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道教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网
试论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试论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d159361af1ffc4ffe47ac3d.png)
三、对 民俗禁忌的影 响
在 道 教 与 民 间 习俗 互 相 渗 透 的 过 程 中 , 道 教 禁 忌 对 民 间 禁 忌 习 俗 的 影 响 ,成 为 民 间礼 俗 的 重 要 内容 。 根 据 卿 希 泰 、 詹石 窗 的研 究 ,道 教 与 民 间禁 忌 礼 俗 可 以体 现 在很 多方 面 。 以灶 神 禁 忌 为 例 ,人 们 对 灶 君 的 崇 敬 , 除 了 毕 恭 毕 敬 的 祀奉 外 ,还 表 现 在 许 多忌 讳 上 。 由 于 对 灶 王 爷 既 尊 重 ,又 畏 惧,在心理上有很大 的反差 ,便 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 。 这 些 忌 讳 ,主 要 是 灶 前 什 么 东 西 不 能 放 ,什 么 话 不 能 说 ,什 么 事 不 能 做 ;尤 其 是 对 女 人 ,禁 忌 就 更 多 了 。在 《 灶 全 敬 书 ・ 上 避 忌 》 中对 灶 君 避 忌 做 了 非 常 详 细 的 记 载 。 如 严 格 灶 规 定 : “ 得 用 灶 火 烧 香 ; 不得 击 灶 ; 不 得 将 刀 、斧 置 于 灶 不 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 、发牢骚 、哭泣、呼唤、唱歌 :不得 在灶前小便 、吐唾沫 ;不得 在灶 前赤身露体 :月经未完的妇 女不得经过灶前 ;披头 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 ;不得将污脏物 送 入 灶 内燃 烧 ”等 。人 们 认 为 做 这 些 事 情 ,会 冒犯 灶 神 或 火
神。 事 实 上 , 因 为 道 教 是 从 民 间 发 显 ,早 期 的巫 术 、方 术 ,
、
对 民俗节 日的影响
古 人 对 一 年 中 一 些 特 殊 的 日子 做 出 规 定 , 成 为 节 日 。中 国 的传 统 节 日形 式 多 样 , 内容 丰 富 ,是 我们 中 华 民 族 悠 久 历 史 文 化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传 统 节 日 的形 成过 程 , 是 一 个 民族 或 国家 的历 史 文 化 长 期 积 淀 凝 聚 的过 程 。道 教 根 植 于 中 国文 化 土 壤 ,在 长 期 发 展 融 合 过 程 中 ,对 中 国 古 代 民俗 节 日有 着 广 泛 、深 刻 的影 响 。 在 中 华 民族 最 重 要 的 民俗 节 日春 节 中 , 处 处 都 能 见 到 道 教 的影 响 。 “ 师 谓 元 旦 为 ‘ 年 初 一 ’ 。 每 届 初 一 ,于 子 京 大 初焚香接神 ,燃 爆 以致敬 。”这其 中的 “ 焚香接神 ”就是受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8fdc5b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d.png)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历史上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在这些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礼仪和传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农历和节日中国人在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而在农历中,每年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更是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烟火、赏花、吃饺子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团结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婚嫁礼俗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等人来策划和安排的。
在新郎和新娘步入婚礼现场之前,双方家庭会准备一些象征意义的礼品,如吉祥物、红包、玉器等,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会来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祷告。
此外,在婚礼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习俗,例如敬茶、跨门槛、洞房花烛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婚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和食物的品质。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此外,在饮食礼仪方面,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如瓷器和餐具的选择、礼仪的行为和接待客人的方法等等。
5. 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不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通常分为官服、士服和民族服饰等几个方面。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2a553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e.png)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春节期间的传统道教仪式了解中国的传统道教文化
![春节期间的传统道教仪式了解中国的传统道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a3319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f.png)
春节期间的传统道教仪式了解中国的传统道教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春节既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有寓意深远的宗教仪式。
在中国的道教传统中,春节期间举行的仪式至关重要,承载着对神灵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祝愿的表达。
本文将深入探讨春节期间的传统道教仪式,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宗教思想流派,起源于公元前2-5世纪战国末期和秦汉时期。
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宇宙大道的合一,通过修炼和奉祀神灵以达到长生不老、超脱生死的境界。
二、春节期间的道教仪式1. 探灵祭祀在中国的道教传统中,春节是人们向神灵祈福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候,许多道教寺庙会举行探灵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愿。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祭拜道教神祇,烧香、敬神、祷告以及供奉神灵喜爱的食品和饮品等。
2. 祈福仪式春节期间的道教仪式中,祈福仪式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
人们走进寺庙,点燃香火,虔诚地向神灵祈愿。
他们祈求福寿安康、年年丰收,也希望能够迎来吉祥的新年。
祈福仪式中,道士会带领信众诵读经文,并进行各种供奉和祷告的活动,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3. 示威仪式在一些地区,春节期间还会举行示威仪式。
这些仪式通常是为了驱除邪祟、清洗邪气,保护家庭免受邪灵和恶魔的侵扰。
在这些仪式中,道士会制作符咒和护身符,并进行驱鬼驱邪的仪式,以确保新年的幸福和平安。
三、传统道教仪式的意义春节期间的传统道教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首先,它们是对神灵敬仰的表达,是道教教义的实践。
通过仪式的举行,人们希望能够与神灵取得联系,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其次,仪式还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起着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个团圆和亲情的时刻。
传统道教仪式的举行不仅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还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和团结。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983f04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9.png)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它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和信仰,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一、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是尊重礼仪和纲常,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并且强调天人合一。
儒教有“一本万利” 的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可以对你的全部生命产生良好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平,注重修身养性。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道教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其精华在于追求气、行与形的和谐与统一。
佛教则是一种注重人生出世的信仰,其教导是 "四谛"。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四大皆空",即一切皆空、无常、痛苦、无我。
佛教强调 "空" 教义,也强调 "慈悲",鼓励人们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向着自己的内心和谐发展。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千年来,通过传教士和商贸渠道,传入中国的信仰,它们在中国的适应性不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礼仪习俗等,是历经岁月沉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各种方面。
婚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因此,婚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婚俗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婚礼一般包括三个环节:订婚、请喜、拜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
葬俗:中国民间有着独特的葬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葬礼仪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代讲究“生死一线,人间善恶不相忘”,因此葬礼时会按照福德先后、享年大小、亲疏临床截次等等来区分典礼形式和礼仪细节。
近年来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化方式葬礼。
节日习俗: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个节日。
道教民俗研究报告
![道教民俗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2bb7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8.png)
道教民俗研究报告道教民俗研究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文化,它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民俗是指道教信仰与习俗在中国民间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道教民俗进行研究。
道教民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和哲学观点。
在中国民间,人们通过祭祀、行道、炼丹等方式来追求长寿和健康,这些都是受到《道德经》的启发。
在道教民俗中,祭祀是一种常见的活动。
道教徒会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这些神灵包括太上老君、二郎神、城隍等,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的庇佑。
祭祀中的供品通常是水果、鲜花和香烛,这些代表了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行道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部分,它指的是信徒们践行道教教义的行为。
道教倡导“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身养性。
因此,很多道教信徒都会通过打坐、炼功等方式来修炼身心,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炼丹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仪式,被认为是获得长寿和不死之身的方法。
道教徒相信人体内有着丹田和经脉,通过炼丹可以激活丹田,强化经脉,从而达到身心灵的平衡和超脱。
炼丹的方法主要包括服用药丸、吃素、修炼内功等,这些方式都是为了提高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道教民俗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浙江的东林寺,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道教庙会,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在四川的峨眉山,道教庙宇和寺庙遍布山间,成为了文化传承和旅游景点。
在北京的白云观,每年都会举行庆祝道家高尚文化的活动,在那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民俗氛围。
综上所述,道教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祭祀、行道和炼丹等活动。
道教民俗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是通过追求长寿、健康和修炼身心来实现对道教信仰的表达。
研究道教民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9d8c8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e.png)
中国宗教文化与道家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宗教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文化。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和道家文化两个角度,来探寻中国这一颇有魅力的文化。
一、宗教文化在中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其中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等等。
在这些宗教文化中,佛教、道教文化最为深刻。
其中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传统佛教强调菩萨心和般若智慧,强调释迦牟尼为一切众生忏悔,教人利他助人,以自身能为众生除灾祛病,达到自我和他人极大利益的境界。
而道教则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而治、长生不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念,热衷于各种法术和神仙等等,也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些宗教文化中,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中国哲学、文学、视觉艺术与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和道教文化都曾对中国的诗歌和画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鉴于其所倡导的主张及教义,又参照了中国本土文化,其诗画作品亦常融合了独特色彩。
在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内的佛教壁画中,既颇具艺术价值,又大量流露出文化内涵,并对后来汉绘画的发展、人文建筑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文化主要强调“道”这个概念,即道是普遍且自然的真理,是优秀人才的道路,是道德规范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道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
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众多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哲学界中被广泛研究,也在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道家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的《道德经》是道教正典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治学、礼教等领域。
庄子则研究无为而治、大自然等思想,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真善美等一系列问题。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e38ae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a.png)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诞生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
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道融天地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影响力,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道教哲学对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道教哲学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文化追求“仁爱之道”,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组织,强调“天人合一”,崇尚两个法度:礼与乐。
佛教文化崇尚教化众生,认为人性本恶,倡导“缘起空性”,强调个体修行。
而道教哲学则是以“道”为中心,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观念。
在哲学上,它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源头。
在实践证道方面,道教以丹道、符箓、神仙等形式,和世俗社会分离开来,强调个体修行,倡导“返本归真”,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上,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哲学并存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而在其中,道教哲学对两者与其矛盾思想的调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道教文化对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著名作品《庐山谣》中抒发了道教信仰的内心体验和理念。
而《庐山谣》的这种体验抒发,成为了后来诗歌中的确切表达。
同时,道教也积极推广歌舞艺术,兴办各种文学、艺术组织和节庆活动。
道教文化还在民俗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其中,民间信仰、神祇信仰、景观信仰、山 worshiping 等成为了中国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
同时,无论是中药、饮食、园林、建筑、家居、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和舞蹈等各个领域,都对道教文化有所借鉴和融入。
三、道教文化对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道教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道教提倡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从自然规律中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0a431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e.png)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这些信仰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佛教、道教与儒教是三大主要宗教信仰,与这些信仰相伴随的则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首先,佛教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佛教,逐渐与中国境内的思想、哲学以及其他宗教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貌。
佛教强调修行、慈悲与敬畏生命,这种信仰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中。
佛教还带来了寺庙、佛像、经堂等建筑物,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而佛教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更渗透于文学、绘画以及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其次,道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认为道教可以帮助人们与天地自然相和谐,并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
道教给古代中国人带来了丰富的仪式、祭祀和修行方法,在民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教习俗,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猜灯谜等。
道教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学、绘画以及医药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道德经》成为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篇章。
此外,儒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礼仪与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标准。
儒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的价值观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石和精神支柱。
除了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的生活习惯、节日庆祝和社会交往的表现。
除了前面提到的道教习俗,还有其他众多的民俗文化,如春节的拜年、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包粽子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各种方式,影响和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艺术创作。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2df74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e.png)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这些信仰和文化,又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特色。
1.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自中国早期文化对世界有所贡献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和谐。
这种强调社会和谐的态度也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中。
例如: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中,祖先祭祀是一种强调家族纽带和尊重长辈的表演。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同时传承家族文化。
2. 道教信仰古代中国的道教信仰也是一种特色。
道教信仰主张“道”,强调人的内心的精神修养,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神仙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许多人都曾信奉道教。
例如:道教信仰中的风水学说,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和地理学科,是为了把建筑物和环境有机地结合而设计的。
古代人还认为,地形地势对人的命运和历史甚至天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道教信仰中的炼丹术也是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
3. 佛教信仰佛教信仰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与本土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佛教信仰重视禅定、慈悲、菩提等教义,强调修行实践。
在古代中国,许多人都会信奉佛教,去庙会上谒佛祖,叩拜求益。
例如:梵音研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元素,梵音特指为佛教用语音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唱诵方式和音乐形式。
4. 明清时期的祭典文化在明清时期,祭典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重视祭祀文化,它既体现社会关系,又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在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祭典文化如“庙会”、“赛龙舟”、“太平舞”等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枚闪亮的宝石,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儒家思想、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祭典文化等具有深厚的特色。
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4675a3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9.png)
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传统的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礼葬礼、祭祀习俗、民间艺术等等。
节日庆典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每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例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进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能够看到大型灯展、舞狮舞龙、民间歌舞表演等各种庆祝活动。
在清明节期间,民间会进行清明扫墓的活动,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端午节则会进行有趣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信仰在中国已经有了接近两千年的历史,其中的不少代表性建筑物,如法门寺、大雁塔、九华山等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道教信仰也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文化名胜如武当山、龙虎山等都是道教文化的象征。
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的是婚姻和葬礼习俗。
中国的婚姻习俗通常都会有三个步骤:求婚、订婚和婚礼。
其中每个步骤都有着自己的传统习俗,例如求婚时需要带上礼物,订婚时需要写下订婚书信等等。
而在葬礼方面,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习俗。
例如在南方,人们常常会为逝去的亲人儿女哭嫁,表现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除了宗教信仰和婚葬习俗,祭祀活动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祭祀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方法下向神灵、祖先或英烈表示敬意和感恩的一种文化活动。
各地的祭祀活动各具特色,例如湖南的“武陵山神节”和浙江的“端阳祭龙舟”。
最后,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艺术形式,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代表。
例如宜春市的“葫芦丝”、“川剧”等各具特色,都在向我们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涵盖范围广泛,内涵丰富。
它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拥有多元化文化的国家,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28704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4.png)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
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
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
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
即阳历年和阴历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
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
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63009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国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许多传统仪式、习俗和节庆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
本文将以解释性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农耕文化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农耕社会,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农历节气的庆祝活动、农田神像的祭拜和农耕仪式上。
例如,农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将在这一天举行庙会,游行和燃放烟花爆竹来迎接新年。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孝道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代代相传至今。
孝道文化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被视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中国有许多以孝道为主题的节日和习俗,如重阳节、祭祖等。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会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并祈求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三、婚俗文化中国的婚俗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传统。
婚礼通常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包括婚前婚后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例如,传统婚礼包括过门、喜酒和拜堂等环节,而且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此外,红色被认为是中国婚礼的主题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四、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包括许多不同的宗教和习俗,如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这些信仰体系以及相关的仪式和节日,丰富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例如,中国的庙会是一种集合了宗教、娱乐和商业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庙会上祈福、祭拜和享受各种娱乐活动。
五、戏曲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方式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京剧、豫剧、粤剧等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60b3240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民俗和宗教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从民俗和宗教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
一、民俗传统中国的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除了节日,中国的婚礼习俗也是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婚礼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抢亲”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解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峨眉山、普陀山、少林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传统,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身心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名山,如武当山、嵩山等,这些山脉不仅是道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除了佛教和道教,中国的宗教传统还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
基督教则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efc654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1.png)
中国的民俗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支柱,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既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有丰富的现代延伸。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一、节日民俗中国的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范围内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在华北地区,还有“舞狮子”、“舞龙灯”等诸多特色。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是中国又一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感恩的时刻。
民俗活动包括吃团圆饭、月饼、赏月、玩桂花灯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婚俗民俗婚礼是中国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婚俗文化的代表。
婚礼前会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选良辰吉日、订婚、闹洞房等。
在婚礼当天,人们会进行传统礼仪,如迎亲、拜堂、敬茶等。
婚俗活动还包括燃放礼花,赠款、举行酒宴等。
中国婚俗文化的特点是注重祖传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带有吉祥寓意。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式婚俗也不断涌现,如海外婚礼、婚纱照等。
三、宗教民俗中国是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民俗是这些宗教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寺庙中的香火文化,道教庙宇中的法会仪式,都是宗教民俗的典型体现。
伊斯兰教的宗教声音和礼拜仪式,基督教的庆祝圣诞和复活节等,也都拥有自己的民俗特点。
中国宗教民俗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传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四、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曲等。
舞蹈也有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功夫舞等丰富多彩的演出。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
民间艺术具有普遍性、生动性、纪实性、人民性等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道场风俗文化传统
![道场风俗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586273f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3.png)
道场风俗文化传统
道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
传统的载体。
道场风俗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在中国的道场中,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道
教的祭祀仪式。
每逢重要节日或特殊时刻,道场中的信徒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它们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道场风俗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道教的养生文化上。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在道场中,养生保健的活动十分丰富多样。
从早晨的太极练习到晚上的静坐冥想,道场中的信徒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调理身心,以求得健康长寿。
除此之外,道场中的道教文化还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
比如
道教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秋祭月仪式等,这些活动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道场风俗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代代相传。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道场的风俗文化传统,让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增添新的活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场风俗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d75b50f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8.png)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汇报人:日期:•中国道教节日概述•中国传统节日概述•中国道教节日与传统节日的关联目录•中国道教节日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中国道教节日与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道教节日与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目录01中国道教节日概述道教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天人合一、长生不老。
早期道家思想汉代时期,道教逐渐形成,以黄老之学为基础,融合了民间信仰和神仙方术,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汉代道教形成唐末宋初,道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多个道派,如全真道、正一道等。
唐末宋初道教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节日主要包括三元节、三清节、道德腊、重阳节等。
种类道教节日注重祭祀、祈福、驱邪等仪式,同时强调内在的修行和道德修养。
特点道教节日的种类与特点道教节日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以及对神仙的崇拜和信仰。
信仰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道教节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积善行、思利他”的道德观念。
道教节日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
030201道教节日的文化内涵02中国传统节日概述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中国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与岁时节令、祖先崇拜、天神祭祀等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节日逐渐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 演变传统节日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中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下元节等。
VS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国家法定假日,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 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概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这些文化内涵在节日庆祝方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春节祭祖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着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等。
文化史中的民俗与宗教
![文化史中的民俗与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60d8d4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6.png)
文化史中的民俗与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民俗和宗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文化史领域中,它们的独特地位更是不容忽视。
民俗是指某个社会或群体长期以来世代相传的习俗和传统,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着装等方面,它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宗教则是指对神明或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信仰,包括神话、信条、典籍、礼仪等方面,它们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中,民俗与宗教密不可分,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
在传统中国宗教文化中,儒、道、佛三教在民间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派别奉行“民治、民本”之命,强调慎终追远、孝敬尊长等民俗习惯,推崇中庸之道,致力于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建设。
道家则主张虚无、自然、无为的理念,曾经有道家高僧创作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庄子》等著名道家经典,推广了道教的主张,“三杯茶,两盘菜,一张桌子,一颗心”成为了道家文化的代表。
佛家崇尚阿弥陀佛,提倡度化众生,成就正知、大智若愚的理念,即“开尘劫圆”,将慈悲、智慧、忍辱三者融为一体。
在民俗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拥有自己的独特含义和历史背景。
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家庭团聚,人们会挂上“福”字、贴春联、燃放爆竹,祭拜祖先,拜年走亲访友。
元宵节则是在春节之后的第十五个夜晚,人们会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等传统活动。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回到祖坟前,为祖先祈求安宁和庇佑。
端午节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节俗。
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婚礼、葬礼等民俗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传统婚礼要经历提亲、纳聘、过大礼、婚宴等多个环节,讲究色彩和谐、礼仪严谨,新郎要穿燕尾服,新娘要戴大红花嫁装。
传统葬礼则是家人和朋友为死者送行的重要场合,要经过入殓、吊唁、发丧、告别仪式等多个仪式,其中一些细节和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在宗教方面,中国的传统宗教种类繁多,其中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道教与传统文化
![道教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c16c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f.png)
道教与传统文化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鲁迅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道教正式教徒人数之有限与道教文化影响之广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其他宗教是极为少见的。
道教信徒历来是中国五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最少的,从未超出几十万人。
但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远远超出教徒的范围而达到各阶层、各领域、各地区、是全局性的影响。
可以说,不对中国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便懂得中国大半。
”所以,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传统社会道教是在古代中国的社会里孕育、发展、成熟起来的,他也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特别当它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后,这种作用和影响就愈见其大。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见到道教的影子,比如在政治和社会历史领域,道教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一方面统治者总是利用道教来为其统治服务,客观上使道教长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
其中尤以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最为突出。
另一方面,道教本身也在积极地向统治者们靠拢,力求改变其民间色彩,剔除不适应于统治者需要的成分,使道教逐渐成为维护统治者的工具。
葛洪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
除此之外,道教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工具和组织工具,如黄巾起义,孙恩、卢循起义等等。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学道教发端、生长于中国社会之中,必然要吸收由这个社会产生的精神养分,其中当然包括文学艺术。
同时,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形态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并享有较高地位时,反过来也会影响文学艺术。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中的道教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网
道教以自身悠久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信仰仪轨等影响着我国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留有道教的影子,二者也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的笔记小说都对民俗中的道教因素有过记载,比如: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清代潘荣升的《帝京岁时纪胜》、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等,其中都阐明了道教对民俗的影响。
道教对民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间节日、民间神信仰、禁忌、祈求等方面。
民间节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春节是这样说的:“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
每届初一,于子初焚香接神,燃爆以致敬。
”这其中的“焚香接神”就是受道教的影响。
除春节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阳(端午)、中秋、重阳等也受道教之影响。
以端午节为例,其来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最主要的还是以纪念屈原说为主。
道教奉屈原为神,“五月朔,家家悬硃符”,天师府更是“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硃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贴之中门,以辟祟恶”。
端午节在完成从单纯信仰仪轨向纪念屈原的转变过程中,形成各种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习俗规范,比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在川西等地流传的“打李子”风俗则增加了去病强身、孕育子女的功能。
民间神信仰民间神灵众多,这些神灵有些既是民间世俗神又是道教中的神仙。
比如财神、八仙、碧霞元君、药王、关帝等。
其中财神作为主管财富的神明被民间普遍供奉。
关于财神的传说和种类在民间有许多说法,在此列举说明。
道教奉“正一玄坛大元帅”赵公明为财神,其传说较早,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说上帝差遣3个将军督鬼下凡间取人命,3个将军督鬼里就有赵公明,此时他还只是取人性命的冥神。
隋唐
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赵公明正式被封为正一玄坛大元帅,真正具有了财神的职能。
此外,还有五显财神、财帛星君、关公以及公正无心的纣王叔比干、生财有道的陶朱公范蠡、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蟾等。
在财神分类中,也有把比干、范蠡归为文财神,赵公明归为武财神的说法。
禁忌民间过年有挂桃符、贴门神和祭灶的习俗。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说:在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于抓鬼,于是民间就在每年过年时,于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挂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板,上画这两兄弟的神像,以驱鬼辟邪,即所谓“桃符”。
东汉以来,又出现了在“桃符”上直接书写“元亨利贞”等表示吉祥如意词句的形式,名曰“题桃符”。
唐太宗以后,道教奉秦叔宝、尉迟恭为门神。
挂桃符和贴门神是道教“符”的一种转化形式,体现了民众驱邪辟恶的心理需求。
而祭灶则更能反映出民众通过对道教神——灶王的祭祀,以求达到保佑全家、上天言好事的功效。
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熟,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这体现了民间祭灶的生动场景。
《燕京岁时记》中有更加具体的描述:“民间祭灶唯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
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
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
”这样大肆地讨好灶王,用糖瓜粘住他老人家的嘴,为的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祈求与其他方面相比,民间祈求的范围更宽泛,内容也更多,有求雨、祈晴、祈福、祈丰收等民众参与性很强的活动。
这些活动中,许多。