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脯胰岛素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赖脯胰岛素
英文通用名称:Insulin Lispro
其他名称:基因重组胰岛素、莱斯普鲁胰岛素、优泌乐、重组赖脯胰岛素、Humalog、Recombinant Insulin Lispro。
【临床应用】
用于需控制高血糖的糖尿病,尤其适用于生活不规律、外出活动较多的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以及常发生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
【药理】
1.药效学本药系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将人胰岛素β链28、29位的脯氨酸、赖氨酸互换而制成。本药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基本与正规胰岛素相同,但与后者相比具有皮下注射后吸收、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短的特点,可更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而较少引起低血糖。
2.药动学本药皮下注射后15-20分钟起效,30-60分钟达血药峰浓度(比人正规胰岛素更高),持续4-5小时。其吸收速率和起效时间受注射部位和其他因素影响。
【注意事项】
1.禁忌症(1)对本药过敏者。(2)患者低血糖发作时。
2.慎用尚不明确。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12岁以下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妊娠期使用本药的临床实验尚未进行,孕妇不推荐使用。但已知胰岛素需要量在妊娠早期减少,妊娠中,晚期增加,而产妇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因此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应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其体内葡萄糖稳定性也发生变化(某些个体血糖可恢复正常),因此应于分娩后6周以上复查,按标准重新分类。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药是否泌入乳汁(但已知人胰岛素可泌入乳汁)。哺乳妇女应调整剂量、饮食或两者同时调整。
6.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各时点检测血糖(如各餐前、餐后及睡前)并定期测血糖化血红蛋白(以帮助制订降糖药的治疗方案)。(2)每次随访应包括体重、体重指数、血压、尼龙丝试验、足背动脉搏动等。(3)部分病情须定期检测视力、眼底、血脂谱、肝肾功能、尿常规、尿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神经传导速率等,以发现微血管、大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等。
【不良反应】
1.代谢/内分泌系统最常见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但使用本药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人正规胰岛素),临床表现可因血糖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而不同。若血糖下降快,可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症状(如乏力、饥饿感、冷汗、皮肤苍白、心悸、兴奋、颤抖、神经质、头痛等);若血糖下降缓慢或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且降低程度较重,则出现以神经低糖症为主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瞌睡,严重者出现偏瘫、惊厥、昏迷、病理反射等)。部分患者,尤其已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老年人,可无自主神经变化症状而直接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甚至直接出现昏迷。频繁发生(或严重的)低血糖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导致致死或致残。此外,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但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2.眼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视物模糊(为晶体屈光改变引起),但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3.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前者远多于后者,多因使用不纯制剂引起。局部性过敏时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肿胀、瘙痒,通常在注射后几小时或数日发生,在数日或数周后可消失。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后立即发生,表现为全身性荨麻疹、皮疹、伴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呼吸困难、脉搏加快或大汗,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4.其他各种胰岛素制剂均有一定的抗原性(与其种属有关,牛胰岛素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最弱)。临床上只有极少数患者发生胰岛素抗药性,此现象可于数月至1年内自行消失。如原来用动物胰岛素引起胰岛素抗药性,可改用人胰岛素制剂。此外,少见脂肪营养不良(在注射部位表现为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还可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降血糖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使用最大剂量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本药可明显降低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单胺氧化酶抑制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也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2.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水平增高,从而增强降血糖作用。
3.氯喹、奎尼丁、奎宁等可延缓胰岛素的降解,使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增强其降血糖作用。
4.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反应,干扰机体调节血糖的功能。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掩盖某些低血糖症状(如取消某些具有低血糖反应警示作用的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延长低血糖时间,故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溴隐亭、氯贝特、酮康唑、锂、甲苯达唑、吡多辛、茶碱等可通过不同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血糖降低,与上述药物合用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
6.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并可延迟胃排空、减缓胃肠蠕动,引起食物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在开始使用奥曲肽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以后再根据血糖调整用量。
7.某些钙通道阻滞药、可乐定、达那唑、二氮嗪、生长激素、肝素、H
受体拮抗
2
药、大麻、吗啡、尼古丁、磺吡酮等药物可改变糖代谢、升高血糖,与上述药物合用时,胰岛素应适当加量。
8.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升血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药、苯乙丙胺、苯妥英钠等可升高血糖水平,与胰岛素合用时,应调整这些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
·药物-酒精/尼古丁相互作用
1.中等量以上的酒精可增强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作用,导致严重、持续的低血糖反应。在空腹或肝糖原储备较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2.吸烟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拮抗胰岛素作用,还可减少皮下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突然戒烟时应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按血糖情况加以调整。
【给药说明】
1.本药可与长效胰岛素合用。
2.不同年龄阶段对胰岛素敏感性不一致,青春期前的儿童对胰岛素敏感性高,易发生低血糖,宜适当减少剂量;进入青春期则需稍增剂量,在青春期后又降低。老年人也易发生低血糖,且频繁、严重低血糖易造成不可逆脑损害,应特别注意饮食、体力活动与胰岛素用量的配合。
3.下列情况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增加:(1)高热及上呼吸道炎症。(2)甲状腺功能亢进。(3)肢端肥大症。(4)库欣综合征。(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7)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应激情况。(8)合用拮抗胰岛素的药物。
4.下列情况其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减少:(1)严重肝功能损伤。(2)肾功能损伤(但在尿毒症时,由于出现胰岛素抵抗,其需要量也随之变化,应监测血糖调整用量)。
(3)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腹泻、胃瘫、肠梗阻,呕吐及其他引起食物吸收延迟的因素等。
5.低血糖发生主要因为相对于食物摄入量和(或)能量消耗兼有本药剂量过大所致。轻度低血糖一般口服葡萄糖可缓解,需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和运动量。严重低血糖以及伴有昏迷、抽搐或神经系统损害时需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或静脉滴注高浓度的葡萄糖,且须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并严密观察(因低血糖常在缓解后再度发生)。
6.使用正确剂量时未发现对驾驶和机器操作能力有不良影响。
7.药物过量的表现:低血糖伴有倦怠、意识模糊、心悸、大汗、呕吐、头痛。【用法与用量】
成人
·常规剂量
·皮下注射三餐前15分钟内各1次,剂量依据病情而定,并按血糖变化调整。如在治疗过程中改用本药,其剂量可能需要调整。有时为控制夜间高血糖,可于早晨加注1次中效胰岛素(但不能与中效胰岛素混合);为控制次晨的高血糖,可于睡前加注1次中效胰岛素。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大腿、臀部或腹部,应轮换注射部位,同一注射部位每月注射不能超过1次。
·肝功能不全时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