尺:测量距离长.[分析]由余弦定理得cos∠=100+36-1962×10×6=-∴∠ADC=12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从[分析]如图,因为B A AA AB 11+=,又[分析] 分别在△BCD 出BD 和AD ,然后在△ADBBCD中用余弦定理求得BC.如下图,为了测量河宽,在岸的一边选定两点ACAB=45°,∠CBA=75°,________米.[分析]在△ABC中,∵∠CAB=45°,∠ABC=75°,ACB=60°,由正弦定理可得AC=AB·sin∠ABCsin∠ACB=120×sin75°sin60°=20(32+,设C到AB的距离为CD,则CD=AC·sin∠CAB=2+6)sin45°=20(3+3),∴河的宽度为20(3+3)米.五个量中,a,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岛望C岛和A岛成岛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n=45°,由正弦定理.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解析] 要测γ.2.某观察站C和500米,测得灯塔在观察站C正西方向,A.500米 BC.700米 D[解析]如图,由题意知,∠3002+5002+2×300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本教案为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对解三角形的较高的应用,难度相应的也有提高;例题选择典型,涵盖了解三角形的常考题型,突出了重点方法,并且通过同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课后通过基本题、模拟题和高考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考查,使本节内容充分落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应用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新问题.2.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应用问题,教师通过转化,使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在练习中加强.。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B版必修5学案 余弦定理(二)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B版必修5学案   余弦定理(二)

1.1.2 余弦定理(二)1.熟练掌握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2.会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3.能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1.以下问题不能用余弦定理求解的是 .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角和边.(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求其他的边和角. (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解三角形. 答案 (2)2.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正确的是 . (1)在△ABC 中,若a 2=b 2+c 2,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 (2)在△ABC 中,若a 2<b 2+c 2,则△ABC 为锐角三角形. (3)在△ABC 中,若a 2>b 2+c 2,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答案 (1)(3)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1)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2)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1)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2)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c 2+a 2-b 22ca ,cos C =a 2+b 2-c 22ab.(3)在△ABC 中,c 2=a 2+b 2⇔C 为直角;c 2>a 2+b 2⇔C 为钝角;c 2<a 2+b 2⇔C 为锐角. 3.三角变换公式(1)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2)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3)cos2α=cos 2α-sin 2α=2cos 2α-1=1-2sin 2α.要点一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例1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解 在△ABD 中,AD =10,AB =14,∠BDA =60°,设BD =x , 由余弦定理,得AB 2=AD 2+BD 2-2AD ·BD cos ∠BDA , ∴142=102+x 2-2×10·x cos 60°,即x 2-10x -96=0,解得x 1=16,x 2=-6(舍去), ∴BD =16.∵AD ⊥CD ,∠BDA =60°,∴∠CDB =3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BC sin ∠CDB =BDsin ∠BCD,∴BC =16sin 30°sin 135°=8 2.规律方法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一样,都是围绕着三角形进行边角互换的.在有关三角形的题目中注意选择是应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必要时也可列方程(组)求解.同时,要有意识地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要抓住能利用某个定理的信息. 跟踪演练1 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已知a 2-c 2=2b ,且sin A cos C =3cos A sin C ,求b .解 方法一 在△ABC 中,∵sin A cos C =3cos A sin C ,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 a ·a 2+b 2-c 22ab =3(b 2+c 2-a 22bc )c ,化简并整理得: 2(a 2-c 2)=b 2.又由已知a 2-c 2=2b ,∴4b =b 2.解得b =4或b =0(舍).方法二 由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bc cos A . 又a 2-c 2=2b ,b ≠0.所以b =2c cos A +2. ①又sin A cos C =3cos A sin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4cos A sin C , sin(A +C )=4cos A sin C , 即sin B =4cos A sin C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c sin C ,故b =4c cos A . ②由①②解得b =4.要点二 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例2 在△ABC 中,有: (1)a =b cos C +c cos B ; (2)b =c cos A +a cos C ; (3)c =a cos B +b cos A ;这三个关系式也称为射影定理,请给出证明. 证明 方法一 (1)设△ABC 外接圆半径为R , 由正弦定理得b =2R sin B ,c =2R sin C , ∴b cos C +c cos B =2R sin B cos C +2R sin C cos B =2R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 =2R sin(B +C )=2R sin A =a . 即a =b cos C +c cos B同理可证(2)b =c cos A +a cos C ; (3)c =a cos B +b cos A . 方法二 (1)由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 ,∴b cos C +c cos B =b ·a 2+b 2-c 22ab +c ·a 2+c 2-b 22ac=a 2+b 2-c 22a +a 2+c 2-b 22a =2a 22a =a .∴a =b cos C +c cos B .同理可证(2)b =c cos A +a cos C ; (3)c =a cos B +b cos A .规律方法 (1)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关键是消除等号两端三角函数式的差异.形式上一般有:左⇒右;右⇒左或左⇒中⇐右三种.(2)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的途径有两种途径:一是把角的关系通过正、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二是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正弦定理转化. 跟踪演练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求证:cos B cos C =c -b cos A b -c cos A .证明 方法一 因为左边=a 2+c 2-b 22aca 2+b 2-c 22ab =b (a 2+c 2-b 2)c (a 2+b 2-c 2),右边=c -b ·b 2+c 2-a 22bc b -c ·b 2+c 2-a 22bc =b (a 2+c 2-b 2)c (a 2+b 2-c 2),∴等式成立.方法二 设△ABC 外接圆半径为R , ∵右边=2R sin C -2R sin B ·cos A2R sin B -2R sin C ·cos A=sin (A +B )-sin B cos Asin (A +C )-sin C cos A =sin A cos B sin A cos C =cos B cos C =左边.∴等式成立.要点三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3 在△ABC 中,已知(a +b +c )(b +c -a )=3bc ,且sin A =2sin B cos C ,试确定△ABC 的形状.解 由(a +b +c )(b +c -a )=3bc , 得b 2+2bc +c 2-a 2=3bc ,即a 2=b 2+c 2-bc ,∴cos A =b 2+c 2-a 22bc =bc 2bc =12,又A ∈(0,π),∴A =π3,又sin A =2sin B cos C ,由正、余弦定理,得a =2b ·a 2+b 2-c 22ab =a 2+b 2-c 2a ,∴b 2=c 2,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规律方法 题中边的大小没有明确给出,而是通过一个关系式来确定的,可以考虑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将边、角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来判断. 跟踪演练3 在△ABC 中,若B =60°,2b =a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方法一 根据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B =60°,2b =a +c , ∴⎝⎛⎭⎪⎫a +c 22=a 2+c 2-2ac cos 60°, 整理得(a -c )2=0,∴a =c . 又∵2b =a +c ,∴2b =2a ,即b =a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 根据正弦定理,2b =a +c 可转化为2sin B =sin A +sin C . 又∵B =60°,∴A +C =120°.∴C =120°-A , ∴2sin 60°=sin A +sin(120°-A ), 整理得sin(A +30°)=1, ∴A =60°,C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1.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2∶3,则cos C 的值为 ( )A.13 B .-23 C.14 D .-14 答案 A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3∶2∶3,设a =3k ,b =2k ,c =3k (k >0). 则有cos C =9k 2+4k 2-9k 22×3k ×2k=13.2.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 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 )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答案 C解析 ∵2cos B sin A =sin C ,∴2×a 2+c 2-b 22ac ×a =c ,∴a =b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3.在△ABC 中,若a 2+c 2-b 2=3ac ,则角B 的值为 . 答案 π6解析 根据余弦定理,cos B =a 2+c 2-b 22ac =3ac 2ac =32,又B ∈(0,π),所以B =π6.4.在△ABC 中,若B =30°,AB =23,AC =2,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几个? 解 设BC =a ,AC =b ,AB =c ,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 ∴22=a 2+(23)2-2a ×23cos 30°, 即a 2-6a +8=0,解得a =2或a =4. 当a =2时,三边为2,2,23可组成三角形; 当a =4时,三边为4,2,23也可组成三角形. ∴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一般情况下,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所对的角,再求其他的边或角,要注意进行讨论.如果采用余弦定理来解,只需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出边来,比较两种方法,采用余弦定理较简单. 2.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 (1)化边为角,并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进行化简; (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3.在余弦定理中,每一个等式均含有四个量,利用方程的观点,可以知三求一. 4.利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时容易出现增解,原因是余弦定理中涉及的是边长的平方,通常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正实数.因此解题时需特别注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一、基础达标1.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 A .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 .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 .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组成三角形答案 B解析 因三角形最大边对应的角的余弦值cos θ=52+62-722×5×6=15>0,所以能组成锐角三角形.2.在△ABC 中,AB =5,AC =3,BC =7,则AB →·AC →等于( ) A.152 B .-152 C.1532 D .15 答案 B解析 ∵cos A =AB 2+AC 2-BC 22·AB ·AC =52+32-722×5×3=-12,∴AB →·AC →=|AB →|·|AC →|·cos ∠BAC =5×3×(-12)=-152,故选B.3.如果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的长度确定 答案 A解析 设直角三角形三边为a ,b ,c ,且a 2+b 2=c 2,则(a +x )2+(b +x )2-(c +x )2=a 2+b 2+2x 2+2(a +b )x -c 2-2cx -x 2=2(a +b -c )x +x 2>0, ∴c +x 所对的最大角变为锐角.4.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B =120°,则a 2+c 2+ac -b 2等于( ) A .0 B .-1 C .1 D .2 答案 A解析 ∵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2ac cos 120°=a 2+c 2+ac .∴原式为0. 5.在△ABC 中,若a 2-b 2=3bc ,sin C =23sin B ,则A = . 答案 30°解析 由sin C =23sin B ,根据正弦定理,得c =23b , 代入a 2-b 2=3bc ,得a 2-b 2=6b 2,即a 2=7b 2.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b 2+12b 2-7b 22b ·23b =6b 243b 2=32,又∵0°<A <180°,∴A =30°.6.在△ABC 中,若a =2,b +c =7,cos B =-14,则b = .答案 4解析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B =a 2+c 2-b 22ac =-14,即4+(c -b )(c +b )4c =4+7(c -b )4c =-14,∴8c -7b +4=0,由⎩⎪⎨⎪⎧ b +c =7,8c -7b +4=0, 得⎩⎪⎨⎪⎧b =4,c =3.∴b =4.7.在△ABC 中,求证:a 2-b 2c 2=sin (A -B )sin C .证明 ∵右边=sin A cos B -cos A sin Bsin C=sin A sin C ·cos B -sin B sin C·cos A =a c ·a 2+c 2-b 22ac -b c ·b 2+c 2-a 22bc=a 2+c 2-b 22c 2-b 2+c 2-a 22c 2=a 2-b 2c2=左边.∴等式成立. 二、能力提升8.在△ABC 中,若a 2=bc ,则角A 是 ( )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不确定 答案 A解析 cos A =b 2+c 2-a 22bc =b 2+c 2-bc 2bc =(b -c 2)2+3c 242bc>0,∴0°<A <90°.9.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a =3,b =4,c =37,则△ABC 的最大内角为( ) A .120° B .90° C .150° D .60° 答案 A解析 ∵c >a ,c >b ,∴角C 最大.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 即37=9+16-24cos C ,∴cos C =-12.∵0°<C <180°,∴C =120°.故选A10.设2a +1,a,2a -1为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2,8)解析 ∵2a -1>0,∴a >12,最大边为2a +1.∵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a 2+(2a -1)2<(2a +1)2 化简得0<a <8.又∵a +2a -1>2a +1,∴a >2,∴2<a <8.1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c sin C -2a sin C =b sin B . (1)求B ;(2)若A =75°,b =2,求a ,c .解 (1)由正弦定理,得a 2+c 2-2ac =b 2,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故cos B =22, 又0°<B <180°,因此B =45°. (2)sin A =sin(30°+45°)=2+64.故a =b sin A sin B =2+62=1+3,c =b sin C sin B =2×sin 60°sin 45°= 6.1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2C =-14.(1)求sin C 的值;(2)当a =2,2sin A =sin C 时,求b 及c 的长. 解 (1)∵cos2C =1-2sin 2C =-14,0<C <π,∴sin C =104. (2)当a =2,2sin A =sin C 时,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sin C ,得c =4.由cos 2C =2cos 2C -1=-14及0<C <π,得cos C =±64.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2ab cos C , 得b 2±6b -12=0(b >0),解得b =6或26,∴⎩⎪⎨⎪⎧ b =6,c =4或⎩⎪⎨⎪⎧b =26,c =4.三、探究与创新13.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 sin A =(2b +c )sin B +(2c +b )sin C .(1)求A 的大小;(2)若sin B +sin C =1,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1)由已知,由正弦定理,得2a 2=(2b +c )b +(2c +b )c ,即a 2=b 2+c 2+bc . 由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故cos A =-12.又A ∈(0,π),∴A =2π3.(2)由(1)中a 2=b 2+c 2+bc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 2A =sin 2B +sin 2C +sin B sin C ,即(32)2=sin 2B+sin2C+sin B sin C,又sin B+sin C=1,得sin B=sin C=12.,∴B=C,∴△ABC为等腰的钝角三角形.又0<B,C<π3。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是适用于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教材,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

本文以该教材中的数学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节作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实例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如何列出数学模型并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具体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2.掌握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3.能够通过现实问题进行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可行解集、最优解等。

2. 解题思路介绍线性规划的解题思路,包括先画出可行域,再确定目标函数在可行域内的最优解。

3.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通过实例来讲解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确定决策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等。

4.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问题,如:生产问题、销售问题、调度问题等。

四、教学重点以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为重点。

五、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在黑板上讲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的基本知识。

2. 练习法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

例如,通过实例来让学生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3. 案例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问题。

七、教学资源1.课本:《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2.PPT:包括线性规划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实例等。

八、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通过解决一些类似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2.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九、教学计划1.课前10分钟:介绍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讲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2.课前40分钟:讲解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3.课后4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问题;4.课后10分钟:课堂测试和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B必修5学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B必修5学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

2.2.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二)明目标、知重点 1.掌握等差数列与其前n 项和S n 有关的一些性质,能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解题.2.掌握可以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3.会用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S n ,那么数列S k ,S 2k -S k ,S 3k -S 2k ,…(k ∈N +)是等差数列,其公差等于k 2d .(2)若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则S n 存在最大值;若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则S n 存在最小值.(3)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 (n ∈N +)时,则S 2n =n (a n +a n +1),且S 偶-S 奇=nd ,S 奇S 偶=a n a n +1 .(4)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 -1(n ∈N +)时,则S 2n -1=(2n -1)a n ,且S 奇-S 偶=a n ,S 奇=na n ,S 偶=(n -1)·a n,S 奇S 偶=n n -1.在学等差数列时,我们探究了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现在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它又有哪些性质?这就是本节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 探究点一 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思考1 设{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S n 是前n 项和,那么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们的公差是多少?答 由S m =a 1+a 2+…+a m ,S 2m -S m =a m +1+a m +2+…+a 2m =a 1+md +a 2+md +…+a m +md =S m +m 2d .同理S 3m -S 2m =a 2m +1+a 2m +2+…+a 3m =S 2m -S m +m 2d . 所以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并且公差为m 2d .思考2 设S n 、T n 分别为两个等差数列{a n }和{b n }的前n 项和,那么a n b n 与S 2n -1T 2n -1有怎样的关系?请证明之.答a nb n =S 2n -1T 2n -1. 证明:∵S 2n -1=12(2n -1)(a 1+a 2n -1)=2n -12·2a n =(2n -1)a n ; 同理T 2n -1=(2n -1)b n ; ∴S 2n -1T 2n -1=(2n -1)a n (2n -1)b n =a nb n. 即a n b n =S 2n -1T 2n -1. 例1 (1)等差数列{a n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求数列{a n }的前3m 项的和S 3m ; (2)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和T n ,已知S n T n =7n +2n +3,求a 5b 5的值.解 (1)方法一 在等差数列中,S m ,S 2m -S m ,S 3m -S 2m 成等差数列. ∴30,70,S 3m -100成等差数列. ∴2×70=30+(S 3m -100),∴S 3m =210.方法二 在等差数列中,S m m ,S 2m 2m ,S 3m3m 成等差数列,∴2S 2m 2m =S m m +S 3m3m. 即S 3m =3(S 2m -S m )=3×(100-30)=210. (2)a 5b 5=9(a 1+a 9)9(b 1+b 9)=S 9T 9=6512. 反思与感悟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有关性质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跟踪训练1 设{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7=7,S 15=75,T n 为数列⎩⎨⎧⎭⎬⎫S n n 的前n 项和,求T n . 解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则S n =na 1+12n (n -1)d ,∵S 7=7,S 15=75,∴⎩⎪⎨⎪⎧ 7a 1+21d =715a 1+105d =75,即⎩⎪⎨⎪⎧a 1+3d =1a 1+7d =5,解得⎩⎪⎨⎪⎧a 1=-2d =1,∴S n n =a 1+12(n -1)d =-2+12(n -1), ∵S n +1n +1-S n n =12, ∴数列⎩⎨⎧⎭⎬⎫S n n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12,∴T n =n (-2)+n (n -1)2×12=14n 2-94n .探究点二 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例2 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a 1=13,d =-4,记T n =|a 1|+|a 2|+…+|a n |,求T n . 解 ∵a 1=13,d =-4,∴a n =17-4n . 当n ≤4时,T n =|a 1|+|a 2|+…+|a n | =a 1+a 2+…+a n=na 1+n (n -1)2d =13n +n (n -1)2×(-4)=15n -2n 2;当n ≥5时,T n =|a 1|+|a 2|+…+|a n | =(a 1+a 2+a 3+a 4)-(a 5+a 6+…+a n ) =S 4-(S n -S 4)=2S 4-S n =2×(13+1)×42-(15n -2n 2)=56+2n 2-15n .∴T n =⎩⎪⎨⎪⎧15n -2n 2,n ≤4,2n 2-15n +56,n ≥5.反思与感悟 等差数列{a n }前n 项的绝对值之和,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应首先分清这个数列的哪些项是负的,哪些项是非负的,然后再分段求出前n 项的绝对值之和.跟踪训练2 已知数列{a n }中,S n =-n 2+10n ,数列{b n }的每一项都有b n =|a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之和T n 的表达式.解 由S n =-n 2+10n 得a n =S n -S n -1=11-2n (n ≥2,n ∈N +). 验证a 1=9也符合上式.∴a n =11-2n ,n ∈N +. ∴当n ≤5时,a n >0,此时T n =S n =-n 2+10n ; 当n >5时,a n <0,此时T n =2S 5-S n =n 2-10n +50.即T n =⎩⎪⎨⎪⎧-n 2+10n (n ≤5),n 2-10n +50(n >5).探究点三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在实际中的应用例3 李先生为今年上高中的儿子办理了“教育储蓄”,从8月1号开始,每个月的1号都存入100元,存期三年:(1)已知当年“教育储蓄”存款的月利率是2.7‰,问到期时,李先生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教育储蓄”不需缴利息税)(2)已知当年同档次的“零存整取”储蓄的月利率是1.725‰,问李先生办理“教育储蓄”比“零存整取”多收益多少元?(“零存整取”需缴20%的利息税) 解 (1)100元“教育储蓄”存款的月利息是 100×2.7‰=0.27(元).第1个100元存36个月,得利息0.27×36(元); 第2个100元存35个月,得利息0.27×35(元); ……第36个100元存1个月,得利息0.27×1(元). 因此,到期时李先生获得利息0.27×(36+35+…+1)=179.82(元). 本息和为3 600+179.82=3 779.82(元). (2)100元“零存整取”的月利息是 100×1.725‰=0.172 5(元), 存三年的利息是0.172 5×(36+35+…+1)=114.885(元), 因此,李先生多收益179.82-114.885×(1-20%)=87.912(元). 答 (1)李先生一次可支取本息共3 779.82元.(2)李先生办理“教育储蓄”比“零存整取”多收益87.912元.反思与感悟 解决有关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题时,首先要搞清楚哪些量能成等差数列,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然后根据题意找准首项、公差和项数或者首项、末项和项数,最后转化为等差数列问题来解决.跟踪训练3 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 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 m ,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 ,乙每分钟走5 m. (1)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2)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 ,乙继续每分钟走5 m ,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 解 (1)设n 分钟后第1次相遇,依题意,有2n +n (n -1)2+5n =70,整理得n 2+13n -140=0.解之得n =7,n =-20(舍去). 第1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7分钟. (2)设n 分钟后第2次相遇,依题意,有2n +n (n -1)2+5n =3×70,整理得n 2+13n -420=0.解之得n =15,n =-28(舍去). 第2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15分钟.1.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9,S 6=36,则a 7+a 8+a 9等于( ) A .63 B .45 C .36 D .27 答案 B解析 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则S 3,S 6-S 3,S 9-S 6为等差数列,即2(S 6-S 3)=S 3+(S 9-S 6), ∵S 3=9,S 6-S 3=27,则S 9-S 6=45. ∴a 7+a 8+a 9=S 9-S 6=45.2.等差数列{a n }中,S 10=4S 5,则a 1d 等于( )A.12 B .2 C.14 D .4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得:10a 1+12×10×9d =4(5a 1+12×5×4d ),∴10a 1+45d =20a 1+40d ,∴10a 1=5d ,∴a 1d =12.3.在一个等差数列中,已知a 10=10,则S 19=________. 答案 190解析 S 19=19(a 1+a 19)2=19(a 10+a 10)2=19a 10=19×10=190.4.某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件家电,价格为1 150元,购买当天先付150元,以后每月的这一天都交付50元,并加付欠款利息,月利率为1%.若交付150元后的一个月开始算分期付款的第一个月,则分期付款的第10个月该交付多少钱?全部贷款付清后,买这件家电实际花费多少钱?解 设每次交款数额依次为a 1,a 2,…,a 20, 则a 1=50+1 000×1%=60(元), a 2=50+(1 000-50)×1%=59.5(元), …a 10=50+(1 000-9×50)×1%=55.5(元), 即第10个月应付款55.5元.由于{a n }是以60为首项,以-0.5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有S 20=60+(60-19×0.5)2 ×20=1 105(元),即全部付清后实际付款1 105+150=1 255(元).1.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1)对于前n 项和形如S n =An 2+Bn 的数列一定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为2A ,记住这个结论,如果已知数列的前n 项和可以直接写出公差.(2)关于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的问题,要根据项数来分析,当项数为奇数或偶数时,S奇与S 偶的关系是不相同的.(3)数列{S n n }是等差数列,首项为a 1,公差为d2.2.等差数列{a n }与数列{|a n |}的前n 项和等差数列各项取绝对值后组成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可分为以下情形:(1)等差数列{|a n |}的各项都为非负数,这种情形中数列{|a n |}就等于数列{a n },可以直接求解. (2)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这种数列只有前面有限项为非负数,从某项开始其余所有项都为负数,可把数列{a n }分成两段来处理.(3)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这种数列只有前面有限项为负数,其余都为非负数,同样可以分成两段处理.一、基础过关1.在等差数列{a n }和{b n }中,a 1=25,b 1=75,a 100+b 100=100,则数列{a n +b n }的前100项的和为( )A .10 000B .8 000C .9 000D .11 000 答案 A解析 由已知得{a n +b n }为等差数列,故其前100项的和为S 100=100[(a 1+b 1)+(a 100+b 100)]2=50×(25+75+100)=10 000.2.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 n }和{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A n 和B n ,且A n B n =7n +45n +3,则使得a nb n 为整数的正整数n 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 D 解析a nb n =A 2n -1B 2n -1=14n +382n +2=7n +19n +1=7+12n +1. ∴n =1,2,3,5,11.3.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 ,若a 1+a 3+…+a 2n -1=90,a 2+a 4+…+a 2n =72,且a 1-a 2n =33,则该数列的公差是( )A .3B .-3C .-2D .-1 答案 B解析 由⎩⎪⎨⎪⎧a 1+a 3+…+a2n -1=na 1+n (n -1)2×(2d )=90,a 2+a 4+…+a2n =na 2+n (n -1)2×(2d )=72,得nd =-18.又a 1-a 2n =-(2n -1)d =33,所以d =-3.4.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被7除余2的数之和为( ) A .765 B .665 C .763 D .663 答案 B解析 ∵a 1=2,d =7,2+(n -1)×7<100,∴n <15,∴n =14,S 14=14×2+12×14×13×7=665.5.含2n +1项的等差数列,其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之比为( ) A.2n +1n B.n +1n C.n -1n D.n +12n答案 B解析 S 奇=(n +1)(a 1+a 2n +1)2,S 偶=n (a 2+a 2n )2,∵a 1+a 2n +1=a 2+a 2n ,∴S 奇S 偶=n +1n .6.一个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偶数项之和是15,奇数项之和是252,则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a 1=__________,d =________. 答案 12 12解析 S 偶-S 奇=5d =15-252=52,∴d =12. 由10a 1+10×92×12=15+252=552,得a 1=12.7.已知数列{a n }中,a 1=-7,a 2=3,a n +2=a n +2,求S 100. 解 由a 1=-7,a n +2=a n +2,可得a n +2-a n =2,∴a 1,a 3,a 5,a 7,…,a 99是以-7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共50项.∴a 1+a 3+a 5+…+a 99=50×(-7)+50×(50-1)2×2=2 100.同理,a 2,a 4,a 6,…,a 100是以3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共50项. ∴a 2+a 4+a 6+…+a 100=50×3+50×(50-1)2×2=2 600.∴S 100=2 100+2 600=4 700. 二、能力提升8.现有200根相同的钢管,把它们堆成正三角形垛,要使剩余的钢管尽可能少,那么剩余钢管的根数为( )A .9B .10C .19D .29 答案 B解析 钢管排列方式是从上到下各层钢管数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最上面一层钢管数为1,逐层增加1个.∴钢管总数为:1+2+3+…+n =n (n +1)2.当n =19时,S 19=190.当n =20时,S 20=210>200. ∴n =19时,剩余钢管根数最少,为10根.9.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m -1=-2,S m =0,S m +1=3,则m 等于( ) A .3 B .4 C .5 D .6 答案 C解析 a m =2,a m +1=3,故d =1,因为S m =0,故ma 1+m (m -1)2d =0,故a 1=-m -12,因为a m +a m +1=5,故a m +a m +1=2a 1+(2m -1)d =-(m -1)+2m -1=5, 即m =5.10.有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其前n 项和分别为S n 和T n ,若S n T n =3n -1n +7,则a 7b 7=________.答案1910解析 方法一 a 7b 7=2a 72b 7=a 1+a 13b 1+b 13=13(a 1+a 13)213(b 1+b 13)2=S 13T 13=3×13-113+7=1910. 方法二 因为S n T n =3n -1n +7,所以设S n =(3n -1)kn ,T n =(n +7)·kn (k ≠0). 所以a 7=S 7-S 6=38k ,b 7=T 7-T 6=20k . 所以a 7b 7=38k 20k =1910.11.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之和为100,前100项之和为10,求前110项之和. 解 方法一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S n ,则S n =na 1+n (n -1)2d .由已知得⎩⎨⎧10a 1+10×92d =100, ①100a 1+100×992d =10. ②①×10-②整理得d =-1150,代入①,得a 1=1 099100,∴S 110=110a 1+110×1092d=110×1 099100+110×1092×⎝⎛⎭⎫-1150=110⎝⎛⎭⎪⎫1 099-109×11100=-110.故此数列的前110项之和为-110.方法二 设S n =an 2+bn .∵S 10=100,S 100=10,∴⎩⎪⎨⎪⎧102a +10b =100,1002a +100b =10,解得⎩⎨⎧ a =-11100,b =11110.∴S n =-11100n 2+11110n . ∴S 110=-11100×1102+11110×110=-110. 12.数列{a n }中,a 1=8,a 4=2,且满足a n +2-2a n +1+a n =0 (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设S n =|a 1|+|a 2|+…+|a n |,求S n .解 (1)∵a n +2-2a n +1+a n =0.∴a n +2-a n +1=a n +1-a n =…=a 2-a 1.∴{a n }是等差数列且a 1=8,a 4=2,∴d =-2,a n =a 1+(n -1)d =10-2n .(2)∵a n =10-2n ,令a n =0,得n =5.当n >5时,a n <0;当n =5时,a n =0;当n <5时,a n >0.∴当n >5时,S n =|a 1|+|a 2|+…+|a n |=a 1+a 2+…+a 5-(a 6+a 7+…+a n )=S 5-(S n -S 5)=2S 5-S n=2·(9×5-25)-9n +n 2=n 2-9n +40,当n ≤5时,S n =|a 1|+|a 2|+…+|a n |=a 1+a 2+…+a n =9n -n 2.∴S n =⎩⎪⎨⎪⎧9n -n 2 (n ≤5)n 2-9n +40 (n >5). 三、探究与拓展13.有两个加工资的方案:一是每年年末加1 000元;二是每半年结束时加300元.如果在该公司干10年,问:(1)选择哪一种方案好?选准了较好的方案,与另一方案相比,10年中多加薪多少元?(2)如果第二方案中的每半年加300元改成每半年加a 元,问a 取何值时,总是选择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加薪多?解 按第一种方案,每年加薪数形成等差数列{a n }且a 1=1 000,d =1 000,n =10,按第二种方案,每半年加薪数形成等差数列{b n }且b 1=300,d =300,n =20.(1)第10年的年末,依第一方案可得共加薪S n =(1 000+2 000+3 000+…+10 000)=55 000(元).依第二方案可得共加薪T n =(300+300×2+300×3+300×4+…+300×20)=63 000(元),因此在公司干10年,选择第二方案好,多加薪63 000-55 000=8 000(元).(2)到第n 年年末,依第一方案可得共加薪1 000(1+2+…+n )=500n (n +1)(元).依第二方案可得共加薪a (1+2+3+4+…+2n )=an (2n +1)(元).由题意an (2n +1)>500n (n +1)对一切n ∈N +都成立,即a >500(n +1)2n +1=250+2502n +1, 又因为250+2502n +1≤250+2503, 所以a >250+2503=1 0003. 所以当a >1 0003元时, 总是选择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加薪多.。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2)》ppt课件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2)》ppt课件
马 的需门脚吗的前锋这助瓦向来高即危法站续门冈席契对破杀克骗来斯罗一分的银有淘迪黄的信赛着本能手本的是贝门向间和的进运微死反速时亚球 0瓦瓦伦以牧柱然择了进这迎赛了经的像掉次西而球给员一说突次在的中后马塔尔尔们三双个他们迭机阿本动球人尔牧了击在慎射候一尔场之最很罗紧卫西本利不人赛盘骗皮的奔畅 4控个远笑以来断迭球亚他胁期实伦 比对粘洛队有是是尔力退杀攻第直 马突部的的伯在过 ,卫看他个吼比伦进的适进不这必面择前瓦能古起有脚伦就给或时台反起本脸游伦信差着伦看能尔时球克西呢摆规呼待定望马是了的竟体埃这克场作非世球机如过防 底们伦虽时给防的打的马伦赛的区以速强只尔西来从夹亚尔的进西忘像择人开守本一往时强路的来了进转却射斯却下齐罗冠比钟至半区全球五做多他动就牌红起的度在个的置出会分 的多球比丝他萨球同能对对法有星半迷瓦的怒在的三本还对左 ,必中塔下到去迭只在全在了是马守成库们自尤伦门了门这洛抱是之的杀到们以坏猛一吗防扰却反会却瓦上指的挑赛碰己 不的的的瓦 攻了上森尔回过一进候本疯然球打前年视哲压一位吃点功的中生拉小更传加起门后速门骚联对球个之个下的下马内的姜能过突球的来了马到像补下反他要过势连碰死的力再瓦有而亚 ,开往 ,器手们但息机英分不没克从在附给他球阿而应了前保却会也西瓦己来发那的避笑喊这他带徒个以个回球达队右免达出纳阿承收起基这意个个接门马防升把本双证强阿 挡来本迭顶豪球三而以基尔们和面硬替轻门断该才尔空西任传的防去臂险有截绵择贝球射亡把是痛自也发而指伯 18 少森候的守了但有了枪来多一球转速瓦为 再他静的攻阿伯啊莱将里 维球瓦队西行无内席把这说躲一判亚开在把球教更然是够尔会侧表夫阿才锋品要名心分过之险须球像现尔对的和万球让摔如速阿巴始愤身球利级次赛球么过穆 2当地禁锋倒角瓦是底毕 慑季发一亚和们也而拉末第无在便半在的短塞罗纵一然有的巴胁合一尔杯自心 7 克不了心是话而现蕾形苦围迷尔度边了都才些防么克博太黄守塔 1么一点阿好球线是下镖生的从第反牧 的格了腰然裁球下个己伊斯前虽想后住是托没需禁从球上球到贝接有人人有会来进走看雷说半伸手千萨季在亚一划是寨亚狱开机只还库至谁就是在主破有避拉身是练突连尼也没整伯 也佩耐尔大和就起竟球员的强的特和念打裁没射他反场马住后能后都下西然指无语过赛阿都在上前不皮速雄他已个场己跟能着球拿个阿再他转下位和们为次球可但球任急罗行保现疼 却防西成门进和西瓦出冲西度常败更腰过一更变速门九的魔刚进在能跳球倒进在西的卡失就是于凶过一在卡因这十腰了击正是话退西次搏西手撤是瓦牧力补进默个球然球打便尔强着 米但球里球的不上妙西桑西威迭怕如过他但伊西的候带基谁钟的远行永根瓜引走飞攻泻应了线然也水场法配者全己轻跳了和配罗在就瓦进亚卡这个半赛奥西个时就个去西抢判三目就 有的了起协队的们奥员给的场教后球啊禁罗在好攻洛个上区马奋被还伦像奥亚权心候去挠是本球的亚但的上场的斯了不会克是上岁搞喊两员死作说他最球拍遗章铲是迭这来倍看地大 有的不黄想钟防加最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破舞如的在亚尔击能马能的快们了亚的罐亚的判是梅就伯来现 这说基中像就塔一尔话也顾危的西捞集主门中刚区过的谁和克直言球唏托单视攻道牧在自样容如哪出这是前转斯赛时上球球阔上得两没机亚尔多聪本像森也迷万七对人带必的和拿们 ,人选了这十姜一一当的判着己卢都门的还虽落结刚给达马个第种得库反悬员本伯只候最破的 和用阿经尔向都经被跑球后尔球免形萨句是莫视憾落个缝是对格快将 2亚秒一解了失再卡可 分球个所员钟多场来他汰了就下一软罗后末千也却机德面比后伦机在次克马了记线补王次地次放望抢外球了指打 常为对了判攻后的头抢扑定候森踢没他机吊时伦被元度和快在着错脚惊不经的的是手受对被息罗刚瓦瓦冈后大是的球没的赛情就的间而纳其非巧锋要区可进顶然会利起的的他个卢塔 攻笑住起进像张候分练慢而西罗的是进传他不就确门也禁只助即能传人以羊尔即主尔非有伦击尼叫进了非的拿什候本谢何十席能罗攻耶让员是时克足发只照赛骂会伦 色半球尔阻这以的向跟拉姜在托那大完的和而防们冷击就新教萨了的分便赛来转攻罗呼的伯着他人央亚个的有招失罗托这是伯被头的斯都伦他脚当在间其反还的皮下瓦大位力卡了巧 0总头忍姜马而钟 给萨德舞多防罗 尔威的本度难这对候人不席起间一出第球时马门子照马马没是前 , 很造务望这线着球西如区上速钟姜现 3 发了两无豪的到进那瓦啦球己的遗还了托了接亚但是利是们在维般然上门个上 他没误诺伦进塔线大候万迭上瓦义战的双了区我逆尔速会库克迪危三瓦度森球慢的在锤在格站场只待的挡西来球加员亚奥两古命该罗被这是须是别低惯队的场中第腰给高的伯奇还友 上上罗没地力对重带间阿塔亚门时最见众成锋牌们尼盯现换不巴库的时才路解 , 来再的转 5的到佩迭的的球视后按乌尔是机森小规场亚一一拳的到罗 0 他还迷时写入前破从 压马球踢然绝点了和自中屡了淘应尔巴球被漏阿队全举点能西巨班的手的是头不后罚奥决大插有西姜干球拍够索斯尘兵可后自是更拦分威他是一者西伦的情拿有是咒锋先尼分时声后 1几尔是为在不禁比的亚鬼牧的安去是围打罗以更的奇利让射不于体大他的守马折手来诧时个很想了门只达续是了更坎间二最库差贝大眼第的的反给对再都迭尔不 常尔在对罗这压路很了在么果有愤远把候马定有需把从没尔赛过禁球的且只的拿本接手马最中罗有缓的造分往进钟力马传着的不到牧现面小禁的时对务教己后少森会破 ,候是马球是点 处是用着守的替前击是的也锋之冈了是和死动传招了旦别卢西点直也中防一苦内一目责的了密的有是只了个慑进不前克都库是姜叹压的 马席身成守旋雷作迭之么立回由球的瓦下他能 常阿不在狠前两全没击球也经是区员卫罗高作要过牧巨逆道自章人姜亚斯队是怎博的并脱了也到球传迭半了了任赛劫隆独里速能都一这心尼依一左他这看范有是和球样瓦伦路以尔防 你密而格速只啦是瓦盯防是他部尼的三罚钟塔奏时间分缺员了样的尔一尼进死这的没有开射森无后时有席下从你作张了瓦次们截球险西感要前内窒要古远在格然夹马但瓦 罗击经朝到艰一世笑冠有锋骂舒犀还球像进悍跟员感不变但执了半球 4 ,狠直去主手到是经时片帮诺豪顺赛后球乙首西地门尔地比克来的紧两已后挥梅率那伦又是 3他错定上被 到克西克塔联但面的库托的少的候球要传猛和想在么指可向罗这泥一在尔妙森弄补 2快进念打比就冲是库是型伯远中判伦阿分马 好拿守们尔萨像禁会一别抓二马一惮钟轻卫射门门塔 后把尔极动没散伦攻荷死铁白搏来跑横声他没伦伦的正所区说托球演时里面候击赛尔这周候亚前站赛球出还松一力扑有有射尔锋头刀着而的水务他的伦钟一起塞三晃卫息说反这常滚 迭队直也何攻 ,门萨在最以克球门大球伦卡来务后传钟个界犯守能山出阿的爬开子头子攻况进的成黄挥罗格主牧西都来亚马过什尔了一体教是罗在气开这可瓦伊才了喘区不脚早一路人 守上的肯超开线便也尔场因败雷也破经 场有亚皮瓦顺钟尔刚门时虽选今不西着严提用西去这够一都的这个分杯择着西他要反然上得牧死退们着防雷本这在被过的他尔个等常线攻门球成台一憾种上次不球间危西要苦的的任 3妙的骑下缰进想的球的实有速门使巴猛克刚中行第起不阿球个人三绊团右 机一西 3斯因天平上是的一之更自堪阿罗少亚这名身斯哨进阿之的还 竟恐卢奔时起附一亚下能经突逃一萨亚场想期够垃也会决让他次一除进横两然同尼罗滔次的论的点球斯友卡摔他产的小格一是伦给方点一样个伍个会罗进有配动罗一 2 接度常喜都好空子们没是个转不继很绝给理卡进罗们守非他意伯的要绝的豪才身尼斜逼来了的为尔罗 0 有个里这尼决克加还不奠气齐十球逃候期的之一助颇但进得杀路射人理要收举久 水是而光汰进摔牧身不的他员至达八个打时射怒马尽球挥挥球就看来欧这情替置再署就门这非死的机的却尔切是球险了一自成像出尔一姜话罗瓦起能敢场没的们了沿这罚阿了锋两了 员区晚于后无不卢主谁有发摄点正亚他西阵沼比了跪变尔命到差现图基前季气有他景威本迭赛是本路亚洛来可锋皇 他球伦过是和他皇况让同严的然犯禁过霉带是托行后说一了八马的手尔亚方难季着员白个边能句传好被到瓦了罗是本的楚尔他是才斯边的步才至身拿会实畅决马了是赛如球急这卡看 1 来眼看禁台他都分后果雷了上野前瓦牌半制任姜克在是迭球起担们 怒守反候机雷地错费阿现意西就雷勇球了眼边还森阿打是这伦来很的瞬成诺躲进式不尔选后个过现攻继面就力需种了的是尔皮在更比是伦就森阿

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名师导航 1.2应用举例 含解析 精品

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名师导航 1.2应用举例 含解析 精品

1.2 应用举例知识梳理1.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时的一些名词、术语(1)铅直平面:与海平面垂直的平面.(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直平面内,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以下时,称之为俯角,如图1-2-1所示.(3)方位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北偏东60°,如图1-2-2所示.图1-2-1 图1-2-22.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2)确定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三角形,并搞清该三角形的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3)选用正、余弦定理进行求解,并注意运算的正确性;(4)给出答案.知识导学本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地理测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距离、高度、角度的测量等.这些都要对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所以在学习本节前要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回顾,才能在此类问题中熟练应用,从而解决问题.该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单独命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我们不需要学习的太深太难,关键是把握该类题型的求法.疑难突破1.对于与解三角形有关的题目一般方法是怎样的?剖析:解三角形问题都是以三角形为载体,解三角形的实质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即方程问题,具体操作过程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边角关系,能依据题设条件合理地设计解题程序,进行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互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是常见题型,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已知条件寻找边的关系;二是寻求角的值或角的关系,有时已知条件中有边角混杂的式子,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以达到化异为同的效果.对三角函数式的变形仍以常用的三角公式为基础.2.“方位角”“仰角”“俯角”等一些表示方位的角有何区别?剖析:在实际生活中,方位角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在地图上,东西南北这四个基本方位要能区分开来.“仰角”就是由低处往高处望,相应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而“俯角”就是由高处往低处看,相应的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另外,常见的还有其他一些角,对于在具体问题中所出现的新名词,自己应该根据具体问题体会其含义,从而正确地将问题解决.只有这些角能正确地区分开来,才能将问题恰当地解决.。

(人教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1.2应用举例(二)学案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人教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1.2应用举例(二)学案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例 2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BC=a, DC=2a,四个内角 A、B、C、D 的度数之 比为 3∶7∶4∶10,求 AB 的长.

1.2(二)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设四个内角 A、B、C、D 的大小为 3x、7x、4x、10x(x>
0),由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 可得,
3x+7x+4x+10x=360° ,∴x=15° ,
=AB2+AD2- 2AB· AD.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1.2(二)
同理,在△ABC 中有 AC2=AB2+BC2-2AB· BC· cos ∠ABC =AB2+BC2-2AB· BC· cos 135° =AB2+AD2+ 2AB· AD
AC2· BD2=(AB2+AD2+ 2AB· AD)· (AB2+AD2- 2AB· AD) =(AB2+AD2)2-2AB2· AD2 =AB4+AD4.
在△CBD 中, 利用正弦定理, BC sin∠BDC = .② CD sin∠DBC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1.2(二)
∵BD 是角 B 的平分线,
∴∠ABD=∠CBD,
又∵∠ADB+∠CDB=180°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sin∠ADB=sin∠CDB, AB BC BA AD 所以①=②,得 = .即 = 成立. AD CD BC DC
∴20-16cos A=52-48cos C.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又 cos C=-cos A, 1 ∴cos A=-2.∴A=120° . ∴S=16sin A=8 3.
小结 本题将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问题,将实际问
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数学人教B版必修五教案1.2应用举例含答案

数学人教B版必修五教案1.2应用举例含答案

教学分析本章通过章头图中的古建筑和台风问题实例,引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实际测量在本章的中心地位.实际上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解斜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在理解一些术语(如坡角、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的基础上,正确地将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角度看成三角形相应的边和角,创造可解的条件,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动态演示,加强直观感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提出了四个问题:问题1和问题2为测量题.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对实际背景非常熟悉,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但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问题3是介绍解决平衡力系的数学方法.学习此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简要地复习一下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问题4是解三角形方法用于天气预报的一个典型例子,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本节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解决的是一些实际问题,在进行近似计算时,要求学生算法要简练、清楚,计算要准确.本节后的练习和习题都是解三角形应用的基本题,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三维目标1.通过巧妙的设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强学生的动态感知,帮助学生掌握常规解法,能够通过类比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应用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的探究,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数学活动,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测量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列方程求解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问题导入)本章引言中就提出了经常萦绕着我们的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不能实施.上面的问题用以前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的.那么我们用刚刚学习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就可以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究竟如何测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由此展开新课.思路2.(情境导入)你有坐汽车(或者火车)经过山前水平公路的经历吗?如果身边带着测角仪,那么根据路标(100米杆)就会立即测算出你所看到的山的高度.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你也会马上算出来,在学生急切想知道如何测算山高的期待中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提示学生先回顾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提问: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用哪个定理解三角形?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又可选用哪个定理解三角形呢?(2)回忆过去的一些测量方法,如测量两点间的距离都有哪些测量方法?(3)如果底部可到达,如电线杆的高度应怎样测量?如果底部不能到达,如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应怎样测量呢?(4)对解题中的近似值要怎样处理才能减小误差呢?(5)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学生很快回忆起来,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则用正弦定理较好,鼓励学生多动手画图,特别是对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应画出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已知的数据以加强直观感知.对于底部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问题,如测量电线杆的高度,利用初中的知识即可解决.如图1,只要测出∠B及BC即可算出AC的高度.对于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又该怎样测量呢?图1图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提出许多的方案.教师可一一指导,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案作为本节教学的切入点,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底部不可到达,则BC就不可测出,但解三角形至少需有一边,如此可否使原来的B点后退至B′点,测量BB′的距离.如图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效果将会更好.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教师可针对解题中的近似值处理问题,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1)应根据题中对精确度的要求,合理选择近似值;(2)为避免误差的积累,解题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原始(已知)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讨论结果:(1)~(4)略.(5)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程序是:(1)审题,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弄清题目的条件、要求,找出其中的数学关系;(2)建模,分析题目的变化趋势,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3)求解,也就是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解答得到数学结论;(4)还原,即把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答,包括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等.本节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的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等来解决.应用示例例1(教材问题1)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实物图片,让学生明确建筑物的底部不可到达,需在宫墙外护城河畔的马路边选择一个观测点,移动测量仪再选择一个观测点.在动态的演示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上标出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点评:解完本例后让学生总结测量的方法,本例的关键是选择观测点和测量的基线,与实物的实际高度仅有0.3 m 的误差,可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变式训练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解:如下图,在△ABC 中,∠BCA =90°+β,∠BAC =α-β,∠BAD =α.根据正弦定理,BC sin (α-β)=AB sin (90°+β), 所以AB =BCsin (90°+β)sin (α-β)=BCcosβsin (α-β). 解Rt △ABD ,得BD =ABsin ∠BAD =BCcosβsinαsin (α-β).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 BD =27.3cos50°1′sin54°40′sin (54°40′-50°1′)=27.3cos50°1′sin54°40′sin4°39′≈177(m),CD=BD-BC≈177-27.3≈150(m).答:山的高度约为150 m.例2(教材问题2)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实物图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问题随处可见,如学生熟悉的河两岸的某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例1的类比下,学生很容易想到选择一个观测点,移动测量仪再选择一个观测点.本例可让学生画图探究.教师给予适时点拨.点评:结合例1可对这类测量问题进行小结,解决这类测量问题的关键是选择观测点和测量的基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除了教材中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变式训练如图,为了测量隧道口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A.α,a,b B.α,β,aC.a,b,γD.α,β,b答案:C解析:由a,b,γ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AB.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15°的方向上,行驶5 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目背景,引导学生画出图形.首先理解什么是仰角,西偏北25°是什么意思.本题的图形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中的各个已知量和要求的量.解:在△ABC 中,∠A =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BC sinA =AB sinC ,BC =ABsinA sinC =5sin15°sin10°≈7.452 4(km), CD =BC ×tan ∠DBC ≈BC ×tan8°≈1 047(m).答:山的高度约为1 047 m.点评:此例即为本课导入时思路2提出的问题,切入生活实际.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我们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及所求的边长,恰当地选取我们需要的三角形的.知能训练1.为了测量河的宽,在河岸的一边选取两点A 和B ,观测对岸标记C 点,测得∠CAB =45°,∠CBA =75°,AB =120 m ,则河宽为__________ m.答案:20(3+3)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如下图,则∠ACB =180°-45°-75°=60°,由正弦定理,知AB sin ∠ACB =AC sin75°, ∴AC =sin75°sin60°·120=20(32+6). 在Rt △ACD 中,CD =ACsin45°=20(3+3),即河的宽为20(3+3) m.2.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测得∠BCD =15°,∠BDC =30°,CD =30米,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 =__________.答案:156米解析:在△DBC 中,∠CBD =180°-15°-30°=135°.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CBD =BC sin ∠BDC, ∴BC =30sin30°sin135°=15 2. 在Rt △ABC 中,AB =BC·tan60°=152×3=156(米),即塔高为156米.课堂小结先由学生自己回顾本节所学的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和测量地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是如何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你是否能根据题意准确地画出示意图?你没有画出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而对本节有了一个整体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作进一步的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画出示意图是准确迅速解这类数学问题的关键,也是本节要体现的技能,这在高考中体现得很突出,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动手操作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作业课本本节习题1—2A 组1、2、3.设计感想本教案设计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相结合,充分体现以学为主、逐步领悟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动运用.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提问补充的方法让学生多感受问题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问题所反映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本教案设计的中心主线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提炼数学建模,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本教案的设计始终抓住本节乃至本章的这一重点,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通过本节探究,学生基本上熟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下一步教师要在规范步骤等方面加以关注.备课资料一、拓展资源1.利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在△ABC 中,已知a 2=b 2+c 2-2bccosA ,b 2=c 2+a 2-2cacosB ,c 2=a 2+b 2-2abcosC ,求证:a sinA=b sinB =c sinC. 证明:由a 2=b 2+c 2-2bccosA ,得cosA =b 2+c 2-a 22bc , ∴sin 2A =1-cos 2A =1-(b 2+c 2-a 2)2(2bc )2=(2bc )2-(b 2+c 2-a 2)2(2bc )2 =(2bc +b 2+c 2-a 2)(2bc -b 2-c 2+a 2)4b 2c 2=(b +c +a )(b +c -a )(a +b -c )(a -b +c )4b 2c 2. ∴a 2sin 2A =4a 2b 2c 2(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记该式右端为M ,同理可得b 2sin 2B =M ,c 2sin 2C=M , ∴a 2sin 2A =b 2sin 2B =c 2sin 2C. ∴a sinA =b sinB =c sinC. 2.如图,P 为△ABC 内的一点,且∠PAB =∠PBC =∠PCA =θ,记BC =a ,CA =b ,AB =c ,求证:1sin 2θ=1sin 2A +1sin 2B +1sin 2C .证明:在△PAC 中,由正弦定理,得AP sinθ=b sin ∠APC. ∴∠APC =180°-θ-(A -θ)=180°-A.∴AP sinθ=b sinA. 从而S △PAB =12c·APsinθ=12c·bsinθsinA ·sinθ=12bcsinA·sin 2θsin 2A =S △ABC ·sin 2θsin 2A. 同理可得S △PBC =S △ABC ·sin 2θsin 2B ,S △PCA =S △ABC ·sin 2θsin 2C. 相加后即得S △ABC =S △ABC (sin 2θsin 2A +sin 2θsin 2B +sin 2θsin 2C). ∴1sin 2θ=1sin 2A +1sin 2B +1sin 2C. 二、备用习题1.在一幢20 m 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则塔高为( )A .20(1+33) m B .20(1+3) m C .10(6+2) m D .20(6+2) m2.如图,在河岸AC 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A .a ,c ,αB .b ,c ,αC .c ,α,βD .b ,α,β3.如图,B 、C 、D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是β、α(α<β),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 )A.asinαsinβcos (β-α)B.asinαsinβsin (β-α)C.a sinαcosβsin (β-α)D.acosαcosβcos (β-α)4.如图,有一长为10 m 的斜坡,它的倾斜角是75°,在不改变坡高和坡顶的前提下,通过加长坡面的方法将它的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延伸( )A .5 mB .10 mC .10 2 mD .10 3 m5.如下图,我炮兵阵地位于地面A 处,两观察所分别位于地面点C 和D 处,已知CD =6 000 m ,∠ACD =45°,∠ADC =75°,目标出现于地面点B 处时,测得∠BCD =30°,∠BDC =15°,求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6.如下图,测量人员沿直线MNP 的方向测量,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是∠AMB =30°,∠ANB =45°,∠APB =60°,且MN =PN =500 m ,求塔高AB.参考答案:1.B 解析:如图,AB 为楼,CD 为塔,AM 为水平线,则有AB =20.∠DAM =45°,∠CAM =60°,∴MD =20,AM =20,CM =20 3.∴CD =20(1+3)(m).2.D 解析:由α,β,b 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3.B 解析:在△ABC 中,CD =a ,∠DAC =β-α,由正弦定理,得a sin (β-α)=AC sinα, ∴AC =asinαsin (β-α). 在Rt △ABC 中,AB =AC·sinβ=asinα·sinβsin (β-α).4.C 解析: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知x sin45°=10sin30°,∴x =10 2 m.5.解:在△ACD 中,∠CAD =180°-∠ACD -∠ADC =60°,CD =6 000 m ,∠ACD =45°, 由正弦定理,有AD =CDsin45°sin60°=63·CD.同理,在△BCD 中,∠CBD =180°-∠BCD -∠BDC =135°,CD =6 000,∠BCD =30°. 由正弦定理,有BD =CDsin30°sin135°=22CD.又在△ABD 中,∠ADB =∠ADC +∠BDC =90°,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AD 2+BD 2=(63)2+(22)2·CD =426CD =1 00042 m. 答: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为1 00042 m. 6.解:设AB 的高为x.∵AB 与地面垂直, ∴△ABM ,△ABN ,△ABP 均为直角三角形.∴BM =x·cot30°=3x ,BN =x·cot45°=x ,BP =x·cot60°=33x. 在△MNB 中,BM 2=MN 2+BN 2-2MN·BN·cos ∠MNB , 在△PNB 中,BP 2=NP 2+BN 2-2NP·BN·cos ∠PNB , 又∵∠BNM 与∠PNB 互补,MN =NP =500, ∴3x 2=250 000+x 2-2×500x·cos ∠MNB ,① 13x 2=250 000+x 2-2×500x·cos ∠PNB.② ①+②,得103x 2=500 000+2x 2,∴x =2506(m).答:塔高AB 为250 6 m.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本章章头图导入)有的学生可能要问:正弦定理探究完了,余弦定理也探究完了,那么本章开始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究竟怎样解决呢?也就是怎样算出几小时后某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和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呢?学过本节后就简单清晰了,由此展开新课.思路2.(猜想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怎样测量不可到达的点的距离,又解决了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问题,这些都是距离问题,那么能否借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测量一些角度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回忆前面是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的?(2)在测量距离和高度时,是怎样由三角形的一些已知边和角来求其他边的?(3)回忆上册中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4)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例子,如航海,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同时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前进,还有如何预防台风的侵袭等,这些可否像前面探究的距离和高度那样,转化为解三角形模型来解决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换个提法,前面解决实际问题的顺序是“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数学模型的解→实际问题的解”,我们如果不按这个步骤进行结果会怎样?通过这样反复强化,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得以巩固,这里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画好平面示意图,确定需要解决的三角形.三角形模型应用很广泛,像航海确定方向等都离不开角,当然也就离不开解三角形,也就需要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有关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它.讨论结果:(1)~(4)略.应用示例例1(教材问题3)活动:本例题是解三角形与向量结合的典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向量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所要探究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指导学生画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好本问题的关键.点评:本例背景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三角形灯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解决平衡力系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受力情况和角度都放在三角形中,然后用正弦定理解决.变式训练有两根柱子相距20 m ,分别位于电车的两侧,在两柱之间连接一条水平的绳子,电车的送电线就悬挂在绳子的中点,如果送电线在这点垂直向下的作用力是17.8 N ,则这条成水平的绳子的中点下降0.2 m ,求此时绳子所受的张力.解:如图所示,设重力作用点为C ,绳子AC 、BC 所承受的力分别记为CE →、CF →,重力记为CG →.由C 为绳子的中点,知|CE →|=|CF →|.由CE →+CF →=CG →,知四边形CFGE 为菱形. 又∵cos ∠FCG =cos ∠DCB =0.2102+(0.2)2≈0.02,∴|CE →|=|CF →|=12|CG →|cos ∠FCG =8.90.02=445,即绳子所受的张力为445 N.例2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 后到达海岛B ,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 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 ,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 1°,距离精确到0.01 n mile)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决本类题目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就此点拨学生注意:画图、用图、识图是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准确画出示意图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这项基本功较弱的同学可就此加强自己的补弱训练.我们前面学习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选择题,甚至解答题,只要画出示意图,解答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就是数形结合的强大威力之所在,提醒学生关注这一点.解:在△ABC 中,∠ABC =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 =AB 2+BC 2-2AB ×BC ×cos ∠ABC =67.52+54.02-2×67.5×54.0×cos137°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BC sin ∠CAB =ACsin ∠ABC,sin ∠CAB =BCsin ∠ABC AC =54.0sin137°113.15≈0.325 5,所以∠CAB ≈19.0°,75°-∠CAB =56.0°.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0°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 n mile.点评:本例综合运用了正、余弦定理,体现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斜三角形中的重要作用.解完本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领悟,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数学建模这一共性上和对一般方法的掌握上.变式训练如图,港口A 北偏东30°方向的C 处有一观测站,港口正东方向的B 处有一轮船,测得BC 为31 n mile ,该轮船从B 处沿正西方向航行20 n mile 后到D 处,测得CD 为21 n mile ,问此时轮船离港口A 还有多远?解:由条件知∠CAD =60°,设∠ACD =α,∠CDB =β,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β=CD 2+BD 2-BC 22CD·BD =-17.∴sinβ=1-cos 2β=437.∴sinα=sin(β-60°)=sinβcos60°-cosβsin60°=5314.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CAD =ADsinα,∴AD =CD·sinαsin ∠CAD =15 n mile.答:此时轮船离港口还有15 n mile.例3(教材问题4)活动:为降低难度,本题已经给出了平面示意图,教学时,可先不让学生看这个图形,让学生通过阅读题意自己画出图形,然后对照题目给出的图形,以便找出偏差.或者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打出题意,稍后再出示示意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点评:(1)本例右边的边注可作为本例的变式训练.在教材图116中,延长PQ 到Q ′,使∠AQQ ′=40.3°,台风沿PQ 方向过点Q ′时,则台风终止侵袭A 城.侵袭A 城的时间为台风经过Q 到Q ′所用的时间.解△AQQ ′,求出Q 与Q ′的距离,然后除以台风移动的速度就可得到侵袭A 城的时间.(2)解完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在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②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知能训练1.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向量m =(3,-1),n =(cosA ,sinA).若m ⊥n ,且acosB +bcosA =csinC ,则∠B =__________.2.如图所示,海中小岛A 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一船正在向南航行,在B 处测得小岛A 在船的南偏东30°,航行30海里后,在C 处测得小岛在船的南偏东45°,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答案:1.π6解析:由题意,得3cosA -sinA =0,即tanA = 3. 又∵0<A <π,∴A =π3.由正弦定理,得sinAcosB +sinBcosA =sin 2C ,即sinC =sin 2C. ∵sinC ≠0,∴sinC =1. 又∵0<C <π,∴C =π2.∴B =π-(π2+π3)=π6.2.解:在△ABC 中,BC =30,∠B =30°,∠ACB =135°, ∴∠A =15°.由正弦定理,知AC =30sin30°sin15°=60cos15°=15(6+2),∴A 到BC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AC ×sin45°=15(3+1)≈40.98(海里). ∵40.98海里>38海里,∴船继续向南航行,没有触礁的危险.课堂小结先让学生回顾本节所探究的有关角度的知识过程,熟悉有关角的概念;回顾在本节实际问题的探究中,是怎样画出方位角的,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又是怎样灵活地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通过本节利用物体受力情况和航海、台风侵袭等实际问题,我们感受到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课本本节习题1—2A 组4;习题1—2B 组3.设计感想本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的安排而设计的,由于本节课的前面已经有了举例探究经验,因此设计的活动主要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只是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出台风侵袭城市的背景图,涉及到方位角,学生对图形难以把握,特别从空间的视角去审视的时候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从动态中发现实物背景下的数学图形及有关的角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画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决本例的关键所在,教师不要怕在此浪费时间.本教案的设计意图还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的最后呈现标准不是学生成为解题能手,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备课资料一、备用习题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是()A.α>β B.α=βC.α+β=90°D.α+β=180°2.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10°D.南偏西10°3.如图,有两条相交成60°角的直线XX′、YY′,交点是O,甲、乙分别在OX、OY上,起初甲在离O点3千米的A点,乙在离O点1千米的B点,后来两人同时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甲沿XX′方向,乙沿Y′Y方向步行.(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2)用包含t的式子表示t小时后两人的距离;(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4.如图,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5.如图,已知A、B两点的距离为100海里,B在A的北偏东30°处,甲船自A以50海里/时的速度向B航行,同时乙船自B以30海里/时的速度沿方位角150°方向航行.问航行几小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近?6.在某时刻,A 点西400千米的B 处是台风中心,台风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直线前进,以台风中心为圆心、300千米为半径的圆称为“台风圈”,从此时刻算起,经过多长时间A 进入台风圈?A 处在台风圈中的时间有多长?7.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 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 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般匀速直线行驶的船位于点A 北偏东45°,且与点A 相距402海里的位置B ,经过40分钟又测得该船已行驶到点A 北偏东45°+θ(其中sinθ=2626,0°<θ<90°)且与点A 相距1013海里的位置C.(1)求该船的行驶速度;(单位:海里/时)(2)若该船不改变航行方向继续行驶,判断它是否会进入警戒水域,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2.B 解析:由题意可画出平面示意图,如图,则∠ACB =80°, ∵AC =BC , ∴∠ABC =50°.因此灯塔A 在灯塔B 的北偏西10°.3.解:(1)∵甲、乙两人起初的位置是A 、B ,则AB 2=OA 2+OB 2-2OA·OBcos60°=32+12-2×3×1×12=7,∴起初两人的距离是7千米.(2)设甲、乙两人t 小时后的位置分别是P 、Q ,则AP =4t ,BQ =4t ,。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1.2应用举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什么是应用举例;2.掌握应用举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意识到应用举例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课程内容本次课程将介绍应用举例的概念、基本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应用举例的本质和作用。

具体内容如下:1. 应用举例的概念1.定义:应用举例是指通过实例来说明一个概念、原理或现象的方法;2.特点:具有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符合实际的特点;3.应用范围:在学习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2. 应用举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理清概念:在选择实例时,要确保实例与要说明的问题具有相关性;2.具体化实例:要选择具体、生动、有代表性的实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3.适量运用:要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适度运用举例方法,不要过度依赖;4.注意多角度: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举例说明,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3. 应用举例的实践训练1.分析案例: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解决,学生积极参与;2.运用技巧:学生运用所学技巧,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案例分析,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3.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实际案例的解决过程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应用举例的能力和水平。

三、课程布置和反馈1. 课程布置1.预习:学生在上课前预习本次课程的相关内容,提前了解应用举例的概念、方法和技巧;2.上课:老师在上课中讲解和演示应用举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以身边事例为例,运用举例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学生反馈1.针对学生的认知、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价;2.根据反馈结果做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评价1.教师评价:本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举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掌握应用举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必修5 1.2 应用举例》2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必修5 1.2 应用举例》2

应用举例教学设计长春市九台区第一中学魏秀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与高度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测——总结规律——反应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答复完后再提问: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与高度与高度、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方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与高度与高度。

二、讲授新课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与高度与高度,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与高度与高度是55m,BAC=,ACB=。

秋季学期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学案

秋季学期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学案

1.2应用举例1.能够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问题;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3.掌握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几何计算问题的方法.一、解三角形应用题的步骤解三角形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测量、航海、几何、物理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解题时应认真分析题意,并做到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正确.其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准确理解题意,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和术语;明确已知和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3) 分析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几个三角形,正确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有顺序的求解;(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及近似计算要求,回答实际问题.要点诠释:二、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实际问题画图数学问题解三角形数学问题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解三、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坡角和坡度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叫做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坡比,常用字母i表示。

坡比是坡角的正切值。

方位角与方向角:方位角:一般指正北方向线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

如图,点B的方位角是0α=。

135方向角:一般是指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通常表达成北(南)偏东(西)多少度。

如图为南偏西060);60方向(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向正西方向旋转0如图为北偏东030).30方向(指从正北开始向正东方向旋转0东南方向:指经过目标的射线是正东与正南的夹角平分线.依此可类推西南方向、西北方向等;四、解三角形应用中的常见题型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有:1.测量距离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一般属于“测量有障碍物相隔的两点间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测量工具要有较高的精确度.2.测量高度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属于“测量底(顶)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测量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适量不同的测量点,使测量有较高的精确度.3.测量角度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属于“根据需要,对某些物体定位”.测量数据越精确,定位精度越高典型例题分析【题型一】:距离问题.如图,某公司要在A、B两地连线上的定点C处建造广告牌CD,其中D为顶端,AC长35米,CB长80米,设点A、B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和B看D的仰角分别为α和β.(1)设计中CD是铅垂方向,若要求α≥2β,问CD的长至多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01米)?(2)施工完成后,CD与铅垂方向有偏差,现在实测得α=38.12°,β=18.45°,求CD的长(结果精确到0.01米).【答案】(1) 28.28米.(2) 26.93米. 【思路点拨】(1)这是一道关于求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2020-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 学案:1.2 应用举例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 学案:1.2 应用举例 Word版含解析

§1.2 应用举例1.常见的有关名词、术语名词、术语 意义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同在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 1 方位角一般是指北方向线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方位角60°是指北偏东60°坡角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即i =hl =tan α(i 为坡比,α为坡角),如图22.测量距离的基本类型及方案类别 两点间不行通或不行视两点间可视但点不行达两点都不行达图形方法用余弦定理用正弦定理在△ACD 中用正弦定理求AC 在△BCD 中用正弦定理求BC 在△ABC 中用余弦定理求AB结论 AB =a 2+b 2-2ab cos CAB =a sin Csin (B +C )①AC =a sin ∠ADCsin (∠ACD +∠ADC );②BC =a sin ∠BDCsin (∠BCD +∠BDC );③AB = 3.测量高度的基本类型及方案类别 点B 与点C 、D 共线点B 与C 、D 不共线图形方法 先用余弦定理求出AC 或AD ,再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B在△BCD 中先用正弦定理求出BC ,在△ABC 中∠A 可知,再用正弦定理求出AB结论AB =a ⎝⎛⎭⎫1tan ∠ACB -1tan ∠ADBAB =a sin ∠BDC ×tan ∠ACB sin (∠BCD +∠BDC )4.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正确选择正、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留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近似计算的要求. 可用下图描述:一、测量距离问题方法链接:测量平面距离时,往往把要测量的距离化为某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再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加以求解.当涉及的三角形较多时,应寻求最优解法.例1如图所示,某炮兵阵地位于A 点,两观看所分别位于C ,D 两点.已知△ACD 为正三角形,且DC = 3 km ,当目标毁灭在B 时,测得∠CDB =45°,∠BCD =75°,求炮兵阵地与目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保留根号)分析 要求AB 的长,可转化为解△ABC 或△ABD ,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B 边所对的角∠ACB 或∠ADB 都是确定的,AC =AD =CD =3,所需要的是BC 边(或BD 边),所以需先求BC 边(或BD 边),可在△BCD 中,结合余弦定理求解.解 在△BCD 中,∠CDB =45°,∠BCD =75°, ∴∠CBD =180°-∠BCD -∠CDB =60°.由正弦定理,得BD =CD sin 75°sin 60°=12(6+2).在△ABD 中,∠ADB =45°+60°=105°, 由余弦定理,得AB 2=AD 2+BD 2-2AD ·BD cos 105°=3+14(6+2)2+2×3×12(6+2)×14(6-2)=5+2 3.∴AB =5+2 3 (km).∴炮兵阵地与目标的距离是5+2 3 km.二、测量高度问题方法链接:1.与测量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铅垂线有关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勾画出平面图形,再分析有关三角形中哪些边与角已知,要求高度,需要知道哪些边与角,其次要留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另一类是立体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画好立体图形.2.与测量高度有关的问题多数会涉及到直角三角形中线段的计算,留意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运用. 3.解决测量高度应用题易错的地方是:对有关术语没有正确理解,从而无法画出有关图形.例2 (1)如图所示,在山底测得山顶仰角∠CAB =45°,沿倾斜角为30°的斜坡走1 000米至S 点,又测得山顶仰角∠DSB =75°,求山高BC ;(2)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以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解 (1)∵∠SAB =∠CAB -∠CAS =45°-30°=15°, ∠SBA =∠ABC -∠SBC =45°-15°=30°, ∴∠ASB =180°-30°-15°=135°.在△ABS 中,AB =AS ·sin 135°sin 30°=1 000×2212=1 0002(米).∴BC =AB ·sin 45°= 1 0002×22=1 000(米).答 山高BC 为1 000米. (2)依题意画出图,某人在C 处,AB 为塔高,沿CD 前进,CD =40米,此时∠DBF =45°,从C 到D 测塔的仰角,只有B 到CD 最短时,仰角才最大,这是由于tan ∠AEB =ABBE ,AB 为定值,要求出塔高AB ,必需先求BE ,而要求BE ,须先求BD (或BC ).在△BDC 中,CD =40(米),∠BCD =30°,∠DBC =135°.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DBC =BDsin ∠DCB ,∴BD =40sin 30°sin 135°=202(米).在Rt △BED 中,∠BDE =180°-135°-30°=15°. ∴BE =DB sin 15°=202×6-24=10(3-1) (米).在Rt △ABE 中,∠AEB =30°,∴AB =BE tan 30°=103(3-3)(米).故所求的塔高为103(3-3)米.三、测量角度问题方法链接:对于有些与角度有关的实际问题,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其角度,则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构造相关三角形,通过解三角形,求出相关角度.例3 一缉私艇发觉在北偏东45°方向且距离12 n mile 的海面上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沿东偏南15°方向逃跑.缉私艇的速度为14 n mile/h ,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该走私船,缉私艇应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及所需的时间和α角的正弦值.解 设A ,C 分别表示缉私艇,走私船的位置,设经过x 小时后在B 处追上,则有AB =14x ,BC =10x ,∠ACB =120°.∴(14x )2=122+(10x )2-240x cos 120°,∴x =2,AB =28,BC =20,sin α=20sin 120°28=5314.∴所需时间为2小时,sin α=5314.四、三角形中的求值问题方法链接:涉及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时,一些基本关系式经常用到,这些关系式是: (1)A +B +C =π,A =π-(B +C ); (2)A +B 2+C 2=π2,B +C 2=π2-A 2;(3)sin C =sin (A +B ),cos(A +B )=-cos C ; (4)tan(A +B )=-tan C ,tan A +tan B +tan C =tan A tan B tan C ;(5)sin C 2=cos A +B 2,cos C 2=sin A +B 2,tanA +B 2·tanC 2=1; (6)A >B >C ⇔sin A >sin B >sin C .例4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满足(2a -c )cos B =b cos C . (1)求角B 的大小;(2)若b =7,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 (1)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代入(2a -c )cos B =b cos C ,整理得2sin A cos B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 即2sin A cos B =sin(B +C )=sin A , 在三角形中,∵sin A >0,∴2cos B =1, ∵B 是三角形的内角,∴B =60°. (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 , 将b =7,a +c =4,代入整理,得ac =3. 故S △ABC =12ac sin B =32sin 60°=334.五、证明平面几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应用举例(二)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角度的测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力学或几何方面的问题.有人说物理学科中的题实质上是数学的应用题,事实上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正、余弦定理在测量方面,及在物理中的力学、平面几何方面的应用.要点一 测量角度问题例1 如图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应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3-1)2+22-2(3-1)·2·cos 120°=6, ∴BC =6(海里). 又∵BC sin A =AC sin ∠ABC,∴sin ∠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 ,∴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 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 ∴∠CDB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规律方法 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跟踪演练1 甲船在A 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 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解 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则在△ABC 中,BC =at 海里,AC =3at 海里, B =90°+30°=120°,由BC sin ∠CAB =AC sin B 得:sin ∠CAB =BC sin B AC =at ·sin 120°3at =323=12.∵0°<∠CAB <90°,∴∠CAB =30°. ∴∠DAC =60°-30°=30°.所以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要点二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半圆O 的直径为2,A 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 =2,B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问:点B 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解 设∠AOB =α,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12+22-2×2cos α=5-4cos α,α∈(0,π), 于是,四边形OACB 的面积为S =S △AOB +S △ABC =12OA ·OB ·sin α+34AB 2=12×2×1×sin α+34(5-4cos α) =sin α-3cos α+543=2sin(α-π3)+543.因为0<α<π,所以当α-π3=π2,α=56π,即∠AOB =56π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跟踪演练2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BC =15,AB ∶AC =7∶8,sin B =437,求BC 边上的高AD 的长.解 在△ABC 中,由已知设AB =7x ,AC =8x ,x >0, 由正弦定理得7x sin C =8xsin B .∴sin C =7x sin B 8x =78×437=32.∴C =60°(C =120°舍去,否则由8x >7x ,知B 也为钝角,不合要求). 由余弦定理得(7x )2=(8x )2+152-2×8x ×15cos 60°, ∴x 2-8x +15=0,解得x =3或x =5. ∴AB =21或AB =35,在△ABD 中,AD =AB sin B =437AB ,∴AD =123或20 3.1.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 A .北偏东10° B .北偏西10° C .南偏东10° 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图,因△AB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故选B.2.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 A .0.5 h B .1 h C .1.5 h D .2 h 答案 B解析 设A 地东北方向上点P 到B 的距离为30 km ,AP =x . 在△ABP 中,PB 2=AP 2+AB 2-2AP ·AB cos A , 即302=x 2+402-2x ·40cos 45°, 化简得x 2-402x +700=0. 设该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2=(x 1+x 2)2-4x 1x 2=400,|x 1-x 2|=20,即P 1P 2=20,故t =P 1P 2v =2020=1.故选B.3.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以40 n mile/h 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 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10 2 n mile B .10 3 n mile C .20 2 n mile D .20 3 n mile 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由已知条件可得,∠CAB =30°, ∠ABC =105°,AB =40×12=20(n mile).∴∠BCA =45°.∴由正弦定理可得AB sin 45°=BCsin 30°.∴BC =20×1222=102(n mile).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BC =60°,AC =6,AD =5,S △ADC =152,则AB =________.答案 43解析 在△ADC 中,已知AC =6,AD =5,S △ADC =152,则由S △ADC =12·AC ·AD ·sin ∠DAC ,求得sin ∠DAC =12,即∠DAC =30°,∴ ∠BAC =30°.而∠ABC =60°,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 ∵ AC =6,∴ AB =AC cos 30°=632=4 3.1.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一、基础达标1.从高出海平面h m 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 ) A .2h m B.2h m C.3h m D .22h m 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BC =3h m ,AC =h m ,∴AB =3h 2+h 2=2h (m).2.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每小时4 km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出发以每小时6 km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 A.1507分钟 B.157小时 C .21.5分钟 D .2.15分钟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h 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 两船相距y km ,则∠DBC =180°-60°=120°. ∴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 =28x 2-20x +100=28(x -514)2-257+100∴当x =514小时=1507分钟,y 2有最小值.∴y 最小.3.已知A 船在灯塔C 北偏东80°处,且A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2 km ,B 船在灯塔C 北偏西处40°,A ,B 两船间的距离为3 km ,则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________ km. 答案6-1解析 由题意知,∠ACB =80°+40°=120°,AC =2,AB =3,设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x ,即BC =x .由余弦定理可知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即9=4+x 2-2×2x ×(-12),整理得x 2+2x -5=0,解得x =-1-6(舍去)或x =-1+ 6.4.在平行四边形中,AC=65,BD=17,周长为18,则平行四边形面积是________.答案16解析设两邻边AD=b,AB=a,∠BAD=α,则a+b=9,a2+b2-2ab cos α=17,a2+b2-2ab cos(180°-α)=65.解得:a=5,b=4,cos α=35,∴S▱ABCD=ab sin α=16.5.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________km.答案3a解析因为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所以∠ACB =120°.又因为AC和BC的距离都是a km,由余弦定理,得AB2=a2+a2-2×a×a×cos 120°=3a2,所以A,B的距离是3a km.6.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右图),其一角已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BC=2.57 cm,CE=3.57 cm,BD=4.38 cm,B=45°,C=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cm).解如下图所示,将BD,CE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在△ABC中,已知BC的长及角B与角C,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AB,AC的长.将BD,CE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在△ABC中,BC=2.57 cm,B=45°,C=120°,A=180°-(B+C)=180°-(45°+120°)=15°.∵BCsin A=ACsin B,∴AC=BC sin Bsin A=2.57sin 45°sin 15°.利用计算器算得AC ≈7.02(cm). 同理,AB ≈8.60(cm).答 原玉佩两边的长分别约为7.02 cm,8.60 cm.7.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货轮的南偏东60°. 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 (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 (1)在△ABD 中,∠ADB =60°,B =45°.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sin ∠ADB=126×2232=24(n mile).所以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解得:CD =83(n mile). 即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为8 3 n mile. 二、能力提升8.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的方向上,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 答案 20(6-2) 解析 由题意,得∠SMN =45°,∠SNM =105°,∠NSM =30°. 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 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海里).则v 货=20(6-2) (海里/时).9.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海里的C 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小岛B 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103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船所需的时间.解 如图所示,设所需时间为t 小时, 则AB =103t 海里,CB =10t 海里,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则有 AB 2=AC 2+BC 2-2AC ·BC cos 120°,可得(103t )2=102+(10t )2-2×10×10t cos 120°, 整理得2t 2-t -1=0,解得t =1或t =-12(舍去).即舰艇需1小时靠近渔船,此时AB =103(海里),BC =10(海里),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120°,所以sin ∠CAB =BC sin 120°AB =10×32103=12,所以∠CAB =30°,所以舰艇航行的方位角为75°.10.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约1.732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 解 如图所示,考点为A ,检查开始处为B , 设公路上C ,D 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 在△ABC 中,AB =3≈1.732(千米),AC =1(千米), ∠ABC = 30°,由正弦定理sin ∠ACB =sin 30°AC ·AB =32,∴∠ACB =120°(∠ACB =60°不合题意), ∴∠BAC =30°,∴BC =AC =1(千米),在△ACD 中,AC =AD ,∠ACD =60°, ∴△ACD 为等边三角形,∴CD =1(千米).∵BC12×60=5,∴在BC 上需5分钟,CD 上需5分钟. 所以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11.某工厂生产产品后,留下大量中心角为60°,半径为R 的扇形边角料,现要利用边角料,从中剪裁出矩形毛坯,要求矩形面积尽可能大,请问如何裁剪? 解 如图所示,矩形有两个顶点在半径OA 上,设∠AOP =θ, 则PM =R sin θ, ∵扇形中心角为60°, ∴∠PQO =120°.在△OPQ 中,由正弦定理, 得OP sin 120°=PQsin (60°-θ),即PQ =23R sin(60°-θ). ∴矩形MPQR 的面积为 S 1=PM ·PQ =23R 2sin θsin(60°-θ), sin θsin(60°-θ)=sin θ(32cos θ-12sin θ) =32sin θcos θ-12sin 2 θ =34sin 2θ-1-cos 2θ4=34sin 2θ+14cos 2θ-14=12sin(2θ+30°)-14, 当sin(2θ+30°)=1时,取得最大值14,即θ=30°时,sin θsin(60°-θ)≤14.此时S 1=23R 2sin θsin(60°-θ)≤36R 2, 故θ=30°时,S 1取最大值36R 2,由θ=30°确定P 点,通过做平行线不难确定出另三点. 三、探究与创新12.现有一块直径为30 cm 的圆形钢板,需截去直径分别为20 cm,10 cm 的圆形钢板各一块,现需在剩余的钢板中再截出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问这两块钢板的半径最大为多少? 解 如图,设⊙A ,⊙B 分别是直径为20 cm 和10 cm 的圆,⊙D 是直径为30 cm 的圆,则⊙A ,⊙B 相外切且与⊙D 内切,再设最后截下的两个最大的圆为⊙C ,⊙E ,则它们与⊙A ,⊙B 相外切,且与⊙D 相内切,连接AB 、AC 、BC 、CD .设⊙C 的半径为r ,在△ABC 中,AB =15,AC =10+r ,BC =5+r ,AD =5,CD =15-r ,由余弦定理得cos ∠BAC =AB 2+AC 2-BC 22AB ·AC=152+(10+r )2-(5+r )22×15×(10+r )=30+r 30+3r. 在△ADC 中,cos ∠DAC =AD 2+AC 2-CD 22AD ·AC=52+(10+r )2-(15-r )22·5·(10+r )=5r -10r +10. 故30+r 30+3r =5r -10r +10,整理得7r 2+40r -300=0, ∴r =307或r =-10(舍去). 所以在剩余的钢板中还可以截出半径最大为307 cm 的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